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学习方法的若干问题

合集下载

流行病学基本知识(健康管理师)

流行病学基本知识(健康管理师)

某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的人数 病死率= ×100% 同期内患有该病的病例数
特点:
• 与疾病严重程度、诊疗水平有关,亦反映 危害程度; • 计算时,需对分母作详细说明。
如传染病:发病人数
住院病人:某时期该病住院总人数
• 误用为死亡率。注意它们在概念(非率)、 时间的限定、影响因素及结果介释上的不 同。
(摘自中华医学管理杂志 1999;15:229)
例3
顺 位 1
某市军队男性老年人群1998年发病
病 种 患病人数 346 发病率(%) 27.3
前列腺疾病
2
3 4 5 6
冠心病
脑血管病 白内障 慢阻肺 各类肿瘤
321
286 230 192 142
25.3
22.5 18.1 15.1 11.2
共计22个干休所 1269名男性离退休人员
2. 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调查)、队列
研究(前瞻性调查或纵向随访观察)。主要用
于分析可疑病因(组)与疾病发生的相关与否 和联系强度的大小。
3. 实验流行病学方法: 即针对可疑病因采取措施(或治疗) 以观察对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是否有效 的干预性研究。 其设计原则类同临床试验:随机(分 组)、(设)对照、盲法(观察疗效)。
率=(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可能发生 该现象的总人数)×K
K=100%,1000‰,10000/万,100000/10万
率必须包括受累人群数目(可以是某病 的临床症状、死亡、残疾、实验室异常等)、 被观察到的受累人群所处的总体数目和规定 的时间三方面内容才能构成“率”。
(二)发病指标
1. 发病率与患病率:

• 图10-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

学习的基本理论问题(简版)

学习的基本理论问题(简版)

学习的类型
学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知识学习、技能 学习、情感学习等。每种类型的学习有其特 定的规律和特点,需要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和方法。
学习的性质
学习的适应性
学习的情境性
学习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通 过学习,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 化的环境,提高生存和繁衍的能力。
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情境因 素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个 体需要善于利用情境资源来促进学习。
04
学习的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
认知因素
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 力、学习动机等,这些因素直接 影响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程度。
情感因素
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兴趣爱好、态 度等情感因素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积极的情感状态能够促进学习,反 之则可能阻碍学习。
生理因素
身体健康状况、神经系统发育等生 理因素也会影响学习,例如睡眠不 足、疲劳等都可能影响学习效果。
准确性
评估学生答案或表现的正确性 。
熟练度
评估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 程度。
深度
评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 度和应用能力。
创造性
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评估目的
指导教学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 教学质量。
激励学生
通过评估,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 ,提供帮助和指导。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自我实现论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价值和潜能,认为学习是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过程,重视学习者的个人经验和情感因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知识建构论
详细描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个体差异和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 习是情境、协作和意义建构的统一。

流行病学实习讲解

流行病学实习讲解

流行病学常用指标一.实习目的:1.掌握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的测量疾病和死亡频率指标的计算方法。

2.掌握这些指标的用途和意义。

3.理解率标化的目的,熟悉率标化的具体方法。

4.理解“人时”单位的含义,了解其适用条件,熟悉其具体计算方法。

二.学时:3学时三.实习内容:1.1992年我国某市肺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2.某小学麻疹流行资料分析。

3.1952~1953年某市推行白喉预防接种资料分析。

4.两城市1990年死亡率比较。

【课题一】某市有10万人口,其中男性45,000人,女性55,000人,1992年死亡总数为1,000人(男600,女400)。

当年,肺癌发病50例(男40,女10),其中45例死亡(男36,女9)。

作业要求:计算下列各指标。

1.1992年该市粗死亡率2.1992年该市肺癌死亡率3.1992年该市性别死亡率4.1992年该市肺癌病死率5.1992年该市肺癌死亡构成比6.1992年该市肺癌性别死亡率比(男/女)【课题二】某小学共有学生300名,某年1~5月份发生了麻疹流行,共发生病例20名。

经调查发现,300名学生中有190名以往接种过麻疹疫苗,另有10名曾患过麻疹,其中2例发生在前一年的12月份。

本次麻疹流行资料见图1。

图1 学生麻疹发病时间分布示意图作业要求:完成下表计算。

表1 计算结果记录1月2月3月4月5月1~5月罹患率(%)期间患病率(%)【课题三】 某市人口30多万,全市共分10个区,1952~1953两年内该市推行白喉预防接种。

接种对象是14岁以下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校儿童。

第七区为该市白喉预防重点区。

该区1952~1954年期间人口基本没有变动,共有14岁以下接种对象5000人。

接种从1952年1月开始进行,连续不断地延至1953年9月,共接种3000人。

在此接种期间及此后9个月至1954年6月为止,曾对接种者及接种对象未接种者中发生的白喉病例进行登记,结果如下:表2 某市第七区1952.1~1954.6白喉预防接种情况及白喉发病情况 日 期 接种人数 接种者中发病人数未接种者中发病人数*1952 1~3月 250 0 10 4~6月 400 2 5 7~9月 600 0 8 10~12月 700 1 12 1953 1~3月 550 0 4 4~6月 350 2 3 7~9月 150 1 6 10~12月 0 2 1954 1~3月 3 4 4~6月0 3 合 计3000957*若接种前发病,不再考虑接种依据该资料,某大夫计算接种者和未接种者白喉年发病率结果如下:0002.15.230009=÷=接种者年发病率 0004.115.2200057=÷=未接种者年发病率作业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该大夫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为什么?2.完成下表并重新计算发病率。

流行病学论述 (2)

流行病学论述 (2)

第二章1.试述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

答:(1)横断面分析:即描述某年或若干年的不同年龄组的某病发病专率或死亡专率。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分析潜伏期短和病程短的急性病或传染病的年龄分布,但在描述一些慢性病时,因其暴露于致病因素的时间距发病时间可能很长,并且致病因素的强度在不同时间可能有变化,这种分析方法就不能正确地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

(2)出生队列分析:是以同一年代出生的人群组为一个出生队列,对不同出生队列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所进行的分析。

这种分析常用于慢性病的年龄分布,该方法在评价疾病的年龄分布长期变化趋势及提供病因线索方面具有很大意义。

它可以明确地显示出致病因子与年龄的关系,有助于探明年龄、所处的时代特点及暴露经历三者在疾病的频率变化中的作用。

2.何谓移民流行病学?移民流行病学分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移民流行病学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移民流行病学分析原则是:①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不同,而接近于移居地当地人群的率,则该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②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相同,而不同于移居地当地人群的率,则该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③介于二者之间时,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发病中均起作用。

3.某社区有10万人,2000年各种死因死亡者共1000人。

该年共发生结核病300例,原有核400例,其中500例男性,200例女性。

同年有60例结核病死亡,其中30例为男性。

社区的粗死亡率及结核病的死亡比、病死率、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各是多少?答:(1)该区粗死亡率为1000/10万(2)结核病的死亡比是60(3)结核病的病死率为60/700(4)结核病的死亡率为60/10万(5)结核病的发病率为300/(100000-400)(6)结核病的患病率(700-60)/10万第四章1.何为无应答偏倚?产生无应答偏倚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处理?答:无应答偏倚指研究对象中那些没有按照研究设计要求参加研究,因为无应答者在某些特征方面与应答者有所不同而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倚。

PBL教学法的应用(共38张PPT)

PBL教学法的应用(共38张PPT)

是什么原因?
➢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管腔内血栓形成或动脉持久性 痉挛
➢ 心排血量骤降:休克、出血、严重心律失常等致冠 状动脉灌流量严重不足
➢ 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重体力劳动、情绪激 动、血压剧升
是什么类型?
以上三条WHO标准中的两条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管腔内血栓形成或动脉持久性痉挛
硝血酸氧酯 低类、作心用电:图扩、冠C疼T、检痛抗查血6小小板作时用不缓解伴大汗
PBL教学法的应用
概述
•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
问题式学习),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
• 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被称为是以问 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方式;
• 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 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 种教学方法。
V1-V6反应前壁和侧壁 学科界限分明,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学生善于探索、概括,娴熟应用图书馆信息服务,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流能力;除此之外,PBL学生更易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择业意识。
生命指征观察:血压、脉搏、心率、心律 4°C 听诊各瓣膜未闻及杂音
急性下壁心梗
双侧血压不等、CT检查
Ⅱ Ⅲ aVF反应下壁 现病史:患者主因胸闷、心前区呈压榨性疼痛6小时、少量出汗、自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于11月24日18:00来急诊就诊
• 并在小组内讨论
• 最后给“病人”开处方
实验结果
• 完全成了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查资料
向老师请教问题
组员讨论都很主动
PBL教学方法的优势
• 知识面要广得多

流行病学博士面试题目(3篇)

流行病学博士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自我介绍1. 题目:请简要介绍一下您的个人背景、教育经历和研究兴趣。

解析:这是一个常见的面试题目,目的是了解应聘者的基本情况。

在回答时,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1)个人背景:包括出生地、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

(2)教育经历:从高中到博士阶段的学习经历,包括专业选择的原因、学习成绩等。

(3)研究兴趣:简要介绍自己在流行病学领域的兴趣点,如疾病防控、公共卫生政策等。

2. 题目:请谈谈您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参与过的科研项目,以及您在其中的角色和贡献。

解析:此题旨在考察应聘者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回答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项目背景:简要介绍项目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2)个人角色:阐述自己在项目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

(3)贡献:说明自己在项目中的贡献,如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1. 题目:请谈谈您对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了解。

解析:此题考察应聘者对流行病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回答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如疾病分布、病因研究、疾病防控等。

(2)流行病学方法:如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

(3)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如疾病监测、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等。

2. 题目:请谈谈您对以下流行病学方法的了解: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生态学研究。

解析:此题考察应聘者对不同流行病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在回答时,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1)方法简介:简要介绍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2)优点和缺点:分析该方法的优缺点,如队列研究的优点是暴露因素和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比较明确,但缺点是研究周期较长;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是研究周期较短,但缺点是暴露因素和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不明确。

(3)应用场景:结合实际案例,说明该方法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科研思维与能力1. 题目:请谈谈您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解析:此题考察应聘者的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一、绪论11.新的疫苗或预防药物在推广应用前必须做A.通过毒理学鉴定证明其对人体无害B.通过现场试验考核其实际预防效果C.通过动物试验证实其效果D.证明其无严重副作用E.经实验室检验无有害的附加剂1.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有哪些?①群体观点是学习和应用流行病学的最基本观点。

②比较的观点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③概率论的观点:流行病学多使用频率指标,是对相应问题的概率参数的估计值,而不是决定值。

2.简述流行病学的作用和用途。

①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

②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

③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

④解释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⑤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

⑥疾病预防。

⑦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有那些?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4.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二、病因及推断6.验证病因假设最可靠的方法是A.病例对照研究B.现况调查C.队列研究D.抽样调查E.实验研究12.下列哪一项不是病因推断的标准A.相对危险度较大B.因先于果C.致病因素与疾病一一对应D.因素的分布与疾病的分布一致E.生物学上言之成理18.确定暴露于某因素与某病发生因果关系时,下列哪一条可不加考虑A.联系的强度和特异性B.剂量反应关系与现代科学知识协调C.时间顺序即暴露于疾病发生之前D.对联系进行统计学检验所得P值大小E.不同研究条件(地点、时间、人群)所得结果一致性19.病因研究中要获得工作假设,有一种方法是求异法,例如A.某学校发生食物中毒,患者均为进食学生午餐盒饭者,不进食者不发生,因而盒饭为可疑病因B.某市发生散发食物中毒多起,经调查患者均有进食某熟食店某食品史,该食品为可疑病因C.某厂供应的学生午餐饭盒,供应若干学校,各校用餐人数不等,用餐多的学校食物中毒发生人数多,该厂盒饭为可疑病因D.某厂供应相同的午餐饭盒给若干学校,仅一个学校发生食物中毒,经调查食物中毒发生在该校自供午餐的班级,因而该厂盒饭并非病因E.某市发生食物中毒多起,经化验大多由同一病原微生物所致20.形成病因假设的一种方法是“求同法”,例如A.某学校发生食物中毒,患者均为进食某项食品者,不进该食品者不发病,因而该项食品为可疑病因B.某市发生散发食物中毒多起,经调查患者均有进食某熟食店某熟食史,因而该熟食为可疑病因C.某厂供应的学生午餐饭盒,供应若干学校,各校用餐人数不等,用餐多的学校食物中毒发生人数多,该厂盒饭为可疑病因D.某厂供应相同的午餐饭盒给若干学校,仅一个学校发生食物中毒,经调查食物中毒发生在该校自供午餐的班级,因而该厂盒饭并非病因22.某因素与某病有统计学上的关联,特别是RR或OR较大时,要确定该因素为某病的病因尚需A.肯定该因素须发生在疾病之前B.排除选择偏性C.排除信息偏性D.排除混杂E.排除该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为虚假联系和间接关联23.推断某因素与某病有因果关系,此因素应与该病关联且有一定强度,在不同研究中此关联不断出现,可疑的病因出现在前,且在医学和生物学上言之成理,还需要A.关联必须特异,即某因素仅与某病有联系B.因素与疾病必须是真联系不是假关联或间接关联C.排除选择偏性或信息偏性D.疾病的诊断必须正确E.因素与疾病的分布相符,并有剂量反应关系三、疾病分布1.为了探讨某病在不同国家人群中的发病差异是环境因素或遗传因素所致常应用A.遗传流行病学B.血清流行病学C.移民流行病学D.描述流行病学E.理论流行病学2.如某一新的疗法可防止某疾病死亡,但不能促使其康复时,那么将会发生该病的A.发病率增加B.患病减少C.患病率增加D.发病率降低E.发病和患病均减少7.在流行病学较常用的发病统计指标有A.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B.率、发病率、标化死亡率、病死率C.罹患率、患病率、发病率、续发率D.发病率、患病率、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E.发病率、患病率、相对危险度、超额死亡率11.感染率的指标常用于A.急性传染病B.慢性病C.隐性感染较多的疾病D.精神病E.病毒性疾病14.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发病率和患病率一样的B.现患率和患病率是不一样的C.患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的频率D.患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E.患病率的分母中不包括不会发病的人15.下列哪项指标是用于测定发病率不准确且病死率极低的传染病的流行强度A.病死率B.现患率C.超额死亡率D.累积死亡率E.罹患率19.土壤中缺碘的地区往往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存在称此为A.自然地方性B.自然疫源性C.统计地方性D.输入性E.传入或带入21.移民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A.肿瘤和慢性病的遗传因素B.疾病与环境的关系C.遗传和环境的关系孰大D.卫生水平对疾病的影响E.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影响四、描述性研究1.欲了解某地小学生近视眼情况,应采用A.个例调查B.前瞻性调查C.抽样调查D.普查E.回顾性调查4.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一次调查中,查得93例急性血吸虫病人有如下的疫水接触史:游泳52人,割湖草30人,插秧6人,放牧3人,洗衣2人,由此得出游泳是最危险的接触方式,是否正确A.是B.不是,应了解他们的既往史C.不是,因没设对照D.不是,因未作统计学显著性检验E.不是,因所做比较不是以率为基础的10.下列哪项不属于现况调查的目的A.了解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地区及人群中的分布B.了解人群的某些特征与疾病或健康状态之间的联系,以逐步建立病因假设C.考核防治措施的效果D.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找出防疫和保健应该开展的工作E.计算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13.不适宜开展普查的情况是A.此病有较简便准确的检测手段和方法B.对查出的病例有切实的治疗方法C.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经费以发现病例和及时普治D.对象人群组织严密,不易发生遗漏E.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较低16.在实际调查中,哪两种抽样方法最为常用A.单纯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B.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C.单纯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D.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E.系统抽样和整群抽样21.关于描述性研究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描述性研究总是设立对照组B.生态学研究以个体为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C.描述性研究最大的优点是直接验证病因假设D.现况调查可描述疾病的分布特点,其结果可提供某病的病因线索E.抽样调查通常要求进行随机分组22.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时,为保证所有个体或单位都有同等被抽到的机会,必须做到A.调查材料的分布要均匀,样本要够大,抽样要随机B.定出所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C.有充分的人力、物力准备,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调查D.避免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E.根据估计的现患率来考虑样本大小29.连续传播造成的流行或暴发的特点是A.病例分批出现,可以划分成代B.发病曲线突然升高,很快下降C.有一个流行高峰D.全部病例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E.流行曲线一般不留拖尾现象33.普查的目的不包括A.早期发现和治疗病人B.了解疾病的分布C.了解健康状况的分布D.适用于患病率低的疾病的研究E.确定人体的正常生理指标五、队列研究2.前瞻性队列研究与流行病学实验的根本区别是A.是否人为控制研究条件B.是否设立对照组C.是否进行显著性检验D.是否在现场人群中进行E.是否检验病因假设8.评价一个致病因子的公共卫生意义,宜选用A.归因危险度B.相对危险度C.特异度D.归因危险度百分比E.人群归因危险度10.在进行队列研究时,队列必须A.有相同的出生年代B.经过相同的观察期限C.居住在共同地区D.暴露于同种疾病E.有共同的疾病史11.下列哪项指标可对患某病的危险进行测量A.发病率乘以该病的平均病程B.发病率C.患病率D.发病率除以患病率E.患病率乘以该病的平均病程14.关于前瞻性队列研究基本特征的叙述,下列哪项最恰当A.调查者必须在研究人群发病或死亡发生前就开始研究,同时确定暴露状况B.调查者必须根据疾病或死亡发生前就已存在的暴露因素对研究人群加以分组,并能发现该人群中的新发病例或死亡人数C.调查者必须在研究开始时就分清人群队列D.调查者必须选择病例和对照,并测量暴露E.调查者必须比较队列中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15.在Framingham研究的最初检查中,人们发现30~44岁男女两组人群的冠心病患病率均为5%,那么该年龄组男女两性具有发生冠心病同等危险的结论是A.正确的B.不正确的,因为没有区分发病率和患病率C.不正确的,因为当要求用率来支持这一推论时却采用了百分比D.不正确的,因为没有识别可能的队列现象E.不正确的,因为没有对照组20.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相比,队列研究的主要优点是A.能够明确因果联系B.易于获得更具代表性的总体C.易于获得非暴露组的观察对象D.可直接估计所研究疾病的发生率E.省钱、省时23.最不适合作为队列研究的人群是A.一个地区—定年龄组的全部人口B.暴露于某一危险因子的人群C.医疗就诊和随访观察方便的人群D.志愿者E.有某种暴露的职业人群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6.病例对照研究按其目的可分为两类,即A.描述性和检验性B.观察性和实验性C.前瞻性和回顾性D.探索性和检验性E.现实性和理论性11.在研究设计上需要对病例或对照组作出较多规定或限制的研究方法是A.生态学研究B.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C.检验性病例对照研究D.双向性队列研究E.历史性队列研究19.病例对照资料分析中,均衡性检验的目的是A.分析暴露与疾病的统计学关联B.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C.考核两组资料之间的可比性D.检验病例与对照组的频数比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E.检验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23.下列哪项不属于病例对照研究描述性统计的内容A.均衡性检验B.危险因素的比值比C.病例和对照的年龄、性别D.病例与对照二组的频数比例E.病例和对照的居住地和既往病史分布15.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来自A.社区B.医疗机构C.学校团体D.化验确定报告E.诊断仪器的报告14.病例对照研究中常用的对照来源中,下列哪组最接近全人口的无偏样本A.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同班同学等B.同一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病例C.病例的邻居或所在居委、住宅区内的健康人或非该病患者D.社会人口的非病例或健康人群的抽样E.社会团体人群中的非该病例患者或健康人的抽样18.下列哪项不是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含量大小的取决因素A.欲研究因素在对照人群中估计暴露率P0B.欲研究因素所致的发病率P1C.估计的该因素引起的相对危险度或暴露的比值比D.所希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αE.所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21.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下列哪项对研究因素的选择是不正确的A.与目的有关的变量绝不可少,与目的无关的变量一个也不要B.每项变量要有明确的定义,尽可能采取国际或国内统一的标准C.每项变量都要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尽量使用定量指标D.多利用客观手段和证据,尽量做到研究变量符合规定E.通过良好组织,由病例提出可疑的因素作为研究变量第七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12.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下列哪项不是其缺点A.设计与实施比较复杂B.采用随机分组很难控制混杂因素C.盲法实施比较困难D.研究人群的依从性较差E.容易引起医德和伦理学的争议8.研究者进行临床试验时,常采用双盲法,以尽可能减少A.选择偏倚B.观察偏倚C.混杂偏倚D.失去可能推广性E.以上都不是9.流行病学实验不具备以下哪个特征A.将同一批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与对照两个组B.人为地给予实验组以干预措施C.实验中运用盲法D.运用危险度的分析与评价E.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8.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意义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所携带病原体的型别、毒力B.携带病原体时间的长短C.排出病原体数量的多少D.有无间接排出病原体E.病原携带者的职业和个人卫生习惯第九章传染病流行病学三、名词解释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机制易感人群疫源地外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四、简答题1.何为潜伏期?其流行病学意义有哪些?2.疫源地消灭的条件包括哪几个方面?3.经空气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有哪些?4.垂直传播的途径有哪些?5.试述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的因素及其对流行过程的影响?6.经接触疫水传播的传染病具有哪些特征?7.简述传染过程与流行过程的区别?1.构成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是A.传染源、宿主、传播途径B.传染源、传播途径、机体C.传染源、传播途径、环境D.传染源、传播途径、自然环境E.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5.决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A.潜伏期B.前驱期C.传染期D.临床症状期E.恢复期6.确定接触者检疫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A.前驱期B.恢复期C.传染期D.潜伏期E.临床症状期9.传播途径是指A.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B.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的过程C.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途径D.病原体侵入易感者的过程E.以上都不是12.出现单个流行高峰后,接着出现一批病例,在流行曲线上形成—个尾巴,这往往是由于A.共同媒介传播后继之以接触传播B.连续传播后继之以共同传播C.通过接触疫水传播D.通过接触生物媒介传播E.生物媒介传播和接触疫水传播同时存在13.构成“传染过程”的必备因素有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B.微生物、媒介、宿主C.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D.病原体、机体E.病人、污染物、外界环境21.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是A.疫点B.家庭C.疫区D.疫源地E.团社22.很多呼吸道疾病存在周期性流行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A.易感者积累B.自然环境有周期性变化C.人口流动D.发病率变动E.以上都不是25.以下哪一项不是经饮用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A.发病年龄有差异,新迁入者易发病。

流行病学:第二章 现况研究

流行病学:第二章 现况研究
故其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 较高。②在资料收集之后将样本按是否患病来进行分组比 较,即有来自同一群体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使结果具 有可比性。③可同时探讨多个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之间的 关系,为疾病病因探索提供重要参考。④实施的时间短, 可以较快地获得研究结果,相对其他研究类型来说,是一 种相对廉价的研究方法。
将该地区全体居民进行编号,利用抽签方法抽取500名研 究对象,或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抄录500个随机数字,抽取 相对于编号的500名研究对象
问题 3
除了单纯随机抽样,你还可以采取哪些随机抽样的方法?
1.系统抽样: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 单位,例如可按户或按门牌号,每间隔K户调查。
样本量估计:甲状腺的现患率为p。α=0.05,若容许误差为 0.1p,那么估计样本量为N=400×(1-p)/p。
4.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 和甲状腺超声检查
(1)一般人口学特征:1、性别、出生日期、婚姻状况、 职业类型、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等2、生活方式:是 否吸烟、饮酒、饮食偏好等。其中,婚姻状况可分为未婚/ 已婚/再婚、离异/丧偶4类;文化程度可分为初中及以下、 高中及中专、本科及大专、本科以上4类;吸烟情况参照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1天内吸烟1支以上,连续或累 计6个月者);饮酒情况参照WHO的定义(每周至少饮酒1 次且连续或累计6个月以上)。
统一标准;
3、 血清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和检测过程中,严格遵 守操作要求。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
4、资料收集分析阶段:资料复查复核,选择正确的统计分 析方法
课题四
问题1 本课题研究设计与课题三的研究设计比较有什么特点?从
上述的资料中可获得有关影响因素研究线索吗? 答:本次现况研究是对一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进行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稀疏样本的处理
流形学习算法——样本稠密 曹顺茂、叶世伟——LLE的样本稀疏问题
(1)监督式局部线性嵌入算法 (2)使用核方法将高维空间的坐标投影到特征空间,然 后构造出在低维空间的全局坐标
督与半监督
现有的非线性维数约简方法多数是无监督的, 如何将其推广到半监督以及有监督的情况, 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Ridder——针对LLE提出了监督局部线形嵌入 方法——用来处理含有交叉流形的数据。 Geng等人也提出了监督流形学习方法。() Belkin等人也成功地将LE应用于半监督的 Riemannian流形学习和流形规则化。()
放大因子
放大因子
延伸方向
算法的泛化
杨剑、王珏——VQ PCA+LTSA=PLTSA——解决了LTSA 中大规模矩阵的特征值分解问题,在存储少量数据的条件下 能对新样本进行处理,但是对新样本的处理不具有可推广性。 Bengio——现有的基于特征分解的非监督算法,不管是对 已知训练集的嵌套还是聚类,在无需重计算特征向量而直接 推广至未知样本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对LLE等五种 不同的流形学习算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这些算法的outof-sample学习能力扩展,使用一个训练好的模型用于outof-sample数据的学习,而无需重新计算特征向量——统一 框架:关系矩阵被看作一个独立于数据的核,这里的核与训 练数据相关,根据这个核学习其特征函数,不必重新计算特 征向量, 直接通过Nystrom公式得到新样本的低维嵌入。
需要研究的问题
理论完善与算法改进 邻域的选择 本征维数的确定 噪声处理 稀疏样本的处理 监督与半监督 算法的评价 算法的泛化 ??交叉流形??互逆问题
理论完善与算法改进
收敛问题 张长水等人在LLE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从低维 嵌入空间向高维空间映射的方法,并在多姿 态人脸图像的重构实验中得到有效的验证; Saul等人在LLE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流形的 微分几何特征,发展出基于半正定规划的流 形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流形; 谭璐等人结合LLE和LE,提出了局部不变投 影方法 ,在维数约简时也能够保持数据集的 几何结构和拓扑结构不变。
邻域的选择
Kouropteva等,2002,为LLE自动选择领域因子 Samko等,2004,为Isomap自动选择领域因子 王靖等提出了一种邻域的收缩与扩张算法,用于在每 个样本点上自适应地选择邻域参数k。(可视化意义下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增加了计算复杂性) 北京交通大学--邵超,黄厚宽,赵连伟采用一些方法去 解决ISOMAP算法中的“短路/空洞”问题: (1)通过二 阶最小生成树 (2)根据”短路”边会途径相对的低密 度区(3)采用MDS算法的一个变种来减弱长测地距离和 “短路”边对距离保持的影响. 在小邻域上的学习得到一个全局的坐标非常困难,如 何将全局与局部数据的学习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有意 义的研究课题。
流形学习方法的若干问题
两类算法的比较
1。两种方法都要确定两个参数:一个是邻域大小,另
一个是本征维数d。 2。都是将问题简单地转化为特征值的求解问题,不需 要迭代,避免了局部极值问题。 ISOMAP 忠实地表达数据的全局 结构,不仅保证将流形上 邻近的点映射到低维空间 中的邻近点,而且保证将 流形上距离远的点映射到 低维空间中远距离的点。 LLE 侧重于保证局部邻域结 构,仅仅保证将流形上邻 近的点映射到低维空间中 的邻近点,但并不保证将 流形上距离远的点映射到 低维空间中远距离的点。
邻域的选择--- K选取原则
近邻点K的值要大于流形的维数d;K>>d会提高算法 的鲁棒性; K不能过大,对于高曲率的流形,K过大会导致不能 正确表示其局部几何关系。 K过小会导致流形不连续。 k = argmin(1− ρ 2DxDy ) 文献*估计K的方法是: k Dx是输入空间X的欧氏距离矩阵,Dy是得到嵌入的低 维流形Y的欧氏距离矩阵,ρ 是他们之间的相关系数。 (实验得到的K值并不理想!!) * ‘Olga Kouropteva,Oleg Okun and Matti Pietikainen. Selection of the optimal parameter value for the locally linear embedding algorithm’
两类算法的比较
对应的低维空间的子集 为凸,仅适用于内部平坦 的流形,而不适用于内在 曲率较大的流形 较好地处理具有单一流 形结构的数据 不要求低维空间的子集 为凸,应用范围较广
降维时产生“elbow”现 象,可判断出流形的本征 维数。但ISOMAP的本征 维数通常要经过多次实验 绘制残差曲线才能得到
本征维数的确定
PCA方法基于方差比来确定约简维数 ISOMAP利用方差损失形成的拐点估计维数 其他
最近邻域 分形维 Packing Numbers 测地线最小生成树 最大似然估计
本征维数的确定
赵连伟等人区分了嵌入空间维数、高维数据 的本征维数与流形维数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完善了流形学习的研究理论,并且证明如果 高维数据空间存在环状流形,流形维数则要 小于嵌入空间维数,还给出一种有效的环状 流形发现算法,以得到正确的低维参数空间。
算法的评价
张军平——局部放大因子和延伸方向——判 别流形学习算法准确性的一种定量评估准则 放大因子,就是观测空间的数据点变化趋势 与在嵌入空间的变化趋势的比值,这个比值 在连续模型中相当于在降维的映射下,一个 高维空间映射到低维空间后的“体积”比的 比例——微分几何中的”微观”放大因子— —Bishop的生成式拓扑映射 延伸方向,就是指嵌入空间的局部数据变化 的主要方向
噪声处理
詹德川、周志华针对ISOMAP算法,通过引入集成 学习技术,扩大可以产生有效可视化结果的输入参 数范围,以此降低该算法对噪音的敏感。 张振跃等人也提出一种局部线形平滑的思想来解决 噪声问题,先采用加权PCA来构建局部小块,然后 用迭代方法优化权值。这种方法可以用作其它非线 性降维方法的预处理,平滑噪声,得到对原始数据 较好的重构。但是这种改进方法也同样存在一些问 题,如迭代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鲁棒性不够 高。
Ham——要将流形学习统一到对核函数的研究,并且把不同关系 矩阵看作不同的核矩阵,然后用核方法对这些学习算法进行解释
由于LLE 低维嵌入保持 的不是一个距离关系,对 于等距流形,不一定能很 好的恢复出同它等距的低 维嵌入
两类算法的比较
噪声干扰的影响要大于 对于有噪音、样本稀疏 局部方法,在噪声干扰下, 或者相互关联较弱的数据 ISOMAP用于可视化会有 集,在维数约简时很可能 不稳定现象,取较大的邻 会将远距离点映射到邻近 域会产生“短路”现象, 点的位置。 而选取较小的邻域,虽然 能够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 但低维投影结果会产生大 量“空洞”,使得最短路 径算法重构的图不连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