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村落环境的文化认同——生态人类学视角的考察

合集下载

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牧歌”——以侗寨村落为例

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牧歌”——以侗寨村落为例

俗 。邻 国相望 , 鸡犬之 声相 闻, 民至 者死 , 不相往 来 ” J 就算 生 活 相 对 艰 难 , 寨 村 民的 生 活 也 。 P 侗
可 以被 看作 是 追 求 朴 实 、 污 染 的 “ 村 牧 歌 ” 无 乡 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们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看作是“ 全球化” “ 、 城市化” 、
的和声更是令人神往。侗族大歌如今 已经扬名海 内外。而小伙子和姑娘们在谈恋爱时 , 也以对歌的 形 式 表达 彼 此 的 爱 意 , 得 双 方 的 恋 爱 如 诗 般 美 使
好。
不愿意回来建设家 乡, 至拼命地往大城市涌去。 甚
渐 渐地 , 侗寨 村 落 留下 来 的 多是 老 人 和小 孩 。 “ 乡 村 牧歌 ” 的侗 寨 村 落 慢 慢 地 成 为 “ 型 ” 游 景 点 典 旅
受侗寨 村落独特 的 自然美 、 建筑 美 、 风俗美 、 人情
美。
侗寨优美 的 自然环境塑造 了侗族人甜美 的歌 喉, 也为 侗 族 人 创 作 “ 歌 ” 供 了天 然 的 素 材 。 大 提
通 常 , 一年 中重 要 的节 I , 们 会 演 唱侗 族 大 在 t里 人 歌 。而鼓 楼则 是 演 唱大 歌 的重 要 场 所 。侗 族 大 歌 给人 的 印象 是 纯净 、 优美 、 和谐 。尤 其是 那 天 籁 般
的城市 打工 挣 钱 , 感受 城 市 带 给 人 的方 便 与 快 捷 ,
切实体会到城市物质生活 的丰富。与城市的生活 方式相 比, 侗寨 村落“ 乡村牧歌” 的生活开始使得
那 里 的村 民产生 怀疑 。
多联想 , 仿佛侗族村 民们居住的地方 是人 间仙境。 另外 , 还有 很 多依 山傍水 而建 的 吊脚 楼将 侗寨 村落 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恰 当地结合起来 , 给人 以和谐宁 静 的美。侗寨村落周边 山清水秀 , 泉水甘甜 , 松杉 茂盛 , 翠竹环绕。在这里居住 的村 民们简单纯朴 、 热情好客 。邻里之间相互 照应 、 亲情 和睦。兄弟 、 妯娌 、 婆媳 、 母子 之 间 , 敬如 宾 。这样 的村落 给人 相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侗族是中国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独具特色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保护和分析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对于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以木质结构的建筑为主,整体布局合理,融入了当地自然环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侗寨建筑,它是侗族人们居住的主要场所。

侗寨建筑的外观宏伟壮观,形式独特。

它通常由多层木结构建筑组成,底层是柱廊和商铺,上层是居住空间。

整体结构稳固,不仅能适应山地地形,还能抵御台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侗寨建筑的屋顶一般是硬山顶,可以有效防止水渗漏,同时也是当地气候的适应措施。

在屋顶上,还常常会修建过道和平台,供人们观赏风景和休憩。

侗寨建筑的内部布局也非常独特。

房屋内通常分为前室、中室和后室。

前室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中室是主要的居住空间,后室则是用来存放杂物和谷物。

房屋内的家具和装饰品也讲究精细,多采用木质材料,精雕细琢。

墙壁上还可见各种壁画和木雕,充分展示了侗族人民的艺术才华。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对于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至关重要。

建筑景观是侗族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对过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记录和反映。

保护建筑景观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侗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侗族传统建筑景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保护建筑景观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传统建筑景观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目前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许多侗寨被拆迁,建筑被改建或者破坏。

这与非法占地、过度开发和缺乏保护意识有关。

要保护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严禁破坏建筑景观的行为。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加强保护管理,建立保护机构和保护基金,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保护工作。

积极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增加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侗族传统民居象征人类学个案研究的田野调查经验总结

侗族传统民居象征人类学个案研究的田野调查经验总结

识, 却 可 以解 读 知识 。从 某 种意 义 上 说 , 本 文 正是 我多 次进 入宝 赠村 委 的各个 自然 屯 , 在搜 集挖 掘详 细 的 田野 调查 资料 基 础 上 对 侗 族 传 统 民居所 做 的

搜集 资料 , 我 必须 建 立 和 扩 展 与 当 地居 民 的关 系 ; 但 为 了能 够科 学地 分析 所获 得 的资料 , 或甄 别报 道 人④提供 的信 息 的真实 性 程 度 , 我 又要 保 持 足够 的 理性 , 以便 能够批 判性 地分 析 。尽可 能做 到既 在其
任务 , “ 走 出个 案 ” 也成 了人 文社 会 科 学 中 个 案 研
临 的共性 矛盾 与 困境 , 以及 如何 克服上 述矛 盾 的有 效方 法 儿 。然 而不 同 的 田野 调 查 面 临 的是 不 同 的对 象 范畴 , 它们 需要处 理 的文化 情境 也经 常存 在 差异 , 而 且 即使相 同的研 究 对象也 会 因为不 同的研
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以一项针对侗族传统民居象征人类学个案研 究的田野调查经历为分析 对象, 详 细 阐述 了调 查 的准备 、 方案设 计 与 实施过 程 , 以及 作者 对本 次调 查的 深刻 心路 历 程 。
关键 词 : 田野调 查 ; 个案研 究 ; 经验 总结
论 文编码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9 3 2 9 . 2 0 1 4 . O 1 . 1 0
赵 巧 艳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管理系 ,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6)

要: 田野 调查 是 民族 学者开展研 究的 一件 “ 利器 ” , 也 是 获取 民族 志资料 的 一条 重要 途 径 , 而

浅析侗族传统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的当代价值

浅析侗族传统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的当代价值
过 巨 大 的 功 能 , 对 约 束人 们 的掠 夺 性行 为 、 护 生 态环 境 起 了积 极 的作 用 。本 文 认 为 , 即 保 民族 地 区 现代 化 建 设 是 一项 系 统 工 程,不 仅 要 大 力 推 进 经 济 社 会 的全 面发 展,更 要注 重环 境 保 护 和 生态 平 衡 。 我 们 应 充 分 吸 收和 借 鉴 民族 传 统 生 态 智 慧 , 对 当代 人 类 生存 环 境 的保 护 具 有 重 要 的启 迪 价 值 , 人 们 冷 静 地 保 持 一 种 人 文 和 生 态 的前 瞻 性 思 考 和 关 怀, 这 对 走 适 应 生 态特 点 的可 持 续 发 展 之 路具 有 重 要 的 意义 。 【 键 词 】 族 ; 态意 识 ; 态行 为 ; 境 保 护 ; 持 续 发 展 关 侗 生 生 环 可 [ 图 分 类 号 】 9 2 4 C 1 . ; 2 [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6 4—64 (0 9 0 0 6 0 中 C 1 . ;9 2 5 X 4 文 A 文 17 8 8 2 0 )2— 0 9— 6
o n r n n a r tci n whih i o ra in fc nc o dng a fr r o ki n s lctde f rt e rl to h p b — f e vio me tl p oe to , c s f ge tsg i a e o h l i owad l o ng a d oiiu o h eains i e i f t c ln a h n i0 we n n a nd t e e vr nme t n i t ii g a s ti a l e eo me . n ,a d man an n usa n b e d v lp nt Ke y wor s d :Do g 。e pl: e oo i a wa e e s e oo ia e a ir e vr n ntlp oe to : s san bl e eo n p o e c lg c la r n s : c lgc lb h vo ; n io me a rt ci n u t ia e d v lpme t n

贵州侗族习俗中的生态文化——以村寨营构和人生礼俗为例

贵州侗族习俗中的生态文化——以村寨营构和人生礼俗为例

贵州侗族习俗中的生态文化童中平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社会建设研究院——以村寨营构和人生礼俗为例摘 要:贵州侗族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源自于他们对自己所居自然环境的感知和体认,他们在村寨营构和人生成长中形成的习俗反映了万物同源、天人同体的生态文化理念,对当前破解生态失衡难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贵州 侗族习俗 生态文化一、引言马克思曾说:“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基本上都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保持供需的动态平衡。

但是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尤其是发端于西方的工业革命,打破了这种平衡,人与自然由和谐走向对抗。

面对人类对自然界以掠夺式的开发所获得的巨大财富和所得到的日益严重的“报应”,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己所做的一切,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去被人们所漠视甚至扭曲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也开始得到客观的审视,他们特有的尊重自然与保护环境的物质技术手段、制度措施、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生态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希望从他们的生存智慧中寻求缓解人与自然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的有效途径。

二、村寨营构中的生态文化贵州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和具有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三省(自治区) , 现有人口约三百多万,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民族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很多逐渐形成为他们独有的习惯法,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生态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侗族的风俗习惯包含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是既实现社会价值为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又保护自然、保证人与自然“双赢”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第二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社会规约和社会制度;第三是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情感和价值体系。

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现代意义的启示论文

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现代意义的启示论文

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现代意义的启示论文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现代意义的启示论文侗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千百年来生活在湘黔桂毗邻地区,以水稻耕作为主,这个民族热爱自然,关注生态,一直传承着丰富的具有原生态特质的古俗文化。

所谓古俗文化,民俗学意义上是指源自传统较早时期的被主流文化所超越了的民间古代风俗文化,是一种无法用主流文化来表达或证实的文化遗留物。

侗族的古俗文化主要包括以“萨”为中心的民间多神信仰、丰富多彩的大歌、以鼓楼和风雨桥为特色的建筑、体现社会规约的款文化等方面。

在这些古俗文化中,处处体现了侗族人民对人与天地自然关系、人与动物关系、以及人的生存环境的朴素认识,蕴含着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伦理智慧。

这些生态伦理智慧无疑是自古至今侗族地区生态环境得到很好保护、社会生产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也能够为现代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一、侗族的古俗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该民族特定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

侗族是中国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稻作民族,主要生活在湘黔桂交界地区,以及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宣恩等地。

这个地区峰峦起伏,林木茂盛,具有明显的高原地貌和山区特色。

侗族属于古“骆越”的一支,自称为“干”,世世代代聚居在崇山峻岭和河溪旁边。

日在这种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下,侗族先民创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民族差异感很强的独特的古俗文化,传承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侗族的古俗文化非常丰富。

在信仰民俗方面,侗族民众主要信仰的神灵是“萨”。

在侗族地区,人们一般称祖母为“萨”,后来这个词成了神圣偶像的代名词。

侗族祭萨是侗族祭祀远祖的最隆重盛大的节日。

除此以外,侗族自然崇拜极为普遍,他们把山、水、太阳、月亮等都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

在建筑文化方面,最具民族特色的是鼓楼和风雨桥。

鼓楼是侗寨最具特色的标志,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因为楼上置鼓得名。

侗族风雨桥也很有特色,不仅仅是一种建筑,一种交通道路或生活场所,更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结晶。

侗族村落建筑的生态意蕴——基于贵州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的田野调查

侗族村落建筑的生态意蕴——基于贵州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的田野调查

生产 方 式 、 信仰 系统等 文化创 造 。基 于贵 州黎平 黄 岗村侗 寨的 田野调 查 , 通过 对 其村 落形 态 、 建 筑景观 、 精 神 空 间等方 面的考 查 , 探 究其独特 的生 态观 、 文化观 。
关键词 : 黄 岗侗 寨 ; 村 落建 筑 ; 生 态观 ; 文化观 中 图分 类 号 : T U 2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6 2 1 X( 2 0 1 4 ) 0 2— 0 1 4 0— 0 5
侗 族 村 落 建 筑 的 生态 意 蕴
— —
基 于贵 州黎 平 县 双 江 乡黄 岗村 的 田野调 查
程 安 霞
( 河南科 技 大学 , 河南 洛阳 4 7 1 0 2 3 )

要: 侗 族村 落 建筑构 筑 的村 落形 态呈现 出来的 空间结 构 、 景 观布 局蕴 含 着 自己的组 织 类型 、
的主要建 筑类 型 。这些 建 筑 类 型 的分 布 呈现 出很 强 的圈次 感 , 序 列 感。 “ 人类 都具 有 向心感 , 人 群 存在 着 趋 同 的心 理
归属 , 由此形成 科 序 中心 和群 体 意 识 。没 有 中心 , 社会 内部 就 是 混乱 的 , 有 了 中心 才能 使 人 在 心 理 上建 立秩 序 的终 点 。 中心 是 人 类 创 造 的 , 是 人 类
( 一) 村 落 内部 布局
小 黄村 毗 邻 , 属 于 两 县 交 界 处 。东 、 南、 西 三 面 都
是 从江 县 的辖地 , 仅 北 面与 双 江 乡所 辖 的平 天 、 规
密、 四寨 、 岑 和 4个 村 相 连 。境 内地 势 南 高 北 低 , 从 东到 西排 列 着 南 北 走 向 的 4条 山脉 , 山脉 与 山 脉 之 间有 3条 小 溪 自南 向北 纵 贯 村 落 , 在 该 村 辖 黄 岗村 是 一个 侗 苗 杂居 的 村庄 , 侗族为主, 共 计3 0 0多户 , 苗族4 9户 , 全 村有 1 1个村 民小 组 , 侗 族 和苗族 分寨 而 居。 侗族聚 居 在 黄 岗 自然村 , ④ 有 1 0个 村 民小 组 , 苗族聚 居在岑秋寨 , 一 个 村 民小 组 。岑秋 位 于 黄 岗 自然 村 的西 南 , 步 行 前 往 大 约 需 要 1小 时。全 村 的海 拔 在 4 0 0米 到 1 0 0 0米 之 间。 以农 业 生产 为主 , 有耕地 面 积 1 6 0 7 . 0 6亩 , 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侗族河歌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侗族河歌研究

目录1.研究背景2.生态美学视角下的侗族河歌3.侗族河歌的历史与传承4.侗族河歌的艺术特点5.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侗族河歌研究意义6.结语研究背景在我国的南方,有一个美丽而神秘的民族——侗族。

他们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依靠着自然环境生存。

侗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他们的河歌。

河歌是侗族人民在生活、劳作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歌形式,歌词内容丰富多彩,表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感情。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侗族河歌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学科,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美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侗族河歌这一独特的民歌形式。

侗族河歌所表现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生态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侗族河歌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侗族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态度,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侗族河歌的历史与传承侗族河歌源远流长,传说起源于上古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民一代一代传承河歌,使其成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河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歌颂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侗族河歌在侗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是侗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河歌的艺术特点侗族河歌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丰富的歌词内容而闻名。

侗族河歌的音乐节奏优美悠扬,歌词含义丰富深奥,常常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和朗诵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侗族河歌的演唱方式也十分特别,常常是由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方式,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民歌表演形式。

侗族河歌的艺术特点在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中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侗族河歌研究意义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看,侗族河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侗族河歌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以及对自然的理解和态度。

侗族河歌所表现出来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可以为当代人们提供重要的生态文化资源,使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0年 9月
侗 族 村 落 环人类 学 视角 的考察
余 达 忠
( 明学 院生 态 文 化 研究 中心 ) 三
摘 要 : 落 环 境 一 方 面 受 制 于 营 建 地 的 自然 环 境 , 一种 生 态 物 理 形 式 ; 一 方 面 , 落 环 境 也 是 营 建 族 群 的一 种 村 是 另 村 文 化 选 择 和 文 化 表 达 的 方式 与依 托 , 一 个体 现意 义 与 象 征 功 能 的 符 号 。侗 族 村 落 环 境 作 为 一 种 空 间 物 理 形 态 , 是 其 结 构 布 局 是 按 照侗 族 的 生 态观 和文 化 观 营 建 的 。 侗族 村 落 环 境 中的 田园 、 水 、 木 、 路 、 落 、 家 是 一 个 整 山 林 道 村 人
侗 族 是 由古 越 人 衍 化 形 成 的 , 要 分 布 在 黔 、 、 主 湘
环 境 的关 系 , 示 生 态 环 境 作 为 文 化 的过 程 和 价 值 , 揭 是有重要 意义的生态人类学课题 。

桂交界 的狭 长山地 中 , 是一个 以水稻 耕作和 山林 采伐 为主要生存 方式 的 山地 民族。侗族 地 区 的生态 特征 和侗族 的生存 方式 , 决定 了侗 族 的居住 方 式 , 即以 山 和水作为选择村落 的要件 , 由此形成 了侗家人依 山傍
Culu a de tt n Vil g t r lI n iy o la e Env r n e to n to a iy f o i o m n f Do g Na i n lt r m
Vi wpo n f Ec l g c lAn h o o o y e i to oo ia t r p l g
第 9卷
第 3期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un lo ej gF rsr ies y( o ilS in e ) o ra fB in oet Unv ri S ca ce cs i y t
Vo _ NO 3 l9 . S p. 2 O e Ol
Absr c : Re tit d t o a t r le vr n n , vl g n io me ti i d o c lgc lp y ia t a t srce o l c lnau a n io me t il e e v r n n s a k n fe o o ia h sc l a s a eo n n h p n o e ha d. I s as id o tu t r n y o fc l r lc oc n u t r le p e so n ti lo a kn fsr cu ea d s mb lo ut a h i e a d c lu a x r s in i u t e e tb ih n fa t n c r u o t t e a d. Ben i d fs a e p y i a h p h sa ls me to n e h i g o p n he o h r h n i g a k n o p c h sc ls a e, vla e ilg e vr n n ft e Do to ai sc nsr td o a i ft ere oo ia iwsa d c h r lve . n io me to h ngNai n lt wa o tuce n b sso h i c l gc lve n u u a iws y Th o n r sd e c u ty i e, l n s a e a d c p s, fr ss, r a s, vla e , a d o e i i a e e vr n n ft e oet od i g s l n h us s n vl g n io me to h Do g l n Nai n lt sa wh l o ms t er e oo ia iws, l e ve , c h r lv e n t n c d n i . I s t aiy a oe fr h i c lgc lv e o i i ws f u u a iws a d eh i ie tt y t i o vo sy a wa fs r a i g c t r li e tt n y o fc lu a x r si n b iu l y o p e d n ul a d n i a d a s mb lo u t rle p e so . u y Ke r s: y wo d Do g Nain l y;v l g n io m e t ut r li e tt n to ai t i a e e v r n n ;c l a d n i l u y;e oo y c lg
YU — h n Da z o g
( e ac et cl i l utr, a mi n e i , ua , 6 0 4, . . hn ) R s r C nr o E o gc l e S n n U i r t F j n 3 5 0 P R C ia e h ef o aC u g v sy i
体 , 同形 成 侗 家 人 的生 态 观 、 命 观 、 化 观 和族 群 认 同 , 文 化 认 同 的一 种 显 在 的传 播 方 式 和 文 化 表 达 形式 。 共 生 文 是
关 键 词 : 族 ;村 落 环境 ; 化 认 同 ; 态 学 侗 文 生 中 图分 类 号 : 9 8 Q 8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7 - l6 2 1 ) 30 4 - 6 1 l ( 0 0 一 - 80 6 0 0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