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疮的临床症状 羊口疮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羊技术
羊口疮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

羊口疮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
羊口疮病是一种由于人体感染兔热杆菌所造成的疾病。
在自然界中,兔热杆菌通常寄
生在啮齿类动物身上(如豚鼠、老鼠、兔子等),同时它也可以通过恶性细胞贫血的病原
菌而传播给牲畜及人类。
羊口疮病的患者通常只有轻微的症状,就如同感冒一样。
但是,如果患者的免疫系统
非常脆弱,那么可能会发展出一些严重的副作用。
具体表现如下:
1.发热: 是最为普遍的症状,持续1-3天。
2.皮疹: 在疾病初期,患者体内产生的毒素可能会引起皮疹。
疹点一般从手、脚开始,逐渐扩散到全身,直到数天后才开始消退。
3.嗜睡: 病人可能会感到疲劳,嗜睡,疲倦无力等。
4.头痛:疾病夹带伴随着极度头痛、恶心,眼周水肿和无力等症状。
防控措施:
1.食品卫生——确保尽可能的使用洁净的餐具和厨房。
使用食品掩盖更换新食材,不
要在旅途中进食半生不熟的食物。
2.个人卫生——培养好个人卫生习惯,保持体表清洁,勤洗手,避免暴露在病原体环
境中。
3.环境卫生——慎用含有水源的果汁,蒸馏水和厨房水源必须是净水。
4.个人防护——在密集接触可能携带兔热杆菌的动物时,佩戴手套和效果较高的口罩
等防护装备。
及时清理伤口,严禁搔抓受伤部位。
5.用药治疗——如果已经感染了兔热杆菌,那么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毒素药物
治疗。
总之,羊口疮病是一种严重患者都症状轻微的传染病。
通过加强相关防控措施,我们
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并为保护大家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羊口疮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

羊口疮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羊口疮病,又称口蹄疮病,是一种由口蹄疮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具有较高致病性的疾病。
该疾病可影响牛、马、猪、羊、山羊等多种偶蹄类动物,对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防控措施三个方面对羊口疮病进行详细介绍。
一、流行病学羊口疮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特别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疫情常发生在养殖密集的地区,如养殖场、牧场和农户集中的地区。
该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消化道分泌物以及病畜的排泄物等途径进行传播,传染性极强。
由于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较高,跨物种传播也是常见的现象。
二、临床表现1. 患病动物精神抑郁、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血性腹泻以及溃疡性病变等。
2. 症状的出现对动物生长发育和毛发光泽都有较大影响,3. 病畜的叫声也会改变,出现咀嚼困难和蹄部溃疡等症状。
4. 严重的患病动物可能会出现中毒性休克、牛皮癣病变、肉眼能观察的软组织坏死。
三、防控措施1. 加强动物管理:保持动物舍饲具的清洁、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合理饲养密度,定期对动物进行消毒、除虫等措施。
2. 早期诊断和隔离:一旦发现疫情,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尽快对患病动物进行诊断和隔离,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3. 疫苗预防:疫苗接种是控制羊口疮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定期对家畜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的抵抗力,减少疫情发生的可能性。
4. 分离消毒:对患病动物的粪便、排泄物、尸体等进行专门处理,通过高温灭菌、消毒液浸泡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
5. 人员防护:在处理患病动物时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患病动物的血液、排泄物等,防止交叉感染。
羊口疮病是一种具有严重传染性的疾病,给畜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要想有效控制该疾病的传播,需要加强畜牧业管理,提高养殖环境卫生状况,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以及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治疗。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羊口疮病的发生率,保护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羊口疮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 - 养羊技术

羊口疮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养羊技术袁坤(黑龙江省宝清县畜牧兽医总站,黑龙江双鸭山155600)1病原特性羊口疮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其是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
该病毒具有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羊圈周围存在的病毒即使经过一年依旧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
但该病毒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适宜潮湿的环境,在60℃温度下在30min内就能够被杀死。
将该病毒添加在50%的甘油生理盐水中,置于4℃温度下保存,能够持续大约1年具有毒力。
在实际饲养过程中,一般选择使用20%热草木灰溶液、10%石灰乳、2%的氢氧化钠溶液、1%醋酸进行消毒,可将病毒杀死,如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只需要大约5min就能够杀死病毒。
2.病因分析外源因素感染。
羊场从外地引进种羊以及日常检疫过程中,由于检疫技术落后或者检疫条件较差,经常出现没有严格检疫的情况,从而可能引进带毒羊,甚至是病羊;引进种羊前,没有对羊舍和各种用具进行严格消毒,不断使用可能被病羊污染的牧场或者羊舍、水源等,从而发生该病。
接触感染。
健康羊只直接接触带毒羊或者病羊而出现发病。
通常情况下,是由于饲养户没有对病羊及时采取必要的隔离,则病羊的皮毛、黏液、尸体及其污染的草场、水、饲料、各种用具等都能够作为该病的传播媒介,导致该病迅速在羊群中传播流行,尤其是会对羔羊产生致命的危害。
饲养管理条件较差。
部分养羊户依旧采取传统的养羊方式,即只进行放牧,没有适时进行补料,导致大多数羊体质虚弱,缺乏营养,抵抗力降低。
羊舍和各种用具没有经过严格消毒。
日粮搭配比例不科学,含有较少的矿物质饲料,造成机体营养不良,容易形成异嗜或啃墙行为。
3临床症状轻型。
发病初期,病羊表现出精神萎靡,被毛干枯失去光泽,放牧时往往离群,食欲减退。
经常有黏性或者泡沫唾液从口腔内流出,齿龈红肿,口腔温度升高,并散发臭味。
在鼻镜、上唇或者口角上散布有针头大小的红点,之后不断增大,周围出现红晕,中央形成扁平的白色水泡,接着变成脓疮,发生破溃糜烂则会产生棕色或者黄色的疣状硬痂,将其剥离后往往会发生出血,里面存在肉芽突起,且边缘不整齐。
羊口疮病的诊断及防控对策

622023.5量。
3.3 加强处罚,避免森林安全隐患在森林防火过程中,管理部门要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人员进行严厉处罚。
由于之前的调查和处罚程序不够严格,导致人为火灾发生。
人为火灾是森林防火过程中的一个安全隐患。
在实际的调查和处理过程中,管理者对消防的看法各不相同,使得很多火灾案件没有针对性地分析原因,没有对违反者进行处罚,实际上是纵容违反者,使少数市民有侥幸心理。
一旦发生火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3.4 创新树种种植,科学有效开展消防工作在森林防火中,由于某些植物的特殊性,可以促进防火的高效完成。
例如,有些树种具有吸水性和储水功能,可以加快防火工作,起到防火的关键作用。
因此,消防管理相关部门应加大树种种植面积,提高防火效率。
相关防火部门可以根据当地森林的植被进行具体分析,深入了解当地环境特征,选择合适的植被进行种植,加强当地森林的防火能力。
有关林业管理部门应结合所辖环境气候和覆盖面积的合理分析,设计最优防火方案,加强防火强度,选择最适宜的森林植被进行种植,提高森林火灾的预防和工作效率。
防火工作需要及时补充设备。
专业人士穿着消防专业设备,并增加消防演习和培训工作,以进一步提高消防人员的专业技能,有效地开展消防工作。
3.5 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完善消防体系为有效控制和预防森林火灾,林业管理部门应结合当地森林的土地覆盖和植被进行具体分析,制定有效的防火方案和管理制度。
在经营过程中,管理者可以根据辖区内不同的土壤条件,建立不同的森林防火措施,提高防火和灭火能力。
当发生突发火灾时,专业人员可以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控制火势,防止火势蔓延。
在火灾发生率高的区域可增设防火设备,如隔离带等,使火灾不会蔓延到其他地方,减少火灾的破坏面积。
同时,相关部门应及时检查人员的应急设备、消防服等消防设备,以确保消防人员的设备安全、齐全,确保消防人员在防火时的人身安全。
4 结束语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贯彻落实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森林防火方针,组织训练有素的扑火队伍,运用有效、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扑火设备及时进行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羊口疮防治.doc

羊口疮防治概述:1临床症状病羊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口腔升温,齿龈红肿。
眼周围、口角、上唇和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脓疱,其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
1~2周后病情较轻的病部痂皮干燥、脱落,留下红斑;病情严重的,齿龈、舌面及颊部黏膜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溃疡,继而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及痂垢,并互相融合,形成大面积痂垢。
痂垢不断增厚,痂垢下伴有肉芽组织增生,病羊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严重影响采食。
病死山羊极度消瘦,口唇有黑色结痂,结痂延伸至面部,口腔内有水泡、溃疡和糜烂,面部皮下有出血斑;口角、唇、舌面等部位有结痂、溃疡;气管环状出血、充血;肺脏充血、肿胀,颜色变暗;心肌和心外膜有点状出血;小肠壁变薄,轻度出血;其他部位无特征性变化。
2实验室诊断2.1病料采集采集病变局部水疱液、水疱皮、脓疱皮及深层痂皮。
2.2电镜观察病料制片,磷钨酸钠负染后电镜检查,见非普通形态的羊口疮病毒粒子。
结合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可确诊。
2.3动物接种试验将病料制成乳剂,划痕接种于健康羔羊口唇,次日接种部位红肿,继而出现水疱,4~6d形成脓疱,经3~4周脱落。
3防治3.1立即隔离病羊,将病变部痂皮、溃疡刮去,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然后涂抹青霉素软膏,每日3次;每只羊肌肉注射利巴韦林2~10mL、维他命10mL,每日2次;防止继发感染,病情严重者每只肌肉注射青霉素160~24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100万单位或口服磺胺类药物,每日1~2次。
3.2未发病羊进行预防接种。
将病羊口唇部的痂皮取下研成粉末,用5%的甘油生理盐水稀释成1%溶液,对未发病羔羊做皮肤划痕接种。
3.3加强饲养管理,喂以优质饲草和精料,最好喂鲜青草。
4预防4.1不从疫区购入羊只,严格进行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购入检疫。
4.2加强饲养管理,抓好秋膘,注意冬春补饲;常打扫羊圈,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保护羊只的皮肤、黏膜,捡出、垫草中的铁丝、竹签等异物,避免饲喂带刺的草或在有刺植物的草地上放牧;加喂适量食盐,以防羊只因啃土、啃墙而损伤口唇黏膜。
羊口疮治疗

羊口疮治疗
羊口疮,又称为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
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和结成疣状结痂为特征。
羊口疮症状:羊患病后初期表现为精神沉郁,口角、口唇和口内等处黏膜出现红点、
微肿、热、痛,吃料时出现不适,吃一下停一下且缓慢;慢慢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
溃疡,继而结痂,结痂逐渐由红变为黑色,延伸至面部,面部出现水肿。
如果不及时治疗,病羊咳嗽、消瘦、绝食,体温升高到40℃以上,最后衰竭死亡。
羊口疮防治:
羊口疮预防:1、使用碘制剂的消毒药1:100全群消毒,每天消毒两次;
2、使用生石灰给养殖场周围消毒;
3、对于没发病的羊群及时的隔离;
4、处于潜在感染的羊群用羊痘一针灵做紧急预防。
羊口疮治疗:发病前中期使用羊痘一针灵(天行健动物药业)每瓶200斤体重配合绿健先锋做紧急治疗,一天一次使用2天;发病中后期的使用羊痘一针灵每瓶200斤体重配合绿健先锋做紧急治疗,一天一次连续使用3天;注:口腔周围及口腔有溃疡灶的先用碘制剂的消毒药清洗,然后用冰硼散化开喷在溃疡灶上,2-3天溃疡结痂。
羊口疮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

羊口疮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羊口疮病是一种由于口腔黏膜感染引起的常见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和疼痛,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饲养业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防控措施三个方面对羊口疮病进行介绍。
一、流行病学羊口疮病主要是由于感染口腔黏膜的病原体引起的。
病原是猪口疮病毒,又被称为疱疹病毒。
这种病毒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特别是在受污染的饲料、水源和饲养场上,羊口疮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流行病学特点。
在气温高、潮湿环境下,病原体更容易繁殖传播,因此夏季和雨季是该病的高发季节。
羊口疮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患病的羊只在口腔溃疡发病期间会排出大量的病毒,从而污染饲料、水源,感染其他健康的羊只。
而且,由于患病的羊只进食和饮水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质虚弱,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造成二次感染。
二、临床表现1. 急性期表现患羊口疮病的羊只在疾病的白天4-5天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活动性降低,口渴,流涎增多。
此时,可以发现患羊只的口腔黏膜红肿、出血,口腔黏膜上出现大量的溃疡,大小不一,溃疡表面白色或黄白色,周围有明显的充血。
这些溃疡部位多见于唇、颊、舌、软颚等处,有的甚至还会扩散到咽喉部位,并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患羊只因为饮水不畅,出现脱水症状。
2. 恢复期表现经过5-7天的疾病发展,如果患羊只获得了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就会进入疾病的恢复期。
此时,患羊只的食欲和活动性逐渐恢复,口腔溃疡开始愈合,但是溃疡处会形成瘢痕组织,影响患羊只的食物摄取和呼吸。
三、防控措施1. 预防为了预防羊口疮病的发生,饲养场应该定期对饲料、饮水、饲养环境等进行清洁消毒,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在高发季节,可以适当增加猪口疮病毒的灭活疫苗来提高羊只的抗体水平,减少感染的机会。
2. 隔离一旦出现羊口疮病的疾病病例,应该及时将患羊只进行隔离,避免病毒感染其他羊只。
也要对患羊只的应急处置做好相应的措施,包括清洁消毒饲料、饮水等。
浅谈羊口疮病的诊断与防治对策

浅谈羊口疮病的诊断与防治对策羊口疮病,又称为口腔附睾炎、口腔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牲畜传染病,主要侵犯羊的口腔黏膜和唇周皮肤,使其出现溃疡病变。
该病症状明显,对羊群健康和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
诊断羊口疮病的关键是观察病羊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病羊在发病初期,会出现牙龈发炎、肿胀,唇部溃疡,明显的食欲不振,减少食物摄入量,甚至完全停止摄食。
在进展阶段,病羊的口角和舌尖会出现脱皮,疼痛感明显增加。
如果不及时治疗,疼痛感会持续加剧,导致瘙痒、咀嚼困难,羊群的生产性能会大幅下降,甚至出现死亡。
针对羊口疮病的防治对策主要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预防是最重要的措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 强化羊群的免疫力:定期给羊群注射消毒疫苗,提高羊群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原菌侵袭的机会。
2. 保持羊圈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羊圈垃圾,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3. 合理饲养管理:给予羊群充分的饲料和营养,增强其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4. 隔离病羊:若发现有口腔溃疡的病羊,应立即将其隔离,以免传染给健康的羊群。
针对羊口疮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口服护理两个方面:1.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消炎药物和抗生素来控制病情的进展,减轻病羊的疼痛感。
具体的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需要根据兽医的指导进行。
2. 口服护理:可以给病羊喂食软食,如饲料副产品、糊状饲料等,减少牙龈和口腔黏膜的摩擦,缓解病羊的疼痛感,促进病口的愈合。
羊口疮病是一种常见的牲畜传染病,对羊群的健康和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
及时诊断和采取防治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是最重要的措施,可以通过强化免疫力、保持清洁卫生、合理饲养管理和隔离病羊等手段进行预防。
对于已经感染的病羊,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和口服护理,以缓解病情和促进愈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口疮的临床症状羊口疮的实验室诊断及防
控措施-养羊技术
羊口疮,又称为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和结成疣状结痂为特征。
不同地区分离的病毒抗原性不完全一致。
羊口疮的产生传播时间并没有什么限制,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发生,羊口疮传播速度较快且范围较广的时间段一般在春夏季,因此这两个季节羊口疮十分泛滥,并且在世界各地都有较广的发病率,给当地的养羊业带来较大的损失。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口疮的临床症状羊口疮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原特性羊口疮病毒颗粒大小在
260nm×160nm左右,呈砖形、锥形、椭圆形等,外面包裹有螺旋状结构,还包裹囊膜。
羊口疮病毒具有顽强生命力,能够在干燥的低温环境中存活非常长的时间,甚至在常温下也能够存活长达15年之久。
据报道,病毒放入温度为4℃的so%甘油生理盐水,能够持续1年具有感染力。
但是,该病毒对高温、氯仿、甲苯和苯都非常敏感。
例如,病猪在60℃的温度下,经过30min左右就可被杀死。
病毒使用20%热草木灰溶液、10%石灰乳、2%的氢氧化钠溶液、1%醋酸处理,一般在5min 以内就会被杀死。
2、临床症状羔羊患病后体温基本保持正常,懒动喜卧,精神萎靡,独自在墙角呆立,被毛粗糙。
典型病羊在开始时会在牙龈形成小红斑,经过2~3天逐渐变得红肿,最终形成溃疡,甚至口腔舌部和上下颚黏膜都存在大小不同的红色溃疡面,然后整个牙龈明显肿大外翻,如同桑葚状,口角不停流涎,采食量明显减少。
如果没
有及时进行治疗,机体会日渐消瘦,最终由于衰竭或者继发肺炎而发生死亡。
有些病羊还会在口角、唇、鼻等部位皮肤上散布出现小红斑,之后逐渐变成结节,呈米粒大小,接着变成水疱,发生破溃后会形成棕色或者黄色硬痂。
症状较轻时,硬痂会自然脱落,几天之后就能够长出新的组织,症状严重时患处痂垢会日渐扩大、增厚,并彼此融合,甚至由于继发感染而形成脓疱,有时甚至会蔓延至整个唇周围以及耳廓、额面等部位,大面积发生龟裂,且容易出血形成污秽的痂垢。
部分病羊的背部皮肤和尾巴上也会形成硬痂,而部分只有口腔周围发生病变。
3、实验室诊断病料处理。
取自然发病羊口唇处的痂块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3次漂洗,接着将其剪碎、研磨,并按1:10比例添加无菌生理盐水制成悬液,再按每毫升添加2000万IU青霉素、2000万IU 链霉素,放在4℃冰箱过夜处理,在3000r/min的速度下进行10 min 离心,取上清液检查细菌,呈阴性后放在-18℃冰箱内储存备用。
病毒接种细胞。
取培养成致密单层的犊牛睾丸原代细胞,将培养瓶中的营养液弃去,使用维持液对细胞层进行1次轻洗,然后添加1mL病料上清液,放在37℃温度下进行1h吸附,该过程中每10min摇动1次培养瓶。
然后吸去卜清液,再每瓶添加10mL维持液继续进行培养,在细胞出现超过75%的CPE时收毒,并连续进行3次传代。
再继续进行48h 培养,逐渐出现稳定的CPE。
细胞主要病变是团聚、变圆,最终发生脱落。
病理组织学和电镜观察。
取病羊口、唇处的病料,按常规操作进行脱水、石蜡包埋,制成切片后使用包涵体及HE进行染色,然后放在显微镜下检查。
同时,取另外1份病料使用锇酸和戊二醛进行固定,
按常规操作制成超薄切片,再使用柠檬酸铅和醋酸双氧铀进行双重染色,然后使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表皮细胞核出现明显的浓缩,胞浆存在空泡,有些空泡化的细胞内还会存在质地均匀的嗜伊红团块;有些变性细胞胞浆内会存在近似圆形或者圆形的嗜伊红小体,大小接近正常细胞核,如同胞浆包涵体。
在电镜下能看到大量包裹有囊膜的椭圆形病毒颗粒,大小约为225nm×125nm,且表面存在条索状、管状结构。
4、防控措施对症治疗。
如果病羊舌面、口腔等处形成溃疡,可先在患处使用3%双氧水、0.5%高锰酸钾溶液或者10%生理盐水进行多次冲洗,干净后再涂擦醋酸或者5%碘甘油,也可涂擦添加有少量碳的龙胆紫。
如果病羊溃疡面存在结痂,要先剥去患处结痂,然后进行冲洗、涂药,每天2~3次,连续使用4~6天。
如果病羊症状严重,体温明显升高,可肌肉注射抗菌素和清热解毒药,如青霉素、抗毒冰针等,避免出现继发感染。
辅助治疗。
病羊可内服中草药,如取10g 苦参根、10g龙胆草,加水煎煮后给其灌服,每天3次,连续使用4~6天,同时取白杨树皮、桃树皮煎汤,对患处进行清洗,连续使用4~6天,最后涂抹土霉素软膏或者上述提到的药物,直到症状完全消除。
加强饲养管理。
禁止从疫区购买羊以及畜产品,到场后还要进行2~3周的隔离检疫,对蹄部进行多次彻底消毒。
羊群禁止在有刺植物的草场进行放牧或者饲喂带刺的饲草。
羊群适时增加饲喂一定量的食盐,避免啃墙、啃土而损伤皮肤或者黏膜。
另外,羔羊在7~25日龄开始出牙,此时往往喜欢舔食异物,容易损伤口腔黏膜,为此要确保羔羊圈舍足够干燥,铺有柔软的清洁垫草,同时补喂一定量的食盐,避免
损伤口腔黏膜。
羊棚和饲养工具要定期进行消毒,可选择使用10%石灰乳、20%草木灰、百毒杀、2%氢氧化钠等。
羊口疮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本病多发于3~6月龄的羔羊,常呈群发性,疫区的成年羊多有一定的抵抗力。
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预防措施1、在本病流行地区,可使用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的弱毒疫苗株作免疫接种。
我国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通过犊牛睾丸细胞连续传代的方法,育成的弱毒株制成冻干活疫苗,适用于各种年龄的绵羊、山羊下唇粘膜划痕接种,每头接种量0.2毫升,亦可于股内侧皮肤划痕接种,免疫期3个月,野外大面积使用时,保护率达80%以上。
此外,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用相同方法,也研制成功弱毒疫苗。
使用时作口唇粘膜内注射或初生羔股内侧皮下划痕接种,接种量均为0.2毫升,免疫期可达5个月,攻毒保护率达3/4以上。
有资料报道,兰州生物药厂生产的细胞弱毒苗,保护期可达18个月,使用时作唇粘膜下接种,每只羊0.2毫升,15天后产生免疫力,怀孕母羊于产前30天或15天接种,新生羔可从母体初乳中获得高水平的抗体。
2、在本病流行区还可采集自然发病羊痂皮,经研磨后用50%的甘油盐水缓冲液制成1%的病毒液,在健羊的尾根无毛处作划痕接种,经7天左右接种处发生炎症或脓疱性病变,随后结痂,数周后痂皮脱落,此法免疫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母羊接种应在分娩前3~4周完成。
本法有散毒危险,因而仅限于疫区采用。
二、治疗措施现将近几年来报道的成功治疗方法摘录几则如下:1、哈拉(旱獭)油1千克溶化后与300克敌百虫混拌均匀,涂擦患部,经1天即可痊愈,用此法曾治疗12000多
只羊,全部治愈。
2、病毒唑(三氯唑核苷注射液)100毫克/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5毫克/毫升,按2:1混合肌注,成年羊3毫升,羔羊减半或2毫升;局部用碘甘油或龙胆紫涂擦。
一般用药2~3天,效果较好,治愈率高。
严重病例要配合每天使用青、链霉素2次。
3、用消毒外科剪和摄子去掉患羊痂皮、脓疱皮,用强力消毒灵溶液消毒创面后,将冰硼散粉末(冰片50克、硼砂500克、元明粉500克、朱砂30克,研末,混匀)兑水调成糊状,涂沫患部,隔日涂药1次,连用2~3次,治疗7~10天,至患部痂皮或结痂脱落,共治疗28例,全部治愈。
辅助措施,将病羊隔离饲养,用1克/升强力消毒灵作羊圈舍、场地、环境消毒,每天2次,直至病羊痊愈为止。
4.创面可选用以下药物涂擦:2%龙胆紫,或3%碘酊甘油(碘3g、碘化钾5g、75%酒精10ml溶解后加甘油10ml)或碘松石合剂(碘酊1份、松馏油1份、石蜡油1份)。
每日2次,连用3天。
磺胺类药物粉剂撒布创面。
或用淡盐水冲洗溃疡面后吹撒冰硼散(冰片15g、硼砂150g、芒硝18g、研为细末)每天2次,2天后溃疡面上长出新的肉芽组织,此法疗效很好。
混合感染时要配合磺胺药和抗生素消炎、补液等措施。
5.清除痂垢后,创面先用0.1%高锰酸钾水洗,再用下列药物涂擦:①3%碘酊、松榴油、石蜡油(1∶2∶2)合剂,调匀后使用。
②呋喃西林、鱼石脂软膏(1∶4);③碘甘油(7%碘酊70ml、加无水甘油30ml),均按每日1次,连续7天,隔3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6.也可以下列中药涂敷溃疡面:①白芨粉、植物油、冰片(10∶5∶1)合剂,调匀;②人中白、人工牛黄、青黛、冰片、石膏、儿茶等份,
共为末;③青黛9g、黄柏9g、黄连6g、桔梗6g、儿茶6g、薄荷3g 为末;④口疾灵:用青黛、黄柏、地丁、枯矾、百药煎等十余味药研成细末,以水调成糊状。
⑤儿茶15g、枯盐12g、人中白9g、川莲9g、飞矾9g、青黛6g共为细末涂敷或喷入口腔;上述药物每天涂敷1~2次。
用浸蘸50g/L硫酸铜水溶液的棉花擦掉硬痂,然后在患处涂上碘甘油(50g/L碘酒100mL、甘油100ml)。
7.蹄部洗净后用50mL福尔马林溶液浸泡2分钟,每天1次,连续用药2天,如未愈,隔1周再浸泡治疗。
经上述治疗一周,症状明显减轻,2个疗程即可治愈。
污染的垫草要烧毁,器具要消毒,例如20g/L氢氧化钠、100g/L石灰水或200g/L热草木灰水等。
蹄部还可用10%的氧化锌或硫酸锌或5%福尔马林浸泡,再用10%的氯霉素溶液于酒精或丙二醇内涂搽,也可用土霉素或多粘菌素软膏涂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