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先秦
先秦时代的政治思想

周公把道德引入政治等思想直接影响到儒家思想。
孔子崇拜周公,周公思想是儒家思想主要来源。
中国的重民思想源头在周公。
周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公主持政务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政局,巩固统治,他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对统治思想进行重大修正,天命的赋予不是固定不变的,君德和民情在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成功论证了朝代更替的合理性,提出民德,保民,慎罚的措施,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尚书》中的周书部分文人、士的黄金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多元与文化的多元化。
儒家学派:孔、孟、荀。
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
在先秦,儒家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
秦代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
基本特点儒家内部,不论在政治观点或哲学观点方面,都是有差别和对立的。
但2000多年来,作为一个学派,在思想上又有其共同特征:① 宗师孔子,视其言行如最高准则。
②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
③ 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
④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创立和发展创立儒家之所以称“儒”,因其早期成员以“儒”为业。
近代有的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社会大动荡时期,“ 儒”失去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职业。
按这种说法,春秋末期,“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
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他除通晓养生送死的礼仪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34 岁时,孟懿子、南宫敬叔来学礼,此后学生逐年增多。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
后世称为“儒家”。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第一章中国政治思想的起点——商周时期的神权政治思想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政治思想发轫期即商周时期的主要政治观念,该时期的政治理念不同于后世,具有浓厚的神本主义的意味,但某些重要的政治观念如君主专制主义却奠定了此后政治理念的核心基础。
本章授课时数为4课时。
第一节商代的上帝信仰与王权观念中国政治思想史可以说发轫于夏商周三代,大体而言,三代之世的政治观念具有强烈的神本特色。
从卜辞中,我们可以知道,帝或上帝是殷代的至上神,具有绝对的权威。
帝的至上性,乃是殷代人王(殷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至上性的反映,帝不仅是商族的至上神,更是殷王的保护神和象征。
殷人除了崇拜上帝、还有山川诸神外,更盛行祖先崇拜。
总之,在商代的政治观念中,上帝和祖先庇佑殷王,殷王亦主要是借助上帝、祖先崇拜来强化自己的权力。
商代晚期,更出现了帝、祖合而为一的现象,而殷纣王更自称“帝辛”,这是为了神化自己。
上帝与王同为帝,那么王也就具有了人神结合的性质,因此,王同一切人对立起来,成为人上人,故又自称“余一人”。
第二节西周敬天保民与天下王有的政治思想经牧野之战,兴起于西方的附属国“小邦”周在周武王的领导下一举打败了“大邦”商,史称顺天应人的“革命”。
在周王朝的开国者,周公可以说是周的真正开国完成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亦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开山鼻祖。
周初的统治者特别是经历了整个殷亡周兴的沧桑之变的周公,除了制定了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礼乐典章制度之外,还在周初发布了一系列的诰命,在这些诰命中,对殷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如何才能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问题进行了深切系统的总结与反思,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见地的政治主张和理论。
1.周公作为一位绝顶聪明的宗教理论改革家,论证了天命(政权合法性的基础)的转移。
他一方面继承了殷代上帝至上的信念,一方面又对它作了重要的修正,即强调“唯命不于常”(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和唯德是授,从而也就合理地解释了朝代的更替。
3-第三章 先秦的政治思想

先秦是指秦以前的朝代。
秦以前主要有夏朝、商朝和周朝三个朝代。
时间的夸度大约是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秦成立时至。
这个时候在中国已经确立了王位继承制度。
启是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王位传子制度的创始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文献不足,夏代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我们已经很难了解。
从现有的文献材料看,夏代还没有产生严格意义的政治思想,作为早期国家的发展阶段,商代仍然是政治思想的萌发时期。
商朝设立有完整的官制辅佐商王理政。
畿内官员主要有相、尹、多尹、师、大师、少师、史、小臣、多射、多马、多亚、多工、百姓、里居等。
其中相是商王朝中央级别最高的官员,他们是商王左右最重要的辅助大臣。
商代的王位继承制有两个原则,一是兄终弟及,一是父死子继,其中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
其中父死子断为幼子继承制,而不是长子继承制。
整个国家被分为畿内和畿外两部分,畿内由商王直接统治,畿外是商王通过诸候统治。
(2)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的观念在商朝前期,商朝统治者是用先王代替今王。
在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商王统治的观念。
二、周朝的政治思想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
西周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共276年的历史。
这时确立了畿服制度、爵谥制度、土地制度、刑法制度及嫡长子继承制度等。
东周的情况是:公元前770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1、周公的政治思想内容:明德慎罚、敬天保民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天命不常(2)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3)敬天保民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它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秦始皇的大一统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其一,天下一统于皇帝,土地、臣民无不为皇帝所有。 其二,皇帝一统天下具有政治正当性。 其三,维系大一统政治秩序,构建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 随着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强化,加之李斯的推波助澜,秦始皇 最终“禁绝百家”,实施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秦始皇的大一统政治思想,顺应了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 史趋势,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共同的政治目标和利益要求, 客观上则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中国 历史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上述理由,李斯提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禁绝诸子 百家之学,以法家思想统一全国臣民的思想。具体规定有三 点: 一是收书烧书。 二是禁绝言论。 三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惟一合法学术。 李斯的主张得到了秦始皇的赞许,下令“收去诗书百家之语 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一、文化专制思想
李斯奉行先秦法家思想。韩非曾提出“无书简之文,以法为 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思想文化专制主张。李斯继 承了这一思想,力主统一思想学术。其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统一思想学术有利于国家政策法令实施。 其二,统一思想学术有利于强化君主权威。 其三,统一思想学术符合天下一统的政治需要。
陆贾根据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为无为而治的政 策选择做论证。 一方面,上古圣人以“ 无为”治理国家,都实现了 大治。 另一方面,前朝开国之君秦始皇力求“ 有为”,结 果却“事愈烦,天下愈乱。”终致速亡。
陆贾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想图景:“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 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 显然,这幅图景融贯了黄老道家“清静无为”和“与民休 息”的政治理念。还包含着儒家向往的治理景象。 陆贾的理想政治将儒家的德治、忠孝、仁义、教化及身份等 级思想融合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之中,这样的“无为”政治 有别于先秦老子道家的“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了汉初黄 老道家学派的理论特色。
先秦政治思想史——1前言

观→神学政治观→权利政治观,“自由主义”一以 贯之)
发展轨迹不同: 发展轨迹不同:一贯型 VS 演变型(自然政治
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特色
基于性恶论之上的法治主义
基督教罪感文化——人性为恶,通过立法使之为善
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怀疑主义
个人永远是目的,国家或政府始终是手段,从制度 上防止“坏人”当政,实行宪政制度
通过帝祖合一的形式,建立将自己、祖先、自然 神合而一体的宗教体系;商人之帝是天下最高神; 帝祖一元论寓含一种社会秩序,说明商统治的正统 性
西周帝祖二元论 帝祖二元论
祖先和帝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祖先因其德而配天, 德是天祖之间联系的纽带。确立超越氏族、为一切 氏族所接受的至上神
周公的政治思想
周公为政治思想注入了世俗的内容,是 周公为政治思想注入了世俗的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创始者。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创始者。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天命观
封建期:西周约300年 封建期:西周约300年 300
周代商为元后。大政治家周公立大规划统一天下。 分封子弟、功臣及旧部落。制礼作乐,形成以周王室 为中心的宗周文化。百余年后政令日衰,周王室为犬 戎所灭。
霸政期:周东迁后至孔子出生前约200年 霸政期:周东迁后至孔子出生前约200年 200
封建制度使各地分化发展。部分诸侯及周边民族抗 衡兼并,封建格局被破,各国以联盟的形式相互维系, 而实力较强的诸侯国轮番为盟主,形成霸政。
良好政治、重教育、均分配;“德治主义”、 “礼治主义”) 墨家——新天治主义(绝对平等之同情心、 反对自由、教会政治) 法家——物治主义(唯物、政府万能、严格 干涉、尚法律;“法治主义”)
先秦政治思想史
●前言 儒家政治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政治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政治思想(老子、庄子) ●道家政治思想(老子、庄子) 墨家政治思想(墨子) ●墨家政治思想(墨子) 法家政治思想(商鞅、韩非子) ●法家政治思想(商鞅、韩非子)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评价
• 孟子的性善说打破了圣人的神秘性,理论 上 肯定了凡人可以成为圣人的可能。同时提升了 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的权威性,表明了伦理道 德在儒家政治理念中的强化。但是他对人性的 认识是片面的。第一,孟子的性善论完全忽视 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第二,人性应该 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 自然属性。第三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 性。
中国政治思想史 讲义
导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特点 一、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二、政治与哲学相结合。 三、强调人文主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线索 一、思想形成期:先秦时期 二、思想发展期:秦汉隋唐时期 三、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四、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时期 五、思想转型期:步入近代社会时期 六、思想变革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有道
孔子追求一种理想的政治局面,叫“天 下有道”。 依照他的设想,天下有道的社会是表现 为秩序井然与和谐无间。他的“天下有道” 的理论构想的提出,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的 理性程度,为儒家学派设定了政治发展目标, 对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理论建构有着重要的引 导定向意义
孔子
四 、德治主张
(一) 礼治与正名
三、社会观
(一)人群聚而组成社会 荀子对于社会的基本看法是人群聚而组成社会, 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组成群体, 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 治自然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注重人的社会性 (三)君和礼是合群的主要力量 (四)合群之道在于分 1 . 社会分工 2 . 财产定分 3 . 等级贵贱之分
(二)“道”的终极特性
“道”的终极特性是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 道(即无)→有→万物
先秦政治思想史——4荀子共16页

孟子强调个人自由(右),重视超道德价值(左),
接近于宗教。
——“内圣”
梁启超:儒家礼治主义得荀子而大成,至荀子而渐生流弊。
萧公权:孔子论政,立行仁与正名二要旨,前者得孟子而
大申,后者经荀子而更备。
李泽厚: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
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关键。
荀子的性恶论
1、定分,承认人类的不平等:贵贱、贫富、长幼、知愚、能不 能。使“各安本分”。但贵贱、贫富乃后天形成,以此定分不 合理。
2、“天下莫之能损益”之礼失去了应有的弹性,而一定的弹性 是礼得以存续的根本。
3、法的效力源于国家制裁,可以是刚性的;但礼的效力来自社 会制裁,只能是弹性的。失去弹性的礼必定走向僵化而失去活 力。
人生而有欲,生而好利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
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化性起伪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 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 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化性起伪的三个层面
人性可化
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 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 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节求也。
只有圣人才能化性起伪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 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 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 化也。
先秦思想史总结 高考

先秦思想史总结高考先秦思想史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贯穿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涌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思想家们就人生意义、社会道德、政治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辩论,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下面通过对先秦思想史的总结,我们可以对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先秦思想史上,儒家学派是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将“仁”作为核心价值观。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道德的力量,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可以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稳定。
他主张在道德方面,要推崇“仁”,即为人应当以仁义来待人,以克己复礼来自律。
儒家的思想教导强调了责任、礼节以及对他人的关怀,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墨家学派则注重实用主义的思想。
墨家创始人为墨子,他强调实践和实用性,追求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公平正义。
墨子提倡“兼爱”和“非攻”,主张“不杀生”和“不战争”,反对战争和暴力的产生,倡导互助互利。
墨子的思想理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动力。
道家学派是先秦思想史中的另一个重要派别。
道教创始人老子主张“道”而行之,他认为自然规律是最重要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老子追求的是超越凡俗的自由和自在,他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自然而然地做事,不要勉强追求功利。
道家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学派外,先秦思想史还涌现了诸多其他的学派和思想家。
例如墨子的弟子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育来约束恶性,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和教育的力量来实现进步。
法家学派则强调法律的作用,主张严明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威。
法家把重心放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上,更加强调政治和法制问题。
总体来说,先秦思想史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涌现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
种种不同的理念和观点,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仍在继续,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编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章先秦时代政治思想的萌生与勃兴(重点章)一、考核内容殷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一般状况;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特征;殷商帝王、周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先秦诸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商周到春秋战国,是我国政治思想从产生到繁荣的时期。
2.殷商时期,王权专制思想的基础是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王权至上和绝对权威。
4.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
5.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6.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世卿世禄制。
春秋时代,郡县制和官僚制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李悝制定的《法经》。
8.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的思想对于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
9.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重道德、讲礼仁为特色。
孟子基于性善而提出了仁政主张,荀子基于性恶而提出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方针。
人性说为儒学宗师的政治思想建构了理论基础。
10.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形成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思想体系。
法家思想是秦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
(二)理解周公zp73 儒家学派zp74 道家学派zp74 墨家学派zp74 法家学派zp74 孔子zp75 孟子zp75荀子zp75 老子zp75 庄子zp76 墨子zp76 慎到zp76 申不害zp76 商鞅zp76 韩非zp76(三)掌握1.如何理解周公的政治思想特点是重在调节?zp77 2.儒家学派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zp78 3.礼治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zp794.什么是无为政治?老子和庄子提出无为政治的依据和实质是什么?zp805.墨子是如何论述尚同整体的起源及其运作方式的?zp81-826.如何评价道家社会政治批判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zp827.简述墨家的尚贤思想。
Zp83-84 8.法家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zp869.法家权势思想内容和和政治实质是什么?zp86-8710.法家术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zp87-89第二章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一、考核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秦代、汉代以及汉末时期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理解秦汉时代政治思想发展与特征;掌握秦代李斯、汉初贾谊、董仲舒、东汉名教以及鲍敬言无君论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秦之前,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自秦始,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皇帝一词的出现不只是一个称谓问题,而是政治领域内君权加强的表现。
秦始皇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2.秦始皇决定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
郡县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基本为后世王朝所遵循。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的官僚制度。
3.作为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李斯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
秦朝时发生的“焚书坑儒”是一场巨大的文化劫难,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体现。
4.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
5.汉武帝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儒学和儒生的政治社会地位,儒学成为官方学说。
到汉元帝时,儒学的地位更加巩固,最终完成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
此后,儒学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
6.西汉初,汉惠帝四年“除挟书令”,命民间献书,诸子百家之学逐渐复苏,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了比较活跃的局面。
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百家余绪”。
西汉末,儒学中的神秘成分增大,发展出谶纬之学。
东汉则给予其官方身份,使之成为东汉政治思想的主流。
7.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的只有贾谊,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8.在汉代,经书因书写文字的不同,分为今文经和古文经两种。
相应地形成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流派,两派都着力竞争儒学的正统地位。
9.魏武帝曹操重视法令和用人,试图以强硬手段重建统治秩序,是名法思潮的代表人物。
(二)理解李斯zp92 贾谊zp92 《淮南子》zp92 董仲舒zp93 独崇儒术zp93 东汉名教zp93 曹操zp93-94(三)掌握1.如何理解秦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zp94 2.贾谊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zp95-96 3.董仲舒天人合一政治思想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zp96-984.什么是独崇儒术?董仲舒提出独崇儒术的依据和实质是什么?zp98-995.曹操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zp99-100第三章隋唐时期主流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一、考核内容隋唐时期政治思想发展的一般状况;隋唐时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要内容与一般特征;唐太宗李世民、韩愈、柳宗元等人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王通是隋唐时期儒学复兴的先驱之一,也是儒学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人物。
王通主张的三教可一,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儒学的改造、复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民本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也是以其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共同思想主张。
李世民在位期间大体能做到从谏如流,是历史上最善于求谏、纳谏的帝王。
3.韩愈吸收儒家传统思想材料,并借鉴佛道,以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新概括和抽象,提出了道统论。
性品说是韩愈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看法。
它是对儒家人性学说的继承与改造,使其更加精致、完整、系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4.唐代中期,柳宗元作《封建论》,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
柳宗元民本思想中“吏为民役”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官为民父母,官治理民,民服从于官是天然的、合理的观点。
(二)理解王通zp102 李世民zp102 进谏与纳谏zp103 韩愈 zp103 道统zp103 柳宗元zp103 封建论zp104 民本zp104(三)掌握1.如何理解唐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zp104 2.李世民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zp105 3.韩愈道统论的政治内容和实质是什么?zp106 4.如何李世民和柳宗元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zp108第四章宋元时代的改革思潮与儒家政治思想的新发展一、考核内容宋元时期政治思想发展的一般状况;宋元时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要内容与一般特征;北宋李觏、王安石等人政治改革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宋代理学、南宋功利学派以及元朝郝经、许衡等人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政治意义。
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面对宋朝严峻的局势,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是吏治与财政改革。
范仲淹等人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
宋代李觏对财政经济问题关注较多,提出了较系统的富国主张。
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思想和李觏强本节用,寓兵于农的改革主张,为稍后的王安石变法做了理论铺垫。
2.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是“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3.宋元时期,我国传统政治哲学发生重大转型,理学兴起,并在元代被立为官学,成为中国古代后期的政治指导思想。
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引老庄思想入儒,提出太极说。
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又名《易通》)。
4.北宋时期,胡瑗、孙复、石介继承唐朝韩愈、李翱学说,注重义理,开风气之先,推动理学形成,被称为“.宋初三先生”。
提出理学的主要范畴、命题,构筑了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北宋五子”是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朱熹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
他继承发展前人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大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为理学上升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
理学内部流派众多,但他们在政治取向上高度一致,都以维护君主政治为归宿。
5.陈亮在思想界理学流行,士人多醉心于谈论性命义理的情况下,旗帜鲜明地倡行事功,体现出较强的批判精神,给思想界注入一股新鲜空气。
其思想以“谈王说霸”,“专及事功”为特点。
6.元代,儒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儒学进行了积极调整。
郝经“.以夏变夷”主张的提出为儒学与蒙古统治者的结合作了论证,扫清了思想障碍。
7.理学兴起于宋代,在南宋末初步实现了与政权的结合。
而理学官学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元代。
在许衡的努力下,理学进入了国家最高学府,理学经典成了国子诸生的教科书。
这是元代理学官学化的标志性事件。
他为元代理学的官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二)理解范仲淹zp111 李觏zp 111 王安石变法zp111 周敦颐p112 张载zp112 程颢程颐 zp112朱熹zp112 陆九渊zp112 用夏变夷zp113 郝经zp113(三)掌握1.如何理解北宋改革思想的主要特点?zp113-1142.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zp114-1163.如何评价郝经的用夏变夷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zp116-117第五章明清政治思想的裂变与反思思潮一、考核内容明清时期政治思想发展的一般状况;明清时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要内容与一般特征;朱元璋、王守仁、王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戴震、龚自珍等人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王门心学、泰州学派学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政治意义。
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明初,封建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纪纲的作用是严明等级尊卑贵贱关系,因而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朱元璋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极力树立君主绝对权威,强化国家机器和对全国臣民的控制,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朱元璋的政治思想代表了明清统治者集权与专制的思想本质。
同时,朱元璋比较重视安民、恤民,在建国后,确立以宽治民的原则。
2.在王守仁的心学中,心有多层次的含义。
心不是一个物质器官。
王守仁把良知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
3.王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十多个不同流派。
其中以泰州学派最具特色,王艮是创始人。
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
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
他们从万物一体,人性自然出发,否定道的神圣性和凡圣差别,肯定个人利益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向往人人君子、君臣师友的平等社会。
4.明末清初,伴随着封建制度弊端的暴露和社会的剧烈动荡,.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反思明亡的过程中,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君主专制体制,他们主张天下为公,反对化公为私,提出了宰相理政、学校议政等改革设想。
他们的思想代表着我国古代政治学说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5.王夫之是传统政治哲学的极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