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中国三次拒绝诺贝尔奖

60年代中国三次拒绝诺贝尔奖
60年代中国三次拒绝诺贝尔奖

60年代中国三次拒绝诺贝尔奖:资产阶级的奖不要

来源:搜狐社区收藏时间:07-11-26 13:22 跟帖:0条

杨振宁三次向中国领导人提议:为胰岛素工作提名诺贝尔奖

第一次:周恩来委婉拒绝

第二次:江青说:“资产阶级的奖金,我们不要!”

第三次:邓小平、聂荣臻、周培源等非常重视

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这项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它像“两弹一星”一样,证明了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仍可在尖端科研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一决高下,甚至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许多人认为,这一次中国人与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简直可以用“擦肩而过”来形容。对于未能获奖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弹指之间,40个年头过去了。回眸当初,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一些以讹传讹的“事实”也开始得到澄清。

在国家科委的撮合下,1963年下半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和中科院有机所、生化所又开始重新酝酿合作。为了避免上次的教训,他们约定:“不搞‘上海’的胰岛素,不搞‘北京’的胰岛素,不搞这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那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你的’胰岛素,不搞‘我的’胰岛素,联合起来,一心一意搞出‘中国’的胰岛素。”

1964年年初,在邢其毅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化学系的陆德培、李崇熙、施溥涛、季爱雪和叶蕴华等五位教师(后来又增添了研究生汤卡罗)奔赴上海,开始和有机所的汪猷、徐杰诚、张伟君、陈玲玲、钱瑞卿等不分彼此的协作。他们共同负责胰岛素A链的合成。而生化所方面,在钮经义、龚岳亭等人继续合成胰岛素B链的同时,拆、合小组仍在为提高重组活性而努力。

他们于1964年8月、1965年5月先后拿到了B链和A链。1965年年中,当A链积累到100毫克(此时B链已积累到了5克)时,杜雨苍等人开始做全合成实验。出人意料的是,注射了合成产物的小白鼠并没有因惊厥反应而跳起来。

对所剩不多的A链视如生命的有机所所长汪猷拒绝再提供A链,认为不是B链就是杜雨苍的结合方法有问题。生化所当然不同意这种判断,双方争论了起来,争论逐渐升级,大家拍桌子,丢电话,连电话机也给摔碎了。如此争吵,逼着杜雨苍经过多次模拟实验,创造出了两次抽提、两次冻干法。汪猷这才又给了他60毫克A链。

1965年9月3日,杜雨苍等人再次做了人工A链与人工B链的全合成实验,并把产物放在冰箱里冷冻了14天。9月17日清晨,生化所、有机所、北京大学化学系三家单位的研究人员汇聚到了生化所。这次会不会成功呢?

当杜雨苍从放有冰箱的那个小实验室走出来,手中高举着滴管,人们终于看到了自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成果——闪闪发光、晶莹透明的全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那实在是一个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激动人心的时刻。”30多年后,已八十高龄的邹承鲁先生依然饱含激情地回忆道。

经过6年零9个月的努力,中国科学家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取得了人工胰岛素结晶!

1965年11月,在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的主持下,国家科委为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举行了严格的鉴定会。尽管大家都知道国外的竞争对手可能很快会拿到结晶,非常想抢先发表全合成论文,但以汪猷为首的一些有机化学家认为证据还不够充分,所以最后结论只是说“可以认为已经通过人工全合成获得了结晶牛胰岛素”,会后也只是发表了一份简报。

杜雨苍、钮经义、汪猷等人接着又争分夺秒地合成了多批人工合成产物,并对其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做了尽可能详尽的检测。在一切能获得的检测数据都齐备后,他们以集体的名义于1966年3月和4月份分别用中、英文在《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上发表了详细的结果。在此期间,借赴华沙参加欧洲生化学会联合会议第三次会议的机会,龚岳亭、邹承鲁、王应睐等人向世界生化同行宣布了中国所取得的这个成果。

他们的论文和演讲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科学家来信表示祝贺,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肯德鲁(J.C.Kendrew)在内的一些科学家还特意到上海生化所参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蒂斯利尤斯(A.Tiselius)。他于1966年4月30日到了中国,并发表评论:“你们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十分令人振奋,向你们祝贺。美国、瑞士等在多肽合成方面有经验的科学家未能合成它,但你们在没有这方面专长人员和没有丰富经验的情况下第一次合成了它,使我很惊讶。”他在回国途中适逢中国爆炸第三颗原子弹。当被询问对此事的看法时,他说:“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是人们不能从书本中学到制造胰岛素。”所有这一切,都让人把诺贝尔奖和胰岛素研究联系起来。

尽管如此,中国科学家确切地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却是后来的事。1972年,杨振宁访问了上海生化所。他明确提出,要为中国的胰岛素工作提名诺贝尔奖。在当时全盘否定学术奖励制、学位制、学衔制等的左倾背景下,周恩来总理委婉地拒绝了杨振宁的好意。

1975年,杨振宁再次表示,他愿意就牛胰岛素合成工作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提名。另一位领导人江青又说:“资产阶级的奖金,我们不要!”这是一项集体成果,如果中国不提供候选人名单,杨振宁当然无法提名。

“文革”终于过去。1978年9月,杨振宁再一次向中国领导人——这一次是对邓小平——表示,自己愿意为胰岛素合成工作提名诺贝尔奖。10月,他又向周培源提及此事,周培源向聂荣臻副总理作了汇报,请他加以关怀。稍后,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写信给生化所所长王应睐,请他推荐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名单。之后不久,另一位著名的美籍华裔逻辑学家王浩也来信提出要为中国的胰岛素工作提名诺贝尔奖。

这一次,对多方涌来的相同建议,中央领导人非常重视。在他们的指示下,从1978年12月11日开始,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一个近十天的、盛大的“胰岛素人工全

合成总结评选会议”。会议由中科院副院长钱三强主持,生化所、有机所、北大化学系共有60多名相关科学家、科研组织者参会,主要目的是确定诺贝尔奖候选人。

胰岛素工作的参与者人数那么多,单骨干就有十余位,究竟哪些人的功劳更大呢?经过长时间的小组讨论和多方面的考虑,各单位的领导把人选确定了下来。每个小组2人:生化所拆合组:邹承鲁、杜雨苍,生化所B链组:钮经义、龚岳亭,有机所A链组:汪猷、徐杰诚,北大化学系A链组:季爱雪、邢其毅。

但8个人太多了,诺贝尔奖评选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单项的获奖人数不多于3人。于是各单位比较核心的人又集中起来开会,从这8个人中进一步选出几名代表。经过多番斟酌,最后每个小组只留了一名代表:钮经义、邹承鲁、季爱雪、汪猷。

可4人还是太多,怎么办?虽然有参与者提出“宁要大协作,也不要诺贝尔奖金”,但这种意见遭到了有关领导人的否决。毕竟在百废待兴之际,我国确实需要这样一项国际大奖以鼓舞人心。考虑到联邦德国的查恩(H.Zahn)教授和美国的卡佐亚尼斯(P.G.Katsoyannis)副教授在胰岛素人工合成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此奖有由两国或三国科学家共同获得的可能,最后决定:“推荐钮经义同志代表我国参加人工全合成研究工作的全体人员申请诺贝尔奖。”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查恩和卡佐亚尼斯的情况。他们于1958年开始做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虽然并没有得到国家的支持,有时候还只是单兵作战,仍分别于1963年12月、1964年初发表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简讯,查恩还在中国之前于1965年7月发表了全合成论文。尽管他们承认是中国第一个合成了结晶胰岛素,但一直到近些年,他们还在分别宣称是自己第一个用人工方法完成了胰岛素的全合成。

只剩一个候选人之后,杨振宁、王浩、王应睐分别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了中国的胰岛素工作。但出乎国人的意料,这项工作没能获奖。

对于未能获奖这一事实,国人很难接受。从1979年起,社会上开始流行多种版本的原因分析。

其一是歧视说: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委员出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对中国人存在偏见,不愿意将这个奖项授予中国。

其二是时间过得太久说:如果胰岛素工作被早点推荐给诺贝尔奖委员会,它应当能拿到这个奖。我们的工作过了十几年之后才推荐,曾经轰动世界的成果已经不再新鲜。

其三是候选人太多说:这种说法流传最为广泛,经常有人在各种报刊和书籍上宣称:在人工合成胰岛素项目上,由于我国推出的候选人过多,“诺贝尔科学奖与中国科学家擦肩而过”。

上述原因中,候选人过多说显然是错误的,时间过得太久说也经不起推敲,对诺贝尔奖而言,获奖距离成果的完成平均有大约12年的时间。从1966年完成论文到1979年评奖,中间只有13年,这个时间间隔对诺贝尔奖评选而言是很正常的。关于瑞典的那些教授是不

是对我们有歧视心理,这无从检验。但是,对于一个享誉百年、未曾出现过明显歧视现象的大奖,我们最好还是不要这样猜测。

如果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上述原因,那么,它会是什么呢?难道是——我们的工作未必达到了获诺贝尔奖所要求的水平?

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中国又一次无缘2006年诺贝尔奖了,于是有很多愤青要求抵制该奖,认为是对国人有歧视.可笔者认为不然,诺贝尔奖是没有歧视的,而且无国界的.那问题出在哪呢? 早在1978年夏,兰州大学生物系的一位研究生就向来访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询问过同样的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当时这名学者回答"因为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这句话也许会让愤青更加愤怒,但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有其因果,就象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根主要需要土壤提供养分,成长肌体.但是,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不能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教育和科研的功利性,产生的只会是商人和唯利是图者.放眼望去,教育本是教书育人,可现在把教育当成了赚钱的机器.急功近利的科研,把科研重点转移到了能很快获得回报的短平快项目,而基础项目无人问进津.科研经费也无人投入,连简单的科研都很困难,获诺贝尔奖简直是痴人说梦.再说到那位学生的经历,1980年代到美国的生物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取得了一些成绩,可以获得绿卡,也做过获诺贝尔的梦,1985年怀着报国之志回国,但是回国后接到通知:要他自己挣钱,养活带的研究生和工作人员,然后叫他找项目赚钱.他底下的学生纷纷做赚钱的心脏病药\米业\兰草\化妆品等,做为博士生导师,面对教育的悲哀他一愁莫展,一晃就到了2006年,他也到了花甲之年,回想诺贝尔奖的梦想,他还是明白了土壤的道理. 诺贝尔奖的核心是发现和创造 不是劳动奖状,不是鼓足干劲就能够获得的,它的标准是发现和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思想,绝对不是剽窃抄写和重复. 可是看到现在的中国,学术腐败猖獗,博士学位答辩也只是网上下些文章,拼拼凑凑写出的论文.没有用心去研究,那来的学术成果. 在国家最高的中国科学院,评定一个院士至少需要200万元的评定费,而不是他的真才实学.笔者知道,当有一届院士评定时,许多企业家也爱上了院士,要花钱买个院士当当.科学的殿堂都成了这样,我们还能指望与诺贝尔有缘吗? 当博士生导师造假,教授学术造假,当教育沦为金钱的奴隶时,我们还是不要奢求什么诺贝尔奖了,因为诺贝尔奖是不被金钱贿赂的. 大学是大师构成的,不是大楼构成的 早年在云南参加西南联大启示录的报道,在这个极其简陋的战时大学面前,我震惊了,这么个破破烂烂的校舍里,产生了60多个院士,包括杨振宁和李远哲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士. 我在想,1938年国破山河,正是民族危亡时期.那样一群来自燕京,北大和清华的教育者们,以及流亡的学生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样的冲天之志为着中华民族的存亡而发愤读书的? 当时的校长梅贻奇的夫人在昆明街头卖饼;周思源每天骑马半小时上课;费孝通则住土屋;闻一多也是贫困交加.西南联大的教室是铁皮顶的简陋屋子,由梁思成和林微因设计,考虑的是在尽量少的经费里完成工程.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大多没有被子盖,是在报国的激情中的度过了四个春秋. 大学应该是有魂的,国家也是有国魂的!可是大学的魂不是大楼构成的.记得现今的北大提出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是每年向国家讨要200亿元人民币!笔者扼然,北大的魂不是修多少大楼,而是有多少大师.北大需要的是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和政客.历史上的京师大学堂是有灵魂人物的,现在

诺贝尔生物学奖历届得主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 时间获奖人及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 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 尔奖获得者 中新社成都9月10日电题: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作者刘贤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10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向大学生推荐书籍,传授学习方法,并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神秘的宇宙》开启学习物理大门 演讲最初,杨振宁用一本书引起了满座学生的兴趣。 “我在读初中时,在校图书馆看到一本《神秘的宇宙》。它对于我后来钻研物理学有决定性影响”,杨振宁说,该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初的30年物理学界的三次大革命,建议大家翻一翻,一个多小时就可看完。 杨振宁一边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一边穿插传授学习方法。 他说,即便是四五岁的小孩,也能够在过马路时判断自己是否会被车撞到。这说明人在很小的时

候就有自己所不知道的能力,即直觉。 他特别提出:“当你的直觉所告诉你的,与老师、书本告诉你的不一致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的时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对直觉的修正,达到新的境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点评中西方教育异同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1945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根据自身的中西方学习经验,杨振宁为预备或已经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出“点子”。对于“一些优秀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却遇到困难”的现象,杨振宁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教育以训导为主,而美国是启发为主。” “我在西南联大时念书念得很好,到美国后也有一段困扰的时间”,杨振宁建议用“渗透性”学习法来克服这种不适应。美国大学举办专业性讨论会,有的学生反映听不懂。“第一次听不懂,第二次去听就懂得更多一点,再过一段时间就能懂了”,他鼓励说。 此外,杨振宁建议准备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出

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1901年:雅克布斯·范托夫,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亚米尔·费歇尔,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特,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8年:弗里茨·哈伯对合成氨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9年:亚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对糖类发酵以及发酵酶研究和探索 1930年:汉斯.费歇尔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 1937年:沃尔·诺曼·霍沃思,保罗·卡勒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以及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理查德·库恩,对类胡罗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奥波德·Ruzicka 对性激素的研究以及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6年:詹姆士·Batcheller·萨姆纳,约翰·霍华德·那斯罗蒲,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发现了酶可以结晶以及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士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阿纳·威廉·考里恩·蒂塞利乌斯对电泳现象的研究和对吸附作用的分析 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7年:亚历山大·罗伯塔斯·托德男爵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诺贝尔奖与中国科学发展

摘要 截至目前,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依然是0。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科学研究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科研资金不足;二是科研基础薄弱;三是学术风气差;四是有国际反华势力影响;五是教育上急功近利。而美国诺贝尔奖的高产,是和强大的经济支持,自由的学术思想,良好的学术传统分不开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美国有些先进经验对促进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是有实在意义的,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营造更有利于我国科研发展的环境。 关键词:诺贝尔奖中国科研美国科研 一提到“诺贝尔”奖,可以说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而且有5000年的文化底蕴,但是,国人却总是与诺贝尔奖无缘。尽管去年,莫言为国人争夺到一枚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先前有六位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但目前为止,大陆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是0。若是再客观的看,莫言获奖也是有许多运气成分,因为翻译他作品的正是美国的首席中文翻译家葛浩文,公平的说是他们二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满怀信心地预言:“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但6年之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全程参与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研究和编制以及《配套政策》制定工作的我国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胡志坚博士含泪作报告称: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是0,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也是0;在技术研究方面有些创新成果,但技术创新的专利数量不及一个菲利普公司多。一方面,有人说诺贝尔奖离国人越来越近,另一方面又有人说,诺贝尔奖离国人渐行渐远,究竟孰是孰非? 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依然没有0的突破已成现实,那么这就说明,我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出现一些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已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分析。 问题一:科研资金不足,无法支撑科研项目开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的经济实力有极大的增强,截止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从而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经济环境,每年国家在科学研究上的经费投入都是不断增长,但是饼子虽大,分的人多了,平均下来也没有多少,依照现在的国力水平还不能为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提供充足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不仅如此,由于国内生产技术薄弱,很多精密的科学仪器国内无法生产,而要进口就是几十万或上百万的投入,很多基础研究又非常依赖这些科学仪器,这就给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一些青年科学家,尽管有很好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思路,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高昂的资金投入只能放弃。 问题二:科研基础薄弱 尽管我国在建国之初就有发射原子弹、氢弹以及东方红一号等一批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但十年的文革浩劫,给中国科学界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国家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毁于一旦。在这十年间,科研工作者不仅没有科研经费,就连生存也没有保障。改革开放后,虽然国家秩序恢复了,但国家对于发展科学研究的意识却没有恢复,对于外国的先进技术,只是一味引进吸收,最多是改良发展。截止2006年,我国的基础性研究创新成果还是0。虽然目前,国家对基础性研究的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薄弱的研究基础却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弥补的。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6)(DOC)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16)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 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 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弗里茨·哈伯 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 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 闲极无聊读杂书,读到一本《1901-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全》(Louise S. Sherby, "The Who’s Who of Nobel Prize Winners 1901–2000", Oryx Press, Westport, CT ? London 2002)。突然觉得手痒,量化癖发作,随手作了一个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统计。 此书编者,从公开文献中摘取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宗教信仰。当文献中明确提到获奖者的宗教信仰及其所属教派时,编者会尽可能列出细分的教派名。当编者感觉相当肯定获奖者信仰某一宗教,但无法确认之时,就用“极可能信某教(如Most probably Christian)”标出。有时候,获奖者的宗教信仰有改变,编者就以“来自某某教背景(如From Jewish background)”标明。可以肯定获奖者没有宗教信仰时,编者就根据具体情况,标以“无神论Atheist”“疑神论Agnostic”“反教权论Anticlerical”或“无宗教归属 No affiliation”等等。无法确定宗教信仰时,编者就标以“无资料记录”。 我个人统计,此书中提到1901-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计161人。其中有明确宗教信仰者116人,占72%;极可能或可能有宗教信仰者20人,占12.4%;本人信仰不明,但承认有宗教背景者8人,占5%;无神论或无宗教信仰者12人,占7.5%;无资料记录者5人,占3.1%。 不信教的12个人中,包括居里夫妇,他们是“反教权论者”;包括杨振宁与李政道,他们被标为“无宗教归属”;标明为“无神论”的只有一个人,即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1956年获物理学奖。 另外几个华人获奖者的情况:1976年获奖的丁肇中,基督教;1997年获奖的朱棣文,无资料记录;1998年获奖的崔琦,属路德教派(Lutheran)。 爱因斯坦曾经表示,他不相信人格化上帝(即可以听人祷告并且奖赏人惩罚人的上帝),但他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此书编者没有把他当做无宗教信仰者,仍把他归于信仰犹太教行列。 这个资料,可能有朋友会感兴趣。所以我把详细统计结果列在下面: 广义基督教,76人,占 47.2% Anglican 8 Catholic 10 Christian 26 Christian/Protestant 1 Congregationalist 2 Dutch Mennonite 1 Lutheran 8 Methodist 3

近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 1901年12月10日第1届诺贝尔奖颁发 奖项获奖者国家及地区获奖原因备注 和平奖弗雷德里克·帕西 (Frédéric Passy 1822-1912) 法国 创立国际和平联盟 和各国议会联盟 和平奖琼·亨利·杜南 (Jean Henry Dunant 1828-1910) 瑞士创立国际红十字会 化学奖范托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t Hoff 1852-1911) 荷兰 化学动力学和渗透 压定律 生理学或医学奖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 1854-1917) 德国 血清疗法防治白 喉、破伤风 文学奖苏利·普吕多姆 (Sully Prudhomme 1839-1907) 法国《孤独与深思》 物理学奖伦琴(Wilhelm Conrad R?ntgen 1845-1923) 德国发现X射线 1902年12月10日第2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埃利·迪科门 (Elie Ducommun 1833-1906) 瑞士 宣传和平、反对战 争 和平奖夏尔莱·阿尔贝 特·戈巴特 (Charles Albert Gobat 1843-1914) 瑞士创建国际和平局 化学奖费雪(Hermann Emil Fischer 1852-1919) 德国 合成嘌呤及其衍生 物多肽 生理学或医学奖罗斯(Sir Ronald 美国发现疟原虫通过疟

Ross 1857-1932) 蚊传入人体的途径 文学奖塞道尔·蒙森 (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 1817-1903) 德国《罗马风云》 物理学奖塞曼(Pieter Zeeman 1865-1943) 荷兰 发现磁力对光的塞 曼效应 物理学奖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 1853-1928) 荷兰创立电子理论 1903年12月10日第3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威廉·兰德尔·克 里默(William Randal Cremer 1828-1908) 英国 仲裁国际争端,推 动国际和平运动, 领导国际工人协会 化学奖阿伦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1859-1927) 瑞典 电解质溶液电离解 理论 生理学或医学奖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 1860-1904) 丹麦 光辐射疗法治疗皮 肤病 文学奖比昂松 (Bj?rnstjerne Martinus Bj?rnson 1832-1910) 挪威《挑战的手套》 物理学奖玛丽·居里(Marie Curie 1867-1934) 法国(原籍波兰)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物理学奖皮埃尔·居里 (Pierre Curie 1859-1906) 法国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物理学奖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 1852-1908) 法国 发现天然放射性现 象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数学建模的价值

第23卷第1期大 学 数 学Vol.23,№.1 2007年2月COLL EGE MA T H EMA TICS Feb.2007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数学建模的价值 韩 明 (福建工程学院数理系,福州350014) [摘 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概述;第二部分,数学建模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情 况;最后一部分,展望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诺贝尔奖;数学建模;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24;O2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21454(2007)0120181206 1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概述 1968年瑞典银行为庆祝建行300周年,决定从1969年起同样以诺贝尔的名义,颁发经济学奖.这一奖项的全称是:“瑞典银行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经济科学奖(The Central Bank of Sweden Prize of Nobel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除了奖金来源不同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整个程序与其他诺贝尔奖完全相同. 获得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几乎是每个经济学家的梦想.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69年第一次颁奖到2004年,已经有55人获此殊荣(同时获奖的人数最多不超过3人).1969年首届授予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Regnar Frisch(挪威,1895-1979)和J an Tinbergen(荷兰, 1903-1994).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后来的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Erik L undberg在首届颁奖仪式上的讲话所说:“过去四十年中,经济科学在经济行为的数学规范化和统计定量化的方向上已经越来越发展.沿着这样的路线的科学分析,通常用来解释诸如经济增长、商情周期波动以及为各种目的来对经济资源重新配置那样的复杂经济现象…….然而,经济学家对有关战略性的经济关系构造数学模型的企图,以至借助于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来定量地阐明它们,事实上已经被证实是成功的.经济研究的这条路线,也就是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已经在最近几十年里刻画了这一宗旨的发展.……”“近二十年来,Frisch教授和Tinbergen教授正在沿着本质上是同样的路线在进行研究.他们的目的是对经济理论赋予数学上的严谨性,并使它具有允许经验定量和统计假设检验的形式.其本质目标之一是要使经济学摆脱模糊的、较为‘文学’的类型.例如在Frischt和Tinbergen的著作中,商情周期波动的原因的任意‘命名’已经被抛弃,代之以陈述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系统.”从Erik L undberg的这段讲话,我们能看出经济科学在1969年前四十年的发展概况. 我们从经济科学的发展概况中,似乎能感觉到数学所起的作用.那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工作中数学建模起什么作用呢?它对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和我国大学数学教育又有什么启发呢? 2 数学建模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情况 本文简要地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工作,从中我们能看到数学建模的应用情况和数学建  [收稿日期]2005208210  [基金项目]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基金项目(G B-06-20)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七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在瑞典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个消息震惊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据媒体报道,在莫言获奖前,很多所谓的专家、作家都预言莫言根本不可能获奖,有不少人甚至对莫言竭尽全力的抹黑,有的说莫言崇洋媚外,过于迷信诺贝尔奖;有人说他只是在炒作,借机多卖几本乢;有人干脆朝他身上泼污水,说他收买诺贝尔奖的评委。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也可谓是众说纷纭,也有一些人对他提出质疑,对此,莫言说:“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不支持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乊中的机会。持续半个月乊久的网络大战,也是认识自我的最佳机会,让我知道总计有哪些不足和缺陷,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发扬。”莫言的这一点让我很佩服,他心胸非常宽广,而诺贝尔奖偏向行事低调的作家,文品即人品,莫言获奖即是证明。 通过上网了解莫言的过去,我对他又有了另一种看法,同时也对他更佩服了:早在上小学期间,莫言就已经显现出了他对文学的巨大兴趣,为了能借到同学家一本《封神演义》,莫言曾到同学家去推磨,推一次磨,给一本乢看,还必须现场看,不能带出去,有时还规定必须推10圈才能看一页。就这样,他把周围十几个村的乢都看完了到了北京,他也是一直努力学习,经常读乢到半夜。由此可见,莫言获奖与他背后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他的故事给了喔启示: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莫言为什么能获奖,人们给出的答案通常是凭借实力,可莫言的实力从何而来?仔细阅读莫言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不仅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气息,而且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种实力不是一日乊功,更不可能是一步登天,而是靠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靠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和深邃的思考,才会创作出这么多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难怪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赞扬莫言的作品“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融为一体”。由此看来,莫言的获奖只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新起点,让中国文学真正屹立于世界文坛!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目前公布的诺贝尔奖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华人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了,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 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李政道和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现在国内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培养脑残的基地。科学研究,是依赖于创新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而60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培养死记硬背,记住唯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 这几天,诺贝尔奖的各个奖项逐渐公布。目前最新公布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由德国女作家获得,此前几天已经公布的化学奖,由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共同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名美国科学家获得。 目前公布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了,是由华人科学家高锟和两名美国人获得,表彰他们对于光纤通信的突破性研究。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还曾经担任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1948年,高锟就随父移居英国殖民地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1957年毕业于英国格林尼治大学电机工程系,1965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国内媒体在报道华人获得诺贝尔奖时,总千方百计想找出他们和中国的关系。去年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国内媒体都报道他是钱学森的侄子,某媒体采访钱永健,还称他获奖是中国人的骄傲,钱永健当场就说,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不仅如此,其实只要统计一下,就会发现,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他们分别是: 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 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 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李政道、杨振宁毕业于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求学;丁肇中的中学时代在台湾度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姓名:赫晓双学院:数计学院专业:10统计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摘要:诺贝尔走着艰难的成才之路,有着艰苦的创业历程,本着执着的人生追求,不抛弃,不放弃,最终他的人生得以辉煌。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是诺贝尔毕生追求的理想和信念,而且是其所躬行的现实目标,并通过遗嘱使之得到确定;诺贝尔奖则使这两类精神,在奖项设置及其运作、奖励获得者及其成果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受教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得到了继承、发扬和相互强化;弘场诺贝尔奖精神,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甚至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诺贝尔;艰难;执着;诺贝尔奖精神;融合;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一、诺贝尔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鼓励他们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最高科学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的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文明史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实业家、黄色炸药及更大威力之炸药的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 1、少年自学成才 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生。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父亲是一个小工厂主,也是一个发明家。诺贝尔7岁时,父亲的工厂破产,全家移居俄国彼得堡。身居异国他乡,他跟一位家庭教师学习,没有进学校读书。年龄稍大,父亲就让他去各地旅行,访求名师指导。诺贝尔曾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实验室学习。他勤奋好学,18 岁时,在自然科学、文学和哲学方面已经具有较高的修养。同时精通多国语言。由于勤奋好学,他19 岁在父亲的工厂里工作时,技术上就已崭露头角。 2、承父志不畏艰险 诺贝尔的父亲曾试验过炸药,受父亲的影呐,诺贝尔从小就对研究炸药怀有浓厚的兴趣。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勃罗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硝化甘油。这种炸药非常危险,人稍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于是,诺贝尔决定改进这种烈性炸药,寻找一种安全又方便的控制硝化甘油的方法。经过反复试验,1862年,他终于找到了这种方法。1863年,诺贝尔和父亲一起办起了硝化甘油工厂,并对火药质量做了进步的改进,生产并出售一种新型火药“斯普林格尔”。但是,这一新产品并没有完全“过关”。1864年9月3日,在进行一次实验时,炸药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摘要: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让国人尴尬而又不解。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的教育问题、科研氛围及环境、科研管理及体制、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政策层面的误区、 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研究历史积累、科技投入、国际合作环境十个方面,从各个方面分析了 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分析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上面对的障碍,为政府科技工作管理者管理提供参考。 李约瑟博士提出过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而在今天又出现一个同样性质世界级的难题:“为什么诺贝尔奖至今仍旧与中国无缘”。 从上世纪初科学在中国建制化(民国初年) 至今,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0 余年以来, 本土的中国人依然与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令人多少有点难堪的历史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科学家登上世界科技顶峰如此困难呢,本文就从各个方面分析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素: (1)古代的中西方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古希腊哲学家发端于自然科学。哲学家们好奇地、冷静地观察自然、思考自然,密切地关注着自然科学的进展,并从中引出具有哲理的内涵,而且西方的科学家也具有重视自然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哲学”、”处世哲学”,表现出强烈地依附政治与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2)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性、精确性,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大而笼统的寥寥数字将自然与社会一揽子地概括进去,成为任何领域、任何事物都可随意套用的“终极至理”,而且这些理论还带有某些故作玄虚的神秘色彩。(3)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西方科学一向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他们总是思维奔放,刻意出新,蕴涵着丰富的想像力和惊人的胆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上的“守一”和“齐一”,要求人们重圣贤、遵古训,追随圣人遗著,以圣贤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这种大一统式的思想控制,严重地抑制了人们思维的个性化,扼杀了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 2中国的教育问题 (1)级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误解: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而实际上那是拔苗助长。二是认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把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2)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的机会。(3)学“多”悟少使学习成了负担。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脱离的两阶段战略。(4)应试教育和盲从,使我们的学生把相当多的时间白白花在死记硬背那些考完试就扔的无用教条上,由于缺乏批判意识和鉴别能力。(5)学生过早地文理分家, 使得理科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甚或相当差劲, 从而缺失科学创造所

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

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11期 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 河北省内丘中学侯建敏 1895年11月27日,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巴黎写下了薄薄的一页纸。他逝世以后,他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这页纸,也就是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发第一届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有占全世界1/5的人口,至今没有一位大陆的科学家获此殊荣。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不行?不是的。其实在中国科学史上,单在物理学方面就曾有过三位物理学家作出了达到“诺贝尔物理奖”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都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最后却失之交臂。这三位物理学家分别是吴有训、赵忠尧、王淦昌。 1、吴有训的伯乐难求 吴有训(字正之)(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的前身)。1922年1月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正好在这两年,康普顿

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吴有训就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1923年,他正式成为芝加哥大学教授,吴有训也正式成为他的研究生。所以几乎从一开始,吴有训就和康普顿一起进行 X射线问题的研究。1922年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量子散射时他发现:当用单色X射线作射线源,对一些较轻的元素(如碳)进行散射实验时,经元素散射后的X射线的波长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种异常现象。康普顿把这种现象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对异常现象选择了量子论式的解释,这就是他著名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 但这个发现当时并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效应与经典理论有很大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康普顿所获得的实验证据还不充分,使相当多的物理学家不敢贸然相信,大家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感兴趣的观望态度,都在等待着进一步的实验事实。科学界对康普顿量子散射理论的怀疑,首先在于他所依据的基本实验,实际上只有一种实验样品,即石墨样品。虽然这个实验本身完全无懈可击,但毕竟只使用了一种材料,这很难说明效应的普遍意义。 作为康普顿学生的吴有训就把自己主攻方向定在了证实康普顿效应的普遍适用性方面。他设计出了最佳的实验方案,陆续使用了15种不同的样品材料进行X射线的散射实验,结果都与康普顿的理论相符合,从而形成了对此理论广泛适用性的强有力证明。由于吴有训高超的实验技巧,使这些验证工作不管是在精密度还是可靠性方面,都无可挑剔。这些工作当然得到了康普顿本人的极端重视和高度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德国科学家费雪(Emil Fischer)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丹麦科学家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Hya Mechaikov)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Theodor Kocher)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俄国科学家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Allvar gullstrand)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法国医生卡雷尔(Alexis Carrel)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法国科学家里歇特(Charles Richet)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Robert barany)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年,1917年,1918年,(无)1919年,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Jules Bordet)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0年,丹麦科学家克罗格(August Krogh)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1年,(无) 1922年,英国科学家希尔(Archibald 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Otto Meyerhof)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3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Frederick 、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John Macleod)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4年,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5年,(无) 1926年,丹麦医生菲比格(Johannes Fibiger)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7年,德国科学家维兰德(Heinrich Wieland)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Julius Wagner-Jauregg)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8年,德国科学家温道斯(Adolf Windaus)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9年,英国科学家哈登(Arthur Harde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Hans Yon Euler-Chelpi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Christiaan Eijkman)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Sir Frederick Hopkins)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0年,德国科学家费歇尔(Hans Fischer)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1年,德国科学家瓦尔堡(Otto Warburg)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2年,英国科学家艾德里安(Edgar Adrian)因发现神经元的功能、英国科学家谢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八)】1983年物理学奖

1983年12月10日第八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昌德拉塞卡因对恒星结构方面的杰出贡献、美国科学家福勒因与元素有关的核电应方面的重要实验和理论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是一位印度裔美国籍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在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与另一位美国体物理学家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钱德拉塞卡从1937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职,直到1995年去世为止。他在1953年成为美国的公民。钱德拉塞卡兴趣广泛,年轻时曾学习过德语,并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 人物简介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Chandrasekhar,1910年10月19日 —1995年8月15日),在恒星内部结构理论、恒星和行星大气的辐射转移理论、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 他一生中写了约四百篇论文和诸多书籍。他兴趣广泛,年青时曾学习德语,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的文学作品。 1937年起钱德拉塞卡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53年取得美国国籍。晚年他曾研读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写了《Newton'sPrincipiafortheCommonReader》。此书出版后不久他便逝世了。 他算过白矮星的最高质量,即钱德拉塞卡极限。所谓“钱德拉塞卡极限”是指一颗白矮星能拥有的最大质量,任何超过这一质量的恒星将以中子星或黑洞的形式结束它们的命运。 人物生平 钱德拉塞卡于1910年出生在英属印度旁遮普地区拉合尔(现在的巴基斯坦),在家中排名第3,父亲为印度会计暨审计部门的高阶官员。 钱德拉塞卡的父亲也是一位技术娴熟的卡纳蒂克音乐(Carnaticmusic)演奏者与一些音乐学著作的作者。他的母亲则是一位知识份子,并曾将亨利克·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翻译成泰米尔语。 钱德拉塞卡起初在家中学习,后来则进入清奈的高中就读(1922年至1925年间)。他在1925年至1930年进入了清奈的院长学院(PresidencyCollege),并获得学士学位。钱德拉塞卡在1930年7月获得印度政府的奖学金,于是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他后来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就读,并成为劳夫·哈沃德·福勒(RalphHowardFowler)的学生。在保罗·狄拉克的建议下,钱德拉塞卡花费一年的时间在哥本哈根进行研究,并且认识了尼尔斯·玻尔。 钱德拉塞卡在1933年夏天获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在当年十月成为三一学院的研究员(1933年-1937年),他在这段时期认识了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与爱德华·亚瑟·米尔恩(EdwardArthurMilne)。 钱德拉塞卡在1936年与LalithaDoraiswamy结婚。 学术生涯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1930年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1933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学位。 1930~193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理论物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