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记
西方世界的兴起阅读报告

《西方世界的兴起》阅读报告阅读著作题目:《西方世界的兴起》一、在阅读中你获得了哪些收获?1、本书的中心论点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2、作者认为经济增长以“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来度量,并且表现为社会总收入增长大于人口增长。
而经济增长的原因是“为经济创新提供刺激”。
这些刺激成为激励因素使得人均生产要素数量增长,规模经济实现后生产要素效率增长,生产要素质量改进,市场完善。
西方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是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这种模型假定信息费用"不确定性以及交易费用不存在,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生产要素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流向受益最大化的领域,进而实现令人满意的经济发展。
他们认为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生产力和土地等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而作者认为这些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它们乃是增长。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制度决定论”,即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而在制度因素之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为突出,即所有权的明确十分重要。
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
个人必然受刺激的驱使去从事合乎社会需要的活动。
应当设计某种机制使社会收益率和私人收益率近乎相等。
私人的收益或成本就是参与任何经济交易的个人的利得或亏损。
社会成本收益为影响整个社会的成本收益。
私人和社会的收益或成本之间的不一致是指某个第三方不经他们同意会获得某些收益或付出某些成本。
每当所有权未予确定限制或没有付诸实施时便会出现这种不一致。
无论是封建庄园制度的兴起和衰落,还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发生,都与私人财产地位的变革有直接的关系。
所有权不确定,私人经营的产业及其收入没有合法保障,或者说,如果没有制度的保证和提供个人经营的刺激,近代工业就发展不起来。
【推荐下载】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word版本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一)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我们看到所有权的确立于人地关系这一基本的客观物质约束条件的改变是分不开的。
在东方,毫无疑问,资本主义在明清时代也开始兴起。
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文明的作用只是试图对书中呈现出来的西方世界的螺旋式结构以及东方世界内部的封闭性做出一个方面的解释。
然而我相信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然要回归到对中国社会经济组织的研究中来进行。
二、诺斯在书中提到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西方世界的兴起之所在,并且否定了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的技术变革是西方经济成长的主要原因。
在整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西方是如何形成了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这一过程,并且我们也看到了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
然而我却萌生了另一个设想,人类演进的过程如果都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这一演进过程来演进。
那么试想,回到原始的人类时期,人类的经济生产方式之一即是捕猎,在捕猎中,如果捕猎的是小型动物,一个人凭借恰当的工具就可以完成这个过程。
那么经济组织亦就不会形成。
只有在捕捉大型猎物时,单个人无法完成捕捉过程,这时候一个合理的组织,即组成一个团队会更加有效。
而假象如果原始人类每个人都有一把枪,那么我想这种捕猎大型猎物的经济组织亦不会存在。
在这里,我似乎得到了一种思考,那就人类发展的过程不仅有由于经济组织的有效率促成的经济增长,同样技术变革对于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认为探讨技术变革还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有效原因可以总结为一个鸡生蛋与蛋生鸡的哲学问题。
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
正如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试图阐述的那样,真理从来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总体。
当我们说谁是第一性的时候,我们便陷入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怪圈中。
《西方世界的兴起》:制度的变迁,如何击退“马尔萨斯陷阱”?

《西方世界的兴起》:制度的变迁,如何击退“马尔萨斯陷阱”?《西方世界的兴起》由两位作者合著:第一作者道格拉斯·诺斯,是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史学家之一,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另一位作者罗伯特·托马斯,是诺斯在华盛顿大学的同事。
这本书中所谓“西方世界的兴起”,特指18 世纪工业革命爆发之前,西欧的荷兰、英国等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显著进步,实现了富裕的生活。
长期以来,从亚当·斯密到卡尔·马克思,很多学者都认为,技术进步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关键原因。
因为技术进步促使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不断细化,进而市场规模扩大,社会财富日益增加。
但是,本书的观点却不同。
作者认为西方世界之所以兴起,归根结底是制度变迁所导致的。
一、诺斯和托马斯是如何发现制度变迁的重要性的?本书出版于1973年,但诺斯从60年代,就开始从制度变迁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了。
1968年,诺斯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是著名的《1600—1850 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这也是经济史学中引用率最高的文章之一。
诺斯发现1600-1850年的海洋运输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提高的原因是什么呢?传统的解释是技术进步。
但是诺斯发现,所谓的技术进步,发生在19 世纪后半期;而从1600到1850 年的两百多年间,帆船技术并没有发生重大改进,所以技术进步的解释无法成立。
那么真实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经过分析,诺斯发现海洋运输生产率的增加,是因为货船上不再需要安装防备海盗的火炮,从而腾出了货仓的空间,提高了货船运输的容量。
同时,货船不必配备操作火炮的士兵,进而减少了人力成本。
而船主们为什么能放心大胆地去掉火炮和士兵呢?原来是因为西方国家从制度上做出了改变,建立了海军,对海盗进行定期清剿。
海军驱赶、压制了原本猖獗的海盗,保证了商船贸易的安全,使得货船的容量增加,成本减少。
因此,诺斯这篇文章的结论就是:技术进步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原因,制度变迁才是。
《西方世界的兴起》书评

《西方世界的兴起》书评作者:程润霞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8期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道格拉斯.诺斯,美国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创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诺斯建立了以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为三大基石的“制度变迁理论”,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正如诺斯所言,在某种方面,本书试图成为一本革命性的著作。
事实上,他做到了,从《西方世界的兴起》1973年出版至今,近半个世纪以来,对当下仍有借鉴作用。
二、全书结构框架:全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每一章都分若干小节,从人口、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进行分析。
以公元10世纪到公元16世纪、公元16世纪到公元18世纪这两个时间段的经济发展史为论据,通过对比法国、西班牙的失败与荷兰、英国的成功进一步阐述了中心论点,即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其中,作者重点关注人口的增长和所有权的发展变化,以这两个因素为线索,在对比中彰显出了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阐明了经济组织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一中心论点。
作者一开始就开宗明义的提出论点: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为了证明这一论点,诺斯提出以下幾条论据:首先,西方的兴起以经济的增长来衡量,而经济的增长以“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来衡量,并且表现为社会总收入大于人口增长。
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密不可分。
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成过程中,人口增长与人的独立和自由是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外部因素。
其次,经济增长的原因是“为经济创新提供刺激”。
投资的刺激在于获得回报,而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市场扩展。
再次,“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最终决定经济增长。
西方兴起的原因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发展。
作者认为,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而这种刺激正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真正的经济增长意味着社会总收入必然比人口增长得更快。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3篇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3篇篇一:读《西方世界的兴起》有感《西方世界的兴起》作为新经济史学的代表作之一,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道格拉斯。
诺斯的著作。
读此书,最让我惊喜和佩服的是此书中所展现的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完美统一。
区别于一直局限于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证的传统经济史的研究,诺斯运用一定的经济理论来研究西方经济史,同时又运用经济史来证明、验证这些经济理论,使得理论与历史融为一炉。
这不仅仅是一种伟大的创新,而且其扩展了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也为经济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
此书的篇幅不长,有着非常清晰的两条线,一条是人口的增长,一条是产权的变化。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十二章节,每部分的内容也比较精炼,其中第一部分:理论和概述;第二部分:公元900,1500年;第三部分:公元1500,1700年。
每个章节分五个小节,分别从人口、经济、社会、政治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一个小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
全书主要讲述了西欧从中世纪后期到英国产业革命开始时期的历史。
诺斯强调了说人口增长对于新的土地的开发、区域和国家之间的分工以及贸易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口波动、经济循环。
作者花了半本书的篇幅介绍1500年之前整个西欧的发展状况,将这样一种人口增长的作用通过各种循环深入人心,然后进入到了16世纪,通过在同等历史条件下,按照历史沿革是“马尔萨斯抑制”的时期,西欧经济并没有大面积衰退,特别是英国和荷兰反而出现了高增长的这样一种意外结果,来强调制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这些国家产权的合理保障以及公民基本的民主自由权利,从而使得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超过了它带来的直接的负面作用。
这是本书的一个基本的内容,全书的结论就是西方世界的兴起源于有效率的制度,而且很明显,作者是褒奖英格兰而批评法兰西和西班牙的。
对于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世界的发展历程,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但看过诺斯的分析,还真悟出了为什么工业革命只能在西欧发生的原因,西方之所以产生了资本主义,是因为它形成了一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制度安排,这是东方文化无法产生的。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导读: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一)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我们看到所有权的确立于人地关系这一基本的客观物质约束条件的改变是分不开的。
在东方,毫无疑问,资本主义在明清时代也开始兴起。
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文明的作用只是试图对书中呈现出来的西方世界的螺旋式结构以及东方世界内部的封闭性做出一个方面的解释。
然而我相信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然要回归到对中国社会经济组织的研究中来进行。
二、诺斯在书中提到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西方世界的兴起之所在,并且否定了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的技术变革是西方经济成长的主要原因。
在整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西方是如何形成了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这一过程,并且我们也看到了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
然而我却萌生了另一个设想,人类演进的过程如果都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这一演进过程来演进。
那么试想,回到原始的人类时期,人类的经济生产方式之一即是捕猎,在捕猎中,如果捕猎的是小型动物,一个人凭借恰当的工具就可以完成这个过程。
那么经济组织亦就不会形成。
只有在捕捉大型猎物时,单个人无法完成捕捉过程,这时候一个合理的组织,即组成一个团队会更加有效。
而假象如果原始人类每个人都有一把枪,那么我想这种捕猎大型猎物的经济组织亦不会存在。
在这里,我似乎得到了一种思考,那就人类发展的过程不仅有由于经济组织的有效率促成的经济增长,同样技术变革对于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认为探讨技术变革还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有效原因可以总结为一个鸡生蛋与蛋生鸡的哲学问题。
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
正如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试图阐述的那样,真理从来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总体。
当我们说谁是第一性的时候,我们便陷入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怪圈中。
三、最后一点我想谈谈对于整本书用现代的经济学理论对历史做出新的演绎的尝试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因为他带给我们新的重要的启迪。
并且诺斯在分析经济事件中,毫无疑问运用了历史主义的观点,亦即是在分析当时的重大事件中,将事件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中进行分析。
道格拉斯·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两种“日不落帝国”的启示:后发国家如何走出“后发劣势”?

道格拉斯·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两种“日不落帝国”的启示:后发国家如何走出“后发劣势”?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2022-07-18 20:00 发表于北京以下文章来源于千字文华,作者先知书店千字文华买好书,就到先知书店。
各位书友可关注千字文华品牌号——先知书店两种“日不落帝国”的启示后发国家如何走出“后发劣势”?文:蓝凰编:昭昭1492年,一名年已41岁的落魄中年男子终于碰到了他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并由此开始了他的“淘金”之旅。
这次由女王支持的航海活动,虽然被后世史学家冠以“大航海”的美誉,但其实看上去一点儿都不气派,甚至有些寒酸——总共就三条舢板和几十名船员,而且其中一条舢板还有点损坏。
这和七八十年前,由明成祖朱棣支持的郑和下西洋时“东方皇家式”的恢宏气度,有着天壤之别。
然而,这位中年男子依然意气风发地出发了——他此行的目的是当时被很多人认为遍地黄金的中国和印度,结果却阴差阳错的来到了堪称不毛之地的新大陆,他在这里没有找到黄金,却发现了两项可以和黄金媲美的盈利“业务”——奴隶和烟草贸易。
这个落魄的中年男子就是哥伦布,他发现的新大陆就是如今的美洲。
哥伦布的意外发现,让对此次航海本没抱多大希望的女王喜出望外。
随后,西班牙开始远渡大洋,开启了它的殖民扩张之路,并很快成为16世纪欧洲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
▌人类历史上的两个“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强盛之时,其“无敌舰队”独步天下,所向披靡,西班牙拥有的殖民地横跨欧亚非美,是无可争议的欧洲霸主,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同时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曾骄傲地说:“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然而,仅仅一个世纪,西班牙就从神坛上跌落下来,沦为西欧最贫穷的国家。
西班牙之后,西方世界不断有大国崛起。
然而,能再次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却只有一个国家——英国。
自1588年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迈出攫取世界海洋霸权的第一步,之后经历了长达300年的扩张,鼎盛时期,其统治的人口及陆地面积,达到了整个世界的四分之一,成为公认的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不仅殖民地遍布各大洲,而且还控制了全球海权,主宰着世界贸易。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西方世界的兴起》是一部由美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帕克撰写的历史著作,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西方世界的崛起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独特魅力和辉煌历史,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西方世界的兴起对全球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首先,帕克在书中详细分析了西方世界的兴起过程。
他指出,西方世界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兴起,到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再到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世界的兴起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帕克以独到的眼光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各种因素和机制,使读者对西方世界的兴起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其次,帕克在书中对西方世界的兴起进行了深入的文化分析。
他指出,西方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其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的领先,更是因为其在文化和价值观念方面的独特魅力。
帕克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深入解读,揭示了西方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以及其对全球文化的深远影响。
通过这些分析,读者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西方文化对全球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最后,帕克在书中对西方世界的兴起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比较和展望。
他指出,西方世界的兴起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挑战和困难。
然而,正是由于西方世界在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使其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帕克还对西方世界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西方世界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
通过这些分析,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西方世界的兴起对全球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西方世界的兴起》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世界的独特魅力和辉煌历史,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西方世界的兴起对全球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
记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道格拉斯·诺斯在第一章中便简明地阐述了全书的中心论点,那就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所在。
全书十二个章节都在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我主要想针对《十三世纪的欧洲》这一章,谈谈我的读书心得。
我们对于了解的世界历史都是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
在此之前的漫长岁月,我们只能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对外交流部分窥见一斑,而涉及遥远的欧洲的片段更是寥寥无几。
这本书为我讲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的故事。
在作者眼中,对于欧洲来说,十三世纪是一个大幅度增长的时代,是欧洲在经济上真正觉醒的时期,是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都发生变动的时期,也是商业贸易扩张的时期。
本章也是从人口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商业贸易的扩张以及相应制度的变化展开阐述的。
在中国13世纪是南宋、金、西夏、大理、、蒙古、等政权并存的时期。
分裂和战争破坏了经济发展。
北方的农业发展受到较大打击,人口也因战争大量消耗。
但是宋元时期仍是采取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并制定了相关法规。
一、马尔萨斯
在本章开篇,作者提出了问题,其中提到了马尔萨斯危机。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按增加,而人口是按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
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把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尽管马尔萨斯的理论有些极端,但是他控制人口的观点还是正确的,也许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可以使生产资料的增加速度追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是地球资源有限,人口自然增长必然成为负担。
十三世纪欧洲的人口曾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增长过,在本章中也提到了人口快速增长、农业部门收益递减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大部分在经济福利方面承受了急剧的下降并且间接导致了当时农业制度中的一些重要的关系开始紧张。
而在马尔萨斯生活的时代,工业革命给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无限可能,他看到了人口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是提出的解决方法有局限性。
在中国,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曾被严重批判,而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也被批判,但是中国的现实证明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
所谓“错批一人,误生三亿”,致使人口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如今,国家渐渐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是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虑,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渐渐显露,新一代的青年人所面临的沉重的赡养负担正是由于“人多力量大”到“计划生育”两个极端的骤然转变造成的。
在人口问题上,仍需紧跟时代发展,有所控制和调节。
二、马可波罗
在十三世纪的欧洲,城区扩大了,地方的、地区的和国际性的商业贸易都很兴盛。
在地中海地区,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城市成为了发达商业的领袖。
在北欧地区,酒、木材和毛织品是主要贸易品,随着长距离商业的发展,地方市场在北欧各地发展和兴旺起来。
在国际贸易方面,尽管
资料有限,一个大家熟知的人物,正是在这一时期走向了世界。
他就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尽管在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这一问题上还有争议,但是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在《马可·波罗游记》以前,更准确地说是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
在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
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
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出现,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吸引了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
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
而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以前,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间接接触上。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
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
接下来的历史发展趋势发生了逆转,西方人怀着对东方的向往开始积极探索世界,东方人自恃天朝上国,闭目塞听。
古老的东方帝国渐渐倾颓。
如今的世界已经没有神秘可言,交通便利,贸易频繁,信息迅速传播,文化渐渐融合,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中国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绽放独特的光彩,将是我们的责任。
三、爱德华一世&美男子菲利普
人口增长以及随后有组织的市场和货币经济的扩张使产生了封建社会的那些基本条件发生了变化。
虽然公共产品仍主要是地方性的,十三世纪已为通向普遍变革支出了道路。
变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贸易发展和远程贸易中保护私有财产的需求增长;二是货币经济对军事单位最低有效规模的后果。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保护延伸到贸易所有权和雇佣庞大的军队力量都需要很高的费用。
那么,税收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本章第四节的阐述中,作者对比了十三世纪初期和十三世纪末期税源的不同情况。
在十三世纪初期,岁入的来源仍主要是封建性的,但是到了十三世纪末,王权和地方政府的要求有了巨大的增长,但是封建性的岁入却在萎缩。
从爱德华一世和美男子菲利普时代开始时特别税已经越来越成为他们经常的和一般的附属权利,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附属权利。
爱德华确立了国家关税制,对羊毛、羊毛皮和皮革开征了出口税,其统治后期有对外商开征了新费用,使其税收收入大大增加。
中国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诏令,对外国商船贩至中国的龙香、沉香、丁香和白豆蔻四种商品由政府抽取10%的实物税。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项外贸征税法令。
而法国美男子菲利普则试图建立一般直接税,开征地产或动产的收入税、炉灶捐和军事代役费等。
上述内容是反映十三世纪税收来源的转变。
而这一现实状况与土地所有权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为了保证君主不致丧失现有的封建岁入,一些地区开始准予土地转让,这成为发展无条件继承地独立所有权的关键一步。
我们所能看到的十三世纪的欧洲没有开辟新航道的热情也没有工业革命的财富与效率,甚至有些沉闷和压抑,然而,在这沉闷之下,孕育
着资本主义的强大生命。
也许它并不是一个转折点,但是它确是一个不平凡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