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580万字,是原书的10倍。是目前材料最详尽,
最便于阅读的《史记》注本。
16
(四)司马迁的其它作品
今存《悲士不遇赋》是晚年的作品, 是一
篇骚体赋, 抒发作者受腐刑的悲愤的心情。另有
散文《报任安书》, 是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 司
马迁主要在信中叙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 抒发心
中的痛苦, 以及受辱而坚韧不屈的顽强意志, 司马
司马迁和《史记》
1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著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 前87),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 西韩城。汉代京畿 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 右扶风,各相当于 一个郡)人。
14
(二)、《史记》的名称及其流传 史记,司马迁原名为《太史公书》——后变为《太史公 记》——再变为《太史记》——《史记》,时为魏晋之间。 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并未公布于世。到汉武帝,昭帝、宣帝 他的外孙杨恽公布此书,才得以流传,但流传不久,就缺了十 篇,(景帝纪、武帝纪等)。后来褚少孙补足其中的四篇,都
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原为
单行本,北宋时会编在一起。
2、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对史记的考察、校
订,花二十年时间而成,或云可为《史记》第
四家注。
3、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资料
丰富,是《史记》三家注后最好《史记》注释。
4.韩兆琦《史记笺证》。韩先生批阅十三年
撰成此书。吸收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全书
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封了海西侯。) 汉武帝给司马迁治罪其它原因: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 帝怒削而去之,后坐李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可能指的是《报任安书》), 下狱死。”(引自卫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的死,两千年来一直是个谜。刘向、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杜甫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杜甫ppt课件
• 杜甫创造了一种顿挫、沉郁的美学。 • 杜甫的诗歌是一种危机的诗学。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 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 李白》)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 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醉 时歌》)
诗史的精神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於诗,推 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 史”。
——孟棨《本事诗》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1、诗史是抗议精神,是批判精神、 是良史精神。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文天祥《正 气歌》)
咏怀古迹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咏怀古迹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351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351P)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 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 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汉乐府
汉乐府原指汉代采诗 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 汉代的乐府诗。《汉书· 艺 文志》载:“自孝武立乐 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 赵之讴,秦、楚之风,皆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 可观风俗,知薄厚云。”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 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 后人称为乐府诗。
《易经·归妹》: 女承筐,无实;士刲(kui)羊,无血。 《易经·中孚·六三中》: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44
原始歌谣——原始时期的民歌、民谣,是 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 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 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 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 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 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 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 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41
4、我国古代神话主要包括哪几类内 容?这些神话故事主要保存在哪 几部古籍中?
5、我国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神话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42
一、先秦文学的含义
广义——指秦始皇统一中国 以前的所有文学。 狭义——主要指秦始皇统一 天下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 文学。
43
二、先秦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一阶段:殷商以前(前11世纪以前) 原始歌谣、神话故事、早期散文 1、原始歌谣、
明清文学
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印刷 术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 品化成为一种新趋势。 在表现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文学之外,反映 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了重要地 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课件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 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 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 王的疏远。
楚怀王十五年(前 304),张仪由秦至楚, 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 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 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 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 重修齐楚旧好。
其它作品如《九歌》、《九章》、《天 问》、《招魂》等,也都有很高的艺术独创性。 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以当时楚国的民歌为 基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诗, 即楚辞。这种新体诗,句子长短不一,自由灵 活。它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限制,大 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能力,创造了十分富于个 性的诗歌。屈原是楚辞创作的奠基人。此外尚 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也是楚辞作家,但成 就不及屈原。
屈 原
《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前340?- 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 的爱国诗人。
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 占绝大部分,共收他的诗作8卷20余篇。包 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 《九章》(9篇)、《远游》、《卜居》、 《渔父》、《招魂》等。其它8卷是,宋玉 的《九辩》,景差的《大招》,及汉代贾谊 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 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 《九怀》、刘向的《九叹》等。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 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 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 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楚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 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 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 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 于沅、湘二水之间。

中国文学常识PPT课件

中国文学常识PPT课件
45
南宋词
以“抚时感事”为主的辛派词人时期
辛弃疾生当南宋衰世,有出将入相之才,满怀抗金 报国的凌云之志,但受朝廷妥协苟安政策的羁缚, 壮志难酬,郁愤深积,只得将一腔爱国情怀寄之于 词,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 度。他继承东坡词的豪放风格而加以发展,尤其是 他驾驭语言的功力极深,能将经史子集之语熔铸入 词而一如己出,前人称其“以文为词”,后世属于
《墨子》《韩非子》

《庄子》
秦散《左传》 Nhomakorabea文
历史散文 《国语》
《战国策》
13
秦汉文学
14
辞赋
两汉文学
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
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被誉为汉赋四大家。
乐府民歌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的第一叙事长诗。 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16
两汉文学 诗歌
欧阳修倡导平易流畅、注重气骨、长于思理的诗风,
形成宋诗的自身特点。北宋诗坛上影响最大的两位诗
人是苏轼和黄庭坚。苏轼诗说理抒情,进一步发展
了宋诗好议论、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和他的江西诗
派的诗歌宗尚杜甫,重视诗法。陆游是宋代最伟大的
爱国诗人,他的诗篇最感人的是表现了他老而不衰, 死而不渝的抗敌复国的爱国壮志。到宋末,文天祥、 汪元量等人的爱国诗篇,浩气磅礴,为这期诗坛增 添了最后一抹光彩。
55
清代文学
小说
曹雪芹《红楼梦》 吴敬梓《儒林外史》 蒲松龄《聊斋志异》
戏曲
洪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56
近代文学
57
反帝爱国和民主主义成为文学 的基本主题,显现出强烈的政治 性、战斗性。 维护封建统治、抗拒新思潮的 正统文学,虽然日渐陷于窘境, 但仍在不断挣扎。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讲10课件[8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讲10课件[83页]
与李白合称为“李杜”。
杜甫及其诗歌的 诗史性质
杜甫其人 杜诗的诗史性质 杜诗的写实手法
2.“诗史”:指杜甫所写的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现实的诗歌。以时事入诗,带 有写实性质,充满爱国忧民精神
19.1 杜甫及其诗歌的诗史性质
19.1.2 杜诗的诗史性质
杜甫及其诗歌的 诗史性质
杜甫其人 杜诗的诗史性质
杜诗的写实手法
真题演练
杜甫的七言绝句大多是( ) A:以叙事手法写社会生活之作 B:用纪行方式写山川风物之作 C:感情深厚诗律精严之作 D:一气呵成的直实之作
19.3.1一、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19.3 杜诗的艺术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1.形成时间:主要成于杜甫晚年
2.主要内容: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指感情的悲 壮深厚,顿挫指的是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
2.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
3.还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19.1 杜甫及其诗歌的诗史性质
19.1.3 杜诗的写实手法 四、杜诗的写实手法 1.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 2.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3.融入强烈的抒情,以时事入诗却含有泪水和深情。
杜甫及其诗歌的 诗史性质
杜甫其人 杜诗的诗史性质 杜诗的写实手法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室中更无人, 急应河阳役, 夜久语声绝,
惟有乳下孙。 犹得备晨炊。 如闻泣幽咽。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

古代文学史说课课件ppt

古代文学史说课课件ppt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同时本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中国文学理论和中国文学批评等课程,并 为将来从事中国文学文化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课程概况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内容多、实践跨度长、有明显的分段等特 征,以课程在本专业的地位为基础,设置授课计划。 总授课时间为204学时,每周3课时,在4个学期内完 成。 第一学期,先秦文学,48学时。 第二学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51学时。 第三学期,唐宋文学,54学时。 第四学期,元明清文学,51学时。
解决办法:文学史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自学为辅。作品选以自学为主, 课堂讲授为辅。主辅结合,圆满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尽量调动学生 课外阅读作品和研究的积极性,讲授时,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文学史和作品的 关系,要以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为纲,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基础,用文学史统 率作品,又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学史的发展规律。 注意不能过分突出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将文学史与作品割裂开来。在 理论分析上即要充分利用传统的理论资源,也要积极合理吸收新理论、新方 法。教师讲课应具有指导性、启发性。讲课时突出重点、难点,避免,一般 性地重复教材。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教材与教参
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本教 材脉络清晰,材料扎实,叙述精简,文约意丰,十分注意发掘新材料,汲取国 内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非常重视从史的角度及各类文体自身的衍变发展,来 论述历代作家作品的新成就、新特点,不作平面的一般评论或作品赏析。作动 态而非静太的历史考察,作文学发展自身规律的努力探索,是《中国古代文学 史简编》迥别于同类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在论述作 家作品时着重从史的发展的角度,指出历代作家的新成就、作品的新特点,不 写一般的作家评论和作品赏析。《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对于各类文体的发展 变化,没有总论加以概述。对于每一作家的各体作品,尽量做到综合论述,以 见“全人”,从而突出其总体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课件

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齐恒晋文之事章》
55
二、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1、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
以羊易牛的事实。
2、比喻,如为了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以舍鱼
而取熊掌为喻。
3、寓言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揠苗助长、楚人学齐语等。
56
《庄子》33篇,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
条理严密,议论透彻。
寓言——最具文学色彩。
特征: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
通俗浅白,形象可感。
60
61
“楚辞”名称源流:
“楚辞”是屈原等人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这个名称到西汉时始出现。
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一、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密切。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1)最常见的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
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
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2)整首诗用比,
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
的艺术形象。
(3)用一系列的物象作比,
如《小雅·鹤鸣》
33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开头位置。
(1)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
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
《关雎》
3. 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七月》
31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者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1)直接叙事,如《七月》。
(2)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
(3)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于令《西游记题词》“文不幻不文,幻不极 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事;极幻之 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 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为佛,未佛皆 魔……此《西游》之所以作也。说者以为寓五 行生剋之理,玄门修炼之道。余谓三教已括于 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而伸之, 何境不通?何道不洽?”
中国古代文学史
《西》从其流传过程看,正是三教合流和宗教 世俗化的时期,作品无疑包含着相应的文化内 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
四、如何看待《西》的内涵 对《西游记》思想内涵的理解,一应从故
事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去看,二要从神话小说的西游记》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分为两 个层面,即普泛性的和特定性的两种。前者在 时空的限定性上比较宽泛,后者则具有较严格 的规定性。《西游记》对社会生活的普泛性反 映是指它对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关 系和一些社会关系的艺术概括。
●胡适说“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至多不过 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五十年代以后流行以政治、社会学观点看待, 谓反映了“农民起义斗争”“市民阶层利益” 及“安天补国”等说法。后有人生哲理说,较 受重视。如:为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而奋斗到 底,万死不辞。成大事业者追求真理的进取精 神及其成功道路。杨义:同意张书绅“一部 《西游》,即是一部《心经》”之说,认为 “可以把西行取经的艰难历程,当作是对人的 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以及应战和升华的历 程来解读。”
中国古代文学史
◆吴承恩之生平: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江苏淮 安人,早有才名,曾致力科举而屡试不售,中年 补岁贡生,后任长兴县丞两年,因“耻折腰”, 辞官归居乡里,放浪诗酒,贫老以终。作有志怪 小说《禹鼎志》和诗《二郎神搜山图歌》,故人 们以为他具备作《西游记》之条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情节构成
《西游记》的故事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前七回写 孙悟空的来历,他的出世学艺和大闹天宫的故事。 二是第八至十二回,介绍取经的缘由(如来说法, 唐三藏的身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观音指 示取经) 。三是十三回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皈依 佛门,和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 一路上跟妖魔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九 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师徒四人皆成正果。
——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神话故事雏形) ——宋元南戏、金院本;元末明初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
记》、《西游记》;元末明初平话《西游记》 ――明嘉靖间章回小说《西游记》
上为西游故事大体演化过程,至于成书的《西游记》
与上述演化环节中的故事的承续关系尚不能十分清
晰地辨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
2、关于作者: ◆明刊本、世德堂本只署“华阳洞天主人 校”,另有两种删节本,一为朱鼎臣编辑 《西游记释厄传》,一为杨致和编定的 《西游记传》(《四游记》本),均不署 著者。
对特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指它所描写的 一些社会情态有着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的烙 印,一些人物的思想意识有特定的时代特征。 如作品所写九个人间国度的“文也不贤,武也 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国君佞道灭佛,道 士弄权误国等都与明中叶的社会情态相切合。
中国古代文学史
表现为取经人与自然险阻及妖魔的关系,既反映 了人民与自然的矛盾,也象征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如人民与邪恶势力的矛盾和关系。孙悟空与天宫 神佛的矛盾,则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关系,即个人 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从抽象来看,这种关系在相 当长的历史阶段里都存在的,所以是普泛性的反 映。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汪憺漪评《西游证道书》第一回批语: “《西游记》一书,仙佛同源之书也。彼一 百回中,自取经以至正果,首尾皆佛家之事, 而其间心猿意马,木母金公,婴儿姹女,夹 脊双关等类,又无一非玄门妙谛,岂非仙佛 合一者乎?”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清人对《西游记》旨意的理解,鲁迅概括为“或 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鲁迅认为“然作者 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悟道”。书中偶尔 出现五行相克的常见说法,作者对佛教并不怎么熟悉, 如(99)末回有荒唐无稽的经目,“特缘混同之教, 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 元君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假欲勉 求大旨,则谢肇淛(《五杂俎》十五)之‘《西游记》 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 之驰,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 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数语,已足尽之。”又中说国古“代文玩学史世不恭之意寓焉”。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三、《西游记》的文化内涵
●《西游记》陈元之序:“其叙以狲,狲也; 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 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 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 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 怖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心以摄,是 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 即心无可摄。……此其书直寓言者哉!”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外国学者有不少注意从宗教文化来研究《西》, 特别是从道教方面,日本学者、澳大利亚华人学 者(柳存仁)皆有专门研究。国内李安纲亦从此 角度研究,认为《西》是写金丹大道,是尹志平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的艺术体现,八十一难源 于宋石泰《还源篇》。《西》的回目,诗词多以 道教术语及命题贯串。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 《西游记》
一、成书和作者 二、情节构成 三、《西游记》的文化内涵 四、如何看待《西》的内涵 五、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成书和作者 1、成书过程:
史实(玄奘取经)——纪实性地理风俗书(《大唐西域记》) ——高僧传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富传奇性) ——取经故事之流传
中国古代文学史
◆清初汪象旭评刻之《西游证道书》托虞集序言为 “长春真人丘处机”作,后之刊本亦依此说。清吴 玉搢据方志所载吴承恩著有《西》一书,而提出此 为吴著之小说。后有阮葵生、丁晏等人响应,纪昀 论证《西》非元人所作,鲁迅引清学者之言,辨定 为吴承恩,胡适考证论定,而俞平伯等有异议。下 半世纪,日本学者提出非吴承恩作,大陆章培恒等 相继论证非吴承恩作小说。依习惯说法则仍以吴为 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