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3]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

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以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

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ⅡB中度全身型,Ⅲ重度激进型,Ⅳ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2.脾肾两虚证:面色晄白,言语不清,咽下困难,抬颈无力,四肢倦怠无力,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腹部冷痛,久泄久痢,小便清长,或浮肿少尿,或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

痿症的治疗方法

痿症的治疗方法

痿症的治疗方法发表者:赵东奇 1663人已访问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

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

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

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

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

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的辨证分型肺热津伤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脾胃气虚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肝肾亏损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淤血阻滞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中医认为痿证发生的原因颇多,如阴血虚则濡养不足;阳气虚则温煦不充;湿痰着滞、瘀血停留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皆能导致筋骨、肌肉、皮肤失养,发为痿证。

临床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最为常见。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瘦弱不用。

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留"之谓也。

以上病机重点在于肺热叶焦,导致五脏失濡,筋脉失养。

若不及时调治,可能重伤五脏精气,使痿病更加严重。

升阳举陷法治疗重症肌无力迟发重症型验案举隅

升阳举陷法治疗重症肌无力迟发重症型验案举隅

重症肌无力属中医“痿病”范畴。

文献报道,病机或从脾胃之气,或从宗气大虚。

治疗或从脾胃,或从肝损,或从元气败脱;治疗病类或未细分,或为危象。

本文以迟发重症型为例报道,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声低微,咯痰不出,甚至气虚欲脱,颈软头倾,不能自持,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唐军主任中医师师从全国第3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王辉武教授,重庆市第3批青年名中医,从事神经内科疾病的中西医诊疗近30年,治疗重症肌无力迟发重症型疗效较好,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张锡纯首创“胸中大气下陷”学说,其首次系统论述胸中大气下陷之证候,指出“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1]。

又说“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痠懒,精神昏聩,脑力心思为之顿减。

若其气虚而且陷,或下陷过甚者,其人即呼吸顿停,昏然罔觉。

”结合迟发重症型病情进展隐匿,多由胃肠不适,数年加重,急剧加重时又具有少神,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头不能举,吞咽障碍,是不能进,进而难消,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而亡,舌脉多虚的特点,以大气下陷学说来论治较为符合临床实际。

在大气下陷病因病机论述上,《黄帝内经》首次提出饥饿是导致胸中大气亏虚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如《灵枢·五味》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张锡纯在《黄帝内经》“饥饿致胸中大气虚衰”和喻嘉言“医咎伤胸中正气”认识的基础上,首次系统论述了胸中大气下陷的种种病因,认为“其证多得之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后气力未复勤于动作,或因泄泻日久,或服破气药太过,或气分虚极自下陷。

种种病因不同。

”唐师认为古代医家所言“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归咎于水谷不入实非终极原因,道家辟谷数日而不见大气下陷为证,此乃脾胃之气久虚,外感、药物、损伤等为诱因,脾胃之气弱,水谷精微无以与呼吸之清气相合形成宗气,胸中宗气大虚,宗气失司,气血难布,百骸不养,导致呼吸减弱,四肢不举,后因痰液滞塞,呼吸之气微,病情愈发加重。

痿病诊疗方案+路径表单

痿病诊疗方案+路径表单

痿病的诊疗方案一、概念痿病是由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而致经脉失养,以肢体软弱无力,经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症。

多见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肌萎缩侧束硬化,周期性麻痹等。

二、诊断标准1.疾病诊断标准1.1中医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肢体经脉弛缓,软弱无为,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2)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拘急痉挛。

严重者可见排尿障碍,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3)常有久居湿地、涉水淋雨史。

或有药物史,家族史。

(4)可结合西医相关疾病做相应理化检查,如有条件应做CT、磁共振等。

(5)应注意与痹证、风痱、震颤等鉴别。

1.2 一般分期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1.3 西医诊断标准(1)急性脊髓炎①急性起病,病前有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

②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的脊髓横断性损伤,即包括了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③脑脊液压力正常,常规、生化检测可见淋巴细胞及蛋白含量可轻度增高。

④MRI检查可见脊髓内节段性长T1、长T2信号。

(2)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①急性起病,常有感染史。

②肢体远端呈手套、袜套样分布的对称性感觉障碍及弛缓性运动障碍,对称性植物神经障碍。

③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④肌电图可见去神经性变性。

2. 中医证候分类标准1、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麻木不仁。

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脾胃虚弱起病缓慢,渐见下肢痿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

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溏,面色少华。

舌淡,苔白,脉细缓。

3、肝肾亏虚:病久肢体痿软不用,肌肉萎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二便失禁。

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4、气滞血瘀四肢痿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时有拘挛疼痛感。

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三、观测指标(一)安全性观测1.一般体检项目。

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

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

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重症肌无力(ICD-10:G70.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主要为受累骨骼肌肉的波动性无力,即活动后加重,休息后改善,可呈“晨轻暮重”。

2.辅助检查: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肌电图低频重复电刺激衰减10%以上,高频无递增;血清AChR抗体阳性或阴性。

3.临床分型(Osserman):I眼肌型,IIA轻度全身型,IIB中度全身型,III急性重症型,IV迟发重症型,V肌萎缩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胆碱酯酶抑制剂。

2.肾上腺皮质激素:各型重症肌无力均适用。

3.其他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疗效欠佳或不能耐受者。

4.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用于危象期、胸腺切除术前准备或难治性重症肌无力辅助治疗。

5.血浆置换:用于危象期、胸腺切除术前准备或难治性重症肌无力辅助治疗。

6.胸腺切除术:适用于伴胸腺增生的全身型患者,女性首选;伴胸腺瘤的各型患者;18岁以上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全身型。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4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70.0重症肌无力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沉、甲状腺功能、血气分析、免疫五项+风湿三项、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腺CT(平扫+增强)、心电图;(4)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重频电刺激(低频、高频)。

2.有条件者行AChR抗体检查。

(七)选择用药。

1.胆碱酯酶抑制剂:溴吡斯的明等。

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一、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编码:WB444)o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ICDTO编码:G61.003)o(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o(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8):583-586)o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湿热浸淫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痿病(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者。

2.未出现呼吸肌麻痹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3)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4)心电图;(5)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脊髓磁共振等。

1辨证E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

(2)脾胃虚弱证:益气健脾。

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9

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9

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痿病[1]拟订。

(1)主要症状: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肌肉蠕动或瞤动,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2)次要症状:肢体拘急痉挛,吞咽困难,语言蹇塞,甚者气短,呼吸困难。

(3)具有发病隐袭,进行性发展的特点。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欧洲神经科学协会联盟2011年发布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管理指南》中修订后的埃斯科里亚尔标准(将日本淡路岛制定的电诊断标准包括在内)[2]。

(1)诊断ALS(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肌萎缩侧索硬化)需要存在(阳性标准):①下运动神经元体征(包括肌电图有表现但在临床上未累及的肌肉);②上运动神经元体征;③症状和体征的进展。

(2)ALS的诊断信度标准:①临床确诊的ALS:在三个区域存在UMN(upper motor neuron,上运动神经元)和LMN(lower motor neuron,下运动神经元)临床体征或电生理学证据;②临床确诊的ALS-实验室支持:一个区域 UMN和/或LMN临床体征和患者有SOD1(Superoxide Dismutase-1, 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致病突变;③临床很可能的ALS:在两个区域的临床UMN和LMN体征或LMN 电生理证据或UMN体征,有些UMN体征在LMN 体征的喙端;④临床可能的ALS:只在一个区域有UMN和LMN临床或电生理表现,或至少两个区域有UMN体征,或在这两个区域有UMN和LMN体征,UMN体征不在LMN体征的喙端。

神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诊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痿病[1] 拟订。

1.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证: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少气懒言,肌肉萎缩,肌肉瞤动,食少纳呆,面色白或萎黄无华。

周围神经损伤(痿病)中医诊疗方案

周围神经损伤(痿病)中医诊疗方案

周围神经损伤(痿病)中医诊疗方案周围神经损伤(痿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周围神经干及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而发生的损伤,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上表现为损伤导致肌肉瘫痪、皮肤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

1943年Seddon提出将神经损伤分为三种类型:神经断裂、神经轴突断裂、神经失用。

具体临床表现1.指神经损伤:(1)多为切割伤;(2)手指一侧或双侧感觉缺失。

2.桡神经损伤:(1)腕下垂,腕关节不能背伸;(2)拇指不能外展,拇指间关节不能伸直或过伸;(3)掌指关节不能伸直;(4)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5)高位损伤时肘关节不能伸直;(6)前臂外侧及上臂后侧的伸肌群及肱桡肌萎缩。

3.正中神经损伤:(1)手握力减弱,拇指不能对指对掌;(2)拇、食指处于伸直位,不能屈曲,中指屈曲受限;(3)大鱼际肌及前臂屈肌萎缩,呈猿手畸形;(4)手掌桡侧半皮肤感觉缺失。

4.尺神经损伤:(1)拇指处于外展位,不能内收;(2)呈爪状畸形,环、小指最明显;(3)手尺侧半皮肤感觉缺失;(4)骨间肌,小鱼际肌萎缩;(5)手指内收、外展受限,夹纸试验阳性;(6)Forment试验阳性,拇内收肌麻痹。

5.腋神经损伤:(1)肩关节不能外展;(2)肩三角肌麻痹和萎缩;(3)肩外侧感觉缺失。

6.肌皮神经损伤:(1)不能用二头肌屈肘,前臂不能旋后;(2)二头肌腱反射丧失,屈肌萎缩;(3)前臂桡侧感觉缺失。

7.臂丛神经损伤:(1)多为上肢牵拉伤;(2)上干损伤为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及腋神经支配之肌肉麻木;(3)中干损伤,除上述肌肉麻木外,尚有桡神经支配之肌肉麻木;(4)下干损伤前臂屈肌(除旋前圆肌及桡侧腕屈肌)及手内在肌麻木萎缩;累及颈交感神经可出现Hornor综合征;(5)全臂丛损伤,肩胛带以下肌肉全部麻木,上肢觉得全部丧失,上肢各类反射丧失呈弛张性下垂。

8.腓总神经损伤:(1)足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态;(2)踝关节不克不及背伸及外翻,足趾不克不及背伸;(3)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觉得减退或缺失;(4)胫前及小腿外侧肌肉萎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的住院患者。

一、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编码为:BNQ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重症肌无力(ICD-1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的诊断标准。

2.临床分型(改良Osserman分型)
I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ⅡB中度全身型,Ⅲ重度激进型,Ⅳ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3.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痿病(重症肌无力)临床常见证候:
脾胃气虚证
脾肾两虚证
气阴两虚证
督阳亏虚,络气虚滞证
大气下陷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痿病(重症肌无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重症肌无力)的患者。

2.处于肌无力危象期;伴有严重的感染;伴发恶性肿瘤的重症肌无力,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通过四诊收集舌脉证特点,确定不同的证候类型。

动态观察目睑下垂、肢体痿软、吞咽呼吸无力等主要证候变化,观察与脾胃、肾相关的纳差便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等证候变化,与气虚、阴虚相关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等证候的变化,与督脉、络脉相关的眼球转动迟滞、颈脊无力、肌肉瘦削等证候变化,对主要证候及部分次要证候予以量化评分、判断疗效。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甲状腺功能;胸腺CT、心电图;肌电图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抗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MuSK)抗体、自身抗体,肿瘤筛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气分析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胃气虚证:调补脾胃
(2)脾肾两虚证:温补脾肾
(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4)督阳亏虚、络气虚滞证:温补督阳,通畅络气
(5)大气下陷证:益气升陷
2.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疗法
穴位注射、皮肤针、其他疗法如中医泡洗、推拿、穴位贴敷等。

4.西药治疗
5.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肌无力症状好转。

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痿病(重症肌无力)(TCD编码为:BNQ020;ICD编码为-1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8天实际住院日:天
痿病(重症肌无力)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牵头人:胡军勇(河北以岭医院)主要完成人:
胡军勇(河北以岭医院)
苏卫东(河北以岭医院)
刘志杰(河北以岭医院)
袁学山(河北以岭医院)
陆春玲(河北以岭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