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层损害的机理
第四章 油气层损害机理——【保护油层气技术】

Shales and sands are porous. The pore spaces in sands & shales are the space
occupied by “in-situ” formation fluids.
Fluid flow (rate)
第二节 油气层潜在损害因素
喉道的大小、分布,以及它们的几何形态是影响 油气层储集能力、渗透特性的主要因素。
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连通关
系,称为油气层的孔隙结构。孔隙结构是从微观角度
来描述油气层的储渗特性,而孔隙度和渗透率则是从
宏观角度来描述油气层的储渗特性。
第二节 油气层潜在损害因素
第四章 油气层损害机理
第一节 油气层损害机理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油气层潜在损害因素 第三节 外来流体与油气层岩石的作用 第四节 外来流体与油气层流体的作用 第五节 工程因素和油气层环境条件变化造 成的损害 第六节 碳酸盐岩油气层损害机理
第一节 油气层损害机理的研究方法
油气层损害机理:油气层损害的产生原因和伴随损害发生的物理、化学变 化过程。
1、油气层的储渗空间的类型和孔隙结构 (1)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① 四种基本孔隙类型:粒间孔、溶蚀孔、微孔隙 及裂隙。储层中常以前三种为主,裂隙可与其它任 何孔隙共生。
第二节 油气层潜在损害因素
A. 粒间孔:颗粒相互支撑,胶结物含量少,孔隙位 于颗粒及胶结物之间。以这类孔隙为主的砂岩储集 层孔隙大、喉道粗、连通性好。一般都具有较大的 孔隙度(>20%)与渗透率(>100×10-3 m2)。因此,这 类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性与渗透性。
Porosity & Permeabilty of Shale and
保护油气层技术2

2.3 外因作用下引起的油气层损害
2.3.1外界流体进入油气层引起的损害
流体中的固相颗粒堵塞油气层引起的损害 固相颗粒堵塞影响因素 颗粒浓度:在一定条件下,侵入流体颗粒浓度
越大,损害越大,但颗粒侵入深度越小; 颗粒大小(中值直径):在颗粒中值直径小 于地层孔隙直径时,颗粒越大,造成的堵塞越严 重,但颗粒侵入深度越小;
2.2.3油气层岩石的润湿性
岩石润湿性对多相流的影响(续)
水驱油方向
影响毛管力的大小和方向
p
水驱油方向 p
水
pc 油
水 pc
油
亲水毛管
亲油毛管
在亲水毛管中,毛管力与驱替力方向一致,为动力; 在亲油毛管中,毛管力与驱替力方向相反,为阻力。
保护油气层技术
2.2 油气层潜在损害因素
2.2.3油气层岩石的润湿性
保护油气层技术
The Technique of the Formation Protection
韩 松
2010.10
保护油气层技术
第二章 油气层损害机理
2.1 概述
地层 (油气层)损害的定义
在油气钻采作业环节中,发生流体产出或注 入能力显著下降的现象(或作用)。
特点
多在井壁附近,也可以在井间 渗流通道(孔隙和/或裂缝)改变 与产出油气或注入的驱替流体密切相关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外界流体进入油气层引起的损害; 工程因素和油气层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造 成的地层损害。
保护油气层技术
第二章 油气层损害机理
2.3 外因作用下引起的油气层损害
2.3.1外界流体进入油气层引起的损害
采油过程中油气层损害及保护技术

采油过程中油气层损害及保护技术摘要:油气勘探完成后,需要经过钻井、完井、修井等环节。
这些环节的开发将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从而破坏油气藏的物理化学平衡,对油气藏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有关人员的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出,目前的气田勘探开发是一个完整的项目。
如果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对油气藏本身造成损害,可能会影响其他工作。
因此,在具体开发中,相关人员需要明确目前油气藏本身的损害机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相应的改进。
然而,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油气藏的保护方法并不理想,需要采取进一步有效的方法加以改进。
关键词:采油过程;油气层损害;保护技术1采油过程中油气受损机理1.1外因作用下油气层造成的损害在不同生产过程中因为外界因素作用造成的损害会有较多种类,其中一种叫做外界流体和储层岩石矿物流体不匹配造成损害,其形成原因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1)流体中固相颗粒堵塞油气层造成的损害,入境一般会有两种固相的颗粒,一种是加入有用的颗粒,当前比较常见的有加重剂,另一种则是有害固体,其自身包含岩屑等污染物,损害油气的原理是井眼中流体的液体压力过大造成空隙进入油气层从而造成堵塞。
(2)压漏油气造成油气层损害,地质自身的性质发生变化,这也使得相关人员在作业的时候很容易形成这种损害,特别是作业的液压过大时会造成液漏进入油气层,从而使得油气层受到损害。
(3)出砂和底层坍塌造成油气层损害,在具体采油的过程中随着采油的深入油气层的变化,会造成出现较大的压差,这也很容易造成油气层出现大量的砂,导致气层出现坍塌从而造成较大的影响。
(4)加深油气层损害深度,在具体开展作业的过程中由于造成较大的差距,在高压差的作用下,油气层的固量和滤液量形成较大的差距,这也使得自身的损害和液相受到影响,从而造成油气层受到较大的影响。
1.2压裂损害在分析不同程度的损害时,压裂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压裂过程中,残渣对压裂效果有很大影响。
如果相对较小的颗粒进入油气层,可能会出现堵塞。
油气层损害的机理

一、油气层损害的基本概念油气层损害:任何阻碍流体从井眼周围流入井底的现象。
油气层损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油气层渗透率的降低,包括油藏岩石绝对渗透率和油气相对渗透率的降低。
发生油气层损害的主要作业环节:在钻井、完并、修井、实施增产措施和油气开采等发生油气层损害的机理:工作流体与储层之间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相互作用。
二、保护油气层的重要性①在油气勘探过程中,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发现油气层和对储量的正确估算。
②保护油气层有利于提高油气井产量和油气田开发经济效益。
可以大大减少试油、酸化、压裂和修井等井下作业的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
③有利于油气井的增产和稳产。
三、保护油气层涉及的技术范围八方面内容:①岩心分析、油气水分析和测试技术;②油气层敏感性和工作液损害室内评价技术;③油气层损害机理研究和保护油气层技术系统方案设计;④钻井过程中的油气层损害因素分析和保护油气层技术;⑤完井过程中的油气层损害因素分析和保护油气层技术;⑥开发生产中的油气层损害因素分析和保护油气层技术;⑦油气层损害现场诊断和矿场评价技术;⑧保护油气层总体效果评价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折技术。
四、油气层损害机理1油气目的潜在损害因素1)油气层储渗空间孔喉类型和孔隙结构参数与油气层损害关系很大2)油气层的敏感性矿物速敏、水敏、盐敏、酸敏、碱敏3)油藏岩石的润湿性4)油气层流体性质2固体颗粒堵塞造成的损害1)流体中固体颗粒堵塞油气层造成的损害2)地层中微粒运移造成的损害3工作液与油气层岩石不配伍造成的损害1)水敏性损害2)碱敏性损害3)酸敏性损害4)油气层岩石润湿反转造成的损害4工作液与油气层流体不配伍造成的损害1)无机垢堵塞2)有机垢堵塞3)乳化堵塞4)细菌堵塞5油气层岩石毛细管阻力造成的损害评价油气层损害的实验方法评价实验是指在研究油层损害问题时,在实验室内进行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测定的实验。
该评价实验由一系列综合性的岩心分析实验组成。
一、评价实验的目的:保护油气层。
保护油气层技术第二章 油气层损害机理

1、水敏性损害
(1)定义
若进入油气层的外来液体与油气层不配伍时, 将会引起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分散,导致油气层 渗透率降低。
水敏性损害产生原因:粘土矿物吸水膨胀分散。
(2)影响油气层水敏性损害的因素
粘土矿物的类型、含量和存在的状态 油气层的孔渗性质 外来液体的矿化度 矿化度降低速度 外来液体中的阳离予类型
20-40 非膨胀型
粘土矿物含量越高,水敏性损害程度越大。
② 油藏岩石的孔渗性质
★低孔低渗油气藏
即使少量的水敏性粘土矿物也可能对油气层渗透率 造成较大的影响;
★高孔高渗油气藏
少量水敏性粘土矿物的存在对渗透率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③ 外来液体矿化度
外来液体的矿化度↓→油气层水敏性损害↑。
④ 外来液体中的阳离子类型
孔隙度: 衡量储集空间多少及储集能力大小的参数。 渗透率: 岩石渗透流体能力大小的量度,它是孔喉的大
小、均匀性和连通性三者共同作用的体现。
渗透性很好的油气层: 渗透率差的油气层:
孔喉较大或较均匀,连 通性好,胶结物含量偏 低,受外来固相颗粒损 害的可能性较大。
孔喉偏小或连通性差,胶结 物含量偏高,易发生粘土膨 胀、分散运移及水锁损害。
三、岩石的表面性质
岩石的表面性质决定了流体在孔隙中的分布与渗流, 对油气层损害有重要的影响。
(一)岩石比表面 (二)岩石的润湿性
(一)岩石比表面
1、定义:指单位体积的岩石内颗粒的总表面积,或 单位体积内总孔隙的总表面积。
2、与油气层损害的关系 比表面越大,损害可能越大。
(二)岩石的润湿性
1、定义:岩石表面被流体润湿(铺展)的情况。 2、分类:亲水性、亲油性、两性润湿
第九章油气层损害与钻井完井液

第九章油气层损害与钻井完井液
第九章油气层损害与钻井完井液
(2)孔隙结构参数 主要有:孔喉大小、分布、孔喉弯曲程度和孔喉连
通程度。 a、其它条件相同时,孔喉越大固相颗粒损害
程度越大;滤液造成水锁、贾敏等损害的可能性越小。 b、孔喉弯曲程度增加越易受到损害。 c、孔隙连通性越差越易受到损害。
b、碱敏性矿物 与高pH值外来液作用产生分散、脱离或新的硅酸盐沉
淀、硅凝胶,并引起渗透率下降的矿物。 主要有:长石、微晶石英、各类粘土矿物、蛋白石等。
c、酸敏性矿物
指油气层中与酸液作用产生化学沉淀或酸蚀后释放出微 粒,并引起渗透率下降的矿物。
d、速敏矿物 油气层中在高速流体流动作用下发生运移,并堵塞喉道的
2、使其后的所有作业变得困难。 3、造成油气井产能的降低,同时降低油田最终 采收率低,使开发成本提高,成本回收缓慢。
第九章油气层损害与钻井完井液
三、油气层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
1、国外油气层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
年代 技术发
发展原因
技术发展水平
存在的问题
展阶段
50年代 认识阶 石油价格低、基本忽 有些学者开始提出油井投产 重视降低原油成本,忽略
第九章油气层损害与钻井完井液
b、损害机理 (a)一方面比孔喉尺寸大的乳状滴堵塞孔喉; (b)另一方面是提高流体的粘度,增加流动阻力。
注意:同一岩石的有效渗透率之和小于岩石的绝对渗 透率。有效渗透率除与岩石自身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流体 的饱和度及岩石的润湿性有关。
第九章油气层损害与钻井完井液
渗透率是孔喉大小、均匀性和连通性三者的共同体现。 如果储层的渗透率高孔喉较大、较均匀、连通 性好、胶结物含量低、受固相侵入损害的可能性大。 如果储层的渗透率低孔喉较小、连通性差、胶 结物含量高、易受水化膨胀、分散运移、水锁、贾敏损害。
油气层损害机理

第四章油气层损害机理当探井落空、油气井产量快速递减、注入井注入能力下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油气层可能被损害。
随着勘探开发的地质对象越来越复杂(规模变小,储层致密、深层高温高压、老油气田压力严重衰竭),探井成功率降低,开发作业成本增加,使得油气层损害研究更加倍受关注。
油气层被钻开之前,在油气藏温度压力环境下,岩石矿物和地层流体处于一种物理、化学的平衡状态。
钻井、完井、修井、注水和增产等作业或生产过程都能改变原来的环境条件,使平衡状态发生改变,这就可能造成油气井产能下降,导致油气层损害。
为了揭示油气层损害机理,不仅要研究油气层固有的工程地质特征和油气藏环境(损害内因),而且还应研究这些内因在各种作业条件下(损害外因)产生损害的具体过程。
损害机理研究以岩心分析、敏感性评价、工作液损害模拟实验和矿场评价为依托,通过综合分析,诊断油气层损害发生的具体环节、主要类型及作用过程,最后要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技术和解除损害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油气层损害类型油气井生产或注入井注入能力下降现象的原因及其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过程称为油气层损害机理。
通常所说的油气层损害,其实质就是储层孔隙结构变化导致的渗透率下降。
渗透率下降包括绝对渗透率的下降(即渗流空间的改变,孔隙结构变差)和相对渗透率的下降。
外来固相侵入、水敏性损害、酸敏性损害、碱敏性损害、微粒运移、结垢、细菌堵塞和应力敏感损害等都改变渗流空间;引起相对渗透率下降的因素包括水锁(流体饱和度变化)、贾敏、润湿反转和乳化堵塞。
油气层损害主要发生在井筒附近区,因为该区是工作液与油气层直接接触带,也是温度、压力、流体流速剧烈变化带。
钻井完井过程的损害一般限于井筒附近,而增产改造、开发中的损害可以发生在井间任何部位。
对于某一油气藏和具体作业环节到底如何有效地把握主要的损害呢?大量研究工作和现有的评价手段已能清楚地说明主要损害原因。
目前比较普遍接受的分类方案见表4—1,首先分成四大类:(1)机械损害;(2)化学损害;(3)生物损害;(4)热力损害,然后再进行细分。
油气层损害机理

Ki-1
说明储层发生了速度敏感损害,即储层具有速敏性
•临界流量Qc的确定
我们把发生速敏损害的前一个流量点的流量
( Qi-1 )称为临界流量Qc 。
18
速敏实验曲线
渗透率(×10-3m2)
0.2 0.16 0.12 0.08 0.04
0 0
Pm1 Pm1(反向地层水)
0.2
0.4
0.6
严重,提高返排恢复率,酸洗清除滤饼 水平井大部分采用裸眼或衬管完成,酸液和氧化剂清除滤饼 应用屏蔽暂堵原理设计无损害的钻井完井液 欠平衡作业是抑制固相侵入损害的有效途径 现场一般通过对压井液、射孔液、修井液、酸液、压裂液、
注入流体的严格过滤来避免固相侵入损害
33
1.3 相圈闭损害
相圈闭与不利的毛管压力和相对渗透率效 应有密切关系
石蜡、沥青沉积 盐类沉积、水合 物、类金刚石物
气体流体钻 井、斜井钻井 射孔完井 钻井、油气生 产
钻井完井、增 产改造、修井、 注 水 注 气 、 EOR
注 水 和 EOR 过 程为主
热力采油为主
13
1 物理作用损害
物理作用损害指钻井、完井、压井、增产 措施中设备和工作液直接与地层发生物理 变化造成的渗透率下降
8
概述
外来固相侵入、水敏性损害、酸敏性损害、碱敏 性损害、微粒运移、结垢、细菌堵塞和应力敏感 损害等都改变渗流空间
引起相对渗透率下降的因素包括水锁(流体饱和 度变化)、贾敏、润湿反转和乳化堵塞
油气层损害主要发生在井筒附近区,因为该区是 工作液与油气层直接接触带,也是温度、压力、 流体流速剧烈变化带
油藏若在低于泡点压力下开采,溶解气的溢出使气 相饱和度增加,可出现气相圈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敏性:
若酸化用酸与油气层不配伍,则会与油气层中的某些矿物、流体反应生成沉淀或释放出微粒,对孔喉造成堵塞。
目的:
通过模拟酸液进入地层的过程,用不同酸液测定酸化前后渗透率的变化,从而判断油气层是否存在酸敏性并确定酸敏的程度。
评价实验的步骤:
先用地层水测出基础渗透率,再用煤油正向测出注酸前的渗透率K1;反向注入0.5~1.0倍孔隙体积的酸液,反应1~3h;最后用煤油正向测定注酸后的渗透率率K2。根据两渗透率之比(K2/K1)评价。
组成:
扫描电镜由电子系统、扫描系统、信息检测系统、真空系统和电源系统等部分构成。
原理:
利用细聚焦的电子束在岩样上逐点扫描,激发产生能够反映样品特征的信息并调制成像。分析前应将岩样用抽提的方法洗净,然后加工出新鲜断面作为观测面。
样品直径一般不超过1cm。
特点:
制样简单、分析快速。
4)其他岩心分析方法
用压汞法测定岩石的毛管压力曲线
一、评价实验的目的:
保护油气层。
(1)弄清储层潜在因素;
(2)弄清外因对储层的影响;
(3)在内因外因的作用下,弄清储层损害类型及程度
(4)筛选合理的防治措施。二、评价程序
三、岩心分析
油气层的敏感性评价、损害机理的研究、对油气层损害的综合诊断和保护油气层技术方案的制定等都必须建立在岩心分析的基础之上。
(4)CaCl2-CaBr2混合盐水体系
密度在1.4~1.8g/cm3范围,只需加入较少量的聚合物。
(5)CaBr2-ZnBr2与CaCl2-CaBr2-ZnBr2混合体系
密度均可高达2.30 g/cm3。
优点:
可避免因固相颗粒堵塞而造成的油气层损害;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钻井液对粘土矿物水化作用的抑制性,减轻水敏性损害;机械钻速可显著提高。
五、工作液对油气目的损害评价
评价实验的目的:
通过测定工作液侵入油藏岩石前后渗透率的变化,来评价工作液对油气层的损害程度,判断它与油气层之间的配伍性,从而为优选工作液的配方和施工工艺参数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模拟地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用地层水饱和岩样,用中性煤油进行驱替,建立束缚水饱和度,并测出污染前岩样的油相渗透率Ko;在一定压力下反向注入工作液,历时2h,若2h内不见滤液流出,可延长时间或增大驱替压力;将岩样取出并刮除滤饼,再次
4)污染系数法
污染系数等于1与产能比的差值,即DF=1–PR显然,当油气层末受损害时,DF=0;受到损害时DF>0
5)井底污染半径法
井底污染半径(rd)反映钻井液等外来流体侵入油气层的深度,是表示损害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以上方法所确定的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油气层损害的程度,其中表皮系数是最基本的参数。采用中途测试的方法.也可测得表皮系数。
用Amott和USBM法测定岩石的润湿性。
用红外光谱法测定岩石矿物的组成及所含元素。
用图像分析法观测孔喉的尺寸与分布等也都是岩心分析中的常用方法。
用CT扫描和核磁共振(NMR)为代表的现代影像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
四、油气层敏感性评价
1)速敏评价实验
速敏性:
油气层的速敏性是指在钻井、完井、试油、注水、开采和实施增产措施等作业或生产过程中,流体的流动引起油气层中的微粒发生运移,致使一部分孔喉被堵塞面导致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特点:
直观、费用低,常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前进行。
注意:
只有选择有代表性的岩心制成薄片,分析结果才有实际价值。
3)扫描电镜(SEM)分析
用于:
提供孔隙内充填物的矿物类型、产状和含量的直观资料。对油气层中的粘土矿物和其他敏感性矿物进行观测;获取油气层中孔喉的形态、尺寸、弯曲度以及与孔隙的连通性等资料;估算出粒径小于37mm的地层微粒的类型、含量和分布;对含铁的酸敏性矿物进行检测等。
②油气层敏感性和工作液损害室内评价技术;
③油气层损害机理研究和保护油气层技术系统方案设计;
④钻井过程中的油气层损害因素分析和保护油气层技术;
⑤完井过程中的油气层损害因素分析和保护油气层技术;
⑥开发生产中的油气层损害因素分析和保护油气层技术;
⑦油气层损害现场诊断和矿场评价技术;
⑧保护油气层总体效果评价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折技术。
目的:
一是确定导致微粒运移开始发生的临界流速;二是为后面将要进行的水敏、盐敏、碱敏和酸敏实验以及其他各种损害评价实验提供合理的实验流速。
一般情况下,要先进行速敏评价实验,所有后面评价实验的流速应低于临界流速,应控制在临界流速的0.8倍。实验装置:
速敏和其它敏感性评价的均为岩心流动试验仪。详细实验步骤可参见SY/T5358—2002《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方法》。
用于:
测定油藏岩石中骨架颗粒、基质和胶结构的组成和分布,描述孔隙的类型、性质及成因,了解敏感性矿物的分布及其对油气层可能引起的损害。
薄片样品制备:
将岩石顺一定方向切割成薄板,将一面磨平后用树胶将其粘在载玻片上;然后磨另一面、直至矿片厚约为0.03mm,并能透过可见光时为止,最后将盖破片粘在矿片表面即制成。
目的:
确定临界pH值以及由碱敏引起油气层损害的程度。意义:
在设计各类工作液时,其pH值应控制在临界pH值以下。
方法:
测定时,以地层水的实际pH值为基础,通过适量添加NaOH溶液配制不同pH值的盐水,最后一级盐水的pH值等于12,测定渗透率。
临界pH值确定:
[(Ki-l—Ki)/Ki-1]×l00%≥±5%(pH)i-1
保护油气层的钻井液技术
一、对钻井液的要求
1)必须与油气层岩石相配伍
2)必须与油气层流体相配伍
3)尽量降低固相含量
4)密度可调,以满足不同压力油气层近平衡压力钻井的需要
二、保护油气层的水基钻井液
1)无固相清洁盐水钻井液
无机盐:
NaCl、CaCl
2、KCl、NaBr、KRr、CaBr2和ZnBr2等
(1)NaCl盐水体系
数学表达式:
CR=PR=lg(re/rw)/[lgre/rw)十0.4342S]
3)流动效率法
流动效率表示在获得相同原油产量的条件下.油气层受到损害后的采油指数(PI)与未受损害时的理想采油指数(PI)0之比值。
计算式:
Ef=(p – pf –0.8684m0S)/(p – pf)
式中:
Ef表示流动效率,p表示地层压力,pf表示井底流动压力,m0表示压力恢复曲线直线段的斜率,S表示表皮系数。由上式可知,若S值越大,则Ef值越小。当S=0时,Ef=1
四、油气层损害机理
1油气目的潜在损害因素
1)油气层储渗空间
孔喉类型和孔隙结构参数与油气层损害关系很大
2)油气层的敏感性矿物
速敏、xx、盐敏、酸敏、碱敏
3)油藏岩石的润湿性
4)油气层流体性质
2固体颗粒堵塞造成的损害
1)流体中固体颗粒堵塞油气层造成的损害
2)地层中微粒运移造成的损害
3工作液与油气层岩石不配伍造成的损害
一、油气层损害的基本概念
油气层损害:
任何阻碍流体从井眼周围流入井底的现象。
油气层损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油气层渗透率的降低,包括油藏岩石绝对渗透率和油气相对渗透率的降低。
发生油气层损害的主要作业环节:
在钻井、完并、修井、实施增产措施和油气开采等发生油气层损害的机理:
工作流体与储层之间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相互作用。
主要目的:
全面认识油藏岩石的物理性质及岩石中敏感性矿物的类型、产状、含量及分布特点,确定油气层潜在损害的类型、程度及原因,从而为各项作业中保护油气层工程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和建议。
1)X-射线衍射(XRD)分析
根据:
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特性来鉴别物质的方法。
没有任何两种结晶物质在晶胞大小、质点种类以及质点在晶胞中的排列方式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当X-射线通过某一晶体时,必然会显示出该晶体特有的衍射特征值——反射面网间的距离(d)和反射线的相对强度(I/I0)。
二、保护油气层的重要性
①在油气勘探过程中,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发现油气层和对储量的正确估算。
②保护油气层有利于提高油气井产量和油气田开发经济效益。可以大大减少试油、酸化、压裂和修井等井下作业的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
③有利于油气井的增产和稳产。
三、保护油气层涉及的技术范围
八方面内容:
①岩心分析、油气水分析和测试技术;
实验液体:
对于采油井,速敏评价实验应选用煤油作为实验流体;对于注水井,则应使用地层水或模拟地层水作为实验流体。
方法:
通过测定不同注入速度下岩心的渗透率,判断储层岩心对流速的敏感性。
临界流速的判定标准为:
若流量Qi-1对应的渗透率Ki-1与流量Qi对应的渗透率Ki之间满足下式
[(Ki-1—Ki)/Ki-1]×100%≥5%发生流速敏感
实验程序:
首先用模拟地层水测定岩样的盐水渗透率,然后依次降低地层水的矿化度,再分别测定盐水渗透率,直至找出Cc值时为止。
临界矿化度确定:
[(Ki-l—Ki)/Ki-1]×l00%≥±5%Ci—l
4)碱敏评价实验
碱敏性:
当高pH值的工作流体进入储层后,将促进储层中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与分散,并使硅质胶结物结构破坏,促进微粒的释放,从而造成堵塞损害。
均质油气层损害程度的评价标准
损害程度轻微损害中等损害严重损害
S0~22~10>10
2)条件比与产能比法
条件比(CR):
是指油气井供给半径re以内的平均有效渗透率与远离并底、末受损害油气层的有效渗透率之比值产能比(PR):
是指在相同的生产压差条件下,油气层受到损害时的原油产量与未受损害时的原油产量之比值CR和PR值越接近于1,则损害程度越小。对于同一油气层,CR和PR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