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体育与人类文化生态关系的探讨_丁玲辉

合集下载

试论藏族传统体育形成及特征

试论藏族传统体育形成及特征

试论藏族传统体育形成及特征
阎劲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年(卷),期】2006(017)003
【摘要】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体育形成之要素及其特点的探析,揭示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的规律,旨在正确认识民族体育在整个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的传承发展.
【总页数】3页(P130-132)
【作者】阎劲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2.47\"214\"
【相关文献】
1.试论西藏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建设与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J], 丁玲辉;边巴次仁
2.试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及特征、功能 [J], 宋卫
3.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形成与起源因素探析 [J], 丁玲辉;毕卫忠
4.藏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及价值开发 [J], 简波;齐莹
5.甘肃省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与演变 [J], 马春;张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形成与起源因素探析

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形成与起源因素探析

骨、 饲养的动物——猪 的遗迹 、 房屋及烧灶遗迹 、 登和游水等 , 各 都可以作为身体运动而归入能产生体 种陶罐等文化遗存。说 明藏族先 民, 不仅从事狩猎 育的根基之中。 象征文明的体育是人类在摆脱愚昧 业, 还从事畜牧业和农业 。种植粟米 , 饲养家猪 , 和野蛮 ,跨 向文明社会的一种精神文化生活样式。 这
维普资讯
第二十一卷 第 2 期
2 0 年 6月 06
西藏大学学报
J URNAL OF T BE VERST O I T UNI IY
V0 .1No2 1 . . 2
J n .0 6 u e2 0
藏 族传 统体 育活动 的形成 与起 源 因素探 析
从中我们可看到从远古传承下来的水上运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紧密结合更与当地经济生产活动相联系使游水渡河驾船的本领具有明显稳定的长期传承的特点实现着一定的社会价一98一从上藏族传统体育在起源与形成中具有明显的文化生产属性这种文化生产属性是由于人类在创造体育文化的过程中遵循文化发展的结构性和规律从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体育成分并逐渐从生产中剥离体育活动派生出具有独立完整的体育文化之表现
丁玲辉① 毕卫 忠②
( 西藏大学科研 处 西藏拉 萨 800 ① 500② 西藏 大学农牧 学院 西藏 林芝 800 ) 600
摘要 : 文章从 生产劳动 、 文化 艺术、 生命价值的追求、 宗教 、 军事 、 民族认 同等 方面就藏族传统体育活 动的 形成 与起 源作 了探 讨 , 为藏 族 先 民在 长期 的生产 劳 动 与生 活和 大 自然 的斗 争 中 , 认 形成 了具有 鲜 明 的与草原游牧 民族文化相适应 的多姿 多彩的藏族传统体育活动 ,体现 了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的风格特

西藏岩画上的原始体育

西藏岩画上的原始体育

西藏岩画是以岩石为载体的刻画艺术,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先民在休闲之余用金石工具在岩石上刻画的各种活动形式,记录和反映了同一时段、同一地域人群的生产、繁衍、战争、祭祀、体育文化娱乐等多种活动,是古代游牧民族留下的最初美术作品、“文献”和宝贵文化遗迹,记录和揭示了远古人类精神和物质世界内涵。

本文在借鉴有关学者对西藏岩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民族学、社会学和体育学的视角对西藏岩画中的原始体育存在的基础、西藏体育岩画的分布、西藏岩画中的原始体育活动进行了探讨,认为西藏岩画中的原始体育蕴含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藏岩画中原始体育存在的基础西藏岩画不仅与史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而且与西藏高原藏民族生存繁衍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和情感有关。

西藏的岩画既有写实性的游牧人的生活情景,也有表现原始宗教、战争、体育娱乐、歌舞的场面。

[1]在藏汉文献典籍中,没有对西藏古代体育岩画的实录记载,因此,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岩画成为我们穿越时空感受西藏原始文化,了解远古时期藏族人民体育文化娱乐最为客观的“文献”。

[2]纵观西藏岩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自然界中的牦牛、鹰、马、鹿等动物形象;祭祀、图腾崇拜场面;狩猎、放牧、迁徙行进的人群、征战的武士;舞蹈、杂技、体育娱乐场景;弓箭、弩机、箭囊、刀剑、长矛、盾牌、长竿、套索等器物,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远古高原部落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化、宗教信仰、生产方式、体育文化娱乐等,是我们了解远古藏族游牧人精神和物质生活最为形象的史料。

[3](一)环境因素自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陆续在那曲、阿里、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等市(地)的十几个县发现了古代岩画点,古代岩画生动记录和揭示了远古藏族人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内涵。

研究发现西藏体育岩画存在的基础,与地理环境和经济类型等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西藏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其地理环境大致分为喜马拉雅山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浅谈民俗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

浅谈民俗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

作者: 丁玲辉
作者机构: 西藏民族学院体育系
出版物刊名: 西藏研究
页码: 117-121页
主题词: 民族传统体育;藏民族;西藏;藏族先民;信仰民俗;节日民俗;格萨尔王;体育活动;跑马射箭;藏族人
摘要: 风俗习惯是一种传承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普遍存在。

由于藏民族所处独特的地域和环境,产生了与西藏民俗相适应的、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藏民族传统体育。

藏民族传统体育源于生活,反映出藏族社会生活和特有的民风民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藏族群众精神文化和娱乐的主要方式。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与藏民族的信仰民俗有着直接的关联,在西藏民间沿袭着的达玛节、望果节、插箭节、萨嘎达瓦节等的崇拜信仰祭祀活动中,体育运动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西藏的民俗节日是比较多的,传统体育也是西藏节日民俗的重要内容。

近30年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概述

近30年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概述

鄂州大 学学报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 2021年3月Mar.2021第28卷第2期Vol.28 No.2doi:10.16732/ki.jeu.2021.02.029近30年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概述张青1 ,朱亚成2,张济琛2,蔡传喜3(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陕西杨凌712100;2,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陕西咸阳712082;3.武昌理工学院体育课部,湖北武汉430223)摘 要: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是西藏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藏族同胞对美好体育生活的向往、促进藏族同胞身心健康、提高藏族同胞体质健康水平和丰富藏族同胞业余文化生活等具有积极作用。

运用文献计量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近30年CNKI 收录的203篇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进行概述,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研究、文化研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研究、赛事研究、发展策略研究等6大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旨在全面梳理、归纳和总结近30年西藏民族传统 体育研究概况,为后续从事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西藏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藏族体育;民族体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04(2021)02-0085-05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内涵丰富,是西藏具有民族 特色且独一无二,拥有浓厚文化历史渊源,同时还 具备体育健身功能的总和。

2018年1月两部委联 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 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主要任务中“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性研究 和应用性研究”中专门提及“支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

《指导意见》的出台和颁布,引起了众多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和重视,并对少 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划和部署。

《指导意见》的主要宗旨和文件精神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加强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古籍的挖掘、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同时也要加大力度支持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的发展。

论藏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体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论藏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体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论藏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体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尼玛欧珠①加措②(①西藏大学师范学院②西藏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西藏山南850070)摘要:群众体育是体育发展的基石,是参与人数最多,参与时间最长的一种体育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与群众体育的结合度最为紧密,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种种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藏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少数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如何借助群众体育这一形式去完成自身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讨,有助于为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的保存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文章认为群众体育是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现有主要途径,该途径表现在宗教活动中的群众体育和民俗活动中的群众体育两个层面.宗教体育活动从精神层面完成对藏民族体育文化的纵向传承,以心理主动性去保持了传承过程的稳定,而民俗体育活动则承担着传播与普及的横向发展作用.关键词:藏民族传统体育;群众体育;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第一作者简介:尼玛欧珠,男,藏族,西藏日喀则人,西藏大学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体育.群众体育又被称为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可以说凡有人群的地方,就存在不同发展程度和形态的群众体育.与其广泛的活动空间相比,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都存在着更大的局限性,只有群众体育才终其一生地伴随着人们,成为终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群众体育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又深受人们思想观念,社会关系及各种社会学因素的制约.这些特点为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的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载体.尤其是在西藏这一以地缘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地区,群众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是难以划分明确界限的.因此,如何使藏民族传统体育在保持其原生态基础上,又能继续适应现代文明的要求,实现有效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就成了群众体育范畴的重要议题.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文献研究法参阅与本论文有关的文献,涉及的学科主要有:民族教育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族史,心理民族学,社会民族学,宗教民族学,自然辩证法等.资料来源包括西藏大学图书馆,西南大学图书馆,西南民族学院图书馆,因特网.检索形式包括:光盘机检,因特网检索及手工检索.(二)调查访问法针对民族干部,藏族大学生和藏族居民进行访谈并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体育当中的地位,参加民族体育健身项目人数调查,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体育中开展状况,社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情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群众的认知度,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人群重视度调查,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情况调查,藏汉大学生对传统体育的了解度,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中的娱乐性和健身性的特点等内容.访谈对象包括:民族院校教师10人,民族干部22人,民族体育研究专家2人,藏族大学生40人(西藏藏医学院学生)以及5个不同的院校(藏汉),机关单位发放问卷300份,回收率86%.有效率94%.二,结果与分析西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状况调查表中认为民族传统体表1回收率和有效问卷问卷数量回收有效问卷回收数回收率有效率有效率300份258份86%24394%西藏大学学报�����������.26����������������.2011第26卷专刊2011年9月���--2011-07-22育在全民健身当中有重要地位占61%,36%认为一般,3%认为不重要.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状况中有38%认为好,30%认为一般,32%认为不好.在社会开展民族体育活动情况调查显示70%的学校或群众认为开展,30%认为未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认知度50%人了解三项以上传统体育活动,35%人了解三项,8%人了解一项,7%人根本不了解传统体育项目.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人群调查有88%是藏族,12%是汉族学生或群众.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情况调查:73%学校没有开展,21%的学校或群众有少量开展,6%的学校或群众经常开展传统体育项目.从调查结果分析,当代我区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普及程度,认知度,学校或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以及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不是很好,特别是学校或单位开展并不理想,男女比例相差比较大,而且绝大部分女性仅仅参加娱乐性传统项目.三,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总体特点西藏地处我国西部边陲,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对外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受外界的影响较少,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难以完成对外的交流与融合,因而呈现出一种向心性发展的格局,保存得较为完善.据调查,藏族是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中拥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最多,涵盖文化范围最广的,主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30多项(见表2).从体现勇敢,强悍的赛马,摔跤,到体现高度技能技巧的射箭,击球,套圈,从体现身体素质的大象拔河到和尚棋,藏棋等智力游戏,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系统呈现出宽泛性和全面性特点.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对外封闭性和对内的向心性发展,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终被定格为一种非主流文化,亦即亚体育文化.因此,功利性和传承性在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说,西藏地区众多民族体育项目的娱乐价值和教育功能远胜于其竞技性.正因如此,以奥林匹克体育为主题的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才无法担负传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重任,只有群众体育才是其生长的沃土.(一)群众体育是藏民族体育的主要承载形式群众体育具有传播性和纵深性两大特点.传播性主要指广大的参与人群而言,由于参与的人群不受任何身份的限制,所以其传播面之广,是任何体育形式都无法比拟的.纵深性指群众体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无论学校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只对人们生命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发生影响,只有群众体育才终其一生地伴随着人们,使终生体育成为可能.群众体育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其表现形式也堪称灵活多样.在其众多表现形式中,有两个方面与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结合最为紧密.一是宗教活动中的群众体育,为藏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提供着精神层面的动力,使这一传承过程具有主动性而非被动传承.另一个方面则是民俗活动中的群众体育,推动了藏民族传统体育的横向发展,为其提供着广大的传播空间.(二)宗教活动中的群众体育是纵向传承的动力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大影响,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浅层和深层两个层次.一是民族体育在宗教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二是通过宗教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所折射出来的,藏族人民对体育文化的选择性创造和继承.宗教在藏民族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寺院宗教,极大地促进了藏民族传统体育形式的发展和内容的丰富.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规定的男子必备的"九术"中,其中六术都是体育内容,包括:射箭,举石,跳远,赛跑,游泳,摔跤,作为日常学习的内容.西藏的佛教教育非常强调身心协调一致的发展,密宗所谓"戒,定,慧",相当于现代教育中的"德育,体育,智育".可以说,是宗教活动首先赋予民族体育官方正式身份,肯定了其在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是宗教对民族体育的浅层影响,从行为层面肯定了其重要性.宗教活动是藏民族的头等大事,每逢佛教盛典,本族信众都会积极参与.在朝拜和祭祀中的许多活动都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是在别的任何场合下都难以达到的.如今在西藏各地还可以看到带有宗教色彩的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如:在江孜达玛节上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论是拔河,还是跑马射箭,均伴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少运动员甚至就是寺院僧人,且头戴各种宗教面具参赛.这些体育活动向藏族人民传达了某种精神信号,这些信号有助于加强本民族的凝聚力,使人们在共同的身体活动中培养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又会反过来成为民族文化各组成部分的粘合剂.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成员会自动的将其继承过来并过继给下一代,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自动的传承系统,一旦启动就会稳定地持续下去���这就是宗教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深层影响,在心理上形成主动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宗教在民族表2常见的西藏民族传统项目项目特点项目名称竞技性项目押加,朵加,藏式摔跤,吉韧,赛马,马术,马上射击,马上射箭,马上捡哈达,藏牌,藏式拔河.节日庆典项目射弩,赛牦牛,斗牛,碧秀.娱乐性项目抱沙袋,套圈,跳绳,赛跑,斗风筝,蹬棍,坠绳,击牛角.其他俄尔多,娃郎得,和尚棋,赶喽喽,甲波得雪,加哲,尼格尔.--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并不只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的本质本身是对人性的肯定和高扬,而宗教却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地位与尊严.所以,民族体育如果想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那样,突破其向心性发展格局,转而走向系统化,国际化和对外传播之路,就要做到不仅依附于宗教,更能从中提炼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进行创造性和选择性继承,惟其如此,才能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仍保持其生的活力.(三)民俗活动中的群众体育是横向传播的大舞台按照人类学家的观点,民俗是原始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是不愿死去的活化石.民族体育作为藏民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过程真实地再现了藏民族的社会发展史,同时也依赖于民俗这种生活文化传统而继续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民俗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民族体育则借助于民俗强大的生命力传承和延续着自己.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宗教或民俗,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前文已经提到,由于西藏地区特殊的高海拔和艰苦,封闭的自然地理条件,其民族文化呈典型的向心性发展格局,因此,藏民族的民风民俗也具有显著的民族地缘文化特征.尤其是民俗节日,藏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民俗节日是藏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浓缩符号,其中不仅存储了藏民族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终极关怀,也存储着藏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包括民族体育的活动手段,体育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审美情趣等.在西藏,重要的节日主要有:藏历年,萨噶达娃节,林卡节,雪顿节,望果节,江孜赛马节,沐浴节等.通过这些节日开展体育活动是西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在藏历年期间,人们会举行摔跤,举重,赛马,马术等活动;林卡节上会有掷骰子,打藏牌,骑毛驴赛跑,射箭等活动;雪顿节以唱藏戏为主,因此又称"藏戏节"���总之,林林总总的民俗节日是西藏民族体育的载体,而民族体育文化又是民俗节日的核心内容.民俗节日不仅传承了民族体育文化,更发展了民族体育文化,尤其是发展了藏民族体育文化中的娱乐性特征.结语综上所述,宗教活动中的群众更多地是从精神的深层次完成对藏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而民俗活动中的群众体育则为藏民族传统体育提供横向传播和发展的机会,这两条途径从不同层面完成着对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任务,使这一任务趋于多途径,多角度,系统,交叉地得以实施.但必须认识到藏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体育中的传承和发展途径并不是绝对单独的,而是在某些方面与别的途径形成交叉,互助互动的.而某些传承手段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可能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消极的转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进行选择性和创造性的传承将成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走向自新之路的新课题.参考文献[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丁玲辉.西藏的民族传统体育[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3]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及走向[J].民族研究,2000(6).[4]刘生文.藏族传统体育[M ].香港:华夏文艺出版社,1993.[5]许广智.西藏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6]邵生林.西藏体育史[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7]塔热次仁玉珍.西藏地域和人文[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N O�G�(�C ,�������N �,2H ���������,L ����,�����850070):M �������,�������������������������������������������.���������������������������������,���������������������������.��������������������������������������������C .�������������������������������������������������������������������.���������������������������������������������,�����������������������������������������������,,.:;;;��������[责任编辑:周晓艳]���--。

古代西藏寺庙壁画上的体育竞技

古代西藏寺庙壁画上的体育竞技

古代藏民族热爱体育运动和比赛,吐蕃早期创建了所有人都可以参加的在战争动员和取得胜利后,各部落举行的赛马、抱石举重、大象拔河、射箭、摔跤、刀术、武艺、掷骰子等体育比赛,其中“格萨尔式”赛马会影响最大。

到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已基本形成了有一定程序和规模的赛会,体育活动向多样化发展。

也许正由于竞技比赛的普遍性和日常性,古代藏族人民留下了大量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石器、岩画、壁画、出土文物等史料。

在这些史料中,寺庙体育壁画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集形象性、可视性、传播性等特点于一身,包含着极为丰富和多维的历史信息,既是人们对现实生活观察的结果,也是古代西藏体育竞技运动的直接产物,为我们研究古代西藏体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西藏寺庙壁画中体育竞技的本质特征壁画被称为墙壁上的艺术,是人类早期的一种绘画形式。

在西藏不管是驰名中外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还是那些藏在深山中的小寺庙,都有精心绘制的古朴典雅的精美壁画,壁画是寺庙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文化的精髓。

[1]西藏寺庙壁画是藏传佛教的重要遗产,大多为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也有纯朴、活泼、娱乐的民俗故事、体育竞技题材,有着西藏古代文明所独具的以人为主体的特质,构成了和谐与审美契合的西藏体育竞古代西藏寺庙壁画上的体育竞技丁玲辉张艳红(南昌工学院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108)摘要文章通过对西藏寺庙壁画中体育竞技的分析,认为吐蕃早期已有了一定内容和形式的体育竞技,并基本形成了一定程序和规模的体育赛会。

从本质上看,西藏古代体育竞技更多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力的关系和人对自身来源、自身力量的认识,对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体育文化作出了贡献。

研究对找寻西藏古代体育竞技的历史活动痕迹与发展脉络,发掘、整理和提炼最具特色的西藏古代体育资源与文化内涵,为壁画体育竞技的阐释和图像学研究开辟新的途径,为当代西藏体育项目的开发与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古代西藏;寺庙壁画;体育竞技DOI:10.16249/ki.1005-5738.2020.03.011中图分类号J2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738(2020)03-077-009收稿日期:2020-06-10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藏族传统体育历史文献的采辑、整理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XTY009第一作者简介:丁玲辉,男,汉族,四川乐山人,南昌工学院特聘教授,西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民族文化与藏族传统体育。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面临着衰败和消失的危机。

由于现代科技和商业文化的冲击,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式微,甚至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探讨其生态保护视域,从而实现文化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和谐发展。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文化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在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关联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通过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视域,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形成与发展,并提供有效的保护策略。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需要从地域环境出发。

不同的地域环境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藏族人民发展了藏式格斗、马术等体育项目,而居住在草原地区的蒙古族则发展了射箭、赛马等活动。

地域环境的差异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特色性,因此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地域环境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还需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其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社会文化因素都会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地域环境、人类活动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从整体的生态系统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保护的关键问题。

希望通过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文化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中文核心期刊2014%%年第3期N O .3.2014藏族传统体育与人类文化生态关系的探讨丁玲辉(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 [摘 要]文章从藏族传统体育与农耕文化、高原环境生理机制的适应性、高原自然环境行为适应机制等方面作了探讨,认为藏族传统体育出现之初,便与藏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一种与外界自由地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的开放的文化系统,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同步的节奏,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着因果关系。

[关键词]藏族传统体育;人类文化;生态关系[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14)03-0178-05 [收稿日期]2014-02-19 [基金项目]2012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藏族传统体育在西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与政策建议”(项目编号:12BTY001);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传承研究与数字化保护”(项目编号:13 &ZD14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丁玲辉(1957—),男,四川乐山人,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与教育研究。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同步的节奏,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着根本的因果关系[1]。

藏族传统体育与高原地域生态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藏族传统体育与人类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观察自然生态、人类与藏族传统体育的关系。

一、农耕文化促进了史前时期藏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藏族人民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包括体育在内的藏族文化。

藏族传统体育突出地体现了藏族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

史前时期,藏族先民过着采集、渔猎的生产方式,主要凭借人自身身体的能力,通过上树、泅水、跳涧、投掷等身体活动获取食物,这些活动对人们的身体无论是体力还是身体活动的技能和技巧,都有着一定的要求,藏族人民不断探寻与高原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惯以提高生存质量,藏族传统体育活动,即是适应当时社会与生活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

(一)农牧劳动与传统体育的形成息息相关藏族传统体育与农牧劳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周围的其他文化产生互相依存的紧密联系,成为一种与外界自由地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的开放的文化系统。

藏族先民在征服高原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总结出与之相适应的三个不同的经济文化区域:海拔5 000米以上的上部阿里、那曲一带分布着雪山与高寒草地,以牧业经济为主;海拔4 000米左右的中部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峻石与草地、农田交相密布,以半农半牧经济为主;海拔3 000米左右的下部林芝以及门巴、珞巴地区,森林、果树、农田杂生交错,是典型的农业经济。

因此,在西藏的经济文化结构中,农业不仅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为西藏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温床和种子[2],农耕信仰和农耕文化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开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类社会各历史时期身体活动的内容、性质及其特征,在促进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农耕生产劳动中,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肢体的活动,为征服自然,有更多的体力从事生产劳动,故走、跑、跳、掷、攀登和游水等成为当时人类健身的内容和形式。

如考古工作者在昌都卡若遗址发现的大量兽类遗骨,而要猎获大量的动物,除了使用弓箭、石球外,还要有一定的速度才能捉到这些善于奔跑的兽类,狩猎时为了捉住一只兽类可能要追出几十里之外,在此基础上原始的赛跑形式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促进当时人类健身与增强体质的有效方式。

(二)农耕文化催生了传统体育的形成在昌都卡若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保存良好未经炭化的谷物种壳———粟米以及猪的遗骨[3],反映出当时的人们不仅从事狩猎,还从事种植和饲养家猪,这也表明了农耕文化的作用引起社会文化要素重新组合和排列,是人、社会、文化三者交织成的社会历史网络中的一个环节点。

在昌都卡若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镞、石球、石刀、石矛等石器,既与农耕生产劳动相关,又可从中找到史前时期藏民族体育产生的源头。

如石镞的发明,说明藏族先民已使用弓箭了,当时除了农耕和畜牧,卡若人的另一个重要经济门类是狩猎。

射箭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把物体的弹力和人的臂力结合起来,延伸和加强了人体器官,提高了活动技能,使最初的人类掌握了一种异常先进的工具,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一大飞跃。

石球则提高了古人的狩猎技术,为了生存,为了提高石块射程和准确率,经过漫长的摸索,古人类终于打制出与经常使用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石器———石球。

进而发明了“飞石索”用于狩猎,“飞石索”是把石球与绳索或皮带束在一起制成的复合工具。

用这种飞石索,既可以投掷出一个大石球,也可以同时掷出几个小石球。

当猎取的食物有了保证之后,投石、飞石便成了一种运动。

这种运用石球投掷的遗迹在西藏随处可见,藏族人民放牧时普遍使用牛羊毛编织而成的抛石器,藏语叫“古朵”,不但用它放牧和驱赶豺狼,还形成了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三)原初“丰裕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样性西藏的史前文明时期,先民的文化生活已逐渐向“丰裕社会”多样性发展。

在卡若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罐、烧灶遗迹、猎获的各类动物的骨骼以及饲养的动物———猪[4],表明当时人们已学会了使用火。

控制利用火是人类技术和社会演进过程中最早、最重要的发明。

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有了火,人类祖先就可以制造光和热,取暖和驱散野兽;有了火,人类可以烹煮动植物,吃到熟食,就可以提高人类的体质;此外,人类还可以用火清空森林进行耕种,制作陶器等工具,可以说,控制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火的使用和动物的驯养,丰富了肉类和乳制品等食物来源,人类摄取的食物越来越复杂,在体内血液中形成了新的化学成分,肉食是身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最重要的营养成分[5]。

正因为人类学会了使用火,食用煮熟的食物不仅起到了消毒作用,而且还缩短了消化食物的过程,使人类可以消灭许多传染病的病原菌,也使身体的营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健康,对寿命的延长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用火可以照明、改善居住条件、扩大活动范围,这就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在卡若遗址出土的精致的骨针、骨锥、陶纺轮[6]说明藏族先民为了御防寒冷,已学会了缝制衣服,这也是最早的卫生保健措施之一;在遗址中出土的璜、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7],不仅是5000年前的装饰品,也是公元前的最“现代”发明。

从人类学方法分析遗址中出土的遗骨及人们的生活用品,我们有趣地发现,史前期藏族先民用泥巴或鲜血等东西涂抹身体以防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对脸部的灼伤,用骨或贝制作项链来增添自己的魅力,这一略带野性与天然习俗的痕迹至今在西藏农牧区仍在流行。

史前期藏族先民爱美的天性,以及为了生存在田野中猎获动物的攀爬、跑跳、游水、射箭、抛掷石块等运动,一方面提高了人的运动能力增强了体质,促进了身心健康和益寿延年,另一方面使人们在当时自然环境下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得到持久地满足,这正如马歇尔·萨林斯所说:这种文化是原初“丰裕社会”[8]。

原初“丰裕社会”的“运动”“保健措施”一代又一代相传,再随着生产的发展,食物的改善,人类体质逐渐得到增强,这使得昌都卡若这座原始村落延续了一千余年。

为了解原初“丰裕社会”人类生活的多样性,我们对藏北、藏西、藏东的岩画进行分析,发现有表现舞蹈的画面,男女舞者皆有,有单人、双人、多人舞蹈等。

在比较晚期的岩画中,常见的是多人舞蹈,还有独舞、双人舞、集体舞、刀舞、剑舞等形式,这些原始的舞蹈形式不仅有助于人们心情的愉悦,而且也有助于人们身体的健康以及生理、心理的需要。

先民为了生理、心理的需要而行乐的思想,使舞蹈成为当时的时尚。

所以他们会努力地去追求那种现实中有的他们认为的理想人生,而不会想到去另外一个世界寻找一种现实中所没有的幸福。

这正是“少年式”的心态,追求彻底的情绪释放,不倾向于压抑自我或委婉地表达。

通过歌舞抒发感情,才能心有所感,情有所动,引亢高歌,顿足而舞,既没有特定的外在功利目的,也与超验的外在世界如巫术之类的无关,只是紧紧地抓住即时的欢乐。

他们的歌舞只要能一展郁愤,一泄幽情,从中获得耳目之娱、心意之欢就足已。

总之,舞蹈本身即是生命的律动、生命力与激情的渲泄。

随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原始舞蹈逐渐增加了艺术与娱乐成分,并向风俗性舞蹈过渡,这为后来藏族地区的“果谐”“果卓(锅庄)”“堆谐”等民间舞蹈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9]。

二、传统体育与高原环境生理机制的适应性对藏族传统体育与人类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观察人类与藏族传统体育的关系。

居住在高原地带的群体要面对巨大的环境压力,这些压力包括氧含量低、太阳辐射量高、寒冷、风大、缺乏潮气以及崎岖不平的地体等。

作为民族文化的综合形态,藏族传统体育出现之初,便与藏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有着紧密联系,成为一种与外界自由地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的开放的文化系统。

(一)藏族传统体育与西藏高原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密切联系藏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与发展中和西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形成密切联系,从而成为在西藏高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形成并得以发展起来的独特文化形态。

如果离开西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那么,藏族传统体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至少不会保持现在的样子。

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考察藏族传统体育时,决不能忽视其地域性特征。

否则,很难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藏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藏民族祖祖辈辈在西藏高原繁衍生息,这里地势高寒,沟壑纵横,高山重岭,绵绵不绝,再加上自给自足的游牧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形成了与高原自然环境相一致的生活习俗和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藏族人民长期面对恶劣的气候和低氧环境,为适应在高原环境生存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的衣、食、住、行以及运动形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以居住为例,在西藏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藏民近川谷、傍山腰,垒石建成碉房。

这种碉房房基成长方形,一般以两层三层为主,每层以木板隔之,下层设门,从内通上,碉房下层圈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堆放粮食和食物等,这种碉房防湿防寒,从保健养生角度来说,对人体是有好处的。

而且他们的居住地一般都位于有丰富水源且汲水方便的地区。

藏族颜语所述:“房地田地地皆宜,宅水渠水水皆津,近牧远牧草尽美,房木薪木木均佳,筑石矿石石堪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