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整理复习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取向,历史局限等问题。
(P2)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
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
(P6~~P9)3、中国早期国家明显带有的几方面特征:部落征服特征;土地公有特征;君主专制特征;4、西周时期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分封制度。
(P33~p34)5、东周时期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以公元前435年“三家灭智伯而有其地”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比较合理。
6、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战争,变法和百家争鸣。
7、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的基础是对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崇拜。
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惟命不于常(P40~P41)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三.敬天保民: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9、孔子的“六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10、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仁与礼11、孔子德治主张主要内容:第一,礼治与正民。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
第二,举贤才。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的治理国家,关键是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孔子认为,对于专制国家来说,财富寡少并不足以为患,而财富不均确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第四,愚民政策。
12、孟子人性论的局限:第一,孟子的性善论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
第二,人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
第三,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
(孟子用抽象的人性代替具体的人性,抹杀了人在人性上的差别,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人性)13、孟子认为的君、臣、国三者之间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1、儒家八条目是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四端说指什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五常是指什么:仁、义、礼、智、信4、墨子的“天志说”的意义是什么:(1)要统治着效法古代圣王。
顺天之意去兼爱天下百姓,实现社会安定(2)用天来警告和恫吓统治者,以起到对统治者的威慑和约束作用。
5、阴阳五行说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6、阴阳五行说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7、墨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7、董仲舒“天人相应”思想的内涵:“天人相应”思想的逻辑结构包括了“天人相合”“天人感应”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
其中“天人相合”是其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天人感应”是其思想的主体和核心。
而君权神授与三纲五常思想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反映,“三统说”则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历史观上的体现。
这些都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8、儒学思想的脉络(重点)是什么:孔子居仁,孟子居义,荀子居礼9、王道仁政思想的概念是什么:王道士儒家所主张的以仁义道德治天下的统治方式,与以权势、暴力进行统治的霸道相对称。
王道的核心就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具体而言“王道仁政”的重要特征是:以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本和立国之本。
“为政以德乃仁政之原则,强国富民乃仁政之根本,宽猛相济乃仁政之手段,礼治德教乃仁政之保证。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政治思想史1、解释“经世致用”。
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2、龚自珍是如何揭露清末的“衰世”的?(1)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2)揭露封建官僚的腐败堕落(3)抨击了清代的汉学、宋学以及腐败的科举制度。
(4)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
3、试述龚自珍的改制思想在三大领域是如何进行的。
第一,在经济上,针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力图调整封建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缓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
《农宗》里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的土地分配办法:第二,在政治上,主张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力,加重内外大臣的权力,并改变君臣相见的礼仪。
加重大臣的权力;改善君臣关系;改变君臣礼仪;改变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第三,在思想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强调学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主张学术为政治服务。
4、林则徐“民惟邦本”的思想包含哪些内容?(1)相信“民心可用,民力可恃”。
注重水师训练和招募水勇作为辅助力量外,还鼓励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
多次发出告示悬赏,奖励人民群众勇敢杀敌。
(2)重视人民生计,主张“藏富于民”。
财政方面,他主张由官局先铸银钱,在民间流通使用;主张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允许华人出国经商,与洋商争利;漕运方面,提出“官督帮收”等办法以革除积弊外,又提出利用商人的“沙船”雇佣沿海渔民运送漕粮,使官运与商运并行;开发矿务方面,林则徐上奏建议允许商民开发矿山,以便“裕国足民”5、解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来打败外国侵略者。
“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途径:设立译馆,专译西书。
聘请西方技师。
内容:军事技术。
生产技术。
6、简述魏源的人才思想。
1、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人与法的比较:人与才的比较:人与武器的比较:2、人才的标准:第一,必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要能愤恨外国侵略者,忧国忧民。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孔子的“礼”功用的表述及其政治意义孔子很重视礼,他认为礼的实施会使各种关系达到和的境界,会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
他呼吁人们呼吁人们约束自己严格按照礼来规范自己,以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协调状态,使整个社会呈现稳定和谐的局面。
“礼”功用及其政治意义在于一、在道德修养方面。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真正成为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和运用“礼”都是一个根本条件。
只有在这些“礼”的方面取得了独立,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仁”的境界,个体人格的塑造与升华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在社会交往方面。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以“礼”来对待他人。
上下级应该互相体谅,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人文环境,这样才能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
孔子认为“礼”作为社会交往的原则十分重要。
;“礼”的精神是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矛盾分歧,加强外在约束,使社会生活能够有序地进行。
这种以“和为贵”为准则的“礼”正是孔子所梦寐以求的。
三、在治理人民、处理国家大事方面。
自周公创设“周礼”以来,“礼”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政治统治服务。
“周礼”的作用就是划分人们的上下尊卑贵贱,严格规范人们的等级制度。
孔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以“礼”来教化引导民众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刑法等法治手段来惩罚不道德的人或事,人们虽犯法而受到惩罚,可心里却没有悔改之意;如果施行德政,以"礼"的精神来教化引导民众,那么人人都不敢做坏事、错事,心里时时有危惧觳觫之感,要是这样,社会也就可以达到稳定了。
孔子在这里以对比的方法指出了“法治”与“礼治”的不同,“法治”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心理上思想上道德上的邪恶,而"礼治"却能以柔和缓进、以理服人的方式使人们懂得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道德的力量促使他们走上正道而耻于做坏事,这种精神在孔子思想中是占主导地位的。
孔子还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测验要点
一、名词解释
1、以德辅天
2、周礼
3、正名〔孔子〕
4、人性善〔孟子〕
5、君民并耕而食〔农家〕
6、小国寡民〔老子〕
7、人性好利〔韩非〕
8、非命〔墨子〕
9、非乐〔墨子〕
10、节葬〔墨子〕
11、为我贵己〔杨朱〕
12、五德终始
13、魏晋玄学
14、谶纬神学
15、宋明理学
16、理一分殊
17、万马齐喑究可哀〔人才主张〕
18、?海国图志?
19、劝学篇〔张之洞〕
20、金文经/ 古文经
21、三品人性〔董仲舒〕
22、学校议政〔黄宗羲〕
23、大同书〔康有为〕
24、五权宪法〔孙中山〕
二、述评题
1、夏商周神权政治思想及其演变
2、孔子的仁学
3、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4、韩非子君主专制专制思想
5、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6、老子的无为政治思想
7、古代的大同思想
8、董仲舒地天人感应思想
9、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义理之辩
10、李世民的纳谏求贤思想
11、黄宗羲对专制制度的批判
12、林那么徐
13、龚自珍和魏源思想的比较
14、天朝田亩制度
15、资政新篇
16、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
17、曾国藩的洋务思想
18、早期改良派的政治主张以及与洋务派的不同
19、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孔子改制说、公羊三世说〕,〔注:康的变法理论和变法主张是不同的,变法主张是具体的方法和政策〕
20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

商代王权至上思想一、祖先崇拜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商代的表现为对先王先公的崇拜。
说明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先王,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的王权至上观念只有君主才是国家的真正代表,君主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民众则只能是君主专制政治的统治对象。
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发展道路。
周公民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一、天命不常天命:上天授命之意。
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的保佑某一个人或一个王朝。
周公以天命不常的思想强化周王朝的的政治统治,一方面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统治的问题。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与天命,重在人事。
三、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敬天从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周公有几点表现:1、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
2、要体察民情。
3、要慎用刑罚。
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儒家的政治思想一、儒家学派的若干特点1、儒家创始人是孔子2、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
“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3、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4、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道德哲学;以孔子为师。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1、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
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思想家,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
2、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包含下列含义:(1)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思政期末复习资料

1.如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立大志,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二.明大德,就是要锤炼高尚品格,崇德修身,启润青春三.成大才,就是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四.担大任,就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五.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素养2.历史方位: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3.思想道德与法制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的两个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能属性6.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实质: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7.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它们之间的关系: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价;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人生目的是核心,决定了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8.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一.世界观决定了人生观二.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9.迄今为止最先进的追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10.大学生应保持的态度:认真务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11.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一.既要看贡献大小,也要看尽力程度二.既要尊重物质贡献,也要尊重精神贡献三.既要注重社会贡献,也要注重自身完善12.人生价值实现条件一.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二.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三.要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13.反对三种错误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14.理想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践可行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的含义;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理想的三大特征:超越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信念三大特征:执着性,支撑性和多样性最高层次的信念是信仰15.理想信念对人生的作用: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具体表现为:一.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二.理想信念催生前进动力三.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四.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16.为什么我们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四.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五.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六.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源泉1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现实运动与长远目标相统一的过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资料-2016年2月“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复习及参考答案多项选择题1、周公认为,要做到敬天保民,周王朝应该做到(ABC)。
A.要牢记商朝灭亡的教训B.要体察民情C.要慎用刑法D.要礼法并用2、儒家学派的特点有(ABCD )。
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B.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C.崇尚仁义D.以孔子为师3、孔子的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是(ABCD )。
A.礼治与正名B.举贤才C.实行平均主义D.愚民政策4、孟子提出的关于实行仁政的具体设想是(ABC)。
A.制民之产B.平均赋税C.保护工商业D.礼法并用5、荀子认为人性恶,恶的本性主要表现在(AB)A.人的感官欲望B.权势欲望C.生存欲望D.社会环境的影响6、庄子相对主义思想的内容有(AC )。
A.物无贵贱B.物有贵贱C.无是无非D.有无相兼7、以兼爱为出发点,墨子提出了(ABCD )等主张。
A.非攻B.尚贤C.尚同D.节用8、法家思想的特点是(ABCD)。
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D.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历史9、商鞅对于实行法治提出了如下的一下原则(ABC)。
A.要刑无等级B.要明法利民C.要轻罪重罚D.要法胜民10、韩非提出实行法治的具体原则是(ABC)。
A.法一而固B.以其所重禁其所轻C.法不阿贵D.法不责众1、李斯为强化君权而出谋划策,他的强化君权思想具体体现为(BC )。
A.尊君B.督责C.深罚D.尚武2、汉武帝政治思想的特点有(ABCD )。
A.求变B.求治之本C.德刑兼用D.任贤3、唐太宗以善于求谏纳谏著称,而能直言极谏的著名文臣武将有(ABC)等。
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长孙无忌4、李世民君臣从多方面对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反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BCD )。
A.奢侈无度B.杜绝言路C.用人不贤D.严刑峻法5、刘邦即位不久,相继颁布了(ABC)等诏令,充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恢复与发展农业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起源的传说①契约说②冲突说③贸易说④水利灌溉说⑤战争说⑥圣人造福说封建制度的含义1.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关系;2.形成了与封君封臣相适应的封土制度;3.中央势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有独立的政治权力东方专制主义(魏特夫)1,这种社会是一种“水利社会” ;2,政治权力的集中和专制;3,一切完全归皇帝所有;4,东方社会只有皇帝控制下的贵族;5,东方社会的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实行垄断;6,东方社会没有法律;7,东方社会的专制特点具有十分强烈的稳固性。
夏朝的政治过程政治决策:以占卜决定,建立专门的卜筮之官,也可以“乃召六卿”政治执行:①是召集大臣发表誓词,如和有扈氏作战的《甘誓》“行天之罚” ;②是诸侯会盟“夏启有钧台之享”;③是征伐不服从者。
夏朝的官员制度1、中央朝廷官吏外廷:政务官;宗教官内廷:宫内事务2、地方侯、伯:同姓以国为姓,分布在王朝中心区以外地区;异姓贵族成为方国、候伯。
大国首领为伯。
3,方国对夏朝天子的义务:1)听命;2)任职;3)提供部队征伐;4)保卫王族;5)纳贡商朝的行政制度——内外服1)内服:第一类是政务性职官:牧正,多工第二类是军事性职官:师长、马亚、多马、戍、卫、射第三类是宗教文化类职官:卜巫史第四类是宫廷内职官:寝宰臣2)外服:诸侯或方国义务:戍边、出征、纳贡、服役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或“早期国家” 。
西周宗法制度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度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
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
在分封中,授民授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诸侯国的分封有四种情况一是周王室的亲属,如鲁、卫;二是周的功臣,如齐;三是商遗民,属这类的只有宋;四是所谓上古圣王的后代,如陈、杞。
西周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以下还有第六级“附庸”国野制“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
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
“野”亦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
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
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
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西周宗法制度: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严格控制诸侯。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四方诸侯对中央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定期朝觐、缴付贡赋、保卫王室刑罚制度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
以《周礼》为根本法,“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
”成王制《九刑》,穆王制《吕刑》。
主要有“墨、劓(yi)、宫、刖、杀”五刑春秋五霸”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竞争的三个层次:1、诸侯之间:晋楚争霸,问鼎中原2、诸侯与内部大夫之间:田氏代齐3、大夫之间:三家分晋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李悝(前455-前395)变法①废除官爵世袭制。
②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③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
④实行“平籴法”。
吴起(约前440—前381年)变法①均爵平禄。
②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
③贵族到僻远的地方去开发。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变法经济措施:1.废井田、开阡陌。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政治措施:1.奖励军功,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3.推行县制。
4.燔诗书而明法令。
(战国)封君制度封君,是国王把邑或县封赏给有功的文武功臣或王室亲贵。
受封者即称为“某君”或“某侯”。
封君在封邑内只收租税,没有行政、司法权。
此外,封君的封号一般不世袭。
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是郡县制下的地方政权的一种补充形式。
王权与决策形式1、文武分职,以削弱相权2、调动军队符节制的实行3、实行玺印制的考核制财政制度税收有:土地税、户口税、商业税军事制度有常备军和郡县征兵,以步兵为主、骑兵作用加大,所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汉的国体与政体国体: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政;政体: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汉专制主义的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核心是皇帝制度2.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稳定在三公九卿。
武帝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昭帝,设立司徒、司马、司空三宫,相权一分为三。
东汉有大将军和尚书。
东汉光武帝,丞相(司徒)成为论道的备员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尚不完善皇帝制度的确立秦始皇创建的用以维护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尊严和权威的一项政治制度。
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中央决策系统及运行机制形式:御前会议、宰辅会议、百官会议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朝议。
特点:一、皇帝拥有最后的裁决权;二、决策的人治主义原则;三、决策的随意性。
郡郡守,汉景帝改太守。
按照中央编制设官、条例、行生杀予夺之权,掌兵权。
上受丞相、御史监督并向丞相汇报工作。
郡府分曹办事,民政:户曹、比、时、田、水曹;财政的仓、金曹;军事的兵、尉曹;治安、司法的贼、决、辞曹,其他医曹等乡里制度与户籍制度农村十里一乡,乡有三老、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城市十里一亭,亭有亭长、亭父、求盗各一人,任务是平时练习五兵,接待往来官吏,兼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
乡以下居民组织是里、什、伍。
里有正,里下主持十家的叫什典、五家的叫伍老。
什伍连坐。
秦汉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1、地方行政基本上都是郡国并行制,以郡县制为主。
2、地方行政行政、司法、军事、财政的合一。
3、地方行政机构的运行主要靠行政法规和朝廷不断发布的诏、令、制、敕等的指导。
秦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基本轨迹:在中央官僚机构与皇帝关系上,不断强化皇帝为核心的专制制度,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司法过程:民不告,官不纠。
法律的演变:儒家经义被用作断案的依据春秋决狱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
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
监察机关的三种功能一、维护王朝秩序的稳定运转二、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三、作为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因素汉代的学校制度与意识形态学校制度:有官学与私学学之区别。
官学又分太学和郡国学两种。
私学:精舍、精庐;学馆、书馆、书舍、蒙学。
秦选官制度主要依赖军功和辟田,秦始皇四年(前243年),“天下疫,百姓内黍千石,拜爵一级。
”汉代选官制度分三种:察举、征辟、任子察举制: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察举,原为选拔之意。
由丞相、御史、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起于汉初,至武帝时成为定制,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
是两汉重要出仕途径之一。
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
在汉代,由皇帝直接聘请人来做官称为“征”,由官府聘请人来任职叫“辟”。
任子: “子弟以父兄为郎”, “大臣任举其子弟为官”。
汉代选官制度的效果1,催生了士大夫阶层。
2,导致了官僚性质的门阀的产生。
从黄老之学到儒家意识形态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从儒家学说到儒家教义汉武帝时,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中央职官体系的双轨制——中书出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②地方政权军事化③以“九品中正制”为核心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其主要内容为: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魏晋南北朝的中央机构皇权的弱化中央行政体制尚书省(台)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中书省魏曹丕始设,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代因避讳改为“内史省”或“内书省”,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由中书省决策,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帝御批,然后交尚书省执行,故实任宰相者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中书省长官在魏晋为中书监及中书令,隋代废监,仅存中书令一职。
地方行政体制一、州、郡、县曹魏,分十三州,以河南、河东、河内、弘农、平阳五郡为司州,置司隶校尉;其他扬州、徐州等12州为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