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五讲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第五讲:彬彬有礼——生活习俗大礼仪

传统文化第五讲:彬彬有礼——生活习俗大礼仪

传统文化第五讲:彬彬有礼————生活习俗大礼仪《论语》中说到:“不学礼,无以立。

”我们常常说,要想做好事儿,先要学做人。

不学礼,无以立,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讲文明、重礼仪,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做人的基本品质。

那么礼仪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追根溯源,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五礼(一)吉礼吉礼是五礼之首。

古人祭礼为求吉祥,故称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将祭礼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每类之下又细分若干等。

其实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一是神,这是指人们想象中的存在于自然界的神。

二是鬼,所谓的鬼,也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人死后的阴魂。

祭祀神灵,是要显出自己的诚意的,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

《左传》里《曹刿论战》中说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和玉帛就是典型的祭品。

(二)凶礼凶礼,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

凶礼下又细分为好几种礼仪。

1、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

有种说法人死后下葬是不可以穿皮毛的,不然转世为动物。

2、荒礼:遇到饥荒年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

3、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

4、恤礼:邻国遭乱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

5、禬礼:当他国遭敌人袭击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的礼仪。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人都渴望快乐健康,百岁无忧而厌弃生老病死,然而这些又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

唯有一颗敬畏之心,敬天爱人,天法地而礼生,文明得以进化。

第五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分析

第五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分析
中国民族学概论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分析
第一节 宏观视野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141)
一、文化的概念与结构分析 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a,英文写作culture,其本意指人类为使土地肥沃、 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后来引申为文字、科学和美 术的修养。 1.中国对文化的定义:“以文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本意,与“武 功”相对。 2.西方对文化的定义: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据民 族志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以恶搞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 它能力和习惯。人类各种社会之间文化的条件是、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20世纪30年代在《文化论》一书发展了泰勒 的文化定义,他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 惯、及价值而言的,这个改练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
一、生态结构:多元的生态文化圈和生态经济文化类型 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是多样性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 成和生存的基本条件。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不能忽 略这一基础。 从新石器时代起,我国多民族文化中,就形成了以下主要 生态文化区 : (1)北方和西北游牧兼事渔猎文化区。 (2)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文化区。 (3)长江下游水田农业文化区。 (4)南方山地耕猎文化区 (5)康藏高原农作与畜牧文化区。 (6)西北自河西走廊至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佩蒂边缘的绿 洲人工灌溉农业文化区。 (7)西南山地火耕旱地农作兼事狩猎的文化区。 (8)海南岛黎族和台湾岛高山族的岛屿文化区。
(二)多种类型的封建领主制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少数民族中约400万人口的地区不 同程度地保存着封建农奴制这一封建社会早期的社会经济制度及 其残余。 比较完整保存的有西藏的 藏族封建农奴制、云南西双 版纳傣族封建农奴制以及新疆墨玉县和部分蒙古族牧区的封建牧 奴制。云南的阿昌族、拉祜族、贵州的布依族,西藏的门巴族等, 皆保留着封建农奴制的残余。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八 第五讲 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八 第五讲 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

第五讲文化常识基础点:文化常识是高考新增的考查点,本点涵盖内容广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复习中应关注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的积累。

重难点:1.古代官职和科举。

2.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

[考法综述]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

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

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读通一篇文言文的。

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

近年来,高考对文史知识的考查渐渐增多,单独命题屡有出现,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迁;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称谓;⑥文学典故与常识。

命题法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典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

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

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炀帝嗣位....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境,诣阙..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

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第五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五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家族本位的宗法观


在巩固中华民族持续力的文化力量中,最有价值者,当首 推中国之宗法制文化。其组织十分完整,原则又阐明的十 分详细,使任何人都不能忘却本人祖系之所属。这种绵延 万世而不绝的社会制度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超脱,加上 祖宗崇拜仪式,其意识已深入人心。 家族是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家族本位观念在 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家在中国人心中,具有超 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的姓氏,先是宗姓,其次是 辈分,再次是自己的名字。这里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非个 人。由家庭而家族而宗族,进而组成社会。中国家族制度 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是举世闻名 的。“国之本在家”,在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里,表 现是轻个人、重家族。
第一节 崇尚道德的伦理观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称誉。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的伦理道德是重要 的组成部分。甚至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她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古代,中国传 统伦理道德文化主要指的是儒家思想。 “仁”是儒家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的核心 要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 主要是道德规范表现出来的,其基本思想 是三纲五常、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 优先、修身为本、中庸之道、内圣外王等。
一、三纲五常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的尧舜禹时代,《尚书.尧典》中就有“以亲九 族”、“协和万邦”的表述。在商代就已有成体 系的道德规范,知、仁、圣、义、忠、和六德。

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 “悌”、“礼”、“信”等项目置于其下,形成 了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 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的三纲;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说。儒 家道德观念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

2024版《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2024版《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佛教文化对于心理治疗、 生命教育等方面也有重 要的贡献。
佛教的修行方法对于提 高个人修养和心灵成长 具有帮助。
06
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
书法艺术与鉴赏
书法艺术概述
阐述书法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流 派,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
和草书等。
书法技巧与笔法
分析书法的基本技巧,如用笔、 用墨、结构和章法等,以及不同 流派的笔法特点。
01
02
03
《论语》解读
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政 治主张及伦理道德观念。
《大学》解读
探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中庸》解读
阐述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 及在人生、社会等方面的 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治理
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理念在现代社 会治理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与个人修养
历代绘画流派及代表画家
介绍历代著名的绘画流派及其代表画 家和作品,如文人画、工笔画、山水 画、花鸟画等。
绘画鉴赏与收藏
探讨绘画作品的鉴赏方法、收藏价值 及市场动态。
音乐舞蹈表演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主要
特点,如五声调式、民族乐器等。
音乐舞蹈与民俗文化 探讨音乐舞蹈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和 作用,以及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舞
02
03
易行。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 经典,强调万物圆融无碍的
思想。
04
05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 经典,注重止观双修和实相
论。
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01
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 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涉 及哲学、艺术、文学等 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湘方言
7
粤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白话, 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种方言。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以广州话为中心。 今粤方言区是古代越人杂居的地区。
8
闽方言
闽方言,又称闽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闽语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5000年前福州昙石山文化。 今日的闽语各分支中保留大量上古汉语汉代音系的成分。
汉字,一般认为产生于五千年前新石器 时代中后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 的陶文已有形音义三种成分,是汉字产生的 雏形。后来,汉字形体经甲骨文、金文、篆 文,至隶书而成熟、定型。
13
一、汉字六书
(一)象形
《说文解字》:“象形者,画成其 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根据实 物的形状,画出实物外形的特征。象 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
25
二、对联
(一)概说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 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 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 式。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 蜀主孟昶(ch2ng),他在寝室门桃 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 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算是 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这时赣语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汉语方言。
10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语、客话、客家话等, 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语言。 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宋代以后,居民开始向南方迁徙,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 “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 客语的特殊作用,就是它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它联结了大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2020/12/27
9
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 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 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 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
2020/12/27
10
二是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 的崇拜。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 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 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水族 祖先 崇拜 铜鼓 图案
2020/12/27
6
二、原始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 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 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2020/12/27
7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巡览
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
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 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 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 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 以支撑四极,杀死猛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 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八卦也是由伏羲 创制的。
2020/12/27
11
三是图腾崇拜
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 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 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他作为 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 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 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多媒体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多媒体课件
能掌握相应的审美技能,初步鉴赏艺术作品。能透过艺 术作品把握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品味传统艺术之美,提升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 观,提升自身的文化品味。
第一节 诗意中国:诗歌 第二节 品味人生:四大名著 第三节 悦耳悦心:音乐 第四节 线条之舞:书法 第五节 水墨山水:绘画 第六节 梨园芬芳:戏曲 第七节 文化名片:瓷器
艺术与美感
• 香飘海内外的民歌《茉莉花》 • 旋律婉约流畅,同一段曲调,一唱三叹,词曲一字一拍
或半拍,音符密集,反复回旋。 • 洁白如玉的茉莉花意象,传递出恬静清雅之美。 • 既不大肆张扬,又不过分妩媚的中和含蓄正是中国几千
精神操守和文化品质的象征。
艺术与美感
第四节 线条之舞:书法
艺术与美感
• 书法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讲究“形”“势”“义” 的统一,是最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形式之一,被誉为 “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 三国演义之三绝: • “智绝”诸葛亮 • “义绝”关羽 • “奸绝”曹操
艺术与美感
艺术与美感
• 《三国演义》善于描写战争。书中所描写的大小战争四 十余场,战斗场面上百个,作者能抓住不同战争的特点 ,或寥寥数笔带过,或长篇累牍描述,写得有声有色, 变化无穷。它问世,对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影响深远,不 仅促成了历史演义小说的繁荣,也影响了其他题材的小 说创作。其中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丰富了古代戏曲的 素材,被传唱至今。
艺术与美感
• 依据印文内容,印章有名章与闲章之分。前者叫做姓名 章,后者又叫布局章。
• 在外形选择上,闲章比较随意,可方、可扁、可长、可 圆,尽现天然的意趣。
彰。 • 章法,是一副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正文与落款
及用印之间的整体布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原是指车子,引申为交通工具;后来,又 引申出了一种“道路”的意思。 小乘,意思是说,这种教义就像一种小的车子, 小的道路;认为只有一人能成佛,其他信徒 都达不到释尊这种成就,而只能成为“罗汉”。
大乘,意思是说,这种教义如同一种大的车子, 大的道路。
大乘佛教以罗汉为维护佛法的使者,认为“一 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主张 除了释迦牟尼之外,还有许多别的佛,而释迦牟尼 当然是佛中之佛。
三、僧
“僧”是“僧伽”的简称。意为“和合众”, 即信奉佛法的出家僧人集团。四人以上就可以称 僧伽。 僧伽对佛教的弘扬住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佛教才把僧与佛、法并列为“三宝”。
第二节 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二、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三、唐代的佛教 四、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的佛教
第一节 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
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创立
释迦牟尼(约前566-前 486)原古迦毗罗卫国的一 位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 多。释迦,是种族名;牟尼, 是尊称;合起来的意思是 “释迦族的圣人”。至于他 的本姓乔达摩,意思是“最 好的牛”,名字叫悉达多, 意思是“达到目的的人”。 释迦牟尼略早于孔子,他与 孔子、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 并称为“世界四大圣人”。
(二)八正道
也即“道谛”,也叫“八圣道”,是八 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道路:一是正 见,二是正思维,三是正语,四是正业,五 是正命,六是正精进,七是正念,八是正定。 按此修行就可以由“凡”入“圣”,从迷界 此岸达到悟界彼岸,所以又比喻为“八船”、 “八筏”。
(三)“缘起论”与“四法印”
“缘起”的意思是指事物的因果关系。 “缘起论”主要有四个论点:(1)无造物 主;(2)无我;(3)无常;(4)因果相续。 “无造物主”是说世界万物都无主宰,都 不是神仙创造的,而只是“果从因生”的。 而“无我”就是指万物无主宰。所谓“无常” 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定的状态。 “因果相续”是说一切事物的生成,都是又 相互依存的关系和条件决定的,是受因果规 律支配的。
三、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一)面对大千世界,心如古井 (二)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逆如顺
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 小说文学 (四) 其 它
2013年秋季“中国传统文化”期末作业
一、简述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兼论其当代价值; 二、儒家鼓吹道德教化,法家强调刑杀镇压,二者王道与霸道区分 明显,分别扮演了“牧师”与“刽子手”的角色。以此为基点, 试对二者作出评价。 三、“民贵君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体现了何种 主张?其本质属性是什么?如何评价? 四、评儒家的“义利观”,兼谈你的感受。 五、为什么有人称《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 六、试论中国佛教中的禅宗。 七、简评中国史学上的“两司马”。 八、试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内涵,同时谈谈 你对此的感悟。 注:一、二题必答,其它任选其二,共计四题;每题不少于500字; 手写,A4纸;最后一次课提交,或在课堂上完成。
一、 佛
在佛教中,立教者为佛,佛所说教的为法, 传播和信奉佛教者为僧。
僧者,另称和尚,女称比丘尼。佛、法、僧 三者为佛教之“三宝”。
佛是“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者”、“智者”。 因为他是“乘真如之道而来者”,所以又简称“如来”。 其实,“如来”也就是“佛”的别名。
从思想上来说,佛教分为小乘和大乘两大系统。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唐· 禅宗北宗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 禅宗南宗慧能
二、禅宗的基本观点
(一) 见自性:一切修行的目的与途径只是认识本心, 认识自性。把成佛定位到本体对自我的认识上。 (二) 顿悟:无需苦苦修行,而是受到某种机缘的启发, 凭主体的心灵感悟,所见意境瞬间升华,即成了佛。 (三) 无念:即排除自己心中的欲念。 (四) 证实相:禅宗的“实相”,亦即空幻的万千事物 背后那个实在的本体,要用“般若”的慧眼,瞬间的灵 动才能洞见,这瞬间的洞见,就是顿悟。 (五) 自由:就是一种境界,在有了顿悟之后,便是成 佛的自由。
第三节 中国的佛教——禅宗
一、禅宗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二、禅宗的基本观点
三、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禅宗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慧能及其对佛教的贡献: 慧能(638-713),祖 籍河北,生于岭南即广 东。慧能的佛学思想体 现在他的门徒所编撰的 《六祖坛经》中,《坛 经》所宣扬的思想是禅 宗的精髓,也是慧能之 后禅宗之所以发扬光大 的原因。
我国的汉化佛教和藏译佛教的“三藏”, 基本上是根据古代典雅的梵文翻译而成的。不 管是小乘还是大乘编的“三藏”,后来都编成 书,称为“大藏经”。其中,尤以汉文大藏经 对佛教以至世界文化影响最大,因为它是一部 十分庞大的佛教大丛书。以清代雍、乾年间所 刻“乾隆版大藏经”(通称“龙藏”)为例, 其中就收入1670部,7240卷各种佛教典籍, 全书共达724函之多。要详细了解佛教内容, 非得研究《大藏经》不可。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八正道” 和“十二因缘”等。
第五讲 佛家文化简介
第一节 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的佛教——禅宗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 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 征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某种超自然 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 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 从而使人对该神秘敬畏及崇拜,并由此引申 出信仰认知以及仪式活动。
二、法
“法”即佛法,佛教理论。释尊涅槃之 后,其弟子分成了大、小乘两个派别。他 们把释尊生前所说的佛法记诵并编辑成经、 律、论“三藏”。
所谓“经”是以佛说教名义流传下来 的记录;“律”是用来维系出家僧众及在 家信徒的宗教生活规范;“论”是后世各 教派阐发佛教原理的专著。唐玄奘因天竺 取经带回繁多的佛教经典,故被称为三藏 法师,或唐三藏。所谓“藏”,就是当时 用来存放东西的竹篋。
小乘是早期佛教,大乘佛教是后起的。
大、小乘佛教自东汉以来相继传入中国,但自 汉化佛教尤其是自隋唐时期相继列立了所谓“大乘 八宗”,即天台宗、三论宗(吉藏)、唯识宗(玄 奘)、律宗(道宗)、贤首宗(法藏)、禅宗(慧 能)、净土宗(道绰和善导)、密宗(善天畏、金 刚智、不空,所谓“开元三大士”的三位印度和尚) 之后,在思想理论上,便是“大乘独尊”了。当然, 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它的“中 国化”的进程。
佛教在它的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不仅形 成了一套成系统的宗教崇拜偶像,而且创造 了具有深邃的富含哲理和学术意味的教义、 教规和与之相联系的大批佛教典籍;同时还 具有了众多不同层次、不同系统、遵守繁琐 严格清规戒律的信徒。以上这些内容,可以 用佛、法、僧三个字概括。
佛教饮食:
1、过午不食 在东南亚一带,僧尼和信徒一日二餐,过了中午不能吃东西,午 后只能喝白开水,连牛奶、椰子汁都不可喝。我国汉族地区因需 要自己在田里耕作,体力消耗较大,晚上非吃东西不可,但进食 称为“药石”。 2、不吃荤腥 荤食和腥食在佛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荤专指葱、蒜、韭菜、 洋葱、蒜苔等气味浓烈、刺激性强的植物,吃了这些东西不利于 修定,所以为佛门所禁食。腥则指鱼、肉类食品。东南亚国家僧 人多信仰小乘佛教,或者乞讨,或到附近人家轮食,无法挑食, 所以,无论素食、肉食,只能有什么吃什么,而我国大乘教派的 经典中则有反对食肉的条文。蒙、藏地区,由于气候和地理原因, 缺乏蔬菜,不食肉不能生活,所以一般也食肉。但无论食肉与否, 大小乘教派都禁忌荤食(即葱、蒜等刺激性食品),南北佛教均 须遵守。汉族地区在家的居士,有吃长素的,也有吃花素的,如 观音素、十日素、八日素或六日素等。 3、不喝酒 酒会乱性,不利于修定,故严格禁止。但患风湿病者为驱风寒适 量饮用是可以开许的。此条也包括烟、毒品等麻醉性物品。
“四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 涅槃寂静”。 “涅槃” 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要 达到这一境界,就要坚持“戒、定、慧”的日常修 行方法。 “戒”,是指遵守佛教僧团组织所规定的种种清规 戒律,以保证僧众在共同的准则下笃行佛法。比如 “四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 这是所有教徒必须严加遵守的起码戒律。鲁达、鲁 智深并非和尚。 “定”,就是入禅坐定。指在修行时静坐息虑,专 心不贰,不瞌睡,思想集中不开小差地参悟佛理佛 法。 “慧”,指按照闻、思、修的程序,努力领悟佛法 以洞彻“四谛”的道理,达到无漏和正常的解脱。
(一)四谛经
谛,就是真理。四谛是指苦谛、集谛、 灭谛、道谛。 “苦谛”就是对于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 所作的价值判断,就是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痛 苦现象。 “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痛苦的原因 和根据。 “灭谛”,是佛法指出了只有信奉佛法 最后达到“解脱”、 “涅槃”,才能彻底 实现苦的消失的唯一出路。 “道谛”,是教给信奉佛法者达到涅槃、 实现灭苦的手段、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