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名录(2019 年版)

合集下载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一)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一)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面源污染是指雨水径流过程中,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将污染物带入水体的过程。

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农田农药、农业养殖废弃物、城市道路和建筑工地等,对水体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保护水资源,改善水质环境,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面源污染防治。

二、工作原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主要通过构建生态工程系统来实现。

该系统包括生态河道、湿地、生物滤池等组成部分。

生态河道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湿地可以吸附和降解污染物;生物滤池则通过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初步调研:对目标小流域进行综合调查,了解污染源的分布和数量。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包括工程设计和植被配置等。

3. 工程建设:按照规划方案进行工程建设,包括生态河道、湿地和生物滤池等的建设。

4. 植被配置: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选择适合的植物进行配置,以提高系统的净化效果。

5. 运营管理:定期对生态工程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

四、适用范围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适用于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小流域,特别是农田和城市建设集中的区域。

五、创新要点1. 生态工程系统的构建:通过构建生态河道、湿地和生物滤池等组成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工程系统,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

2. 植被配置的优化: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进行配置,提高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

3. 运营管理的科学化:建立健全的运营管理机制,定期对生态工程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

六、预期效果1. 减少面源污染物的输入:通过生态工程系统的构建和植被配置的优化,减少面源污染物的输入,改善水质环境。

2. 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生态河道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滞留时间。

浅谈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浅谈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浅谈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要求提高。

现阶段,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人员以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为基本要求,提高小流域周围的生态环境,以水土保持为目标,经济发展为动力,建立高效的、清洁的治理模式。

为此,阐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分析了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应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重视水环境的生态管理,从建设和治理的双重角度出发,从根本上加强小流域水土的治理力度,确保小流域的水土环境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引言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河流湖泊淤积、土地生产力下降等问题日趋突出,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

水土保持是促进区域发展、抑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维持小流域系统循环的根本途径。

对生态环境治理国内学者较早就开始了探究,并提出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措施和建设性意见,采用指标分析法评价了流域整体项目的生态效益;土地整治工程产生的生态效应,运用模数数学模型开展了初步探讨;农业生态环境利用综合分析评价法进行了全面探讨。

因此,领域内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现阶段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尚未建立能够客观反映水保效应的模型,对此部分学者虽然有所涉及,但因无法较好的描述评价指标而具有一定局限性。

文章分析研究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并运用模型系统评价了水土保持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传统的小流域治理主要治理含义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建立起从沟头到沟口,从山顶到沟底的立体水土流失防护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及水土流失的加剧,传统的以水土保持为目标的小流域治理已经难以满足治理需求。

河生态清洁型示范小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生态清洁型示范小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

小流域河流生态清洁型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综合说明1.1工程项目选择的理由及背景xx河小流域是“丹治”工程项目区,该流域通过“丹治”工程的实施,常规治理措施基本完成,基本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群众对水土保持治理的成效、方法理解到位,认识深刻,治理积极性高;流域内交通便利,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较好,具有沿城(xx县城)、沿交通要道(210国道)、沿水(直接进入汉江)的区域优势;流域内有市级城乡一体化试验新区和多个移民新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人口居住集中,项目的社会影响面广,尤其是群众对区域内生产发展和村容整洁的要求和愿望日益迫切,同时县政府在该区域的项目资金倾斜扶持力度较大,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该区域的项目建设;按照清洁型小流域要达到水量可调度、水质可控制、生态可监测的总体要求,该流域“后沟”(城关镇上坝村)已建成水土保持坡面径流观测小区和一处卡口站,有一定的监测设施基础和监测技术能力,具有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的典型、带动必备条件。

规模化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加强非点源污染防治、确保水质清洁、增强水源涵养、维护人与自然和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生态重点工程。

1.2 地理位置xx河是汉江一级支流,位于汉江北岸,拟建xx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范围自入江口(县城西关)沿210国道到xx镇xx河干流流长22km,流域中心东经108º11 ´40" 、北纬33 º06 ´45",涉及xx县xx镇、银龙乡、城关镇3个乡镇12个村。

1.3 报告编制依据按照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全省2009-201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前期工作的批复》(陕水发[2010]64号文),xx县被列入xx市首个水源水保项目试点县。

依照《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水利部颁布的《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3]67号)和《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整治规范》,按照《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办法》相关要求,结合地方实际,编制完成了可研报告。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第一类鼓励类一、农林业1、农田建设与保护工程(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整治等),土地综合整治2、农产品及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3、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4、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5、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6、动植物(含野生)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生物育种;种子(种苗)生产、加工、包装、检验、鉴定技术和仓储、运输设备的开发与应用7、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新开耕地快速培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发与应用8、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9、全生物降解地膜农田示范与应用及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10、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肥料、农药、兽药等优质安全环保农业投入品及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开发11、内陆流域性大湖资源增殖保护工程12、远洋渔业、人工鱼礁、渔政渔港工程13、牛羊胚胎(体内)及精液工厂化生产14、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15、耕地保养管理与土、肥、水速测技术开发与应用16、农、林作物、畜禽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开发与应用1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等)18、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三沼”综合利用、沼气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热,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废弃菌棒利用,太阳能利用)19、草原、森林灾害综合治理工程20、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工程,优质高产牧草人工种植与加工21、动物疫病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兽药(含兽用生物制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22、天然橡胶及杜仲种植生产23、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24、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25、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26、农林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27、防护林工程,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工程,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28、国家储备林建设、特色经济林建设,碳汇林建设、植树种草工程及林草种苗工程,油茶、油棕等木本粮油基地建设,生物质能源林定向培育与产业化29、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30、海洋、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荒漠、草原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31、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生产32、抗盐与耐旱植物培植33、竹藤、花卉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及精深加工34、林木、草原基因资源保护工程,野生经济林树种保护、改良及开发利用35、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工程36、次小薪材、沙生灌木及三剩物深加工与产品开发37、野生动植物培植、驯养繁育基地及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38、道地中药材及优质、丰产、濒危或紧缺动植物药材的种植(养殖),香料、野生花卉等林下资源人工培育与开发39、木、竹、草(包括秸秆)人造板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开发及应用40、松脂林建设、林产化学品深加工41、人工增雨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开发与应用42、数字(信息)农业、林草技术开发与应用43、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开发与应用44、淡水与海水健康养殖及产品深加工,淡水与海水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海洋牧场45、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46、粮油干燥节能设备、农户绿色储粮生物技术、驱鼠技术、农户新型储粮仓(彩钢板组合仓、钢骨架矩形仓、钢网式干燥仓、热浸镀锌钢板仓等)推广应用47、农作物、林木害虫密度自动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48、气象卫星工程(卫星研制、生产及配套软件系统、地面接收处理设备、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和气象信息服务49、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农业工程50、乡村厕所废物废水以及餐厨废物废水的收集处理与生态农业联合经营51、面向资源化的乡村生活废水、生活废物、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与农田面源污染协同综合治理5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53、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垫料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54、数字农村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55、“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56、木材及木(竹)质材料节能、节材、环保加工技术开发与利用57、湿态酒精糟(WDGS)的应用、生物质液体有机肥的应用二、水利1、江河湖海堤防建设及河道治理工程2、跨流域调水工程3、城乡供水水源工程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蓄滞洪区建设6、江河湖库清淤疏浚工程7、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8、堤坝隐患监测与修复技术开发与应用9、城市积涝预警和防洪工程10、出海口门整治工程11、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12、淤地坝工程13、水利工程用土工合成材料及新型材料开发制造14、灌区及配套设施建设、改造15、高效输配水、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16、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17、水利血吸虫病防治工程18、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及山洪沟、泥石流沟和滑坡治理等)19、水生态系统及地下水保护与修复工程20、水源地保护工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隔离防护、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修复及有关技术开发推广)21、水土流失监测预报自动化系统开发与应用22、防洪调动自动化系统开发、洪水风险图编制技术及应用(大江大河中下游及重点防洪区、防洪保护区等特定地区洪涝灾害信息专题地图)23、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24、水文站网基础设施以及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25、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三、煤炭1、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2、矿井灾害(瓦斯、煤尘、矿井水、火、围岩、地温、冲击地压等)防治3、型煤及水煤浆技术开发与应用4、煤炭共伴生资源加工与综合利用5、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和煤矿瓦斯抽采、利用6、煤矸石、煤泥、洗中煤等低热值燃料综合利用7、管道输煤8、煤炭清洁高效洗选技术开发与应用9、地面沉陷区治理、矿井水资源保护与利用10、煤电一体化建设11、提高资源回收率的采煤方法、工艺开发与应用12、矿井采空区、建筑物下、铁路等基础设施下、水体下采用煤矸石等物质填充采煤技术开发与应用13、井下救援技术及特种装备开发与应用14、煤矿生产过程综合监控技术、装备开发与应用15、大型煤炭储运中心、煤炭交易市场建设及储煤场地环保改造16、新型矿工避险自救器材开发与应用17、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及煤矿机器人研发应用1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四、电力1、大中型水力发电及抽水蓄能电站2、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电站建设3、采用背压(抽背)型热电联产、热电冷多联产、30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4、缺水地区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空冷机组电站建设5、重要用电负荷中心且天然气充足地区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6、3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等洁净煤发电7、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采用流化床锅炉并利用煤矸石、中煤、煤泥等发电8、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输变电9、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技术10、电网改造与建设,增量配电网建设11、继电保护技术、电网运行安全监控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12、大型电站及大电网变电站集约化设计和自动化技术开发与应用13、跨区电网互联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14、输变电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15、降低输、变、配电损耗技术开发与应用16、分布式供电及并网(含微电网)技术推广应用17、燃煤发电机组多污染物协同治理18、火力发电废烟气脱硝催化剂再生及低温催化剂开发生产19、水力发电中低温水恢复措施工程、过鱼措施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20、大容量电能储存技术开发与应用21、电动汽车充电设施22、乏风瓦斯发电技术及开发利用23、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设备24、分布式能源25、高效电能替代技术及设备26、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27、火力发电机组灵活性改造28、智慧能源系统五、新能源1、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应用、逆变控制系统开发制造2、氢能、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3、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4、高效太阳能热水器及热水工程,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5、生物质纤维素乙醇、生物燃油(柴油、汽油、航空煤油)等非粮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6、生物质直燃、气化发电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7、农林生物质资源收集、运输、储存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农林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锅炉和炉具制造8、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工业有机废弃物、有机污水污泥等各类城乡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的大型沼气和生物天然气生产成套设备9、沼气发电机组、沼气净化设备、沼气管道供气、装罐成套设备制造10、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11、5MW及以上海上风电机组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12、海上风电场建设与设备及海底电缆制造13、能源路由、能源交易等能源互联网技术与设备14、高效制氢、运氢及高密度储氢技术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加氢站及车用清洁替代燃料加注站15、移动新能源技术开发及应用16、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发电互补技术开发及应用六、核能1、铀矿地质勘查和铀矿采冶、铀精制、铀转化2、先进核反应堆及多用途模块化小型堆建造与技术开发3、核电站建设4、高性能核燃料元件、MOX元件、金属元件制造5、乏燃料后处理6、同位素、加速器及辐照应用技术开发7、先进的铀同位素分离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8、辐射防护技术开发与监测设备制造9、核安保关键系统开发与设备制造10、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11、核电站延寿及退役技术和设备12、核电站应急抢险技术和设备13、核能综合利用(供暖、供汽、海水淡化等)七、石油、天然气1、常规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采2、页岩气、页岩油、致密油、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3、原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网络和液化天然气加注设施建设4、油气伴生资源综合利用5、油气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安全生产保障技术、生态环境恢复与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开发利用6、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与装置制造7、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8、石油储运设施挥发油气回收技术开发与应用9、液化天然气技术、装备开发与应用10、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八、钢铁1、黑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及关键勘探技术开发,低品位难选矿综合选别和利用技术,高品质铁精矿绿色高效智能化生产技术与装备2、焦炉加热精准控制、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副产物资源化利用、脱硫废液资源化利用、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煤焦油炭基材料、煤沥青制针状焦、焦炉煤气高附加值利用、荒煤气和循环氨水等余热回收、低阶粉煤干燥成型-干馏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综合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冷轧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烧结烟气脱硫废水处理回用等技术研发和应用3、非高炉炼铁技术4、高性能轴承钢,高性能齿轮用钢,高性能冷镦钢,高性能合金弹簧钢,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用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用钢,低铁损高磁感取向电工钢,高性能工模具钢,建筑结构用高强度抗震钢筋、钢板及型钢,超高强度桥梁缆索用钢,高性能管线钢,高性能耐磨钢,高性能耐蚀钢,高强度高韧性工程机械用钢,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用钢,电力装备用特殊钢,油气钻采集输用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不锈钢,高温合金,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非调质钢,汽车等机械行业用高强钢,高纯度、高品质合金粉末,复合钢材,半导体用高纯高性能钢5、在线热处理、在线性能控制、在线强制冷却的新一代热机械控制加工(TMCP)工艺、铸坯直接轧制、无头轧制、超快速冷却、节能高效轧制及后续处理等技术应用6、直径600毫米及以上超高功率电极、高炉用微孔和超微孔碳砖、特种石墨(高强、高密、高纯、高模量)、石墨(质)化阴极、内串石墨化炉开发与生产,环保均质化凉料设备开发与生产应用7、焦炉、高炉、热风炉用长寿节能环保耐火材料生产工艺;精炼钢用低碳、无碳耐火材料、保温材料和高效连铸用功能环保性耐火材料生产工艺8、钢铁产品全流程质量管控技术9、利用钢铁生产设备处理社会废弃物(不含危险废物)10、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技术,以及副产物资源化、再利用化技术11、冶金固体废弃物(含冶金矿山废石、尾矿,钢铁厂产生的各类尘、泥、渣、铁皮等)综合利用先进工艺技术;冶金废液(含废水、废酸、废油等)循环利用工艺技术与设备12、钢铁与相关产业间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13、带式焙烧等高效球团矿生产工艺技术,高炉高比例球团冶炼工艺技术九、有色金属1、有色金属现有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开发,紧缺资源的深部及难采矿床开采2、高效、低耗、低污染、新型冶炼技术开发3、高效、节能、低污染、规模化再生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可研(初设)阶段章节编排、工程特性表、水土保持常用树草种、配置及整地规格表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可研(初设)阶段章节编排、工程特性表、水土保持常用树草种、配置及整地规格表
整地要求
应用条件
穴才及整地
小穴
直径0.3〜0.4m,松土深度0.3m
原土留于坑内,外沿踏实不作展
地面坡度小于5°的平缓造林地小苗造林
大穴
直径(干果类果树)1.0m,松土深度0.8m:直径(鲜果类果树)1.5m,松土深度1Om
挖出心土做宽0.2m、高0.1m的墙,表土回填
地面坡度小于5。地段大苗造林和各种干鲜果树
鱼鳞坑整地
小鱼鳞坑
长径0.6〜0.8m,短径0.4〜
0.5m»坑深0.5m
坑内取土在下沿做成弧状土埋,高0.2〜0.3m。各坑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布置,上、下两行呈品字形相错排列。坑两端各开挖约0.2〜0.3m的倒,,八,,字形截水沟
坡面破碎、土层较薄的造林地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
大鱼鳞坑
长径1.0〜1.5m,短径0.6〜
西北黄土高原区
油松、侧柏、华北落叶松、华山松、白皮松、杜松、云杉、白榆、文冠果、茶条械、胡桃楸、山杏、刺槐、臭椿、麻栋、栓皮栋、棚栋、早柳、河北杨、械树、红桦、白毛杨、山茱萸、漆树、沙棘、柠条、酸枣

区域
立地类型
适生树种
北方土石山区
阳坡上部
华北落叶松、刺槐、侧柏、白桦、杜松、臭椿、火炬树、文冠果、辽东棕、酸枣、小叶锦鸡儿
7.1监测任务
7.2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
7.3监测网点的布设和监测方法
8技术支持
9工程管理
9.1建设期管理
9.2运行期管理
10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10.1危险与有害因素分析
10.2劳动安全措施
10.3工业卫生措施
10.4安全卫生评价
H节能评价
11.1设计依据
11.2能耗分析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的样子,其实说白了就是让我们的小河流域变得更干净、更美丽、更健康。

那么,这个导则里面都有哪些内容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简单来说,就是指在小河流域范围内,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使得水质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生态系统得到保护的一种区域。

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玩的“绿色家园”,只不过这个“家园”可比我们小时候的大多了。

那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里面都有哪些内容呢?其实,导则里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规划与设计:这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基础。

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这个方案要考虑到小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水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要基础。

我们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

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提高水质;加强对河道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加强对农业用水的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

3. 生态修复与保护: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需要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湿地建设等手段,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还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4. 环境监测与管理:为了确保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效果,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环境监测和管理。

这包括定期对水质、土壤、空气质量等进行检测;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等。

5. 社会参与与宣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我们要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还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合作,形成合力推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6. 经济与政策支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纳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存在乡村生产生活污水污染严重,分布分散难以集中处理,乡村垃圾、农户有机肥污染大,治污工程管护力度不足,水源区开发建设污染源尚存等问题,及坡面水土流失数量大、强度高,农业生产污染量大,现有治理投资标准偏低等制约因素。

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提出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垃圾规范处理,加强工程管护,提高预防监督力度等对策和建议。

标签:生态环境;清洁;流域;水源保护;防治对策引言水土流失是当今世人关注、国人担忧的一个热点问题。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1996年就提出“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这表明水土流失对中国生态环境危害的严重性,以及治理水土流失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突出“生态”与“清洁”两大特点,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以面源污染控制、水源与水环境保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人居环境改善、新农村建设等为切入点,全面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与发展的目标,防治思路更加切合当前实际,防护体系更加完善,防治措施更加丰富,治理成效更加明显。

1、纳贺小流域基本情况纳贺小流域位于普洱市思茅区思茅镇三家村村委会境内,小流域出口即为纳贺水库大坝,流域属纳贺水库径流区,行政隶属思茅镇管辖。

纳贺小流域北至普洱隧道,西至大柳叶树箐,南至麻栗坪山,东至团山,昆磨高速自西南向东北横穿项目区。

距离村委会所在地10km,距镇政府所在地15km,距普洱市主城区8km,已建设有道路相连通;流域土地总面积827.03公顷,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62.31公顷。

小流域内土地总面积827.03 hm2,其中耕地63.61hm2,包括水田、梯坪地、坡耕地;林地616.38 hm2,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经果林72.43 hm2,草地6.10 hm2,非生产用地38.43 hm2,水域30.08 hm2。

平谷区熊儿寨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平谷区熊儿寨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平 均 降 雨 量 63 . l, 多 年 平 均 蒸 发 量 为 142 9 5 9 mi l 4. mi , 水 资 源 总 量 为 2 9 万 I 。 土 地 面 积 中 农 地 占 l l 4 1 1
2.1 污 水
通 过 对 该 流 域 4个 行 政 村 实 地 调 查 , 污 水 主 要
形 式 为 生 活 污 水 ,包 括 村 民 和 民 俗 旅 游 接 待 产 生 的 餐 饮 、 洗 浴 、 冲 厕 等 污 水 。 此 外 ,机 关 事 业 单 位 污 水 排 放 量 较 大 且 相 对 集 中 , 根 据 调 查 , 项 目 区 集 中
污 水 排 放 点 4 处 , 均 可 形 成 地 表 径 流 , 属 于 生 活 污
熊儿 寨 乡位 于 平 谷 区 中 部 ,流 域 面 积 1. 81 1
km :

属 于 燕 山 山 脉 , 总 体 地 势 南 高 北 低 , 流 域 内

存 在 的 问 题
岩 石 以石 英 砂 岩 、页 岩 和 硅 质 灰 岩 为 主 。 属 大 陆 性
半 干 旱 、季 风 气 候 区 , 四 季 分 明 。 春 季 干 旱 少 雨 , 夏 季 高 温 多 雨 ,秋 季 凉 爽湿 润 ,冬 季 寒 冷 干 燥 。 年 最 高 月 均 气 温 2 ℃ ,年 最 低 月 均 气 温 零 下 5 ℃ , 2 无 霜 期 约 为 1 3 d, 最 大 冻 土 深 度 为 7 I 。 多 年 9 4 CI I
2 .5 ,林 地 占 5 . 7 , 草 地 占 84 % , 其 他 28 % 92 % .7
占 9. % 。 坡 度 组 成 : 小 于 5。占 1 . 7% , 5。~ 41 3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注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山区
流域类型
区间型 区间型 坡面型 区间型 完整型 坡面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坡面型 区间型 区间型 区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区间型 区间型 区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区间型 区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区间型 区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区间型 完整型 区间型 区间型 区间型 完整型 坡面型 完整型 区间型
28
马道梁
29
马坊
30
南菜园
31
南天门
32
南湾
33
暖水面
34
排字岭
35
彭家窑
36
清泉铺
37
三里墩
38
山西沟
39
上水沟
40
水峪
41
松树沟
42 桃条沟口
流域代码
WCBB0000000M003B WCCA0000000N003E WCCA0000000N004G WCCAF000000R003B WCBAFB00000L002A WCBBJ000000L004A WCBBj000000R002A WCCAG000000L002A WCBAFB00000L004B WCCABB00000L003B WCBBj000000R003B WCCAG000000L003B WCCABBA0000R0010 WCCAD000000L002A WCCAJ000000R002B WCCAD000000L003B WCCAB000000R003C WCCA0000000N003H WCBBjB00000L0010 WCBBF000000R0010 WCCAF000000R002A WCCAC000000L0010 WCBAC000000L002A WCCAK000000L002A WCCA0000000N003C WCBB0000000M003C WCCAA000000N002A WCBBCA00000R0010 WCCAK000000L003B WCCA0000000N003F WCBBME00000L0010 WCBBMA00000L002A WCBBjA00000R0010 WCBB0000000M003D WCCAAB00000L0010 WCCAA000000N003B WCCAA000000N003C WCCA0000000N003B WCBBMC00000L0010 WCCA0000000N004K WCBAFBA0000L002A WCBBC000000R003B
43
铁炉
WCBAFB00000L004C 山区
44
西沟
WCBBM000000R004D 山区
45
西沟里
WCBBMAA0000R0010 山区
46
西沟门
WCBBJA00000R0010 山区
47 西五里营 WCCAJ000000R003D 山区
48
西庄科
WCCAJ000000R003C 山区
49 下德龙湾 WCBBH000000R0010 山区
涉及区县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昌平区 延庆区 延庆区,怀柔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昌平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昌平区 延庆区
14 13 15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延庆区
面积 (km2)
28.48 37.32 20.08 21.42 17.94 25.20 22.43 32.55 8.71 11.77 21.41 15.51 47.95 35.34 8.06 14.17 25.77 58.78 21.44 23.09 15.76 41.69 36.68 37.33 32.13 20.88 23.99 18.15 29.37 19.80 17.56 24.36 12.65 46.61 44.46 13.00 28.68 25.63 45.01 21.96 5.70 9.16
64
菜木沟
WCBBK000000R0010 山区
坡面型 坡面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区间型 区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坡面型 完整型 区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完整型 区间型 坡面型 完整型 坡面型 完整型
13.76 14.15 15.08 28.67 18.97 27.43 13.46 29.56 15.49 33.20 26.60 33.80 53.33 19.63 53.91 21.83 18.82 17.63 17.85
50
下垙
WCCABB00000L002A 山区
51
小川
WCBBM000000R004E 山区
52
小泥河
WCCAE000000L0010 山区
53
辛栅子
WCBB0000000M003E 山区
54
永安堡
WCBBMB00000R0010 山区
55
张山营
WCCAH000000R0010 山区
56
周家坟
WCCAAA00000R0010 山区
延庆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名录(2019年版)
序号 名称
1
八道河
2
八里店
3
八里庄
4城关镇5ຫໍສະໝຸດ 慈母川6大楝树
7
大庄科
8
东曹营
9
东沟
10
东龙湾
11
东三岔
12
东桑园
13
东羊坊
14
冯家庙
15 佛峪口沟头
16
高庙屯
17
古城
18 官厅水库
19
汉家川
20
河南
21
黄柏寺
22
井家庄
23
居庸关
24
里炮
25
里仁堡
26
六道河
27
罗家台
57
周四沟
WCCA0000000N002A 山区
58
转山子
WCBBMD00000L0010 山区
59
庄科
WCBBA000000R0010 山区
60
左所屯
WCCA0000000N003D 山区
61
平台子
WCBBJ000000L004B 山区
62
北梁
WCBBB000000L0010 山区
63
瓦窑
WCBBM000000R004F 山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