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动物入门知识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介绍底栖动物,也称为底栖生物,指生活在水体底部或附近的动物。
中国近海是中国的沿海地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分类体系是根据不同的分类学特征和关系,将底栖动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群体。
分类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底栖动物的特征、生态习性和系统进化关系,为保护和管理近海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体系一般来说,底栖动物的分类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分类体系。
界(Kingdom)底栖动物属于动物界(Animalia)。
动物界是生物分类中的最高一级,包括了所有的动物类群。
动物界的特征是多细胞、异养和有性生殖。
门(Phylum)在动物界下面是门,底栖动物所属的门是无脊椎动物门(Invertebrata)。
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骨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门下有很多类群,包括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节肢动物等。
纲(Class)在无脊椎动物门下,底栖动物所属的纲是甲壳纲(Crustacea)。
甲壳纲是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纲别,包括了鳃足类和多足类动物。
鳃足类动物包括了虾、蟹、蚝等,多足类动物包括了蜘蛛、螃蟹等。
目(Order)在甲壳纲下,底栖动物进一步被分为不同的目。
根据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特点,这里以两个常见的目作为例子进行介绍。
十足目(Decapoda)十足目是甲壳纲中最大的目,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底栖动物类群,如螃蟹、龙虾等。
十足目的特征是有十只脚,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蜘蛛目(Araneae)蜘蛛目是多足类动物中的一个目,包括了蜘蛛类动物。
蜘蛛目的特征是有八只脚,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科(Family)在目下面是科,在科的层次上,底栖动物被分成了更加具体的类群。
根据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特点,这里以两个科作为例子进行介绍。
蟹科(Portunidae)蟹科是甲壳纲十足目中的一个科,包括了许多种类的螃蟹。
底栖动物水生生态健康评价

底栖动物水生生态健康评价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水质、水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底栖动物的概念、分类、生态功能和水生生态健康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底栖动物的概念和分类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水底的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
底栖动物可以根据其形态、生态特征、生境等因素进行分类。
按照形态分类,底栖动物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
按照生态特征分类,底栖动物可以分为底栖性、半底栖性和游泳性。
按照生境分类,底栖动物可以分为淡水底栖动物和海洋底栖动物。
二、底栖动物的生态功能底栖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监测和评价:底栖动物是水质监测和评价的重要指标生物,它们可以反映水生态系统中的环境状况和水质状况。
2. 养分循环:底栖动物可以促进水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例如,它们可以将有机物质分解成无机物质,提供养分给其他生物。
3. 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底栖动物可以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它们可以控制水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种群数量,保持生态平衡。
4. 生态修复:底栖动物可以参与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例如,它们可以分解污染物质,改善水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
三、底栖动物的水生生态健康评价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生物。
水生生态健康评价是通过对水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进行监测和评价,来判断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水质状况的方法。
底栖动物的监测和评价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例如,采用生物指数法、生态指数法、生态风险评价法等。
其中,生物指数法是指通过对底栖动物进行采样和分类,计算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的数量和比例,来评价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生态指数法是指通过对底栖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出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指标,来评价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底栖动物腹足类形态与种类

二、腹足类形态结构
软体动物 腹足类 瓣鳃类 头足类
螺 旋
一个贝壳 Hydrobiology
贝壳形状
圆锥形
塔形
萝卜形
螺旋部
壳 口
贝壳外部结构
一个螺层 体螺层
厣
贝壳内部结构
内
脏 团
头 部
足
三、腹足类的繁殖方式
卵生:体内受精,卵被储存在卵袋内,产于体外,周 围被土所包围,形成一个带泥的泥皮卵,贴在水草 茎杆与岩石上。 卵胎生:受精卵在体内发育,成为自由活动的幼螺, 再产于体外,其发生过程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底栖动物腹足类形态与种类
一、软体动物
腹足类 (螺)
分节,分为头、足、内脏囊三部分
• 头部有口、附属器和感觉器官;足具强健的肌肉组 织,为主要运动器官;内脏囊包含心脏、消化、生 殖等器官
• 身体柔软,其体外包背着外套膜和由外套膜所分泌 的坚硬贝壳
四、分类与常见种属
腹足纲 前鳃亚纲 后鳃亚纲 肺螺亚纲
1. 圆田螺属
螺层
4653 2
体
1
螺
层
2. 环棱螺属
环 棱
3. 萝卜螺属
螺旋部短而尖
形似“大耳朵”
无厣
4. 钉螺属
纵 肋 纹
螺旋部 较高
钉螺为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
底栖动物概述ppt课件

(三)水草
• 在生物环境中,水草是影响底栖动物的重 要因素。通常螺类的现存量随水草的增加 而增加。
(Filipalpia)], 毛翅目[ 沼石蛾科 (Limnephilidae)、鳞 石蛾科
阶
(Ephydridae)]
(Lepidostomatidae)],
元
双翅目[大蚊科
(Tipulidae)、摇蚊科]
功能群 食物颗粒 功能亚群
收集者
FPOM-UPOM,<1mm
过滤收集者
直接收集者
主要食物 悬浮藻类和有机碎屑
(Ceratopogonidae)]
功能群 食物颗粒 功能亚群
泛刮食者
刮食者
<1mm
有机刮食者
主要食物
主 要 分 类 阶 元
生物和非生物基质上附着 的藻类等
蜉蝣目(五节蜉科、四节蜉科、 小蜉科),毛翅目 [Glossosomatidae、钩翅石蛾 科(Helicopsychidae)、细翅石 蛾科(Molannidae)、齿角石蛾 科(Odontoceridae)、瘤石蛾科 (Goeridae)],鳞翅目,鞘翅目[ 长角泥甲科(Elmidae)、扁泥甲 科(Psephenidae)],双翅目[摇 蚊科、虻科(Tabanidae)]
• 2.流速:流速对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和种类组成有较大的影 响。通常静水水体中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大于流水水体 ,但要求较清水的种类有时在江河中反而较常见。
• 3.水深:底栖动物数量明显地随水深增加而不断递减 。据 报道:大致水深每增加1m,底栖动物便将减少330ind每 平米。
(二)营养元素
• 1.总氮:底栖动物密度(D, ind/m2)、生物量(B, g/m2)对总氮(TN, mg/l)的关系可用直线回归方程表示为:D=1863TN-1207; B=13.441TN-9.091。这就意味着,在东湖的条件下,当总氮含量的
底栖动物的测定(B)

底栖动物的测定(B)底栖动物,指栖息生活在水体底部淤泥内或石块、砾石的表面或其间隙中,以及附着在水生植物之间的肉眼可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普通认为体长超过2mm,不能通过40目分样筛的种类,所以亦称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它们广泛分布在江、河、湖、水库、海洋和其它各种小水体中。
它包括许多动物门类。
主要包括水生昆虫(aquatic insecta),大型甲壳类(macrocrus taceans),软体动物(mollusks)、环节动物(annelids)、圆形动物(roundworms)、扁形动物(flatworms)以及其它无脊椎动物(aquatic invertebrates)。
底栖动物不同于浮游生物,它们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本身移动能力差。
在未受到干扰的状况下,底栖动物的种群和群落结构是比较稳定的。
但因为生活周期的不同,某些种类(如水生昆虫的羽化)的生物量会有较大的变动。
在正常环境下比较稳定的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比较多,每个种的个体数量适当,群落结构稳定,多样性指数高。
某些河口区则是少数种类占优势。
另外,瀑布下及山区或丘陵区急流中,则主要是几种适应急湍流水的种类,它们多栖息于砾石或乱石之下。
水体受到污染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幻,而底栖动物可以稳定地反应这种变幻。
可以应用其群落结构的变幻来侦察和评价污染。
有机物(农药、城市生活排水)污染和重金属等无机有毒物质的污染都能造成底栖动物结构组成的变幻。
严峻的有机污染影响时,水中溶解氧将大幅度降低,以致多数较为敏感的种类和不适应缺氧的种类逐渐消逝,而仅保留耐污染的种类。
这些种类的密度增强,成为优势种类。
另一方面,重金属及其各种盐类在水体中的严峻污染,也会影响底栖动物区系组成,乃至底栖动物所有消逝。
例如化工或冶炼厂的废水挺直排入江河,长年累月,底质中重金属含量极高,在相当一段废水流经区域内的底栖动物将濒于绝迹。
应用底栖动物对污染水体举行监测和评价,已被各国广泛应用,尤其在底部基质相像的河流或湖泊。
底栖动物在生物监测上的应用

一、底栖动物的基本概念 二、底栖动物的习见类群 三、底栖动物的生活型 四、底栖动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大型底栖动物在水质生物监测中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六、底栖动物研究工作程序 七、底栖动物水质评价过程中常用的生物参数
一、底栖动物的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 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水生动物。
2、分类
2.1 起源: 原生底牺动物(primary,zoobenthos) 次生底牺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 2.2 筛网孔径的大小 大型底牺动物(macrofauna) 小型底牺动物(meiofauna)
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原生底栖动物:直接利用水中溶解氧。
5.1 优越性
1)分布广,易受到各种干扰如水质栖境改变等的影响。 2)种类多样性高,对感染的反应范围广,耐污值多样性高。 3)许多种类的活动能力差,生活场所固定,因此可以对干 扰后的影响进行空间分析。 4)有较长的生活周期,能综合反应较长时间段内的水体质 量状况。 5)已具有完善的半定量野外采样法。数据分析和评价指数。 6)易采集,工具简单;许多类群易鉴定,鉴定资料相对完 备。
4、钻蚀动物boring benthos
用机械或化学方法在叫坚硬的物体上钻蚀洞穴
如船蛆
四、底栖动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有关海底动植物知识

有关海底动植物的知识一、海底生物种类海底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分为海洋生物和海底底栖生物。
海洋生物包括鱼类、海龟、海豚、鲸鱼等;而海底底栖生物则指那些长时间或永久生活在海底的生物,如海参、海星、海绵动物等。
二、海洋动物习性海洋动物的习性因其种类和生存环境而异。
例如,有些鱼类会进行长距离的迁徙,有些则会在特定的海域内活动。
此外,许多海洋动物具有特殊的生存策略,如变色、放毒、发光等,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
三、海底植物生态海底植物主要由藻类组成,如海带、紫菜等。
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此外,它们也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食物来源。
四、海底生态系统海底生态系统是指海底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这个系统包括生产者(如藻类)、消费者(如鱼类、其他动物)和分解者(如细菌、真菌),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关联。
五、海底食物链海底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互连接的一系列链条。
在食物链中,能量和物质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例如,浮游植物(如浮游藻类)被小型浮游动物(如桡足类)捕食,而小型浮游动物又被鱼类等更大的动物捕食。
六、海底生物多样性海底生物多样性指的是海底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
海底生物多样性的高低对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
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就越强,越能抵御外部干扰和压力。
七、海洋生态保护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污染排放等)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巨大的压力。
因此,海洋生态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这包括减少污染排放、合理捕捞、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以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八、海洋科研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海洋科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基因编辑技术为海洋生物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海底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科研成果为海洋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与功能

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与功能
2019/03/14
一、底栖动物定义
☐底栖动物是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居住于水体底部的无脊椎动物群。
☐主要包括:环节动物(寡毛类)、软体动物
水生昆虫、甲壳动物
寡毛类
软体动物
水生昆虫
甲壳动物
二、底栖动物的类群划分
大型底栖动物(macrofauna)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1.大型底栖动物
不能通过500μm孔径网筛的底栖动物
无齿蚌蜉蝣幼虫
能通过500 μm孔径,但不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
介形虫线虫
能通过42 μm孔径筛网
砂壳虫纤毛虫
二、底栖动物的作用与功能
藻类
树叶
1.水生生态系统重要的环节——次级消费者
2.作为水产经济动物的天然饵料
青鱼主食螺类
3.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
个体群体
4.珍珠养殖产业——河蚌育珠
淡水珍珠
5.
有害方面——钉螺作为血吸虫的寄主
血吸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栖动物入门
1.底栖动物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将生活在水体底部的所有生物称为底栖动物,包括鱼、虾、蟹、水生昆虫等;
狭义的定义:生活史全部或部分在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水生昆虫、虾、蟹等。
通常根据大小分为三类,大型底栖动物(0.5mm),小型底栖动物(0.5-0.042mm)和微型底栖动物(0.042mm 以下)。
2.底栖动物的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了解研究区域的种类情况)和定量研究(密度和生物量等状况)。
3.底栖动物的常规研究内容
采样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采泥器采集(适合深水区域)和手抄网(适合溪流和浅滩)。
大型底栖动物一般以40目网筛过滤杂质和去除泥沙,水生昆虫一般用70%酒精保存,软体动物一般用福尔马林液保存,在实验室进行挑拣,用显微镜鉴定种类。
物种组成
生物密度和生物量
底栖动物优势种
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物种、密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时间和空间变化
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底栖动物的作用
提供调查的基础资料,底栖作为鱼类的饵料,分析与鱼类底栖动物的相关性;
水质评价:利用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状况,是水质监测指标之一。
5.底栖动物研究的参考书目
底栖动物分布广泛,海洋、淡水都有分布,种类比较多(预计超过100万种),底栖动物的参考书籍可以参考《中国动物志》,但是不专业,但是其他的又比较陈旧(20世纪70-90年代的或学位论文)。
底栖动物与河流生态评价,段学花等,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
John C M, Yang,L F, Tian L X. Aquatic insects of China useful f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Nanjing:Hohai University
Press,1994。
周长发.中国大陆蜉蝣目分类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南开大学,天津,2002.
王洪铸.中国小蚓类研究-附中国南极长城站附近地区两新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刘月英,张文珍,王跃先,等.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周凤霞,陈剑虹.淡水微型生物与底栖动物.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
《中国经济动物志毛翅目》、《中国北方摇蚊》等根据种类鉴定的需要进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