啶虫脒

合集下载

啶虫脒中毒的临床分析

啶虫脒中毒的临床分析

啶虫脒中毒的临床分析啶虫脒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农业和家庭环境中的杀虫剂。

虽然啶虫脒在防治害虫上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当它被错误使用或在高浓度下暴露给人体时,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毒性作用。

本文将对啶虫脒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

一、临床表现啶虫脒中毒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取决于暴露的剂量和暴露途径。

一般而言,啶虫脒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进食等途径进入人体后会表现出以下症状:1.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恶心、呕吐等。

2. 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气促等。

3. 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等。

4. 皮肤症状:皮疹、红斑、瘙痒等。

5. 其他症状:视觉模糊、心律失常、尿量减少等。

二、诊断方法临床医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诊断啶虫脒中毒:1. 病史调查:询问患者是否接触过啶虫脒或与啶虫脒相关的环境,并了解暴露时间和途径。

2. 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状况的检查,以发现中毒的体征和症状。

3.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和尿液样本分析,检测体内啶虫脒的浓度,以确认中毒的程度和类型。

三、治疗方法对于啶虫脒中毒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紧急处理:立即将患者从暴露环境中转移出来,并将衣物、皮肤等暴露部位清洗干净,防止继续吸收。

2.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给予镇静剂、抗呕吐药物等,以缓解症状。

3. 支持疗法: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液体和电解质平衡。

4. 解毒治疗:根据中毒程度和时间,考虑使用特定的解毒剂进行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

5. 观察和康复: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定期进行复查,直至症状完全缓解。

结语啶虫脒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紧急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预防是最好的方式,教育人们正确使用农药和避免过量暴露是预防啶虫脒中毒的重要措施。

当出现中毒症状时,及时就诊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啶虫脒乳油标准

啶虫脒乳油标准

啶虫脒乳油标准
啶虫脒乳油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卫生及家庭领域的杀虫剂,具有优异的杀虫性能和较低的毒性。

本文将对啶虫脒乳油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消费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啶虫脒乳油简介
啶虫脒乳油是一种有机氮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

其主要通过干扰昆虫神经系统,导致昆虫死亡。

啶虫脒乳油对多种农作物的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如棉花、小麦、玉米等。

二、啶虫脒乳油的标准分类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啶虫脒乳油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用啶虫脒乳油,另一类是卫生用啶虫脒乳油。

两类产品在用途、使用方法和剂量上有所不同,需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

三、啶虫脒乳油的应用领域
1.农业领域:啶虫脒乳油在农业上主要用于防治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害虫,如棉铃虫、小麦蚜虫、玉米螟等。

2.卫生领域:啶虫脒乳油在卫生领域可用于防治蚊子、苍蝇、蟑螂等卫生害虫。

3.家庭领域:啶虫脒乳油在家庭中可用于防治衣柜、衣物等物品上的跳蚤、蛀虫等。

四、啶虫脒乳油的注意事项
1.遵守使用剂量:使用啶虫脒乳油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的剂量进行
喷洒,避免过量使用。

2.注意安全防护:在使用过程中,应佩戴防护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

3.储存条件:啶虫脒乳油应存放在阴凉、干燥、远离火源的地方,避免儿童接触。

4.避免食物接触:喷洒啶虫脒乳油后,需等待一段时间方可进食或处理食物。

五、总结
啶虫脒乳油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在农业、卫生和家庭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啶虫脒主要杀什么虫,属于哪一类农药

啶虫脒主要杀什么虫,属于哪一类农药

啶虫脒主要杀什么虫,属于哪一类农药啶虫脒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刺吸类口器害虫,比如蚜虫、叶蝉、飞虱、粉虱、木虱、盲蝽、蚧壳虫等。

啶虫脒主要是干扰昆虫内神经传导作用,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从而抑制乙酰胆碱受体的活性,适用于粮、棉、油、糖、果、蔬、豆类、烟草、茶树、花卉等多种植物。

一、啶虫脒主要杀什么虫1、啶虫脒杀虫剂的主要作用是干扰昆虫内的神经传导,然后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从而抑制乙酰胆碱受体的活性。

啶虫脒杀虫剂除了具有触杀、胃毒和强渗透作用外,它还有内吸性强、用量少、见效快、药效持续期长等特点。

2、啶虫脒适用于粮、棉、油、糖、果、蔬、豆类、烟草、茶树、花卉等多种植物,主要可以用于防治刺吸类口器害虫,比如蚜虫、叶蝉、飞虱、粉虱、木虱、盲蝽、蚧壳虫等。

但它对鳞翅目(小菜蛾、潜叶蛾、卷叶虫)、鞘翅目(天牛、猿叶甲)以及缨翅目(蓟马)害虫也有防治效果。

3、啶虫脒不可与强碱性药液混用,此药剂对桑蚕有毒性,一定不能喷洒到桑叶上。

啶虫脒应贮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禁止与食品混贮,由于此药剂对皮肤有低刺激性,所以在使用时一定不要溅到皮肤上,如果不小心溅上,要立即用肥皂水洗净。

二、啶虫脒属于哪一类农药1、啶虫脒属于氯化烟碱类杀虫剂。

如果在蚜虫发生的初盛期使用,大概喷施1000-1500倍3%天达啶虫脒乳油药液即可,而且防治效果也比较好。

即使在多雨的季节,药效都可以持续15天以上。

2、在作物苗期使用此药剂时,一定要喷洒1000-1500倍3%天达啶虫脒乳油液,成株期可以喷洒1500-2000倍3%天达啶虫脒乳油,这样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

采收期可喷洒4000-5000倍3%天达啶虫脒乳油液,防治效果能达80%以上,而且还对产量品质无影响。

3、啶虫脒的杀虫机理与常规杀虫剂不同,它的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

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时间,可以在夏季早晨7点左右使用,这样8点后太阳就会出来,促进使用效果。

啶虫脒生产工艺

啶虫脒生产工艺

啶虫脒生产工艺
啶虫脒是一种化学物质,常被用作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

以下是啶虫脒的生产工艺。

1. 原料准备:
啶虫脒的主要原料是咪唑和氰酸钠。

咪唑是一种含氮杂环化合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合成,常见的方法是将醋酸乙酯与肼作用,生成咪唑醇,再通过氧化反应得到咪唑。

氰酸钠通常是通过氰氨盐与NaOH反应得到。

2. 反应步骤:
(1) 将咪唑和氰酸钠按一定比例投入反应釜中,并加入适量的溶剂(常用的溶剂有甲醇、二甲基亚砜等)。

同时加入一定量的催化剂,通常使用氯化钠或其他碱性催化剂。

(2) 调节反应釜的温度和压力,通常反应温度在70-80℃之间,反应压力控制在常压或略高于常压。

(3) 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将反应物冷却,并过滤除去产物中的杂质。

(4) 抽滤液并通过浓缩蒸馏等手段除去溶剂,得到啶虫脒的粗品。

(5) 对粗品进行纯化处理,通常采用结晶、洗涤和再结晶等步骤,以提高啶虫脒的纯度。

(6) 最后进行干燥,得到干燥的啶虫脒成品。

3. 质量控制:
在啶虫脒的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十分重要。

关键的质量控制点包括原料的质量、反应的控制参数、产物的纯度和干燥过程
等。

常用的质量检测方法包括红外光谱法、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法等。

总之,啶虫脒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准备、反应步骤、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

通过合理的生产工艺控制和质量检测,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啶虫脒产品。

啶虫脒

啶虫脒

啶虫脒中文通用名称:啶虫脒英文通用名称:acetamiprid 商品名称:啶虫脒在我国的商品名称很多,如定击、莫比朗、乙虫脒、马上清等。

吡虫啉 啶虫脒噻虫嗪烯啶虫胺 噻虫啉啶虫脒是日本曹达公司开发的高效新型烟碱类杀虫剂,是在硝基亚甲基(吡虫啉)类基础上合成的烟酰亚胺类杀虫剂,具有崭新作用机理。

虽然它与吡虫啉属同一系列,但它的杀虫范围比吡虫啉更广,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更好。

除具有超强触杀、胃毒、强渗透作用外,还有内吸性强、用量少、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等特点。

主要用于防治蚜虫、叶蝉、粉虱等同翅目害虫,对蝽象、康氏粉蚧等害虫防治也有显著效果,是防治蚜虫、粉虱、叶蝉等刺吸式害虫的理想换代产品。

性能与特点:啶虫脒属中等毒杀虫剂,是新一代超高活性神经毒剂。

对皮肤和眼睛无刺激性,动物试验无致突变作用。

其作用机理是干扰昆虫内神经传导作用,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抑制乙酰胆碱受体的活性。

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对已经对氧化乐果、抗蚜威等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有良好 效果。

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蓟马、粉虱等,喷药后15分钟即可解除危害,对害虫药效可达20天左右,其强烈的内吸及渗透作用防治害虫可达到正面喷药,反面死虫的优异效果。

NCl N SN CN对天敌杀伤力小,对鱼毒性较低,对蜜蜂影响小,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植物安全,是无公害防治技术应用中的理想药剂。

适用于园林植物中用来防治蚜虫、叶蝉等同翅目害虫;用颗粒剂做土壤处理,可防治地下害虫。

防治对象和使用方法:可有效防治同翅目、半翅目及鳞翅目和鞘翅目的部分害虫。

防治刺吸性害虫如蚜虫、叶蝉、粉虱、蓟马、木虱等害虫时,可用3%啶虫脒乳油2000至2500倍液喷雾;5%啶虫脒乳油5000至10000倍液喷雾;20%可溶性超微粉剂稀释8000至10000倍兑水喷雾;防止蚜虫、粉虱、蓟马时可用20%粉剂12000至15000倍喷雾;或3%乳剂3000 至4000倍喷雾;用2%颗粒剂处理土壤防治地下害虫;也可按每胸径1厘米注0.8至1毫升药液进行树木注干,防治光肩星天牛、桃红颈天牛等蛀干害虫。

20啶虫脒稀释多少倍,附作用和使用方法

20啶虫脒稀释多少倍,附作用和使用方法

20啶虫脒稀释多少倍,附作用和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20%啶虫脒需要稀释2000-2500倍,但具体需要稀释多少倍,可根据作用对象来进行调整。

啶虫脒是一种新型的杀虫剂,高效又安全,而且低毒,对于早已产生抗药性的害虫有特效。

一、20%啶虫脒稀释多少倍1、一般情况下,需将20%啶虫脒稀释2000-2500倍,但稀释倍数可跟作用对象来进行调整,作用对象不同,20%啶虫脒稀释的倍数也会不一样。

2、啶虫脒的外观呈白色晶体,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是一种低毒吡啶类杀虫剂。

啶虫脒不光高效安全,而且能够对害虫造成持续性的伤害,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产生抗药性的害虫有特效。

3、在使用啶虫脒的时候,切记不要将它喷洒在桑叶上,因为它对桑蚕有毒性。

4、啶虫脒也不可跟强碱性的药液混合在一生气使用,而且应该将它贮存在干燥且阴凉的地方,切记不能将啶虫脒和食物放在一起。

5、啶虫脒的毒性虽然比较小,但是也不能食用,如若误饮,应该立即催吐,然后送往医院。

若是将啶虫脒弄到皮肤上了,需立即用肥皂水冲洗。

二、20%啶虫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1、啶虫脒是一种具有一定杀螨活性的杀虫剂,对蚜虫、飞虱、蓟马、跟部分鳞翅目等的害虫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还可以将它用于水稻、蔬菜跟果树当中。

2、在防治蔬菜上的蚜虫、粉虱、烟粉虱、美洲斑潜蝇跟蓟马的时候,应在害虫的初期跟旺盛期,喷施10ml/亩的20%啶虫脒。

3、而在防治小麦害虫,比如像灰飞虱、蚜虫、无网长管蚜跟叶蝉等害虫的时候,也应该喷施10ml/亩的20%啶虫脒。

4、在黄瓜上,也有像蚜虫、美洲斑潜蝇跟种蝇等的害虫,也需喷施10ml/亩的20%啶虫脒,但若是遇到了蓟马、烟粉虱、大蓟马、温室白粉虱的话,则需喷施15ml/亩的20%啶虫脒。

5、在水稻中,遇到了蚜虫跟蓟马,喷施10ml/亩的20%啶虫脒即可。

但如果遇到了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这样的害虫,就需要喷施20ml/亩的20%啶虫脒。

6、在棉花里,如果发现了小绿叶蝉、大青叶蝉、花蓟马等的害虫,需要喷施15ml/亩的20%啶虫脒,若是普通的蚜虫则需要喷10ml。

啶虫脒中毒的临床分析

啶虫脒中毒的临床分析
其他化学物质中毒
如甲醇、乙二醇等,与啶虫脒中毒症状也有相似之处,需要进行鉴 别诊断。
其他疾病引起的消化道症状
如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与啶虫脒中毒的胃肠道症状相似,需 要进行鉴别诊断。
03
CATALOGUE
啶虫脒中毒的救治
急救措施
01
02
03
终止接触
立即将患者从接触啶虫脒 的环境中移除,清洗沾染 农药的皮肤和眼睛,脱去 被污染的衣物并清洗。
临床表现:乏力、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呼 吸困难等。
诊断:通过患者接触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为啶虫 脒与其他农药联合中毒。
治疗:离开接触环境,给予对症治疗,包括营养 支持、缓解消化道症状等。同时需要注意其他器 官的功能状态,及时处理并发症。
06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对啶虫脒中毒的认识总结
啶虫脒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 剂,广泛应用于农林作物和卫生
01
在使用啶虫脒时,应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进行,注意佩戴防
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
避免直接接触
02
啶虫脒具有一定的毒性,应避免直接接触皮肤、眼睛或吸入其
粉尘和喷雾。
注意存放
03
啶虫脒应存放在儿童和动物触及不到的地方,避免误食或误玩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宣传册等,向公众普及啶虫脒的安全使用知识和中毒 急救措施。
啶虫脒中毒的临床 分析
contents
目录
• 啶虫脒简介 • 啶虫脒中毒的诊断 • 啶虫脒中毒的救治 • 啶虫脒中毒的预防 • 啶虫脒中毒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啶虫脒简介
啶虫脒的特性

啶虫脒

啶虫脒
N-氰基-N'-(2-氯-5-吡啶甲基)乙脒的制备在100mL反应瓶中,投入2-氯-5-氨甲基吡啶15.89g (84.3%)、 水52.3mol。搅拌下室温滴加N-氰基乙酰亚胺酸乙酯11.64g (95%)。滴毕再搅拌30min。加入乙醇18.5mL。加热 至78℃,淡黄色固体溶解,回流至全溶。慢慢地冷却,析出白色结晶,放至冰箱。过滤,烘干,得16.04g白色结 晶。粗品用乙醇重结晶,得白色结晶。含量98.5%,m.p.141~143℃。
理化性质
理化性质
外观为白色晶体,熔点为101.0~103.3℃,蒸汽压>1.33×10-6帕(25℃)。25℃时在水中的溶解度4200毫 克/升,能溶于丙酮、甲醇、乙醇、二氯甲烷、氯仿、乙腈、四氢呋喃等。在pH=7的水中稳定,pH=9时,于45℃ 逐渐水解,在日光下稳定。
毒性
毒性
大鼠急性口服LD50:雄217mg/kg,雌146 mg/kg;小鼠:雄198mg/kg,雌184 mg/kg;大鼠急性经皮LD50: 雄、雌>2000mg/kg。
啶虫脒的合成在250mL反应瓶中,加入N-氰基-N'-(2-氯-5-吡啶甲基)乙脒20.5g (85.27%)、氯仿54.5mL、 甲丁基溴化铵0.11g。搅拌下,冷却到15℃,同时滴加硫酸二甲酯11.6g和50%NaOH水溶液8.4g,滴毕于15℃搅拌 反应3h。加水33.6mL和40%二甲胺水溶液0.33g,室温搅拌1h,分层,水层用氯仿萃取,合并氯仿层。加入水 38mL,常压蒸馏脱去氯仿。冷却,加入甲醇,再冷却至35℃。滴加水37mL,析出固体。冷却至析出完全。过滤, 得淡黄色固体,烘干得17g产品,粗品用甲醇水溶液重结晶,得白色针状结晶。m.p.101~103℃。
啶虫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啶虫脒
一、产品简介
啶虫脒(Acetamiprid,ACE),化学名称为(E)-N1-[(6-氯-3-吡啶)-甲基]-N2-氰基-N1-甲基乙酰胺,属氯化烟酰亚胺类新型高效杀虫剂。

它是继吡虫啉、烯啶虫胺后于1996年由日本曹达株式会社开发并商品化的第3个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口[1]。

这3个品种均是在1979年由壳牌公司报道的化合物Nithiazin的基础上引入2-氯-5-吡啶甲基而构建成功的[2]。

因其具有高效、低毒、对环境安全等特点很快被广泛应用。

1998年啶虫脒约占世界杀虫剂市场的6%-7%,2003年已达15%[3]。

1啶虫脒理化性质
啶虫脒纯品为白色晶体,熔点为101.0-103.3℃,密度(20℃)为1.330,蒸汽压>1.33×10-6帕(25℃)。

25℃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4200毫克/升,能溶于丙酮、甲醇、乙醇、二氯甲烷、氯仿、乙腈、四氢呋喃等。

在PH=7的水中稳定,PH=9时,于45℃逐渐水解。

啶虫脒极性较大,在土壤中的水解属碱催化。

其有效吸收光波为215-248am,在土表可以光解,但在土壤内部因土壤屏蔽,很少光解[4-5]。

2啶虫脒的作用机理
啶虫脒分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药效基团[-N-CH=N-CN]、桥链[-CH2-]、杂环基团[6-氯吡啶][6]。

据研究其分子中吡啶环上的氮与N1之间4.8A的氮间距,是这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与nAChRs具有高亲和性关系密切[7]。

啶虫脒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突触后膜的nAChR,属非质子化选择性杀虫剂。

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与目前使用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无交互抗性[7]。

啶虫脒是新烟碱类中的一个应用最广泛的优良杀虫剂,它具有高效、广谱性的特性,对蚜虫、叶蝉、粉虱、蚧等间翅目害虫;菜蛾、潜蝇、小食心虫等鳞翅目害虫;天牛等鞘翅目害虫以及蓟马目害虫均有防治效果。

因而广泛用于果树、茶、蔬菜、棉花、水稻等作物防治害虫。

啶虫脒的药效与温度关系很大[9-10]。

对菜青虫幼虫活性高,但杀虫作用较慢,且处理后试虫正常取食。

二、啶虫脒的合成路线比较
据文献报道啶虫脒合成的工艺路线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

1、2-氯-5-氯甲基吡啶法
将2-氯-5-氯甲基吡啶溶解在DMF中,滴加入含有NaH和N-氰基-N’-甲基乙脒的DMF中反应而成。

N Cl CH2Cl
+
CH3NHCCH3
NCN
2
N C
CH3
N
CH3
CN
2、2-氯-5-氯甲基吡啶甲胺化法
将2-氯-5-氯甲基吡啶先与一甲胺反制得N-(6-氯-3-吡啶甲基)甲胺,再与应N-氰基乙亚氨酸乙酯反应而成。

N Cl CH2Cl
+
2NHCH3 CH3NH2
N Cl CH2Cl
+
2
C
NCN
H3C OC2H5
N
CH3
C
N
CH3
CN
3、N-氰基乙脒甲基化法
将2-氯-5-氯甲基吡啶与N-氰基乙脒反应制得N-氰基-N’-(2-氯-5-吡啶基甲基)乙脒,再与碘甲烷或硫酸二甲酯反应而成。

N Cl CH2Cl
+
2
C
NCN
H3C NH2
N
CH3
C
N
CH3
CN
2NHC
CH3
4、2-氧-5-甲胺基吡啶法
将2-氯-5-氯甲基吡啶与氨气反应制得2-氯-5-甲胺基吡啶,再与N-氰基乙亚氨酸乙酯反应生成N-氰基-N’-(2-氯-5-吡啶甲基)乙脒,再与碘甲烷或硫酸二甲酯反应而成。

N Cl CH2Cl
+NH3
2NH2
N Cl CH2NH2
C
NCN
H3C OC2H5
2NHCCH3
NCN +
+
N Cl CH2NHCCH3
NCN
2N
CH3
C
N
CH3
CN CH3I
在文献中所报道的四种合成路线中,第1条工艺路线采用氢化钠法,氢化钠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没有严格防范措施下不宜采用。

第3、4条路线均需甲基化。

而甲基化反应收率一般不高,因而造成成本高,工业上一般也不采用。

第2条工艺路线具有反应步骤少、操作方便、收率高、质量稳定等优点。

综合比较较为经济。

因而我们将采用此工艺路线进行年产800吨的啶虫脒工艺设计。

三、工艺流程
根据反应原理,通过借鉴文献的设计理念,本设计工艺主要由苄胺合成工序(包括苄胺合成、赶气、萃取、脱溶岗位)和啶虫脒合成工序(包括结晶、离心岗位)组成。

流程简图如图1所示。

图1 工艺流程简图
1、苄胺合成工序
将30%的二氯化物氯仿溶液由泵送至计量罐备用。

开启苄胺合成釜冷冻盐水,当温度降至-5℃以下时,先将一甲胺通入苄胺合成釜的氯仿溶液中,待一甲胺的投量达到要求时(一甲胺氯仿溶液循环使用,一甲胺量不足时,补充新鲜一甲胺),开始滴加二氯化物,滴加过程中要控制温度在0℃以下。

滴加完毕后,保温反应4小时,之后将合成的物料转移至苄胺赶气釜。

在常压下脱去一甲胺,加碱中和,在萃取釜内再用氯仿将苄胺萃取出来,在常压下脱去氯仿,然后再加入一定量的乙醇,供下一岗位使用。

2、啶虫脒合成工序
在反应釜内投入定量N-氰基乙亚胺酸乙酯,开启啶虫脒合成釜冷冻盐水,当温度降至-5℃以下时,开始往啶虫脒合成釜里滴加已计量过的苄胺乙醇溶液,滴加过程中要控制温度在50℃以下,滴加完毕后,在该温度下保温反应3小时后放料至啶虫脒结晶釜。

在结晶釜中搅拌降温至0℃左右,低温维持2个小时,然后将啶虫脒放至离心机,离心过滤l 小时后进入下道工序,进行粉碎、包装。

工艺流程图如图2所示。

循 环 氯 仿
图2 工艺流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