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皮下淋巴结脓肿的诊断与防治
羊的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一、羊痘病症发痘前,可见病羊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减少,精神不振,结膜潮红,从鼻孔流出黏性或脓性鼻漏,呼吸和脉搏增快。
经1—4天后开场发痘。
发痘时,痘疹大多发生于皮肤无毛或少毛局部,如眼的周围、唇、鼻翼、颊、四肢和尾的面、阴唇、乳房、阴囊及包皮上。
开场为红斑,1-2日形成丘疹突出皮肤外表。
随后丘疹逐渐增大,变成灰白色水疱,含清凉的浆液,此时病羊体温下降。
由于化脓菌的侵入,水疱逐渐变浑浊而成脓疱。
随后脓疱破裂或容物干涸,形成棕色痂皮,脱痂后痊愈。
防治方法: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大小羊一律尾或股皮下注射0.5毫升。
二、羊炭疽病症:多为急性,突然发病。
患羊昏迷、眩晕、摇摆、倒地、呼吸困难、全身颤栗、磨牙、口鼻流出血色泡沫、肛门、阴门流出血液,且不易凝固,数分钟羊即可死亡。
羊病情绪缓和时,兴奋不安,行走摇摆,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后期全身痉挛,数小时即可死亡。
防治方法:对病程稍缓和的病羊,采病羊皮下或静脉注射抗炭疽血清30-60毫升,必要时于12小时后再注射一次。
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及绿霉素敏感,其中青霉素最为常用,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每8小时肌注射1次。
疫苗有无毒炭疽芽孢苗,对绵羊可皮下接种0.5毫升;Ⅱ号炭疽芽孢苗,皮下注射1毫升。
三、羔羊大肠杆菌病病症:分为败血型和下痢型。
败血型多发于2-6周龄的羔羊,病羊体温41-42℃,精神沉郁,迅速虚脱,或不腹泻。
有的带有神经病症,运动失调,磨牙,视力障碍,多在发病后4-12小时死亡。
下痢型多发于2-8日龄的新生羔,病羊最初体温略高,出现腹泻后体温下降,粪便带气泡,有时带有血液。
病羊可以发病24-36小时死亡,死亡率15%-17%。
防治方法:土霉素按每日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分2-3次口服;或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分2次肌注射。
呋喃唑酮,按每日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分2-3次服,新生羔羊每日再加胃蛋白酶0.2-0.3克。
对心脏衰弱的,皮下注射25%安钠咖0.5-1毫升;对脱水严重的,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20-100毫升;对于有兴奋病症的病羔,用水合氯醛0.1-0.2克加水灌服有很好的疗效。
羊快疫病诊断和防治措施

羊快疫病诊断和防治措施羊快疫是一种由于快速传播的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绵羊和山羊。
这种疾病可以影响羊的免疫系统,导致发热、呼吸困难、腹泻和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对于养殖羊的农民们来说,诊断和防治羊快疫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羊快疫的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以帮助农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羊群。
一、羊快疫的症状羊快疫在感染后通常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高烧、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脓性分泌物等。
患病的羊还可能表现出粘膜出血、下颌淋巴肿胀、腹泻、呼吸困难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在羊快疫流行地区,农民们应当密切观察羊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避免疾病的扩散和影响整个羊群的健康。
二、羊快疫的诊断方法正确的诊断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关键。
当农民发现羊群中有疑似感染羊快疫的情况时,需要及时进行诊断以确认疾病的存在。
目前,常用的羊快疫诊断方法包括:1. 病情观察法:农民可以通过密切观察羊的行为和症状来初步判断是否患病。
这种方法并不十分可靠,因为羊快疫的症状与其他疾病类似,需要借助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确认。
2. 实验室检测法:目前,常用的羊快疫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PCR检测法、ELISA检测法和病毒分离法。
农民可以将疑似感染羊快疫的样本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以确认疾病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羊快疫的防治措施1. 加强免疫保健:保持羊群的健康状态是预防羊快疫的关键。
农民应当定期给羊群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确保羊群的免疫系统健康,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农民还可以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营养保健,增强羊群的身体素质,减少感染疾病的风险。
2.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良好的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农民应当保持羊圈和饮水设施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和废弃物,避免细菌和病毒在羊群间的传播。
3. 隔离感染羊群:一旦发现羊快疫感染羊群,农民应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疾病的传播。
需要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保持隔离区的清洁卫生,防止疾病扩散。
山羊痘病的诊断与防疫治疗

( 1 )特 征 性 的 病 理 变 化 , 主 要 是
皮 肤 与 粘 膜 、 尸 体 腐 化 迅 速 , 在 皮 肤
少 毛 地方 ,可 见 到 不 同 的 时期 的痘 疱 。 ( 2 )呼 吸 道粘 膜 有 出 血性 炎 症 , 有 的有 增 生 性 的 病 灶 ,呈 灰 白 色 、 圆 形 或 椭 圆形 、直 径 为 O . 5 一 l c m左右。 ( 3 ) 气 管 及 支 气 管 内 充 满 混 有 血 液 的 浓 稠 粘 液 , 消 化 道 粘 膜 有 出 血 性
泌 物 .痘 诊 渗 出液 、脓 汁 、痘 痂 及 脱
性 ,但疥 癣 虽有 传染 ,却 发 展很 慢 ,
并 不 形 成 水 泡 或 脓 泡 ,在 实 验 室 用 显 微镜 镜 检 刮 屑 物 可 发 现疥 虫 。 6 预 防 ( 1 ) 对 羊 群 、羊 舍 、饲 料 饮 水 及 用 具 , 羊 场 周 围 运 动 场 所 定 期 进 行 消
时 加 强 饲 养 管 理 .提 高 羊 的 抵 抗 力 , 达到 完全 扑 灭 羊 痘 疫病 的 目的。 关键 词 : 羊疽 ;诊 断 ;防 疫 ; 治疗
1 山羊 痘 病 的概 述
发 炎
注 意 卫 生 . 给 予 软 嫩 而 容 易 消 化
羊 病 又 叫 羊 天 花 .是 一 种 急 性 接
( 3 )诊 断 区别 :在 浓泡 结 痂 期 , 可 能 误 认 为 是 皮 肤 湿 疹 或 疥 癣 , 但 这 两 种 病 均 无 发 热 症 状 .而 湿 疹 无 传 染
山羊痘病的诊断与防疫治疗
落 的上 皮 内 都 含 有 病 毒 ,可 在 病 期 任 何 阶 段 都 有 传 染 性 。健 康 羊 和 病 羊 直
山羊痘的综合防治措施和治疗用药

1、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一般平均为6~8天。
感染初期山羊体温轻度升高,鼻孔闭塞、呼吸促迫,流泪和鼻液,后变为脓性分泌物。
呼吸快而困难,眼结膜充血,食欲减少乃至废绝,精神委靡,全身不适,病后1~4天发痘,多在唇、鼻、颊、眼、尾和四肢内侧、乳房、阴唇、阴囊、包皮等体表少毛或无毛处,其他部位较少。
先出红斑,后形成丘疹,突出皮肤表面,几天内变为豆大水疱,再变为脓疱,往往可见痘脐,后逐渐干涸,痂块脱落遗留一个红斑。
病羊全身症状明显,体温升高达41~42℃,四肢无力、行走困难,最后病羊衰竭而死;孕羊常因本病造成流产,羔羊死亡率较高。
有的病羊继发细菌感染而死亡。
2、病理变化:表现为一系列的炎性反应。
包括细胞浸润、水肿、坏死和形成毛细血管栓等。
尸体剖检:通常可见不同程度的黏膜坏死、全身淋巴结肿大;呼吸和消化器官上有大小、多少不等的痘斑、结节或溃疡,特别是在肺脏,尤为明显。
3、防治措施:(1)在引进羊只以前,首先要了解当地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以及当时是否有传染病发生,杜绝从疫区引进羊只。
新羊进场时要进行检疫,然后隔离观察21天;确定健康无病后并经预防接种山羊痘弱毒疫苗方可与本场羊只混群。
发现可疑病羊,要进行处理。
防治措施;治疗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羊全清2000g,连用5-7天开创一种全新的、全面的羊专用治疗和保健模式特点:羊同源血清抗体与包被—缓释—靶向技术的完美结合,定向、快速的杀病羊体内病毒,恢复羊群健康。
治疗羊小反刍兽疫,羊痘,羊口疮,羊口蹄疫等病毒性疾病的特效产品,用药12小时可见明显效果,24小时控制死亡,48小时采食量大幅上涨,72小时羊群恢复健康,治愈率可达98%以上(2)冬春季节要适当给羊群补饲精料,并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以增强羊机体的抵抗力;搞好场地、用具的卫生,可选用消特灵、百毒杀等高效消毒药消毒羊舍及周围环境,并定期进行带羊消毒;定期开展驱蚊、灭蝇和驱除山羊体内外寄生虫活动,防止蚊蝇滋扰和传播病原;及时调整饲养密度,保持羊舍内洁净卫生,通风透气。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和防治

垢 .涂 擦 紫药 水 或碘 甘油 f1份 兽 医用碘 酊 加 9份
药 用 甘油1可缩短 病程 。注 意病羊 补饲 与喂养 。
5.2 病羊 可先 用 水杨 酸 软膏 将 痂垢 软化 .除去 痂
垢 后 再 用 0.1%一0.2%高锰 酸 钾溶 液 冲 洗创 面 .然
后涂 2%龙胆 紫 、碘 甘 油溶 液 或土 霉素 软膏 ,每 日
药 装 入纱 布缝 成 的细长 袋 中 .置温水 中浸湿 后 横 一
噙于 羊 口 中 .两 端 固定 ,隔 日换 药 一 次 ,吮 乳 、吃
草 时取 下 ,吃完后 再 噙上 。连 用 2 3天 。
1—2次 .至 痊愈 蹄 型病 羊则将 蹄部 置 5%一10%福
尔 马林 溶 液 中浸 泡 1分 钟 .连 续 浸 泡 3次 :也 可
山羊养殖如何防治羊传染性脓疱病?

山羊养殖如何防治羊传染性脓疱病?本病又称“羊口疮”,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口唇、舌、鼻和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疤和结成疣状结痂为特征。
(1)流行特点本病只危害山羊和绵羊,以3~6月龄的羔羊发病率最高,常呈群发性流行,在南方的羊场发病率较高且在羊群中可造成持续感染。
但成年羊发病较少,常呈散发。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夏发病最多。
本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而感染。
(2)临床症状与主要病变潜伏期4~8天,临床上可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
唇型:最常见的一种。
首先在羊的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点,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形成水疱或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疣状结痂,严重时可出现龟裂和出血症状,在痂垢下伴有明显的肉芽组织增生,严重时炎症和肉芽组织增生可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眶和耳朵等部位。
由于嘴唇肿大和化脓影响了正常采食,造成病羊日渐消瘦、最终饥饿衰竭而死。
蹄型:表现在蹄叉、蹄冠皮肤形成水疱或脓疱,破裂后则成为由脓液覆盖的溃疡。
如继发感染则发生化脓、坏死,常波及基部、蹄骨,甚至肌腱或关节,造成病羊跛行、卧地,病期较长,严重影响病羊的采食和活动。
外阴型:此型较少见。
主要表现外阴部及其附近皮肤发生溃疡,有时母羊的乳头皮肤及公羊的阴茎鞘皮肤也会出现脓疱和溃疡。
(3)诊断根据春夏季节散发,羔羊易感,在口角周围出现丘疹、脓疱、结痂及增生性桑椹状痂垢等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
要确诊可取水疱液或脓疱液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或PCR诊断。
在临床上,本病还应与羊痘、坏死杆菌病进行鉴别诊断,同时在临床上应注意羊痘与羊传染性脓疱病并发感染的情况。
(4)防治措施预防:饲养管理过程中要保护羊只皮肤和黏膜不受损伤,及时清除饲草中的芒刺和尖锐食物,一旦发现病羊要及时隔离治疗。
对本病易感地区可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采取口唇黏膜内注射。
治疗:对于唇型病羊可使用食盐或山苍子油对病患局部进行涂擦,也可用水杨酸软膏将痂垢软化,除去痂皮后用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再涂以2%的龙胆紫、碘甘油或土霉素软膏等,直至痊愈。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治疗苗新发(行唐县龙州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050699)摘要:本文通过对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因、症状、实验室诊断、防治措施进行论述,综合性的对羊传染性脓疱病发病与防治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羊传染性脓疱病;病原学特点;临床症状;诊断;防治措施羊传染性脓疱病又叫“羊口疮”。
本病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一种羊类动物的接触性传染病。
其病原是传染性脓疱病毒,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
羊的口、唇等部位发生病变是最典型症状,病变部位皮肤粘膜出现丘疹水疱,后可形成脓疱、溃疡,并结痂;病羊部分眼结膜发炎,流水、发红,最后导致结膜变白变厚、瞎眼。
本病对养羊业危害较大,病羊患病时间长时,可继发肺炎症状,造成羊只的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病原学特点该病毒分类为副痘病毒属、痘病毒科。
对外界环境有较强抵抗力,患病部位痂内皮下病毒在夏季的日照下50日左右传染性丧失,环境中散落的病毒过冬后,次年春天仍可传染。
低温冷冻的病料毒力仍可持续数年。
高温对病毒有很好的杀灭性,60℃以上半个小时即被杀死。
2流行特点绵羊、山羊两种动物对本病感染性较大,于秋季多发,成年羊及刚出生羔羊更易患病,羔羊(3~6月龄左右)最易感。
成年羊感染发病特点多为散发性,羔羊则为群发性发病。
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后的病羊只及隐性带毒羊,病毒寄生于病羊患病部位的脓疱中,易通过破损皮肤及粘膜而感染,与病羊或带病羊皮毛污染及接触过的圈舍、用具、饲料、水源等均为此病的传播媒介。
由于该病毒抵抗性比较强,导致本病可连续多年对羊群造成危害。
3临床症状本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唇型症状、蹄型症状和外阴型症状三种类型。
其潜伏期一般为4~8日,最长潜伏期可达16日。
唇型症状,此型症状发病率最高、最常见。
轻症,2周左右痂皮自然干燥、脱落病羊即康复。
重症,病情恶化,病情较为反复且病变较重。
病初,病羊的口角周边、上唇部、鼻镜处等部位首先发病,呈现红斑点,后转成丘疹和小结节,直至形成水疱或脓疱,破溃后生成疣状硬痂(多为黄色或棕色的)。
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的诊断和防治

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的诊断和防治作者:王玉现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第6期0?引言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简称CLA),也被称为绵羊与山羊伪结核病,其是伪结核棒状杆菌所引起的一种可能导致人畜共患的传染病[1]。
CLA主要是发于山羊与绵羊两类。
19世纪末期。
有Guinand与Preisz从羊肾脏的脓肿中分离出了伪结核棒状杆菌,之后CLA在世界各个养羊的国家与地区均广泛发现,并有大量的报道。
当前,我国的众多养羊的地区都有CLA的存在,而往往由于CLA导致羊毛的产量减少、羊产奶量降低甚至影响到其繁殖的功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
CLA的发病特征为受害羊的浅表淋巴结发生肿大,且后期的淋巴结可呈现脓性的干酪样坏死症状;不少病羊在其内脏器官如肝、肺、脾以及子宫角会发生大小不一的结节,且其内含有淡黄色的干酪状物质[2]。
在病羊的全身症状通常表现明显,且多数存在典型消化道的症状,病羊随着病程的进展会逐渐的消瘦,同时生产性能大幅下降;患病的孕羊甚至产出死胎或畸胎等。
而由于CLA病程相对进展缓慢,致死率较低,因此该病常被养殖户所忽视,但其却是世界上公认的难防治传染病,该病一旦侵入羊群,则很难进行彻底的清除,造成的损坏持续长久。
1??CLA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易感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动物通常包括了山羊、绵羊、骆驼、马和鹿等,对于牛以及人类罕见致病。
CLA在不同性别与品种的山羊中都会发生[3]。
CLA在国内主要是见于奶山羊,且以群养、舍饲的山羊多发。
CLA的发生与羊的年龄存在相关,似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趋势,通常在成年羊中发病几率较高,岁羊与羔羊相对较少发病。
CLA在雨水相对少年份的发病率更高[4]。
分析原因为伪结核棒状杆菌多存活于颗粒状的污染物如麦秸、粪便以及颗粒性饲料等上面,病菌相对存活的时间较长,在27℃的温度下存活超过20?d。
此外,在动物饮水的水源中同时也有病原体的存在,其以啮齿鼠类是作为一个重要传染源。
病菌通常会随病羊粪便及脓汁等排出,从而感染健康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山羊皮下淋巴结脓肿的诊断与防治
山羊皮下淋巴结脓肿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山羊引
起皮下淋巴结肿大,形成黄豆大到拇指大,有的甚至如核桃
大不等的脓性包块,最后自然破溃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
病。由于脓肿破溃导致皮肤穿孔,严重影响皮张质量,影响
患羊健康,给养羊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02年3月,
福泉市龙昌镇山羊饲养户蔡某因为一羊肉馆代养4只山羊而
引起本场山羊发病,共发现病羊18只,发病率达32.73%。
现将诊断和防治结果报告如下。1症状患羊面部、大腿内侧、
胸腹部、颈部出现散布不均,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结节,大小
从黄豆至核桃大不等,尤以肩胛、两腹侧及后肢相对较多。
用力挤压结节,初期坚硬结实,中期为软糊状,后期则为水
样。手术划开淋巴结,前期为炎性变化、较坚硬,中期则形
成猪油样脓汁,后期形成水样脓汁。从初期出现小结节到形
成核桃大小的脓包,需经过8~12天。患羊采食、饮水、体
温、呼吸、脉搏未见异常。2诊断手术无菌采集病羊脓肿内
的脓汁带回实验室进行制片,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染色
阳性的小杆菌,经鉴定为伪结核棒状杆菌。根据发病情况、
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为伪结核棒状杆菌引
起的山羊皮下淋巴结脓肿。3治疗将患羊保定,剪去患部被
毛,用0.1%高锰酸钾溶液等消毒液对患部进行消毒。手术
刀切开脓肿块,用力反复压出肿块内的脓汁,脓汁挤完后用
注射器将新洁尔灭等消毒液注入囊腔多次冲洗,直致完全将
- 2 -
脓汁冲净,在囊腔内放入适量磺胺类或抗菌素类药物。为预
防继发感染,给患羊注射兽用青、链霉素。经过一个月的治
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4小结(1)本次发病是因代饲养病
羊而引起,因此在新引进羊时一定要隔离观察30天,防止
外来疫病在本地、本场传播。(2)及时隔离病羊,不能将病
羊与健康羊一起混群放牧,以免将病菌传染给健康羊。(3)
手术治疗是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再接合抗菌素治疗能收到较
好的疗效。在手术治疗时取出的脓汁要彻底清除干净,以免
对羊圈及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导致病原扩散,形成新的感染
源。(4)羊圈及周围环境要保持清洁、干燥,及时清除粪便,
定期进行消毒杀灭病原菌,以有效防止疾病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