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及地质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作用分析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土壤作为地球上生命的基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而独特的环境。

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对土壤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自然地理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第一,气候条件。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的速度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湿润气候下的土壤形成往往较为迅速,因为降水的作用可以加速岩石的风化和矿物物质的溶解,从而促进土壤的形成。

相比之下,干旱气候下的土壤形成则相对较慢,因为水的稀缺限制了化学反应的进行,使土壤形成的速度受到限制。

第二,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对土壤形成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土壤的成分和性质会有所差异。

例如,在火山岩地质条件下,土壤中富含矿物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而沉积岩地质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合农作物的种植。

此外,地质条件还影响土壤的排水性能和透气性能,对土壤的利用和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土壤的类型和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山地地貌下的土壤往往较为肥沃,因为山区的地势较高,容易形成较深的土壤层;平原地貌下的土壤则相对较薄,因为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壤的发育有限。

此外,山地地貌下的土壤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土壤资源。

第四,植被类型。

植被类型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的养分循环、水分保持和土壤侵蚀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草原植被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森林植被能够保持土壤湿润,并促进有机质的积累。

因此,在土壤保护和管理方面,要充分考虑植被类型的影响,采取合适的措施来保护土壤资源。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环境对土壤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土壤的成分、性质和分布。

了解土壤形成的自然环境条件,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1)图中沿110°E自北往南地表表层物质颗粒越来越 细,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风力沉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选性,110°E自北往南 随冬季风的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形成了地表物质越来越细的现象。 (2)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 和存在的环境问题,今后区域 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环 境
土地盐碱化
水土流失
本质: 土地退化
恶性循环 如何解决???
四、晋陕蒙接壤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进行合理生态移民 过度放牧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退牧还草,减少沙化 植树种草,建设“三北防护林”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新能源和
(内蒙古高原)
可再生能源
1、原因: 快行冷锋 A、自然原因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侵蚀力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景观图
读我国某地一河流流量与含沙量逐月变化图,完成1~3题。 1.该河流春汛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B ) A.冰川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雨水 D.地下水 2.该地区夏季降水的最主要类型是( B ) A.台风雨 B.快行冷锋的暴雨 C.地形雨 D.准静止锋的阴雨 3.该河流主要分布在( B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南地区
原因:离风源地越远,风能越小,携 带物质的能力会下降.重的沙 质颗粒物就会先沉积,轻的后 沉积。
黄土高原的位置 与成因、分布规律
一、黄土高原地理位置
农牧交错带的区域定位
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 半干旱生态过渡带称为农牧交错带,是农 业生产边际地带和生态脆弱带。
108°E
112°E
400mm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暖温带 半湿润区 地形:黄土高原

高二地理水土流失的治理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水土流失的治理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水土流失的治理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B.植被遭毁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山地大面积林地被开辟为梯田,山地失去植被的保护,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引起环境变化,所以说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遭毁,故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2.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问题。

(10分)(1)分别说出图中A、B两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2)若A地区过度开垦,将会对乙河流下游及其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4分)【答案】(1)A地区以保护森林,保持水土,保护水质为主。

理由:位于湿润的山区,河流上游源地。

B地区以防治水污染,保护湿地(湖泊)为主。

理由:位于河流中下游湖泊沿岸,人口密集,城镇较多,经济较发达。

(2)河流下游旱涝灾害增多;三角洲面积可能加速扩大;水质下降,污染加剧,可能使河口地区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也可能因营养盐类增多,渔业资源更丰富。

【解析】(1)仔细读图,结合中国地形、胡泊、人口等分布状况可知,A地区位于武夷山山区,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森林资源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因而本区域环境保护的重点应为保护森林,从而保持水土,保护水质为主。

B地区在鄱阳湖沿岸,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沿岸人口密集,城镇较多,经济较发达,污水排放量大,而且围海造田现象严重。

所以该区域环境保护的重点应为保护湿地,防止水污染等。

(2)A地区在武夷山山区,过度开垦会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水季节变化增大,河流下游旱涝灾害增多;而且水土流失加剧,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加,水质下降,污染加剧,在河流下游地区流速变缓,泥沙沉积,三角洲面积可能加速扩大;同时在河流的枯水期,可能因为水量减少,造成河口地区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也可能因营养盐类增多,渔业资源更丰富。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系。

3.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课型: 综合课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在前面几节课中, 我们共同学习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新一章的内容——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提问】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 首先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可持续发展”是怎样定义的, 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回答: 可持续发展就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讲述】嗯, 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三、讲授新课【讲述】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区域的相关知识, 这节课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 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 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环境的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标。

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哪些呢?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的?(回答: 生态破环问题、环境污染等)现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等, 其中生态破环问题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湿地的开发不当等。

因此,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因地制宜。

【读图】现在大家翻开课本第34页, 一起来看图2-1-1, 如果让你来描述图中的现象, 你会怎样描述呢?大家思考一下, 等一下我请同学来说一下。

晋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成因与对策

晋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成因与对策

晋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成因与对策摘要:晋西北地区位于山西省北部的雁北地区西部,在内、外长城之间,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当地居民长期对资源的不当利用,以及本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该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愈来愈突出,严重威胁着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通过对该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的了解、分析,提出可行对策,以期为促进该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字:晋西北水土流失对策可持续发展一、晋西北地区概况1.1自然状况:本区地貌上主要以黄土丘陵为主,除紫金山、黑茶山、人祖山等石质山地外,整个地表普遍为黄土所覆盖,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黄土厚达几十米至百余米。

经流水的长期侵蚀切割,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这里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多,它们都发源于东部吕梁山脉,主要河流从北到南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岚漪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屈产河、昕水河、清水河、鄂河等11条黄河一级支流。

这些河流大多源短流急,河道比降甚大,加剧了水土流失。

1.2水土流失现状:晋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且以暴雨侵蚀和洪流侵蚀表现最为突出。

根据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结果发现,该区沟谷侵蚀形态发育非常明显,水土流失面积12600(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81%。

另外,由于大量的水土流失,旱洪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恶性循环愈演愈烈,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状况。

二、水土流失成因2.1自然因素:主要有降水、地质地貌、植被、土壤等。

2.1.1降水因素。

降水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外营力。

该区年降水量一般为450~600mm,降水年际变化大且时间分布极不均匀,多雨年往往是少雨年的2~5倍,降水量的70%以上集中在7、8、9个月,并多以历时短、强度大、范围小的暴雨形式降水,多数情况下一次暴雨的降雨量都超过全年降雨量的10%。

2.1.2地貌因素。

地貌因素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地面坡度大小、坡长、坡形以及沟壑密度等与水土流失有很大关系。

农业水土资源流失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农业水土资源流失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农业水土资源流失原因及其治理措施摘要:本文结合安徽省江淮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流失现状,对农业水土资源流失的危害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了农业水土资源保持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农业水土资源;治理1概述农业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广泛,是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

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不仅对流失流域局部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影响严重,而且对流域范围外的整个水土资源具有显著的影响;是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甚至破坏的重要因素[1]。

以安徽省江淮地区为例,该区域以山地和丘陵地形为主,降水过程中易形成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加上人为因素,近年来生态环境逐渐趋于恶化,极大地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此,对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原因及其治理措施进行研究,对修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的农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区域内农业水土资源流失现状分析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总面积约3.2万km2,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比例37%。

根据2000年安徽省水土流失调查结果,江淮丘陵地区的水土资源流失面积累积约为 3 610km2,超过全省水土资源流失总面积比例的21%。

其中,轻度流失水土面积约2 891km2,占全省轻度流失面积的23%;中度流失水土面积约678km2,占全省比例约18%;强度流失水土面积约36km2,占全省比例约6%;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为10.65km2,占全省比例约14%[2]。

可知,安徽江淮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但强度和极强度的水土流失也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

3 农业水土资源流失的危害分析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是导致生态失衡的首要因素,是导致土地土壤肥力下降,水、土资源逐渐枯竭,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重要原因;若没有科学有效的治理与保持措施,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还将会加速发展,尤其是丘陵地区的坡面土壤,对各类侵蚀作用具有相对更强的反应,在水、气、生物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是最容易变化甚至破坏的敏感地区。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因为水流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冲刷、侵蚀和破坏,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甚至河水被土壤冲刷到陆地、水库等地形地貌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环境挑战,对于农田生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避免和缓解水土流失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本文将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治理措施。

一、植被保护和恢复植被是土地的有机保持者和固土措施的核心。

保护和恢复植被对于减少水土流失非常重要。

在农田中,可以采取分层栽植、间作和轮作等方法,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在水源涵养区和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可以进行造林和退耕还林,提高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和保持土壤的能力。

二、防治土地和河道侵蚀土地和河道的侵蚀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减少土地和河道的侵蚀,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例如,针对不同类型的河道和土地,可以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

生物措施包括种植河道和土地侵蚀抑制物种,例如草本和灌木类植物。

工程措施包括修筑护岸、挖掘水沟和修建水库等。

管理措施包括制定科学的农田管理方案,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

三、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针对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采取的一系列人工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护坡、挖掘沟渠、建设沟槽等。

非工程措施包括制定农田管理规范、推广农业生态技术等。

水土保持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地质、气候等自然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实施。

四、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是土壤和植被生长的重要条件,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至关重要。

农田渠系是农田水利系统的核心,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

可以采取灌溉技术和排水技术结合的方法,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率,并减少因灌溉和排水而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

五、加强土壤保育和改良土壤保育和改良对于减缓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等措施,提高农田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

了解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土石方工程

了解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土石方工程

了解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土石方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为了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免受水土流失和侵蚀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和维护方法,其中土石方工程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土石方工程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作用、应用范围以及设计和施工的关键要点。

一、土石方工程的定义土石方工程是指在水土保持工程中,通过对土石体进行开挖、移填和加固等措施,以达到阻止和减轻水土流失的目的的工程建设。

土石方工程包括挖土、填土、边坡保护、土石方加固等工作,是水土保持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石方工程的作用1. 阻止水土流失:土石方工程能够通过挖土填土的方法,改变地形地貌,形成阻止水土流失的障碍,减轻水土流失的程度。

2. 改善地质条件:土石方工程可以改变地质条件,提高土壤质量,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从而保护土壤资源。

3. 增加水资源供给:土石方工程在合理的水土保持设计下,可以改善水分的滞留和渗透条件,促进水资源的蓄积和供应。

三、土石方工程的应用范围土石方工程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农业、交通、城市建设等方面。

1. 农业领域:农田水利工程中,土石方工程主要应用于水田的平整和排灌工程的修筑等方面,以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和水稳定性。

2. 交通领域:土石方工程在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建设中有重要作用,通过挖土填筑填充和边坡保护等措施,保证交通线路的安全和稳定。

3. 城市建设领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土石方工程主要应用于地下工程的开挖和填筑,如地下车库、地铁等工程,以保证地下结构的稳定性。

四、土石方工程设计的关键要点1. 土壤分析:在进行土石方工程设计前,需要对施工地点的土壤进行分析,包括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土壤稳定性等指标的测试,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施工方案:土石方工程的施工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工程规模和环境要求等因素,合理选择挖土、填土、加固和边坡保护的方法和工艺。

3. 坡度和边坡保护:在进行土石方工程设计时,需要合理控制边坡的坡度,避免因坡度过大导致边坡不稳定,同时采取适当的边坡保护措施,如草坡、护坡砖等,以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土壤及地质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作用分析
作者:张树山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2年第04期

摘 要:水土流失是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影响水土流
失的自然因素上来看,其影响因素有多种多样,但土壤及地质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其中一
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影响水土流失的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的透水性、土
壤的抗蚀性和土壤的抗冲性。影响水土流失的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岩性。

关键词:水土流失;地质因素;土壤因素;土壤湿度;水土保持;透水性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从水土流失的规律看,当水的破坏力大于土体的抵抗力时,就会引起水土流失。而影响水
土流失的因素有很多,其自然因素有气象因素、土壤及地质因素、地形因素、以及生理因素
等,对此,本文分析了土壤及地质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1 影响水土流失的土壤因素
侵蚀作用的发生多数情况下是在土壤状况下,这是它被侵蚀的主要对象。所以,土壤的特
征,特别是土壤结构中的透气性、透水性和土壤结构的抗蚀性、抗冲性等,这种条件下的土壤
状况对于土壤的水土流失现状会有很大的影响。

1.1 土壤结构的透水性状
土壤的地表径流遇到损害是土壤受到水力侵蚀的一个主要的动力。分析研究表明,在土壤
其他条件都相同时,地表径流相对于土壤的破坏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地表径流量。而
土壤中地表径流量的大小,与土壤结构当中的的土壤透水性能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土壤结构
对土壤中水分的渗透能力大小是影响水土流失主要的因素。土壤结构之中的透水性能主要决定
于土壤中的下列因素:

1.1.1 土壤结构的机械组成
一般沙性土壤颗粒较粗,土壤孔隙度大,其透水性较好,不容易产生径流或产流量小;相
反,壤质或粘质土壤其透水性差,易产生径流。

1.1.2 土壤结构的结构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土壤的结构性越好,其透水性与持水量越大。在相同降雨量情况下,产生的径流量就小,
水土流失较轻。根据北京林业大学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调查,黑卢土的团粒含量在40%左右时
的透水能力。

1.1.3土壤结构的孔隙度
土壤当中一般的持水量的大小对于土壤的地表径流形成和大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一般
而言,当土壤当中的持水量比较低时,土壤的渗透性不十分大,但是如果是在下大暴雨的情况
时,就容易产生较大的地表径流和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土壤的持水量,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孔隙
率,同时这也与土壤孔隙的大小具有一定的关系。当土壤当中的孔隙率变得十分小时,土壤结
构中的持水量也会很大,但由于渗透性差,吸收地表径流较慢;如果土壤孔隙率大,同时孔隙
也大,土壤吸收雨水及径流的能力就强,形成的径流量就小,因而水土流失量也小。

1.1.4 土壤剖面的构造
土壤剖面如果上下各层的透水性能不同时,则土壤的透水性常由透水性最小的一层决定,
透水性较小的一层距离地面越近,这种作用就越大。因而在暴雨时易产生比较强烈的水土流
失。

1.1.5土壤的湿度
土壤结构当中的土壤湿度增加时,一方面会造成土壤吸水量的减少;另一方面也会使土壤
结构中的颗粒在土壤长期湿润的情况下变得使土壤会吸收膨胀,这样的结果会使土壤结构中的
孔隙减缩,尤其是土壤胶体当中含量比较大的土壤团粒则更为显著。所以在暴雨时,湿润的土
壤其径流系数比干燥的土壤大得多。但土壤的流失量有时不一定完全和径流量一致。

1.2 土壤的抗蚀性
土壤结构中抗蚀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当中土粒和水的亲和力。一般认为土壤结构中的
抗蚀性主要是指土壤当中的抵抗径流对于土壤结构分散和土壤结构悬浮的能力。实践证明,土
壤结构中土壤的土粒愈分散,土壤当中的团粒结构也极其容易受到其破坏而造成解体情况。土
壤结构当中形成的比较稳固的土壤结构团聚体,这就要求土壤结构当中要具有一定数量的土壤
胶体物质,使其在土壤当中含水后就不再分散,这时土壤结构的抗性就会越大。许多资料证
明:土壤结构中吸收性的土壤复合体如果被土壤当中的钠离子所饱和,土壤就容易被水分散;
如果土壤被其中的钙离子所饱和,则会使土壤结构当中的抗分散性的离子就高。因为土壤中的
钙能促使其形成较大的和稳定的土壤团聚体。

1.3 土壤的抗冲击性状
土壤的抗冲击性状是指土壤结构抵抗地表流水时对土壤结构的机械破坏作用。当土壤中吸
水和水分进入土壤之中的孔隙之后,如果能够很快崩散破碎成细小的土粒,土壤就可能被地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径流推动而进行下移,从而产生水土流失现象。科学研究表明,土壤结构当中的膨胀系数越
大,土壤结构崩解的就越快,土壤的抗冲击性就越弱;如果有根系缠绕情况出现,将土壤结构
固结,就可以使土壤的抗冲击性增强。土壤抗冲性指标,可用单位水量的冲刷值表示,其值越
大,抗冲性就越小。经研究表明,土壤的抗冲性随着土壤中的根系数量和土壤的硬度减小而减
弱。土地的利用情况不同,其抗冲性也有差异。其中以林地最强;草地次之;农地最弱,而农
地的表层更弱。

2 影响水土流失的地质因素
在影响水土流失的诸多地质因素之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发生岩性。
2.1 岩性
所谓岩性就是指岩石的基本特性。土壤结构中岩石的岩性对形成土壤的风化过程、风化产
物、土壤类型及其抗蚀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土壤沟蚀情况的产生和发展、土壤
的崩塌、滑坡、泄流以及泥石流等一些侵蚀的活动,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一个地区土壤
地表的侵蚀情况,时常会受到岩性的制约。

2.1.1 岩石的风化性
容易风化的岩石,常遭受强烈的侵蚀。如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
2.1.2岩石的坚硬性
块状坚硬的岩石可以抵抗很大的冲刷作用。但岩石的大块坚硬性也是有限制的,层次和节
理就是制约其大块坚硬的限制因子。

2.1.3岩石的透水性
这一特性对降水的渗透、地表径流和地下潜水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