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地震烈度计算编制说明中国地震局.doc
中国地震烈度表2021

中国地震烈度表2021摘要:一、地震烈度概念及历史发展二、中国地震烈度表的编制与应用三、2021 年中国地震烈度表的特点与更新四、地震烈度表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正文:一、地震烈度概念及历史发展地震烈度是对地震引起的地震动及其对人、人工结构、自然环境的影响的强弱程度的描述,不是一个物理量。
它直接由地震造成的影响评定,但也间接反映了地震动本身的强烈程度。
地震烈度受震级、距离、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震烈度概念的提出已有百余年历史,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1.1 地震烈度和烈度表地震烈度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64 年,意大利地图绘制者伽斯塔尔第在地图上用各种颜色标注滨海阿尔卑斯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不同的地区。
后来,人们借鉴并改进了他的作法,规定了评定烈度的宏观破坏现象及烈度评定方法,称之为地震烈度表。
17 世纪和18 世纪烈度曾以四度划分,1810 年出现了按照十度划分的烈度表。
1874 年意大利人罗西编制了第一张有实用价值的地震烈度表,1881 年瑞士人佛瑞尔也独立提出内容相似的烈度表,两人在1883 年联名发表了Rossi-Forel(RF)烈度表,将烈度从微震到大灾分为10 度,并用简明语言规定了评定烈度的宏观现象与相应的标志,这种做法被广泛认同和采用。
1904 年意大利人坎卡尼将麦卡利烈度表的10 度细分为12 度,试图根据烈度确定震中。
二、中国地震烈度表的编制与应用中国地震烈度表的编制始于20 世纪50 年代,是根据我国的地震活动情况和地震灾害特点制定的。
中国地震烈度表分为12 度,分别对应不同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
中国地震烈度表在防震减灾、地震灾害评估、地震保险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2021 年中国地震烈度表的特点与更新2021 年中国地震烈度表在保持原有烈度级别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地震灾害的特点和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主要表现在:1.提高了烈度评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在地震动参数和地震影响因素的选取上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2.强化了烈度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对不同烈度级别的地震灾害风险进行了更为详细和准确的评估;3.增加了烈度表的适用范围,将地震烈度评定的领域从陆地扩展到海域,以适应我国地震活动和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
地震烈度计算

地震烈度计算简介地震烈度是度量地震的强度的一种指标,它描述了地震对人类、建筑物和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地震烈度的计算是地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烈度计算可以了解地震以及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本文将介绍地震烈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基本原理地震烈度是根据人们对地震影响的主观感受来进行评估的,主要依据震感和破坏情况来判断地震烈度等级。
地震烈度计算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灾害状况调查和震源参数测定,通过对照标准烈度表的描述和统计数据,进行目测或测量,进而确定地震烈度等级。
地震烈度等级地震烈度一般采用中国地震局提出的十二度烈度表进行评估,烈度等级由I度到XII度共分为12个等级。
•I度:无感地震,仅少数人能感到震动。
•II度:见证地震,经过震感能够确定为地震。
•III度:较为明显,室内的部分物体会晃动。
•IV度:室内的大部分物体能够晃动,户外的少数人能够感觉到。
•V度:大部分人能够感受到震动,部分低矮建筑物会出现破损。
•VI度:许多人会惊慌失措,房屋会出现轻微破坏。
•VII度:许多人会逃离建筑物,房屋会出现中度破坏,部分山体会发生滑坡。
•VIII度:房屋的大部分会出现破坏,桥梁会塌陷,山体会出现滑坡。
•IX度:树木和建筑物会被破坏,山体会发生岩崩。
•X度:大范围的破坏,大部分建筑物会倒塌。
•XI度:几乎所有建筑物会被毁坏。
•XII度:地面会出现破裂和错动。
地震烈度计算方法地震烈度计算是通过对照调查和测定的数据,采用专业的表格和工具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的。
根据地震烈度的定义和特征,计算的主要步骤包括:1.确定地震烈度等级的标准和描述。
2.收集震感调查和破坏情况调查的数据。
3.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
4.根据烈度等级的描述和统计数据,判断地震烈度等级。
地震烈度计算可以采用目测法和测量法两种方法,其中目测法是通过主观感觉判断地震烈度等级,测量法是利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对地震进行实时测量和数据记录。
注意事项在进行地震烈度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震中附近的人群应尽快撤离,确保人身安全。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

ICS91.120.25P 15备案号:D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XXXXX—XXXX仪器地震烈度计算Calculation code for insrumental seismic intensity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本稿完成日期:2016年10月19日)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符号和缩略语 (2)5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流程 (2)6 地震动记录选取和处理 (3)7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及等级划分 (4)参考文献 (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福建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引言地震烈度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随着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能够利用地震观测仪器采集地震动记录,再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方法对地震动记录数据进行选取、处理、计算后得到仪器地震烈度。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是地震烈度速报的基础,可为灾情快速判断、地震应急救援决策和行动、工程抢险修复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规范仪器地震烈度的计算流程和方法,对于科学有效地开展地震烈度速报相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本标准为现行GB/T 17742-2008《中国地震烈度表》中的地震烈度的定义的拓展。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仪器地震烈度的计算流程、地震动记录的选取和处理、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及等级划分。
本规程适用于地震烈度速报中仪器地震烈度的计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编制说明

地震行业标准《仪器地震烈度计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地震烈度速报可在地震发生后通过观测仪器直接提供地震烈度,快速生成地震影响强度和范围,为人员伤亡估计、经济损失评估、应急救援决策和工程抢险修复决策提供依据。
地震监测台站越密集,对地震影响场的了解就越全面和详细。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规程是规范、科学进行地震烈度速报工作的基础。
目前,日本、美国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并制订了统一的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
2011年5月15日,依据中震法函…2011‟14号“关于征集2011年地震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建议的通知”,编写组提交了地震行业标准项目建议书“地震仪器烈度”。
2011年9月26日,中震函…2011‟351号“关于下达2011年地震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批准制订工作立项,项目“地震仪器烈度”由工程力学研究所负责。
二、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地震应急响应与处臵技术”方面,明确指出发展“地震和地震烈度的速报”、“重要工程设施预警与紧急处臵”;《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应当通过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快速判断致灾程度,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依据”。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提出我国2020年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并明确将“建设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臵提供实时地震信息服务”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到2020年,要“建成较为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
本项工作是落实《防震减灾法》及国家和行业相关规划的一项重要举措。
仪器烈度计算方法及标准的初步研究

仪器烈度计算方法及标准的初步研究仪器烈度计算方法及标准的初步研究现行中国地震烈度表中,Ⅴ度以上给出了水平向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两个物理参数与地震烈度的参考关系。
当分别用PGA和PGV计算仪器烈度时,计算结果与现场调查烈度相符率很低。
在烈度快速评定中如何计算仪器烈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以下研究:(1)本文选取汶川M8.0级地震Ⅵ~Ⅸ度区内的88个台站的加速度记录,通过仿真方法得到速度记录,并统计了各个台站的PGA、PGV。
利用PGA和PGV分别进行仪器烈度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评定的结果与现场调查烈度相符率都很低。
(2)计算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90%能量持时Td 等十个地震动参数。
为了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动参数参与烈度评定,本文计算了这些参数间的相关系数,通过对相关系数的分析,这些参数可分为三组,在考虑方便应用的情况下,本文在各组中初步选择PGA、PGV和Td作为参与烈度评定的物理参数。
将三者与地震烈度间的关系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表明:PGA和PGV与地震烈度间的相关性较好,方差小,而Td与地震烈度相关性较差,因此本文选择PGA与PGV两参数,作为评定地震烈度的物理标准。
利用中国地震烈度表,分别作出二者单独评定的台站处烈度值,将二者计算的仪器烈度与现场调查宏观烈度相比较,相符率分别为35%和50%,PGA计算结果明显低于PGV 的计算结果,但二者相符率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评定结果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相符率的加权方案,利用PGA和PGV综合评定烈度,评定结果表明,相符率有较大提高,说明本文方法可有效地使仪器烈度更加接近宏观烈度。
(3)本文借鉴日本仪器烈度计算方法,推导得到了与我国现行地震烈度评定标准大致相符的一个仪器烈度标准,并用汶川地震记录进行检验。
研究表明:分别采用PGA、PGV综合判定方法及采用该标准评定的台站处的烈度值与现场调查结果相符率都在60%以上,同时,本文也用集集地震资料进行了验算,研究表明:PGA单独评定结果明显好于其他方法评定结果。
中国地震烈度表及相关参数

中国地震烈度表及相关参数地震是地球上最为常见和普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破坏力极大且不可预测。
为了对地震进行系统的观测和记录,中国地震烈度表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中国地震烈度表的背景、参数解释以及与地震烈度相关的知识等。
1. 中国地震烈度表的背景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对地面造成破坏程度的指标。
早期的地震烈度表在中国并不统一,导致地震烈度评估结果的差异较大,不利于科学研究和救灾工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地震局于1971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地震烈度评定工作,最终于1980年制定并推广了《中国地震烈度表》(GB 17740-1999)。
该烈度表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使用,并成为全国地震事业的基础规范。
2. 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参数解释中国地震烈度表中包含了许多参数,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参数进行解释。
1.烈度(Intensity):烈度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
中国地震烈度表将烈度分为12个级别,依次为I度到XII度。
I度为不可感地震,XII度为破坏性极强地震。
2.震级(Magnitude):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的量度。
它是地震短周期体波震动的振幅的对数,通常使用里氏震级(M)来表示,是用于测量地震的国际通用单位。
震级与烈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完全一致。
3.地震带(Seismic Zone):地震带是指地壳有地震活动的区域。
中国地震带主要包括亚欧板块相交的地震带、欧亚板块相交的地震带、太平洋板块相交的地震带和滇藏地块地震带等。
不同地震带的地震活动频繁程度和能量释放强度各异。
4.活动断裂带(Active Fault Zone):活动断裂带是指在人类历史时间尺度内发生地震的断裂带。
中国地震波区多分布在活动断裂带上。
活动断裂带的存在对地震烈度分布和地震灾害程度有重要影响。
3. 与地震烈度相关的知识除了中国地震烈度表中的参数外,还有一些与地震烈度相关的知识值得了解。
1.烈度评定:烈度评定是指通过采集地震时期的地震参数等信息,结合实地考察,对地震烈度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的过程。
地震仪器烈度标准初步研究

Pr e l i mi n a r y s t u d y o n i n s t r u me nt a l s e i s mi c i nt e n s i t y s t a n d a r d
J I N Xi n g ,Z HANG Ho n g c a i ,LI J u n,e t a 1 . Pr e l i mi n a r y s t u d y o n i n s t r u me n t a l s e i s mi c i n t e n s i t y s t a n d a r d .Pr o g r e s s i n
烈度具有直观 、 简便 等特 点, 能够在 震后 快速获取. 随着我 国地震观 测台站 密度 的不断加大及各种技 术手段的不 断
成 熟完善 , 观测数据 的数 量和质量都得到 了很 大的提 高, 因而在破 坏性地 震发生后根 据观测 台站的记 录直接计 算
仪 器地 震 烈 度 成 为 可 能 . 通过 对 比 分析 美 国 、 日本 、 以及 我 国 大 陆地 区的 地 震 烈 度 算 法 , 本 文提 出一 个借 鉴 日本 气
2 .I n s t i t u t e o f En g i n e e r i n g Me c h a n i c s ,C h i n a Ea r t h q u a k e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Ha r b i n 1 5 0 0 0 8 . C h i n a )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其说明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其说明佚名【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1992(008)004【摘要】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编制,编制中充分考虑了我国地震活动的时、空非均匀性特征,对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做了重要改进。
在地震活动特点和构造活动特点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先划分出26个地震带作为地震活动分析的统计单元,再进一步在地震带内划分潜在震源区,据此将全国划分为733个不同震级上限的潜在震源区。
按各震级段地震资料的可信时期,求得地震带的地震重复率系数(b值),并根据对地震活动的时间不均匀性及空间不均匀性分析求得未来时间段的年发生率及其空间分布函数。
采用分区烈度椭圆衰减模型,求得全国共约三万个点不同超越概率的烈度值,最后以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风险水平给出1∶400万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本图可作为中小工程的抗震设计依据、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以及制定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本图反映了我国八十年代的地震科学水平,也使我国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进入概率设计阶段。
【总页数】11页(P1-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相关文献】1.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其它 [J], 汪颖富2.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地震局、建设厅关于执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其使用规定的意见的通知 [J], ;3.《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简介 [J], 潘绍焕4.对《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江苏省部分的有关认识 [J], 梁中华;孙寿成5.关于发布《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的通知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行业标准《仪器地震烈度计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地震烈度速报可在地震发生后通过观测仪器直接提供地震烈度,快速生成地震影响强度和范围,为人员伤亡估计、经济损失评估、应急救援决策和工程抢险修复决策提供依据。
地震监测台站越密集,对地震影响场的了解就越全面和详细。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规程是规范、科学进行地震烈度速报工作的基础。
目前,日本、美国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并制订了统一的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
2011年5月15日,依据中震法函〔2011〕14号“关于征集2011年地震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建议的通知”,编写组提交了地震行业标准项目建议书“地震仪器烈度”。
2011年9月26日,中震函〔2011〕351号“关于下达2011年地震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批准制订工作立项,项目“地震仪器烈度”由工程力学研究所负责。
二、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地震应急响应与处置技术”方面,明确指出发展“地震和地震烈度的速报”、“重要工程设施预警与紧急处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应当通过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快速判断致灾程度,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依据”。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提出我国2020年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并明确将“建设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提供实时地震信息服务”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到2020年,要“建成较为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
本项工作是落实《防震减灾法》及国家和行业相关规划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地震观测台网发展迅速,基于实际地震观测地震动记录的仪器烈度速报已经开展,但缺少统一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标准。
而日本、美国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并制订了统一的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
如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密集的强震动观测台网和烈度计网,1996年正式启动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可以在中强以上地震发生后2—3分钟给出各地的仪器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峰值等,并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向政府有关部门和公众发布。
2011年日本3.11特大地震中,日本分别在震后2分钟和7分钟在网站上发布了详细的烈度速报分布图,并在15分钟给出了更详细的推测烈度分布图。
美国自1994年开始运行震动图生成系统(ShakeMap),实现了在中强地震发生后3—5分钟内给出仪器地震烈度分布图、地震动峰值等值线分布图、不同周期反应谱等值线图,并通过网络发布。
我国台湾地区自1992年开始实施“强地震动观测计划(TSMIP)”,并建设了地震信息快速发布系统(RTD),可在地震发生后数分钟内生成烈度分布图、地震动峰值分布图等,并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传送至相关部门。
我国在本世纪初尝试进行仪器地震烈度速报工作。
2012年福建省地震局制定了地方标准DB35/T 1308-2012《地震仪器烈度表》,于2012年11月27日发布,2013年3月1日起实施。
但目前尚没有专门的行业计算标准作为建设依据,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为此,提出了仪器地震烈度标准的制定工作。
随着近年来强震动观测记录的积累,近年来我国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研究较多,利用我国近年来获取的强震动记录及其对应的震后调查烈度资料数据,建立了多种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参数、傅里叶参数、反应谱参数、持时、滤波参数等)与地震烈度之间的统计关系,将部分参数的统计关系与国内外研究进行了对比。
基本具备了开展标准制订的条件。
三、工作简况(一)工作组的组成单位制订主要参加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福建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二)主要工作过程、工作组会议的主要议题和结论2011年10月30日,编制组签订了地震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任务书。
项目启动至今共召开了五次主要工作会议,一次重要评审会议,多次函件征求专家意见,对仪器地震烈度相关工作进行了充分讨论。
自2014年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6.5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开始采用编制组初步成果,应用强震动记录开展仪器地震烈度应急工作,并经过了20余次破坏性地震的实际检验。
2015年2月28日,中国地震局印发了《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暂行规程》中震测发〔2015〕18 号,规定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编制组制订的本规程。
各次会议及评审的时间、主要议题及成果如下。
第一次会议。
2012年10月26日,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在河北燕郊组织了“标准制修定项目研讨会”(中震测函〔2012〕204号)。
编制组汇报了制订准备工作,提出了多种可能的技术路线,与与会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
第二次会议。
2013年7月11日,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在福建平潭组织了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类标准研讨会。
编制组汇报了制订工作地震动参数统计进展、标准方案,与会专家与编制组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对制订工作给出了若干建议。
第三次会议。
2013年10月26日,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在福建平潭组织了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类标准研讨会。
编制组汇报了国内外研究进一步进展、增加强震动记录后的地震动参数统计进展、与福建地方标准的对比结果等,与会专家与编制组进行了充分讨论。
第四次会议。
2014年7月24日,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在黑龙江省哈尔滨组织了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类标准研讨会。
编制组汇报了利用大量强震动观测记录的统计结果、统计方法及确定的技术方案等,与会专家与编制组进行了充分讨论,同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确定了目标路线。
第五次会议。
2014年11月23日,在福建省福州《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启动会上(中震测函〔2014〕93号),汇报了标准初稿,编制组汇报了标准制订成果。
第一次评审会议。
2015年2月2日,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在哈尔滨组织召开了“地震仪器烈度计算规程编制讨论和预评审工作”会议(中震测函〔2015〕13号),监测预报司、政策法规司、震害防御司、应急救援司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组成了以高孟潭研究员为组长的20人专家组,对《地震仪器烈度计算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进行了技术评审。
专家组审阅了《规程》文本及编制说明,听取了编制组对编制过程及内容的汇报,肯定了编制思路、技术路线、试验数据、技术指标、计算方法、规程结构;肯定了《规程》与现有相关标准协调,及对业务发展最新需求和现状的考虑,通过了评审。
并建议修改“地震仪器烈度”为“仪器地震烈度”。
此外,编制组还多次与袁一凡、张敏政、赵宗和、孙景江等老专家进行邮件讨论和当面咨询,并在多次学术研讨会期间与专家进行讨论,专家的合理建议纳入了编写思路中。
四、标准规范的对象和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仪器地震烈度的计算流程、地震动记录的选取和处理、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及等级划分。
本规程适用于地震烈度速报中仪器地震烈度的计算。
五、标准编制原则1)科学性烈度标准中所提出的指标应建立在充分强震动观测数据、震后震害数据、现有变准和各类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保证科学、合理地计算仪器地震烈度。
2)继承性和一致性继承、拓展并衔接《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T 18306-2015)等相关标准,保持仪器地震烈度等级刻度不变,但表示方式变为阿拉伯数字,并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3)可操作性标准采用易于计算和理解的加速度峰值和速度峰值作为表征仪器地震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计算方便,可操作性强。
六、确定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依据和过程(一)主要研究过程1.数据来源研究应用了我国大陆地区12次破坏性地震中139个强震动观测台站获得的加速度记录及实地调查资料确定的各台站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作为数据统计源。
每个台站的强震记录均包含三个分量(两个水平分量和一个竖直分量),烈度区范围为VI度-X度。
12次地震的地震事件信息及台站分布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
此外,本报告利用了我国414次地震共计11853条地震动观测记录对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由于所用的强震动记录汶川地震所占比例较大,且VI度区和VII度区的面积较大、台站较多,为了较为精细的刻画记录点所在的烈度区,本报告以雷建成等(2007)根据四川及其临近地区的地震动数据拟合得到的我国西南地区烈度衰减关系为参考依据,对汶川地震的VI度区和VII度区设置半度等震线。
地震时间震级震中烈度VI度VII度VIII度IX度X度合计汶川地震2008-05-12 M8.0 XI 54 20 8 4 1 87 芦山地震2013-04-20 M7.0 IX 5 7 12 攀枝花地震2008-08-30 M6.1 VIII 2 2 4 宁洱地震2007-06-03 M6.4 VIII 2 1 3 盈江地震2008-08-21 M5.8 VIII 1 1 姚安地震2009-07-09 M6.0 VIII 1 1 乌恰地震2008-10-05 M6.8 VII 2 1 3 岷县地震2013-07-22 M6.6 VIII 3 1 4 鲁甸地震2014-08-03 M6.5 IX 6 1 1 8 景谷地震2014-10-07 M6.6 VIII 3 1 1 5 康定地震2014-10-22 M6.3 VIII 3 3 康定地震2014-10-25 M5.8 VIII 3 4 1 8 合计85 38 10 5 1 139图1 统计分析用的12次破坏性地震及VI以上台站分布2.地震动参数及滤波频带选取本报告主要对常用的地震动峰值、频谱等24种地震动参数与震后调查烈度进行了统计关系。
1)地震动峰值参数地震动峰值参数有加速度峰值PGA、速度峰值PGV和位移峰值PGD(包括三个单方向、水平方向合成和三方向合成)、日本气象厅计测烈度使用的0.3秒持时对应的等效峰值加速度3.0A和福建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中的0.5秒持时对应的等效峰值加速度5.0A。
2)地震动频谱参数频谱参数是能够体现地震动频率特性的参数,本报告选取了反应谱峰值、有效峰值、谱烈度、均方根速度反应谱、反应谱均值等参数,介绍如下。
三种阻尼比00.050.10ξ=、、下的加速度反应谱谱峰值PSA 、速度反应谱谱峰值PSV 何位移反应谱谱峰值PSD 。
1978年美国应用技术委员会(ATC)编制的抗震设计样板规范(ATC-3)中采用的有效峰值速度EPA 与有效峰值速度EPV 来度量地震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