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药物光毒性反应
可引起光敏反应发药物总结

可引起光敏反应发药物总结可引发光敏反应的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心血管用药、抗抑郁药和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利尿药及部分中药等。
抗微生物药物:1、喹诺酮类实验结果证实萘啶酸、诺氟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托舒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均可导致光敏反应。
其引起光毒反应的作用强弱顺序为:司帕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托舒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2、四环素类该类药物引起的光敏反应类似于轻至重度烧伤。
使用去甲金霉素的光敏反应发生率尤其高。
可引起光敏反应的其他四环素类药物为金霉素、多西环素、土霉素、盐酸美他环素、米诺环素。
3、其他磺胺类的磺胺嘧啶,抗真菌药(如灰黄霉素、酮康唑、伊曲康唑),抗结核药(如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钠),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以及氯霉素均可以引起光毒性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罗非昔布、保泰松、萘普生、吡罗昔康、萘丁美酮等。
心血管用药:胺碘酮、奎宁、奎尼丁及硝苯地平等。
中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药引起光敏反应目前报道较少,主要药物有:沙参、白芷、白鲜皮、仙鹤草、前胡、防风、荆芥、连翘、竹黄、前胡、三九胃泰、补骨脂素、雷公藤多苷、珍菊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马齿苋、紫云英等。
抗抑郁药和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包括氯丙嗪、丙氯拉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甲硫哒嗪、丙咪嗪、地昔帕明等。
长期使用该药可见患者身体光照部位出现灰蓝或紫色色素沉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利尿药:氢氯噻嗪(双克)、呋塞米(速尿)、氨苯蝶啶等文献报道所致光敏反应皮肤损害的形态多种多样,可表现为红斑、皮炎、红斑狼疮样反应等。
其他: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降糖药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抗肿瘤药如柔红霉素、甲氨蝶呤、长春碱等对光较敏感,服用后易出现光敏感性皮炎。
镇静催眠药氯氮(草字去早加卓)致光敏反应亦有报道。
有些药天生就是“见光死”

家庭医药 2017.0946用药之道用药就可使这些代谢产物获得新的致敏特性,最终导致皮肤光敏性药疹的发生。
胡先生就是这样,因为服用了萘普酮这种光敏药物,再加上骑车受到紫外线照射才发病的。
一般来说,与普通人相比,光敏性药疹更容易发生在皮肤娇嫩者、小儿、老人、女性,以及人体免疫缺陷病、红斑狼疮、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身上。
因此,这些人在使用光敏性药物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避免光毒性反应的损害。
光敏性药疹易诊断光敏性药疹在临床上的诊断并不难。
首先,发疹前1~2周内有服过具有光敏特性药物的用药史;其次,发疹突然,除了皮疹瘙痒、灼热感,还可伴有低热、头痛等全身不适症状;再次,用药期间常在室外活动,经受过不同程度的日光照射。
光敏性药疹还有一些其他特点值得引起注意:(1)从用药开始到发疹之间,通常会有一定间隔期。
如为初次用药,常在连续用药4~20天,平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 王侠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中心实验室主管药师 王国华胡先生今年54岁,大腹便便。
太太担心他的健康,让他一定好好减肥。
胡先生工作忙也没空去健身房锻炼,幸好单位离得近,所以只要不下雨,他就不开车,选择骑自行车去上班,也算是变相地锻炼了身体。
然而,骑车上班不到一个月,胡先生的类风湿关节炎发了,不得不开始服用停用很久的萘普酮。
吃药没几天,他的面颈部及手背突发瘙痒性皮疹,去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萘普酮引起的“光敏性药疹”。
李先生感到纳闷,以前服用萘普酮从来没事,这次服药怎么就引起皮疹了呢?医生告诉他,其实问题就出在最近这段时间他骑自行车上班这件事上了……光敏性药疹,主要是指服用某些药物后,再经受日光(主要是紫外线)照射诱发的一种常见皮肤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疹,有时还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当光敏性药物进入人体后,经过复杂的代谢过程,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再受到紫外线的照射,8~9天后开始发疹;如为再次用药(以往曾用过),则常在24小时内发疹。
常见诱发光毒性的药物

常见诱发光毒性的药物(1)氟喹诺酮类其作用强弱顺序为司帕沙星> 洛美沙星> 氟罗沙星> 环丙沙星> 依诺沙星> 诺氟沙星> 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在使用剂量下无光毒性。
(2)四环素类因为皮肤浓度高,其光毒性在抗生素中最为常见,有金霉素、土霉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多西环素、地美环素(去甲金霉素),其中后两者最容易发生。
(3)抗真菌药物灰黄霉素有报道诱发严重的光毒性反应,甚至引起尿肝卟啉病。
接受伏立康唑长期治疗并有出现光敏反应的报道,用药期间应避免长期、强烈的的阳光照射。
(4)磺胺类比较特殊的是其光毒性由户外紫外线激活,其主要有磺胺嘧啶、对氨基苯酰磺酰胺及磺胺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目前常见其复方制剂SMZ-TMP)。
(5)NSAIDs常见的NSAIDs 都有引起光毒性反应的报道,其中吡罗昔康和酮洛芬易诱发,且个体差异大,萘普生主要易导致假卟啉症。
(6)噻嗪类利尿剂诱发的皮肤损害形态多样,值得我国市场上这类利尿剂常见于复方制剂,如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也有一些中成药制剂中含有,如珍菊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北京降压0 号等,需特别关注。
(7)抗抑郁药物主要是常见于吩噻嗪类、硫杂蒽类抗精神病药物,其中氯丙嗪最为常见,是教科书级的不良反应,诱发剂量为每日大于等于400 mg。
长期使用该药可见光照部位出现灰蓝色素沉着。
丙咪嗪可使脸部、胸部、背部出现红斑和皮肤发紫。
(8)维甲酸类(异维A、维A 酸等)具有一定光毒性,口服摄入时,建议与遮光剂一同使用;外用时宜在晚间及睡前使用,治疗期间应避免日晒,或采用遮光措施或使用最新型的凝胶制剂,对阳光极敏感者不应使用。
外用维生素类如钙泊三醇也具有光毒性,在治疗期间,也应限制光照。
(9)胺碘酮50% 患者使用后会出现色素沉着,用药期间建议患者避免暴露日照。
(10)植物及中药成份常见局部暴露于呋喃香豆素类植物性物质所诱发,也称为植物日光性皮炎。
夏季服药要注意光毒性反应

夏季服药要注意光毒性反应
纪京林
【期刊名称】《人生与伴侣:新养生》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强烈的阳光可使药物活化,破坏或杀死皮肤细胞,使皮肤在日晒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内产生轻度的光毒性反应,其症状类似于日晒斑或日光性皮炎,而且引发皮肤癌的风险也比较大,药师在荐药时必须提醒患者注意。
【总页数】1页(P67)
【作者】纪京林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
【相关文献】
1.夏季头痛多切莫乱服药 [J], 张凤敏;
2.老年人服药要注意安全 [J], 晓莉
3.服药期间饮食要注意什么 [J], 莫聪
4.畜禽服药要注意忌口 [J], 王健;
5.服药时也要注意时间 [J], 彭铭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光毒反应 紫外线光疗

光毒反应紫外线光疗
"光毒反应"(Phototoxicity)是指某些物质在接受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后,产生有害反应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涉及光敏感性物质,即使在相对较低的光强下也能引起不适或损害。
紫外线光疗是一种医疗过程,使用紫外线光照射来治疗皮肤病或其他疾病。
在进行紫外线光疗时,有时候患者可能对疗程中使用的药物或物质表现出光敏感性,导致光毒反应。
这种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红斑、瘙痒、灼热感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可能引起光毒反应的光敏感性物质:
1. **药物:** 一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增加患者对紫外线的敏感性。
2. **化妆品和护肤品:** 某些化妆品和护肤品中的成分,如某些香料、染料等,也可能导致光毒反应。
3. **植物:** 有些植物中的化学物质对光敏感,接触后在阳光下可能引起皮肤反应。
夏季用药当心光敏反应

龙源期刊网
夏季用药当心光敏反应
作者:祝建材
来源:《家庭医学》2012年第07期
家住农村的刘大妈因尿痛到附近乡村诊所诊治,医生诊断为轻度的尿路感染,给她开了氧氟沙星片和尿感宁冲剂口服。
刘大妈回家服药后,便去田间干活。
上午还没什么事,可到了下午,刘大妈就隐隐感觉到脸上、身上皮肤有些瘙痒,不多久,裸露的皮肤部位还出现一小块一小块的红斑。
老伴急忙带她去医院就诊,医生询问后得出结论,是口服氧氟沙星药后晒太阳引起的光敏反应。
光敏反应即由光敏剂引发的光化学反应。
有些药物属于光敏药物,服用后在阳光照射下,可能出现严重的光敏反应。
轻度的光敏性反应,症状类似于日晒斑或日光性皮炎,皮疹一般在日晒后数小时出现,多为红斑、丘疹,伴瘙痒或灼痛,严重者可能会发生面部、手、上臂皮肤处红肿、脱皮,甚至起水疱,溃破后形成糜烂或溃疡。
常见可引起光敏反应的药物,有抗生素中的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磺胺类的磺胺嘧啶;喹诺酮类的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司帕沙星等;抗真菌药如灰黄霉素;口服降糖药D-860;镇静药中的异丙嗪、氯丙嗪;利尿药如速尿、氢氯噻嗪、氨苯蝶啶等。
降压药如珍菊降压片、复方降压片、复方卡托普利、复方罗布麻片等也会引起光敏反应。
发生药物光敏反应的人群也有一定的偏向性,更容易发生在皮肤娇嫩者、小儿、老人、女性,以及人体免疫缺陷病、红斑狼疮、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身上。
因此,这些人在使用光敏性药物后,应尽可能减少日光照射,不宜在强光下长时间逗留。
夏季,过敏体质者最好不要使用光敏药物。
如果用药期间出现光敏反应,应立即停药改换其他药物,并及时就诊。
不要自作主张乱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7种药吃完后不能立马见光,否则会中毒!

7种药吃完后不能立马见光,否则会中毒!不能见光的药物?没错,你千万别理解成在阳光暴晒下失效的药物哟。
它说的是,服药的人吃了该类药物后,不能见“光”,否则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等问题。
服药的人吃了该类药物后,不能见光,会出现皮肤过敏等问题。
白皙娇嫩的皮肤一直是小旭引以为傲的事。
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她有些手足无措。
两个星期前,小旭突然出现了尿痛、尿频、尿急的症状,而且小肚子也隐隐地犯疼,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尿路感染,医生给开了磺胺类的抗菌药——磺胺甲基异恶唑等药物。
医生在诊断后,判定为“药物光毒反应”,就是服药后,在阳光照射后发生了过敏反应。
然而,吃药的第二天中午,小旭仅仅是出外吃了顿午餐,回来后就发现脸、手背等暴露在外的肌肤都起了小水疱,虽然水疱很小也不多,但仍让她有所警觉,于是赶紧到公司附近的一家医院检查,结果皮肤科的医生在经过诊断后,判定为“药物光毒反应”,也就是服药后,在阳光照射后发生了过敏反应。
春季是最容易出现上火症状的,如牙痛、肠胃不适、避免、小便赤黄、眼屎多等各种不适的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春季上火该如何降火呢?中医介绍,对症选穴进行按摩可以有效的缓解上火症状。
中医介绍,对症选穴进行按摩可以有效的缓解上火症状。
胃火牙痛点按“内庭穴”内庭穴,属足阳明胃经。
中医认为,胃火炽盛,症见烦渴多饮,或渴欲冷饮,口臭嘈杂,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导等症。
内庭穴可清胃泄火,其作用堪比“清胃黄连丸”。
此穴在足背二趾三趾的趾缝纹头后凹陷中。
内庭穴可清胃泄火,作用堪比清胃黄连丸。
此穴在足背二趾三趾趾缝纹头后凹陷中。
每天早晚用大拇指指尖掐、压、力度以能感到酸麻胀为度,1~2分钟,然后再按压另一只脚,如此反复2~3次。
左氧氟沙星避光输注、药物光毒性、药物光稳定性及要点总结

左氧氟沙星避光输注、药物光毒性、药物光稳定性及要点总结避光输注要求避光输注是采用透光性较弱的黑色或棕色布、纸、塑料等制成遮光袋,套在输液瓶上,配以一次性带过滤器的避光输液器;或用黑色塑料薄膜或黑布将输液器缠裹达到避光的要求。
药物光毒性药物的光毒性是指患者在服用或者局部使用某些药物后,暴露于日光(主要为紫外线)产生的不良反应。
这类情况可发生于任何人用药光照后,一般首次用药后经日光及类似光源照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即可发生。
常表现为皮肤表面产生类似晒伤样的改变,严重者会出现水泡、灼热及刺痛感,急性期消退后可出现皮肤干燥、粗糙、色素沉着、皱纹或皱纹加深等症状。
多具有发病急、病程短、消退快等特点,且仅限发生于表皮。
关于光毒性,左氧氟沙星说明书有相关描述:喹诺酮类药物尚可引起少见的光毒性反应(发生率<0.1%),在接受本品治疗时应避免过度阳光暴晒和人工紫外线。
药物光稳定性药物的光稳定性指有些药物在光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降解反应或氧化反应,药物会分解、变质,药物效价降低甚至失效,有的还会分解成为对人体有剧毒的物质。
光稳定性决定药物是否需要避光输注和遮光储藏。
但是,并不是避光贮藏的药物就必须避光输液,光降解反应K值决定反应速度及程度。
在输液时间内,光解反应K值不足以引起药物有效浓度降低、产生毒副作用甚至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时,就不必避光输液。
左氧氟沙星在输注时药物不会发生分解变质、药物效价降低或失效甚至分解为对人体有剧毒的物质。
左氧氟沙星的光毒性与其他喹诺酮类药物相比并不算强,而盲目地采取避光输注会有增加患者费用,不利于观察药液余量的弊端。
避光输液器加避光袋确实能滤除日光中的紫外线,有效地防止药物性光敏反应的发生,避免不良反应对患者带来的疼痛,使治疗能够顺利开展。
从药物光稳定性角度而言,左氧氟沙星对光线足够稳定,可不采取避光输注的方式避免药物的降解。
但避光输注对减轻光毒性却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此时应充分考虑和平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制定统一执行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心药物光毒性反应
许多药物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但在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下,渗入人体皮肤中的这些药物便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引发皮肤过敏症。
强烈的阳光可使药物活化,直接破坏或杀死皮肤细胞,使暴露在光线下的皮肤在日晒后的几分钟或几小时内产生轻度的光毒性反应,其症状类似于日晒斑或日光性皮炎,而且引发皮肤癌的风险也比常人更大。
可引起光毒性的药物有:沙星类抗生素、布洛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四环素类、美满霉素、碘胺类、多西环素、地美环素、氢氯噻嗪、氯丙嗪等。
临床主要表现为在光照皮肤处出现红肿、发热、瘙痒、疱疹等症状。
服用的药物量越大,在阳光下曝晒的时间越长,过敏反应则越严重,皮肤瘙痒将持续24—48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
这种光敏反应发生在频率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一部分患者在短暂接触光线后就可能出现水疱,但大多数人仅有轻微的甚至可能是很难察觉的反应。
有人即使口服一次也可发生。
即使在多云天气条件下,这些药物也会使一些患者的皮肤产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
与普通人相比,光毒性反应更容易发生在皮肤娇嫩者,因痤疮正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少儿、老人、女性以及人体免疫缺陷病、红斑狼疮、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身上。
因此,这些人在使用沙星类抗生素等药物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避免光毒性反应的损害。
这些措施包括:
1.在使用沙星类抗生素等药物期间及停药后5日内,应避免接触阳光或紫外线,如出现光毒性反应或皮肤损伤,应立即停用药物,并去皮肤科就诊,不要自作主张乱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2.已发生光毒性反应的患者,在症状未消失时及症状消失后5日内,仍不能接触太阳光或紫外线照射,以免再次发生光毒性反应。
3.有光毒反应史的患者要慎用这类药物。
4.易感人群在使用有光毒反应的药物期间,外出应特别注意皮肤防护,出门时可选用防晒指数为15或者更高的防晒霜,或者打遮阳伞。
但目前人们使用的防晒霜、防晒油或防晒乳液对隔离紫外线保护肌肤只能起到部分效果。
注:光毒性反应,系由内服或局部接触光感物后,吸收中波及长波紫外线较多,达到一定能量时产生对细胞的损伤,可发生在任何服用较大量药物及日晒较长者,不属于药物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