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的历史-北京大学 吉利久

集成电路的历史-北京大学 吉利久
集成电路的历史-北京大学 吉利久

产业更添辉煌

——纪念集成电路发明50 周年

北京大学吉利久

1 成就产业

50 年前,美国TI 公司(德州仪器 Texas Instruments)的Jack Kilby 演示了他发明的IC (集成电路— — Integrated Circuit );差不多在同时,美国仙童公司( 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Robert Noyce 宣布了他发明的IC,这是1958 年底到1959 年初的事。

在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美国,发生了这种情况少不得要有一场官司。几经申诉、举证,到1969 年法院裁决为同时发明,各有知识产权。对簿公堂并没有影响IC 的发展,1965 年,Gordon Moore 就总结出3 年4 番的增长规律,这说的是IC 集成度,即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到2000年,IC 已经成就了年产值2000 亿美元的巨型产业,Kilby 因发明IC 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晶体管发明于1948 年,三位发明人William Shockley、John Bardeen 和Walter Brattain因此获得195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隔8 年。而IC 的发明获奖是在40 多年之后。漫长的考验,使得IC 的另一位发明人Noyce 没能等到这份殊荣,他于1990 年6 月3 日去世。如果颁奖再晚几年,Kilby 也可能享受不到了,他是2005 年6 月20 日去世的。两项发明获奖的评审周期相差如此悬殊,其原因是它们有着不尽相同的辉煌方面。

晶体管的发明,把研究、掌握电子在真空中运动的电子管时代,推进到研究、掌握电子在固体中运动的晶体管时代。尽管在1956 年,晶体管在与电子管的优劣比拚中尚未获胜,半导体产业也还不及电子管产业强大,但就开创固体电子器件的划时代意义而言,已是“奖有所值”了。IC 发明获奖凭借的是两方面成就:物理成就和产业成就。

IC 发明的物理成就在于解决半导体芯片上的器件隔离问题。在半导体上是可以制作晶体管、元器件的,但是半导体导电,如果不加隔离,元器件的端口都将处于同一电位,那就不可能具有电路意义。Kilby 用p-n 结“墙”解决了隔离问题。(???)正如在专利申请中所写:发明的首要目的就是利用一块包含扩散p-n 结的半导体材料,制备一种新颖的小型电子电路,所有电路元件全部集成在这块半导体材料当中。这是IC

发明的物理意义。

IC 发明的另一成就是形成巨大的产业,以及以IC 为基础的个人电脑、互联网络、数码视听等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可以说,形成2000 亿的产业在诸多诺贝尔奖成果中也是绝无仅有。

客观上讲,IC 发明的物理意义是比不上晶体管的。然而,也正是因为有了IC 才把晶体管的优点充分地、全方位地展现出来。两项发明可谓

姊妹华章,晶体管的产业化过程为IC的发明作了准备,IC 的技术进步又推动了晶体管的进展。回顾一下这辉煌的50-60 年,可以对IC 产业的理解更深入一些。

2 前期准备

1948 年,J.Bardeen 和W.Brattain 在Phys.Rev.上发表“The Transistor, A Semiconductor Triode”,宣告晶体管问世;1949 年,W.Shockley 在Bell Syst. Tech 杂志上发表“The Theory of p-n Junction in Semiconductor and p-n Junction Transistor”,宣告比点接触型更加实用的结型晶体管问世;其后便踏上批量生产和扩大应用的路程。虽然晶体管具有电子管不可比拟的优点,但是竞争之路也并不平坦。当时电子管已十分成熟,又经过小型化,体积缩小之后,功耗降低,掉在地上也不易摔破,因此,晶体管的体积小、功耗低、耐冲击的优点并不绝对占优。相反,电子管的低噪声,耐高压的性质却远优于晶体管。再加上当时晶体管制作的工艺水平不高,不要说点接触型,即使是结型晶体管也还是合金结,只能“单件”制作,效率低下,售价比电子管还高。因此要在与电子管的竞争中取胜,晶体管还需另辟蹊径。

晶体管果然选择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即充分发挥自己具有的、而电子管不可能具有的优点,那就是:不用灯丝,无需“容器”,因此,可以成批制作。晶体管选定的这个发展方向奠定了在竞争中的胜局。

尽管当时电子管生产线的机械化水平已经很高,玻壳、灯丝、电极都是机械制作,甚至组装和抽真空等也都是机械操作,但它改变不了的就是只能“单件”生产。有一个说法有些道理,“再复杂的套色标签都可以整版印刷,而再简单的标签也只能‘单张’粘贴”。电子管的制程就是只

能“单件”制作。晶体管的发展走的是“整版印刷”之路。

在晶体管的发展过程中,硅材料的选择当属最重要的一步。其实,在晶体管发明之前,科学家就知道硅比锗更适于作为晶体管的材料,只是因为硅的提纯困难,当时硅材料的纯度还不够高,因此先在锗材料上完成了晶体管的发明。不过当时各公司、实验室都有硅的研究计划。第一个硅晶体管是B.E.Deal 在TI 制成的。在1954 年的一次会议上,比较权威的看法是制作硅晶体管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可是就在这个会上,Deal 不仅宣布了硅晶体管的诞生,而且还装成收音机,与锗管机一起浸入热水中。因为硅有更大的带隙,所以高温下硅管机仍能收音,锗管则难耐高温而停止工作。

1950 年,R.N.Hall 和W.C.Dunlap 在Phys.Rev.上发表了“ p-n Junction Prepared by Impurity Diffusion”,为晶体管的制作提出了重要的方法——扩散掺杂。很可惜,这篇文章说的只是在合金之后的杂质扩散,仍然是“单件”操作,不能解决“整版印刷”的问题。

从1956 年M.Tanenbaum 和D.E.Thomas 在Bell Syst. Tech 杂志上发表“Diffused Emitter and Base Silicon Transistor”,到1960 年J.A.Hoerni 在IRE Electron Devices Meet.上发表“Planar Silicon Transistor and Diodes”,宣告完成硅平面工艺的发明。至此,制作晶体管的管芯已经可以用“整版印刷”的方式,所有工序都是在整个wafer(晶圆)上进行。这样的制程不仅生产效率高,而且管芯的一致性好,为晶体管赢得了市场,同时也为IC 发明准备了条件。

在硅平面工艺中,应该说二氧化硅(SiO2)帮了硅(Si)的大忙,确立了硅在IC 材料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Si 上易于生长SiO2 薄膜。这层SiO2 薄膜很重要,不仅可以用作器件的电学绝缘、表面保护,还可以在晶体管的制作过程中,用来阻挡杂质向Si 内扩散。再加上SiO2薄膜易于刻蚀图形,这样就可以在Si 上实现选择区域的扩散掺杂:先在n 型Si 的一些区域做p 型扩散,形成基区(Base),再在这些基区中做n 型扩散,形成发射区(Emitter),于是同时完成了多个n-p-n 晶体管的制作,如同是“整版印刷”一样,以SiO2作为“套色掩膜”。

在晶体管的平面工艺制程中,一定要有一道工序把Si 上的SiO2薄膜刻出所需要的图案,这就是从套色印刷技术中学来的光刻技术(Lithography & Etching)。光刻工艺包括“光”和“刻”两步工序。“光”,完成图形转移:把对晶体管收集区、基区、发射区等区域设计的一套图形,依次转移到Si 片上;“刻”,完成刻蚀:在SiO2等薄膜上刻蚀成图案。当然,半导体光刻工艺的精度,已经远远高于套色印刷,从初期的微米级10μm、5μm、3μm、2μm、1.5μm、1.0μm,到后来的亚微米

0.8μm、0.5μm,深亚微米0.35μm、0.25μm、0.18μm、0.15μm、

0.13μm,再到最近的超深亚微米,也称纳米级,90nm、65nm、45nm,和即将的32nm、22nm,光刻工艺的精度已经成为晶体管、IC 制作精度的标志。

硅平面工艺中外延(epitaxical)技术的发明很有创意,它解决了在重掺杂Si 片上形成轻掺杂层的难题。

一般认为,之所以称为半导体,是因为它的电导率低于导体,高于绝缘体,恰逢其半。这只是对于高纯度的材料而言,实际上掺入杂质的半导体才有更意义。半导体的导电类型和导电能力完全由掺入的杂质决定,以Si 为例:掺入Ⅲ族元素(例如硼)成为p 型硅,掺入Ⅴ族元素(例如磷、砷)成为n 型硅;重掺杂(n+、p+)硅比轻掺杂(n-、p-)硅有更好的导电性能。晶体管的制作正是通过不同的掺杂改变Si 的导电类型而形成p-n 结的。但是这个过程一定是用更重的掺杂改变较轻掺杂的导

电类型,不可逆反,也就是只能把n-变成p,再把p 变成n+。因此,晶体管的集电区(C 区)就只能是n-。

但是n-的电阻率要比n+高1000 倍,而晶体管的大部分电流又都要由C 极通过,因此势必造成很大的电压降和热功耗,降低了晶体管的品质。如果能有一个n+层与n-的C 区并联,将是再好不过了,很可惜,通过掺杂的方法是不能把n+变成n-的。

外延工艺是沿着n+Si 的晶格再长出一层Si,其中少做掺杂,成为n+Si 上的n-外延层,既为制作晶体管提供了n-的C 区,又有低阻的n+衬底作为并联,两全其美。外延技术不仅是平面工艺的重要工序,还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制备的重要方法,这是题外的话。

硅还有一个很好的性质,就是重掺杂硅,无论是n+还是p+,都能与铝形成欧姆接触。这个性质太重要了,欧姆接触相当于“焊锡”,是晶体管与外界电学连接、IC 内部电学互连的必由之路。这么容易便可实现欧姆接触,又为硅成为制作IC 的材料增加一大优点,真好像“硅有天助”。平面工艺是氧化、光刻、扩散掺杂,外延等一套硅基工艺的组合,它的一个最重要的性质是可以把BJT(双极结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的E、B、C 三个电极(以及后来MOSFET 的D、G、S、B 四个电极)都在同一平面上引出。这个性质是实现IC的根本保证,其中欧姆接触起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这样,BJT 的C 极只能从硅片的背面引出,那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同一硅片上实现晶体管之间的电学连接,IC 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为晶体管实现批量制作而发明的平面工艺,也是为IC 发明做的最好的前期准备。

3 三大支柱

3.1 CMOS 的结构及工艺

硅平面工艺不仅可以在同一硅片上制作出许多BJT 以及电路元件、互连等,还可以制作出器件之间的p-n 结隔离,因此首先发明的是BJT IC。不过在这种IC 中,“隔离墙”占用的面积过大,再加上BJT 是电流控制型器件,功耗比较大,所以限制了集成规模的提高。

如果能有一种可以实现自隔离的器件,如果再是电压控制型,那将是构成IC 的理想器件。这种器件早在1930 年J.Lilienfeld 的美国专利和1935年O.Heil 的英国专利中已经提出构想,即IGFET(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Insulator Gat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的器件结构。

很可惜,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这种器件未能实现。到1960 年代初,利用Si 平面工艺做出了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这是以SiO2作

为绝缘栅的IGFET。首先做出的MOSFET 是负极性p 沟道器件,制作正极性的n 沟道器件遇到一些困难。

A.S.Grove,B.E.Deal,E.H.Snow 和C.T.Sah 等几位物理学家对Si-SiO2界面做了透彻的研究,解决了界面态和Na+离子的影响问题,把MOSFET,包括n-MOS、p-MOS的器件水平提高一大步。在这几位科学家中,Grove 后来创建了Intel,成了杰出的管理学家,Deal 做出过第一个Si 晶体管,C.T.Sah 在1963 年与F.M.Wanlass 一起提出了CMOS结构及技术,成为30 年来制作IC 的绝对主流工艺,占到90%以上。

CMOS(互补MOS—Complementary MOS)是把n-MOS 和p-MOS 连接成互补结构,两种极性的MOSFET 一关一开,几乎没有静态电流,很适于作为逻辑电路,因此CMOS IC 首先用于实现布尔功能的数字电路。Moore 定律说的是IC 集成度三年四番,也就是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以累进年均增长率CAGR=1.58 增长,(1.58)3≈4,即指数增长。指数增长不容易持久的原因是在后期增长的绝对值太大。一张0.1mm 厚的纸,折一折变为0.2mm,折到20 折的厚度是100 米。Moore定律之所以著名,就是因为它这个指数增长持续几十年。Moore 定律之所以能持续就是因为CMOS 有许许多多的工艺发明和技术进步,使得晶体管的尺寸由10μm 缩小至0.1μm,提高了晶体管的面密度;使得芯片面积从几个mm2增加到几百mm2。正是由于工艺精度的提高和匀场面积的扩大,才使得Moore 定律得以保持。

CMOS 工艺的发明和进步主要包括:用离子注入代替高温扩散掺杂,用CVD(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生长SiO2、Si3N4、多晶硅等薄膜,用RIE(反应离子刻蚀—Reactive Ion Etching)代替湿法刻蚀,用poly-Si(多晶硅)作为栅极代替铝栅,用Stepper(步进光刻曝光机)代替精缩版曝光机,用铜互连代替铝互连,等等。CMOS 的技术进步是惊人的,但每一项工艺发明或者改进,哪怕是很小的改进,都不容易,可以说“工艺无小事”。以铜互连工艺为例。作为电学互连的材料,铜优于铝,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是真正用到IC 互连上,却花费了十几年的工夫。1985 年IBM 就开始立项研究,直到1998年,还是与诺发公司(Novellus System)合作,才完成铜互连在IC 中的应用,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IBM 开发铜互连工艺是一项很有远见的决策,已经成为0.13μm 以下互连工艺的唯一选择。

说到CMOS 的工艺进步,一定不要忘记工艺设备制造厂家和材料厂家的功劳。他们汇集了物理学、化学、材料学、控制学以及制造技术等诸多方面的顶级成果,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为CMOS 的工艺进步建立了非

常好的支撑环境。顺便说一句,也正是由于IC,才使得硅成为自然

界100 多种元素中研究得最深入、最广泛,了解得最透彻、最全面的元素,包括硅的各种形态、各种衍生物的物理学、化学、机械学以及经济学等多方面的性质,可以说是无所不至其微。

3.2 存储器和微处理器

MOS IC 最先制作的产品是存储器。1971 年Intel 做出1Kb 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标志着IC 进入LSI(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 Scale IC)

阶段。这是当时的说法,这个集成度现在已经称不上“大规模”了;

到1988 年,16Mb 的

DRAM 问世,集成了3500 万个晶体管,标志着IC 进入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C)阶段;到2000 年,1Gb 的DRAM 投放市场。从1971 到2000的29 年中,存储

器的集成度由1Kb 到1Gb,增长106 倍,它的CAGR=1.61,增长速度高于3 年4 番。因此,

存储器通常作为IC 集成度的标志,体现按Moore 定律的增长。

IC 产品的另一个重要门类是微处理器,它对IC 产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拉动作用。目前

最为强大的微处理器厂家当属Intel 和AMD。以Intel 为例,1971 年做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

理器4004,当年11 月15 日的《Electronic News》上刊登了这条消息,引起轰动。4004

采用10μm 硅栅PMOS 工艺,芯片面积1/8 英寸×1/16 英寸(约3.2mm×1.6mm)。这个

微处理器虽然只有2300 个晶体管,4 位字长,时钟频率为108 KHz,但它却标志着在半导

体与计算机两大学科之间形成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微电子学。1974

年Intel 推出8080,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微处理器,1975 年一家小公司MITS 用8080 装出了第一台8 位机个人

电脑Altair,从此开始了PC(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时代。1978 年Intel 推出

了16 位的8086,并由IBM 装成“IBM PC”。凭借着大公司的市场能力,IBM PC 很快赢得

了用户,使得PC 机进入千家万户,开始了长达14 年的80×86 品牌。经

过了80286、386、

486,到1993 年,Intel 推出奔腾(Pentium)微处理器,树起了一个新的品牌。到2000 年,

奔腾4 问世,采用0.18μm 工艺,主频达到1.5GHz。奔腾品牌用了12年,到2005 年,Intel

推出酷睿微处理器,以65nm 工艺制程,双核结构,4Mb Cache,功能非常强大。整个芯片

有将近3 亿个晶体管,主频达到2~3GHz,功耗为65 瓦。

从4004 到酷睿,历时34 年,集成规模由2300 个到3 亿个晶体管,微处理器的CARG

≈1.42,低于Moore 定律的增长。但是它从另一个方面体现Moore 定律,以其迅速增长的

强大功能,支持着社会各行业、生活各领域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极大地提高了人

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微处理器,存储器,再加上各种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C)构

成了年产值3000 亿美元的IC 产业,支持着几万亿的IT 产业,成为整个世界经济最重要的

支柱。

在说到微处理器时,一定不要忘记软件工程师的功劳,无论是

在DOS、Windows 等系

统软件方面,还是在网络、多媒体、电子商务等应用软件方面,他们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要

记住,用户是为了使用软件才买硬件的,而硬件又是软件高效运行的载体。软件和硬件的这

种关系决定了微处理器需要做软件、硬件的协同设计、统筹安排,共同实现微处理器的最优

化性能。因此,软件工程师作为IC 产业的重要成员,在IC 的成就中,功勋卓著。

3.3 EDA 和设计方法学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也就是早期的IC CAD(IC

计算机辅助设计——IC Computer Aided Design),经历了第一代的LE(版图编辑——Layout

Edit)、第二代的门阵列、标准单元的P&R(布局布线——Placement & Routing),第三代的

Synthesis(逻辑综合),有效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减少了设计失误,提高了优化水平,使得

IC 的设计能力得以跟踪工艺水平的提高。

IC 的优化设计面对的是NP 难题,也就是随着集成规模的增加,IC 设计的难度将以非

多项式增加,一般是指数,甚至是阶乘增加。IC 集成度是以Moore 定律做指数增加,IC 设

计的难度又随集成度急剧增加,真可谓难上加难。如果没有有效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支

持,工艺水平再提高也不能用于制作更大规模的IC。近十年提出的SoC(系统级芯片——

System on Chip)设计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是以IP(Intellectual Property),也称硅

IP 的嵌入为特征。这个设计方法可以更多地利用已有的设计积累,有效地提高IC 的设计起

点,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高端工艺所提供的制作能力。

对于IC CAD,特别是对于EAD 的理解,一般注重它的电学功能和布图功能,实际上IC

CAD 的物理设计功能同样非常重要。在DRAM 和微处理器的设计中,一般是不使用P&R、

Synthesis 等工具的,因为这些工具是以单元电路、甚至以电路模块为起点,限制了设计优

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存储器和微处理器的设计要使用能够触及到晶体管深层的CAD 工具,

再加上设计师的经验积累。这些设计不是机器“跑”出来的,而是设计

师“琢”出来的,当

属“艺术品”,与ASIC 等类型“机器制造”的设计有很大不同,一个更注重设计的完美,

一个更关心设计的时效。

进入纳米尺度之后,IC 的功耗问题突显,其原因是,随着特征尺寸的减少,虽然可以

使得单元电路的功耗减小,25 年降低了2 个量级,但是单位面积的电路数目却增加了3 个

量级,因此提高了IC 的功耗密度。再加上芯片面积的增加,使得IC 的功耗压力进一步加大,

已经严重地限制了IC 工作频率和集成规模的进一步提高。因此,通过设计降低功耗已经成

为IC CAD 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包括动态功耗和静态功耗的优化。这也是为保持Moore 定律

继续有效所要做的重要工作。

CMOS 的工艺进步为IC 提供了更高的制作能力;微处理器等电路的卓越功能为IC 赢得

了更大的市场范围;EDA 工具的发展为IC 提供了更强有力的设计手段。可以把这三项作为

IC 产业的支柱,但不要忘记测试和封装对推动IC 产业的贡献,特别是封装工艺,严格地说

应该纳入IC 制程。IC 封装技术近年发展很快,已经能够实现SiP(System in Package)。

SiP 可以把不同材料、不同工艺的器件、电路与硅基的SoC 封装在同一衬底的Package 内,

成为实现SoC 原有含意的有效方式。SiP 很可能成为扩展Moore 定律的主要途径。

4 技术之外

4.1 IC 管理是艺术

管理对于各种产业都很重要,对于IC 产业尤其重要,这是由IC 的高科技,也有人称为

“最高科技”的属性所决定。IC 产业投资巨大,技术链庞大复杂,各环节衔接紧密,骨干

员工的个人作用举足轻重,因此要求企业领导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

领导就做两件事:定政策,用干部。定政策,特别是做决策,要有识,有胆。IC 发展

的几次比较大的决策,包括选定硅栅CMOS 工艺,开发微处理器及个人电脑,建立标准工

艺的代工加工厂(Foundry),硅晶圆片(wafer)扩大到8—12 英寸,采用Stepper,开发

铜互连技术等,都是带有前瞻性的、而又是需要巨资投入的决策。因此做这样的决策,当然

要有魄力,但首先要有学识,有学识要比有胆量更重要,也更困难。IC 产业的学科跨度很

大,上至概念算法、体系结构,下到电路器件、晶格电子。一个企业的领导,要在这么宽的

技术范围内做到“有学识”,确实很难,当年Intel 的总裁Grove 就做到了这一点,令人钦

佩。Grove 虽然在大学的专业背景是化学,但是他的职业生涯却和半导

体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硅器件的开发研究中发挥了作用,而且由于能在工作中刻苦钻研,在半导体物理及企业管

理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在1967 年出版的“半导体器件的物理和工艺”(《Physics and

Technology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A.S.Grove,Wiley,New York,1967),成为

业内必读。1968 年他与Moore、Noyce 等人创建了Intel,由于这几位全是物理背景,所以

Intel 在创建之初只是生产存储器。30 年过去,Intel 的业务彻底转型,从传统的半导体公司

转为重点在电脑架构的微处理器公司。Grove 本人也完成了学科跨越,虽然称不上电脑专家,

也要算是电脑内行,起码不至于说外行话。凭借着学识和才能,Grove 把Intel 管理得井井

有条,创建成为IC 界航母级的企业,在全世界IC 的总产值中,有十分之一来自Intel。Grove

没有得过诺贝尔奖,但他对IC 的贡献可能不亚于诺奖得主。Intel 副总裁虞有澄(Albert Yu)

博士写过一本书《我看英特尔》(三联书店,1995 年),扉页上写着“This book is dedicated

to Dr.Andrew Grove,who pushes the management art of high technology to new heights

every day.”(“谨以此书献给安德烈·葛洛夫博士,他每天都在把高科技的管理艺术推向新

的高度”)。这样的领导者做出的决策,失误要少得多。

领导的另一件事是用干部,这个提法最好改为用人才。有一个说

法,“‘一等’领导用

人才,‘二等’领导用干部,‘三等’领导自己干”,有些道理。IC 企业应该有“一等”的领

导,一定要用人才,不仅能干事,而且能创新。这样的一批能人,所有的本事全在脑子里,

又各有心思,让他们遵守纪律,上班打卡,绝对容易,但要让他们同心同德,起码要合作一

段时间,干点事业,就不那么容易。要当好这么一批能人的领导不太容易,可能需要有一点

人格魅力,要有一点修养水平,最起码要做到以诚相待、尊重下属。对

上司表示尊重的人多,

不用教就会,其实没用,上司记不住。而领导要能尊重下属则不同,会记很久,会产生凝聚

力。Intel 的华裔员工不少,1983 年他们春节聚会,没有想到Grove 这个匈牙利人到会拜年,

气氛当然热烈。对Grove 此举的效果虽不可高估,因为企业真正的凝聚力还是来自事业的

兴旺,拜年只是个辅助而已,但至少可以说明Grove 懂得尊重下属。4.2 小公司创业

现在已经有了航母级的IC 公司,例如Intel、TI 等,稍有动作就会浪拍云崖。但在IC

初期,他们都还是小公司。1950 年代之初,B.E.Deal 应聘到TI,他原来Bell 实验室的

同事还为他惋惜,从一个精英会萃、科研顶级的大单位,到了一个周边满是牛仔、油井的小

公司。TI 向Bell 申请晶体管授权还曾受过奚落。但Deal 看中的是TI 有朝气,员工走路都

快。1954 年Deal 在TI 做出了第一个Si 晶体管。

1985 年加州政府把“惠普车库”定为文物,成为硅谷一景,代表着小公司的创业精神。

Bill Hewlett 和Dave Packard 就是在这个简陋的车库里创建了HP 公司,做出了他们第一台

仪器。在著名的车库原则里充满了自信、勤奋、高效、合作的精神。他们的工具箱从不上锁,

以便随时能用,谁都能用。

小公司创业难免伴有员工跳槽。在IC 发展史上,对于员工跳槽的事处理得还都可以,

比较好地做到“生意不在情义在”。写书献给Grove 的虞有澄博士就跳过槽,等再回到Intel

之后,还升迁了职位,最高做到副总裁。这件事说明Grove 和虞博士二位都很有水平。

对于员工跳槽处理最糟糕的可能要算Shockley。他在1955 年离开Bell 实验室回到加州

老家,创建了“Shockley 半导体实验室”。凭着他是“晶体管之父”,招募了各路能人。后

来发明IC 的Noyce 就是一个坚定的投奔者。然而没到两年,还是这个Noyce,带领了Moore

等七人向Shockley 递交了辞呈。Shockley 勃然大怒,骂他们是“The traitorous Eight”(“八

叛逆”)。Noyce 等8 人离开Shockley 到了Fairchild,创建了Fairchild Semiconductor。没过

多久,1957 年10 月,Noyce 就在Fairchild 做出了双扩散Si 晶体管,应该说这是为IC 发明

做的热身,但这个项目原来是被Shockley 否掉的。Noyce 发明IC 和Moore 提出定律都是

在Fairchild 完成的。之后,他们又先后离开了Fairchild,各自创业。到1968 年,Noyce、

Moore 和前面提到的Grove (他不在“八叛逆”之中)创建了Intel,至此,“八叛逆”又

全部离开了Fairchild。

至于“八叛逆”与Shockley 孰是孰非,不必细究。不过从后来的业绩可以看出,这8

个人的跳槽是对的。Shockley 虽然把Si 带到了硅谷,但事业并不好,与同事、与家里人的

关系处得也不太好。他去世的消息,他儿子还是从报纸上得知的。说句笑话,Shockley 只

会得诺贝尔奖,这位物理学的巨匠,却是管理学的败将。

因被Shockley 痛骂而出名的“八叛逆”,却成了开创事业的能人。他们8人在Fairchild

的合影,也成了硅谷的一景,跟“惠普车库”一样成了创业的标志。这些人从不埋怨就业机

会太少,他们总是在不断地创造就业机会,提出平面工艺的Hoerni 就先后创建了12 个公司,

很值得钦佩。

4.3 学一点关系学

在人们的心目中,“关系学”的名声并不好,有人甚至把它与《厚黑学》、《官场现形记》

等一起列为反面教材。平时如果说起某人“熟悉关系学”,即便不是微词,也绝不会是表扬。

有件事让笔者对“关系学”的看法发生一些变化。几年前,领导把两

个“瑞士联邦高

工(洛桑)”的硕士研究生安排在我们实验室,完成他们“取得3 个月国外工作经历”的任

务。结束时,他们交接了工作,还在会议室举行了一个小“Party”,答谢

在一起工作的中国

教师和研究生,买了点饮料、水果、小食品,一共不到100 元。想得周到,做得圆满,完

了事收拾干净,善始善终。回忆他们的3 个月,工作挺认真,待人有礼貌,来去很安静,就

像有句彦语所说“Just can be seen, not can be heard”(“只能见人,不闻其声”)。同是23、

24 岁,如果把这些中、外学生做个比较,我们的学生业务能力绝对不差,但待人处世的水

平比起人家相差不少。笔者问起,两个瑞士学生回答:他们上过“关系学”这门课,讲授“How

to work with somebody”(“如何与他人共事”)。如果是讲授这样的内容,那么“关系学”

就不那么庸俗了,反而倒有几分高雅,值得一学。

尽管如此,笔者依然心存疑虑,生怕宣扬谬误。为此还翻了一下卡耐基的“关系学”,

留下的印象不错,所讲的内容并不是人们所鄙视的那种“关系学”。书中列举不少案例,以

及处理方法,有的还有些参考价值。可惜这本书已有几十年,没有包括IC 的案例。如果能

有一本结合IC 案例的《关系学》教材,为业内人员讲授一些共事、办事的规则,可能会有

助于IC 的发展。

其实别的行业也有必要学一点“关系学”,只是IC 业内更有必要,这是由IC 的“最高

科技”属性所决定。骨干员工对于企业那么重要,可是员工跳槽又不可避免,如果大家再不

按规则办,那么小至IC 企业,大至IC 产业,就难于取得持续发展。如果大家都能够知晓规

则、遵守规则,办事能有“想着点对方”的习惯,那将会为IC 建立起更有利于发展的环境。

5 谨此纪念

回顾50 年的发展史,可以对IC 的理解更深刻些。

作为学科,IC 在很大的学科跨度内,博采众家之长,倾注产业之上,是一个非常注重

基础、十分务求实际的学科,因为等待检验其成果的是产业,来不得半点虚浮;作为产业,

IC 一开始就植根学科,面向应用,并且采取了一条大工业、大生产的技术路线。IC 产业没

有因为图形细、芯片轻而降低生产规模,65nm 的线条要在300mm 直径的Wafer 上加工,

零点几克重的芯片取自重达200 公斤的硅锭。庞大而复杂的技术、产业链条,在精心的管

理之下有序运行,为人类创造了巨额财富,为人们提供着现代生活。

在发明42 年之后,诺贝尔奖给了IC 一份荣耀;而IC 亦非无功受禄,以3000 亿美元

的产业回报诺贝尔奖一份光彩。

得奖已是过去,IC 还要发展。现在需要考虑一下“后CMOS”的事,为10、20 年后的

IC 作些准备。

2013年北京大学624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北京大学624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共5道,每题24分 1.简述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城邦衰落的原因。 答: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城邦普遍衰落,具体原因是: (1)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希腊城邦奴隶制发展起来,大奴隶主日渐增多,贫富分化加剧。公民中的小农和独立手工业者处境困难,破产日多。广大贫民与大奴隶主的矛盾日趋尖锐,城邦内部的阶级斗争高涨。 (2)随着贫民的增多,公民武装日趋薄弱。雇佣兵兴起,使得城邦政治有名无实。希腊奴隶主深感城邦无用,而把目光转向王权统治。 (3)希腊城邦间的争霸斗争愈演愈烈。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公元前395年~前387年爆发了科林斯战争,雅典、科林斯、底比斯、麦加拉等竟在波斯暗地支持下联合起来向斯巴达宣战。波斯的插手使小亚各地的希腊城邦又接受了波斯的统治,小亚希腊人在希波战争中的胜利果实丧失殆尽。 (4)科林斯战争后。公元前371年,强盛的底比斯率领彼奥提亚同盟击败伯罗奔尼撒同盟。雅典趁机与斯巴达联络,瓦解了底比斯的霸权。但雅典对盟邦的霸主架势又引发了同盟战争。各邦的混战和同盟的分合层出不穷,城邦体制的生命力已濒枯竭。 (5)马其顿王国兴起想,马其顿的王权政治,让一些希腊奴隶主看到了希望,他们转向马其顿,希腊城邦危机更加严重。 2.简述黑死病给欧洲带来的影响,和欧洲是如何摆脱黑死病的肆虐的。 答:(1)黑死病的影响

黑死病在1347年~1353年横扫欧洲,夺走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种传染病在各地不时爆发,使更多的人丧生。对欧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①黑死病给欧洲人口带来了巨大损失。其中,城镇中的死亡率要高于农村,欧洲人的平均寿命也从30岁缩短到20岁。 ②欧洲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由于劳动力的严重不足且价格昂贵,大量农场主由经营农田变为经营牧场,变种植谷物为饲养绵羊。 ③由于城镇人口较高的死亡率,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起起伏伏,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又由衰转盛的过程。 ④政治上对1350~1450年间城市和农村下层的一连串暴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引发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如英法百年战争等)。 ⑤天主教的威信受到极大打击,动摇了宗教桎梏,人文主义的思想开始复苏,文艺复苏的萌芽开始孕育。 (2)黑死病消失的原因 黑死病肆虐欧洲,每天都是大量的人死亡,在埋葬的过程中,人们摸索到有效的措施,如焚烧死者的病衣和被褥,将死者掩埋并喷洒碱液来控制疫情;黑死病的蔓延,使公众对传统学院派医学产生很多质疑,一些医学研究转入其他临床领域,如解剖学;俄国人哈夫克伊纳研发了第一个鼠疫疫苗。这些医学发生和欧洲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最终使欧洲摆脱了黑死病的肆虐。 3.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答:默罕默德·阿里,因在抗法战争中战功卓著,1805年5月被推举为埃及总督,土耳其皇帝被迫封他为“帕夏”。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增强国力,阿里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

最新北京大学历史系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北京大学简介

学校简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 北京大学校门 [2] 北大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机构,也是近代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并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北大是中国近代惟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大学,最初也是当时的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的学统,建立之初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之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民国元年(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3] 北大是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北大的理科、文科、医科实力均为全国第一。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北大诞生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数学、物理、化学、地质、计算机、微电子、核物理、心理、农学、医学、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外语、政治、经济、商学、新闻等学科。[4] 排名与招生方面:北大是近年来国内外各类大学排行榜中获得第一最多的大陆高校。北大历年录取的各省市“高考状元”人数以及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金银牌得主人数均高居榜首,超过国内其他院校录取人数的总和[5]。 院系专业方面:学校共有5个学部、41个院系、360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实验室、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个、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院、所、中心)、2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附属医院。有101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44个硕士专业、201个博士专业、81个全国重点学科、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3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63个。 教师学生方面:本科学生14465人、硕士生10031人、博士生5088人;1597名正高级教职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22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7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3名、长江学者9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8人。北大的中科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目,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6]。 学校基础设施:学校主校园占地面积3.39平方公里,合5085亩。北大图书馆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现藏书1046万册,电子图书及期刊逾7亿册,藏书量和电子期刊数居全国高校第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学、世界历史双学位招生简章 一、培养要求、目标 历史学本科双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要求学生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报名条件: 1、在校2004级和2005级本科生(专科起点本科 除外),没有不及格课程且全部课程的GPA绩 点在2.0以上,学有余力者; 2、每人只能选修一个辅修或者双学位; 三、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如有疑问,请咨询62757444) 总学分:38学分,其中:

修满15学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学、世界历史辅修 一、培养要求、目标 历史学本科辅修课程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素养的人才的广泛需求。要求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28学分,其中: 1.必修课程:16或18学分 方案①中国古代史8学分 中国近代史4学分 中国现代史2学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学分 共16学分 方案②世界上古史3学分 世界中古史3学分

北京大学历史学研究生复习经验

北京大学历史学研究生复习经验 你一定要坚强,即使受过伤,流过泪,也能咬牙走下去。因为,人生,就是你一个人的人生。 ======================================================================== ==== 北京大学历史学研究生复习经验 成昱臻博仁2012级学员北京大学世界史 今年终于考上北大世界史了,北大今年通过了13个人参加复试,最终要了7个,总体还是不错,复试完了,终于可以放松一段时间了,大概就讲一下怎么复习好了撒。跨考……嗯。 一、英语:70+ (原本四六级都是勉强过线的水平。。。。)英语真题很重要,这个重要性几乎所有人都在强调。我只上过考研英语辅导班,老师们基本就强调翻译真题。这个工作虽然最初做起来有点麻烦,但是真的很有用。关于真题选择我用过黄皮书和绿大本,都不错按照自己喜好选择就好。黄皮书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试卷独立成册,一个是按照专题编排阅读理解模块,把试卷打乱。关于真题单词方面个人喜欢绿大本,基本就是肚子里的蛔虫,不会的单词几乎全有备注。 阅读:我真题的阅读理解前前后后翻译了三四遍,包括阅读理解后面的选项。每一个错误的选项都标出错误点在哪里,属于哪一类,例如:该选项的某关键词保留但是关键词的修饰成分与原文相反、细节不够全面、文中未提错误延伸等等。每篇阅读理解后写一个几句话的小tips,提醒一下自己哪些情况是做题的时候容易忽略的,如何处理关键词信息等。另外,阅读理解的真题是积攒写作句子的好来源。不要求多,但要求精。

翻译:推荐一本考研翻译书,很详细很全面当然正确度相当高。(不是打广告,看过其他同学用的各种机构翻译书后的真心推荐。。。。。。)水平和我这样英语一般般的同学还推荐用一本高教版的《单项训练阅读理解A、B》韩鹏主编吧。题目难度适宜,与真题的出题点模拟度相对较好。但是貌似没有答案解答小小的遗憾。 再来说说作文,其实我觉得作文不用投入太大的时间,但是一定要自己去写。我作文最后一个月才看,估计大小作文在24分上下,用的是王江涛的作文讲义,十篇大作文十篇小作文,大概跳了三四个种类背了背,仿写了几篇。建议在答题纸上写,这样到考试的时候便心中有数,每段布局,写到什么地方合适。(特别是小作文,经验是字要写的小然后把那块小区域填满字数才勉强够。你要是写的很大老师看一眼就知道你字数不够,就先在心里扣分了。)最好形成比较固定的写作模式,第一段3-4个句子,第二段6-7个句子,第三段3-4个句子。其实作文不难,但是千万不能被懒惰的情绪渲染。一定要练习。我一般都是去吃饭的路上捏着抄下来的一边范文念一念~~~~或者~~~你懂得~~~大家早上都要去卫生间待一段时间的。 最后说说大家最头疼的完形填空吧,经常悲剧的发现文章中出现的单词都认识,但是就是选不出来正确答案。所以小建议不要纠结了,适当练习保持感觉就好。当然真题还是要认真分析一下的。 二、政治:75+ 懒到不爱背书的孩纸们都看过来吧,给你们介绍个好方法不知道有没有效。总之经验小谈啦。我也不爱背书,我考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研究生,历史有那么多要记得,再背政治,~OMG饶了我吧。当然,不背书你再不看书天上不会掉下来分数砸你脑袋上哒。所以一本红宝书,你就看吧看吧看吧看到地老天荒好了。那些什么什么背诵版什么什么狂记版都比不上你与红宝书的地老天荒。每天中午饭后一个半小时,晚饭后一个半小时,晚上一个小时足矣。当然建议一开始一边看一边画个笔记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传统优良,历史辉煌: 本系始创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历经110年的风风雨雨,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长盛不衰。1903年开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民国初年增设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等课程体系。屠寄、王舟瑶、李大钊、朱希祖、马衡、叶瀚、陈汉章、陈翰笙、陈寅恪、冯承钧、何炳松、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受颐、陈垣、顾颉刚、范文澜、张星烺、刘崇鋐、冯家升、毛子水、劳干、姚从吾、郑天挺等史学名师先后在此执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燕京等名校精华汇入本学科,翦伯赞、向达、张政烺、邓广铭、齐思和、杨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铁崖、邵循正、苏秉琦、田余庆、罗荣渠、张广达、宿白、严文明等名师云集,再创辉煌。 学科齐全,师资强劲: 本系目前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师资岗位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目前一大批占有广阔学术前沿的中年教师已成为主力,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教师中有过6位现任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田余庆、何芳川、朱凤瀚、罗志田、钱乘旦、李剑鸣),4位北大文科资深教授,现有4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马克垚、阎步克、钱乘旦、李剑鸣),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5位

北大历史学系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

北大历史学系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 201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系考研复试分数线总分不低于345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180分。 世界史:复试所占权重为总成绩的50%。复试成绩由专业外语笔试、考生资格审查、面试三部分组成,其中笔试占20%,考生资格审查占10%,面试占20%; 中国史:复试所占权重为总成绩的50%。复试成绩由考生资格审查和面试两部分组成,其中考生资格审查占20%,面试占30%。 最终录取成绩为初试(50%)+复试(50%)+英语听力成绩的总和。 具体计算方式为:总成绩=[初试权重×初试各门总成绩+复试成绩(换算成百分制)×复试权重+外语听力成绩(换算成3分制)]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本文系统介绍北大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大历史学系就业,北大历史学系学费,北大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大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大考研机构! 一、北大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大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大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大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大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大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北大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大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 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其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任选一门 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或世界史) 考北京大学的历史学研究生是分专业分科目考试的,也就是说考中国史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课方面只考中国史,不再考是世界史;同样,考世界史的研究生不考中国史。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分类整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分类整理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史专业: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史专业: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就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大学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前景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前景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就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大学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其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任选一门 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或世界史) 考北京大学的历史学研究生是分专业分科目考试的,也就是说考中国史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课方面只考中国史,不再考是世界史;同样,考世界史的研究生不考中国史。 世界史专业研究方向如下: 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02.国际关系史 03.世界历史 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如下: 01.中国历史地理 02.历史文献学 03.礼学与经学 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5.敦煌吐鲁番文书 06.古代中外关系史 07.先秦史 08.秦汉史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试科目介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试科目介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其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任选一门 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或世界史) 考北京大学的历史学研究生是分专业分科目考试的,也就是说考中国史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课方面只考中国史,不再考是世界史;同样,考世界史的研究生不考中国史。 世界史专业研究方向如下: 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02.国际关系史 03.世界历史 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如下: 01.中国历史地理 02.历史文献学 03.礼学与经学 04.中国少数民族史 05.敦煌吐鲁番文书 06.古代中外关系史 07.先秦史 08.秦汉史 09.魏晋南北朝史 10.隋唐史 11.宋辽金史 12.元史 13.明史 14.清史 15.古代中西交通史 16.中国古代社会史 17.中国近代史 18.中国现代史 19.近现代中外关系史 20.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21.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22.中华民国史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就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大学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四、北京大学考研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北京大学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北京大学考研,您直接问一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北京大学考研,更谈不上有北京大学的考研辅导资料、考上北京大学的学生了。 在业内,凯程的北京大学考研辅导非常权威,基本是考北京大学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尤其是业内赫赫有名的五道口金融学院,50%以上的学员都来自凯程教育的辅导。凯程有系统的辅导讲义和应试题库与解析,也有系统的考研辅导班,及对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深入的理解,在北京大学有深厚的人脉,及时的考研信息。不妨同学们实地考察一下。 五、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史专业: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史专业: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系考研复试分数线总分不低于345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180分。 世界史:复试所占权重为总成绩的50%。复试成绩由专业外语笔试、考生资格审查、面试三

北京大学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

北京大学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复试分数 线 一、课程介绍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历史学基础(2010最新版)》内容简介: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原历史学科中的两门专业课考试科目合并为一门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科目,并取消以往各研招单位自主命题、自主阅卷的方式,改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方法。同时,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印了《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考试性质与目的、考核目标、考查形式与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作了详细的说明。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一书,是专门指导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词解释的辅导书。自2007年历史学实行全国统考以来,名词解释成为必考题型,而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数据,名词解释又是历年考生得分率最低的题型。本书是作者在研究19所重点高校近二十年历史学考研真题和2007-2010年历史学统考真题的基础上,以“三段论”格式编写而成。本书严格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编写,同时根据名词解释的自身特点做了一些调整。 二、北京大学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考研复试分数线 根据教育部有关制订分数线的要求,我校按照统考生、联考生等不同类型分别确定复试基本分数线。考生能否进入复试以各院系所规定的各项单科成绩和总成绩确定的复试名单为准。我校将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精神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复试与录取工作。 一、复试基本分数线: (1)、统考: 考试科目 政治外语数学专业课总分备注 学科门类 哲学(01)50509090360 经济学(02)55559090370 法学(03)50509090345

2019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招生指南

2019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招生指南 一、本系简况 (详见本系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86092040.html, ) 北京大学历史学科始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历经百余年的风雨坎坷,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长盛不衰。1903年开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民国初年增设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等课程体系。新文化运动中在陈独秀主持下,北大史学学科体系改革,与国际接轨,得风气之先。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史学门改称史学系。李大钊、朱希祖、马叙伦、马衡、叶瀚、陈汉章、陈翰笙、陈衡哲、冯承钧、何炳松、傅斯年、陈寅恪、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垣、陈受颐、顾颉刚、范文澜、冯家昇、张星烺、刘崇鋐、毛子水、姚从吾、郑天挺等史学名流先后在此执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燕京等名校的史学精英汇入北大,翦伯赞、向达、张政烺、邓广铭、齐思和、杨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铁崖、邵循正、苏秉琦等名师云集,再创辉煌。 历史系1998年获得首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史、世界史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并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全球大学历史学科排名中也位居前列。历史系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实体科研机构(西方古典学中心),2个藏书共达40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馆。本系还设有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台海两岸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历史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韩半岛研究中心等虚体研究机构。 历史系师资队伍的建设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目前有教授43人,副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51人,硕士生导师58人。教师整体水平在全国历史学科处领先地位,有资深教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长江学者7人,博雅讲席教授5人。 本系一直追求高水准的教学质量,严格控制招生数量。在研究生培养中率先实行了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和导师在答辩中回避评议的制度。1999年以来在历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共获得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中国古代史5篇、中国近现代史1篇)。 本系学风是潜心治学,不追风逐浪;努力创新,贵精不贵多。大力推进国际化,拓展海内外学术合作交流,先后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荷兰、韩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几所一流高校的相关系所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积极进行国内外的合作研究,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 二、2019年招生的博士生导师简介 (导师排列次序按招生专业划分,各专业内以姓氏拼音为序。以下博士、硕士生导师的详细情况见本系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86092040.html,。)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2016年.doc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2016年 (总分:70.00,做题时间:180分钟) 1.君士坦丁大帝的功绩。(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诺曼征服及其影响。(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拉丁美洲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和魂洋才的时代背景。(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西洋奴隶贸易兴衰的原因、过程和对世界的影响。(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神圣罗马帝国的形成和帝国与教皇之间的关系。(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几个二战之后新产生的史学流派,并选择一个进行评析。(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201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系考研复试分数线总分不低于345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180分。 世界史:复试所占权重为总成绩的50%。复试成绩由专业外语笔试、考生资格审查、面试三部分组成,其中笔试占20%,考生资格审查占10%,面试占20%; 中国史:复试所占权重为总成绩的50%。复试成绩由考生资格审查和面试两部分组成,其中考生资格审查占20%,面试占30%。 最终录取成绩为初试(50%)+复试(50%)+英语听力成绩的总和。 具体计算方式为:总成绩=[初试权重×初试各门总成绩+复试成绩(换算成百分制)×复试权重+外语听力成绩(换算成3分制)]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就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大学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其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任选一门 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或世界史) 考北京大学的历史学研究生是分专业分科目考试的,也就是说考中国史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课方面只考中国史,不再考是世界史;同样,考世界史的研究生不考中国史。

2015年北京大学624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2015年北京大学624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一、简答题 1.罗马共和国向帝制过渡的原因。 答:(1)古代罗马的对外扩张 公元前3世纪中期以后,罗马共和国在统一意大利半岛的基础上,先后通过三次布匿战争、西班牙战争、马其顿战争征服了迦太基、西班牙、希腊和小亚细亚。这使得罗马共和国的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国家版图的日益扩大,中央和地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重重,必然要求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对国家进行统治。 (2)罗马国内经济的发展 ①罗马人从被侵略者手里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侵占了大片土地,虏获了大批的奴隶。这就为罗马奴隶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时的奴隶劳动带有明显的商品生产的性质。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称罗马的奴隶制是“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制度”。经济决定政治,此时罗马国内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发展必然要求政治上的变革与之相适应。 ②经济上的另一个主要变化就是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的破产。大征服以后,罗马的贵族集团以权谋私侵吞征服地,并且与骑士集团一起在农村兼并土地。这种做法使得一度缓和的土地矛盾重新尖锐起来。因此所造成的小农破产的现象促使了流氓无产者的出现,并且直接动摇了罗马城邦共和制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城邦共和制的覆亡已成必然。 (3)罗马军事制度的变革 罗马共和国实行公民兵制,它以普遍存在的小农经济为基础。以自由民为主的罗马公民

兵曾在对外扩张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破产现象的越发严重,公民兵制征发遇到危机。这直接影响到了罗马军队的兵员和战斗力。朱古达战争中罗马军队的一再失利,表明原有的公民兵制已无法适应现实的要求。马略上台后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改征兵制为募兵制,延长兵役的期限,扩大并稳定了罗马的兵源,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军队从公民变成了职业军人,军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将领可蓄养私兵现象的出现为某些政治家利用军队实现其政治抱负提供了可能。军事制度变革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独裁政权的产生。 (4)阶级关系的变化 早在公元前6世纪后期塞尔维乌斯改革之后,骑士就已经出现。但当时他们只是贵族阶级的一部分。在罗马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过程中,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致力于发财致富的骑士们富有起来。罗马在完成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之后,在地方行省上实行包税制。如此一来受益最大的就是由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充当的包税商人,而这一部分人大多数出自骑士阶层。这时,骑士已经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社会性阶层。它逐步取代了新贵族,成为了仅次于元老阶层并有能力与之相对抗的金融贵族阶层,并开始演变为国家重要的阶级基础。第二点,阶级矛盾的激化。罗马“内战时代”的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是在阶级矛盾激化,政治斗争激烈的背景下爆发的。它标志着罗马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的开始。公元前73年爆发的斯巴达克奴隶起义,进一步加深了城邦共和制的危机,迫使统治阶级认识到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更为有力的统治方式来加强对国家的统治。 (5)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 在格拉古兄弟改革中,改革者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共和政体采取了一系列企图逆转小农破产现象的措施,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马略上台后推行的军事制度改革为以后苏拉独裁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苏拉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建立起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一个独裁统治。

2020年考研北京大学历史学基础中国史617专业真题回忆版

一、翻译 1.至于孝成秘藏之书颇有亡散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向卒后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撮其要著为《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艺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曰《方技略》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光武中兴笃好文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袠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犹七十余载两京大乱扫地皆尽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40分) 2.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20分) 二、名词解释(十二选九,每个10分,共90分)

清华简《系年》乞活 昭武九姓 粮长制度 内藤湖南 猛安谋克 督军府 癸卯学制 奕譞 中华青年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四清运动 三、论述题(4选3,每个50分,共150分) 1.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的主要差异。并论述由三公九卿转变为三省六部的历史脉络 2.宋元解决货币短缺的措施,失败的原因。明中叶以后的解决方案。对经济、赋役制度的影响 3.戊戌政变后康梁关系述论 4.民国前期(1912-1928)中日关系述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