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主义

合集下载

西方意象主义发展现状

西方意象主义发展现状

西方意象主义发展现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西方意象主义是一种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艺术运动,它强调对象征和隐喻的运用,通过寓意和象征来揭示深层思想和感情。

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在当时的欧洲艺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影响,促使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风格转变。

西方意象主义的发展现状,可以说是在当代艺术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虽然它的兴盛时期已经过去,但是许多艺术家仍然受到意象主义的启发,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在当代文化和艺术领域,意象主义的影响可以在许多领域中看到。

在绘画领域,西方意象主义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

许多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运用象征和隐喻,以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

英国画家弗朗西斯·贝肯德(Francis Bacon)的作品就充满了象征主义的元素,他的油画揭示了人类的黑暗面和虚无感。

荷兰画家安东尼·帕拉克(Antonie Palamedesz)的作品也常常通过隐喻和符号来探讨人类的情感和存在。

在电影和戏剧领域,西方意象主义的影响也可以看到。

许多导演和编剧在他们的作品中运用象征和隐喻,以深化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奥斯卡·怀尔德(Oscar Wilde)的舞台剧《逃离苦海》就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意味,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电影也常常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现他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探索。

西方意象主义在当代艺术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艺术家受到其启发,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通过象征和隐喻,他们可以更深刻地表达人类内心的复杂感情和思想,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内涵。

可以预见,西方意象主义的影响将继续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激发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触动和启迪。

【文章达到2000字要求】第二篇示例:西方意象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诞生于19世纪末的法国,主要代表是莫泊桑、马勒梅和卡莱尔等人。

该流派主张凭借多重意象来表现生活的内在意义和情感,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和情绪表达。

“意象主义”对中国“五四”时期诗人的不同影响

“意象主义”对中国“五四”时期诗人的不同影响

“意象主义”对中国“五四”时期诗人的不同影响摘要:20世纪初期的英美“意象主义”诗潮对中国“五四”时期新诗的孕育与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

胡适和闻一多均曾置身于美国新诗运动现场并受到“意象主义”直接影响的两位代表诗人,但耐人寻味的是,两位诗人所受影响的内涵和特色却有着显著的个性差异:在诗歌语言观上,胡适强调运用日常通俗的白话,闻一多则重视磨砺精确凝炼的诗语;在诗歌意象观上,胡适关注意象的视觉感性特征,闻一多则追求意象的象征性隐喻功效;在诗歌传统观上,胡适钟情“意象主义”勇于革新的反叛精神,闻一多则偏爱“意象主义”尊崇传统的诗性情怀。

关键词:胡适;闻一多;意象主义;影响;差异西方“意象主义”诗潮最早萌发于20世纪初期的英国,不久即流入美国诗坛。

1912年蒙罗(Harriet Monroe)在芝加哥创办《诗刊》(Poetry:A Magazine of Verse),并委任当时在英国的庞德(Ezra Pound)为该杂志的国外代表,不久便陆续发表了由庞德推荐的阿尔丁顿(Richard Aldington)和杜丽特尔(Hilda Doolittle)等早期意象派诗人的诗歌,以及弗林特(F. S. Flint)的《意象主义》(“Imagisme”)和庞德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不”》(“A Few Don’ts”)等早期“意象主义”诗学论文,逐步汇成了“意象主义”诗潮,兴起了美国新诗运动。

1914—1917年期间,庞德、罗厄尔(Amy Lowell)先后编辑出版了《意象主义者》(Des Imagistes)、《意象主义诗人》(Some Imagist Poets)等诗集,将“意象主义”诗潮逐渐推向高潮,进而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

1917年以后,虽然作为团体的意象派开始渐渐分化与星散,但在一段时间里作为个体的意象主义诗人仍有许多人坚守着自己的诗学观点并在各自的创作中努力表现出独特的个性风格。

“意象主义”的“幼芽和原子”还在继续散布与扩展,客观上延续着“意象主义”诗潮的余波。

庞德‘意象主义

庞德‘意象主义

庞德与意象主义“一个人与其在一生中写浩瀚的著作,还不如在一生中呈现一个意象。

”这是庞德对“意象”这个概念的阐释。

这句话,虽然偏激,但却可以理解。

因为其实他本人也无法做到。

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

我的理解是,当“我”面对一个客体时,会产生“像什么”的冲动,然后跳出来一个词,构成一个比喻。

但比喻是有区分的,例如“美女像花”,那是通例的比喻,已经在语言体系里约定。

但大多数,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比喻,它在应用中是有独特针对性的。

例如,“美丽的西施,就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花”,这里“西施”是个别的,相异于“美女”的泛指。

所以后面的比喻,不能简单地写“像花”,而需要修饰和限定,是“盛开的”,是“鲜花”。

但这也只是个别化的比喻,它不是“意象”。

“意象”是“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所以,还得加入说出这句话的人的“理智和情感”。

虽然说,他可能已经表达了他的欣赏和赞美,但我觉得,这句话情感不够强烈,不够鲜明。

一般人也许没有问题,但是作为诗人来讲,显然就欠缺了,因为缺乏诗人的创造性,没有表现出诗人高于普通人感受的情感。

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们是人群中最敏感最具激情的,所以,诗人应该会说“美丽的西施,就像是刚从枝头摘下的一朵鲜花”,那么这里“刚摘下的鲜花”,显然和西施的命运连结了起来,诗句就充满了一种穿透性,同时也将言外之意释放了出来。

这里的“鲜花”已经不同于前面充满欣赏和赞美的意思,更多的是借鲜花的美丽反衬出红颜薄命的悲情故事,以及诗人道德情感的抒发。

这种涵盖更广大更复杂的比喻,就有点接近庞德所说的“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

但是,庞德并没有把“意象”概念说死,他从来没有指出过哪个是意象是哪个不是,他只是指出了隐藏在我们文字世界里的一条不是很清楚的道路,他认为诗人寻找和经过这样一条道路或者捷径,就能直接抵达文学世界或者诗歌的核心。

正由于他的不确定,或者说,他把“意象”刻意地提高到一个神圣的位置,以强调“意象”对于诗歌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会感叹“还不如在一生中呈现一个意象”。

四 意象派

四 意象派

发展与结束
1914年,庞德与美国女诗人艾米·洛威尔 (Amy Lowell,1874-1925) 、英国诗人阿尔 丁顿共同编辑出版了《意象派诗集》(Des Imagistes)。 此后,庞德兴趣索然,艾米·洛 威尔接替他成为意象派的领导者。1915年至 1917年,意象派诗人每年编一本年度诗集。第 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意象派诗人逐渐分道扬 镳,这个流派也就逐渐瓦解了。1930年,原 意象派诗人出版第5本意象派诗集。 这一流派的理论和轮廓都不甚清楚,至今仍 不能给它一个确切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休:《秋》
秋夜一丝寒意—— 我在田野中漫步, 遥望赤色的月亮俯身在藩篱上 像一个红脸庞的农夫。 我没有停步招呼,只是点点头, 周遭尽是深深沉思的星星,脸色苍白, 像城市中的儿童。
“Oread”(1913)
by H.D. Whirl up, sea— Whirl your pointed pines. Splash your great pines On our rocks. Hurl your green over us— Cover us with your pools of fir.
“Liu Ch'e”
The rustling of the silk is 落叶哀蝉曲 [伪]西汉·刘彻 discontinued, 罗袂兮无声,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玉墀兮尘生。 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 and the leaves 虚房冷而寂寞,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 落叶依于重扃。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望彼美之女兮, heart is beneath them: 安得感余心之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未宁? threshold.

西方文论笔记(五)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西方文论笔记(五)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西方文论笔记(五)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

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

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保尔·瓦莱里(1871-1945),法国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

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

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象征主义诗人视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他们感到真切存在的只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某些作品”所赋予的激情,使人能从中汲取“珍贵的感觉、无限丰富的思想以及思想、情感、严谨的幻想的奇妙组合,还有与神秘相连的快感和活力”,并孕育出“应合”的象征主义诗作。

第二,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象征主义诗歌要选择趣味高雅的读者作为对话人,同时要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打破读者旧的审美习俗和惰性,培养和“创造”出有创造性的新读者。

第三,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只写人类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首先,音乐化是指诗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

浅析意象主义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的研究

浅析意象主义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的研究
闻一 多 对 美 国意 象 主义 的 直 接 与 间 接 的 引 入 ;3 0 年 代 各 种 杂 志 风 起 云 涌 ,《 新 月 》杂 志 曾介 绍 美 国意 象 派 ,《 文饭 小品》 ,《 青 年 界》 ,《 新 时代 》等译介过意象派诗人劳伦斯和 H・ D等 的诗 ,《 现 代》杂志 ,等杂志的引导作用 ,简要评述了现代派的主要作家戴
研 究成果。
关键词:意象主义; 中国现代派诗歌 ;比较文 学
关于意象主义对 中国现代派影响 的研究 , 始于 2 O世 纪 9 0年 代中期 ,1 9 9 5年陈希发表 《 意象派与现代派——二 十世 纪中外 诗歌关系研究札记》( 载 《 鄂州 大学学报 》 ,1 9 9 5年第 2期 )一 文,这可 以说是研 究意象主义 与现代派诗歌 的发 轫之作 。我 国学 术 界 和 诗 歌 界 一 般 认 为 以戴 望 舒 , 施 蛰 存 为 代表 的现 代 派 诗 歌 主 要 是 受 法 国象 征 派 诗 歌 的影 响 , 而 陈 希 在 这 篇 文 章 中 对 西 方 意 象 派诗歌与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关系进行 了清理和剖析 , 认为中国现 代 派接受外来诗歌影响多元格局 中意象派 的地位是主要 的。 文章 对意 象派和现代诗派诗歌的主要特点进行 了整体的概括和 比较 。 文章中提 到了徐迟的 《 意象派 的七个诗人 》并着重对戴望舒的诗 论进 行了分析 , 认为戴望 舒的重诗情轻韵律 的理论和 象征主义主 张差异较大 , 戴望舒诗歌艺术变异较大程度 上是受了意象主义的 启迪 ,《 望 舒 诗 论 》中 的艺 术 主 张 和 意 象 派 1 9 1 5年 宣 言 颇 多 相 似 之处 。这些观点是有新意的 。 2 0 0 3年 四川大学的曹万生博士论文 《 现 代 派 诗 学与 中 西 诗 学》 ,文章第一节 讲述了对西方意象派诗学 的引入与变异 ,作 者 分别介 绍了 3 O年代 之前对西方意象派理论的引入与变异;现 代 派对 西方 意象 派诗学的引入 ; 对西方意象理论之研 究与中西之 比 较 ;徐迟和邵洵美一项理论 的诗学 史意义 。第二节讲述了现代派 对中 国意象理念的引入与改造 。 作者从意象 的内涵 , 意象 的形态 , 意象 的 功 能 三 个 方 面 阐 释 了意 象 对 中 国现 代 诗 派 的 影 响 。 紧接着 ,2 0 0 5年耿纪永发表了 《 英美意象派诗歌在 2 0世纪 3 0 年 代 中 国 的译 介 》 ( 载 《 同济 大 学 学报 》 ( 社 会 科 学版 )2 0 0 5 年卷 第 1 期) ,以译 介 学 为 理 论 基 础 , 对英美意象派诗歌在 3 0年 代 中 国 的 译 介 进 行 梳 理 , 以 揭 示 它 与 中 国现 代 派 诗 歌 的紧 密 联 系。 文章重 点介 绍了施蛰 存对 意象 派诗歌的翻译 成果对现 代派诗 人的影响 ,这 在意象主义对现代派的影响方面是一个新 的视角 ,

第三讲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第三讲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思考,‚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脑力劳动‛。这比那种 把诗歌创作说成完全是下意识的、甚至等同于梦呓、 迷狂、醉态或精神分裂等观点,要具有正确性、辩证 性。
再次,瓦莱里强调诗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 价值。
瓦莱里认为诗不能满足于追求个人的价值,哪怕是对 个人具有‚无限价值‛的东西。他心目中的文学的
‚铁的规律‛乃是追求人类的普遍价值。而诗歌要表
瓦莱里的文学理论、批评活动主要活跃在20—30年
代,主要著作有《灵魂与舞蹈》(1923)、《文学杂
集》(1924)等,他的诗歌评论文章死后被收入《瓦 莱里选集》第7卷《诗的艺术》中。
瓦莱里是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
象征主义诗歌在法国活跃了半个多世纪。
象征派内部在美学观点上并不一致,而且有人还否认
波德莱尔十四行诗《应和》
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 和”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 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 人的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
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
为应和、交流的,诗就是这种
象征、应和的产物。故该诗被
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象征主义”概念的提出是希腊诗人让· 莫雷亚斯。他
于1886年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正式用“象征主
度的一致性和凝聚力。 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 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 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 只写人性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
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重建个体的精
神历史。
2.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对于象征主义诗歌的界定,瓦莱里同其前辈及同时代
再次,音乐化还包含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要做到

论意象主义的诗学主张

论意象主义的诗学主张

论意象主义的诗学主张意象主义是一种浓缩性极强的诗歌形式,其在节奏、选材、语言、意象的提出和处理方面的艺术主张和审美意识都体现出意象主义对传统诗歌诗学的反叛,而这种革新又很好地配合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表达。

标签:意象主义;诗学;革新一意象主义是指发生在1912年至1917年间反对盛行于19世纪的诗歌创作技巧和价值取向的一场诗歌创作革新运动,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开端,其目的是要把英美诗歌从讲究修辞和机械呆板的节奏中解放出来,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作为一个在新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下发展起来的诗歌运动,意象主义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12年至1914年间为前期,1914年至1917年间为后期。

前期主要是由埃兹拉·庞德主导,而后期则主要由埃米·罗威尔组织。

作为这一诗歌运动的倡导者和理论家,庞德提出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并明确地提出意象主义诗歌创作的几个“禁忌”,在理论和实践上促使意象主义诗歌创作能够最终形成一种运动[1]。

从持续时间上来看,意象主义是一个寿命较短的诗歌运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后期,由于由罗威尔领导的新意象主义与庞德领导的旧意象主义之间在创作理念上有一定差异的存在,庞德离开了他所领导的意象主义运动而另创旋涡主义。

本质上来说,意象主义诗歌存在着某种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在创作中刻意追求意象的呈现,过分强调简洁、紧凑、精确、硬朗和不加修饰,从而将自己陷在预设的圈子内而难有所为。

同时,意象诗过于短小精悍,片面强调所谓客观和意象的绝对清晰和明确,气魄不够宏大,难以表现博大精深的社会和人生内容。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意象主义运动没有得到充分、健康发展便走向消亡的一个社会原因。

但是,意象主义运动的文学价值和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改变而且也确实改变了20世纪的英美诗歌创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主义诗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奏响了英美现代诗的新乐章,掀开了英美诗歌崭新的一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德的“意象”定义: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超出了西方的传统, 接受了许多东方的审美原则,他编译了李白 的诗,叫《神州集》。诗表面是一种形象, 没有说理,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深刻的意蕴。)
(1)“意象”是意象主义独创的核心范畴。 (2) 庞德认为:“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 出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按: 亦释“情结”)。 (3) 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 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 感情的复合或“情结”。外层则是“象”, 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缺一不可。
意象主义
庞德、 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兹拉·庞德(1885-1972),美国人,出版了 诗集《垂死之光》、《诗章》,主要理论批 评著作有《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 神》、《怎样阅读》、《阅读ABC》、《庞 德文学随笔集》等。
“意象主义”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初叶。庞德将道 利特尔和奥尔丁顿的是以“意象主义者”的名义发 表在他编辑的《诗刊》1913年第4期上,并在第6期 上发表《回顾》一文,提出他与两人一致奉行的诗 歌创作三原则:“1.对于所写之‘物’,不论是主 观的或客观的,要用直接处理的方法。2.决不使用 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3.关于韵律:按照富有 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而不是按照一家节拍器 的节拍来写诗。”这“三原则”后来被称为“意象 主义宣言”。
其次,休姆也强调意象描绘的精确性。他说, 诗歌“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正确的、精细的和 明确的描写”。提出要与日常语言作斗争, 要克服日常语言的局限性,须运用新鲜的隐 喻、幻想的手法。 此外,也对强调类比、暗示、感应等的象征 主义观点有所呼应,要求诗人“必须找出那 些对每一类比加以补充并产生奇迹感,产生 同另一神秘世界相联系的感觉的东西。”
据此,他对诗歌的形式、技巧也有严格要求。 具体来说,在语言运用上要尽量精炼,“不 要用多余的字句和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的形容 词”;在韵律安排上,“韵律结构不应当损 害语言的形成,或其自然声响、或涵义,庞德对未来诗歌 的展望是:“它一定会反对废话连篇,…… 它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和阐释的力量(历来 诗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质朴、直率、 没有感情上的摇曳不定。”
庞德接受了表现主义的某些观点,把诗看成 主要是思想感情的表现,特别是感情的表现。 “诗歌是极大感情价值的表述”,同时, “情感是形式的组织者”,诗的韵律、节奏 等形式是靠感情组织起来的。可见,他强调 的是主体思想或理性与感情的交融、结合的 “情结”或“复合体”,这也可以说是意象 之“意”。
例:庞德的诗《地铁站台》中写道: “人群中的那些面孔/湿漉漉、黝黑枝头的花 瓣” 外层用比喻写出人群中面孔的形象,内层 却表现城市生活的易逝感。
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托马斯·欧内斯特·休姆(1883-1917),主要论文收 入《沉思录》和《沉思集》中。 首先,追求诗歌意象,主张通过形象(主要是视觉 形象)来表达诗人的细微复杂的思想感情。他认为 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与散文的区别就在 意象上。认为“意象诞生于诗歌”,在散文中逐渐 死去。提出诗人的“真诚程度,可以以它的意象的 数量来衡量”的标准。他把意象主要看成精确的视 觉形象,提供给的这“形象与色彩的精美图式”。
庞德还对意象的创造和接受作了心理分析, 精辟地指出,正是意象“这种‘复合体’的 突然呈现给人以突然解放的感觉;不受时空 限制的自由的感觉,一种我们在面对最伟大 的艺术品时经受到的突然长大了的感觉。” 所以他认为“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 写出连篇累牍的作品好。” 与此相关,庞德对诗歌的象征也很重视,这 也许多少受到叶芝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