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庞德的_在地铁车站_中的中国古典诗歌影响

合集下载

庞德《在地铁车站》赏析

庞德《在地铁车站》赏析

庞德《在地铁车站》赏析
《在地铁车站》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诗人理查德·鲍德(RichardPound)的著名诗篇。

这首朗朗上口的诗,充满了哲理,为
大家展现了流行文化的真谛。

诗中鲍德用一个地铁车站的景象,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深刻观点,
深入探讨了人生的路途,强调了把握自己走出来的每一刻精彩生活的
重要性。

他写道:“每个人都处在自己的地铁站里,有自己不变的列车,并且可以自行独自前行。

通过这首诗,鲍德突出了在当下把握自己走出来的每一刻精彩生
活的重要性。

为了不耽误每一个可获取的精彩,他动情地呼唤:“快点
上车,动身去冒险吧!”在鲍德的这首诗里,激励我们立足当下,乘坐
自己走出来的每一刻精彩火车,勇敢地冒险,尽情享受孤独的自由与
旅行的乐趣,创造出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

在当下,这首《在地铁车站》中的激励,无疑是一颗宏大的赞美诗。

它温柔地唤起我们,勇敢地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一个丰盛而有
意义的人生。

从《地铁站台》看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主义的影响

从《地铁站台》看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主义的影响

从《地铁站台》看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主义的影响摘要:美国诗人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

其《地铁站台》充分体现了意象派的创作原则,被看作意象派诗歌的典范。

本文通过对《地铁站台》的分析,着重讨论了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主义的影响。

关键词:意象主义;意象派诗歌;中国古典诗歌;庞德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美国诗人,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

庞德还是一个热衷于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和哲学的翻译家,经他改编并翻译了《神州集》、《诗经》等儒家经典,其误译常被作为翻译界研究的话题。

庞德终生不懈地推崇中国诗学,1915年,他曾在《诗刊》上撰文说,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找推动力”。

无论是他用意象派风格翻译的李白的《长干行》(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还是他本人的意象派诗歌作品都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对其意象主义的影响。

一、意象主义与意象派诗歌1908年前后,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影响,以庞德为首的西方诗人们,发起了一场旨在改变英国维多利亚王朝颓靡诗风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推动了英美两国诗歌向现代诗的转变。

1908年,在英国伦敦,庞德与英国评论家托马斯·休姆(T.E.Hulme)一起创立了意象派诗歌,目的是使诗歌摆脱浪漫主义的伤感情调和无病呻吟,力求使诗具有艺术的凝练和客观性;文字要简洁,感情要含蓄,意象要鲜明具体;整个诗给人以雕塑感,线条明晰有力,坚实优美,同时又要兼有油画的浓郁色彩。

1912年,庞德与希尔顿·道利特尔和奥尔丁顿讨论了意象派诗歌的原则,并在1913年第6期的《诗刊》上发表了意象派的纲领,主要有三条:1.直接处理无论是主观的或客观的“事物”;2.决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3.在韵律方面,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而不是按照一架节拍器的节拍来写诗。

由《在一个地铁车站》谈朦胧诗、兼谈中国白话新诗

由《在一个地铁车站》谈朦胧诗、兼谈中国白话新诗

由《在一个地铁车站》谈朦胧诗、兼谈中国白话新诗庞德的诗《在一个地铁车站》只有简简单单的两句: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的许多花瓣不用怎样去界定,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首标准的朦胧诗。

因为这首诗有着朦胧诗所具备的特质:朦胧、隐喻。

仔细推敲,假若没有让你看诗题,单凭这两句诗,根本是不知道作者的所以云来。

因为这两句诗内在并没有存在逻辑,而仅仅是意象的重叠。

“人群”、“面孔”、“枝条”和“花瓣”这四个意象组成了一组重叠的意象。

究竟诗人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可否说这四个意象就是诗人的所要表达的东西呢?然而我想,这其中肯定有些东西是很奇妙的,因为我们根本很难去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要表达的东西太隐晦了。

我以为,这首诗的意象是不确定的,是凝练在诗人笔下的虚景。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

这正是朦胧诗的核心。

用不能确定的意象构现“非我”外的意蕴,用这些超越了纯客观的意象表达着某种更深沉的普遍的哲理、意蕴和主观情感是朦胧诗的特点。

然而,朦胧诗的这种艺术手法是离不开诗歌所运用的语言技巧的。

可以这么说,诗歌的语言是诗歌成败的关键,尤其是朦胧诗,要求更高。

庞德的在《在一个地铁车站》中所运用的形容词有“幽灵般”,“湿漉漉”,“黑色”,使得这首诗歌笼罩着一层黑纱,迷茫、飘渺,让人觉得有种神秘感。

朦胧诗运用的是一种抗拒性的语言,追求凝练,以达到或沉重或迷惘或神秘或灵动或跳跃的效果。

诗歌这种语言的巧妙的运用使得诗歌有异于其他的文学样式,因为小说、散文、戏剧的语言远远不及诗歌的语言那么凝练。

以最少的文字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是一切诗歌所追求的。

无独有偶,中国的朦胧诗要求更严谨,常常匠心独运,以异于平常的语言方式来制造种种虚实相生的意象,以寄托诗人的情感。

在中国出现朦胧诗之前,有更早的白话诗如创造社的浪漫主义诗歌,“新月派”、“湖畔派”、“现代派”等诗派的诗歌无不都运用这种手法。

诗歌的存在,必然存在某些共同的特质。

简析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中的中国古典诗歌影响

简析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中的中国古典诗歌影响

作者: 刘敏;姬振亭
作者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56-57页
主题词: 美国意象主义;中国古典诗歌;庞德
摘要:美国的意象主义虽然历时很短,但它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的诞生标志着美国现代诗运动的开端,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最大前景的诗歌运动',奏响了美国现代诗的新乐章,掀开了美国诗歌崭新的一页.而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美国作家艾兹拉·庞德是意象诗派的领袖,他的代表作<在地铁车站>堪称意象诗的经典之作.本文从分析此诗入手,探悉中国传统诗学对美国意象诗的影响.。

一首意丰味浓的短诗——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一首意丰味浓的短诗——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一首意丰味浓的短诗——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贲立人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1997(000)004
【摘要】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庞德(1885—1972),美国著名诗人及评论家,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创始人。

他提倡以鲜明、准确、含蓄、凝炼的意象表现具体的事物,反对抽象化。

有诗集《狂喜》、《人物》和长诗《诗章》等。

《在一个地铁车站》,这首诗很短,只有两行,却耐人寻味,脍炙人口,成为意象派诗歌中的名篇佳作。

这首短诗产生的影响很大,使庞德在意象派诗歌界确立了领袖地位。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过程,诗人在1916年写的《回
【总页数】2页(P8-9)
【作者】贲立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
【相关文献】
1.意象派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以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为例 [J], 洪丽霁
2.评庞德短诗《地铁车站》的音韵与内容 [J], 程渊;曾繁健
3.庞德《在地铁车站》赏析 [J], 陈威亚
4.美的瞬间和意象派的创作方法——庞德代表作《地铁车站》赏析 [J], 周上之
5.言短·味浓·意深——《“狗不理“新探》赏析 [J], 吴万里;肖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庞德《在地铁车站》赏析

庞德《在地铁车站》赏析

庞德《在地铁车站》赏析
庞德的《在地铁车站》是一首简短而又强烈的诗歌,在诗歌中,庞德通过深刻而抑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情绪低落、灰蒙蒙的地铁车站,及其中拥挤而又孤独、充满悲伤的景象。

诗歌中的第一行“夜晚坚定而灰暗,地铁车站请让我进入”,表达了庞德对这个灰暗、孤独的车站的初次入口,当他进入时,他被营造出的阴暗的气氛所震撼。

他被这个充满着死气沉沉的空间所困扰,有如“一个潮湿的世界,充斥着死亡的气息”。

诗歌中的第二行“每个人都紧紧地拥抱着,但他们中无一个是伴侣”,描绘了这个地铁车站中所呈现的孤独、缺乏爱的景象,所有人都像流浪者一样紧紧相拥,可是却没有一个可以倚靠。

这种孤独,让庞德感到非常惶恐,他用“这里只有孤独,这里只有悲伤”来形容这里的氛围。

诗歌的下半部分,庞德又用“披着灰色的衣衫,每个人都表情面容不改”来描绘地铁车站中的空气,每个人都披着无情的灰衣衫,而他们的脸上也并未表现出情感,更多的是一种灰暗而抑郁的空虚。

在最后一句中,庞德把自己的情绪抒发给大家,他用“我想离开,可什么话也不敢说,仅仅闭上眼睛,终于走出了那地铁车站”来描述,他最终拒绝让自己留在那个只有沉寂和灰暗的车站,决定离去,进入另一个真实的世界。

通过深刻而抑郁的语言,庞德描绘了一个充满孤独和灰暗的地铁车站场景,一个充满失落和悲伤的世界,一个充满死亡气息的空间。

庞德通过《在地铁车站》,告诉读者黑暗的世界,甚至孤独、不安的情绪,都是很正常的,我们甚至会特别感受它们,而且,我们有时也需要宣泄出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沉浸在黑暗里,终其一生。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赏析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赏析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赏析【赏析】《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是一首描绘地铁站景象的现代诗歌,作者是是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诗歌创作于20世纪初,反映了当时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疏离感。

通过这首诗歌,庞德试图捕捉城市生活中的点滴瞬间,并表达出现代人在忙碌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诗歌背景及作者】埃兹拉·庞德(1885-1972)是美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以及古希腊诗歌的影响,注重语言的简约与意境的深邃。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创作于1912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主题及意境】这首诗歌以地铁站为背景,通过描绘人群中琐碎的瞬间,表现出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美的追求。

诗歌中的意象生动,诸如“人群中的一面镜子”、“五月的绿色叶子”等,传达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

同时,诗歌以地铁站为象征,暗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疏离与孤独。

【诗歌语言及艺术手法】庞德的诗歌语言简练,富有意象。

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意象叠加”的手法,将不同场景和时间的事物并置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例如,“人群中的一面镜子”与“五月的绿色叶子”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现代城市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此外,诗歌的韵律独特,采用短句与长句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地铁站拥挤与繁忙的氛围。

【诗歌的价值和启示】《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现代城市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城市人与自然、快节奏与宁静之间关系的窗口。

诗歌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醒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

同时,这首诗歌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之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分析这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到庞德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审美观念。

庞德的诗歌

庞德的诗歌

庞德的诗歌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著名的意象派诗人,他的诗歌以独特的意象表达和形式技巧而著称。

在他的诗歌中,他大量运用了东方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欣赏两首庞德的诗歌:
1.《在地铁站内》:
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这首诗以地铁站内的人群和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花瓣为意象,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瞬间美感。

庞德将人脸与花瓣、地铁人群与黑树枝相互对照,形成了一种底片叠印般的传神效果。

2.《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幻影般闪现的面庞,
湿而黑的树枝上花瓣片片。

这首诗同样是庞德的经典之作,以简短的两行诗描绘了地铁站内的人群和树枝上的花瓣。

通过这种形式,庞德成功地捕捉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韵味和东方美学意境。

庞德的诗歌以意象派手法为特点,强调诗人对生活场景的敏锐捕捉和独特表达。

他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为美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美国意象主义 中国古典诗歌 庞德
美国意象主义是随着二十世纪初的意象主义这一文艺思 潮的产生而出现的。意象主义是对当时统治诗坛的后期浪漫 主义诗歌( 即维多利亚诗歌) 的反驳, 在内容上因承旧习, 抒情 含混, 在艺术上追求华丽词藻, 意象模糊的后期浪漫主义诗歌 已不被人欣赏, 为了冲破这一局面, 意象主义诗人主张用鲜明 的意象, 也就是通过描写感觉上的具体对象来表现诗意, 一反 英诗直抒胸臆的传统, 力求把感情隐藏到具体意象的背后, 让 意 象 透 出 感 情 来 。 要 求 诗 人 以 鲜 明 、准 确 、含 蓄 和 高 度 凝 炼 的 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 并将诗人瞬间的思想感情溶化 在诗行中, 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后来又提出了著名的意象主 义三原则: 1.直接表现“事物”, 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2.绝 对 不 使 用 任 何 无 益 于 表 现 的 词 。3.至 于 节 奏 , 采 用 音 乐 性 短 语, 而不是用节拍器的节奏来写作。意象派诗歌运动曾受到日 本诗歌的影响, 美国诗人认为日本诗主要是徘句, 俳句十分简 练, 美国诗人正好可用来反抗维多利亚冗长的诗风。但俳句过 于简单, 文字太少, 只能表达单一的意象和瞬间的效果, 而这 时随着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被介绍到西方, 意象派诗人最终 转向了中国诗, 中国诗的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诗中那种寓 激 情 于 清 静 的 审 美 趣 味 , 那 种 不 判 断 、不 说 教 的 语 言 风 格 , 对 意象派诗人来说, 是富于吸引力的。他们认为中国古诗和意象 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这样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成为意象派诗
课 堂“加 水” 忌 随 意
刘文
(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摘 要: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之后,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究竟 是什么样, 一线的教学工作者都在着力进行探索。在探索过程 中笔者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外知识的 补充太滥— ——课堂“加水”。为避免课堂“加水”的随意性, 笔者 认为应该遵循下面四个原则: 紧扣教学目标; 恰当控制时间; 着眼提高效率; 讲求方式方法。
在这里, 他完成了对社会性世俗自我的回归, 又完成了对 社 会 性 世 俗 自 我 的 超 越 。 超 越 了 凡 人 的 自 私 狭 隘 — — — 尽 管 是 凡人美好的留恋惜别之情, 达到以崇高之心善待万物的无私 之 境 , 即 超 我 之 境 (超 越 了 凡 人 的 神 我— ——神 圣 自 我— ——之 境), 演绎出人类灵魂的三界图。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加水”
引言 人们常把课本以外的知识补充到课内来教的做法, 形象 地叫做课堂“加水”。有经验的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适度地补充 课本以外的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 突破难点, 扩大学 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但是, 脱 离教学目标, 无时间控制, 不注意“加水”的方式、方法, 偏执一 端, 随意添加, 对课堂教学则是有害的。笔者近期听了一些老 师的课, 其中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好几位。为了帮助学生 更 好 的 感 受《故 都 的 秋 》的 意 境 , 教 师 大 都 有 文 章 之 外 的 知 识 补 充 。 如 : 用 歌 唱 家 杭 天 琪《前 门 情 思 大 碗 茶 》的 歌 曲 引 入 课 题 ; 作 家 生 平 、创 作 背 景 介 绍 ; 与“秋 ”有 关 的 古 今 文 人 作 品 介 绍, 如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等。但补充
一 、紧 扣 教 学 目 标 备好一堂课如同构思一篇文章, 一篇文章的材料组织和 选 择 , 要 紧 紧 围 绕 文 章 的 主 题 、中 心 ; 一 堂 课 也 是 如 此 , 双 边 活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需要一提的是我们有些教师 的教学受大学里的教授影响很深, 一字生发, 一词拓展, 运用 联想和想象, 调动自己的积累, 海阔天空, 纵横捭阖, 让学生 如入五里烟雾。比如见“春”思《春》, 见“夏”鸣《蝉》, 见“秋”吟 《秋色赋》, 见“冬”吟《沁园春.雪 》。 提 起 鲁 迅 , 就 要 介 绍 他“由 小康堕入困顿, 走异路求学南京; 排苦闷搜抄古籍, 听将令呐 喊助阵; 余一卒荷戟彷徨, 进化论终被轰毁; 反围剿功勋卓 著 , 孺 子 牛 泽 被 后 世 ”。 提 起 杜 甫 , 就 一 定 要 说 起 他 名 垂 千 古 的《三 吏 》、《三 别 》…… 如 此“加 水 ”, 把 课 程 标 准 规 定 的 教 学 任务搁置一边, 待到最后升学评估, 学生怨声载道就不言而
三 、超 我 阶 段 (6— 7节 ) 然而, 人皆凡体, 终难脱世, 近在眼前的远离, 又将诗人拉 回了残酷的现实。时间已晚, 归程已启, 康桥已静, 诗人怎忍喧 扰。虽欲放歌倾诉, 怎奈离情悲凄、离境静谧。悄悄是康桥的所 爱, 悄悄是别离的主调。至情言语即无声, 夏虫寂寂为我行。康 桥无语, 夏虫沉默。物犹如此, 诗人何堪! 离情离境让诗人再度回到现实的自我, 满怀悲情。同时, 离情离境又让诗人超脱了现实的自我。既然自己不得不离开 康桥, 既然康桥今晚的主调是沉默, 那么, 诗人又怎忍心因自 己的私心(对康桥的本真的不舍爱恋之心), 为满足自己最后再
56
看康桥一眼的愿望而搅扰了康桥的宁静呢。于是, 他悄悄的撤 步, 含泪而别。为消搅扰之声, 作者改“轻”行(小声)而来为“悄” 然 (无 声 )而 去 。改 招 手 而 别 (尚 能 控 制 悲 情 )为 挥 袖 而 别 (不 能 控 制悲情而泪湿衣袖)。为 保 留 康 桥 的 宁 静 氛 围 , 为 保 全 康 桥 的 原形原貌, 即使一片轻淡的云彩, 诗人也不愿自私地带走。他 留下的是一腔的爱恋, 带走的是满怀的离愁。把痛苦留给自 己, 把安宁留给康桥!
○ 文学语言学研究 2007年1月号上旬刊 文教资料
简析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中的中国古典诗歌影响
刘 敏 姬振亭
( 河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1)
摘 要: 美国的意象主义虽然历时很短, 但它的影响却是 巨 大 的 , 它 的 诞 生 标 志 着 美 国 现 代 诗 运 动 的 开 端 , 被 称 为“美 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最大前景的诗歌运动”, 奏响了美国现代诗 的新乐章, 掀开了美国诗歌崭新的一页。而在其形成和发展过 程中, 曾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美国作家艾兹拉·庞德是 意 象 诗 派 的 领 袖 , 他 的 代 表 作《在 地 铁 车 站 》堪 称 意 象 诗 的 经 典之作。本文从分析此诗入手, 探悉中国传统诗学对美国意象 诗的影响。
畅情遨游于精神的圣境, 一任心绪飞扬。脱去了社会的枷锁, 淡忘了世俗的功利, 尽显本真的自我— ——兽性的不加约束的 动物性的本我。
这时的诗人的心境是纯澈明净的, 诗人的情感是张扬忘 我的。他已忘记了自我而把自己融为康桥的一物, 与康桥血脉 相连, 息息相通。追梦则心思羽化, 高歌则星月共舞。作者的精 神自我己完全自由超脱, 肉体的自我则成了宣泄精神自我情 感 的 工 具 。这 时 作 者 的 所 思 所 想 与 其 所 作 所 为 是 完 全 一 致 的 , 是本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因此 , 我 们 可 称 之 为 本 我(本 真 的 自 我 )阶 段 。
的量不同, 方式方法迥异, 自然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效果也就不 一样。可以肯定地说, 遵循课堂教学规律, 有控制地“加水”, 对 实现教学目标会起到积极作用; 脱离课堂教学诸要素。因此, 探 讨 课 外 知 识 补 充 的 基 本 要 求 , 避 免 课 堂“加 水 ”的 随 意 性 就 显 得尤为重要了。那么, 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如 下四条。
这样, 诗人最终穿越了灵魂的三界, 用自己的痴情圣心守 望着永远的康桥, 永远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王 力 坚.性 灵·佛 教·山 水.海 口 : 海 口 师 范 学 报 , 2000年 第1期58—64页. [2]石玲.袁枚诗歌的禅影踪迹.济南: 文史哲, 2002年第1期 86页.
文教资料 2007年1月号上旬刊 ○ 文学语言学研究
其次, 意象派诗人不仅模仿我国古诗运用意象的手法, 还 模仿汉语的语法特点进行创作, 由于我国古典诗歌特别严谨 的格律要求以及古汉语特殊的句法形式, 往往略去了大部分 联结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 几乎只剩下光裸裸的表现事 物的词, 达到相当的意象密度, 每一个意图都出于独立的意 象, 而意象之间的基本状态是“脱节”。正如孙绍振先生在评论 中国古典诗歌时说 :“它所擅长的是情景交融, 它所追求的是 意境。它往往避免形象间的逻辑关系的过分明确, 它往往省略 有 助 于 逻 辑 推 理 的 连 接 词 以 及 明 确 语 法 关 系 的 介 词 。”例 如 马 致 远 的《天 净 沙·秋 思 》, 一 开 始 就 托 出 九 个 汉 字 构 成 的 意 象 :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 每 一 个 意 象 都 是 诉 诸 视 觉 的“眼 中 之 景 ”, 但 每 一 个 意 象 也 都 浸 润 着 诗 人 自 然 而 然 的“胸 中 之 情 ”。所 有 词 和 词 组 都 是 互 不 关 联 的 , “脱节”现象极为严重。庞德为了尽量靠近我国古诗的句法, 以 达到简洁、凝练, 几经删改从原来的30行变成现在的2行, 是两
产 生 了 无 穷 的 意 义 。这 首 诗 很 容 易 让 人 想 起 白 居 易 的“玉 容 寂 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是面孔, 后 一 句 都 是 花 , 中 间 也 都 无 连 接 词 , 都 运 用 了“ 意 象 迭 加 ”的 手 法。我国古诗中意象迭加的范例还很多, 比如: 马致远的“枯藤 老 树 昏 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司 空 曙 的“雨 中 黄 叶 树 , 灯 下 白 头 人”等这样的诗句。这一技巧是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中发现 的, 他自己也承认其创作是在中国古诗的影响下完成的。我们 看到了中国诗歌给予意象派的深远影响, 但也应该看到, 由于 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 意象派诗人在接受中国诗的影响时也 是有局限和误读的, 他们对中国诗的真谛的感悟还存在着距 离。中国传统诗学讲究意、象、言之间的辩证关系, 意象只是表 现情绪的手段; 而意象派把注意力放在意象所引起的感觉上, 用感觉和情绪把意象串起来, 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 系, 也不考察或阐发这种联系的社会意义, 意象成了意象派诗 歌的终极目标, 而这一点, 恰恰是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 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