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主义诗歌的一面旗帜_评_在地铁车站_薛瑞东

合集下载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作者:王少龙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10期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也是西方“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

他的诗歌《在地铁车站》充分体现了意象派的写作要求,是意象派诗歌中的代表和典范。

本文从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和写作手法上研究作者是怎样遵循意象派诗歌创作原则的,从而进一步了解本诗作的伟大之处。

关键词:庞德;意象;遣词造句;韵律;写作手法;创作原则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一个极有争议的著名人物。

他出生于爱达荷州的海利市,在宾夕法尼亚州长大。

他精通多国语言,日本的和歌俳句和中国的古诗韵律。

他先后多次前往欧洲,并最终定居于伦敦。

“1908年初到伦敦时便和英国诗人休姆创立了意象派(imagism)诗歌”(陶洁,2000)。

作为英美现代意象派诗歌的开拓者,“曾孜孜不倦地提携了一批新人,其中包括在英美诗坛崭露头角的罗伯特·弗罗斯特和T·S·艾略特”(淘洁,2000),也帮助过詹姆斯·乔伊斯和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版过作品,诗人W·B·叶芝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他的影响。

一生中,他发表过许多诗集和著作,包括被称作“现代史诗”的鸿篇巨制《诗章》、《狂喜》、《埃兹拉·庞德书信集》、《文学论文集》、《文选》等,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一名汉学家和翻译家,译介了《大学》、《中庸》、《论语》等,在1915年问世了诗歌译文《中国》(Cathay),其中有被翻译过了的十几首中国古诗。

他在翻译中国古诗时,把中国诗歌中的某些意象特征运用到他的创作实践中去,故他的意象主义诗歌打上了中国意象派诗歌的烙印。

他的所为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但由于他为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代言,而以叛国罪被美国政府起诉,最终因所谓的“神经失常”而免于受审。

1.意象派的产生、原则特点和作用1.1 意象派的产生和组成“意象”一词来源于法语,意象,即“意”和“象”是意象主义的核心和灵魂。

《在地铁车站》的意象特征

《在地铁车站》的意象特征

《在地铁车站》的意象特征《在地铁车站》作为庞德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以最精练的语言传达了最丰富的含义,成为意象派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这首诗歌为切入点,简略探讨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创造的审美意象的特征。

描绘了诗人在熙熙攘攘的地铁站中突然发现几张美丽的面孔时的愉悦的心情,呈现出一种平和、舒缓的意境。

形式上采用自由诗体,使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将眼前的美好事物同湿湿的、黑亮的树枝上的花瓣联想在了一起。

最开始,这首诗歌庞德创作了三十行,后来缩短到十五行,最终精简到两行。

他的创作思想恰巧与绝对不使用无益于表现的词的创作原则相吻合。

有些批评家们认为该诗过于简练,以致影响了其意义的完整性。

事实上完整的意义不并在于词语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词语传达意义的精确性,而此首诗最大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用最少的词语表达了最丰富的内容。

在这首诗里面没有一个动词,诗中包含的是名词、形容词、介词等。

尽管这样,读者还是能够发现诗中蕴涵的完美的意象,如脸庞,花瓣,树枝等。

因此,意象派诗人对意象的直接处理是其创作的又一大特点,对于庞德而言,他用最简洁、浓缩的语言表达出了最直接的意象。

在这首诗中,除了面庞与花瓣的并置,还有树枝与人群的并置,四个不同的意象形成了四个不同的画面,既相互映衬又相互联系。

黑色的树枝与黑压压的人群衬托美丽的面庞与花瓣,诗人在地铁站里能发现美丽的事物而感到十分愉悦,以意象并置手法取得了有效的对比效果,使读者能从朦胧的背后发现清晰的意象。

意象的陌生化。

意象,诗人庞德在1913年曾定义为“瞬间情感与理性的复合物”。

优秀的艺术,他认为应该是“ 精确的艺术,使韵律也能精确的表达相应的感情”。

因而意象派诗人提倡一种精神描写物象的主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内外在形象精确的符合于生活实际。

此外他们倡导的意境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东方品位理论,意境创造与鉴赏主要依赖于东方内倾超越式的无限意象生成心理。

所谓“陌生化”,是作家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一个总原则,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

《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意象—意境形象化景物—蕴含人的情感的月---思乡怀人忧愁三大段落定性---这是一首····(主题:怀古、赠别、咏物··)诗(四句话-绝句;八句话-律诗)、词(单调—双调),描绘了·····(人季节时间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场景、图,表达了···之情。

上阕(片),下阕这是一首···诗、词,交代写作的背景。

核心段—10分逐句赏析---大意简单的串讲+“解释关键词语”+写作手法(视觉、听觉,触觉,远景,近景;整体—个体,对比,烘托;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总结---全诗、词、曲、(角度---语言,内容层次,手法,主题;挑选名句重点赏析,引用诗话、评价来分析)语言书面语、简练、双引号,250--300字背景:20世纪初的意象派主将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在1916年回忆他写《地铁车站》的情形时说:三年前从巴黎协和广场走出地铁车站,突见一美丽面孔,接着又是一个,又一个......然后是一个儿童的脸庞,跟着又是一个美丽女人的脸庞......于是想写诗表达此中感受而久觅未获,后来写了一首30行的诗,半年后改写成15行诗,旋又毁弃,因作者认为皆属"次等强烈"之作。

过了一年庞德才改写成这首两行诗: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赏析:这是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一首诗,描绘了诗人走出地铁车站触景而感,看见拥挤的人群中一张张美丽的面庞,表达了对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这一主题的思考。

(定性---诗,意象派,内容,主题)全诗两句话,第一节真实地再现了地铁车站里人多且来往速度匆匆,“幽灵”形象化地烘托了车站环境的嘈杂。

一首意丰味浓的短诗——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一首意丰味浓的短诗——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一首意丰味浓的短诗——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贲立人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1997(000)004
【摘要】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庞德(1885—1972),美国著名诗人及评论家,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创始人。

他提倡以鲜明、准确、含蓄、凝炼的意象表现具体的事物,反对抽象化。

有诗集《狂喜》、《人物》和长诗《诗章》等。

《在一个地铁车站》,这首诗很短,只有两行,却耐人寻味,脍炙人口,成为意象派诗歌中的名篇佳作。

这首短诗产生的影响很大,使庞德在意象派诗歌界确立了领袖地位。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过程,诗人在1916年写的《回
【总页数】2页(P8-9)
【作者】贲立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
【相关文献】
1.意象派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以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为例 [J], 洪丽霁
2.评庞德短诗《地铁车站》的音韵与内容 [J], 程渊;曾繁健
3.庞德《在地铁车站》赏析 [J], 陈威亚
4.美的瞬间和意象派的创作方法——庞德代表作《地铁车站》赏析 [J], 周上之
5.言短·味浓·意深——《“狗不理“新探》赏析 [J], 吴万里;肖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一个地铁车站》的“意象”内涵剖析

《在一个地铁车站》的“意象”内涵剖析

背景 之 下, 创 了现 代 诗 歌运 动 的潮 流。 意象 派 诗 歌 的理 论 渊 开
源大 致 可 分为 法 国 象 征 主 义 、 中国古 典 诗 词 与 1本 的 和 歌俳 3 句, 还有 唯心 主 义哲 学 柏格 森 的直 觉 主 义 , 其 准确 、 炼 、 以 凝 自 由、 意象 的特 点 给 予后 来 的诗 歌 发 展起 了巨大 的影 响作 用 。 但 是 由于 意 象派 诗 歌 自身超 现 实 和 唯美 主义 的倾 向 ,它 注 定成 为 诗 坛 的匆 匆 过客 。 [ ”1 最 早 提 出 了“ 象派 ” 个 词 , 3 庞德 意 这 首先 用 它 做 了该 派 诗 人 的 标签 ,并 亲 自确 立 了该 派 诗 歌 创 作 的原 则 和 宗 旨 , 以鲜 明 、 确 、 即 准 高度 凝练 的 意 象 去 直 接来 表 达 外
解 了各 国 的风 土 人情 并 结 识 了各 国 的文 坛 泰 斗 。同时 , 德 又 庞
《 一个 地 铁 车 站 》 庞德 最 早 的 也 是最 出色 的 一 首意 象 在 是 诗 。所 谓 “ 意象 ” 通 俗地 讲 ,就 是诗 人 感 觉 中 的具 体 对 象 , , “ 但 又 不 是 纯粹 的 客观 对 象 , 是 ‘ 性 与 感 情 的 结 合 体 ”I “ 而 理 l 是 l ; ( ) 与 ( ) 的结 合 。广 义上 说 , 指 诗歌 和其 他 文学 作 品 物 象 情 意 它 所 包 孕 的一 切 知觉 心 象 的 总 和 ; 狭义 上 说 , 指 创 作 主体 的 主 它 观心 象 和 客观 事 物在 语 言 中 的融会 与具 现 。” 谓 “ 象 ” , 晰 意 诗 “ 是东 西文 化 融 合 的杰 作,诞 生于 本 世 纪初 欧 洲 动荡 的社会 它

庞德的诗歌

庞德的诗歌

庞德的诗歌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著名的意象派诗人,他的诗歌以独特的意象表达和形式技巧而著称。

在他的诗歌中,他大量运用了东方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欣赏两首庞德的诗歌:
1.《在地铁站内》:
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这首诗以地铁站内的人群和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花瓣为意象,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瞬间美感。

庞德将人脸与花瓣、地铁人群与黑树枝相互对照,形成了一种底片叠印般的传神效果。

2.《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幻影般闪现的面庞,
湿而黑的树枝上花瓣片片。

这首诗同样是庞德的经典之作,以简短的两行诗描绘了地铁站内的人群和树枝上的花瓣。

通过这种形式,庞德成功地捕捉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韵味和东方美学意境。

庞德的诗歌以意象派手法为特点,强调诗人对生活场景的敏锐捕捉和独特表达。

他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为美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美国意象派诗人,凭借一首短诗,奠定诗坛地位

他是美国意象派诗人,凭借一首短诗,奠定诗坛地位

他是美国意象派诗人,凭借一首短诗,奠定诗坛地位一,最短的现代诗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

——《在地铁车站》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这首诗有着重要意义,埃兹拉·庞德后来成了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庞德主张,鲜明干脆的意象,犹如一个辐射的核心或旋涡,压缩于其中的多重意义不断地由此扩展出来。

《在一个地铁车站》中的意象,就有广阔的辐射意义。

从表层意义上看,它表现了诗人看到人群中“美丽的面孔’的一刹那间突发的清新感。

如果深入到其象征意义,就比较复杂了。

关于这首小诗,批评家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诗中表现的是庞德体验到的现代生活的腐败,但世界还没有彻底堕落,美有时还会出现。

还有人的理解更为具体,从地铁车站涌出人们,刚刚下班或才去上班的,他们面带疲惫,黯然无光。

物质的劳役已吞噬了他们的生机,虽生犹死,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的异化.仅有的几张‘美丽的面孔’,象征着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但已幸存不多了。

作者旨在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批判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摧残和压制。

二,诗人介绍埃兹拉.庞德是美国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建立的“意象派”对美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庞德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情有独钟,在其多元创作素材中,中国元素一直是其作品的核心和支柱。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都收录于《华夏集》一书,受到美国读者的广泛欢迎。

美国诗人T.S.艾略特称他为“中国诗歌的发明者”。

关于诗歌写作,关于文化土壤,庞德在一次记者采访中透露了下面7句话,没句都代表着一个核心观点,一起来跟随哲学诗画品读进入。

1,人是以得天独厚的生活为题材的。

方法重要,但隶属天赋的本能直觉更重要。

2,对于诗人来说,“为什么写”比“怎么写”重要得多。

3,技巧考验真诚。

如果一件事不需花上技巧去叙述,它的价值就比较差。

4,对于想把诗写好的人,没有一种诗是自由的。

最好的自由诗来自回归格律的氛围。

英语中最完美的小诗——评析艾兹拉·庞德的《地铁车站》

英语中最完美的小诗——评析艾兹拉·庞德的《地铁车站》

英语中最完美的小诗——评析艾兹拉·庞德的《地铁车站》艾兹拉·庞德,这位意象派大师,在西方现代诗歌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诗歌作品,如《地铁车站》等,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诗歌主题、意象运用、语言特色等方面对《地铁车站》进行深入评析。

首先,让我们来关注这首诗的主题。

庞德的《地铁车站》是一首描绘人类情感在都市生活中的瞬息万变与错综复杂的诗。

诗中的情感交织着爱与恨、乐与哀,表现出人生百态,使读者在短暂的瞬间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这种对瞬间情感的捕捉和表达,凸显了庞德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讨这首诗中意象的运用。

在《地铁车站》中,庞德将各种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而鲜明的画面。

他通过“人群中这些面孔的幽灵般的显现”来表现都市人的孤独与疏离感;通过“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来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这些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进一步地,让我们关注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庞德的《地铁车站》以其简练、明快、流畅的语言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他运用意象派的手法,将语言简化到极致,使每一个词都生动而有力量。

这种简练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更加有力,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地铁车站》在形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这首诗的排列方式以及每行的长度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使得整首诗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种形式上的美感,无疑增强了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视觉上的愉悦。

最后,我们要注意到,《地铁车站》作为一首意象派的代表作,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艺术上的欣赏。

它还为我们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以及生活的复杂多变。

这些问题,无疑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庞德通过他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这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这首诗刊出以来, 大概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一 类人不承认这首诗的价值, 因为它没有表现出微妙的情境, 也看不出对人生有什么益处。我国有的学者就著文认为 5在地铁车站 6就是庞德的一次败笔。[ 13] (P. 130) 西方也有学者 认为, 如果不是作为庞德所宣扬的意象主义三原则的一种 简单、方便的诠释存在的话, 这首单薄的短诗早就被人们 遗忘了。[ 14] ( P. 341) 另一类人则将该诗奉为圭臬, 给予它极高 的荣誉。有的学者认为 / 诗中没有一点儿是多余的, 而且 容量极大, 每一个词都有其丰富的含义 0。[ 15] ( P. 16) 有的学者 甚至认为几乎没有意象主义诗歌能够达到 5在地铁车站 6 / 所特有的完美程度 0。[ 10] (P. 62) 这里, 我们无意做什么价值 判断, 但无妨借用朱自清先生针对好恶不一的评论者对新 出现的诗歌流派常常臧否不一的现象的评述, 他说: / 就事 实上看, 表现劳苦生活的诗与非表现劳苦生活的诗历来就 并存着, 将来也不见得会让一类诗独霸。那么, 何不将诗的 定义放宽些, 将两类兼容并包, 放弃了正统意念, 省了些无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1696( 2009) 02- 0086- 04
/ 意象 0一词, 在 20 世纪的文学界有它的传奇经历。 提到 / 意象 0, 我们就会联想到庞德、意象主义、象征主义以 及诗歌 5在地铁车站 6等。西方较早提及 / 意象 0的是哲学 家康德, 他曾有言, / 审美 (感性 )理念是想象力的一个加入 到给予概念之中的表象。0[1] ( P. 161) 这里的 / 表象 0大致就含 有 /意象 0的意思。后来朱光潜先生进一步概括为, / 审美 意象 是 一 种 理 性 的 观 念 的 最 完 满 的 感 性 形 象 显 现。0[ 2] ( P. 201)
1913年, 在意象主义诗歌的创作上, 庞德也迈出了坚
* [ 收稿日期 ] 2008- 12- 10 [ 作者简介 ] 薛瑞东 ( 1971- ) , 男, 江苏江都人,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86 )
实的一步, 他在 5诗刊 6 ( Poetry)上发表了一首奇特的意象 主义小诗, 全诗两行, 仅有 14 个单词。全诗如下: [ 9] (P. 225)
俳句时, 大概 / 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0, 因而他脑海中游弋的 尽是俳句, 比如 / 落花飞返枝头: / 一只蝴蝶 0; /猫足印在 雪上: / 梅花 0; /枯萎的枝丫 / 乌鸦驻足其上 / 秋日黄昏 0; / 万籁俱寂, / 蝉声渗石 0; /古池冷落一片寂, / 忽闻青蛙跳 水声 0等。
庞德开始重视中国的文字, 大概在 1913年岁末接触到 欧内斯特 # 费诺罗萨有关中国文字的手稿之后。因此, 我 们大约可以这样结论, 庞德高举意象主义大旗时, 并非直接 从中国获得灵感, 而是因为中国的诗歌符合他的文学审美 理想, 或说是他的意象派诗歌原则后来 / 决定了他对中国 诗的兴趣、了解和翻译。0[ 11] (P. 103) 东方的灵感和自身的需求 相契合, 这使他后来不断翻译、改译中国的诗歌, 不断训练、 强化运用创新性语言的能力。 1915 年他发表中国诗歌译 文集 5华夏集 6。后来更在 5诗章 6中多次运用中国的文字 与典故写作, 在这部史诗性诗篇中嵌入的汉字无数, 其中被 用 5次以上的汉字就多达 14 个。[ 12] (P. 316) 其中第 49 章 5七 湖诗章 6就具有鲜明的中国诗歌特色:
而西方真正具有现代意义上的 / 意象 0, 即情与理的结 合体, 应该是 20世纪初的事。庞德认为 /意象是在一刹那 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0。[ 3] ( P. 152) 就一首 诗而言, 辛 # 刘易斯认为 / 诗的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 0; /一 首完整的诗就是一个复合意象, 但除此以外, 意象不是独立 自足的 0; 意象 / 具有特殊的定式 0。[ 4] (P. 71) / 组织意象的原 则是意象与主题的和谐 0, /意象为主题照亮道路并帮助展 示它, 逐步让作者了解主题, 而另一方面主题又反过来制约 意象的定式 0。[ 4] ( P. 110) T # E # 休姆声 称, / 形象诞 生于诗
生虽然没有直接指出意象主义诗歌 / 意象并置 0的特征, 只 是总括了象征主义诗歌 /远取譬 0的显著特征, 但实际上已 经鲜明地指出现代派诗歌各诗行之间有机的联系或者说诗 句中不同意象之间不加说明的类同特性。
毫无疑问, 20世纪诗坛特别卖力挖掘意象的诗人和理 论家首推庞德。 1913年庞德在 5诗刊 6上发表的 5意象主义 者的几 /不 06中就已经表明了诗人对 /意象 0情有独钟。他 说: /一个人与其在一生中写浩瀚的著作, 还不如在一生中 呈现一个意象。0之所以如此重视 / 意象 0, 是因为他认为意 象的呈现能同时给与一种突然解放的感觉: / 那种从时间 局限中摆脱出来的自由感觉, 那种当我们在阅读伟大的艺 术作品时经历到的突然成长的感觉 0。[ 3] ( P. 152) 1914 年他在 5漩 涡 6 中 更 加 坚 定 地 认 为 / 诗 歌 的 基 本 色 素 是 意 象 0。[ 8] ( P. 154)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 d; Petals on a w e,t b lack bough. 译文: 人群中幽灵般闪现的面庞; 潮湿、黝黑枝条上的花瓣。 这首小诗前后变动主要有两处, 其一, 把第一句诗歌末 尾的冒号改为分号; 其二, 不再把每句诗间隔为 3部分, 取 消留白处, 正常排版。 据庞德说, 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写成。他在一篇题 为 /我是怎样开始的 0的文章中描述了写诗的过程: / 足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我一直在试图为一个非常美 丽的事物写一首诗, 我在巴黎地铁目睹了这个场景。我在 协和广场车站下车, 在拥挤的人群中我看到一张漂亮的面 孔。接着, 突然一转, 又出现了一张张漂亮的面孔。然后出 现了一张儿童的漂亮面庞, 接着又是一张漂亮的面孔。那 一整天, 我都试图找 到言词来描 述这种情景给 我的感受 , ,只是后来的一天晚上, 在揣摩该怎样讲述这次奇遇时, 我突然想到, 在日本, 一件艺术品的优劣不是以量来评价 的: 如果你适当安排音节、运用标点, 16个音节就够写一首 诗的了。0于是, 庞德寻得将诗情凝固下来的仅有 14个单词 的如上诗行, 同时也模糊地指出了能够理解这首小诗的文 明国度, 在日本, / 或者在另外某个很古老、悠然自在的文 明中, 其他人可能理解这首诗的意义。0[ 10] ( PP. 59- 60) 据庞德所说, 他因受日本俳句的影响, 终将 30 余行的 诗浓缩为两行小诗。可是, 熟悉我国古典文学的细心的读 者一定会察觉到 5在地铁车站 6一诗中的意象 / 面庞 0、/ 花 瓣 0与我们似曾相识, 这同白居易 5长恨歌 6中的诗句 / 玉容 寂寞泪难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0何其相似! 而且, 庞德曾提 及日本与 /某个很古老、悠然自在的文明 0, 他说的这个文 明会不会就是指中国文明呢? 难道说庞德这首小诗果真曾 受惠于唐代诗人白居易? 其实, 这个时候的庞德还不熟悉中国文化, 不了解中国 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也不清楚中国诗歌同样充满了短 小精悍、含意隽永的诗篇。事实上, 在中国古诗词中, 这样 纯熟运用意象的佳句俯拾皆是, 诸如 /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 草萋萋鹦鹉洲 0;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0; / 浮云游 子意, 落日故人情 0;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0; / 山从人 面起, 云傍马头生 0; /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0; /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幽幽 0等。庞德想到日本的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江苏南京 210013)
[摘 要 ] 5在地铁车站 6与中国 文化具有 间接的关联, 是诗 人对象征主 义诗歌和意 象主义诗 歌理论的 全新实
践, 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诗歌多义含混的审美特质。
Hale Waihona Puke [关键词 ] 意象; 庞德; 5在地铁车站 6; 象征主义; 哲理
[中图分类号 ] I106. 2
) 87 )
效果的争执呢? 0[ 7] ( P. 9) 的确, 倘若胸襟宽广些, 某些问题就 不成问题了。我们如果能够像朱先生那样宽容地接纳一些 新事物, 那么迟早有一天, 我们的耳朵和眼睛或许也会慢慢 地习惯并欣赏它们!
可是,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这位或被尊称为把英美 诗歌从衰落、讲究修饰和机械呆板的节奏中解放出来的意 象 主 义 运 动 的 倡 导 者、现 代 主 义 诗 歌 的 大 师 和 开 山 祖, [ 15] ( P. 12)或被福特 # 马多克斯 # 福特 ( Ford M adox Ford) 描述为 /仁慈的谋杀者 0的诗人这首诗歌呢?
对中国人而言, / 意象 0原本就不是个陌生的词, 只不 过没有像西方人大张旗鼓地宣传造势而已。其实, 世界上 最早提出 / 意象 0一词的是我国东汉的王充, 他说: /礼贵意 象, 示义取名也 0 ( 5论衡 6 )。而南朝的刘勰是在文学领域
内使用 /意象 0的第一人, 他曾说: / 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 斤 0 ( 5文心雕龙 # 神思 6 )。明代的胡应麟也曾在 5诗薮 6 中表述过 /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 0的话。清代沈德潜在品评 孟郊的诗时也曾运用 / 意象 0一词, 他说: / 孟东野诗, 亦从 风骚中出, 特意象孤峻, 元气不无斫削尔 0 ( 5说诗啐语 6 ) 。
歌 0, /诗人必须不断创造新颖的形象, 而且他的真诚可以
用他的形象数量来衡量 0。[ 5] ( P. 239) (这里的 / 形象 0就是 /意 象 0 mi age)韦勒克与沃伦认为, /意象可以作为一种 -描述 . 存在, 或者也可以作为一种隐喻存在。0 /一个 -意象 . 可以 被一次转换成一个隐喻, 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 复, 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 甚至是一个象征 ( 或者神话 )系 统的一部分。0[ 6] (PP. 213- 215)理查兹在其 1924 年版的 5文学批 评原理 6中对 /意象 0也进行了诠释: /人们总是过分重视意 象的感觉性。使意象具有功用的, 不是它作为一个意象的 生动性, 而是它 作为一个心理事 件与感觉奇 特结合的特 征。0[ 6] ( P. 212) 朱自清先生曾对象征主义诗歌进行过精辟的 分析, 他认为 / 象征诗派要表现的是些微妙的情境, 比喻是 他们的生命, 但是 -远取譬 . 而不是 -近取譬 . 。0[ 7] ( P. 8) 朱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