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合集下载

中国谁更靠近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谁更靠近诺贝尔文学奖?
偏见。我相信中国 作家离诺贝尔奖不远了,区为在 I 奖,也是同样的道理。能得奖固然好,但这些奖项不应 当代确实出现了—批优秀的作家,f1无论是在弘扬民族文 电门 该成为作家写作的 目标。至于说我 国现在的作家,有资 化或代表 人 类精神良 知方面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创作 l j
格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太多了,比如 山东的莫言 ,浙江的 了思想内容 ! 匕 陔0 已 的、艺术水平比铰独特精微的好作品,
莫言 ( 著名作家):这个 问题是 的,因为它毕竟是世界性大奖。其实我们有一些作家,
很复杂 的。从14 年到上世纪8 年 按世界的水平来说 已经具备 了条件 ,比如说, 巴金先 99 O 代,这个时期的文学是 “ 中国特色” 的,带着强烈的阶级观念和政治眭。 生、艾青先生、沈从文先生 ,我认为他们 获取诺贝尔奖 都是具备条件的。艾青,艾青写的诗可以和世界上最优
大众关心的一个话题 。笔者 曾经就我 国作家为什么没能 这批评委们对中国的文学、对中国的历史 了解 的深度有 获得诺贝尔奖 ,如果有人去参评 ,谁 的希望更大等 问 限,难免存在文化隔阂。再就是,世界上的优秀作家、伟
题 ,采访了一些专家学者 。 ( 以姓氏拼音为序 ) 大作家实在是太多了。全世界范围之内,你想有多少杰出
问的是没得过奖的一队强。所 以,这不是多么 了不起 的 习又} ,所以他1肯够真正阅读和感受我1 匕 眺 f邑 ] f 培 力的人 事情。况且以我的读书经验 ,诺贝尔奖也是在这几年才 非常少,传播面就很窄,造不成广泛的、有效的影响。第 炒作起来的,在我读书时,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 二,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里影响力较小,当这种影响力 前诺贝尔奖并不被看重 。2世纪8年代以后,尤其是8 扩大的时候,中国作家的影响力也会随之扩大。第三,即便 O O O 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把这个事情炒作的不得了 。我觉得 评委们意识到我们写得很好,f 1仍然可以坚持不评,也可 电门 没有必要把这个看得太重,就像近几年又开始炒作布克 胄

中国诺贝尔奖获奖少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中国诺贝尔奖获奖少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中国诺贝尔奖获奖少的本质原因是什么一、为什么中国人很少拿诺贝尔奖?原因有这些方面1.中国的发展本身就落后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我国还处在于闭关锁国的阶段,接受着封建王朝的统治,人民处于压迫剥削中,根本就不可能进行科学研究。

所以中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近几百年,沧海桑田,西方科技迎来飞速发展。

尤其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更是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当时的中国才处于欣欣向荣的阶段,一切发展刚刚开始,祖国没有足够的实力可以提供支持,特别是经济支撑和师资力量。

当时,有才华的学子在中国的帮扶下远赴大洋彼岸求学,即使被许诺有丰厚的工资,良好的待遇,都没有动心,毅然决然的回国拯救落后的祖国。

在那时,中国才真正了解到自己的差距,科技才开始发展,到今天也不过才几十年的时间,就已经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发展的速度已经是超越美国的存在。

但是短板依然存在,想要真正的追赶上美国,还有一定差距。

2.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一大难题,和学生数量极其不对等的教师数量导致无法给每个孩子都提供足够的关注和辅导。

和外国的小班制不同,教学压力大,学生多,教师唯一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填鸭式。

这种教学方法也有注定大部分孩子没有创新意识,只会死读书,一味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甚至没有独立思考探索的能力。

他们不会想去探求知识为什么要这样定义,也因此错失许多思考的闪光点。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方法是可以最快速的培养出许多优秀孩子,家长大多把孩子外包给学校,就又投身于工作中,没有注重孩子的童年教育和思想启蒙,使从小孩子就没有创新的思维方式。

这种刻板的教育方式催生了从众心理,也是人口众多情况下不可避免的。

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做什么?1.注重对人才的教育培养科学家也是从学生时期的不断探索,研究发展而来,想要获得卓越的成就,还要看青年一代。

在教育方面,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试点培养,以少数作为实验。

亚洲诺贝尔奖排名

亚洲诺贝尔奖排名

亚洲诺贝尔奖排名日本(一)印度:5人次泰戈尔(1913年获文学奖)、喇曼(1930年获物理学奖)、霍拉纳(美籍印裔,1968年获生物化学奖)、昌德拉塞卡(美籍印裔,1983年获物理学奖)和特雷萨修女(印籍葡裔,1979年获和平奖)。

(二)华人:6人次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6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但它们都不是中国籍的华人。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日本本土:12人次第一位: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第二位: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

第三位: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

第四位: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

第五位: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

第六位: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第七位: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 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 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 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 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 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5] 。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 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 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 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 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 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 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 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 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 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 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 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名字的由来
青蒿素的作用-----她的贡献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 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 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 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 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 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 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 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
离诺贝尔奖最 近的中国女人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 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 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 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 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 (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 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 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 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 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 奖获得者。

看诺奖的“化学反应”

看诺奖的“化学反应”
发 展 的脉 络 , 一路见 证化 学 的奇迹 行
走 至今 。

验技 术或新 的研究 方法。
总之 , 论是 重 大 发现 、 论 突 无 理
破 还 是 技术 方 法 , 一个又一个 的诺贝
尔化 学奖 推 动 了化 学 学 科 的进 步 , 也
见证 了化学 学 科 的发展 。 如 1 0 年 例 9 1 获 得诺贝 尔化 学奖 的化学 动力学研 究 ( 荷兰科 学 家范特 霍 夫 ) 动 了理 论 推
过 在合成化 学 中的立体 选择 性 的精 准
4 I l 技 奖 励 CHI ARDS F ENCE AND TE 6 f q科 l NA AW OR SCl CHNOL OGY


ll 。 l ¨

。_
Hale Waihona Puke 0 0 誉 l Ⅲ
0蔓受

得 了这 顶 皇冠 上 的 明珠 。诺贝 尔化学
描绘 出一条化学学科发展 的脉络?可以
分为 几 个 阶段 ?
姚 建 年 : 0 的诺 贝尔化 学 奖 1 年 1
奖是 向在化 学各个 领域 有重 大科 学发
现 、重大 理论 突破 或 重大 技术 与方法
基 本 覆盖 了基础 化学科 学 的各分支领
关注 l o c r n en C
看诺 奖的 “ 化学反应"
本刊记者 李 白薇
1 0 年 , 兰科 学家范特 霍夫 因 9 1 荷
进 行分 类 , 者去概 括 描述 这些 贡献 或 是 很 困难 的。理 论 上的突 破 常常是 建 立在 重 大 的科学 发现 基 础之 上 的 , 而
FHa e ) . b 加速 了化 学工程 的进 步。当 r 然 , 们绝 不 能忽 略那 些 广大 的没有 我

中国本土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中国本土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中国的发展应该说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就凭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的发展成果也足以傲视群雄,但是,为什么中国就没有一个本土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这是个很让人费解的问题。

中国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那么中国的土壤里,真的长不出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人善于单打独斗,不喜欢团结合作,而科学研究绝对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达到科学巅峰的,所以中国的诺贝尔科学奖也许一百年后也不会有。

2、诺贝尓文学奖的获得有一定的原因,莫言的小说对于跨越时代的中国社会都有深刻的影响,一部红高粱的电影和电视剧得到普遍的好评足以说明问题,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足以征服世界,今后能不能再出现一个赋有创新意义并且反映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带有普世价值观题材的小说家真的很难说。

即使现在很火的作家也不敢狂妄的宣称自己是第二个莫言。

3、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不可能培养出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这样的体制下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老师教、学生背、考试结束全忘记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不应该称为人才,而是复读机。

诺贝尔奖是不可能让复读机获得的,得了也是对诺贝尔本人的亵渎和玷污。

4、中国现有的科学发展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学术造假行为始终存在,中国评出的那些科学奖、发明奖究竟有多少具有实用价值,有多少转化成了真正的生产力?天知道。

5、中国有句俗话,情愿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相信男人的那张破嘴,估计中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有相当一部分连男人的破嘴都不如。

但是这些论文或成果的拥有者却称为所谓专家,不,准确的说应该叫砖家更合适,君不见现在电视上说得最多的所谓专家其实都是冒牌货。

一个盛产冒牌货的国家,怎么会得到世界的认可呢?6、中国的领导者绝大部分都是一个很势利的现实主义者,他们认可的只能是已经被社会认可的成功者,对于许许多多非常具有潜力的科学研究缺乏鉴别能力,也不会投入一分钱,所以,很多可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大奖的项目就这样中途夭折,胎死腹中。

中国得诺贝尔奖的人为什么没有美国多

中国得诺贝尔奖的人为什么没有美国多

中国得诺贝尔奖的人为什么没有美国多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其实,得诺贝尔奖。

对许多人而言,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为什么美国得诺贝尔的人比中国的多很多呢?其实关键就在于教育!我将为你分析!在美国,一些孩子他们每天不用上早晚自习,而且每次还不用考试,上完小学可以直接进入中,每个人学的课本都不一样。

但都是同样的进入初中或其他等!他们每天还有校车接送。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在教育上有美好很好。

但,我们可以从美国一些得诺贝尔的分析出一些道理,像爱因斯坦,在小学生,学校是非常烂的,时长搞破坏。

像许多得诺贝尔奖的人在小学或初中时学习是非常烂的。

但他们为什么还能得诺贝尔呢!因为美国每天上学的时间特别少。

其中都还包括一些手动课,其它的。

小学就可以选择自己所想的兴趣爱好!从而在小学时就可以对他的兴趣爱好进行特别大的发展。

而在中国,孩子每天上一天的课,学习不好的还要去上学!学习不好是他的缺点!但他还有许多优点!可是在中国,学习永远都是第一,从而让一些学习不好而拥有其它的优点的孩子丢弃了自己本有的优点。

苦逼孩子读书,你认为这跟美国孩子比起来中国孩子非常的没有他们宽松。

也许有人会说:“学习紧要好点。

”可一些根本就不会学习的人!他酷爱物理,地理等。

那如果逼迫他们学习。

那么他们是不是就会丢掉自己所唉的物理,地理呢?从而去学习。

但他们不会学习,最终以失败告终。

希望每个看到这篇论文的人都能够发掘自己的潜力!如果学习不好!那么就专门选择一科,一定学好他!不管他人的议论。

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初一:王志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诺贝尔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中国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人所共知的话题,我们不去讨论它的评奖机制是否规范,是否有政治因素,对于莫言的文学水平,我也没有读过他的文字,所以也不敢妄下评断。

莫言获得文学奖,似乎是圆了我们的诺奖梦,但是好像又缺点什么。

以后我们的问题就应该变成中国何时才能获得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

我们将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为什么需要得到诺贝尔奖。

我认为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近代中国受尽屈辱,军事科技政治,皆不如人,一直被动挨打,国人迫切希望洗刷耻辱,让世界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向世界证明自己。

这种想法贯穿于近代以来中国百余年的历史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惜牺牲,为的就是中国能国富民强,一雪前耻。

在一定程度上,诺贝尔奖如同奥林匹克运动,它的地位得到世界的公认,我们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摘去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我们也应该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摘去近代落后的帽子。

二,中国目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科技实力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甚至和印度相比,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

历史教训历历在目,清朝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又如何,还不是忍辱投降。

所以,为了不让历史重演,我们必须发展科技。

而且,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中,资源占有很大比重,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不是根本的强国之路。

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诺贝尔奖是否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我们不可否认,诺贝尔奖评选出来的科研工作是否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工作,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先例,但我们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诺贝尔奖评选出来的都是世界上的一流工作。

我们不应该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而且,最顶尖的工作蕴含于一流工作之中,而且一流工作正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增强创新能力,正是做出一流工作的必要条件。

把诺贝尔奖作为我们国家科技实力的一个指标,是正确的和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是,中国为什么还没有获得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

可虑这个问题时,我们的教育体制自然难辞其咎。

拿奥运会来说,举国体制培养优秀运动员,金牌的数目是增长了,国人的体质却下降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每年的10月份,诺贝尔奖的揭晓,成为全球的人们
倍受关注的话题。我们回眸诺贝尔奖107年的漫长历史,从
1901年到现在,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执
着。

在诺贝尔奖灿烂的星空中,我们欣慰地看到一群和我们
长着一样黄皮肤、黑眼睛的有着浓厚“中国元素”的科学家,
比如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等美籍华人科学家走
向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奖的领奖台。2008年诺贝尔化学
奖得主钱永健这个名字鲜为人知,看了他的简历这才得知是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这个融合着“中国符号”汉
字的名字能够荣膺诺贝尔奖这一世界级殊荣,多少让中国人
的心里得到一些安慰。
中国本土科学家尚未走进诺贝尔奖的殿堂并不意味着
他们没有取得过显著的成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家董光璧在世纪之交选择了20世纪中国
人取得的10项最重要的科学成就。它们是:
1928年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
1930年赵忠尧关于电子一正电子湮灭现象的实验;
1947年华罗庚发表《组合素数论》;
1959年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
1964年进行第一次原子弹试验;
1965年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96年袁隆平进行籼型杂交水稻试验育种;
1985年在云南澄江发现动物化石群;
1995年发现地球的内核比地幔旋转得快。
近年来,“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
话题。例如,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信心十足地提出:“中
国科学冲击诺贝尔奖是时候了!”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会主任的张存浩院士说,中国现在就应明确提出在二十一世
纪初叶夺取诺贝尔奖的奋斗目标。美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
得主杨振宁认为,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出可获得诺贝尔奖
的科学家,我想应该是二十年之内的事,他还相当乐观地说,
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获奖者还不止一个。中国科学院院
长路甬祥同样雄心勃勃地展望,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中国
科学家有望到2010年至2030年左右在数学、纳米科学、量
子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多个诺贝尔奖级的科学成就。为
此,中国科学院将基础研究目标瞄准诺贝尔奖,力争在2025
年之前做出国际一流的研究工作。
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和智慧的民族,2008年“神七”载
人飞船发射成功,把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带到飘渺溟朦的太
空。我们有理由相信诺贝尔奖花落中国这一天不会遥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