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中多种污染物共存时的复合效应

水环境中多种污染物共存时的复合效应
水环境中多种污染物共存时的复合效应

地理: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自然现象

15、自然现象 一、导入 1、看这是什么?-----美丽的彩虹! 你看过彩虹吗?什么时候能看到彩虹? 这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 3、揭题:大自然中有很多自然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课------- 二、新授 1、说说自然现象--------你知道的自然现象有哪些? 2、看自然现象图片-----老师收集了一些自然现象图片-----再看,这是----蓝天白云,这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只不过你们天天看到,也就司空见惯了,熟视无睹了。 3、你对哪些自然现象印象深刻,为什么? 三、欣赏作品 1、欣赏有关自然现象的作品,有些是课本中的,也有些是其他小朋友画的。 看看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分析绘画工具及画法) 2、同桌讨论---------你画什么自然现象,准备怎样画? 四、学生作画要求:还等什么呢?赶紧画出你们熟悉或喜欢的自然现象吧。尽量画大画满,如果添上人物活动就更棒了! 五、作品展示及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六、总结拓展 1、对人类有益的 这么多自然现象,有些是人类需要的,离不开的,例如:下雨、下雪、四季变化、昼夜更替等等,再如:人们根据自然现象辩别方向(看太阳的位置、树轮的疏密) 2、有些自然现象却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例如:地震、龙卷风、火山爆发、沙尘暴、泥石流等等。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这些自然现象呢? (1)、利用自然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一些自然现象能利用的加以利用,为人类造福,例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火山灰的利用、…… (2)、防止或者减小灾害 人类与大自然相比,力量实在是太微小了,对于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等不能阻止,但是对于沙尘暴、洪水、泥石流等等,却可以预防或者减小灾害……保护环境,植树造林,使沙漠化进程慢一点,可以使沙尘暴影响范围不扩大,渐渐缩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可以减小洪水带来的灾害,防止泥石流…… 所以我们从小要有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多植树造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就是拯救我们人类! 3、课后收集利用自然现象造福于人类的事例。你还有更好的想法吗?和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们说说看。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使地理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水循环要素、过程、水文情势发生变化,称为水文效应。 人类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可分两类:直接影响,是指人类活动使水循环要素的量或质、时空分布直接发生变化,如兴建水库、跨流域引水工程、作物灌溉、城市供水或排水等。均直接使水循环和水资源的量、质发生变化;间接影响,指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局地气候,以间接方式影响水循环各要素。例如植树造林、发展农业、城市化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推动了自然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也可以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弄清其机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利工程、农业措施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1)水利措施水文效应 农田水利措施主要包括灌溉、排水措施、山区梯田谷坊措施、平原圩区的控制措施等,其水文效应则各异。 农田灌溉主要通过修建蓄水塘坝或提水工程、输配水系统等措施,以满足田间灌溉的需水要求。这些蓄、提、引、输水措施一旦实施运转,就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流量过程及水量的空间分布。一方面引取河水减少了上游河水来量;另一方面,引取的水通过输水干、支、斗、农、毛渠及田间渗漏补给地下水,抬高了地下水位,最终再回归下游河道。由于大规模灌溉,不仅抬高潜水位,而且增大了土壤含水量,这就使潜水和土壤的蒸发量增加,因而使得灌区上空往往温度低,湿度增加,为降水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美国伊利诺斯州水利勘测设计院资料,灌溉能使夏季雨量明显增加。 地表或地下排水的效应,主要是加速地下水消退,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潜水蒸发,从而加大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量,使水流量增加。同时,排水能减少地面积水和蒸发,改善汇流条件,加速水流的汇集,从而增加河川径流量。排水区在流域中所处位置不同,对洪峰流量的影响也不同,排水工程在流域上游,则加速洪水的汇集,加大洪峰流量。使洪水过程线趋于尖瘦;处在流域下游将可能降低洪峰,拉平洪水过程。排水措施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排水河系的密度和深度。 山区修筑水平梯田、谷坊、鱼鳞坑等,主要是改变坡面和河流的坡降及糙率,拦蓄和延缓了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变地表水为潜流,因而延缓洪水过程,同时也起着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三角洲平原感潮河网区地势低平,为了防洪挡潮及降低地下水,通常修筑圩堤并建立以骨干河道和水闸泵站为主的联圩分片治理的大控制体系。这样大面积圩区被圩堤水闸所包围,内外河关系受人工控制,虽然改善了圩区农业生产条件,但大控制缩小了河网的调蓄容积,增大了外河洪潮威胁,而且内河被控制,水流不畅,往往使内河遭受污染,并日趋严重。2)农业措施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农业措施包括: ①农业土地利用,如开荒耕作和放牧、作物种植等; ②农业改良措施,如农田基本建设、农田灌溉等; ③水土保持措施,如荒山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高耕作、修水平沟、鱼鳞坑等; ④土壤施肥和农药施用,如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施用等。农业措施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范围广、变化缓慢,是水文效应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壬基酚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临沂大学 分类号: 单位代码:10452 毕业论文(设计) 壬基酚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姓名孙远方 学号200715830101 年级 07级 专业生物技术 系(院)生命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胡长伟

壬基酚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生态毒理学研究 进展 摘要: 壬基酚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主要来源于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能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进入生物体内并造成危害。当前检测水样中壬基酚的主要方法是采用GC—MS,预处理采用固相萃取。研究表明自来水厂的常规处理工艺对于壬基酚的去除有限;而活性炭、有机蒙脱土吸附等物理方法,超声声化、电化学氧化、光分解等化学方法可有效降解水中的壬基酚。调查研究表明,壬基酚作为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干扰多种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影响生殖、免疫、神经、心血管等系统的功能。本文从整体和细胞水平介绍了壬基酚对机体不同系统以及对肿瘤发生的影响,重点从与受体作用、激素代谢、生物利用率、细胞信号传导等方面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讨论。 关键词:内分泌干扰物;壬基酚;水体分布;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Abstract nonylphenols is a kind of endocrine disruptors, basically originate NPEO, can enter through biological function of enrichment of organisms and cause damage. The current test samples in the main method of nonylphenols are using GC - MS, pretreatment by solid-phase extraction.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waterworks of conventional process for removal of nonylphenols limited; And activated carbon, organic montmorillonite clay such physical adsorption method, super sound chang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and light decomposition chemical method can effectively degrade the water of nonylphenols. Research shows that nonylphenols as a kind of environmental endocrinal disrupter, which has estrogen-like effect, can interfere with multiple endocrine system, the influence of animal reproductive, immune, nerv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unc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overall and cellular level introduces nonylphenols on different systems of the body and the influence of tumorigenesis, focus from and receptor action, hormone metabolism, biological utilization, the cell signaling its mechanism is discussed. keywords:endocrine disruptors, Nonylphenols; Water distribution; Ecotoxicology; Research progress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即指环境变得不清洁、污浊、肮脏或其他方面的不洁净的状态。一种状态由洁净变污浊的过程叫污染。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赃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5)矿山废水、废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唐朝诗人杜甫赞美大自然的名句。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经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一.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污染严重时,生物在形态特征、生存数量等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下面分别讲述环境污染在酸雨、有害化学药品、重金属和水体富营养化四个方面对生物的危害。 1.酸雨对生物的危害酸雨使土壤和河流酸化,并且经过河流汇入湖泊,导致湖泊酸化。湖泊酸化以后不仅使生长在湖中和湖边的植物死亡,而且威胁着湖内鱼、虾和贝类的生存,从而破坏湖泊中的食物链,最终可以使湖泊变成“死湖”。酸雨还直接危害陆生植物的叶和芽,使农作物和树木死亡。现在,酸雨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将燃烧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因此,今后酸雨造成的危害有可能更加严重。我国是世界上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的国家之一,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酸雨。例如,我国西南某地区,1982年的三个月内就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pH为3.6~4.6,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早在19世纪中叶,人们就注意到地衣和苔藓植物不能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存活,烟囱附近的植物叶片往往出现病斑。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发现,这些现象都与该地区的大气污染有关,并且可以利用一些植物来监测某个地区大气污染的状况。不同的植物对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不同。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比较高时,紫花苜蓿、向日葵等的叶片就会很快褪绿,或者叶脉间出现褐色斑块,严重时叶片逐渐坏死。这些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敏感,可以用来监测大气污染的状况,叫做大气污染指示植物。 2.有害化学药品对生物的危害农药是一类常见的有害化学药品。人们在利用农药杀灭病菌和害虫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造成危害。许多农药是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生物体吸收以后,会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远远超过在外界环境中的含量,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例如,几十年前DDT作为一种高效农药,曾经广泛用于防治害虫。美国某地曾经使用DDT防治湖内的孑孓,使湖水中残存有DDT,而浮游动物体内DDT的含量则达到湖水的一万多倍。小鱼吃浮游动物,大鱼又吃小鱼,致使DDT在这些大鱼体内的含量竟高达湖水的八百多万倍。 3.重金属对生物的危害有些重金属如Mn、Cu、Zn等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

累积影响评价

累积影响评价 摘要:文中分析了在人类活动中累积影响的产生、进行累积影响评价的必要性、重要性,阐述了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分析途径和方法,回顾了累积影响评价在国际上的进展,提出了实施累积影响评价的对策。 关键词:累积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可持续发展 近20多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A)在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EIA研究和实践的深入,EIA的概念得到了扩展,EIA的理论、方法体系和管理机制逐渐完善和发展。 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大多是对单个重大活动或项目进行评价,尽管现已出现了“累计环境影响评价”,但只有个别环境科学研究单位开展了累积EIA的初步研究,绝大部分的评价并未能充分考虑多个项目的协同影响,或某一项目所包含的子项目或附加开发项目所引起的累积影响,很可能各个项目的单独影响不大,而综合起来的影响却很大,也就是说,有些项目的累积影响或间接影响很可能超过项目本身,即使单个项目的评价提出具体合理的污染防治、治理措施,也不会对环境的整体改善起太大的作用。 累积影响研究源于对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缺陷的认识。现行EIA方法的最大缺陷是其将视野主要局限在单个项目的评价上,使得一个项目与其他项目(包括区域内过去、现在和未来可能预见的项目)之间对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或累积影响得不到应有的考虑,结果导致越来越多的由累积影响产生的环境音响问题(如酸雨、光化学烟雾和温室效应等)的出现,而现今的环境管理体系中尚缺乏对累积影响进行有效预测与管理的手段。所以,累积影响研究的兴起,不仅是EIA不断走向完善的结果,也是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 1、累积环境影响 累积环境影响指当一种活动的影响与过去、现在及将来可预见的活动的影响叠加时,因累积效应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它产生于: (1)当一个项目的环境影响与另一个项目的环境影响以协同的方式进行结合时;

综合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综合实践小型活动《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体验自然,感受并分享大自然带给自己的乐趣。 2、对宇宙、动植物等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列举出一些简单自然现象,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3、能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了解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并自觉形成环保行为。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材料 1、20年前我国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视频短片 2、近几年我国环境所遭受到的破坏的图片和视频短片 3、学生课前调查的身边环境受污染的现状 三、活动形式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周围的环境情况。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查看图片,录像纪录片,详细了解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 2、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了解自然的详细资料。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 确定以“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 理由如下: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你最想了解环境中

哪一方面的情况呢?” 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展开讨论,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根据问题研究的价值、可行性,以及每一问题选择人数的多少确立可能的子课题,如: 1、森林植被现状的调查。 2、树木保护现状的调查 3、耕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4、河流保护现状的调查。 5、动物保护现状的调查。 6、垃圾投放处理现状的调查。 随后师生共同商讨,将《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确立为为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第二阶段:开展活动 子课题确立后,同学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子课题,学生根据兴趣自愿结合小组并确定小组名称。接下来各小组共同交流、设计制订本组的活动方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本小组事先选定的子课题,利用综合实践课、课间休息以及课后调查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思想和方法指导。 第三阶段:汇报、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1、收集、整理资料。 小组根据自己所调查到的情况列出详细的表格,并及时、详细的记录本小组观察和调查到的具体资料和数据,写成小组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课程设计 08级环境工程1班 0802103031 祝建平

道路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策略 摘要:分析了路段与景观两个尺度上的道路生态环境影响,结合当今景观生态学、道路生态学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与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相关的生态策略:(1)在区域尺度上,依据生态敏感度规划路网密度、保持大型自然空间的生态完整性、提倡非生态敏感地段的交通集中、增加路网的区域水平渗透性;(2)在路段规模上,自然空间的生境避让、保持重要地段的自然连续性、打破交通生态瓶颈、减少道路交通的环境影响、补偿道路建设的生态影响等。这些策略旨在为可持续道路交通提供基于生态合理性的规划原则与方法。 公路路网成为自然环境中最显著的人工景观,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公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以国道为主骨架,省道为区域性骨架,县乡道路为支脉的公路网。虽然高等级与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快了公路的现代化进程,我国公路交通总体上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公路密度、公路网的通达性与公路网的技术等级,按照国家公路网规划,大量的建设项目将不断涌现。如何在道路交通规划建设中平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是可持续交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传统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主要以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在对待自然空间上一直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道路建设由于借助了现代工程技术,受自然地形及地质条件等的约束越来越少,对自然空间的潜在生态环境影响日益明显。随着近年来道路生态学 的异军突起,道路生态环境影响已引起全球的瞩目。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现代道路交通已成为导致自然空间整体景观破碎的关键影响因素,特别是大流量、高速度的现代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道路交通形成的路段环境影响最早引起关注,相关文献浩瀚。随着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道路生态学的发展,道路路网的区域影响也逐渐得到重视。国内外道路生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揭示道路生态环境影响机制的一般规律,研究领域的热点可归纳为:道路密度(网络)的区域影响、道路生态影响的模式和过程、道路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与尺度大小的关系研究等。尽管已有大量的生态环境研究成果,但是在公路交通规划中的应用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结合案例的道路生态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自然景观地段。在国内,与公路交通规划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公路绿化规划、水土保持与边坡绿化、公路两侧的道路景观规划、生态恢复规划等方面,这些研究以局地的环境改善、景观美化、绿化种植等为目标。在区域性路网方面,一些研究对规划的公路路网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一些规划问题与建议。而涉及公路交通规划本身的生态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匮乏。本文将结合当今景观生态学、道路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与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相关的生态策略。 1 道路交通的生态环境影响 道路交通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十分可观的影响,例如形成新生境边缘、改变水文动力学、扰乱自然过程与生境、产生化学物质与噪声污染、阻碍地面生物行动、造成动物与鸟类伤亡等。这些影响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型:生境损失、环境侵扰、廊道效应、交通伤亡、行动障碍。关于道路交通的生态环境影响,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下认识:其一是局地影响(路段尺度上),通过生境毁坏、污染、边缘效应和交通致死等因素对物种生存和迁移产生影响;其二是区域影响(景观尺度上),通过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形成自然景观破碎化,导致物种分布的空间

陶芳标 发育关键期可塑性与生命历程累积效应

2013’预防医学多学科年会暨“环境与人口健康”论坛
成年疾病环境病因新知——发育关键期可塑性 与生命历程累积效应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for Adulthood Diseases: Critical Period Plasticity & Cumulative Effects over Life Course
陶芳标 fbtao@https://www.360docs.net/doc/984312910.html,

? 成年期疾病 “井喷”与低龄化趋势 ——需要审视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学说 ? 环境对胎婴儿发育可塑性影响与终身健康 ——关键期/窗口期与可逆性 ? 生命历程危害因素效应累积 ——为成年期疾病雪上加霜 ? 挑战——(出生)队列、暴露组学与转化研究


四种疾病: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 癌症 慢性呼吸道疾病


中国: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 代谢病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的研究团 队,基于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系统,在2010年 选取具代表性的近1万名18岁及以上成人进行调查,并 对参与者进行了血糖等测试。 在依据调查结果进行推算后,研究者认为,中国成 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6%,其中男性糖尿病患病 率为12.1%,女性患病率为11%。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 患病率均在上升,分别为14.3%与10.3%。此外,中国 约70%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已患此病。 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小于7.0%作为血糖获得 控制的标准,中国接受治疗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血 糖控制率不到40%。

2009CB42160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

项目名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 应与控制技术原理 首席科学家:江桂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内容 本项目将在建立POPs快速准确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典型地区POPs污染源、污染特征、排放模式及演变趋势研究;分析POPs在环境和生物中的行为;探讨POPs在环境介质中的界面过程动力学和毒性效应;发展POPs的削减与控制技术。 1)超痕量POPs的快速筛查与生物分析方法 以斯德哥尔摩公约中规定的12种POPs和新POPs为主要目标化合物,建立以GC-MS,HPLC-MS/MS技术为核心的多种联用技术,完善典型POPs的检测方法技术体系。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用于POPs检测的生物分析技术和以多成分免疫传感分析为核心的检测新技术,建立环境中痕量POPs的快速检测方法。研制具有多种POPs分析能力的免疫传感器和阵列传感器。 2) POPs区域污染现状、分布与演变趋势 研究典型流域主要环境介质及河流表层沉积物中二恶英类POPs的污染水平、分布规律和复合污染特征,垂向分布和组成分异特征,揭示其污染变化趋势与演变规律。研究经济高速发展地区POPs的污染特征,从污染源、排放因子、排放强度、排放规律及控制因素等方面研究和表征POPs污染源排放模式和特征。探索POPs污染物的运移和循环规律,阐明POPs在环境体系中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 POPs界面过程与跨介质环境行为 研究POPs的生物可接近性和生物可利用性、过程及环境调控影响;界面过程中手性POPs的对映体选择性;环境界面POPs的跨介质迁移转化机制:揭示界面条件下POPs的生物可接近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差异;证实界面过程中手性POPs的生物对映体选择性差异;阐明植物根/土壤、根/土壤溶液微界面中POPs 的跨介质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土壤介质特性如有机碳或溶解有机碳对POPs跨机制迁移转化的影响;探索土壤/土壤溶液界面POPs的锁定机理及其对非生物降解的影响。 4)POPs污染物的生物转移、累积与放大 研究新POPs在生物体内的降解和代谢,重点研究高溴代PBDEs在生物体内的脱溴降解,探讨POPs的生物降解和代谢途径;分析POPs在不同营养级别水生和陆生生物中的传递与放大;研究和发展分子同位素等技术手段用于示踪POPs在不同生物链中的迁移过程;通过三维分子模拟技术研究PBDEs等POPs 在生物体内与相关代谢酶的结合过程,预测POPs的结构与其体内代谢有效性的定量关系;探讨溶解有机质(DOM)对水体中PCBs和PBDEs等POP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功能(二)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系统的功能(二)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知识概述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氮循环;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指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1)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 (2)这里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 特点:带有全球性,反复循环利用。 2、碳循环 (1)碳的存在形式 (2)循环形式:CO2。 (3)循环过程:

无机环境(CO2)生物群落(有机物) (4)碳循环平衡的破坏及后果 ①碳循环平衡遭破坏的原因: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持续迅速增加。 ②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可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3、氮循环 (1)氮循环过程 (2)氮循环中的几个重要代谢过程

比较 基本过程 相关微生物 代谢类型 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生物固氮 N 2→NH 3 根瘤菌、 圆褐固氮菌、 蓝藻 异养需氧 异养需氧 自养需氧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硝化作用 NH 3、NH 4+→NO 3- 硝化细菌 自养需氧 生产者 氨化作用 含N 有机物→NH 3、NH 4+ 腐生细菌、 真菌 异养需氧 分解者 反硝化作用 NO 3- →N 2 反硝化细菌 异养厌氧 分解者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以无机物形式循环 过程 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全球性 联系 ①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②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二)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以物理过程为传递形式的信息。如:鸟的鸣叫、萤火虫发光等。 (2)化学信息:以化学物质为传递形式的信息。

第46讲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第46讲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学生用书P268] 1.淡水资源短缺原因及解决措施 2.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2)土地退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2017·高考全国卷Ⅲ)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解析:人为砍伐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经济作物之后,植被种群密度下降,树种单一,涵养水源功能和蒸腾作用减弱,所以湿度下降。

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2.(高考全国卷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如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御切沟的形成。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3.(2018·衡水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据长江水产研究所确认,2013年葛洲坝附近唯一的自然产卵场中的中华鲟没有繁殖产卵。葛洲坝建成后的几年里,中华鲟野生种群的数量从70年代的1万余尾减少到目前的57尾。下图为中华鲟产卵区分布变化示意图。

贵阳市核心区景观格局演变的水环境效应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V 第1章文献综述.. (1) 1.1城市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1) 1.2水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1.3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格局的演变 (2) 1.3.1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 (2) 1.3.2景观格局特征 (2) 1.4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4) 1.4.1不同时空尺度下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水环境响应 (4) 1.4.2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对水环境的影响 (5) 1.4.3 国内外城市化景观格局的演变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6) 1.5城市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优化研究 (8) 1.5.1 城市土地空间格局优化途径 (8) 1.5.2 水环境效应下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9) 1.6研究进展评述 (10) 第2章绪论 (13) 2.1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2.1.1研究背景 (13) 2.1.2研究意义 (15) 2.2研究目标与内容 (16) 2.2.1研究目标 (16) 2.2.2研究内容 (16) 2.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2.4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8) 2.4.1研究思路 (18) 2.4.2主要研究方法 (19) 2.5数据来源及处理 (21) 2.5.1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来源 (21) 2.5.2研究区社会经济数据来源 (21) 2.5.3研究区典型水体水质数据来源 (21) I

(完整版)《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决胜高考之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信蔡哥考本科 重金属污染: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海洋石油污染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 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3.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2、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 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大气污染物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治理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 大气污染物酸雨: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 3、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②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损坏 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

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报批稿)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OO八年四月

前言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贯彻实施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精神,加快实现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三个转变”,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根据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快编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紧急通知》(浙环发[2006]55号)工作要求,结合杭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杭州市委、市政府开展了《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发挥环境资源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全面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以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各功能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现状为基础,以分区管理、分类指导为原则,以实现各功能小区的主体功能,制订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协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为目的,遵循《浙江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异规律,将杭州市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功能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规

划,明确各功能小区的环境保护与产业准入基本要求的过程。 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规划工作是在浙江省环保局统一指导和协调下,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的,以杭州市各区(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将各区(县)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图进行拼接,在空间上合并生态环境小区形成大杭州的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划原则,以完整性、协调性为重点,从杭州全市的角度,对各功能区划分的科学性进行分析,重点关注跨边界,跨流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协调,以确保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空间分布格局的合理性。 规划的实施将为杭州市政府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政策,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优化产业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手段。

环境污染的累积效应

环境污染的累积效应 环境污染的累积效应,就相当于生物体内的富集作用,富集,可以通过生物链,把环境中某种元素的含量提高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环境的累积效应,同样的,可以把环境中各种各样微小的影响,在身体内逐渐蓄积,从而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比如,放射科医生,在严格的保护之下,虽然每天吃线不多,但成年累月的累积起来,就容易得放射病了;电脑、电视等,虽然你处于安全范围之内,但长年累月的累积,小影响会造成大伤害的,这就是环境污染对身体的累积效应。 而且,不同的污染造成的破坏作用会产生叠加和协同效应,一个人既有辐射污染又有化学品污染、水污染,这些污染在人体上就会产生协同效应,更快速的导致身体体质的下降。 当然人是适应自然发展而产生的生物,人体肝脏具有解毒功能,肾脏具有排毒功能。当人们离开了某个特定的有毒环境,或中断了对某种有毒食物的使用,肝肾的解毒排毒功能就大于毒物的吸收,从而使人继续保持健康。但如果进入身体的毒物超过了解毒排毒的速度,毒物就会在身体内蓄积。这就要求人们不要长时间的停留在有毒的环境中,也不要长时间服用某一个品牌的食品,防止毒素在人体中滞留时间过长,积累过多,肝肾无法排毒而使身体受到伤害。 回过头来看,生活在高压线周围,一时半会不会对身体产生大的影响,但是,高压线的相关数据达标不等于对人体无害。在短期内看不到危害并不等于没有危害。低剂量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具有累积效应,这就像慢性酒精中毒和尼古丁对人健康的伤害的道理是一样的。抽烟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出有什么大的危害,但只要假以时日,日积月累,对身体的危害就会显现,十个肺癌八个是老烟枪就是证明。现今这已经为大量实践所证明,并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为了利益的争执,而昧心断言居民长期暴露在低剂量的辐射污染之下,对人体无害,要么是不知道累积效应的所谓专家,要么就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欢迎登录郝爱勇新浪博客观看相关视频: https://www.360docs.net/doc/984312910.html,/u/225838667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0801 陈海宁 S200800120006

一、试说明地球图层结构以及人类与地球各图层结 构的关系。 地球图层结构主要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1、地壳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2、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3、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4、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圈。人体本身不能直接制造有机质,人体机能的维持必须依靠生物制造或者提供的有机质。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生物圈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从而维持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药材、木材、生物蛋白、脂肪、淀粉、植物纤维、蔬菜、水果等。 二、什么是生态系统?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和功 能,以及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 2、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是一类异养生物,以各种细菌,真菌为主,也包含屎壳郎、蚯蚓等动物。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因此分解者、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3、消费者指依靠摄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