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版)

合集下载

生物学人才培养未来工作思路及措施

生物学人才培养未来工作思路及措施

生物学人才培养未来工作思路及措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物学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而与此现有的生物学人才却面临着严重的短缺和不足的情况。

为了有效地培养未来的生物学人才,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工作思路和措施,以确保生物学领域的人才储备和发展。

一、培养生物学人才的工作思路1. 强化基础教育: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培养生物学人才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我们需要重视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素养,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2. 注重实践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生物学人才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和操作能力。

3. 强调创新意识:生物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来推动科学的进步。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勇于探索和创新。

1. 加强学校课程设置:学校要根据生物学领域的需求,合理设置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材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 提供实习机会:学校可以与生物学领域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生物学工作环境,积累实践经验。

3. 建立导师制度:为了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发展,学校可以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分配专业的导师,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研究。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4. 开展科研项目: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生物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方向。

通过科研项目,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5. 强化实践教育:除了课堂学习和科研项目,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教育活动,比如科学探索、实验操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化工产品、设备和工艺设计及系统集成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发现、分析和创新性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拥有健康身心,恪守工程伦理;主动面向科技、经济和社会重大需求,在产业、学术和管理等方面发挥引领性作用。

二、基本要求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具备现代化学工程专业知识和高级专门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厚基础、宽专业。

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11项能力(a-k)a、运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

b、设计和实施实验及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c、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政治、道德、健康、安全、易于加工、可持续性等现实约束条件下,设计系统、设备或工艺的能力。

d、在团队中从不同学科角度发挥作用的能力。

e、发现、提出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f、所学专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理解。

g、有效沟通的能力。

h、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面,能够在全球化、经济、环境的和社会背景下认识工程解决方案的效果。

i、认识到需要终生学习以及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

g、具备从本专业角度理解当代社会和科技热点问题的知识。

k、综合运用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来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基本学分本科培养总学分174,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学分146,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3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五、专业核心课程10门,30学分化工原理A(1) (4学分)、化工原理A(2)(3学分)、传递过程原理(3学分)、反应工程基础(4学分)、化工热力学(3学分)、化工工艺与设备设计(4学分)、化工实验(1)( 2学分),化工实验(2)(2学分)、化工系统工程基础(3学分)、生物化工基础(2学分)。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河南科技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的和基本规格的总体计划和实行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拟定教学编制、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为全面贯彻贯彻教育部《关于实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23]1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23]2号)等文献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体现我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职教师资,特对2023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突出专业特色。

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实行学分制,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成才的能力。

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学科渗透、文理渗透和实践教学环节。

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突出能力、激励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1.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在保证国家规定的人才培养基本规定和学校人才培养目的的基础上,体现通识教育课程的统一性与学科专业特色的多样性,突出专业特点和特色。

2.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知识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杜绝“因人设课”现象。

解决好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解决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和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

重新审阅课程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重点改革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朴拼凑的现象,避免课程内容的脱节和反复。

适当压缩理论学时,增长实践学时,压缩必修课程,增长选修课程。

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发挥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3.加强课程平台建设,强化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

构建“四平台一环节”的课程结构体系,统一设立通识教育平台,按照学科大类设立学科教育平台,实行低年级通识课程与学科大类课程教育,夯实基础,推动学科综合交叉培养。

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本文由d389ciz1iq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培养方案编号:20091901 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 21 世纪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 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化学及与化学相关学科中、初等学校教师,以及从 事教学研究、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并为日后成为中、初等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进一步学习 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基本规格及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 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爱 岗敬业、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3、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与技能,了解应用化学及 与化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

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等级,掌握获取和应用科学 研究信息的方法。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4、掌握化学教育理论,了解化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具有良好的从事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 能力。

 5、有比较宽厚的文化修养,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 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学制与毕业要求 基本学制为四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三至六年内完成学业。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可取得毕业资格。

四、授予学士学位要求 达到学院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标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化工基础、化学教 学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

学科交叉视域下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学科交叉视域下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学科交叉视域下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学科交叉视域下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与意义 (3)(一)学科交叉的现状与趋势 (4)(二)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6)三、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7)(一)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8)(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9)(三)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 (11)(四)评价体系的完善 (12)四、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与挑战 (13)(一)取得的成果 (14)1. 学科交叉成果 (15)2. 人才培养质量 (16)(二)面临的挑战 (17)1. 教育资源分配 (18)2. 教师队伍建设 (20)3. 学生激励机制 (21)五、结论与展望 (21)(一)结论 (22)(二)展望 (23)1. 进一步深化学科交叉 (24)2.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25)3. 提升创新能力培养 (26)一、内容综述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科交叉已经成为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动力。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于培养化学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旨在探索学科交叉视域下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化学领域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范畴,而是与其他学科如物理、生物、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产生了广泛的交叉。

这种交叉不仅为化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为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化学创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基础化学知识的教育,同时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通过引入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拓宽化学教育的视野,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化学问题,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验、实践、科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学科交叉视域下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生物专业培养计划

华中科技大学生物专业培养计划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班)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Bioscience ofNational Bases for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Talents一、培养目标cation Objectives本着“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基本原则,以学科建设带动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校理工医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适应国家对生物科学基础研究人才的战略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掌握系统的生物科学专业及其重要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与教学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With the principle of emphasizing on“Fundament,Practice,Innovation”,this program aims at establishing the special bioscience base by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combination of the whole advantage in the fields of science,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at our university in order to mee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in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f biological science. During the training,students will develop morality,intelligence and physical attribute comprehensively;build solid foundation in mathematics,chemistry and physics;master theories,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of biological science systematically;possess great scientific qualifications and creativity;and become high-qualified talents with creativity in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f biophysics,biochemistry&molecular biology as well as its related disciplines.二、基本规格要求Ⅱ.Skills Profile1.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及经济管理科学的基础和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2.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3.系统掌握较扎实的数理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4.系统掌握较系统的生物科学专业及其重要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生物科学尤其是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前沿动态,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5.具有较强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6.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0710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现代生物学与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生物学、医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医药部门、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研究型人才。

二、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与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人文社科知识,接受专业技能和应用基础方面的科学研究训练,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从事生物学及相关领域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的品德,具有较强的健全的人格和团队意识;2、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3、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比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有较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和求实创新精神;4、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二)知识目标1、具有较广泛的国学、哲学、法律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人文社科知识;2、具有较强的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3、有初步的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4、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医学知识背景,受到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5、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知识。

(三)技能目标:1、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和进行文献检索,有初步的外语交流和科技写作能力;3、具有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实践操作本领;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产品研发的能力,具有生物技术下游工程实践和技术革新的基本能力。

山东大学生物科学类本科生培养方案

山东大学生物科学类本科生培养方案

生物科学类培养方案(070401,070402,071402,081801)(Science of Biology 070401,070402,071402,081801)一、专业简介(Ⅰ、Major Introduction)生命学科在山东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著名发育生物学家童第周院士、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院士及著名微生物学家王祖农教授都先后担任过系主任,他们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使山东大学生命学科享誉海内外,成为我国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生命科学学院现为国家生物学教学与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一级博士授权点、发酵工程学博士点和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和学历及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学院实行统一招生,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的本科教学模式。

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和生物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并招收“国家生物学教学与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班”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

Life science research has a long and glorious history in the Shandong University. World renounced scientists, including Prof. Tong Dizhou (experimental embryologist), Zeng Chengkui (marine biologist) and Wang Zunong (microbiologist) were among the directors of th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The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by their excelle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advanced education philosophy. Through continues efforts of all faculty members and students, th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ase of life scien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China and gained its reputation both domestically and overseas.Th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now hosts the State Training Base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tate Training Base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crobial Technology, National Glyco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Cell Engineering and Germless Innov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Key Laboratory of Cell and Animal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school is certified for doctoral degree in Biology,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and postdoc training station in Biology. The faculty includes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with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both domestic and world academia.Students admitted into the school will choose their majors in the junior year. There are currently four majors: Biology, Biotechnology, Ecology, Bioengineering and Bioinformatics Majors. Outstanding students will be chosen into the two state training bases.二、培养目标(Ⅱ、Academic Objectives)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成为高素质人才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具有较强的自然科学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受到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备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良好潜质,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 一、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生物学交叉人才培养班是适应学科发展需要,汇聚我校化学学科、生物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于2004年开设的一个新兴交叉人才培养班。化学生物学是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门化学与生物学相互交融的新型前沿交叉学科,是运用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分子水平去探索生物学、医学问题的一个新兴交叉前沿研究领域。在这种顺应学科前沿发展潮流、满足国家创新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以及教务处组织专班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学校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化学生物学、微观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后备军。 本班以“化学生物学”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为主线,以学生各项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落实并加强人才培养实践各环节中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化学生物学”交叉班的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规格。 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本班逐渐构建并形成了一整套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平台上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的改革,以研究的科学问题为主线,将研究设计型实验、本科毕业论文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科生开放科研课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分阶段-全程开放式”的“课题组”导师制培养保证体系,制定了研究生推免双向选择、滚动淘汰制度以及两个学士学位制度等多项人才培养管理与运行机制。 10多年来,化学生物学交叉班曾先后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先进班集体、共青团湖北省委红旗团支部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集体荣誉,培养的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课外作品大赛、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0多篇,多名学生推免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所攻读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 化学生物学交叉人才培养班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化学与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较广泛的化学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化视野;掌握现代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化学生物学交叉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能胜任化学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交叉复合型研究人才。 三、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英语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3.掌握化学生物学和微观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生物学和微观生物学学科的研究前沿、应用前景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探索某些高活性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4.熟悉国家关于科学技术、生命安全等相关产业、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5.掌握化学生物学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获取相关信息与处理数据的能力;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的能力; 6.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原理、普通生物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信息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 五、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六、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 其中:学分为课程总学分;学时为课内学时。

类别 学期 课类 一1 一2 一3 二1 二2 二3 三1 三2 三3 四1 四2 总计

百分比

学 分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课 9 5 8 10 32 30.6 核心课 2 2 4 0 8

选修课 2 4 4 2 12 专业主干课程 11 20 16 16.5 14.5 15 93 54.7 个性发展课程(在师范和非师范二类中选其一)

师范专业课程 教师教育必修课 教师教育选修课 学科专业选修课 非师范专业课程 专业学术型选修课 2 10 8 3 2 25

14.7 交叉复合型选修课 2 8 10 3 2 25

创新创业型选修课 2 8 10 3 2 25

小 计 20 25 24 28.5 28.5 29 11 4 170 100 七、课程计划表 其中:打通培养的课程或多个专业合上的、名称相同、学分相同的课程必须使用统一的课程编号,并在备注栏中注上“合”字。“课程名称”一栏下面的具体课程应译为英文名称。

课程 类别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学分 学时分配表 周学时 先行课 考试方式 双学位课 课程课类 备注 授 课 研

讨 实

验(实践)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课

3400002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 2 20 12 3 21200001 新生研讨课 1 2 12 12 2 3400002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3 32 16 2

340000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 3 32 16 2 34000025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6 48 48 3

大学英语 1-3 12 15级开始采取分级教学。 大学体育 1-4 4 15级开始采取俱乐部教学制度。 信息应用能力 通过学校测试或获取计算机等级证书或选修课程学习考核合格。

选修课 通识核心课 模块1:数学与自然科学 2 从学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目录中分模块修读8个学分,从四个模块中修读三

学 时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课 128 64 112 208 512 16.3 核心课 32 32 64 128 4.1

选修课 32 64 64 32 192 6.1 专业主干课程 216 384 304 344 312 340 1900 60.7 个性发展课程(在师范和非师范二类中选其一)

师范专业课程 教师教育必修课 教师教育选修课 学科专业选修课 非师范专业课程 专业学术型选修课 32 160 128 48 32 400 12.8

交叉复合型选修课 创新创业型选修课 小 计 344 448 416 584 568 532 176 64 3132 100 课程 类别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学分 学时分配表 周学时 先行课 考试方式 双学位课 课程课类 备注 授 课 研

讨 实

验(实践)

模块2:哲学与社会科学 2 个以上模块课程

模块3:人文与艺术 2 模块4:教育学与心理学 2

普通选修课 10个学分。可以由学生在学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外建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选择修读,选择修读模块不受现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分类限制,自由选课。也可以由学生选择修读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课程。 素质拓展课 5个学分。包括形势政策课、就业指导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等

学科基础必修课

31002012 高等数学B1 1 4 64 / / 5 / 1 / 合

31002022 高等数学B2 2 4 64 / / 4 / 1 / 合

31002052 线性代数B 2 2 32 / / 2 / 1 / 合

31002062 概率统计B 3 2 32 / / 2 / 1 / 合

21210031 普通物理学1 2 3 48 / / 3 / 1 / 合

18 21210032 普通物理学2 3 3 48 / / 3 / 1 / 合

专业必修课程

21210002 普通化学原理 1 3 48 / 4 / 1 / 合

21210023 基础无机化学实验1 1 1 / / 40 4 / 1 / 合

21310047 普通生物学(I) 1 2 32 / / 3 / 1 /

21310044 普通生物学实验(I) 1 1 / 32 / 4 / 3 / 合

21210006 无机化学 2 3 48 / / 3 / 1 / 合

21210024 基础无机化学实验2 2 1 / / 40 4 / 1 / 合

21210008 分析化学 2 3 48 / / 3 / 1 / 合

21210025 基础分析化学实验 2 1 / / 40 4 / 1 / 合

21310048 普通生物学(Ⅱ) 2 2 32 / / 3 / 1 /

21310046 普通生物学实验(Ⅱ) 2 1 / / 32 4 / 3 / 合

44420013 仪器分析及使用原理 4 1.5 16 / 16 2 / 1 / 合

21210026 综合化学实验1 3 1 / / 40 4 / 1 / 合

21210019 有机化学1 3 3 48 / / 3 / 1 / 合

21210027 基础有机化学实验1 3 1 / / 40 4 / 1 / 合

21310014 微生物学 3 3 32 16 / 3 / 1 / 合

21310015 微生物学实验 3 1 0 / 32 4 / 3 / 合

21210020 物理化学1 4 2 32 / / 2 / 1 / 合

21210028 基础物理化学实验1 4 1 / / 40 4 / 1 / 合

21210029 有机化学2 4 2.5 40 / / 3 / 1 / 合

21210030 基础有机化学实验2 4 1 / / 40 4 / 1 / 合

21310020 生物化学 4 5 50 30 / 5 / 1 / 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