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馆工作指南(试行)
论数字文化馆建设--以广东数字文化馆建设经验为例

神州氏俗-2〇17乍第286期公共文化论数字文化馆建设以广东数字文化馆建设经验为例张金湖(广东省文化馆广东广州51U U75)[摘要]衣文通过广东数字文化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设经验,衣着相互学 习,相互交流的原则,抛砖引玉,提出数字文化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提出解决的措旅与对策s[关键词]数字文化馆;实践;经验;建设标准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中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文化部在第冋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中,首次把 文化馆“具备数字化服务基本能力”列入必备条件,突出数字文化建设;2015年7月广尔省委、省政府下发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丈施意见》,要求创新公共文化育理体制和运厅机制,探索公共 文化“互联网+”建设要求。
从2015年伊始,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在文化部、财政部的支持与指导 下,积极推动数宁文化馆建设,连续两年,全国共启动25家单位开展数字文化馆试点工作,中央财政累计投 入资佥4900万,其中省级试点广尔省文化馆、地市级试点來莞市文化馆、区县级试点深圳市福田区文体中心 一共三家单位入选国家数字文化馆试点单位。
与此同时,广东省文化厅提出重点打造广东公共文化云,构建 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形成“信息与资源汇聚、管理与服务融合、线上线下联动、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 服务新模式,全省数宁•文化建设呈现一片“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氛_。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随着我省广“公共文化云、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快速推进,各级试点单位均反馈国家、省里部没有出台相116应的数宁文化馆建设标准,试点单位很难开展相应的数宁-化工作。
各试点单位只能木着立足丈际,总结经 验,针对问题的原则,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探索数宁文化馆建设。
广东省文化馆在数字文化馆建 设的过程中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多次向文化部全国文化发展中心反馈标准建设H题。
新时代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新时代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随着时代的快速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馆在社会上也就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而加强文化馆建设及服务也就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
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为能够实现文化馆更好发展,文化馆应当開展数字化建设与服务,从而使文化馆功能得以增强,使社会需求能够得到更好满足,使其能够更好为人们提供服务,得到更理想服务效果。
标签: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服务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群众精神文明需求不断提升,文化馆的职能也不断增加。
在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下,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对文化馆的职能进行完善并科学运用,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1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文化馆的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数字化进程,不断提升数字化建设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更好地提升文化馆的建设发展成效,为全面提升文化馆的社会价值以及社会作用,应该积极把握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特点,全方位推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
实践证明,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方面,积极推进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能够充分全面实现数字与文化的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数字化文化馆的社会效用。
以数字化为主要的发展以及建设渠道,能够充分全面地冲破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和时间的制约,让群众随时随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馆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以及价值传播等作用。
依托于科学的文化馆建设,能够持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创设广阔的窗口以及平台,继而全方位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
2数字化文化馆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大势所趋2.1更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要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是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就是数字化。
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加工创新传统的文化资源,可以使文化资源更容易传播和分享。
数字化平台的建成更方便群众通过网上预约、网络直播、网络分享等形式预定培训场馆,是文化馆的各种文化服务职能有效延伸,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智慧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方案

04
控制技术:用于控制各种设备,如 智能照明、智能空调等
安全技术:用于保障物联网系统的 0 5 安全性,如加密、认证等
应用技术:用于实现各种物联网应 0 6 用,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
大数据技术
01 数据采集:通过传感
器、网络爬虫等方式 获取大量数据
02 数据存储:采用分布
式存储系统,实现海 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02
互动体验:提供在线互动体 验,让观众参与文化馆活动
04
在线直播:提供文化馆活动 的在线直播和点播服务
06
数字化管理:利用数字化技 术,提高文化馆管理和运营 效率
数字化互动体验
01
04
社交媒体互动:通过社交媒 体分享、评论、点赞等方式, 增强用户参与度和互动性
03
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语 音导览、智能问答等服务
数据分析:通 过对观众行为、 藏品关注度等 数据的分析, 优化文化馆运 营策略
跨部门协作: 实现文化馆各 部门之间Biblioteka 信 息共享和协同 工作,提高工 作效率
提升观众体验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提供丰富的数 字化展示内容, 满足不同观众 的需求
利用虚拟现实 技术,让观众 身临其境地体 验文化馆内容
数字化服务管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文化馆服务的智能化、 个性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数字化展示平台
01
虚拟展厅:利用虚拟现实技 术,展示文化馆藏品和展览
03
智能导览:利用大数据和人 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 参观路线和讲解
05
社交媒体分享:观众可以将 参观体验分享到社交媒体, 扩大文化馆的影响力
文化馆2024年工作总结2024工作计划

文化馆2024年工作总结2024工作计划
2024年文化馆工作总结:
1. 展览活动的举办:在2024年,文化馆成功举办了多个精彩的展览活动,包括艺术展览、历史展览、科技展览等,吸引了大量观众参观。
2. 文化交流的推进:文化馆组织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包括文化讲座、座谈会、合作项目等,促进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
3. 数字化转型的推动:文化馆在2024年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建设了新的数字展览平台和网站,提供了在线展览和文化资源的服务,更好地满足了公众的需求。
4. 社区文化服务的拓展:文化馆积极拓展社区文化服务,开展了各类文化活动、培训班和讲座等,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学习和娱乐机会。
2024年文化馆工作计划:
1. 继续举办多样化展览活动,包括艺术、历史、科技等不同主题的展览,吸引更多观众参与。
2. 加强与国内外文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组织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3. 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完善数字展览平台和网站功能,提供更便捷的在线展览和文化资源服务。
4. 加大社区文化服务力度,开展更多的社区文化活动和培训班,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5. 加强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形象建设,提升公众对文化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6. 继续加强文化馆的管理和人才培养,提高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精编版)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破解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推动工程转型升级、深度融合, 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业态, 提升服务效能, 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__新时代__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_大和十_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应用, 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业态, 促进工程转型升级和服务效能提升。
4.开放共享, 社会参与。
创新工程建设模式, 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 打破信息壁垒, 探索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开放共享。
(三)目标任务到2021年底, 实现工程的统筹管理, 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框架, 推出统一的基层服务界面, 初步形成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总目录, 统筹开展基层数字文化资源配送, 做好工程平台、资源、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试点工作。
到20__年底, 基本建成统一的工程标准规范体系, 实现工程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管理统筹规范、服务便捷高效, 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更加健全, 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二、重点任务(一)统筹工程建设管理加强工程的顶层设计,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统筹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 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
1.统一称谓。
在保持现有机构稳定的基础上, 将原来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 统称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
规划设计统一的工程宣传标识, 提高工程的辨识度。
2.统一标准规范体系。
统筹制定工程发展规划, 调整、整合、完善现有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标准规范, 编制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规范和绩效指标, 形成完备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
同时, 坚持开放兼容的原则, 有条件的与社会行业事实标准兼容互通。
企业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指南

企业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指南说明为加强对企业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工作的指导,规范企业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工作,国家档案局组织编制了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各企业开展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工作。
除非特别说明,本指南所用术语均引自《电子档案管理基本术语》(DA/T 58-2014)。
本指南由国家档案局提出并归口。
本指南起草单位:国家档案局经济科技档案业务指导司本指南主要起草人:付华、王雁宾、姜延溪、蔡盈芳、张晶晶、熊伟、孙晓光、周喜、皮楠、环红目录1概念与基本特征 (1)1.1 概念 (1)1.2 基本特征 (1)2建设目标与原则 (2)2.1 建设目标 (2)2.2 建设原则 (2)3基础设施建设 (3)3.1机房建设 (3)3.2网络设施 (4)3.3硬件设备 (4)3.4基础软件 (4)3.5其他设施 (4)4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 (4)4.1收集功能 (5)4.2整理功能 (6)4.3保存功能 (7)4.4统计功能 (9)4.5利用功能 (9)4.6系统管理功能 (10)4.7传统载体档案辅助管理功能 (12)4.8其他可选功能 (13)15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13)5.1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 (13)5.2电子文件归档 (14)5.3专题数据库建设 (15)6 制度规范建设 (15)6.1制度建设 (15)6.2标准规范建设 (15)7 安全保密体系建设 (17)8 经费与人才保障 (17)8.1经费保障 (17)8.2人才保障 (18)9 建设步骤 (18)9.1项目规划 (18)9.1.1成立项目工作组织 (18)9.1.2制定项目方案 (18)9.2项目立项 (19)9.3项目实施 (19)9.4项目验收 (25)9.5项目运维 (25)2企业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企业有形资产的凭证和无形资产的组成要素。
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基础性工作,在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持续开展、资产保值增值和记录企业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关于印发《沈阳市阅读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关于印发《沈阳市阅读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公布日期】2022.09.05•【字号】•【施行日期】2022.09.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关于印发《沈阳市阅读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区、县(市)文旅局,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现将《沈阳市阅读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2022年9月5日沈阳市阅读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依照国家、省、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深入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要求,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旅公共发〔2021〕21号),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沈阳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沈阳市加快推进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方案〉和〈沈阳市加快推进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方案〉的通知》(沈文旅广电发〔2020〕20号),特制定《沈阳市阅读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一、建设目标通过建设图书系统管理中心、图书加工处理中心、图书物流分拣中心搭建全市标准统一的图书管理框架平台,为全市图书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全市图书资源有效流转,实现全市图书通借通还。
二、建设主体沈阳市图书馆作为全市图书馆总分馆制的中心馆,在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的指导下,推动全市阅读体系建设。
各区、县(市)图书馆在各区、县(市)文旅局的指导下,推动本区县(市)阅读体系建设。
三、建设时间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四、建设内容(一)沈阳市阅读体系框架建设1.图书系统管理中心整合现有“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逐步将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图书室纳入县级图书馆总分馆管理(含部分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及联盟馆),为由各县级总馆为各分馆分配管理账号,推动全市各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
2024年文化馆服务工作计划范文(二篇)

2024年文化馆服务工作计划范文一、背景和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与教育机构,承担着传承和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
为进一步提升文化馆的服务质量和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制定了2024年文化馆服务工作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和资源,打造优质的文化空间,促进公众的文化素养提升。
二、工作内容和具体计划1. 文化创意活动在2024年,我们将重点打造一系列具有创意性和吸引力的文化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和享受文化的乐趣。
具体计划包括:- 举办主题文化展览,展示优秀艺术创作和传统文化艺术;- 开展文艺表演,包括音乐会、舞蹈表演、话剧等,丰富公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设计文化工作坊,提供艺术创作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公众参与。
2. 文化资源整合为了满足公众对文化资源的需求,我们将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服务。
具体计划包括:- 建立数字文化馆,将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存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拓展合作伙伴,与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合作,互相借阅和共享文化资源;- 开展文化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分享文化研究成果,丰富公众的知识储备。
3. 文化教育推广文化教育是文化馆的重要职责之一,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推广活动,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
具体计划包括:- 设计文化课程,开设音乐、绘画、书法等课程,培养公众的艺术修养;- 开展文化考察活动,组织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组织文化夏令营,开展亲子活动和文化体验,促进家庭文化传承。
4. 文化空间打造为了提供一个舒适和优质的文化环境,我们将对文化馆的空间进行改进和打造。
具体计划包括:- 优化展览布局,合理布置展品,提高观展体验;- 完善设施设备,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如无线网络、自助借阅等;- 改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参观环境。
三、工作流程和时间安排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以下工作流程和时间安排:1. 制定具体活动和服务计划:____年7月-8月2. 宣传和推广活动计划:____年9月3. 文化活动筹备和资源整合:____年10月-2024年3月4. 文化教育课程开设和推广:2024年4月-10月5. 文化空间改进和打造:____年11月-2024年2月6. 定期评估与改进:全年进行四、预期成果和效益评估通过2024年文化馆服务工作计划的执行,我们预期达成以下成果和效益:1. 文化活动参与度提升: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文化活动,提升文化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2 基本要求
资源建设要以全民艺术普及为重点内容,统一标准,突出地方 特色;资源分类标准需通过资源标签实现;围绕文化馆业务工作, 加强数字文化资源的采集和应用,提升资源自加工能力,加强数字文 化资源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应用。
开展数字资源建设的文化馆,应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人才、 技术等条件。
推进数字文化馆工作应遵循“统筹规划、分级实施,统一标准、 互联互通,聚拢资源、方便使用,线上线下结合、突出地方特色” 的原则。
4 实施主体和主要职责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主体是各级政府中的文化主管部门,实施主 体是各级文化馆。
文化部统筹全国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与管理规划工作。各级政府 及其文化主管部门统筹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数字文化馆建设,制定和 发布本行政区域内数字文化馆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及相关管理政策 性文件;建立本行政区域内数字文化馆工作协调机制和专家咨询制 度;对本行政区域内数字文化馆建设、运行情况进行督查验收、考 核评价。
街道(乡、镇)级、社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向辖区 群众推广普及使用当地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并参与应用;将文体设 施、文体活动等信息转化为数字资源并提供给县(市、区)文化馆; 负责本中心场馆网络、数字文化设施的日常管理、运行及维护;开 展本区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群众文化活动。
5 数字文化馆建设
5.1 硬件设备
5.3 数字资源
5.3.1 资源分类
按类型区分:如专题片、微视频、音频、讲座、慕课、数据库 等。
按内容区分:如展示类资源(演出、展览等)、活动类资源和 辅导培训类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地方戏曲资源、 地方特色资源等。
按专业门类区分:“按如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 法)、摄影、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
前言
本指南按照H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南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马鞍山市文化馆提出。 本指南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归口。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1
1 范围
本指南包括数字文化馆建设和服务的术语和定义、数字文化馆 建设主体和职责、数字文化馆建设、数字文化馆服务、数字文化馆 管理。
5.2 软件平台
构建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文化馆软件平台,具备信息发 布和处理、网上咨询和预约、文艺展示和欣赏、在线阅读和学习、
4
直播点播和远程辅导、文化体验和交流互动、服务点单、志愿服务 和管理、资源上传下载和存储、全景文化馆或虚拟展馆展示等功能, 实现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的互联互通。软件平台可采用自建、联 建、购买、租用等方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文件。 数字文化馆
2
数字文化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群众文化资源、提供全民 艺术普及服务、管理文化馆业务的数字化服务系统和互动体验空间。 它以全民艺术普及为重点,通过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 搭建和线下体验等形式,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活动、创作和远 程辅导。
本指南适用于2017-2020年数字文化馆建设和服务。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社文发 〔2011〕54号)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 《文化馆建设标准》(建标136-2010)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作为数字文化馆建设组织实施牵 头单位,制定和发布全国数字文化馆建设实施方案、标准规范及相 关管理政策性文件,建设具有导向性、示范性、通用性的数字资源, 指导全国文化馆行业实施数字文化馆建设项目、开展面向全国的数 字文化馆服务、活动及业务培训。
3
县级以上文化馆在本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实施 本馆的数字文化馆建设工作;开展、指导本地区数字文化馆资源建 设、平台建设和服务推广;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群众文化活动; 指导本地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工作。
5
5.3.3 建设方式 5.3.3.1 自建资源
建设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形式多样的数字文化资源;规 范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选项策划,加强数字文化资源采集、加工、审 核、分发上传、存储、使用以及群众创作资源的挖掘、整理等工作。
网络带宽:省级(含副省级)馆不低于 200 兆、地市级馆不低 于 100 兆、县(市、区)级馆不低于 50 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 心不低于 20 兆有线带宽接入;县级(含)以上数字文化馆提供馆内 无线网络(WIFI)全覆盖,方便电脑、手机等多终端访问。
硬件设备:具备与数字文化馆服务相适应的服务器和存储、加 工、传输等设备,要求性能稳定、安全可靠、持续可扩展,可自建、 共享或者租用。
数字文化馆工作指南 (试行)
2017-11- 发布
2017-12- 实施
目录
前 言 ................................................................................ 1 1 范围............................................................................... 2 2 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2 4 实施主体和主要职责 ................................................................. 3 5 数字文化馆建设 ..................................................................... 4 5.1 硬件设备......................................................................... 4 5.2 软件平台......................................................................... 4 5.3 数字资源......................................................................... 5 5.4 体验空间......................................................................... 7 6 数字文化馆服务 ..................................................................... 8 6.1 信息发布......................................................................... 8 6.2 资源共享......................................................................... 8 6.3 文化活动......................................................................... 9 6.4 文艺鉴赏......................................................................... 9 6.5 网络培训........................................................................ 10 6.6 非遗展示........................................................................ 10 6.7 远程指导........................................................................ 10 7 数字文化馆管理 .................................................................... 11 7.1 平台管理........................................................................ 11 7.2 内容管理........................................................................ 11 7.3 数据管理........................................................................ 11 7.4 人员管理........................................................................ 12 7.5 评估评价........................................................................ 13 附录 数字文化馆基础数据项规范 ....................................................... 14 1 文化动态 ............................................................................ 14 2 场馆预订 ............................................................................ 14 3 文化活动 ............................................................................ 15 4 预约配送 ............................................................................ 15 5 艺术培训 ............................................................................ 16 6 地方特色 ............................................................................ 16 7 志愿团队 ............................................................................ 17 8 展览展示 ............................................................................ 18 9 非遗传承(可选) .................................................................... 18 10 群艺师资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