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经济发展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美洲经济发展史

一:拉美概况、早期拉美初级产品的出口模式和普雷维什的发展主义理论。

1.拉美地理、人口和资源概况:

拉丁美洲系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这个地区在15世纪末以后的300多年间主要是由西班牙、葡萄牙等拉丁语系国家的殖民地,故称拉丁美洲。从地理上说,人们常把拉美分为4个部分,即南美洲、中美洲、北美洲的墨西哥,以及加勒比地区。

拉美地域广阔,人口密度不大,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拉美面积为2070多万平方公里(比我国加上整个欧洲面积的总和还要大),目前人口约5亿(相当于我国人口的40%弱),人口密度为24人/平方公里(我国约为135人)。目前拉美一共有33个独立国家,主要有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秘鲁、哥伦比亚、古巴等;此外还有12个未独立地区,目前仍处于英、美、荷兰等国的殖民统治下。拉美矿业资源丰富,发展现代化工业所需要的20多种最重要的矿物原料,拉美都有,其中很多矿物的储量占世界前列,如巴西、秘鲁、玻利维亚的铁矿,智利、秘鲁的铜矿,墨西哥的银矿,智利的硝石,哥伦比亚的绿宝石,牙买加的铝土,墨西哥、委内瑞拉的石油和天然气等。此外,拉美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雨量充沛,非常适合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拉美耕地面积为1.6亿公顷,可耕地面积高达7亿公顷,森林面积9.2亿公顷;拉美海岸线长达4.5万公里,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对虾、金枪鱼、沙丁鱼等,秘鲁沿海、巴西沿海和加勒比海是拉美的三大渔场。

2.早期拉美初级产品的出口模式:

正是由于拉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早在殖民统治时期,拉美就形成了以自然资源的分布而划分的经济区域,即每一个区域专门生产少数产品,单一生产,如智利生产铜和硝石、墨西哥生产银、古巴生产甘蔗、巴西和哥伦比亚生产咖啡、厄瓜多尔生产香蕉、阿根廷生产粮食,以及智利的苹果等等。这些产品在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时期,主要是出口到宗主国。拉美独立后,这些产品的出口市场逐渐转至英、法等欧洲国家和美国。欧美国家的经济比西班牙繁荣的得多,对拉美产品的需求量也比西班牙大得多,因此,拉美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大量出口推动了经济的增长。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拉美经济经历了独立后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3.普雷维什的发展主义理论:

1929年西方经济发生大危机,对拉美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一是西方强国对拉美初级产品的需求减少,影响了拉美的出口和收入;二是拉美国家需要的进口随之也发生困难。拉美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40年代中,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等提出了发展主义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1)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由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国家组成。(即中心——外围论),中心由发达国家组成,而外围则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中心和外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和应用不均衡造成的。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快,更新快,先进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但不发达国家技术落后,更新慢,一些为数不多的较先进技术只是运用于专为发达国家生产廉价原料的生产部门,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品依赖进口;2)中心和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不利于外围国家。原材料出口价格低,工业品进口价格高,贸易条件不利于外围国家;3)拉美国家摆脱不发达状态根本出路在于实行自己的工业化,逐步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发展主义提出“进口替代”理论,把拉美的发展战略定格为内向发展的工业化模式,认为发展民族经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保护扶持民族工业,避免和外来工业品竞争等。普雷维什的理论是第一个专门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拉美国家走上了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建立起民族工业体系,经济取得了稳定持久的快速增长,拉美经济从40年代中到70年代中的30年时间里,年均经济增长达5%以上。这是拉美独立后第二个经济繁荣期。

二:“债务增长”模式及债务危机

拉美经济在发展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了稳定持久的增长,但这种高速增长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复兴、世界经济的繁荣、国际贸易的增长、外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作用的日益突出不无关系。1973年发生石油危机后,西方国家经济停滞,通胀并发,大量资金涌入拉美,为拉美国家举借外债提供了外部条件。为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拉美一些国家提出“债务发展”模式,即通过外债来实现国家工业的现代化。“债务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借钱用以扩大再生产,增加出口,增加收入,还债并进行资本输出。70年代,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主要国家都走上了这一模式。

通过外债实现工业化的模式历史上有先例。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俄国等在实现其工业化的进程中都曾举债和利用外部资金以加速工业化的步伐,韩国在70年代也采用了这一模式。但负债发展应该有一定的条件,即借来的钱应该用于经济建设、推动工业化、保证本国货币的稳定等。如果举债用于提高国内消费、弥补中央财政的赤字、或从事没有把握赢利的投资等,那么举债的风险就会很大。拉美国

家借债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借的钱大大超过外国直接投资,后者仅占借债数额的4%~20%;官方贷款少,商业贷款的比例超过一半,一般来说,商业贷款期限短而利率高;在经济发展中,出口贸易居重要或战略地位的国家,如墨西哥、巴西等国的借贷多,这是因为这类国家外汇短缺,而又需要进口大量的资本货、中间产品和工业原料;有较强经济干预能力的国家借贷多,实际上拉美很多国家的债务中,公共债务的比例占很大比例,等等。

借债发展的结果各国有所不同,巴西和墨西哥产业结构层次有所提高,主要表现是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上升;工业中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加大,而传统轻工业部门比重下降。拉美有不少国家对债务管理较差,负债发展的经济效益很差,有的国家直接借债用于扩大政府的非投资性开支,或弥补财政赤字,还有的国家甚至用借来的钱购买军火,造成严重问题。

借债发展战略造成拉美的外债迅速膨胀。据拉美经委会统计,1975年拉美外债总额为780多亿美圆,到1982年迅速增至3080多亿美圆。

大量举债造成拉美国家外债失控,外债负担急剧上升,外债的偿还能力发生问题,1980年至1982年,拉美地区的偿债率(即当年的还本付息额占商品和劳务出口的比例)分别达到37%河7.6%,远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20%)。

拉美国家偿债能力低,一是因为债务结构不合理,其中短期和商业债务比重大,二是由于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下跌,拉美以初级产品为主体的商品出口结构,不利于增加外贸收入,其中特别是80年代初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连续下跌,原来以石油出口为主要外汇收入的墨西哥大受其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