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控制

预测控制
预测控制

1.1 引言

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模型的先进控制技术,它不是某一种统一理论的产物,而是源于工业实践,最大限度地结合了工业实际地要求,并且在实际中取得了许多成功应用的一类新型的计算机控制算法。由于它采用的是多步测试、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等控制策略,因而控制效果好,适用于控制不易建立精确数字模型且比较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所以它一出现就受到国内外工程界的重视,并已在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部门的控制系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工业生产的过程是复杂的,我们建立起来的模型也是不完善的。就是理论非常复杂的现代控制理论,其控制的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及传统的PID控制。70年代,人们除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建模、系统辨识、自适应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外,开始打破传统的控制思想的观念,试图面向工业开发出一种对各种模型要求低、在线计算方便、控制综合效果好的新型算法。这样的背景下,预测控制的一种,也就是模型算法控制(MAC -Model Algorithmic Control)首先在法国的工业控制中得到应用。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算法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现在比较流行的算法包括有:模型算法控制(MAC)、动态矩阵控制(DMC )、广义预测控制(GPC)、广义预测极点(GPP)控制、内模控制(IMC)、推理控制(IC)等等。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希望有一个方便使用的软件包来代替复杂的理论分析和数学运算,而Matlab、C、C++等语言很好的满足了我们的要求。

1.2 预测控制的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70年代以来,人们从工业过程的特点出发,寻找对模型精度要求不高,而同样能实现高质量控制性能的方法,以克服理论与应用之间的不协调。预测控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控制算法。它最初由Richalet和Cutler等人提出了建立在脉冲响应基础上的模型预测启发控制(Model Predictive Heuristic Control,简称“MPHC”),或称模型算法控制(Model Algorithmic Control,简称“MAC”);Cutler等人提出了建立在阶跃响应基础上的动态矩阵控制(Dynamic Matrix Control,简称“DMC”),是以被控系统的输出时域响应(单位阶跃响应或单位冲激响应)为模型,控制律基于系统输出预测,控制系统性能有较强的鲁棒性,并且方法原理直观简单、易于计算机实现。它的产生并不是理论发展的需要,而是在工业实践过程中独立发展起来,即实践超前于理论它一经问世就在石油、电力和航空等领域中得到十分成功的应用。之后,又延伸到网络、冶金、轻工、机械等部门或系统。80年代初期,人们为了增强自适应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在广义最小方差控制的基础上,吸取预测控制中的多步预测、滚动优化思想,以扩大反映过程未来变化趋势的动态信息量,提高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实用性。这样就出现了便于辨识过程参数模型、带自校正机制、在线修改模型参数的预测控制算法,主要有Clarke等提出的广义预测控制(GPC) Do Keyser的扩展时域预测自适应控制(EPSAC),广义预测极点配置控制(GPP)。Brosilow于1978年提出推理机制(1C), Garcia. Norari 于1982年提出内部模型控制(简称内模控制,IMC ),从模型结构的角度对预测控制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出预测控制具有内模控制的结构。应用内模控制结构来分析预测控制系统,有利于理解预测控制的运行机理,分析预测控制系统的闭环动静态特性、稳定性和鲁棒性,找出各类预测控制算法的内在联系,导出它们的统一格式,有力推动了预测控制在算法研究、稳定性鲁棒性的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上的发展。但实际上,预测控制的理论还是落后于其实

际应用的,因此在理论和应用方面,仍需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1.2.1 预测控制存在的问题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预测控制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一下问题:(1) 理论分析难以深入。目前的许多理论分析工作都是针对广义预测控制算法进行的。其分析方法与一般的自适应控制的方法类似,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一种在线估计方法,然后与预测控制策略相结合,得到的分析结果也与一般的自适应算法结果相似,完全看不出预测控制的特点。所以,要得到对预测控制深入的理论分析结果,首先必须摆脱自适应控制的束缚,针对预测控制本身的机理特点,寻找新的分析方法。另外,对多变量预测控制算法的稳定性,鲁棒性的研究急需解决。(2) 对非线性系统的预测控制还没有很好的解决。主要原因是如何解决滚动优化的问题。还有是在算法研究上应该紧扣预测控制的模型预测,滚动优化和反馈这三大机理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测模型的特点不是建立对象的最小化模型,而是在确定的优化性能指标和优化策略下预测未来的输出模型,所以重在功能而非结构.这能使我们不受传统的数学模型的束缚,大胆引进新思路新方法。一是充分利用对象的各种先验知识建立没有结构限制的高质量模型.二是利用对象过程中的有效信息建立多个不同结构和功能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基于某种综合优化指标,确定某个时段的优化控制方案,根据多个并行预测控制结果综合确定预测值。b) 优化策略的研究目前多为无约束的二次性能指标优化,实际问题则是多目标多自由度的优化问题,需要规范并能解决快速求解。当然,优化策略的选取要受到实际问题的限制,我们应研究怎样的优化策略才能将与之对应的先进的控制器结构或方法结合新的预测控制器结构中,从而得到适应性、鲁棒性和最优性都比有的算法更好的性的预测控制算法。c) 建立有效的反馈校正方法。由于对象的验前信息的不充分性,基于此类信息集合得到的预测控制模型用于在线预测时,其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一定存在一个误差,这就是预测误差。引起预测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建立预测模型引起的误差和干扰引起的误差。若能将二者的预测误差分离开来,区别对待,对建模误差进行补偿校正,对干扰误差进行反馈校正,以求达到理想的校正效果。

1.2.2 预测控制的发展前景(1) 系统的鲁棒性和稳定性与常规PID控制、最小方差控制、自校正控制等自适应控制相比,预测控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但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分析与设计尚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预测控制目前已有的算法中,主要设计参数与闭环系统的动静态特性。稳定性和鲁棒性之间的一般解析关系难以得到,因此对系统稳定性,鲁棒性的分析还远没有达到定量的程度,没有一个通用的参数设计选择原则。尤其是对于多变量系统的相应预测控制算法,其稳定性和鲁棒性的分析急需突破,这是今后仍需努力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2) 对非线性,不确定系统的研究工业过程大量存在非线性,不确定系统,对这类系统的预测控制还没有很好的解决,非线性预测控制和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以满足过程控制工业的要求。(3) 预测控制算法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在预测控制的三大机理:预测模型、反馈校正和滚动优化的策略上下功夫,全方面地去加以研究和突破,如引进先进理论,建立无结构限制的高效模型,选择合理的优化策略,研究更有效的反馈校正方法等等:注重学科的交叉研究,把其他学科的理论与现有预测控制方法相结合。(4) 加强理论应用和软件开发在工业实践中去挖掘和寻找预测控制需解决的,新出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由实践来促进理论的发展。同时,加强软件开发,促使其

更好,更快的应用和发展。综上所述,预测控制采用预测模型预测系统的未来输出,实现滚动优化控制,并不断根据系统的实际输出修正预测的准确性。预测模型的多样性,模型精度要求不高,这正符合了工业过程控制的特点,尤其是预测控制改进了最优控制,用滚动的有限时域,优化取代了一成不变的全局优化。这样不仅实现最优控制,而且克服了系统中不确定性的影响,具有更强的鲁棒性,这是预测控制能得到成功应用的根本原因。正因为预测控制具有复杂性生长过程控制的特点,可以预计,预测控制作为一类新型计算机控制算法,仍会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

1.3 预测控制的研究方法研究预测控制算法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它们的等价变换是深入了解算法本质机理、进一步研究算法的性质和对算法扩展的重要途径。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种类不同的预测控制方法。最早提出的典型预测控制算法有模型预测启发控制(MPHC),模型算法控制(MAC),以及动态矩阵控制(DMC),广义预测控制(GPC)和推理控制(IC)等。被控对象的脉冲响应或阶跃响应一般称为非参数模型。这两类响应容易从现场检测到,且不需要事先知道过程模型的结构和参数等先验知识,也不必通过使用复杂的系统辨识技术便可设计控制系统,即所谓的滚动优化取代了传统的最优控制。由于在优化过程中利用测量信息不断进行反馈校正,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不确定的影响,增强了控制系统的鲁棒性。此外,这些控制算法的在线计算比较简单。与传统的PID算法相比较,预测控制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只介绍我们用到的GPC和DMC两种算法,并简单介绍传统的PID算法。

1.3.1 广义预测控制

广义预测控制(GPC)是在自适应控制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另一类预测控制算法,是对对象输出做多步预测,这种算法是建立在将来时刻的控制量上,同时确定一个控制范围,并假设在这个范围外的控制量增量为零。目标函数为预测输出与设定值的误差和控制增量的二次函数。它适用于不确定结构系统和复杂系统,如非最小相位系统就开环不稳和时滞变化的系统,对于模型失配也能获得稳定控制。在自校正控制系统中,由于有分灵敏,如果估计不准或是时变的,控制精度就会大大降低;而有些算法对系统的阶次十分灵敏,一旦估计不准,算法就不能使用。换句话说算法在滞后时对它们对系统的依赖性比较强。在此背景下,克拉克(Clarke)等人在保持最小方差自校正控制的模型预测,最小方差控制,在线辨识等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预测控制.最为一种自校正控制算法,GPC是针对随机离散系统提出的.它的模型形式和反馈校正测量同DMC都有一定的差别。

1.3.2 动态矩阵控制

动态矩阵控制(DMC)是预测控制中应用比较广的算法之一,它一种用被控对象的阶跃响应特征性来描述系统动态模型的预测控制算法。它有算法简单,计算量小,鲁棒性较强等特点。它适用于渐进稳定的线性对象。对于弱非线性对象,可在工作点处首先线性化:对于不稳定对象,可先用常规PID控制使其稳定,然后再使用DMC算法,在这里我们将作重点介绍。DMC控制包括模型预测、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三部分。(1) 模型预测它的功能是根据对象的历史信息和选定的未来输入预测其未来输出值,这里只强调模型的功能而不强调其结构形式。从方法角度讲,只要是具有预测功能的信息集合,无论它有什么样的表现方式,

均可作为预测模型。因此,状态方程,传递函数这类传统的模型都可以作为预测模型。在DMC中,首先需要测定对象单位阶跃响应的采样值(i=1,2,…),这样对象的动态信息就可以近似用的集合表示了。这个集合就构成了模型向量。同时还需确定一个我们预测范围的建模时域。(2) 滚动优化DMC是一种以优化确定控制策略的算法。在每一个时刻,要确定从该时刻起的个控制增量,使被控对象在其作用下的未来个时刻的输出预测值尽可能接近给定的期望值,i=1,…, 。这里,分别成为优化时域和控制时域,通常规定。(3) 反馈校正动态控制是一个闭环控制算法,在通过优化确定了一系列未来的控制作用后,为了防止模型失配或环境干扰引起控制对理想状态的偏离,若不及时利用实时信息进行反馈校正,进一步的优化就会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上。为此,在下一个采样时刻首先要检测对象的实际输出,并把它与以上时刻的模型预测输出进行比较,构成输出误差。再根据误差权矩阵对其进行修正。(一)DMC的主要特征(1) 预测模型采用阶跃响应特征建模。(2) 设计过程中固定格式是:用二次型目标函数决定控制增量最优值序列,但没有考虑各种约束条件。(3) 参数调整:用改变二次型目标函数中的权系数矩阵, 来实现。(二)DMC 算法的优点(1) 直接在控制算法中考虑预测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约束条件,用满足约束条件的范围来求出最优预测值。(2) 把控制变量与预测变量的权系数矩阵作为设计参数,在设计过程中通过仿真来调节鲁棒性好的参数值。(3) 预测变量和控制变量较多的场合,或者控制变量的设定在给出的目标值范围内,这时具有自由度,预测变量的定常状态值被认为是有无数组组合的。(4) 从受控对象动特性设定到最后作仿真来确定控制性能为止,这一系列设计规范已相当成熟。DMC算法以直接作为控制量,在控制中包含了数字积分环节,因此,即使在失配的情况下,也能得到无静差控制。显然,DMC在工业实际应用中之所以受到欢迎,并得到成功应用,除了算法简单、响应容易获得外,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的预测模型、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三大特点。此外,由于它采用了多步预测的方式,扩大了反映过程未来变化趋势的信息量,因而能克服各种不确定性和复杂变化的影响,使动态矩阵控制能在各种复杂生产过程控制中获得很好的应用效果,并具有较高的鲁棒性。这些都是动态矩阵控制能得到成功应用的根本原因。

第2章软件功能介绍

本文讨论的简单SISO预测控制系统,从理论上描述系统的控制性能并模拟系统进行软件设计。软件设计包括:界面、辨识、DMC、GPC及PID五部分,各部分系统通过界面来给定和修改参数模型,并且调用Matlab等其他软件的结果;系统辨识根据界面给定的对象得出参数,再送给DMC和GPC作为设计模型用;DMC、GPC和PID的设计是根据系统辨识来设计控制模型,再来控制实际对象。(1) 界面软件功能介绍作为一个控制系统,怎样实现人机联系是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最主要的目的。预测控制面对的对象大多都是工业过程,要求具有实时控制功能。本文所研究的是简单的SISO预测控制理论部分,为此我们设计的界面的功能是给定输入值,通过辨识和控制返回输出。由于建模采用的是Matlab编程语言,所以界面需要在Matlab在VC间进行通信转换。本文介绍了一种将Matlab编译成可执行程序的一种方法,它使得Matlab编写的程序能够完全脱离Matlab这个环境来执行,从而大大提高了程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价值。众所周知,MATLAB是一套功能非常强大的商业数学软

件,从信号处理,语音处理,数据采集,数值运算,图像处理,到电子仿真,金融分析等等,几乎在各个工业领域,他都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由于Matlab是用一种脚本语言,他的解释是逐行执行的,程序中所有的变量都是用MxArray来实现的,所以为了保证通用性,它的执行效率非常低,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在开发一些复杂的算法时,通常会发现程序执行得特别慢,虽然Mathworks公司已经在竭力提高m脚本文件(Scriptfiles)的运算速度,但目前为止效果仍然不能和实现同样功能的可执行程序相比。而且m脚本文件是不能脱离Matlab这个应用程序环境,这就大大制约了程序的可移植性和通用性。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利用Matlab提供的C/C++编译器,将m文件编译成可执行的应用程序是重点工作,作者用的编译环境是:MS VC++ 6.0和Matlab6.5。(2) 系统辨识软件功能介绍辨识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以便对系统进行控制,或对系统的状态进行估计。是在对输入和输出观测的基础上,从一类系统中确定一个与观测系统等价的系统。它包括三个部分:1,选择适当的系统结构,即选取某一类系统;2,获取系统的输入输出测量值;3,确定评价值。在辨识当中会因为过程传递函数的阶数或参数的改变而及时进行修改模型。总之,一切与系统模型有关的应用,都可以发挥系统辨识的作用。最小二乘法是辨识当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它是一种给予使误差平方和最小的方法。它简单、易于理解、便于应用,是学习其他参数设计估计方法的基础辨识只考虑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而不强调系统的内部机理。在输入输出数据的基础上,从一组给定的模型类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当模型确定以后,就需要进行基于输入输出数据的模型参数的估计。也即已知观测数据向量的情况在最小误差平方和的意义下求解回归参数,再将求解所得的回归参数送入控制模块,对系统进行控制。辨识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系统的动态和静态特性和行为,一般在辨识中假定其是可直接测量的,它是辨识的基础。根据辨识目的及被辨识系统的先验知识或了解,确定系统所属的模型类。在控制领域中,常用的模型类有:线性的或非线性的,连续的或离散的,确定或随机的,时变的或时不变的等。(3) DMC软件功能介绍由辨识得到的被控对象的参数,经过预测模型、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建模和算法控制。由于我们用到的是输入的阶跃响应,所以在模型预测之前需对辨识得到的参数进行阶跃响应,以此来建立预测模型和算法的此时的模型是为下一步的实际控制做准备的。建立模型后,我们就要对由截面给定的实际输入进行控制,得到各种控制结果,输出返回给截面。在系统的输入端加上一个控制增量,各个采样时间分别可在系统的输出端测得一序列采样值,用动态系数来表示。经过阶跃响应下得到实际的输出值,再将期望值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得到误差。一般我们要求系统有强鲁棒性和稳定性,根据前面得到的误差进行校正,再实行下一时刻的计算,然后重复上述过程。(4) GPC软件功能介绍GPC的软件功能与DMC很相似,也是根据辨识得到的参数进行模型预测、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再将控制的结果返回给界面的过程。根据系统辨识而设计的各种控制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其对实际对象的控制结果来分析其控制性能的好坏,特别是稳定性和鲁棒性的分析。(5) PID软件功能介绍PID由比例、积分和微分三部分组成,根据设定值和对由辨识得到的实际系统控制的输出值构成偏差,再经过比例、积分和微分的线性组合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比例作用的引入是为了及时成比例地反映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以最快速度产生控制作用,使偏差向减小的方向变化。积分作用的引入主要是为了保证实际输出值在稳态时对设定值的无静差跟踪。假设闭环系统已经处于稳定状态,则此时控制输出量和控制偏差量都将保持在某个

常数值上,不失一般性,我们分别用和来表示。微分作用的引入,主要是为了改善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速度。作为经典的控制理论,PID控制规律仍然是当今工控行业的主导控制方式,无论复杂、简单的控制任务,PID控制都能取得满意的控制效果。可以说,通过适当的PID参数,PID控制可以得到各种输出响应特性,也就是说,通过适当给定PID参数,大多数的控制任务都可以由PID完成。

算法实现及程序设计

无论是DMC算法的软件设计还是GPC算法的软件设计,大体上都可分为模型预测、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三部分。本文除动态矩阵控制(DMC)算法及其软件设计外,还将简略介绍其他算法的设计过程,以便于比较。此外,实现人机对话的界面和建模所需的辨识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DMC、GPC 和辨识算法中,有大量矩阵、向量、多项式的运算,相比较其它程序语言,我们使用Matlab可以很方便实现这些运算。本软件中使用的是Matlab 6.5。无论DMC还是GPC控制器设计,都依据对象的传递函数。对于可控的对象,只要选择适当的输入,就会得到所希望的输出。DMC和GPC控制器设计的核心就是要通过一定得算法求得这个适当得输入。但对象的实际传递函数一般不可知的或者很难通过解析的方法得到,对于复杂的对象尤其如此。因此,对对象进行辨识就是需要最先解决的问题。在本软件中采用的最小二乘法进行系统辨识,用得到对象的传递函数进行控制器设计。为了简化设计,没有采用循环辨识,而是一次辨识。由于是做仿真,不存在需要控制的实际对象,实际对象就用一个传递函数表示。考虑到对象固有的一阶时滞性,传递函数一般形式为:(3.1)式中,、为对象的输入输出时滞。我们就可以用两个向量来描述对象。在Matlab程序中,式(3.1)的分母、分子分别用向量、表示:对象的实际传递函数用、表示。将式(3.1)展开,可以得到(3.2)其中k为当前时刻。这样,只要我们知道从到时刻的输入,以及从到时刻的输出,就可以得到时刻对象的“实际”输出。式(3.2)用向量表示为(3.3)式中将辨识得到的传递函数用A、B表示。有了传递函数A、B,我们就可以设计控制器了。

第3章3.1 界面设计

界面是实现人机对话的平台,提供系统的给定输入,显示控制结果。由于本文中编程采用的是Matlab语言,我们利用Matlab提供的C/C++编译器,将m文件编译成可执行的应用程序,这样就可以将各分块联系起来了。具体的设计过程我们简单介绍如下:(1) Matlab中的操作由于Matlab的编译只能对函数M文件进行编译,所以如果原来的程序脚本文件,则程序应该成函数形式。本文中涉及的函数转换有与图形有关也有与图形无关的,首先建立的是图形无关的m 文件test1.m,再是建立图形有关的,我们用到的编译命令是mcc –p –B sglcpp test2.m(如果程序由许多文件组成,处理方法同上)。编译完成后得到与m文件名相对应的.hpp和.cpp文件、一个主函数文件、bin目录中的两个.fig文件以及一个.exe文件。我们需要的只是与m文件相对应的.hpp文件、.cpp文件以及bin目录中的两个.fig文件,本例中是test2.hpp、test2.cpp以及bin目录中的FigureMenuBar.fig和FigureToolBar.fig。(2) VC 中的操作与Matlab中操作相比,VC中需要设置众多的编译选项,故显得比较复杂。另外,VC中可选的工程类型比较多,本文将说明Matlab编译得到的源程序在如下类型中的使

用。MFC Appwizard(exe) (Dialog Based)Win32 Console Application Win32 Application其实在这几种类型的工程中大部分的操作都是相同的,本文先描述相同的操作,再说明不同的部分(程序部分)。第一步,用VC建立相应的工程,把第一步中得到的源程序拷贝到工程所在目录中;第二步,选用菜单Tools/Options,在属性页中选择Directories下拉框中选择Include Files,在其最后加入E:\MATLAB6P5\EXTERN\INCLUDE\CPP和E:\MATLAB6P5\EXTERN\INCLUDE;再在下拉框中选择Library Files中加入E:\MATLAB6P5\EXTERN\LIB\WIN32\MICROSOFT\MSVC6和E:\MATLAB6P5\EXTERN\LIB\WIN32第三步,选择菜单Project/Settings, 在属性页Link下拉列表中选择Input,在Object/library modules文本框中加入libmm、libmatlb.lib,libmx.lib libmat.lib、libmatpm.lib、sgl.lib、libmwsglm.lib和libmwservices.lib;第四步选择C/C++属性页,在下拉列表中选择Preprocessor,在Preprocessor definitions中加入MSVC,IBMPC,MSWIND;第五步,菜单Project-Add To Project-Files把所有拷贝过来的cpp文件加入到当前工程中。 3.2 辨识设计辨识是在完全不明确控制模型情况下对系统进行判断,需要我们设定和建立模型。 1.设定数据长度,产生序列。由于我们设计的是简单的SISO系统,一般长度不要求过于复杂,常取--,在本文中我们采用的是。 2.利用界面给定的实际对象的参数确定模型的阶次。 3.由上步给出的阶次,给出辨识的输入输出模型。再将它代入最小二乘中算出输出参数。具体的设计流程如图3.1所示:图3.1 辨识程序流 3.3 DMC算法的实现和程序设从年起,动态矩阵控制(DMC)就作为一种有约束的多变量优化控制算法应用在美国壳牌石油公司的生产装置上。年,卡特勒等在美国化工年会上首次介绍了这一算法。多年来,它已在石油、化工等部门的过程控制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DMC算法是一种基于对象为阶跃响应的预测控制算法,它适用于渐近稳定的线性对象。对于弱非线性对象,可在工作点处首先线性化,对于不稳定的对象,可先用常规控制使其稳定,然后再使用DMC算法。基于预测控制算法的多样性,我们通过分析研究来比较各中算法的控制性能。(1)模型预测在DMC中,首先需要测定对象的单位阶跃响应的采样值,。其中,为采样周期。对于渐近稳定的对象,阶跃响应在某一时刻后将趋于平稳,以致与的误差和量化误差及测量误差有相同的数量级,因而可以认为,已近似等于阶跃响应的稳态值。这样,对象的动态信息就可以用有限集合加以描述。这个集合的参数构成了DMC的模型参数,向量称为模型向量,则称为建模时域。虽然阶跃响应是一种非参数模型,但由于线性系统具有比例和叠加性质,故利用这组模型参数,已足以预测对象在未来的输出值。在时刻,假定控制作用保持不变时对未来个时刻的输出有初始预测值,则当k时刻控制有一增量时,即可算出在其作用下未来时刻的输出值:,(3.4)其中,预测输出向量的下标为时表示为还没有加入当前输入变量时未来输出的预测值,当下标为1时表示加入当前输入变量后未来输出的预测值。表示在时刻对时刻的预测。显然,在任一时刻,只要知道了对象输出的初始预测值,就可根据未来的控制增量由预测模型式(3.4)计算未来的对象输出。(2)滚动优化DMC是一种以优化确定控制策略的算法。在每一时刻k,要确定从该时刻起的个控制增量,使被控对象在其作用下未来个时刻的输出预测值尽可能接近给定的期望值(如图(3.2)所示)。这里,,分别称为控制时域与优化时域,它们的意义可从图(3.2)中直接看出。为了使问题有意义,通常规定。图3.2 动态控制矩阵的优化策略在控制过程中,往往不希望控制增量变化过于剧烈,这一因素可在优化性能指标中加入软约束。因此,

时刻的优化性能指标可取为:(3.5)(3.6)其中,是权系数,它们分别表示对跟踪误差及控制量变化的抑制。为期望值向量,式(3.5)中为设定值,控制器的目标就是要使对象输出稳定在。表示时刻对象实际输出值。在不考虑软约束的情况下,上述问题就是以为优化变量,在动态模型式(3.6)下使性能指标式(3.6)最小的优化问题。为了求解这一优化问题,首先可利用预测模型式(3.4)导出性能指标中与的关系,这一关系可用向量形式写为(3.7)其中这里,表示0时刻没有加入输入变量时的输出预测向量,向量维数为。的下标表示假定未来有个控制变量。是由阶跃响应系数组成的阵,称为动态矩阵。同样,性能指标式(3.6)也可写成向量形式(3.8)其中由权系数构成的对角阵、分别称为误差权矩阵和控制权矩阵。将式(3.7)代入式(3.8)可得在时刻,,均为已知,使取极小值,得。可通过极值必要条件求得(3.9)它还给出了的最优值。但并不把它们都当作应实现的解,而只是取其中的即时控制增量构成实际控制作用于对象。到下一时刻,它又提出类似的优化问题求出。这就是所谓“滚动优化”的策略。根据式(3.9),可以求出(3.10)其中,维向量(3.11)称为控制向量。维行向量表示取首元素的运算。一旦优化策略确定(即、、、已定),则可由式(3.11)一次离线算出。这样,若不考虑约束,优化问题在线求解就简化为直接控制律(3.10),它只涉及到向量之差及点积运算,因而是十分简易的。(3)反馈校正当时刻把控制量加于实际对象时,相当于在对象的输入端加上了一个幅值为的阶跃,由于对象固有一阶时滞,可利用预测模型式(3.4),可算出在其作用下未来时刻的输出预测值(3.12)它实际上就是式(3.4)向量形式。由于上一时刻所求的的元素是未加入时的输出预测值,故经过移位后得到,它可作为时刻的初始预测值进行新的优化计算。然后,由于存在模型失配、环境干扰等未知因素,由式(3.12)给出的预测值有可能偏离实际值,因此,若不及时利用实时信息进行反馈校正,进一步的优化就会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上。通过式(3.12)求出时刻的预测值,代入式(3.10),得到时刻应加入的,加入对象后,会得到一个实际输出,而时刻预测的加入后得到的时刻的实际输出应该为,为此,在中,到下一采样时刻首先要检测对象的实际输出,并把它与由式(3.12)算出的模型预测输出相比较,构成输出误差(3.13)这一误差信息反映了模型中未包括的不确定因素对输出的影响,可用来预测未来的输出误差,以补充基于模型的预测。由于对误差的产生缺乏因果性的描述,故误差预测只能采用时间序列方法,例如,可采用对加权的方式修正对未来输出的预测:(3.14)得到校正后的输出预测向量,由权系数组成的维向量称为校正向量。在时刻,由于时间基点的变动,预测的未来时间点也将移到,因此,由式(3.14)得到的元素还需通过移位才能成为时刻的初始预测值:,(3.15)这一初始预测值的设置可用向量形式表示为(3.16)其中为移位矩阵。有了,又可像时刻那样进行时刻的优化计算,求出。整个控制就是以这种结合反馈校正的滚动优化方式反复在线进行的。DMC 是由预测、控制、校正三部分构成的。在每一采样时刻,未来个时刻的期望输出与初始预测输出构成的偏差向量同动态控制向量点乘(见式(3.10)),得到该时刻的控制增量。这一控制增量一方面通过数字积分(累加)运算求出控制量并作用于对象,另一方面模型与向量相乘并按式(3.12)计算出在其作用后的预测输出。到下一采样时刻,首先检测对象的实际输出,并与预测值相比较后按式(3.13)构成输出误差。这一误差与校正向量相乘作为误差预测,再与模型预测一起按式(3.14)得到校正后的预测输出,并按式(3.16)移位后作为新的初始预测值。整个过程将反复在线进行。至此我们可以这样实现DMC算法:离

线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检测对象阶跃响应,得到模型系数。在这里,应强调模型的动态响应必须是光滑的,测量噪声和干扰必须滤除,否则会影响控制的质量,有时甚至会造成控制系统的不稳定。 2. 利用仿真程序确定优化策略,根据计算出控制系数。 3.选择校正系数。这三组动态系数确定后,应置入固定的内存单元,以便实时调用。DMC的在线计算由初始化模块与实时控制模块组成。初始化模块是在投入运行的第一步检测对象的实际输出,并把它设定为预测初值。从第二步起即转入实时控制模块,在每一采样时刻的在线计算流程如图3.3。注意,在这里,设定值是固定的,并事先存入内存。若需要跟踪时变的轨迹,则还应编制一设定值模块,用以在线计算每一时刻的期望值。图3.3 DMC在线计算流程图(4)程序设计DMC算法需要设定的参数有:预测时域控制时域误差权矩阵控制量变化权矩阵误差修正向量设定值速度因子仿真步数 1. 求阶跃响应:由于DMC是基于对象阶跃响应的预测控制算法,第一步要做的测定阶跃响应。可以定义式(1.3)初始时刻以前所有输入为0,初始时刻以后所有输入为1,且式中、改为、,记录时刻的输出,得到模型向量。 2. 赋值动态矩阵、移位。定义初始时刻时的输入输出值、。利用求得的模型向量和设定的预测时域和控制时域即可赋值动态矩阵、移位。 3. 按式(3.5)计算期望值。式中的值为 4. 按式(3.7)预测未来个时刻的输出。5. 按式(3.10)计算当前时刻的输入变量,与上一时刻的输入相加后作为当前时刻的输入。 6. 按式(3. 3)计算对象实际输出。7. 预测输出修正并移位。8. 时刻加一,返回第3步。在仿真程序中,上述循环的步数为。然后用Matlab显示输入输出图形,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控制效果。对于稳定对象而言,调整各项参数,DMC都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相应的程序框图如图(3.4)所示。 3.4 其他算法的实现及程序设计 3.4.1 广义预测控制算法的实现和程序设计图3.4 DMC程序流程图DMC和MAC是分别以阶跃响应和脉冲响应描述的非参数模型为基础的预测控制算法。随着自适应控制算法研究的不断发展,Clarke等人于1984年提出了基于参数化模型的广义预测控制算法(GPC)。它是以受控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为基础,采用了长时段的优化性能指标,并结合辨识和自校正机制,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1987年,Kinnaert等将其推广到多输入多输出系统(MIMO)中,提出了输入和输出维数相等的多变量广义预测控制。(1) ARIMA预测模型在广义预测控制中,采用CARIMA 模型作为预测模型。对于随机干扰的被控对象,由CARIMA模型和式Diophantine方程可以得到系统的预测值(3.17)若把上式右边前三项看作是模型输出的预测值,则是模型输出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并且与相关,因此得到时刻以后的步提前预测输出值。(3.18)上式写成矢量形式有(3.19),其中,多项式, , 和中参数的求解,可由Diophantine方程的递推算法得到。(2) 滚动优化在GPC中,时刻的优化性能指标通常取含有系统输出对期望值的误差,以及控制增量加权项的二次型目标函数的最小值(3.20)写成矢量形式为(3.21)其中为数学期望, 为对象输出的期望值; 和P分别为初始值与终值。为控制时域。其中应大于对象的时滞。由于以多步预测代替了一步预测优化,即使对时滞估计不当或时滞发生变化,仍能从整体优化中得到合理的控制,这是GPC对模型不精确时具有鲁棒性的重要原因。由预测控制滚动优化的原理可得当前时刻的最优控制,即对式(3.21),有( (3.22)则当前时刻施加于被控对象的控制律为(3.23)(3)在线辨识与校正GPC是在自校正控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保持了自校正控制的原理,即在控制过程中,不断通过实际输入输出的信息在线估计模型的参数,并以此修正控制律。这是一种广义

的反馈校正。与DMC、MAC相比,后者相当于用一个不变的预测模型,并附加一个误差预测模型共同保证对未来输出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而GPC则只用一个模型,通过对其在线修正来给出较准确的预测。(4)程序设计将式(3.2)改写,并考虑对象收到随机干扰式中差分因子,表示零均值随机的噪声序列,本软件中取。这样式(3.3)可写成(3.24)因为引入Diophantin方程(3.25)(3.26)式中定义式(3.24)与式(3.25)式(3.26)联立即可得到式(3.22)。这样,GPC控制器设计的关键在于求出。在Matlab 程序中分别定义为由式(3.25)可知、分别为的商和余项。而下标则可以理解为除法做的步数。如果用(为向量)表示第步的被除多项式,那么即为的第一个元素,等于与的差。如果第步出现首项为零的情况,按上述方法求得、,且改为,改为与的差,并且要进行相应的移位。求得后,按式(3.26),与内积的次幂项到次幂项系数即为的各项元素,到次幂项系数即为。求出,控制器设计就已经完毕。循环控制程序流程与DMC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少了输出预测、误差修正。原因是已经将它们整合到中,所以GPC需要设定的参数比DMC少了一个误差修正向量。3.4.2 PID设计PID (Proportional, Integral and Differential)控制器是一种基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信息估计的简单算法。常规的PID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如图3.5所示,图3.5 PID控制系统原理图系统主要由PID控制器和被控对象组成。作为一种线性控制器,它根据设定值和实际输出值构成控制偏差,将偏差按比例、积分和微分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关系可描述为:(3.27)式中,为比例系数,为积分时间常数,为微分时间常数。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整定法:—整定法是处理大时滞过程对象的一种方法,又称Dahlin法,这种方法与史密斯预估器和内模控制器密切相关。考虑过程对象传递函数为假设期望的闭环传递函数为其中: 为整定参数,当=1时,开环和闭环系统的时间常数相同:当<1时,闭环系统的响应速度比开环系统的响应速度快;当>1时,闭环系统的响应速度比开环系统的响应速度慢。因为则有故可得(3.28)控制器得输入和输出关系为:(3.29)即(3.30)其中,是基于控制信号在时间间隔的时刻的预测值。这种控制器形式又称为预测比例积分控制器(PPI),对大滞后过程由(3.30)式给出的对输出超前控制作用比PID控制器中的微分作用好。PPI控制器的形式又可写为(3.31)其中的取值范围0.5-5。如果期望开环和闭环时间常数相同,则=10,则有(3.32)其中, 3.5 程序调试及仿真图形 3.5.1 仿真图形DMC、GPC和PID三种算法的控制仿真图形如下图所示:图3.6 DMC仿真曲线图3.7 GPC仿真曲线图3.8 PID仿真曲线 3.5.2 参数调整对DMC系统稳定性和鲁棒性的影响动态矩阵控制(DMC)系统的稳定性一般分为两种情况研究:一是在模型准确时的稳定性,二是在模型失配时的稳定性分析即所谓鲁棒性。从算法的形成来看,在设计中真正要确定的原始参数应该是:采样周期;优化性能指标中的优化时域、控制时域、误差权矩阵及控制权矩阵;校正参数。在一般情况下,设计者不可能通过解析方法唯一确定上述参数以满足要求。因为这些参数是通过、、间接影响控制系统的性能的,它们与控制的快速性、稳定性、鲁棒性、抗干扰性等并没有直接的解析关系可作为设计的定量依据。通过对参数的简单调整我们得出了DMC的初步结论,至于其他的算法我们在此不作过多的说明。 1. 采样周期与模型长度采样周期的选择应满足香农定理,且与模型长度有密切的关系要求在后的阶跃响应近似接近稳态值,减少将会导致的增大,如果过小,不但加大了计算频率,而且在很短的采样间隔内,计算量因的增大而增大,因而影

响控制的实时性。所以从实时性的需要出发,我们选在。2. 优化时域和误差权矩阵优化时域和误差权矩阵对应着优化性能指标(3.6)中的下述项:它们的物理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表示我们对时刻起未来多少步的输出逼近期望值感兴趣,而作为权系数,则反映了对不同时刻逼近的重视程度。的大小对于控制的稳定性和快速性有较大的影响。当足够小,例如只取1,这时优化问题退化为选择使的控制问题。如果预测模型足够准确,则它可使对象输出在各采样点紧密跟随期望值。当保持而把取得充分大,这时,优化性能指标中稍后时刻的输出预测值几乎只取决于这个控制增量的稳态响应。前者快速性好但稳定性和鲁棒性极差,后者稳定性好但动态响应缓慢,在这之间的稳定性的好坏随着单调变化的。随的增大系统的稳定性(鲁棒性)也变强。 3. 控制时域控制时域在优化性能指标(3.6)中表示了所要确定的未来控制量改变的数目。在已确定的情况下,越小,越难保证输出在采样点紧密跟随期望值,所得到的性能指标也越差。例如意味着只用一个控制增量就要使系统在接下来的时刻跟随期望值。增大控制性能提高,使各点输出误差的最小化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越小,容易导致稳定的控制,并有叫好的鲁棒性;而越大,稳定性和鲁棒性都会变差。 4. 制权矩阵由性能指标(3.6)中可知,与的取值的相对的,一旦取为或,便成为一个可调参数。权矩阵的作用是对的剧烈变化加以适度的限制,它是作为一个软约束加入到性能指标中的。对于一阶对象,充分大和充分小的均可导致无振荡的控制,但对于二阶对象,虽然在充分大和充分小时都能得到稳定的控制,但的某一区间却会使控制系统振荡发散。对稳定性的影响不是单调的,不能简单地通过加大来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当充分大是,闭环系统虽然稳定,但响应相当缓慢。所以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调整,调节参数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该通过调节和得到满足,而引入的主要作用,则在于防止控制量过于剧烈的变化,所以我们用到的是一个很小的值。 5. 校正参数误差校正向量中个元素的选择独立于其他参数的,是DMC中直接可调的换算参数。经过调节可知,它对控制的动态响应没有明显的影响,对系统的抗干扰和鲁棒性都有一定的影响,系统的鲁棒性会随着的减小而增强。区别于其他设计参数,的优优点在于它的直接可选性,因而可在算法中在线设置和改变。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列DMC控制的参数整定步骤:(1)根据对象的类型和动态特性确定采样周期,获得相应的饿阶跃响应系数。(2)取优化时域覆盖阶跃响应的主要动态部分,即在优化时域中阶跃响应的主要动态已有完全的表现,而不是要不取到阶跃响应的动态变化全部结束。(3)初选。(4)计算控制系数,仿真检验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若不稳定或动态过于缓慢,可调节直到满意为止。(5)若对应于上述满意控制的控制量变化幅度偏大,可略为加大值。(6)在上述基础上,选择校正参数

第4章算法比较及设计体会

4.1 算法的比较由以上对两种预测控制算法的介绍和设计可以看出,两者都是针对单变量系统的,并且是在不考虑输入输出有约束时的基本算法。它们虽然在模型形式、优化性能指标及校正方法上各有特色,但却有共同的方法机理,即包含预测模型、滚动优化、反馈校正三项要素,这正是预测控制算法最本质的特征。另外,典型的PID控制在控制性能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具体我们作如下介绍。(1)GPC和DMC的比较在GPC中考察式假

定,为当前时刻,初始时刻以前所有输入输出为0,初始时刻以后所有输入为1,也就是输入阶跃信号。注意到,,,那么在阶跃输入下,输出为所以,即为阶跃响应序列,将GPC中的矩阵与DMC中的动态矩阵比较我们发现这两个矩阵完全一样。DMC 中,输入为GPC中,输入为并注意到和拥有相同的数学表达式,所以DMC与GPC 的区别仅在于与的区别。设对象传递函数在GPC中,在时刻以后输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即时刻的初始预测输出为由式决定。注意到,,可以证明所以就是GPC 的初始预测值,它与DMC中的初始预测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它能控制不稳定的对象呢?注意到,并且则可以改写成将上式定义为,表示在时刻的输出值与预测值的差。在DMC中,初始预测值为式中表示在时刻的输出值与预测值的差。显然,DMC的预测误差修正只考虑了当前时刻的误差,而GPC对每一个预测输出值都做作了滚动修正,这就是GPC能控制不稳定对象的原因。换句话说,GPC具有控制优越性的原因可总结为:1,采用了CARIMA来描述被控对象。由于该模型比较接近实际的对象模型,且具有积分作用,因此它不仅能为自校正鲁棒控制器的设计莫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能有效地消除系统的静态偏差。此外,GPC的最小化参数模型,不仅参数数目较少,适合于在线实现,而且对模型阶次不甚敏感。2,采用有限时域的长时段多步预测,使GPC更适合用于带负载扰动、随机噪声和未知时滞或时变时滞的被控对象。(3)对于预测控制中为进行输出预测而引入的Diophantin方程,采用递推解法,由此更适用于计算机控制并节省大量的预测时间。(2)传统的PID控制与预测控制的比较PID控制的优点是:1. 原理简单,使用方便。 2. 适应性强,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工,热工,冶金,炼油以及造纸建材等各种生产部门。按PID控制进行工作的自动调节器早已商品化。在具体实现上它们经历了机械式,液动式,气动式,电子式等发展阶段,但是始终没有脱离PID控制的范畴。即使目前最新式的过程控制计算机,其基本的控制功能也仍然是PID控制。3,鲁棒性强,即其控制品质对被控对象特性的变化不大敏感。对于不同特性的被控对象,其控制效果基本上一样。尤其使用三阶离散对象。而相比GPC和DMC来说,PID控制也存在许多不足:首先,PID对系统基本线性和动态特性不随时间变化的系统有较好的控制,而实际上很多工业过程是时变和非线性的。其次,PID 参数必须在控制事先就整定的很好。如果过程对象的动态特性变化,PID参数就要重新整定,这再实际应用中是一个很麻烦的环节。最后,PID在控制非线性、时变、耦合及结构不确定的复杂过程时得不到比较满意的效果。针对这一点,工业上现在提出了改进的自适应PID 控制、自校正PID控制、模糊PID控制、非线性PID控制等高级控制策略来克服这些缺点。

4.2 设计体会(1) 本次设计主要内容是使用最小二乘法辨识实际对象的传递函数,然后设计三种不同的控制器(DMC,GPC,PID)进行控制仿真,输入在界面上设定,并显示输入输出图形。设计初期是熟悉软件的阶段,我用的是Matlab编写程序。初期总是被程序出错困扰。有时能顺利执行的程序改动输入参数后出错,将参数改回后依然不能执行;有时一个不能执行的程序在改变文件名后又可以执行了等等诸多看起来“不可理喻”的问题。在参阅Matlab 书籍,请教高手,以及反复摸索明白该软件的工作空间、工作空间变量等等概念后,再也没有出现这种低级的“不可理喻”的问题了,也越来越体会到Matlab作为数学分析软件的强大,虽然我用到的只是它的冰山一角。在度过了痛苦的熟悉软件的初期阶段后,就进入学习控制算法的阶段。程序虽然依然错误不断,但已经知道如何做相应的修改。这个阶段出错

几乎都是向量、矩阵的维数出现错误,当然这也是很麻烦的问题,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甚至希望它出错,因为一个不出错但结果不正确的程序是最让人头疼的。开始总是以为囫囵吞枣的看看书上介绍的公式及步骤,然后用Matlab计算每个式子,出了错误就把它凑成没有错误,执行的时候双手合十就可以做出来了。事实证明,在没有理解一个算法原理之前,是不可能正确的把它的仿真程序做出来的!DMC方面,最重要的是理解线性系统的比例和叠加性质,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明白预测的原理;同时,时滞也是一个重要性和麻烦程度相当的概念。DMC最难理解的是时序,时间基点变动,很多向量都要移位、改变,理解了时序才能明白移位矩阵存在的意义。GPC方面,在有了时序、时滞的概念后,GPC 剩下的就是理解丢番图方程了。这两个方程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方程不同,它的四个向量、、、都是通过对象传递函数凑出来的,其中、的阶次是变化的,并且是二维的;而、的阶次是固定的,而且是三维的。GPC原理介绍中有很多形如的表达式,是维的矩阵,它的第行记录的的次幂到次幂的系数,所以这里应理解为向量,这样才能在Matlab中计算这个表达式。理解了算法以后,就是编写程序实现它们的阶段了。在Matlab程序中,多项式是用一维向量表示的,该向量的每一个元素是所对应的多项式的某一阶次的系数。本程序中,表示多项式的的向量的第一个元素是与次幂的系数对应,第二个元素是与次幂的系数对应,以此类推。这种对应原则在做程序之前就必须确定。在程序中,对这类向量赋值时必须要将对应阶次系数赋到相应的元素位上。例如在GPC程序设计中,中的值赋到时赋值位在特殊情况下是变化的。这点很重要。另外,在对如的向量赋值时,应该把当前时刻的参量保存在的第一元素位上,前一时刻的参量保存在第二元素位上,当然在保存之前应该将所有元素向后移。因为如果将第一时刻的参量保存存在第一位上,第时刻的参量保存在第位上,那么在时刻时,将不存在而出错。(2) 设计的不足1.控制算法没有做外部接口,不能控制实际对象。2.DMC,GPC设计没有随机干扰。3.没有理解GPC能控制不稳定的对象的原理。

会计系统控制制度

会计系统控制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优化会计业务流程,加强财会组织自身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结合集团公司管理要求和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任务导向的会计系统控制制度。 第一章岗位设置和职责 第一条集团公司财务部依据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适度分离的原则,设置会计核算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两个职能部门。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集团公司会计核算工作,构建会计核算体系和会计核算流程,制定会计核算制度。资金结算中心主要负责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 第二条集团公司财务部根据业务需要设置财务部主任、财务部副主任兼主任会计师、会计核算中心主任、资金结算中心主任、总稽核、预算成本、总帐报表、资产管理、工资社保、应收应付、报销核算、银行出纳、现金出纳及派驻经营单位财务主管等岗位。 第三条会计核算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人员划分实行岗位归口和业务归口的原则。会计工作各岗位依照其主要职责认定归属部门。不好界定的,按照业务归口的原则分属于会计核算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其中,报销核算、工资社保、总帐报表、总稽核归属于会计核算中心;银行出纳、现金出纳、资产管理、预算成本归属于资金结算中心。 第四条会计人员上岗必须持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和会计电算化合格证,电算系统管理员必须经过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或具有同等水平并跟随电算主管(或系统管理员)三个月以上实习。会计人员上岗实行回避制度,主管会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出纳工作。 第五条基本会计岗位根据工作需要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其他岗位不得兼管现金或有价证券。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兼任软件操作岗位。 第六条会计工作岗位实行主副岗制度,在主岗缺岗或工作量过大的情况下,副岗有责任完成或协助完成本段时间主岗的工作。主岗缺岗时主副岗要填列“工作交接单”,办理交接手续。 第七条财务部负责对在岗的会计人员在集团公司范围内进行有计划轮换。会计人员培训由财务部统一安排,培训时间执行相关会计法规。鼓励会计人员通过自学、后续教育等渠道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财务部创造学习、钻研业务的氛围,不定期组织集中学习或者请有经验的会计人员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讲解,培养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公司业务情况熟悉(包括集团公司规章制度)的复合型人才。 第八条会计人员调动或离职,必须在规定期限内与接管人员依照本制度填列“工作交接单”,办清交接手续,并按照《会计法》有关规定进行监交,“工作交接单”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未办清交接手续的,不得离岗或离职。 第九条财务部会计工作岗位根据会计核算、资金结算、财务管理和会计电

预测控制的现状

预测控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预测控制一经问世,即在复杂工业过程中得到成功应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应用领域也已扩展到诸如化工、石油、电力、冶金、机械、国防、轻工等各工业部门。它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它突破了传统控制思想的约束.采用了预测模型、滚动优化、反馈校正和多步预测等新的控制策赂,获取了更多的系统运行信息,因而使控制效果和鲁棒性得以提高。 预测控制的理论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进展。比如采用内模结构的分析方法,为研究预测控制的运行机理、动静态待性、稳定性和鲁棒性提供了方便。运用内模结构的分析方法还可找出各类预测控制算法的共性,建立起它们的统一格式,便于对预测控制的进一步理解和研究。此外,将预测控制与自校正技术结合起来,可以提高预测模型的精度;减少预测模型输出误差,提高控制效果。但现有的理论研究仍远远落后于工业应用实践。从目前发表的文献来看,理论分析研究大多集中在单变量、线性化模型等基本算法上:而成功的工业应用实践又大多是复杂的多变量亲统;这表明预测控制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工业生产实际;因此,如何突破现状,解决预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这类富有生命力的新型计算机控制算法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下面就目前预测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前景作些探讨。 (1) 进一步开展对预测控制的理论研究,探讨算法中主要设计参数对稳定性、鲁棒性及其他控制性能的影响,给出参数选择的定量结果。 上述问题的主要困难是,由于采用以大范围输出预测为基础的在线滚动优化控制策略,使得预测控制闭环输入、输出方程非常复杂,其主要设计参数都足以蕴含的方式出现在闭环传递函数中,因而难以用解析表示式表示出各参数变化对闭环系统动、静态特性、稳定性和鲁棒性的影响,给出设计参数变化的选择准则。要突破这一点,还要做大量工作,需要探讨新的分析方法。 (2)研究当存在建模误差及干扰时,顶测控制的鲁棒性,并给出定量分析结果。 在设计控制系统时,对于建模误差及干扰等的影响,并未考虑在内。实际上,为了简化问题,常对模型作降阶处理及其他简化,对一些次要的动特性和外部扰动也予以忽略。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否保证稳定,具有所期望的控制性能,并能保证到什么程度,这就是的“近年来所谓的“控制系统的鲁棒性”问题。所谓鲁棒性是指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性能指标对结构和参数变化的不敏感性,也就是当内部和外部条件变化时,系统本身仍然能保持性能良好的运行的鲁棒程度。鲁棒性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两种,稳定鲁棒件说明实际系统偏离设计所用数学模型,出现模型误差时,系统保持闭环稳定性的能力。性能鲁棒性是表示实际系统偏离设计所用数学模型时,系统保持满意性能的能力。虽然性能鲁棒性隐含着稳定的要求,但其着眼点不是集中在稳定性上,至今控制系统统的鲁棒性主要是研究稳定鲁棒性,因为稳定性是—个控制系统首先要保证的条件。 分析预测控制系统的稳定鲁棒性有一定难度。当过程模型采用非最小化的非非参数模型时,如MAC、DMC等,研究闭环系统的稳定鲁棒性涉及到高阶多项式稳定性的判别问题.且可调设计参数又隐含在闭环传递函数中,难于找出它们与稳定鲁棒性的定量关系,增加了分析的难度,当过程模型采用最小化的参数模型时,如GPR,GPP等,虽模型的参数个数少了,可大大降低闭环特征多项式的阶次,有可能定量地分所闭环系统的稳定鲁棒性。但因为采用了最小化的经简化后的低阶模型,没有包含在模型内的未建模动态和于扰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有可能被激发,导致系统无法稳定运行,这其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研究自适应控制系统鲁棒性的问题相类似,解决这一问题,尚需进—步做工作。 当前,研究预测控制系统的稳定鲁棒性,除了继续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研究新的分析方

人口控制与预测

中图分类号: O141.4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申请学士学位) 论文题目数学在人口预测与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姓名 专业名称数学与应用数学 指导教师 2012年x月xx日

学号:2010220268 论文答辩日期:2012年x月xx日 指导教师:(签字)

滁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xxxx年x月xx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1. 绪论 (1) 2. 人口预测 1 2.1 模型假设 1 2.2人口增长预测问题的自限模型的构造 (1) 2.3人口增长预测问题的自限模型的求解 2 2.4人口增长预测问题的自限模型的评价 3 3. 人口发展方程模型 (3) 4. 生育率和生育模式 4 5.人口指数 (6) 5.1 人口总数 6 5.2平均年龄 6 5.3平均寿命 6 5.4老龄化指数 7 5.5 依赖性指数 7 6.人口模型 (7) 6.1 模型的建立 7 6.2 人口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 8 7.人口控制 (9) 7.1 离散控制模型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数学在人口预测与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利用自限模型预测滁州市2012——2015年人口数将依次缓慢增加,2013年将突破一千万大 关,并在未来10年人口净增长不会超过一百万人。 关键词:人口增长率;自限模型;预测 中图分类号:0141.4 Mathematics in population prediction and control based on Chuzhou s population growth forecasts By using the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ssue of , Chuzhou s population between 2012 to 2015 will be followed by the self-limited models, we predict the , slow population increase. It will be exceed 10 million in 2013 and will not exceed a net increase of one million in the next 10 years. Key words: Population growth rate; Self-limiting model; Forecasting

第九章 风险预测与控制

第九章风险预测与控制 9.1风险预测 经营风险就是指在资本经营活动中所遇到或存在的某些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经营活动的经营结果偏离预期可能性的风险。就目前而言,本公司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大致可总结为: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 9.2市场风险及对策 在本店的创立阶段及经营过程中,该店可能会存在下列的市场风险:①消费者对该店产品认知程度低,达不到该店营销目标所要求的知名度;②现有的类似办公文具用品店较多,市场竞争激烈,使市场增长率下降;③大多数消费者都已经有了习惯去的店,因此新的店不能吸引预期数量的顾客,低于营销目标要求。 为此,应当:①针对达不到营销目标所存在的风险,本店将主要把广告等促销活动做到位,在网络以及实体店附近大力宣传以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缩短消费者对该店及其产品的认知周期;②发展特色服务,加强消费者对本店的定位认知,吸引消费者,形成本店的核心竞争力;③在店面的设计和构造上,着重突出创新的作用,把设计创新作为本店的一大特色;④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反馈体系,经常与消费者进行友好的沟通交流,在完善服务的同时进行市场调查,及时把握市场变动的趋势,把握好消费者倾向。 9.3财务风险及对策 成立初期,前期注入资金较少,信誉度比较低,可能会存在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等问题。 为此,应当:①记录每天实际开支,监督费用的使用情况,使资金合理运用合乎运营的规划;制定有效的成本计划,做出准确的费用估算和预算。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一定的调整; ②加强资金管理,降低人为财务风险,尽量达到最合理的资源配置;③提高财务风险意识,降低主观意识中的财务风险;④要以财务为核心,形成服务、消费、财务、市场、等各环节之间的统筹协调。 9.4其他风险及对策 自然风险:可能由于天气的影响会导致产品运输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天气不好时运输速度也许会降低,导致货物无法按时送到,天气也会影响产品的销售量。 社会风险:由于个人或团体出现的些差错导致生产运营中的一些事故,产品再销售时个人的服务态度等也会影响销售。

预测PID 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现状

预测PID 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现状 预测PID 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现状 关键词:模型预测控制预测PID 控制算法 在现今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先进控制获取经济效益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已成为一种趋势。据有关文献报道(薛美盛等, 2002),各种不同石 油化工装置实施先进控制后,其每年净增效益如表1 所示。虽然各公司所报出的 年效益有所不同,但其数据出入不大,而实施先进控制所需成本只占其产生效益 的很小一部分比例。 国外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孙德敏等, 2003):采用先进控制理论和过程优化将 增加30%的投资,但可提高产品层次和质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 85%的效益,如图1 所示。投资70%的资金购置DCS,换来的是15%的经济效益; 再增加30%的投资,可以换来85%的经济效益。其中增加的8%用于传统的先进 控制(TAC),得到的经济效益是8%;增加的13%用于预测控制(DMC),得到的经 济效益为37%;增加的9%用于在线闭环优化(CLRTO),换来的经济效益是40%! 因此,实施先进控制与优化是不用投资的技术改造。 然而,控制理论本身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尽管 大量新的控制算法不断涌现,但常规的PID 及改进的PID 控制算法仍广泛应用于 工业控制领域。一些先进控制算法专用性强、适应性差、鲁棒性能差、算法复杂、 实施和维护成本高,这些都限制了它们的推广和发展。据日本控制技术委员会 (SICE)对110 家企业和150 位控制工程师调查显示(Huruo, 1998),近20 年来,工 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控制难题分别是:大滞后、强耦合、时变、严重干扰以及非 线性对象的控制,这些问题始终都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部分先进控制理论 理论性太强,实际应用需做大量的改进和简化,使先进控制具备鲁棒性是当前重 要的发展方向。 在先进控制技术中,最有应用前途的是模型预测控制,该技术经历了4 代发 展,已非常完善和成熟了。第一代模型预测技术以DMC(Cutler, 1979) 和 IDCOM(Richalet, 1978)两种商业产品为标志;QDMC(Garcia, 1986)标志着第二代 模型预测技术;IDCOM-M(Froisy, 1990)、SMCA 和SMOC(Yous, 1991)代表着第 三代模型预测技术的产生;第四代模型预测技术就是人们熟悉的DMC-plus 和 RMPCT,分别是Aspen 和Honeywell 公司的最新商业化软件。现今模型预测控制 技术不仅能处理硬、软约束、病态排除、多目标优化,而且能通过Kalman 滤波 器消除不可测干扰和噪声的影响(Lundstr?m, 1995),同时采用鲁棒控制技术和先 进的辨识技术处理模型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了模型预测技术的适应能力。 正因为模型预测控制的强大功能,它是一些具有非最小相位、积分、不稳定、 多变量强耦合(包括方系统、胖系统、瘦系统)等特殊动态特性过程的理想控制工 具。 据统计,2002 年全世界共成功实施4600 例模型预测控制算法(Qina, 2003), 是1997 年的两倍多,短短5 年时间比过去近20 年应用的还多,可见其发展速度 之快。因此,它被誉为20 世纪80 年代“最有前途的先进控制算法”,一点也不过 分。 像所有先进控制算法一样,模型预测控制也有着自身的缺点: (1)预测控制算法比较复杂,计算量比较大。正因为复杂,在算法实现上要考 虑多方面因素,既要保证算法简洁,又要使算法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

计算机控制系统考试

第一章 1.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常规仪表控制系统的主要异同点是什么? 2.分析说明图1-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及其作用。 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件由哪些部分构成? 4.按控制方案来分,计算机控制系统划分成那几大类? 5.计算机控制装置可以分成哪几种机型?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调节器总线式工控机单片微型计算机 1. 计算机控制系统及工程应用--是把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控制系统融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问,是以计算机为核心部件的过程控制系统和运动控制系统。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出发,自动化控制工程是其重要的一个应用领域;而从自动化控制工程来看,计算机技术又是一个主要的实现手段。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由常规仪表控制系统演变而来的; 2.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一般包括:主机--CPU +RAM+ROM+系统总线常规外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外存储器等过程输入输出通道—AI、AO、DI、DO 人机接口设备—CRT、LED、LCD、打印机等通信设备—交换机、modem、集线器等 3.软件通常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系统软件一般由计算机厂家提供,专门用来使用和管理计算机本身的程 图1-4 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组成框图 序;应用软件是用户针对生产过程要求而编制的各种应用程序。 4.数据采集系统(DAS)操作指导控制系统(OGC)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SCC) 分散控制系统(DCS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5.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调节器总线式工控机单片微型计算机 第二章 8、结合图2-3,分析说明DAC0832的内部结构组成及其作用 DAC0832主要由8位输入寄存器、8位DAC寄存器、8位D/A转换器以及输入控制电路四部分组成。8 位输入寄存器用于存放主机送来的数字量,使输入数字量得到缓冲和锁存,由LE1加以控制;8位DAC寄存器用于存放待转换的数字量,由LE2加以控制;8位D/A转换器输出与数字量成正比的模拟电流;由与门、非与门组成的输入控制电路来控制2个寄存器的选通或锁存状态。 第三章 2.分析说明8路模拟开关CD4051的结构原理图,结合真值表设计出两个CD4051扩展为一个8路双端模拟开关的示意图。 3.什么叫周期采样?采样时间?采样周期?

冲击地压预测与控制体系

冲击地压预测与控制体 系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冲击地压预测与控制体系冲击地压是采动诱发高强度的煤(岩)弹性能瞬时释放,在相应采动空间引起强烈围岩震动和挤出的现象。是我国煤矿常见的重大事故灾害。冲击地压引起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不仅发生在推进的工作面现场,而且可能波及弹性释放范围的巷道、峒室,特别是存在应力集中的空间部位。迄今为止,冲击地压的控制处在统计管理与条理决策阶段,没有形成冲击地压的防治理论、监测方法及控制决策的一体化体系。本文基于对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对冲击地压事故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冲击地压事故预测与控制动力信息基础,形成了实用的冲击地压预测控制的体系。 1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及实现的条件 具有冲击倾向的煤(岩)层,受构造运动和采场推进影响而形成的高度应力集中和高能级的弹性变形能的储存,是冲击地压发生的根本原因。没有采取释放应力和能量的措施,在可能有高应力集中和高能级弹性能释放的区域推进采掘工作面,是冲击地压得以实现的条件。 有冲击倾向的高强度煤(岩)中储存的高能级弹性能,包括煤(岩)受构造运动挤压储存的弹性能、坚硬顶板条件下大面积推进采场

聚集的压缩弹性能及高强度大厚度坚硬岩层大面积悬露的弯曲变形弹性能。因此,了解煤田构造运动的历史和残余构造应力的现实分布,掌握具体煤层条件下不同开采方法、不同开采参数和不同开采程序,对煤(岩)应力和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影响,是冲击地压预防的关键[1,2]。 2冲击地压的分类及其发生和破坏的特点 冲击地压是一种复杂的矿山动力现象。其形成的力学环境、发生的地点、宏观和微观上的显现形态多种多样,冲击破坏强度和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也各不相同。由于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存在不同的理论,有各自不同的发生条件和判别准则。客观上不同矿井的冲击地压的成因和显现特征也不同,即使同一矿井,由于地质构造(变化)、开采条件和开采方法的差异,也使得冲击地压的成因、性质、特征、震源部位和破坏程度不同。综上所述,冲击地压存在不同的种类,不能用同一机理去解释不同冲击地压的成因和现象,更不能用单一方法或措施去预测和防治冲击地压。通过对我国冲击地压严重的矿井进行案例分析,综合冲击地压案例研究成果,将冲击地压分为巷道发生的冲击地压与工作面发生的冲击地压两类。 (1)掘进冲击地压发生的条件和破坏的特点

强化会计控制系统和审计系统的功能

强化会计控制系统和审计系统的功能 1 2020年4月19日

强化会计控制系统和审计系统的功能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之后,其系统控制的功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这是因为,信息化会计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其控制要涉及人、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等诸多方面,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会计信息的安全可靠性带来很多隐患。因此,下大力气研究会计控制系统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纵观20多年来中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虽然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也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当前已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应用了核算型会计软件,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会计信息化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化会计理论研究滞后 当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以及会计人员都认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会计人员从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只是为了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信息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输出的速度,而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的企业只满足于眼前的现状,认为不加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企业也能搞好;甚至有的企业发展了,可是管理水平依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管理手段和措施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有些领导甚至认为,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就够了,没必要再实现会计信息化,因此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不够重视。殊不知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对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要从整体规范化的角度来建设会计信息化,就必须从战略高度将其纳入企业的文化体系建设中去。首先,企业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对整个企业决策的重要性,要把会计信息应用到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中,实现决策的有效化。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深层次认识和思考,会计信息化不但仅是会计电算化,不是简单的在电脑上安装几个财务软件就足够的,它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因此,加强对会计信息化业务的培训和指定,提升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才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二)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信息对它的使用者而言失去了真实客观性。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故意失真和非故意失真。非故意失真是会计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够、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因素导致的,比较容易克服和纠正。故意失真是指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 3 2020年4月19日

如何预测、规避及控制风险

如何预测、规避及控制风险 一.整体策略 二.营运风险 三.市场风险 四.物料风险 五.技术风险 六.财务风险

一、整体策略 1、树立风险意识: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对于各种风险要高度戒备,防患于未 然。部门负责人要善于把握和处理很多细微事件,从各种事故表象一直挖掘到事情的本质和源头,加以系统解决。 2、形成应对风险手段:公司一定要使风险最小化、机会最大化。对风险予以分 类管理:分为公司与身俱来必须承担的风险、能够承担的风险、承担不起的风险和不能不承担的风险等进行相应管理。同时,配以各种危机公关措施和手段。 A、预防风险。事前作好充分调研和分析论证,估计风险存在的机率,而 有针对性地拿出预防措施,堵塞漏洞,不让风险发生。 B、回避风险。有些风险事前可以预料,但客观条件决定了这一风险必然 会出现,企业又无法抗拒,对此,企业的办法应是回避风险,即尽量避开 与风险因素正面交锋,而采取迂回办法实施营销。这类风险一般多见于政 策风险、法律风险、自然风险、社会文化因素风险等。 C、缓冲风险。有些风险具有出现的客观必然性,但对这类风险,企业可以 采取适当的措施减轻风险的损害,以达到缓冲风险的目的。 D、转移风险。很多风险的发生是难以预料的,风险来临时企业也难以有效 地抗拒,但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转移风险,例如企业财产投资保险, 经营中的转包,企业对外投资等,就是转移风险的方法。 E、驾驭风险。有些风险来临时,企业可以凭藉自己的实力和条件,以及适 当措施挽回风险损失,或是化解风险因素。 二、营运风险 一、风险预测: (一)体系外 1、全国范围:如果切入服务市场时机不妥,可能带来风险: 1.1消费者“免费服务”观念没有转变,服务收费市场没有完全培育成熟。 1.2行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非常混乱、不规范,专业服务公司公信力有待 考验。 1.3实力雄厚的直接和潜在竞争对手为了占领服务市场,投入巨资,对蓝十 星产生挤压。 1.4国家对于维修服务政策还没有明朗化,许多法律和法规尚未健全,变化 空间很大。

预测控制MATLAB仿真与设计

动态矩阵控制算法实验报告 院系:电子信学院 姓名:郝光杰 学号:172030039 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导师:俞孟蕻

MATLAB环境下动态矩阵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对于带有纯滞后、大惯性的研究对象,通过动态控制矩阵的MATLAB的直接处理与仿真实验,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良好的跟踪性。输入已知的控制模型,通过对参数的选择,来取的良好的控制效果。 二、实验原理: 动态矩阵控制算法是一种基于被控对象非参数数学模型的控制算法,它是一种基于被控对象阶跃响应的预测控制算法,以对象的阶跃响应离散系统为模型,避免了系统的辨识,采用多步预估技术,解决时延问题,并按照预估输出与给定值偏差最小的二次性能指标实施控制,它适用于渐进稳定的线性对象,系统动态特性中存在非最小相位特性或纯滞后都不影响算法的直接使用。 三、实验环境: 计算机 MATLAB2016b 四、实验步骤: 影响控制效果的主要参数有: 1)采样周期T与模型长度N 在DMC中采样周期T与模型长度N的选择需要满足香农定理和被控对象的类型及其动态特性的要求,通常需要NT后的阶跃响应输出值接近稳定值。 2)预测时域长度P P对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为使滚动优化有意义,应使P 包含对象的主要动态部分,P越小,快速性提高,稳定性变差;反之,P越大,系统实时性降低,系统响应过于缓慢。 3)控制时域长度M

M控制未来控制量的改变数目,及优化变量的个数,在P确定的情况下,M越小,越难保证输出在各采样点紧密跟踪期望输出值,系统响应速度缓慢, 可获得较好的鲁棒性,M越大,控制机动性越强,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但是稳定性会变差。 五、实例仿真 (一)算法实现 设GP(s)=e-80s/(60s+1),采用DMC后的动态特性如图1所示,采样周期 T=20s,优化时域P=10,M=2,建模时域N=20。 MATLAB程序1: g=poly2tfd(1,[60 1],0,80);%通用传函转换为MPC模型 delt=20; %采样周期 nt=1; %输出稳定性向量 tfinal=1000; %截断时间 model=tfd2step(tfinal,delt,nt,g);%传函转换为阶跃响应模型 plant=model;%进行模型预测控制器设计 p=10; m=2; ywt=[];uwt=1;%设置输入约束和参考轨迹等控制器参数 kmpc=mpccon(plant,ywt,uwt,m,p);%模型预测控制器增益矩阵计算 tend=1000;r=1;%仿真时间 [y,u,yrn]=mpcsim(plant,model,kmpc,tend,r);%模型预测控制仿真 t=0:20:1000;%定义自变量t的取值数组 plot(t,y) xlabel(‘图一DMC控制动态响应曲线(time/s)’); ylabel(‘响应曲线’); 结果如下: Percent error in the last step response coefficient

(完整版)计算机控制系统高金源版课后答案

第1章习题 B 习题 B1-1 举例说明2-3个你熟悉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并说明与常规连续模拟控制系统相比的优点。 B1-2 利用计算机及接口技术的知识,提出一个用同一台计算机控制多个被控参量的分时巡回控制方案。 B1-3 题图B1-3是一典型模拟式火炮位置控制系统的原理结构图。由雷达测出目标的高低角、方位角和斜距,信号经滤波后,由模拟式计算机计算出伺服系统高低角和方位角的控制指令,分别加到炮身的高低角和方位角伺服系统,使炮身跟踪指令信号。为了改善系统的动态和稳态特性,高低角和方位角伺服系统各自采用了有源串联校正网络和测速反馈校正,同时利用逻辑电路实现系统工作状态的控制(如偏差过大时可断开主反馈,实现最大速度控制,当偏差小于一定值后实现精确位置控制)。试将其改造为计算机控制系统,画出系统原理结构图。 题图B1-3典型模拟式火炮位置控制系统的原理结构图 B1-4水位高度控制系统如题图B.1-4所示。水箱水位高度指令由W1 电位计指令电压u r确定,水位实际高度h由浮子测量,并转换为电位计W2 的输出电压u h。用水量Q1 为系统干扰。当指令高度给定后,系统保持给定水位,如打开放水管路后,水位下降,系统将控制电机,打开进水阀门,向水箱供水,最终保持

水箱水位为指令水位。试把该系统改造为计算机控制系统。画出原理示意图及系统结构图。 题图B1-4 水箱水位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 B1-5 题图B1-5为一机械手控制系统示意图。将其控制器改造为计算机实现,试画出系统示意图及控制系统结构图。 题图B1-5机械手控制系统示意图 B1-6题图B1-6为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试将其改造为计算机控制系统,画出系统示意图。 题图B1-6 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

中国人口增长的预测与控制

中国人口增长的预测与控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婕妤徐少可刘力指导教师肖海军湖北省二等奖 摘要:人口预测在社会经济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而且未来几十年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 人口增长的稳定与否必将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因此认识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人口模型,做出较准确的预报是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从而在理论上对人口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将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要解决这个问题,寻找适当的人口增长模型,并确立模型的相关参数是非常关键的。本文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部分人口调查数据,分析过去几年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和某些规律性,运用单因素灰色系统模型和Logistic人口预测模型分别分析和研究了各种人口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男女性别比、乡村人口城镇化以及全国人口增长情况的预测等,然后我们设计了两个人口预测模型:改进的年龄移算模型和人口预测融合模型,并用它们分别对我国的人口增长进行了预测.在深入分析老龄化进程、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的情况下,对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并给出了具体的控制模型. 首先,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因子建立GM(1,1)的灰色系统预测模型,计算出2001年至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预测值,与它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发现其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我们认为此模型达到预测要求,可以用于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中短期和长期预测.同时应用该模型对出生人口性别比、乡村人口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等因素分别进行了预测和检验,将人口结构矛盾: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例持续升高以及人口在地区间、产业间分布的不合理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由灰色系统模型预测的总人口数有可能趋向无穷,与实际中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5亿左右不符,故借鉴“人口预测”的思想,通过对人口增长Logistic模型进行对我国人口增长情况进行预测.这种模型在长期人口预测中有较好的应用. 再次我们设计了两种人口预测模型:改进的年龄移算算法和以上三种人口预测算法的融合算法.针对既要考虑控制人口数量,又要考虑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反弹势能大,维持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高等因素,给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同时给出了具体的人口控制模型. 最后,对四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如下: 关键词:GM(1,1)模型、Logistic模型、改进的年龄移算模型、人口预测融合模型 一、问题重述

_时间序列分析_预测与控制_

51 《时间序列分析:预测与控制》 原著名:T imes Ser ies Analysis:Fo recasting and Contr ol(T hir d Edition) 原著作者:[美]G eor g e E.P.Bo x[英]Gw ilym M.Jenkins[美]G reg or y C.R einsel 主译人员:顾岚 校译人员:范金城 文献标识码:E 书评:看摆在面前的这本书,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外国统计学优秀著作译丛:“时间序列分析——预测与控制”,我深深地被打动了。虽然,我没有可能见过该书的作者,也没有可能亲耳聆听几位统计学大家的教诲,但看到翻译的这本书,如同听到了他们娓娓的阐述,仿佛看到了他们在形象地演示。时间序列分析,有那么多不易理解的名词概念,有那么多复杂、纷繁的公式,一般人看起来常常感觉头痛,而三位作者却以极其通俗的语言,运用大量的实例,深入浅出而形象地阐明时间序列分析的精髓,使读者免去过多数学公式推导证明的繁杂,而很快掌握实践的技巧。这对于不是专门从事时间序列分析理论研究的读者来说,实在是一件幸事。这对于应用统计方向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本极好的教材。由于阐述的精练、简捷,作为教材,也为教师讲授留有了很大的空间。对于应用统计方向的学生来说,学会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分析研究现实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该书不仅在阐述内容时注意运用实例,书后所配习题也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的能力。该书是为应用统计方向学生开设时向序列分析课程的一本很好的范例教材。 只是可惜书的订价太高,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另外很遗憾的是书中仍有一些印刷错误。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会增加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无论怎样,应该感谢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感谢译丛专家委员会,感谢为这本书的引进、翻译、出版辛勤工作过的各位同仁,为广大读者,为应用统计方向的学生奉献了这么好的一本书。它必将推进时间序列分析的普及与发展,特别是时间序列分析在经济与社会中的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 统计学系 易丹辉

模型预测控制快速求解算法

模型预测控制快速求解算法 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是一种基于在线计算的控制优化算法,能够统一处理带约束的多参数优化控制问题。当被控对象结构和环境相对复杂时,模型预测控制需选择较大的预测时域和控制时域,因此大大增加了在线求解的计算时间,同时降低了控制效果。从现有的算法来看,模型预测控制通常只适用于采样时间较大、动态过程变化较慢的系统中。因此,研究快速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虽然MPC方法为适应当今复杂的工业环境已经发展出各种智能预测控制方法,在工业领域中也得到了一定应用,但是算法的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尤其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非线性特性及参数时变的系统和结果不确定的系统中。预测控制方法发展至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①模型难以建立。模型是预测控制方法的基础,因此建立的模型越精确,预测控制效果越好。尽管模型辨识技术已经在预测控制方法的建模过程中得以应用,但是仍无法建立非常精确的系统模型。 ②在线计算过程不够优化。预测控制方法的一大特征是在线优化,即根据系统当前状态、性能指标和约束条件进行在线计算得到当前状态的控制律。在在线优化过程中,当前的优化算法主要有线性规划、二次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等。在线性系统中,预测控制的在线计算过程大多数采用二次规划方法进行求解,但若被控对象的输入输出个数较多或预测时域较大时,该优化方法的在线计算效率也会无法满足系统快速性需求。而在非线性系统中,在线优化过程通常采用序列二次优化算法,但该方法的在线计算成本相对较高且不能完全保证系统稳定,因此也需要不断改进。 ③误差问题。由于系统建模往往不够精确,且被控系统中往往存在各种干扰,预测控制方法的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一定会产生误差。虽然建模误差可以通过补偿进行校正,干扰误差可以通过反馈进行校正,但是当系统更复杂时,上述两种校正结合起来也无法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模型预测控制区别于其它算法的最大特征是处理多变量多约束线性系统的能力,但随着被控对象的输入输出个数的增多,预测控制方法为保证控制输出的精确性,往往会选取较大的预测步长和控制步长,但这样会大大增加在线优化过程的计算量,从而需要更多的计算时间。因此,预测控制方法只能适用于采样周

财务会计系统控制制度

财务会计系统控制 制度 1

会计系统控制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优化会计业务流程,加强财会组织自身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结合集团公司管理要求和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任务导向的会计系统控制制度。 第一章岗位设置和职责 第一条集团公司财务部依据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适度分离的原则,设置会计核算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两个职能部门。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集团公司会计核算工作,构建会计核算体系和会计核算流程,制定会计核算制度。资金结算中心主要负责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 第二条集团公司财务部根据业务需要设置财务部主任、财务部副主任兼主任会计师、会计核算中心主任、资金结算中心主任、总稽核、预算成本、总帐报表、资产管理、工资社保、应收应付、报销核算、银行出纳、现金出纳及派驻经营单位财务主管等岗位。 第三条会计核算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人员划分实行岗位归口和业务归口的原则。会计工作各岗位依照其主要职责认定归属部门。不好界定的,按照业务归口的原则分属于会计核算中心和资金 2

结算中心。其中,报销核算、工资社保、总帐报表、总稽核归属于会计核算中心;银行出纳、现金出纳、资产管理、预算成本归属于资金结算中心。 第四条会计人员上岗必须持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和会计电算化合格证,电算系统管理员必须经过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或具有同等水平并跟随电算主管(或系统管理员)三个月以上实习。会计人员上岗实行回避制度,主管会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出纳工作。 第五条基本会计岗位根据工作需要能够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其它岗位不得兼管现金或有价证券。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兼任软件操作岗位。 第六条会计工作岗位实行主副岗制度,在主岗缺岗或工作量过大的情况下,副岗有责任完成或协助完成本段时间主岗的工作。主岗缺岗时主副岗要填列”工作交接单”,办理交接手续。 第七条财务部负责对在岗的会计人员在集团公司范围内进行有计划轮换。会计人员培训由财务部统一安排,培训时间执行相关会计法规。鼓励会计人员经过自学、后续教育等渠道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财务部创造学习、钻研业务的氛围,不定期组织集中学习或者请有经验的会计人员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讲解,培养实践经 3

人口预测与控制模型

人口预测与控制模型 问题分析:预测中国人口增长对研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相关人口统计数据,建立相应的人口发展模型,并预测未来10年内的人口发展趋势。要求有明确的模型,并估计出相关的参数。预测我国2010—2020的人口数量和滁州市2010—2020的人口数量。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增长。 模型准备: 查找数据。 为了有效了解、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我国隔几年就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下表一是我国的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我们根据这几次人口普查,建立模型,估计出参数,并估计出2010—2020年的我国人口数量。 滁州市的人口数据(表二): 根据这几个数据估计2010—2020年的滁州市人口数量。 模型建立: 一、指数增长模型 最简单的人口增长模型就指数增长模型:记今年人口为0x ,k 年后人口为k x ,年增长率为r ,则

k k r x x )1(0+= (1) 显然,这个公式的基本条件是年增长率r 保持不变。 记时刻t 的人口为)(t x ,)(t x 是一个很大的整数,为了利用微积分这一数学工具,将)(t x 视为连续、可微函数。记初始时刻)0(=t 的人口为0x 。假设人口增长率为常数r ,即单位时间内)(t x 的增量dt dx 等于r 乘以)(t x ,于是得到)(t x 满足微分方程rx dt dx =,0)0(x x = (2) 与这个方程很容易解出)(t x o x =e rt (3) r >0时,(3)式表示人口将按指数规律随时间增长,称之为指数增长模型。 二、阻滞增长模型 所谓阻滞增长模型就是考虑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口增长起着阻滞作用,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阻滞作用越来越大这个因素,对指数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进行修改后得到的。 阻滞作用体现在对人口增长率r 的影响上,使得r 随着人口数量x 的增加而下降。若将r 表示为x 的函数()x r ,()00x x = 对()x r 的一个最简单的假定是,设()x r 为x 的线性函数,即 ()()0,>-=s r sx r x r 这里r 称固有增长率,表示人口很少时(理论上是0=x )的增长率。为了确定系数s 的意义,引入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m x 时人口不再增长,即增长率 ()0=m x r ,代入(5)式得m x r s =,于是()???? ? ?-=m x x r x r 1,将()x r 代入方程(4),的??? ? ??-=m x x rx dt dx 1,()00x x = 方程(6)右端的因子rx 体现人口自身的增长趋势,因子???? ? ?-m x x 1则体现了环境资源对人口增长的阻滞作用。显然,x 越大,前一因子越大,后一因子越小,人口增长是两个因子共

财务会计系统控制(财务相关)

贵州顺康检测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会计系统控制

目录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6) 第一节、总则 (6) 第二节、一般原则 (6) 第三节、资产 (8) 第四节、负债 (24) 第五节、所有者权益 (30) 第六节、成本和期间费用 (31) 第七节、收入、利润及利润分配 (36) 第八节、财务会计报告 (38) 第三章授权审批管理制度 (40) 第一节、总则 (40) 第二节、授权审批的原则 (40) 第三节、授权审批的范围 (40) 第四节、授权审批的程序及管理 (41) 第五节、授权审批的形式 (42) 第六节、下属机构的授权审批 (42) 第七节、监督监察 (43) 第八节、授权审批的责任追究 (44) 第四章资金管理制度 (45) 第一节、总则 (45) 第二节、现金管理 (45) 第三节、银行结算管理 (48) 第四节、支票及其他票据管理 (49) 第五节、供应商付款管理 (51) 第六节、借款管理 (52) 第五章资产管理制度 (54) 第一节、总则 (54) 第二节、固定资产 (54) 第三节、无形资产 (65) 第六章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71) 第一节、总则 (71) 第二节、基础管理工作 (71) 第三节、成本管理 (73) 第四节、成本核算规程 (79) 第五节、其他相关制度 (80) 第七章费用报销及薪酬管理制度 (88) 第一节、费用报销 (88) 第二节、薪酬管理制度 (91) 第三节、福利待遇 (92) 第八章合同管理制度 (94) 第一节、总则 (94) 第三节、生产合同 (95)

第四节、合同内容注意事项 (97) 第五节、批准权限及合同审查 (97) 第六条、合同履行 (98) 第七条、合同变更及解除 (98) 第八节、合同纠纷处理 (99) 第九节、合同管理 (102) 第九条、客户维护 (102) 附件 (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