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习俗礼仪,除夕的来历与习俗,除夕风俗习惯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团聚、祈福、祭祖的传统文化,还融入了丰富多样的习俗和民间传说。
本文将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展示这个重要节日的魅力。
一、春节的由来春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主要祭祀的对象是古代的神佛以及祖先。
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也是农历的年末。
据《淮南子》记载,春节最早是由帝尧“兼祭春,用安社稷”。
在农历年末,人们常常对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也祈求来年收成丰盛、家庭安康。
二、传统习俗1.除夕之夜除夕之夜是春节的开端,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这个重要的时刻。
人们将做年俗饭菜,如“年糕”、“饺子”等,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同时,为了驱除邪气和获得好运,人们在家中放鞭炮和炸竹,以及贴春联、挂灯笼等。
2.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长辈会给晚辈们压岁钱,以祝福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同时,人们也会给长辈们磕头行礼,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祝福。
3.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一项传统而重要的活动。
相传古时有怪兽名叫“年”,会在除夕夜出现,吃掉庄稼和村庄的人。
人们发现“年”怕红色、怕火光和恶臭,于是人们用红灯笼、红布剪纸和炸竹来驱除“年”。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春节期间,人们放鞭炮以庆祝新年的到来,也寓意着赶走邪恶。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舞龙舞狮表演生动有趣,通常在街头巷尾、庙会等地方进行。
这个习俗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吸纳吉祥和祝福。
5.吃汤圆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吃汤圆。
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完整,因为它的形状和音节与“团圆”谐音。
除了作为一种传统食物,汤圆还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家庭和睦的向往。
6.观花灯观花灯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各地都会举办各种花灯展览。
人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花灯艺术作品,如彩灯、灯笼等。
观花灯也有传说中驱除邪灵和带来好运的寓意。
结语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整个中国大地上各具特色,千百年来一直传承至今。
除夕的来历及传统习俗

除夕的来历及传统习俗除夕的来历及传统习俗一、除夕的来历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
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
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
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有关除夕的知识

有关除夕的知识一、除夕的起源与历史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除夕的起源,据史书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岁除”,即农历新年的前一天。
在古代,除夕是岁末之夜,意味着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除夕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二、除夕的传统习俗1. 贴红春联和年画:为了营造喜庆的氛围,人们会在门上贴红春联和年画,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到来。
2.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家人会在除夕夜聚在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寓意着珍惜时间和团圆。
3. 放爆竹:爆竹声声辞旧岁,人们会在除夕夜燃放爆竹,寓意着驱逐邪恶和迎接好运。
4. 吃团圆饭:除夕夜的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
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共度佳节。
5. 压岁钱:除夕夜,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送去祝福和保平安。
三、除夕的食俗文化除夕的食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
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
鱼、肉、蔬菜、糕点等各式菜肴应有尽有,其中鱼是必不可少的,寓意着年年有余。
此外,饺子也是除夕夜的传统食品,寓意着团圆和财富。
吃饺子时,人们还会在饺子里放入硬币、糖果等象征着吉祥如意的东西,吃到这些东西则意味着好运和幸福。
四、除夕的诗词与文学作品除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文人墨客所关注。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文学作品都是以除夕为主题的。
如王安石的《元日》、孟浩然的《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苏轼的《守岁》等诗作,都描绘了除夕夜的景象和人们的情感。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对除夕的重视和喜爱,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五、除夕的民间故事与传说关于除夕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也是丰富多彩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于年兽的故事。
相传年兽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年除夕之夜都会出来祸害百姓。
为了驱赶年兽,人们开始燃放爆竹、贴春联、敲锣打鼓等,这些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除夕的传说,如压岁钱的来历、贴福字的缘由等,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追求。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春节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庆祝新年的一种方式。
其历史悠久,与中国的农业文明息息相关,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持续十五天,结合了丰收祭祀、祈福祝福等多种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
本文将以分节的方式,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一、春节的由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活动。
古代农耕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尊奉自然规律,因此在每年农历年末,人们会举行丰收感恩的祭祀仪式。
后来,这些仪式逐渐演变成了庆祝新年的活动,即春节。
据史书记载,春节最早起源于商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二、春节的习俗1.除夕夜除夕夜是春节的开始,也是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象征着和谐与温暖。
在晚餐前,人们还会祭拜祖先,祈愿家庭平安、幸福和繁荣。
2.挂灯笼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和乡村,你可以看到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
灯笼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装饰之一,被用来驱邪辟邪,传达喜庆和温暖。
人们相信,灯笼的光芒可以驱散黑暗,带来好运。
3.放鞭炮鞭炮是春节不可或缺的元素,用来驱逐邪恶的精灵和诸如瘟疫、厄运等不祥之事。
放鞭炮的响声会传递到天空,传达喜庆和欢乐。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舞蹈之一,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表演项目。
舞龙舞狮可以迎接新年的到来,驱逐恶灵,带来好运。
5.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习俗之一,人们互相拜访亲友,表达新年的祝福和祝愿。
尤其是年长的亲人,被视为尊敬和传统的重要代表。
6.红包红包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礼物之一。
长辈会给年幼的孩子们发放红包,里面装有钱财,寓意着祝福和好运。
7.庙会庙会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集市,人们可以在这里品尝节日美食、购买新年商品,并欣赏到各种民俗表演和游园活动。
8.除旧迎新在春节来临之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打扫屋子和家园,以驱赶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总结: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体现了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祈福和传统表演等重要方面。
除夕小知识

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全家人会聚在一起,欢庆新年的到来。
下面是关于除夕的一些小知识,包括来源、传说和故事等等。
1. 来源:除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古代,人们相信除夕之夜是阴阳交汇之时,人们会用烟火、鞭炮等方式驱散邪气,同时欢迎新年的到来。
2. 传说和故事:除夕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与之相关。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年》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凶恶的怪兽叫做“年”。
这只怪兽每年都会在农历除夕的夜晚出现,吞食村庄的人和动物。
为了保护自己,人们开始在除夕之夜贴红色的对联、挂红灯笼,燃放鞭炮,以及制作年画,希望能够驱赶这只怪兽。
后来,人们发现怪兽害怕火光和红色,于是除夕的传统就逐渐形成了。
3. 习俗和活动:除夕是中国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尽可能早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共度除夕之夜。
在这一天,家人会一起进行一系列的习俗和活动。
- 贴对联和挂红灯笼:人们会在除夕之前贴上对联,对联上写有吉祥的祝福语,用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时,家中也会挂上红灯笼,代表幸福和好运。
- 吃团圆饭:除夕之夜,家人会一起围坐在一起,共同享用丰盛的团圆饭。
团圆饭通常由多个传统菜肴组成,象征着家庭的团结和幸福。
- 看春晚: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在除夕之夜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
人们会围坐在一起,观看晚会,欢度新年。
- 燃放鞭炮和烟花:鞭炮和烟花是除夕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人们相信燃放鞭炮和烟花可以驱散邪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 守岁:守岁是指在除夕之夜不睡觉,一直守在家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通常会一起玩游戏、聊天、看电视,直到午夜时分。
4. 红包:除夕也是给红包的时候。
长辈会给未婚的晚辈发放红包,里面装有压岁钱。
压岁钱是一种祝福,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
红包通常是红色的,象征着吉祥和好运。
除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它寓意着新年的到来,家人团聚和祝福。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它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起点,历时15天,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因此又被称为农历年、正月节等。
春节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中国人民迎接新年,祈求好运的重要时刻。
下面是关于春节来历和习俗的介绍。
一、春节来历春节的来历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的年节,当时的人们用燃烧的竹子祭拜天神,希望来年能够获得丰收。
后来,春节逐渐演变为家庭聚会、祭祖、祈求丰收的重要活动。
至今,春节仍然被中国人民视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习俗1. 年夜饭春节的第一天,即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会举行年夜饭,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共进晚餐。
这是一种传统习俗,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幸福。
年夜饭的菜肴种类繁多,一般包括鱼、鸡、肉等,每道菜都有着寓意吉祥的意义。
2. 贴春联和窗花在农历年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和窗花。
春联是用纸张写上各种美好祝福的对联,贴在门框上,以祈求一年的平安和幸福。
窗花则是用红纸剪剪出各种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增添节日的氛围。
3. 放鞭炮在除夕夜,人们还会放鞭炮。
传统上,鞭炮的声音可以驱走邪灵和霉运,带来好运和吉祥。
然而,现在鞭炮的使用已经有所限制,为了环保和安全考虑,人们普遍选择燃放烟花和观赏焰火表演。
4. 拜年和压岁钱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互相拜年,传递着新年的祝福和问候。
人们会穿上新衣服,带着满满的喜悦和祝福,外出走亲访友,拜访长辈和朋友。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春节更是他们最期待的时刻,因为他们可以收到亲戚朋友们给的压岁钱,象征着长辈们的祝福和关爱。
5. 舞狮和舞龙舞狮和舞龙表演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表演舞狮和舞龙来庆贺新年,这被认为可以驱邪、辟邪和带来好运。
舞狮和舞龙是一项技艺高超的表演艺术,吸引着无数人观看和参与。
以上是对春节来历和习俗的简要介绍。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和期待。
除夕科普小知识

除夕科普小知识一、除夕的起源与传说除夕,又称为岁除,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是农历新年的前夕。
关于除夕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在古代,有一只名为“年”的怪兽,每年除夕之夜都会来到人间作祟,人们为了驱赶这只怪兽,便在家门口贴上红纸,燃放烟花爆竹,并敲锣打鼓,以此赶走“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除夕习俗。
二、除夕的传统习俗1. 贴春联和年画:在除夕前,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春联和年画,以示祝福和喜庆。
春联一般是对仗工整的对联,年画则是寓意吉祥的图画。
2. 守岁:除夕之夜,家人会聚在一起,守岁等待新年的到来。
据说守岁可以辟邪避灾,迎接好运。
3. 放烟花和爆竹:在除夕之夜,人们会燃放烟花和爆竹,以此驱赶“年”兽,迎接新的一年。
4. 吃团圆饭:除夕夜的团圆饭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
家人会聚在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寓意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三、除夕的食俗文化1. 年糕:在除夕之夜,许多地方都有吃年糕的习惯,寓意着年年高升。
2. 饺子:有些地区在除夕之夜会吃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财源广进。
3. 汤圆:南方一些地区在除夕之夜有吃汤圆的习俗,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四、除夕的诗词与对联关于除夕的诗词和对联非常丰富,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不朽的名篇。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王安石的《元日》、苏轼的《守岁》、孟浩然的《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等。
对联则讲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如“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等。
五、除夕的庆祝方式1. 看春晚:除夕之夜,很多人会通过电视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欣赏各种形式的表演,一边等待新年的到来。
2. 拜年:在除夕之后,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送上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3. 压岁钱: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送去好运和祝福。
六、除夕的象征意义除夕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代表着岁末年初的交替,也寓意着家庭团聚、和谐美好。
同时,它还象征着祈福驱邪、迎接好运的到来。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最盛大的节庆活动。
它不仅是团圆和欢庆的时刻,更是对过去一年的告别和新年希望的展望。
以下将介绍春节的来历和一些常见的习俗。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相传在古代,有一种叫做"Nian"的恶兽,它喜欢在除夕夜出来伤害人们和动物。
人们发现"Nian"畏惧火光和红色,于是在除夕夜点燃爆竹、贴对联和挂红灯笼,以期震慑"Nian"。
成功后,人们就开始将这一天作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标志,于是春节就这样形成了。
二、过年准备春节前的准备工作通常是忙碌而热闹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清洁房屋:人们认为春节前要将家里彻底的打扫干净,以驱赶走旧年的不顺和霉运,迎接新年的好运和吉祥。
2. 贴春联:春联是贴在门上的对联,用红色纸张写上对仗工整的对联,通常上联写在门上,下联写在门槛上,横批写在对联的正中央。
这些春联常常写有吉利的祝福语,如"福禄寿新"、"和谐幸福"等。
3. 购买年货:购买年货是准备过年的重要环节,人们会购买大量的食品、饮料和糖果等供家人和亲友享用。
此外,也会购买面点、蔬菜以及肉类等用于备饭。
4. 准备红包:过年时,长辈通常会给晚辈发红包,红包里装有一定金额的钱,寓意着给予晚辈更多的祝福和关爱。
三、习俗介绍春节有众多传统习俗,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1. 守岁:除夕夜,家人会一起待在家中,守岁到新年的第一天。
"守岁"意味着辞旧迎新,家人继续团聚,共同欢度新的一年。
在守岁期间,家人会观看春晚、吃团圆饭、玩游戏等。
2. 放鞭炮:放鞭炮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
人们相信放鞭炮能驱走恶灵和带来好运。
然而,现代城市对鞭炮放限制较多,因此很多地方已经禁止放鞭炮。
3. 新年拜访: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拜访亲友以祝福他们新年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夕习俗礼仪,除夕的来历与习俗,除夕风俗习惯/2015/1209/20151209093510989.jpg" width="450" alt="除夕习俗" />【除夕的来历】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勐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塬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的习俗】一、祭祀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
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
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二、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年夜饭的讲究: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 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南方新年有吃馄饨习俗,是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
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三、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此时,爸爸妈妈不妨把这些名诗念给孩子听,并作出解释,让他们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这晚家人团圆,欢聚一堂,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它们的叫法还有讨口彩的含义,比如: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四、压岁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家家呈现出热情奔放、欢乐祥和的景象。
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
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
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
五、踩岁此外,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
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六、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
),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七、年夜饭后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
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
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
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八、年三十点长寿灯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
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九、放爆竹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
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
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
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
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
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十、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1]十一、贴窗花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十二、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汉族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十三、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十四、挂灯笼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十五、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 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
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除夕的禁忌】除夕有很多的禁忌。
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
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
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
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