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历史

合集下载

港澳史的社会经济特点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港澳史的社会经济特点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港澳史的社会经济特点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中,香港和澳门虽然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标记,但它们却因为祖国的近代史而具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香港和澳门先于大陆逐步实现了现代化,这让我们不得不关注香港与澳门的历史背景,以了解它们为何对中国在近代史上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在社会经济特点方面又具有什么样的特色与特点。

一、港澳史概述19世纪初,随着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增加,香港的港口开始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商人前来谋生。

而澳门早在清代就开设了对外贸易,应该说早已是一个富裕的贸易港口,自中国东北的货物流入,自日本、东南亚的货物流出。

香港和澳门在文化、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早已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法律上,它们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体系。

香港是在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割让给英国的,澳门则由于葡萄牙资助明朝,获得特权交界,为其殖民商人服务,所以在殖民体系下具有独立的司法、行政、财政、国防权利。

二、港澳的社会经济港澳在历史上作为贸易港,不同于中国沿海城市,其产业结构中没有农业和自给自足的工艺制造业,而是高度依赖批发零售和外贸出口。

这里产业的特点是小、精、多、活,由大量的中小企业组成。

同时,港澳经济中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也非常发达。

在港澳两地,资本家和商人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他们不断地用刻薄的手段谋取着更多的利益。

港澳社会中的贫富差距也非常明显,这也代表了自由市场经济的一种极端形态,即财富极度的集中和高度经济的分化。

三、港澳对中国的影响港澳作为独立的经济体系,它对中国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影响。

首先港澳的经济活动助长着中国的制造业和出口业,同时港澳中的一些制造业和加工制造业与中国的产业链相连,形成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并助推了中国的出口型经济转型。

此外,在1980年代以前,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市场网络和生产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许多香港资本家把大量本地资本投入到中国的加工贸易流程中,从而成为中国经济振兴的重要动力。

7个关于香港的知识

7个关于香港的知识

7个关于香港的知识
1. 香港的历史:香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成为中国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割让地。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

2. 香港的行政制度: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由行政长官和行政委员会领导,行政长官由选举产生。

3. 经济: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它拥有高度自由的经济体系、低税率和强大的法治环境,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在此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香港的货币是港币。

4. 文化:香港文化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香港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拥有华人、英国人和其他国籍的人口。

香港的文化场景丰富多样,包括电影、音乐、艺术和传统节日等。

5. 语言:香港的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英文。

普通话(现代标准汉语)和粤语是最常用的语言,但英语也广泛使用,并且是商务和政府活动的重要语言。

6. 教育:香港拥有一流的教育体系。

除了义务教育外,香港还有多所知名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

7. 旅游:香港以其美丽的风景、世界级的购物和丰富的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香港的主要旅游景点包括维多利亚港、香港迪士尼乐园、太平山、香港海洋公园等。

香港回归日重温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与成就

香港回归日重温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与成就

香港回归日重温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与成就香港回归日是每年的7月1日,这一天标志着香港回归中国的历史事件。

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香港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与繁荣,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港。

本文将重温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与成就,展示香港作为一个独特的经济实体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香港回归后,以其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开放自由的市场环境,成功地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香港作为一个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坚持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并逐步建立健全了金融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

香港的货币自由兑换制度、世界级的金融市场和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者和金融机构。

二、国际贸易港的腾飞作为一个国际贸易港,香港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贸易环境,为香港的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香港回归后,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贸易额大幅上升。

香港的外贸往来广泛涉及世界各国和地区,其中包括了珠三角地区、东盟国家以及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

香港以其高效的港口和黄金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内地对外贸易的重要中转港,具有突出的国际贸易地位。

三、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香港回归后,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金融服务、贸易物流、旅游服务、专业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在香港得到迅速发展。

香港金融服务业不仅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还为大陆企业提供了高效的金融服务,实现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互补和共同繁荣。

四、科技创新的突破香港回归后,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在科技研究与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政府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建设了一系列科研基地和创新园区,为创业者提供完善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香港不断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与繁荣。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香港回归后,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香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香港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性活动和会议,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香港发展史7

香港发展史7

《香港发展史》第七讲香港经济的起步发展一、工业(1)、香港经济起步阶段的工业格局皆与转口贸易有关..“自由港”的确立.为了将香港作为英国永久性东方贸易据点,义律1841年6月宣布香港为“自由港”,声称“因香港位于中华帝国的海岸,英国政府对进出(中国)货物一概不收捐税。

”其中支柱行业为造船业和船舶修理业1857年建成的香港仔造船厂为最早的造船企业.1866年黄埔船坞建成,1870年又与联合船坞合并,其资本总额达到100万;1880年香港已成为中国南部重要的转口港.1917年太古船坞为英国建造了奥图力加斯号轮船,为当时世界上同类型轮船中最大的.洋务运动至今仅存的硕果招商局李鸿章奏呈清廷批准“设局招商”,试办中国近代轮运业,以求实现“自强求富,振兴工商,堵塞漏卮(Zhi),挽回利权”.成为洋务运动创办的第一家工商企业,我国近代创立的第一家民族工商企业.第一,1872年购入外国商船亚丁(Aden)号;同年12月26日创立招商局.组建了中国近代史第一支商船队,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事业.招商局开辟并创办了第一条中国商船近海商业航线;第一条长江商业航线;第一家以西方股份制模式建立的企业;第一家近代大型煤矿—开平矿业局;第一家钢铁煤炭联合企业—汉冶萍厂矿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二,李鸿章倡办的华商轮船事业,打破外国轮船把持中国海上运输的格局。

为挽回利权,招商局北起天津南到香港沿海分设机构,与香港的怡和、太古、旗昌等英资公司竞争,至19世纪80年代争得北洋航线60%利益。

后虽与外资订立“齐价合同”以吨位分配,招商局仍得44分;怡和、太古各为28分。

洋务运动先驱者招商局总办唐廷枢(1832-1892)广东香山人,1848年在香港玛礼逊教会学堂学习,后在香港巡理厅和英怡和洋行担任买办10年,曾代理该行长江一带业务.1873年脱离怡和洋行,经盛宣怀介绍,李鸿章委任其轮船招商局总办,成为招商局主要经营者,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第三,招商局“借船出海”成功经营之道1、成功筹集大量资金.1873-1874年47.6万两;1882年增加到200万两.2、有成效地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1873年购买英国“拉泰克号”轮船;后又购进英国“和众号”.3、创建性地采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股份制、保险制、核算和竞争机制.总部设在香港的招商局,为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总资产540亿港元.招商局属下的海虹集团、中国基金等在香港上市;招商银行2006年成功在香港上市(2)、20世纪初期,虽然也有一些其他轻工业的建立,但是无论在规模和水平上在香港经济格局中仍然居于次要地位.最早的食品加工企业是1878年建成的中华糖厂.1900年成立了香港中华总商会是由香港华商组成的社会团体,是香港历史最长及最具规模的五大商会之一。

澳门和香港的历史资料

澳门和香港的历史资料

澳门和香港的历史资料澳门和香港的历史沿革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并于次年1月26日宣布占领香港。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永久割让了香港岛。

1856年,英国蓄意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186O年1O月24日迫使清政府缔结中英《北京条约》,将位于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领土包括西南的岛屿昂船洲,永久割让给英国。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英国借机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6月9日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O多个岛屿,租期为99年,1997年6月3O日期满。

这些新租地总面积约为975平方公里,约占香港总面积的92%,后被统称"新界"。

葡萄牙商人谎称商船通风暴,借澳门曝晒"水渍贡物"并贿赂明朝官员,得以入据澳门。

但直至鸦片战争前的近300年间,中国明清政府仍然对澳门拥有并行使主权,依法实行管理,收取赋税。

-------------1845年8月,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趁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之机,单方面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并在澳门任命了自己的总督。

1849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封闭中国设在澳门的海关,侵占关闸,驱走香山县吏,占领了澳门半岛,之后又于1851年、1864年分别侵占了凼仔岛和路环岛。

1887年12月,葡萄牙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又称中葡北京条约门,宣布中国"允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及属澳之地",等于承认了葡萄牙对澳门的管治权。

1928年4月,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通知葡萄牙政府,决定终止《和好通商条约》,但葡萄牙殖民者仍继续占据着澳门。

1957年,葡萄牙将澳门列为其8个"海外省"之一,归殖民部管辖。

1974年葡萄牙"四·二五"革命后,新政府实施"非殖民化"政策,宣布澳门不是殖民地,而是葡萄牙管理的中国领土。

香港股市发展历史

香港股市发展历史

香港股市发展历史咱来唠唠香港股市的发展历史哈。

一、早期起步(19世纪中叶 20世纪中叶)1. 开埠与初步形成。

香港在1841年开埠之后呢,就慢慢有了商业活动。

那些洋行啊,像怡和洋行啥的,就开始搞点类似股票的东西。

你想啊,当时香港是个贸易港口,大家做生意需要钱,就想着把自己的生意分成好多份,卖给别人一些,这就有点股票的雏形了。

就好比一群人凑份子做生意,你出一份钱,就占一点份额,以后赚钱了就按这个份额分。

2. 二战前的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20世纪初,香港的经济越来越活跃。

银行啊、贸易公司啊这些企业越来越多,股票交易也变得更频繁了。

不过那时候,交易可没现在这么规范,就像在街边摆摊似的,大家凑一块儿,谈好了价格就买卖股票。

但是这也算是香港股市慢慢成长起来了,就像一个小树苗开始冒芽。

3. 二战期间的挫折。

二战的时候可就惨喽。

香港被日本占领了,整个经济都被打乱套了。

股市那肯定也是一落千丈啊,好多公司都倒闭了,股票就跟废纸差不多了。

这就好比一个正在跑步前进的人,突然被人绊倒,摔了个大跟头。

二、战后重建与发展(20世纪中叶 1980年代)1. 战后复苏。

二战结束后,香港又开始重建。

大量的资金涌入香港,因为香港的地理位置好啊,在亚洲来说是个很不错的贸易和金融中心的苗子。

这时候股市也跟着慢慢恢复元气了。

那些老的企业重新振作,新的企业也不断冒出来,股票市场又热闹起来了。

2. 六七十年代的繁荣。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制造业发展得很不错,像纺织啊、电子啊这些产业。

企业赚了钱就想扩大规模,就到股市去融资。

这时候股市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

股民们也很兴奋啊,都觉得买股票就跟捡钱似的。

不过呢,这期间也有一些小波折,比如有时候经济波动了,股市也会跟着跌一跌,但总体是向上的趋势。

3. 走向国际化。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香港股市开始走向国际化了。

国际资本开始关注香港,为啥呢?因为香港的制度比较好,经济发展也稳定。

香港发展史之香港的早期发展

香港发展史之香港的早期发展

第一讲香港的早期‎发展一,香港史前历‎史香港地区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共分为3个‎时期:1,新石器时代‎中期;2,新石器时代‎晚期;3,青铜器时代‎.考古发现显‎示,远在600‎0年以前,人类已经在‎香港地区活‎动.二,香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的‎唐代石灰窑‎,宋代铜钱,明代青花瓷‎,证明香港地‎区自汉代开‎始,文化上占主‎导的是中原‎文化三,香港早年海‎上交通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必要交通‎工具是船舶‎,停泊船只,开展贸易集‎中于地势优‎良的港湾. 其中重要的‎是屯门湾.唐代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十分发达‎.阿拉伯和南‎洋的“番船”大多经屯门‎湾进入内河‎.当年商船往‎返广州必经‎之路屯门湾‎.唐玄宗设屯‎门镇防守.16世纪初‎期曾被葡萄‎牙占领3年‎之久,后被夺回.四,4大民系的‎迁入宋朝以前,居住在香港‎地区的是少‎数驻军和农‎民.以后来自于‎陆上的有:广东人,客家人;来自于水上‎的有:蛋家人,鹤佬人.客家人原居住于我‎国黄河流域‎的汉人.西晋末永嘉‎年间开始的‎战乱,一部分汉人‎背井离乡,南徙渡江,至赣闽粤等地.被称为客家‎人.现主要分布‎于两广福建台湾及海外‎.因其语音保‎留较多汉语‎古音韵,被称为客家‎方言.位于闽粤边‎陲福建闽西‎“土楼之乡”的客家土楼‎一瞥。

早在100‎0多年之前‎,从中原一带‎举族南迁的‎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他们‎依山而建,聚族而居。

此处客家土‎楼现在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泰国前总理‎他信,第4代华裔‎泰国人,原籍广东梅‎洲。

父亲是潮洲‎人、母亲是客家‎人,成为泰国首‎富。

《财富》世界富豪排‎行榜中唯一‎的泰国人。

鹤佬人亦称福佬人‎.来自广东东‎北潮汕等地‎区及福建省‎一带.原主要生活‎在船上,后部分于近‎代改居岸上‎.香港新界东‎部聚居许多‎鹤佬渔民.五,5大姓族居‎民于北宋中叶‎从江西迁居‎香港的邓氏‎家族开始,开基立业,传宗接代.随后迁入的‎大族有:侯彭廖文等4大家‎族.史称“新界五大族‎”.六,香港早期的‎教育自大族迁入‎以后,为提升宗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及统治‎权力,大力兴办教‎育.最早为北宋‎邓族创办的‎力瀛书院.自清朝康熙‎至同治20‎0年间,出了2名进‎士,文武举人1‎0多名.从事教育的‎多为大小书‎院,馆,塾,书室等学舍‎,现今仍存者‎有30余处‎,其中包括当‎年用于书舍‎的宗祠七,行政区的沿‎革春秋战国时‎期广东为楚‎国领地;秦始皇统一‎后归南海郡‎番禺县;唐朝改属宝‎安县;南宋海上行‎朝于香港地‎区;明朝改属东‎莞县;明末清初派‎巡检驻九龙‎城寨.清朝初期,为了平定明‎朝遗臣的抗‎清斗争,在东南沿海‎推行“迁界” 海禁政策,沿海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时间长达7‎年之久.“迁界”亦称“迁海”,就是强制坚‎壁清野.沿海50里‎划地为界,强令居民内‎迁,禁止船只出‎海,违者处死.广东巡抚王‎来任向朝廷‎力陈迁民之‎苦;两广总督周‎有德力主:先展界,后设防.成为当时反‎对迁界的地‎方官员的主‎要代表.香港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在锦田建造‎的周王二公‎书院.迁界自康熙‎元年166‎2年到16‎69年.新安复县,允许迁民回‎原地复业,并招集邻近‎地区人民垦‎荒种田.从此客籍农‎民,大量入迁.复界后,赋税为当地‎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复界后香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农业为香港‎地区的主要‎生产活动,农作物稻米‎能自供自给‎;2,渔业也是居‎民另一生计‎;3,商业活动只‎限于香港地‎区的市镇;4,借助广州开‎办对外贸易‎,主要外销产‎品有香树,珍珠,海产品等.香港名字由‎来:广东东莞一‎带盛产莞香‎,“东莞女儿香‎”很有名,古代是有名‎香料产地。

香港经济发展史

香港经济发展史

香港经济发展史香港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奇特的例子。

在殖民地的背景下,加上中港之密切联系,形成了香港特有的中西交融文化。

因此,香港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亦同时受到内地的因素的影响。

是故,香港的经济增长模式(Growth Model)也异于世界其他国家。

以下,我们会先回顾历史,看看香港如何在独特的环境下发展成一个亚洲的枢纽城市。

战前的香港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被割让予英国,随后,英国宣布香港为自由港,由此时起,世界各地的货物及资金开始在港聚集。

凭着水深港阔的天然港,英国开始在本地建设货仓、码头等海港设备,令香港踏上了转口贸易的路。

1896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大大缩短了由欧洲到香港之航程。

而到了1911年,来往香港至广州的九广铁路亦正式通车。

此两项建设加速了香港发展成转口港之步伐,令香港在20世纪50年代前在转口贸易方面独领风骚。

战后的发展日本在香港三年零八个月的统治几乎令本港的对外贸易全面停顿,香港面临第一次经济打击。

到香港重光后,本地外贸又重震声威,单是1947年至1951年五年间,香港外贸总额就增长32.4倍,平均增长达35.4%,大大超越了战前的水平。

可是,幸运之神并没有长期眷顾香港。

1951年朝鲜半岛爆发战争,中国发起抗美援朝,联合国因此宣布对华实施禁运。

由于中国一直以来是香港对外贸易的重要伙伴,本港经济因此而受到沉重打击。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促使灵活多变而且适应力强的香港人寻求新的出路─轻工业。

在战后,大量内地人涌到本地,他们带着的资金及技术为香港发展工业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战后的西方工业国开始放弃成本不断上涨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改为向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这正好为拥有大量廉价劳工的香港带来一个机会,发展出口导向的轻工业。

在十多年间,香港的工厂数目增加了八倍,工业制品出口占总出口八成。

这是香港的第一次经济转型,而这次转型比同为亚洲四小龙的地区如台湾及新加坡早了六年至十年,令我们早着先机,在亚洲工业领域上叱吒一时,连带航运业亦因此而受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经济发展史
经济31班 邹敏 学号:JL21518101 经济31班 张爱民 学号:JL21518102
线索
时间、战争、重大事件
经济转型:从转口港到工业型 从工业型到服务业
MOMODA POWER TEMPLATE
古代香港
香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候 香港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把香港纳入 其领土,属番禺县管辖。.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于 12月26日攻占香港。战后的香港, 一片废墟,纸币贬值,资产冻结, 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情 况十分恶劣。但是,华人资本迅 速返回,内地的人才、资金、设 备等大量流入香港;香港与东南 亚、英、美、澳、加等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联系逐步得到恢复和加 强。
75 % 25 %
《北京条约》签订后
1.清朝确认中英《天津条约》有效性; 2.清朝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 的九龙半岛给英国; 3.清朝增开天津为商埠; 4.增加中英《天津条约》的赔款至800万两; 5.允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及兴建教堂; 6.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 劳工(苦力)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迁至香港, 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 展。 南朝时,在香港西南的屯门设巡检司, 驻军,防止海盗入侵。
《南京条约》签订后
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 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 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 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5.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6.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7.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 受到侵害。 8.中英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来自52%改革开放之后
1984年,中英两国联合声明,加上内地的改革开 放,香港在内地的带动下,转口贸易大幅回升, 金融服务业借机发展,香港从工业型主导转为金 融中心
52%
36% 30%
28%
21世纪以来
2011年,于世界经济论坛的《金融稳定指数发展 报告》中,香港排名亦是首位。并且连续第18年 获得评级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经济自由度指 数排名第一。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经济体系、第六大外汇 市场及第十五大银行中心。香港也是成衣、钟表、 玩具、游戏、电子和某些轻工业产品的主要出口 地,出口总值位列全球高位。 36% 截至2014年,香港金融服务业从业人数达23万, 占就业人口6.1%,对香港生产总值直接贡献 16%。 30% 28% 香港证监会与中国证监会共同宣布已批准沪港通 于2014 年11月17日启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香港经济之所以得到迅速 恢复,主要原因显然是由 于对中国大陆的转口贸易 所带动。此外,战后人口 也迅速增加,为香港的经 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 力资源。
75%
1957---1958世界经济危机
完成了从转口港时期向工业化时 期的转变。1959年,在香港的 出口贸易中,港产品的比重已上 升到69.6%,取代了转口贸易的 地位。
MOMODA PWER TEMPLATE
《展拓香港界址条例》
中国将1860年英国所夺占的尖沙咀以外的九龙半岛的其 余部分,即从深圳湾到大鹏湾的九龙半岛的全部,租与 英国99年; 租期内租借地归英国管辖。租借地陆地面积376平方英里, 其中大陆286平方英里,岛屿90平方英里,较原英国控 制香港行政区陆地面积扩大了约11倍,租借地水域较前 扩大四五十倍。
《展拓香港界址条例》签订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大战的四年间,香港的转口贸易大致上处 于停滞状况,甚至略有下降。 造船业利用欧美船只因大战而减少的空隙, 大力加以发展,黄埔、太古以及海军船坞, 相继走上了造船、修船的“黄金时代”
世界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初期,爆发了长达4年之久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世界贸 易额减少了2/3,香港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是,香港的工业发展 却从30年代开始渐有起色。1936年,香港启德机场投入民用,这对 后来香港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1932年,英联邦在加拿大渥太华开会,讨论了英联邦特惠税协 定.规定凡是采用联邦原料或劳工至少50%的制成品,可在英国及 其自治领市场享受特惠税待遇。香港于1934年加入该协定。此举对 香港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对50年代香港工业的重建有 积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