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南戏60页PPT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讲授:刘红娟
第一节 南戏概述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二、南戏的体制 三、早期南戏作品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1、什么叫南戏?
南戏是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主要在中国南
方流行,以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它最 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称“温 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后 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称为南曲戏文,简 称之为南曲、南戏文、南戏、戏文。
二、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情节:
蔡二郎应举中状元,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 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力支撑门户,赡养公婆, 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 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 致使天神震怒,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三、早期南戏作品
创作概况:
主要是民间创作,刊刻付印的机会不多,加 上统治者的禁毁,正统文人的歧视,宋元之 际的战乱,保存下来的剧本很少。
从现存的剧目来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 纷的题材,占最大部分,而表现金238种, 其中,有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4种。 宋代的作品,六种:《赵贞女蔡二郎》、 《王魁》、《王焕》、《陈巡检梅岭失妻》、 《乐昌分镜》、《张协状元》,《张协状元》 有剧本流传。 大部分作品是南宋以后元末以前的作品。
3、音乐体制:曲牌联套
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每套大抵 三、五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 多用南曲,风格比较轻柔婉转;也杂用北曲, 称“南北合套;
在乐器的伴奏上,南曲是以鼓板、萧为主的, 北曲主要是以弦索为主;
讲授:刘红娟
第一节 南戏概述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二、南戏的体制 三、早期南戏作品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1、什么叫南戏?
南戏是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主要在中国南
方流行,以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它最 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称“温 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后 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称为南曲戏文,简 称之为南曲、南戏文、南戏、戏文。
二、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情节:
蔡二郎应举中状元,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 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力支撑门户,赡养公婆, 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 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 致使天神震怒,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三、早期南戏作品
创作概况:
主要是民间创作,刊刻付印的机会不多,加 上统治者的禁毁,正统文人的歧视,宋元之 际的战乱,保存下来的剧本很少。
从现存的剧目来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 纷的题材,占最大部分,而表现金238种, 其中,有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4种。 宋代的作品,六种:《赵贞女蔡二郎》、 《王魁》、《王焕》、《陈巡检梅岭失妻》、 《乐昌分镜》、《张协状元》,《张协状元》 有剧本流传。 大部分作品是南宋以后元末以前的作品。
3、音乐体制:曲牌联套
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每套大抵 三、五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 多用南曲,风格比较轻柔婉转;也杂用北曲, 称“南北合套;
在乐器的伴奏上,南曲是以鼓板、萧为主的, 北曲主要是以弦索为主;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南戏共62页文档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南戏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Thank you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南戏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南戏

写男子发迹负心主题。贫女勤劳善良,严斥张协 忘恩负义,楚楚动人;而张协则心狠手毒,名利 熏心,但最后大团圆结局,削弱了作品的感人力 量。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贯串主线清晰,曲文质 直浅近,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气息,提供了不少 早期南戏的戏曲史料。
• 《宦门子弟错立身》,古杭才人编。
该剧讲述的是河南同知完颜永康之子完
• 《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豫章、永嘉、建安、 遂安等包括现在江西、浙东、闽北等许多地 方的风俗说:“衣冠之人多有数妇,暴面市 廛,竞分铢以给其夫。及举孝廉,更娶富者。 前妻虽有积年之勤,子女盈室,犹见放逐, 以避后人。”
•
教材: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
育成熟起来的。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
(旧名永嘉),称为“温州杂剧”、“永
• 南戏题材上偏重于爱情故事和家庭纠纷,以 生旦团圆终场,很少演唱历史英雄、金戈铁 马的故事,题材不如杂剧广泛。
• 四、南戏作品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 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到元末,《琵琶记》 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 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宋元南戏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不受文人士 大夫重视,有剧本流传的仅十九种,不足存目的 十分之一,有残文佚曲流传的为一百三十种左右。
嘉戏曲”,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
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徐朔方:说到戏曲,同我的家乡浙江
省东阳县特别有关。我在后来写的论文中
提出一个新的论点:南戏不产生于温州, 而是兴起于东南各省(包括温州在内)的民间。 请参看拙作《从早期传本论证南戏的创作
和成书》以及它的续篇《南戏的艺术特征 和它的流行地区》。
三、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差异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 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 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 《宦门子弟错立身》,古杭才人编。
该剧讲述的是河南同知完颜永康之子完
• 《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豫章、永嘉、建安、 遂安等包括现在江西、浙东、闽北等许多地 方的风俗说:“衣冠之人多有数妇,暴面市 廛,竞分铢以给其夫。及举孝廉,更娶富者。 前妻虽有积年之勤,子女盈室,犹见放逐, 以避后人。”
•
教材: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
育成熟起来的。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
(旧名永嘉),称为“温州杂剧”、“永
• 南戏题材上偏重于爱情故事和家庭纠纷,以 生旦团圆终场,很少演唱历史英雄、金戈铁 马的故事,题材不如杂剧广泛。
• 四、南戏作品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 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到元末,《琵琶记》 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 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宋元南戏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不受文人士 大夫重视,有剧本流传的仅十九种,不足存目的 十分之一,有残文佚曲流传的为一百三十种左右。
嘉戏曲”,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
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徐朔方:说到戏曲,同我的家乡浙江
省东阳县特别有关。我在后来写的论文中
提出一个新的论点:南戏不产生于温州, 而是兴起于东南各省(包括温州在内)的民间。 请参看拙作《从早期传本论证南戏的创作
和成书》以及它的续篇《南戏的艺术特征 和它的流行地区》。
三、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差异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 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 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第五章宋元时期的PPT

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相当于 ‚幕‛或‚场‛) , 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可增 加一个楔子。内容如果长大,四折不能容纳时, 可分成二本、三本乃至五本连续表演。如王实甫 的《西厢记》就有五本二十折。
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 曲是歌唱部分,全剧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 凡由正旦(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 由正末(男主角,后叫‚生‛)主唱的叫‚末 本‛。
《潇湘水云》
第六节
乐器 与 器乐 的 发展
[6]
郭沔所作《潇湘水云》、《秋鸿》、《泛沧浪》 等曲,均为琴曲名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潇湘 水云》,该曲创作于南宋末年郭沔定居湖南衡山 (此处为潇湘二水的合流处)附近之时。
[2]
笙在宋代较流行的有竽笙、巢笙、和笙三种,均 为19簧。宋初四川地区曾出现一种36簧的凤笙。
排箫之名,起于宋代,属编管乐器。宋以前皆称 ‚箫‛。 箫管,即近代所说单管竖吹之洞箫,宋时称‚箫 管‛。据乐器的长度,又有尺八管、竖笛、中管 等不同名称。
第六节
乐器 与 器乐 的 发展
[3]
琵琶在宋元时期已出现很多的‚品‛,音域较宽。 《海青拿天鹅》在元代已经流行,是目前能确定 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中有
其中筚篥、大鼓、杖鼓、拍板、笛、琵琶、筝、 方响、笙九种乐器在宋代宫廷教坊十三部中均专 列一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杖鼓之名,唐已有之,是‚状如漆桶,两头俱击‛ 的羯鼓的别名。
宋代的杖鼓是指‚广首而纤腰‛、‚左拍以手, 右击以杖‛的腰鼓类乐器。 宋代杖鼓不仅用于合奏,也常用作独奏。
第六节
乐器 与 器乐 的 发展
第五节 戏曲 音乐 的 成熟 和 发展
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 曲是歌唱部分,全剧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 凡由正旦(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 由正末(男主角,后叫‚生‛)主唱的叫‚末 本‛。
《潇湘水云》
第六节
乐器 与 器乐 的 发展
[6]
郭沔所作《潇湘水云》、《秋鸿》、《泛沧浪》 等曲,均为琴曲名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潇湘 水云》,该曲创作于南宋末年郭沔定居湖南衡山 (此处为潇湘二水的合流处)附近之时。
[2]
笙在宋代较流行的有竽笙、巢笙、和笙三种,均 为19簧。宋初四川地区曾出现一种36簧的凤笙。
排箫之名,起于宋代,属编管乐器。宋以前皆称 ‚箫‛。 箫管,即近代所说单管竖吹之洞箫,宋时称‚箫 管‛。据乐器的长度,又有尺八管、竖笛、中管 等不同名称。
第六节
乐器 与 器乐 的 发展
[3]
琵琶在宋元时期已出现很多的‚品‛,音域较宽。 《海青拿天鹅》在元代已经流行,是目前能确定 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中有
其中筚篥、大鼓、杖鼓、拍板、笛、琵琶、筝、 方响、笙九种乐器在宋代宫廷教坊十三部中均专 列一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杖鼓之名,唐已有之,是‚状如漆桶,两头俱击‛ 的羯鼓的别名。
宋代的杖鼓是指‚广首而纤腰‛、‚左拍以手, 右击以杖‛的腰鼓类乐器。 宋代杖鼓不仅用于合奏,也常用作独奏。
第六节
乐器 与 器乐 的 发展
第五节 戏曲 音乐 的 成熟 和 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三)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 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 动着时代的脉搏。
《窦娥冤》思想的核心
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一是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 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 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 力量。
二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 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这一结果彻 底动摇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 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 “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
《双赴梦》,元·关汉卿作。写关羽、张飞死 后托梦的故事。共四折,元刊本无科白,仅 载曲词。剧情是:三国时候,刘备西蜀称帝 以后,甚为思念他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关羽、 张飞。军师诸葛亮夜观天象,见贼星耀亮, 而将星黯淡,心知关、张二人已死,但又不 敢明告刘备,只得扯谎。某日,关羽、张飞 阴魂相遇,给刘备托梦,悲愤不已,请刘备 为他二人复仇。《双赴梦》又名《西蜀梦》, 全名《关张双赴西蜀梦》或《关云长张翼德 双赴梦》,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 《元人杂剧全集》本。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 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一)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属于戏曲的萌芽
期 原始歌舞 “优孟衣冠” 汉代“百戏”中之角 抵 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 (二)唐和宋、金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 唐参军戏 宋杂剧 金院本 诸宫调 (三)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 元杂剧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 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二)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 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 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三)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 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窦娥冤》思想的核心
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一是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 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 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 力量。
二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 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这一结果彻 底动摇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 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 “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
《双赴梦》,元·关汉卿作。写关羽、张飞死 后托梦的故事。共四折,元刊本无科白,仅 载曲词。剧情是:三国时候,刘备西蜀称帝 以后,甚为思念他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关羽、 张飞。军师诸葛亮夜观天象,见贼星耀亮, 而将星黯淡,心知关、张二人已死,但又不 敢明告刘备,只得扯谎。某日,关羽、张飞 阴魂相遇,给刘备托梦,悲愤不已,请刘备 为他二人复仇。《双赴梦》又名《西蜀梦》, 全名《关张双赴西蜀梦》或《关云长张翼德 双赴梦》,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 《元人杂剧全集》本。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 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一)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属于戏曲的萌芽
期 原始歌舞 “优孟衣冠” 汉代“百戏”中之角 抵 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 (二)唐和宋、金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 唐参军戏 宋杂剧 金院本 诸宫调 (三)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 元杂剧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 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二)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 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 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三)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 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第五章 宋元南戏

六、《琵琶记》的影响 • 《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 殿》。 • 《缀白裘》入选二十六出。 • 《南词叙录》:“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 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 卓乎不可及已。” • 仿效的典范。双线结构的固定范式;曲律 的广为流传;表演艺术的垂范作用。 • 版本:清陆贻典钞校本《新刊元本蔡伯喈 琵琶记》。 • 赵景深。 • 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
二、南戏的曲折发展: 1.产生时间:早于元杂剧。 • 民间歌舞小戏 , “村坊小曲为之”。 • 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 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 亦不甚多。” •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 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 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 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 元刘埙《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说: “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 哇盛,正音歇。”
三、主题: 1、封建说教。 2、反映现实。 3、封建说教和反映现实。 四、《琵琶记》人物: 1、赵五娘: • 《勉事姑嫜》《糟糠自厌》 《祝发买葬》。 • 坚忍不拔、尽责善良、勤劳朴实、处处为他人 着想。 2、蔡伯喈: • 软弱屈从,三不从而又不得不从。知识分子的 两面性。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戏剧结构。 • 两条线索交叉对比发展:蔡伯喈和赵五娘。 • 蔡伯喈内心矛盾的对比。 2、人物心理描写细致。 • 《糟糠自厌》。 3、融本色派与文采派于一炉 ( 1 )配合两条线索,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 • 王国维:“自铸伟词,曲兼南北之胜。”
2.产生地点:温州。 • “九山书会”、“永嘉书会”等专业写 剧团体。 • 才人编写《张协状元》 • 史九敬先《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 温州经济、交通的发展。 • 《赵贞• 分场制,一场称一出。 • 家门大意(副末开场), • 每场都有下场诗。 2、科介:简称为介。 3、音乐特点: ①可换韵、转韵。 ② “南北合套”的特殊的套曲形式。 ③任何角色都可演唱,还可对唱、合唱。 ④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
(PPT)(正稿)第五篇宋元南戏

• 3.一出歌颂理想婚姻的戏
• 钱玉莲形象——否定孙汝权代表以金钱为基础的买卖婚姻 • 王十朋形象——否定万俟丞相代表以权势为基础的贵族婚姻 • 歌颂了王、钱富贵不移、生死不渝的爱情,抨击了为富不仁、
为官不正的社会丑恶和嫌贫爱富的势利行为
• 4.艺术上:
• 1)以荆钗为线索来结构关目,巧妙曲折;
• 2)语言质朴俚俗。
• ——曲词一层深似一• 语言与环境、性格、身份相协调。
四)《琵琶记》的地位和影响
• “南戏中兴之祖”——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 • 元代剧坛之殿军,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 具有世界影响的古典戏曲之一: • 19世纪,先后译成英文、法文、德文和拉丁文; • 20世纪30年代,进入百老汇演出
报得李洪一冤仇不回 ” • 创作意图: • “贫者休要轻相弃,否极终有泰
时,留与人间作话题”
• 主要表现一个家庭悲欢离合中的正邪善恶
• 李三娘:坚贞不移、忍辱负重、矢志不二
•
富家小姐,嫁穷汉,被迫与夫分离
•
实际沦为家奴: “日间挑水三百担,夜间挨
磨到天明”
•
十六年如一日等丈夫归来
•
• 艺术上:
• 《白兔记》的结构布局合理,脉络分明;
有贞有烈赵五娘 • 客观效果:忠孝不能两全
悲剧命运 “可惜二亲饥饿寒死,博换得孩
儿名利归 ”
三)艺术成就:
• (一)人物塑造取得较大成功。
• 蔡伯喈: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
• 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
• 三辞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官不从、
•
辞婚不从
• 赵五娘: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 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 • “糟糠自厌” “祝发买葬”
宋元南戏 讲义

宋元南戏
一、南戏的兴起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北宋末年、南宋初 年始流行于浙江温洲(旧名永嘉)一带,故 称“温洲杂剧”或“永嘉杂剧”。
两点说明:
南戏的诞生地 南戏兴起的时间
南戏的诞生地——
浙江的温州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 城市经济的繁荣
“若商贾,止到台、温、泉、福买卖。” (《梦粱录》)
民间表演技艺的兴盛
思考:早期南戏中为何存在诸多书生负 心题材?
高 明 《 琵 琶 记 南 》
戏 之 祖
——
《琵琶记》插图
取材于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
思考:高明对蔡伯喈形象作了怎样的改 动,为何作如此改动?
蔡伯喈形象的演变:
历史上的蔡邕: 文人,博学多才 《赵贞女蔡二郎》: 书生,忘恩负义 《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
“荆刘拜杀”
指元末明初四部南戏作品《荆钗记》、 《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 简称“荆刘拜杀”。又称“四大南戏”或 “四大传奇”。
返回
《拜月亭》
对爱情的处理不落窠臼
把爱情故事放在兵荒马乱 的社 会 背 景 下 描 写 , 这在 爱情剧中很少见。
突破 “一见钟情”的爱情剧旧模式,男女主人公在颠沛 流离的苦难生活中彼此同情、互相帮助,逐渐产生爱情。
南戏产生的时间——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 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 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祝允明《猥谈》)
二、南戏的体制
以“出”为单位,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 副末开场(家门大意) 每出结尾有“下场诗” 唱法自由,场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 对唱或合唱。 以南曲为主。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副净)、 末(副末)、丑、外、贴七个基本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