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中国陶磁——宋元篇

合集下载

流失在国外11家著名博物馆里的这些中国国宝,你知道多少?

流失在国外11家著名博物馆里的这些中国国宝,你知道多少?

流失在国外11家著名博物馆⾥的这些中国国宝,你知道多少?⼩编之前曾经分两期介绍过我国主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实这只是我国浩瀚如海的奇珍异宝中很⼩的⼀部分,还有很多更精美绝伦,更具历史和⽂化价值的国宝级⽂物由于盗卖、⾛私和西⽅列强的掠夺⽽流失海外,⽂物的流失成了国⼈⼼中永远的痛。

据联合国教科⽂组织的数据统计,中国流失的⽂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上47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真实的数量其实远不⽌这些,收藏在博物馆只是⼀部分,还有更多被掠夺的⽂物在私⼈收藏家⼿中,其确切的数字恐怕永远是个谜。

那么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究竟藏有多少中国国宝级⽂物呢?⼀、⼤英博物馆⼤英博物馆是世界五⼤博物馆之⼀,拥有藏品800多万件,其中青铜器、陶瓷、书画、⽟器、雕刻品等中国历代珍稀⽂物多达23000多件,其公开展⽰的只占其中的⼗分之⼀,主要陈列在33号展厅、中国⽟器厅(33号⼄馆)以及⼤维德瓷器展厅(95号展厅),展品囊括了中国⽂物的所有类别,从远古⽯器、商周青铜器到魏晋⽯佛经卷、宋元书画、明清瓷器⽆所不有。

这⾥所藏的中国绘画精品最多,包括东晋顾恺之的《⼥史箴图》唐代摹本、李思训《青绿⼭⽔图》、巨然《茂林叠嶂图》、李公麟《华岩变相图》、范宽《携琴访友图》等⼀些稀世珍品。

敦煌藏经洞全部4万多件经书中⼤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

在33号厅中央墙上有⼏⼗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还依稀可见。

《⼥史箴图》唐代摹本唐代摹本《⼥史箴图》东晋顾恺之的《⼥史箴图》原件早已⽆存,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幅为宋⼈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但笔意⾊彩并⾮上品。

另⼀幅就是唐代摹本,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传世名画之⼀。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被英军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物。

商 青铜双⽺尊这⾥馆藏的青铜器中,最引⼈注⽬的当属商代双⽺尊,公⽺形象惟妙惟肖。

西周康侯簋阿弥陀佛⽴像这尊隋代开皇五年(585年)阿弥陀佛⽩⾊⼤理⽯造像陈列于33号展厅楼梯间,⾼达6⽶,重约2吨,原位于河北曲阳县韩崔村崇光寺,上世纪三⼗年代流失海外。

陶艺的鉴定的方法的介绍

陶艺的鉴定的方法的介绍

陶艺的鉴定的方法的介绍现今,许多不法分子利用赝品欺骗许多陶艺消费者。

那么,怎样鉴定陶艺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艺的鉴定的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学习古陶瓷鉴定的方法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考古、历史、文学、艺术、社会、民族以及自然科学中物理、化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

只有具备主动拓展多方面知识的心胸和意识,才能提高古陶瓷鉴定的准确度,不至得出“盲人摸象”式的结论。

掌握陶瓷史的发展脉络、熟悉古陶瓷文献是从事鉴定工作的前提。

与此同时,还要弄清古陶瓷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背景资料,这样才能把某时代、某地窑口烧制的瓷器特征汇入整个陶瓷发展史的长河中,把握其发展脉络。

如唐代陶瓷的造型丰腴,无论南北各地,或陶或瓷,乃至金银器等,造型都呈现出丰满壮美的艺术风格。

1974年,扬州市唐城遗址出土一件青釉褐绿点彩云纹双耳罐(图1),高29.8厘米,现藏江苏扬州博物馆。

其造型丰腴健硕,肩部捏塑小双系,通体青黄色釉,器身布满褐绿彩点绘的联珠纹卷云及莲花、荷叶纹饰。

这是唐代长沙窑创烧的新品种,它打破了从前以青、黑、白单色釉为饰的生产格局,在彩瓷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社会环境与人们审美取向的影响下,同时代各类器物的艺术风格均有共性。

某时期流行的纹饰,必然会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各类器物上。

如盛行于唐代的宝相花纹饰,在当时生产的金银器、铜镜、三彩器、织锦等各类产品中均有表现。

如宝相花纹锦(图2)花瓣重叠、富丽繁缛,体现了盛唐的繁华气象。

唐三彩贴宝相花双龙尊(图3),高47厘米,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圆形的大朵宝相花纹饰,以贴塑技法饰于器身腹部,高雅大气。

不同器类之间相互借鉴,触类旁通,对提高古陶瓷鉴定水平是有帮助的。

如果“见物不见人”,缺乏宏观视野,就可能得出错误的鉴定结论。

比较研究是古陶瓷鉴定中最重要的内容,它需广泛搜集各方面资讯,进行大量实践,将待鉴品与标准器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古陶瓷的时代特征及变化规律。

东京国立博物馆

东京国立博物馆

东京国立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最大也是最早的博物馆,位于东京台东区上野公园北端,创建于明治四年(公元1871年),原为东京汤岛圣堂的文部省博物馆,1889年改为帝室博物馆,1900年又改名东京帝室博物馆。

1947年博物馆由宫内省改属文部省管理,更名国立博物馆。

1952年定名为东京国立博物馆,隶属文部省文化厅。

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当时的总馆和2号馆、3号馆均遭到严重损坏,无法使用。

此后的十余年间,博物馆的展出只在表庆馆一处进行。

新建总馆于1932年开工,1938年落成使用。

这就是现存的东京国立博物馆总馆。

二战后,博物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1962年,馆内西南侧建成“法隆寺宝物馆”,两年后面向大众开放。

该馆主要收藏了1878年遭遇法隆寺上贡给皇室的三百余件宝物。

该展馆使用三十多年后被拆除,1999年由带有餐厅和资料室的新法隆寺宝物馆取代。

1968年,馆内东侧建成东洋馆,收藏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美术品。

1984年,馆内西侧的表庆馆后建成资料馆,研究人员可以在此公开使用阅览馆藏图书、史料和照片。

现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共有总馆、法隆寺宝物馆、东洋馆、表庆馆、资料馆、平成馆(1999年启用),陈列室总面积1.4万余平方米。

其中展品约三千件,随时进行轮流替换。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总数达11万件以上。

此处所谓件数并不是真正的物品个数,例如同一考古遗址出土的数百件物品只被统计为一件。

其中包括日本国宝87件、重要文化财产610件(2005年7月止)。

馆藏品中有许多为神社寺庙或个人收藏家的捐赠物。

藏品的范围,从地域上看,以日本及亚洲各国为主,时代上则从史前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止。

其中东洋美术以日本、中国以及朝鲜半岛的美术为基础,也包括埃及、印度、东南亚(越南、泰国等)、中近东地区(美索不达米亚等)、中亚等地区的美术品。

此外,南太平洋诸岛的民族美术、西洋近代的陶瓷和玻璃制品也有所收藏,但通常不对外展示。

小议宋金时期的黑釉沥线纹装饰

小议宋金时期的黑釉沥线纹装饰

小议宋\金时期的黑釉沥线纹装饰作者:沙家朸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05期20世纪20年代,河北地区天大旱,在距邯郸东北80公里的钜鹿县,农民打井以缓解旱情。

打井过程中偶然发现了白地黑花瓷器、漆器和铁器等宋代物品。

这个发现在当时引起考古界、知识界的多方重视,并确认这是被湮没的宋代钜鹿古城的遗物。

在这之后几十年中,不断的考古挖掘和大量的研究论文,慢慢把磁州窑及磁州窑系的轮廓勾勒出来,西方学者赫勃逊首先提出了“磁州窑型”的概念,由于“磁州窑”的地区广泛,不同的产地生产着风格十分接近的产品,因此归纳成“磁州窑系”产品。

磁州窑系产品非常丰富,本文仅探讨一下磁州窑系产品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黒釉产品——黒釉沥线纹器物。

黒釉沥线纹装饰是北宋、金代北方窑口的一种特有产品,在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区都有生产。

其工艺就是在胚胎拉好后,用沥粉以垂直线状粘贴到需要做装饰部位,再罩上黒釉,釉有厚薄,成色不一,温度高的成色黝黑锃亮,温度略低的成色偏黄,呈黑黄色,类似茶叶末釉。

这类产品属磁州窑系产品,也就是大范围内所说的磁州窑,在北方不少窑口都有生产,最经典的要属河南的宝丰窑和山东的淄博窑。

常见的器形有各种黒釉沥线罐,如图1,造型呈小直口、鼓腹、圈足,腹部粘贴均等距离的垂直凸起的沥线,口边无釉(可能有盖),现藏日本的博物馆,应属河南地区的产品;也有带双耳的沥线罐,如图2,造型呈大口、口沿微外凸、两侧贴饰双耳并饰以垂直凸起的线条、腹部上宽下窄、圈足,腹部同样饰有凸起的沥线,内外施釉,双耳下有x字形沥线纹,应该是山东淄博窑特有产品。

罐类产品常见为北宋晚期、金代作品,产量相对较多,而瓶类造型的器物就十分难得了。

例如北宋黒釉百合花口瓶,这种器物是从河北定窑(图3)借鉴学习来的新颖造型。

这种器形在定窑已经演变了几个世纪,到了北宋时期,造型已经趋于完善。

传到河南、山东一带,窑工们因地制宜,在黒釉的下面施上沥粉线条,更具有地域特色,十分别致。

《文物》杂志2010年第4期--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高丽遗址出土中国瓷器_金英美

《文物》杂志2010年第4期--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高丽遗址出土中国瓷器_金英美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高丽遗址出土中国瓷器金英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学艺研究士)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以下简称“中央博物馆”)收藏的高丽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1],虽然大部分是日本侵略时期的原高丽首都开城地区高丽古坟出土的盗掘品,尽管遗址的性质未定以及纪年资料不足,但其对于研究中国瓷器以及韩中陶瓷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中央博物馆收藏的高丽遗址出土中国瓷器的收藏经过进行调查,然后对这些瓷器进行分类,通过与纪年资料的比较进行分期,按照不同的分期对流入高丽的中国瓷器进行阐释。

一收藏经过1909年11月,昌庆宫向公众开放,成为韩国历史上最初的近代博物馆[2],主要展示在王室的支持下收集的瓷器、佛教工艺品、绘画等文物。

1910年日本占领韩国后,昌庆宫博物馆改名为“李王家博物馆”。

在1912年发行的《李王家博物馆收藏品写真帖》中收录了当时李王职次官小宫三保松的文章,提及了有关李王家博物馆的收藏过程:“博物馆的事业由末松熊彦和下郡山负责,他们大量购买了发掘出土的高丽瓷器、高丽金银器,以及各种朝鲜艺术品,其中包括绘画、佛像等。

”[3]1908年至1912年11月25日,共收集瓷器、佛像、绘画等文物12203件。

此外,小宫三保松还在《李王家美术馆要览》中记述了当时文物的购入过程:“此时正值京城大量买卖高丽时期墓地出土的瓷器、金属品、玉石类物品,这些物品反映了高丽的灿烂文化。

以此为契机,致力于进口三国时代、新罗统一时代的雕像,以及朝鲜时期的绘画、工艺品等。

”[4]根据多处记录可知,这些艺术品是从开城等地的古坟中被盗掘出来并在市场上流通的[5]。

有关资料记载,高宗初次参观李王家博物馆的藏品时,看到了高丽时期的青瓷,问道:“此为何国的瓷器?”当时负责介绍的统监伊藤博文答道:“此为朝鲜的高丽时期的瓷器。

”高宗闻曰:“我国无此类瓷器。

”由此可知,在当时收藏的瓷器中,除高丽瓷器外还有其他物品。

在《李王家博物馆收藏品写真帖》中,高丽瓷器分为白瓷、青瓷、绘高丽[6]、三岛手[7]、天目釉(黑釉)、柿釉(酱釉)、交趾釉(绿釉)、练上手(绞胎釉)、杂釉、素烧等,但都被认为是高丽时期的瓷器。

中国文物排行榜

中国文物排行榜

中国文物排行榜1、陕西省西安市扶风县法门寺出土的佛指舍利2、陕西省临潼市秦始皇陵2号陪葬坑中出土的铜车马3、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4、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5、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6、甘肃省武威张将军墓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7、湖北省江陵望山楚国贵族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8、湖南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仅重49克9、四川省三星堆出土的一号大铜树,高396厘米未发掘和失踪的文物价值前三位:1、夏禹收九牧之金所铸九鼎,象征九州2、和氏壁(极有可能在秦始皇陵地宫中)3、传国玉玺(元末明初被元顺帝带到蒙古,下落不明)4、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日本侵华期间失踪)5、王羲之所书《兰亭序》原本(极有可能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中盘点世界各国所藏中国珍贵文物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举世无双的中国文物。

她在外国博物馆以无比高贵的姿态,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言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象。

下面简略介绍如下:一、亚洲日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设有“东洋馆”,中国古代美术品陈列在整个二楼五个展室,从原始彩陶到唐宋以后的陶瓷等,应有尽有。

该馆珍藏有古建盏,源于中国福建省建阳市水吉,为镇馆之宝。

河南安阳殷墟甲骨片,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收藏有近13000片,馆内的9万多件藏品中,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

包括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清代的瓷器字画,可谓无所不包。

马远《洞山渡水图》、《寒江独钓图》,梁楷《雪景山水图》、《李白行吟图》、《六祖截竹图》,李迪《红白芙蓉图》,等等中国历史文物数万件旷世名作。

此外,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馆收藏有中国文物,珍品也是数不胜数,数量估计在数十万件以上。

据.《日本侵华对文物的破坏》一书介绍,战后日本归还了一部分战时掠夺的文物有158000多车,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较珍贵的,但这只是很少的部分。

东京国立博物馆曾举办了“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展览。

是把全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不仅是完整的器物,也包括陶片,从全国搜集后,汇集展览,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趋。

德化的瓷业历史

德化的瓷业历史

德化陶瓷历史德化的瓷业,历代烧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确实壮观,从人口密集的城关到偏僻的山村,从田野到丛山密林,经常可以发现古瓷片和古瓷窑的遗址,白莹莹、花艳艳的瓷片,象颗颗星斗撒在人间,似片片白玉镶织大地,把青翠翠、绿葱葱的山乡点缀到更加美丽。

全县目前已发现的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窑址达238处,全县十八个乡镇都有古窑址分布,其中“屈斗宫德化窑址”,1988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后期即开始生产和使用隐患。

至唐代后期,德化三班、泗滨一带制瓷业已开始发展。

唐末五代出现陶瓷专著《陶瓷法》、《绘梅岭图》。

宋元时代,德化瓷器随着泉州港商业的系统工程海外贸易的发展而畅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瓷之路”的重要商品。

北宋时代德化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窑场,其制瓷工艺已彩轮制、模制和胎接成型的技术。

以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白瓷、器形以碗、盘、杯、碟、瓶、罐、壶、盒、洗、花瓶为主,少量烧制黑釉茶碗等。

装饰方法以刻花、划花和印花为主,于瓷器表面饰以莲瓣、牡丹、云水、蕉叶、缠枝花卉以及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等纹饰,这些产品在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都有发现。

到南宋时,瓷窑烧制技术又月新发展,烧制的白瓷,器型大、胎体薄、釉色滋润、白度高、透光度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末元初,德化瓷窑有很大的改进,出现了一种介于龙窑和阶级窑之间,较易控制烧成火焰的“鸡笼窑”。

开始改变宋初以来,使用还原烧成的老技术进入采用氧化烧成新技术阶段。

1976年考古发掘的屈斗宫宋元窑炉遗址,坡长达57.1米,共有17间窑室,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残瓷器标本。

这座窑的发现,特别是大量外销瓷器的出土, 对研究德化穴元时代的烧造规模、烧制工艺、窑炉发展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填补了过去德化龙窑的空白。

明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福建古代沿海港口与陶瓷的外销述略(德化徐本章)

福建古代沿海港口与陶瓷的外销述略(德化徐本章)

福建古代沿海港口与陶瓷的外销述略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徐本章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海岸线长而曲折。

海岸各河流的入海处多呈三角湾或三角港,形成天然的良港。

由于地理条件的优越、使福建港口具有开辟时代早、延续时间长、对外交往广和贸易数额大等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古港有汉唐的福州港,宋元的泉州港、明代的月港与清代的厦门港。

这四大海港对促进我国古代海上交通、发展中外贸易特别是陶瓷的外销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陶瓷外销的兴盛又推动海港走向繁荣。

本文着重就鸦片战争以前福建四大古港与陶瓷外销的情况以及与陶瓷外销有密切联系的澎湖航线作概括的记述。

一福州港是福建四大古港较早开拓的一个港口。

据史料记载,福州最早的港口为东冶港,汉代,东冶港和东洋、南洋已有交通往来。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曾在福州设置“典船校尉”,监造船只。

当时福州港同夷州(今台湾)、亶州(今菲律宾)已有海上交通。

隋朝,福州港海上交通已扩大到琉球、林邑(今越南南方)、赤土(马来半岛)、真腊(柬埔寨)、婆利(峇厘岛)等地。

(见《隋书》外国传)唐代,中国陶瓷开始大量销往日本,盛唐时以三彩器居多,从公元838年前后至唐末五十多年间,随着民间海上贸易的兴起,出口的陶瓷已由三彩器发展到大量的越窑青瓷、长沙铜官窑黄绿釉彩纹瓷和白瓷等。

从日本出土的文物可证,如奈良、京都、福冈这些较大的城市,到偏远的种子岛、西表岛均有此类古瓷发现。

(见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虽然这些陶瓷不一定都由福州港起运,但从当时福州港与日本有频繁的交通往来的情况看,大部份从福州运销日本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宋元时代福州港地位虽被泉州港所取代,但对外贸易并未中止。

明初,瓷器仍是销往日本的珍贵物品,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率领航洋巨舶,七次出使西洋都携带着大量的丝织品和瓷器。

每次都经过福州门户的闽江口五虎门,在闽江口的长乐县太平港停泊,福州港再度出现繁荣,陶瓷的外销又盛极一时。

《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书都有详细的记载,如《瀛涯胜览》提到:“中国宝船到彼(指到达国家),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取紵丝、瓷器等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中国陶磁——宋元篇
近些年,随着拍卖艺术品市场的日趋成熟,赏瓷、藏瓷的朋友们也越来越多,随着收藏品味的逐步提升,一些世界级的陶磁也为朋友们所注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前面我们分享过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中国陶磁——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中国古代陶瓷珍品之后,我们马上要迎来的还是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横河民辅”中国古代宋到元的磁器。

身为建筑家、工学博士的横河民辅先生,1915 年于东京创立“日本横河电机株式会社”(YOKOGAWA)前身机构,作为一家全球著名的测量、工业自动化控制、和信息系统的领导者,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最尖端的专业技术服务。

当然,“横河民辅”先生的成功远远不止于此,核心是下面这些今天陈列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里的世界级中国宋元
古代陶瓷珍品。

全部是“横河民辅”先生的个人收藏与捐赠。

艺术的美及人的睿智,确实具备无可阻挡的可以穿透时空的力量,宛如一把锋利的银光凛然的——时之刃!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鼎盛时代。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建都开封。

以15年的征战平定了荆南、后蜀、南汉和南唐。

到979年合并了吴越和北汉,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统一。

宋朝立国后,实行重文息武的国策,提倡教育,国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有很大的提
高。

在城镇、经济、教育、文化活动中,士大夫知识分子比较活跃,因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

自他们始,上至皇帝、下到一般庶士之家的品茶斗茶风尚日益盛行。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陶瓷工艺的发展,尤促进了质量和艺术水平的提高。

宋代的陶瓷工艺几乎在所有领域同时走向成熟。

它继承了历朝制瓷的优良传统,陶瓷生产盛况空前。

无论是在青瓷、白瓷、黑釉瓷还是釉上彩、釉下彩的制作技法,都有着质的提升。

同时在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也有许多创新。

所谓陶瓷装饰,就是指运用雕、刻划、绘画、上彩等多种工艺手段来美化瓷器的一种艺术形式,瓷器上的颜色釉和图纹,都属于瓷器装饰的范畴。

瓷器的装饰艺术则是瓷器强烈的艺术表现力的核心部分,瓷器通过其自身的装饰把制作者自身的个人情感和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思想意识及其宗教观念表现了出来。

宋瓷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同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元代虽由于当时蒙古贵族的统治,使瓷业生产遭受到了一定的摧残。

虽文献提及较少,但不可否认,元代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由于战争的影响,元代北方陶瓷的生产有了一定的衰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磁窑,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对外频繁的贸易往来,使得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为代表的
南方磁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历代烧造技术的积淀融会更使得新品创烧不断,龙泉窑、釉里红自成天地,青花瓷、枢府器各领风骚,营造出陶瓷制造史上的又一片繁荣的天地。

让我们来走进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去观赏“横河民辅”先生圣洁的心,所带给我们的美得表述,探寻那遥远的,时光的记忆。

体味宋至元闪闪发亮的从泥土中塑造的艺术之光。

定窑「新官」铭白磁花弁文小円壶北宋时代10世纪高6.6cm、口径3.5cm、高台径4.3cm
定窑白瓷莲花文皿
北宋时代10~12世纪
高2.7cm、口径25.8cm、底径18.3cm
耀州窑伝朝鲜出土青磁凤凰唐草文轮花钵北宋时代
11世纪高7.3cm、口径15.7cm、底径4.4cm
耀州窑伝朝鲜出土青磁唐草文水注北宋时代11世纪
高28.9cm、口径10.5cm、底径7.0cm
耀州窑青磁莲花文皿北宋~金时代12世纪高3.7cm、口径18.9cm、高台径6.2cm
柿釉轮花钵北宋~金时代11~12世纪高4.5cm、口径19.3cm、高台径5.5cm
磁州窑白釉刻花唐草文水注北宋时代10~11世纪总高20.4cm、口径4.5cm、高台径8.2cm
磁州窑伝中国河北省钜鹿出土白釉水注北宋时代
11~12世纪高29.4cm、口径14.9cm、高台径8.7cm
磁州窑伝中国河北省钜鹿出土白釉狮子形枕北宋时代
11~12世纪高16.4cm、长37.7cm
磁州窑白釉黑地白花牡丹文枕北宋时代12世纪高
19.5cm、长径29.5cm、短径27.0cm
磁州窑白釉铁绘束莲文瓶北宋~金时代12世纪高
17.9cm、口径7.6cm、底径13.6cm
磁州窑白釉铁绘牡丹文瓶金时代12~13世纪高39.0cm、口径3.0cm、底径9.4cm
磁州窑三彩草花文枕金时代12~13世纪高11.3cm、长径33.5cm、短径23.5cm磁州窑「至元六年」の墨书铭三彩兔文皿元时代至元6年(1269)高2.5cm、口径12.4cm、底径6.4cm
磁州窑「泰和元年」の墨书铭五彩牡丹文碗金时代泰和元年(1201)高4.0cm、口径15.4cm、底径6.2cm
磁州窑五彩牡丹文高足杯金~元时代13世纪高6.9cm、口径8.9cm、底径3.9cm
磁州窑白釉铁绘虎形枕金~元时代12~13世纪高11.4cm、长35.2cm
磁州窑白釉铁绘花鸟人物文壶元~明时代14~15世纪高33.1cm、口径16.3cm、底径15.0cm
黑釉褐彩牡丹文瓶金~元时代13~14世纪高21.2cm、口径
4.1cm、底径10.1cm
黑釉油滴斑碗金时代12~13世纪高5.0cm、口径11.5cm、高台径3.4cm
黑釉刻花牡丹文钵元时代13~14世纪高19.5cm、口径24.5cm、高台径11.5cm
黑褐釉褐斑文瓶元~明时代14~15世纪高26.3cm、口径12.5cm、高台径9.5cm
钧窑澱青釉双耳香炉元时代13~14世纪高22.2cm、口径16.0cm
越州窑青磁小禽五代~北宋时代10~11世纪高4.2cm、长7.0cm
青磁牡丹文瓶北宋时代10~11世纪高30.5cm、口径11.3cm、高台径9.2cm
越州窑青磁唐草文合子北宋时代11世纪总高4.1cm、径13.4cm、高台径9.1cm
龙泉窑青磁莲弁文多嘴壶北宋时代11世纪总高31.0cm、口径6.1cm、高台径10.1cm
龙泉窑青磁唐草文多嘴壶北宋时代11~12世纪总高
31.0cm、口径7.9cm、高台径10.9cm
白磁瓜形水注北宋时代11~12世纪高24.0cm、口径11.2cm、高台径9.9cm
白磁杯·托北宋~南宋时代11~12世纪杯:高4.7cm、口
径10.9cm、底径3.6cm托:高4.2cm、径14.2~14.5cm、高台径7.6cm
南宋官窑青磁轮花钵南宋时代12~13世纪高9.1cm、口径26.1cm、高台径7.1cm
龙泉窑青磁蟠龙壶南宋~元时代13世纪总高22.5cm、口径6.3cm、高台径6.8cm
建窑黑釉兔毫斑碗南宋时代12~13世纪高7.1cm、口径13.0cm、高台径3.9cm
吉州窑玳玻釉碗南宋时代12~13世纪高6.2cm、口径11.5cm、高台径3.5cm
景德镇窑「枢府」铭白磁印花莲花文钵元时代14世纪高9.5cm、口径19.7cm、高台径6.2cm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所展出的由“横河民辅”先生所收藏与捐赠的这批由宋至元的中国古代陶瓷,不仅具有代表性的体现出了中国远古的至高无上的工艺艺术,更极具象征的体现出了我们特有的民族情怀。

无论是从艺术属性还是价值属性来讲,它都已经超脱出它本身所表达的思想。

在瓷与艺术的国界里,它是具体而又象征的存在。

在如此悠久的时光中,它跟随着我们斑驳的历史的印记长久而不衰。

同时,将我们无法触摸的历史跟随时空的流转过渡到我们新时代的视野当中,使人们可以穿越时空,与之对话,拉近了那遥远的距离,使它们富含了特有的温度。

编辑:华荣
更多精选内容(直接点击下方标题)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中国陶磁——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泥魂火灵——静嘉堂文库所藏陶磁
泥魂火灵——静嘉堂文库所藏唐物征文与投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