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染色

合集下载

纺织品染色工艺的流程及效果控制方法

纺织品染色工艺的流程及效果控制方法

纺织品染色工艺的流程及效果控制方法纺织品染色是一种将染料或颜料应用到纤维或织物上的过程,它广泛应用于纺织工业中的衣服、家居用品和工业制品等不同领域。

本文将介绍纺织品染色工艺的流程以及有效控制纺织品染色效果的方法。

一、纺织品染色的流程1. 原料准备在纺织品染色过程中,首先需要准备所需的原料,包括纺织品、染料/颜料、辅助剂和染色设备等。

2. 预处理预处理是纺织品染色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它可以清除纺织品上的杂质和细菌,提高染料的吸附性和均匀度。

通常,预处理包括浸泡、漂白、清洗和漂洗等步骤。

3. 染色染色是纺织品染色过程的核心步骤,它涉及将染料或颜料施加到纺织品上,使其获得所需的颜色。

染色过程中,纺织品通常与染料溶液接触,通过渗透和扩散使染料与纤维发生反应,从而实现染色效果。

4. 后处理染色后的纺织品需要进行后处理来固定染料和提高染色效果的耐久性。

常见的后处理方法包括清洗、酵素处理和光固化等。

5. 检验和包装最后,染色后的纺织品需要进行检验,以确保达到质量标准和客户要求。

一旦通过检验,纺织品将进行包装,并准备发往下一个流程或出货。

二、纺织品染色效果控制的方法1. 染料选择染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纺织品染色效果的质量和稳定性。

染料应根据纺织品的材质、颜色要求和应用环境等因素进行选择。

此外,与染料相匹配的辅助剂的选择也是重要的,它能够改善染色效果和纤维材料的亲和性。

2. 温度和时间控制在染色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两个关键的控制参数。

温度的选择应根据染料和纺织品的特性来确定,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导致染色效果不理想。

而时间的控制则是确保染料充分渗透和反应的关键因素,过短或过长的时间都会影响染色效果的质量。

3. 酸碱平衡酸碱平衡是控制染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染料对酸碱介质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在染色过程中,需要根据染料的要求来调整酸碱度。

酸碱度的变化可以影响到染料与纤维的反应速率和均匀性,从而影响染色效果的质量。

4. 搅拌和染色机械搅拌和染色机械在纺织品染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纺织染色工艺流程

纺织染色工艺流程

纺织染色工艺流程纺织染色工艺流程纺织染色是指将纺织品通过染料的溶液浸渍和吸附作用,使其表面或整体染上所需的颜色的工艺。

这项工艺被广泛应用于纺织行业,使得纺织品具有了各种不同的颜色和图案。

纺织染色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染前准备、染料配方、染色操作和染后处理等环节。

首先是染前准备。

染前准备是纺织染色工艺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染色效果和染色纱线的质量。

染前准备主要包括纺纱、洗净和预处理等步骤。

纺纱是指将棉、麻、丝、毛等原料经过清梳、精纺等工艺加工成纱线。

洗净是将纱线浸泡在染料溶液中进行清洗,去除纱线表面的杂质。

预处理是指将纱线进行预处理,如调整纱线的水分含量、增强纱线的湿润性等,以便更好地接收染料。

接下来是染料配方。

染料配方是根据染色的需要和纱线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染料和助剂,经过一定比例的混合配制出染料溶液。

染料溶液的配制需要考虑染料的浓度、溶解度、染色温度等因素。

助剂的选择和添加可以改变染料的吸附性、分散性和耐光性等性能,提高染色的效果。

然后是染色操作。

染色操作主要分为浸染法、拔缸法和喷染法等。

浸染法是将纱线完全浸泡在染料溶液中,使染料分子通过与纤维分子的吸附作用将颜色传递给纤维。

拔缸法是将染料溶液注入染缸,然后将纺织品浸入染缸中,通过反复提升和降低染缸的液位,使染料分子在纺织品上均匀分布。

喷染法是将染料溶液以高压喷射到纺织品上,使染料通过高速喷射和冲击作用均匀地附着在纺织品表面。

最后是染后处理。

染后处理是将染色后的纺织品进行清洗、烘干和整理等处理。

清洗是将纺织品浸泡在清水或含有清洗剂的溶液中进行清洗,去除纺织品表面的余染料、助剂和杂质。

烘干是将清洗后的纺织品进行脱水和干燥处理,以便更好地固定染料和恢复纺织品的形状。

整理是将烘干后的纺织品进行整理,如修剪、熨烫、折叠等,使纺织品具有更好的外观和手感。

总结起来,纺织染色工艺流程包括染前准备、染料配方、染色操作和染后处理。

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科学和精确的操作,以确保染色效果和纺织品的质量。

纺织品印染技术标准

纺织品印染技术标准

纺织品印染技术标准现代纺织品印染技术已成为纺织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纺织品印染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对环境的友好性,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纺织品印染的基本流程和关键环节出发,对纺织品印染技术标准进行论述。

一、纺织品印染工艺流程标准1. 原料准备:纺织品印染从选材到预处理环节,需要确保纺织品原料具备一定的品质,以便于后续的印染工艺进行。

相关标准应规范纺织品原料的选材要求、贮存和预处理等环节,确保原料的品质和稳定性。

2. 设计与样板:纺织品印染设计与样板制作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一环。

相关标准应包括设计要求和样板制作的准确度要求,以及对样板的评估指标等内容。

3. 印花:印花技术是纺织品印染中的重要环节,印花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外观效果和纺织品的附加值。

相关标准应涵盖印花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印花工艺参数的控制、印花图案的质量评估等内容。

4. 染色:染色是纺织品印染中最常见的工艺之一,相关标准应明确染色工艺参数的选择与控制、染色助剂的使用、染色效果的评估等要求。

5. 纺织品表面处理:在纺织品印染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表面处理,以增强纺织品的质感和功能。

相关标准应规范表面处理工艺的选择和控制要求,确保纺织品表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6. 固色与整理:固色和整理工艺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纺织品的色牢度和手感,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相关标准应明确固色与整理工艺参数的选择与控制要求,以及产品的质量评估指标等内容。

二、纺织品印染质量标准1. 色牢度:色牢度是衡量纺织品染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关标准应明确纺织品在不同条件下的色牢度要求,包括洗涤、摩擦、光照等各方面。

2. 纺织品尺寸稳定性:纺织品在染色过程中容易发生尺寸变化,尺寸稳定性是衡量染色产品的重要指标。

相关标准应规定纺织品染色后的尺寸变化范围和评估方法。

3. 化学残留物:印染过程中使用的染料和助剂可能会带来化学残留物的问题,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纺织品染色方法及注意事项

纺织品染色方法及注意事项

纺织品染色方法及注意事项纺织品染色是一项重要的工艺,它可以赋予纺织品丰富的颜色和多样的效果,从而满足人们对服装和家纺品等产品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纺织品染色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一技术。

一、染色方法1. 污染法染色污染法染色是最常用的纺织品染色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纺织品放入染色液中,利用染料和纤维之间的亲和力,使染料分子渗透到纤维内部。

该方法适用于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并且可以实现多种颜色和效果的染色。

2. 印花染色印花染色是一种以图案染色为特点的方法。

它通过在纺织品表面印刷出所需的图案,然后使用染料对图案进行染色。

印花染色可以实现色彩丰富、图案多样的效果,广泛用于纺织品设计和装饰。

3. 溶液染色溶液染色是一种将染料溶解在溶剂中,然后将纺织品浸泡在染料溶液中进行染色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纺织品纤维密度较小、渗透性较好的情况,可以实现均匀染色和高强度的染色效果。

二、注意事项1. 选择适合的染料在进行染色之前,需要根据纺织品的材质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染料。

染料的选择应考虑其染色效果、色牢度、环境友好性等因素,以确保染色后的纺织品具有色彩鲜艳、稳定耐用的特点。

2. 控制染色的时间和温度染色的时间和温度是影响染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染料和纺织品材质需要不同的染色时间和温度,应根据产品说明书或专业建议进行操作。

同时,要确保染色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的稳定性,避免出现不均匀染色或染色效果差的情况。

3. 注意洗涤和后处理染色后,纺织品需要进行洗涤和后处理,以去除多余染料和处理染色过程中产生的残留物。

洗涤和后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应根据染料和纺织品的特性来确定,以避免对纺织品质量的影响。

4. 确保安全和环保在进行染色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和环保。

染料和染色液可能对人体产生刺激或有害作用,应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并确保室内通风良好。

同时,减少染料和染液的浪费,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5. 定期维护设备染色设备的定期维护对保证染色质量和延长设备寿命非常重要。

羊毛织物染色的工艺流程

羊毛织物染色的工艺流程

羊毛织物染色的工艺流程羊毛织物染色的工艺流程分为预处理、染色和后处理三个阶段。

下面将分别介绍每个阶段的具体步骤。

1.预处理阶段:在羊毛织物染色之前,首先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以去除污渍、松弛纤维,使纺织品具备更好的染色条件。

(1)脱脂:将羊毛织物浸入碱性溶液中,去除其中的脂肪和油脂,通常使用碱性洗涤剂。

同时,这一步也可以去除部分污渍。

(2)除杂:使用金属棉或其他方法,将羊毛织物表面的杂质、灰尘等物质去除。

(3)预处理剂处理:根据需求,选择相应的预处理剂进行处理。

例如,使用碱性溶液进行碱处理,使纤维更柔软,便于染料渗透。

使用还原剂去除羊毛表面的氧化物等。

2.染色阶段:预处理完成后,开始羊毛织物的染色过程。

染色阶段是整个染色工艺的核心部分。

(1)染料配制:根据染色要求,选择合适的染料,并将其与染料助剂混合。

染料助剂可以提高染料的溶解度和附着性,使染色更加均匀。

(2)染色过程:将混合好的染料浸入羊毛织物中,一般采用浸染或者细鼓染等染色方式。

染色时间、温度和染料浓度等因素需要根据染色要求进行调控。

(3)上色速率控制:这一步是根据染色要求,调整染料的上色速率。

通过控制浸染时间和温度,使染料在纤维内有效地分散和吸附,达到所需要的颜色深浅。

3.后处理阶段:染色完成后,需要进行后处理以固定染色效果,并使染料与纤维更好地结合。

(1)漂洗:将染色后的羊毛织物进行漂洗,使用中性水洗剂,以去除剩余的染料和染料助剂。

(2)酸洗:使用酸性洗涤剂浸泡,使得染料分子和纤维分子发生反应,加强染料和纤维的结合力。

(3)定型:将羊毛织物加热定型,一般在100-120摄氏度范围内进行,以确定染色效果。

定型过程中,纤维表面温度较高,使纤维表面融化,染料分子更容易渗透到纤维内。

(4)洗涤:将定型后的羊毛织物进行洗涤,去除定型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和残留物,使染色后织物达到良好的外观和触感。

综上所述,羊毛织物染色的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染色和后处理三个阶段。

纺织品染色方法

纺织品染色方法

纺织品染色方法新闻来源:家纺资讯、家纺招聘、家纺英才网纺织品着色有两种主要方法,一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染色(常规染色),主要是将纺织品放在化学染料溶液中处理,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涂料,把涂料制成微小的不可溶的有色颗粒以黏附与织物上(纤维原料原液染色不在此列)。

纺织品染色可以在任何阶段展开,在纤维、纱线、织物及成衣等相同阶段景展开染色。

1、散纤维染色-在纺纱之前的纤维或散纤维的染色,装入大的染缸,在适当的温度进行染色。

色纺纱大多采用散纤维染色的方法(也有不同纤维单染的效果),常用于粗纺毛织物。

2、毛条染色-属纤维成纱前的纤维染色,与散纤维染色的目的一样,就是为了赢得轻盈的混色效果。

毛条染色通常用作精梳毛纱与毛织物。

3、纱线染色-织造前对纱线进行染色,一般用于色织物、毛衫等或直接使用纱线(缝纫线等)。

纱线染色是染织的基础。

常规纱线染色的方法有三种:①绞纱染色—将松散的绞纱浸在特制的染缸中,这是一种成本最高的染色方法;②筒子染色—筒子染色的纱线卷绕在一个有孔的筒子上,然后将许多的筒子装入染色缸,染液循环流动,蓬松效果与柔软程度不如绞纱染色。

③经轴染色—是一种大规模卷装染色,梭织制造前要先制成经轴(整经),将整个经轴的纱线进行染色,如联合浆染机与经轴纱线束装染色。

由于是经轴,所以多适用梭织染色使用。

但随着经轴落筒的出现,我们可以把染色后经轴上的纱线落成筒子纱,这种染色的纱线使用范围就更广了,譬如靛蓝染色大多使用的还原染色方法,只有使用经轴染色才可以很好的解决,如果没有经轴落筒,是很难实现的。

4、匹染-对织物展开染色的方法为匹染,常用的方法存有绳状染色、喷气染色、卷染、轧染(不是扎染)和经轴染色。

这里不一一了解。

5、成衣染色-把成衣装入尼龙袋子,一系列的袋子一起装入染缸,在染缸内持续搅拌(桨叶式染色机)。

成衣染色多适合于针织袜类、t恤等大部分针织服装、毛衫、裤子、衬衫等一些简单的成衣。

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大批新材料、新工艺相继发生,而且印染技术合乎生态纺织品标准100的建议,取悦当今世界纺织品消费潮流,应用领域前景十分悲观。

纺织品的染色培训课件

纺织品的染色培训课件

纱线染色概述
纱线染色的原理、特点和分类。
纱线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纱线的线密度、捻度、纤维成分等对染色效果的 影响。
3
纱线染色的工艺流程
纱线的预处理、染色、后处理等工艺环节的详细 介绍。
面料染色
面料染色概述
01
面料染色的原理、特点和分类。
面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02
面料的组织结构、厚度、重量等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纺织品的染色培训课件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6
目录
• 染色基础知识 • 纺织品染色技术 • 染色设备与工具 • 染色质量控制 • 染色安全与环保 •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01
染色基础知识
染色的定义与原理
染色定义
染色是将染料或颜料均匀地附着在纤维、织物等材料表面上的过程,以达到改 变材料外观颜色和效果的目的。
助剂
用于调整染料的性能,提高染 色效果和均匀性。
量杯和量筒
用于准确测量染料和溶液的用 量。
手套和口罩
用于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防 止染料溅出。
设备维护与保养
定期清洁
染色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清洁, 以防止残留物影响染色效果。
检查设备
操作人员需要定期检查设备是 否正常运转,如有故障应及时 维修。
保养润滑
定期对设备进行润滑保养,延 长设备使用寿命。
安全操作
操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操 作规程,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
全。
04
染色质量控制
颜色标准与色卡
颜色标准
国际上通用的颜色标准,如ISO 105-A02,用于规定标准颜色, 确保染色过程中的颜色准确性。
色卡
用于比对染色样品与标准颜色的 工具,帮助染色师傅快速判断颜 色偏差。

纺织染色基础知识

纺织染色基础知识

随着消费者对纺织服装产品个性化、时尚化的需求,纺织品的染色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可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染色,从而赋予产品不同的色彩、风格及表现形式。

下面简述几种常见的纺织品染色方式:1、原液着色化学纤维在制造时,首先要制备纺丝原液,一般原液是无色或白色。

当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可在原液中加入有色物质(如色母粒)或纺前着色,经充分混合后再进行纺丝,即可获得各种有色纤维,可以是短纤,也可以是长丝。

2、散纤维染色为了丰富产品色彩、减少纱线色差、增加产品朦胧效果,可进行散纤维染色,如毛纤维染色、棉纤维染色等。

染色方式一般为浸染,也有轧染法。

散纤维染色后再进行纺纱和织造,便可获得色纺纱和色纺织物。

3、条子染色散纤维染色后在进行纺纱的过程中,会有少许色纤残留在所经设备中,为后续的清洁工作带来不便,因而就有了毛条染色,再根据后道需要经过并条、粗纱、细纱工序。

该工艺在毛纺中已成熟应用。

近年来,已有企业将此工艺用于棉纺来生产色纺纱。

4、纱线染色色织织物一般是通过先染纱再按一定的规律将不同颜色的经纬纱排列织造而成的,其具有色牢度强、图案立体、风格独特的性能。

5、织物染色在当前的纺织品中,织物匹染是最主要的染色方式。

除了织物全幅染同一颜色外,也可局部染色,如印花、夹心染色等。

织物染色可采用平幅或绳状方式染色,也可采用浸染、轧染、气相转移染色等。

6、成衣染色成衣染色是先将织物进行前处理,制成服装后再进行染色(或印花),一般采用浸染。

机织物和针织物均可进行成衣染色。

通常认为,染色工序越靠前,生产成本越低,出现问题后可以在后道工序进行弥补,但其市场反应速度慢;染色工序越靠后,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反应,但其对染色均匀性、染料及加工工艺要求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色羊毛标准由日晒牢度不等的兰色染料染制而成)
日晒气候牢度仪
* 影响色牢度因素分析
a.染料应用类别和化学结构; b.染色、固色及水洗后处理的工艺; c.纺织品的色泽深浅; 如:水洗牢度 摩擦牢度 日晒牢度 浅色品种 > 深色品种 浅色品种 > 深色品种 深色品种 > 浅色品种
d.纺织品的纤维种类。
• 阳离子染料:因其在水中溶解后带阳电荷, 故又称阳离子染料。
• 活性染料:又称反应性染料。它的分子结 构中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活性基因, 在适当条件下,能够与纤维发生化学反 应,形成共价键结合。
• 分散染料:这类染料在水中溶解度很低,主要 用于涤纶的染色,其染色牢度较高。 • 还原染料:这类染料不溶于水,在强碱溶液中 借助还原剂还原溶解进行染色,染后氧化重新 转变成不溶性的染料而牢固地固着在纤维上。 • 硫化染料:这类染料大部分不溶于水和有机溶 剂,但能溶解在硫化碱溶液中,溶解后可以直 接染着纤维。但也因染液碱性太强,不适宜于 染蛋白质纤维。
• 在钠离子的遮蔽作用下,染料阴离子接近纤维表面 所受斥力便大为减弱。由于库仑力产生的能阻减小, 促染作用。 •-SO3越多效应越显著。
6个:耐酸汗渍—— 变色+沾色1+沾色2
耐碱汗渍—— 变色+沾色1+沾色2 (可取沾色重的贴衬计为沾色牢度)
3. 耐摩擦牢度
定义:指染物耐摩擦脱色的能力。 (1) 测定方法:以白布包在摩擦头上,规定压力下 摩擦一定次数,评定白布变色情况(分干摩、湿摩)。
(GB3920-1997)
汗渍牢度测试仪
(2)测试设备:摩擦牢度试验仪 (3) 评价方法:以白布沾色情况评价。
价。 +
试样 贴衬 组合试样
组合试样:10cm*4cm( 贴衬1+试样+贴衬2 ) a.混纺织物,第一块贴衬为主要纤维,第二块为次要纤维; b.纯纺织物,第一块贴衬同织物,第二块按下表选择:
贴衬1 棉 涤纶 腈纶 丝
贴衬2 羊毛 棉或羊毛 棉或羊毛 棉
贴衬1 醋纤 锦纶 麻 粘胶
贴衬2 粘纤 羊毛 棉 羊毛
(三)天然染料
• 19世纪以前,主要使用天然染料(天然色素) • 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矿物、动物,其中主要采用某些 植物的花、茎、叶、根及果实的浸出液,如靛蓝、茜素 (土耳其红)等。 • 色谱以黄色、红色、棕色品种较多,蓝色、绿色、黑色 品种较少。 • 大多不能直接上染,必须先用铝、铁、锡等金属氧化物 作为媒染剂,进行媒染染色,不同媒染剂处理,颜色不 同。如茜素 氧化铝—红色,氧化铁—紫色 • 染色过程复杂,颜色鲜艳度差,色牢度差 • 环保,可再生
轧染过程示意图 焙烘 冷却
浸轧
预烘
烘干
浸轧 汽蒸
水洗
烘干
• 上染百分率=(上染到纤维上的染料量/投入到染浴中 的染料总量)×100% • 染料用量:常用“owf ”,即相对于织物重量的百分数。 • 浴比:织物重量与染液体积(重量)的比。如1:20。 也可以写做 20:1,两者表达的意思相同。 • 平衡上染百分率:染色达到平衡时的上染百分率。 • 半染时间: 达到平衡上染百分率一半所用的时间(t1/2)
• 荧光增白剂 • 酞菁染料: 目前这类染料的色谱只有蓝 色和绿色,但由于色牢度极高,色光鲜 明纯正,因此很有发展前途。
染料命名
国产染料采用三段命名法: • 第一段为冠首,表示染料的应用类别,如直接、酸性 • 第二段为色称,表示染料色泽,如黄、大红、湖蓝等 • 第三段为词尾,以拉丁字母表示染料的色光、形态及特殊性 能和用途。 如:B—带蓝光或青光 R--带红光 G—带黄光或绿光 D—深色或色光稍暗 P—适用于印花 L—耐光牢度或匀染性好 酸性红 3B 阳离子黄 3RL
羊毛

(2) 测定设备
耐洗牢度试验仪。
耐洗牢度测试机
(3) 评价方法
方法1:根据试样变色和白布沾色,参照灰色样卡综合评价(5级 9
档制, 5 级最高,1 级最低)。
变色用灰色样卡
沾色用灰色样卡
a.变色:
与空白试样一起,参照变色样卡,色差大小最接近的一组
色样的色差级,即变色级别。 b.沾色:
贴衬与未试验白布,对照沾色样卡,色差最接近的一组为
• 水洗牢度好,一般适合染深色。 如:直接黄棕3G
直接染料染色工艺
• 纤维素纤维直接染料染色是在含有10~30g/L 元明粉(或5~15g/L食盐) 的中性或弱碱性染 浴中上染的。
化料
• 温水调成浆状→热水溶解并稀释到规定浓度→ 加入纯碱
浸染
染液组成 染料 纯碱 x%(owf) 1~3g/L
食盐或元明粉
沾色牢度的情况。
方法2:
以色差计或测配色系统综合评价。
准确 重现性好 色变预测
测配色系统
2. 耐汗渍牢度 定义:染物在耐受人体汗液作用的能力。 (1) 测定方法:试样与白贴衬在模拟汗液中浸渍后 重压测试 (包括耐酸性和耐碱性)。 (GB/T3922-1995)
汗渍牢度测试仪
(2) 评价方法:参照样卡,根据试样变色和白布沾色情况综合 评价。 (3) 最终数据
• 染料:能对所染的纤维有亲和力,并能 形成一定染色牢度的有色有机化合物。 • 颜料:对纤维没有亲和力,不能进入纤 维内部,能靠粘着剂的作用机械地粘附 于织物上的有色物质。
一、被染物的形态
(1)散纤维→纤维丝的直接染色
(2)纱线→可分为绞纱和筒子纱染色
(3)织物(布)→常用的方法有浸染法和轧染 法 (4)成衣→对成衣的小批量染色
直接染料的染色性能
1、直接性高:易与纤维形成氢键结合。 2、水溶性: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少量 纯碱可以助溶。
3、加纯碱起缓染作用 纯碱促进纤维素阴离子离解而呈负电荷, 增加了染料阴离子与纤维素阴离子间的斥力。 还可增加染料的溶解性,降低染料对纤维的亲 和力。 4、加盐起促染作用 盐离解成Na+及Cl-, Na+体积小,活泼性较 大,容易吸附在纤维大分子周围,降低纤维表 面负电荷,使染料和纤维斥力减少,亲和力增 加,达到促染效果。 5. 温度效应:对于温度效应染料,提高温度有利 于染料扩散,提高上染速率和百分率。
第四章 纺织品染色
一.被染色物的形态
二. 染料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三. 染色基本理论
四、 染色牢度
纺织品的染色
染色:用染料按一定的方法使纤维、纺织品获得颜色的 加工过程。 将染料制成某种介质的溶液或分散液,利用染料与纤 维之间产生物理的、化学的或物理化学相结合的作用 对纤维染色。 染色获得颜色应符合指定颜色色泽、均匀度和牢度等 要求,同时也应该符合一定标准的生态环保要求。
2、( B类)盐效应染料
• 分子结构较复杂,匀染性较差,移染性差,分 子中含磺酸基较多,上染速率较低。 • 加盐能够显著提高上染速率和上染百分率,促 染效果明显。(中性电解质敏感)(如何加盐?) • 须严格控制盐用量,防止染花,不适合染浅色。 例如直接湖蓝5B
3、(C类)温度效应染料
• 分子结构复杂,匀染性很差,染色速率低,分子中含 磺酸基少,盐促染效果不明显,而温度对上染影响大 (对温度敏感 )。需控制升温速度获得匀染效果。
一、引言
二、直接染料的分类
三、 直接染料的染色原理
第二节 直接染料染色
四、直接染料的染色方法 五、直接染料的固色处理
一、引言
• 应用:多用于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 锦纶、纸、皮革染色 。
• 直接染料染色的特点:
(1)溶于水,在水中以染料阴离子形式存在; (2)色谱齐全; (3)牢度差, 需固色处理; (4)沾色严重; (5)成本低; (6)鲜艳度稍差; (7)不耐硬水,与钙、镁离子生成沉淀,金属离 子会引起色泽变化;
• 轧余率(轧液率、带液率) : (浸轧后织物重-干布重)/干布重×100%
*:泳移:织物在浸轧染液后焙烘过程中,染料随水份的
移动而移动的现象 (烘干时,织物表面水分蒸发,通过毛细管效应,这两 部分染液会向织物的受热表面移动,产生染料“泳移” 现象,造成色斑。)
六、染色设备
• 按照机械运转性质可分为间歇式染色机和连续 式染色机; • 按照染色方法可分为浸染机、卷染机、轧染机 等; • 按被染物状态可分为散纤维染色机、纱线染色 机、织物染色机。
(4) 最终数据
2个:干摩擦——贴衬1
湿摩擦——贴衬1
4. 日晒气候牢度
定义:染物在日光照射和雨淋下保持不褪色的程度。 (1) 测定方法:试样在日晒牢度仪中,采用 强光灯照和喷雾, 模拟自然光照和雨淋等条件,观察试样的变色。 (GB8427-1998)
(2) 牢度评价:采用羊毛标准(8级制),根据试样变色情况评价。
染料浓度 2 %
浴比
食盐
1 : 20
2%
染色时间1h
4)盐效应
a : 纤维Cell- Na+ - Na+
(-) (-) (-) (-) (-) (-)
Na+ Na+ Na+ Na+
Na+
clNa+
clNa+
- Na+ 纤维界面带电情况
盐效应示意
•纤维素纤维带负电,Na+受纤维电荷的吸引,氯离子 则受到排斥。
七、染色牢度
(一)定义:染色产品在使用或染色后的加工 过程中,在外界因素作用下, 保持其原色泽 的能力(或不褪色,不变色能力)。
* 染色牢度是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 色牢度分类
1. 耐洗牢度(washing-fastness):指染物在洗涤过程中的 牢度。 测定方法: (GB/T3921.1-2001~ GB/T3921.1-2001 ) 试样与白贴衬缝成组合试样, 在规定处方、温度和剧 烈程度的条件下水洗一定时间 ,拆开缝边进行牢度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