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4.3 平面镜成像(一)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平面镜成像(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成虚像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2过程和方法:探究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观察现象,感知虚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的是虚像及虚像的形成原因。

2难点:试验中找不到像、成两个像等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教学器材:(以一个小组为单位准备)

蜡烛2支、玻璃板(带支架的厚薄各一块)、火柴(一盒)、镜子一面

刻度尺(一把)、方格纸、量角器、光屏、白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演示:“烧不坏的手和吹不灭的蜡烛”。

1应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在透明玻璃板前后等距的位置分别放置相同的蜡烛。并让学生看清这是两支蜡烛。2 调整好角度,让学生能透过玻璃看到两支蜡烛,但不能从侧面看见蜡烛。3 渲染气氛,点一支,两支会同时燃烧(正面的同学会看到前后两支蜡烛在燃烧,会表现出惊奇的姿态,侧面的同学会看到后面的蜡烛根本没有燃烧,会比较着急,或者揶揄老师在骗人)4再次渲染气氛,把手指放到后面的蜡烛上方“烧”

(正面的同学会看到老师的手指在火焰上却安然无恙,侧面的同学看到真相)5 吹玻璃后面的蜡烛,前面的不灭。(正面的学生会看到蜡烛怎么也吹不灭,侧面的同学看到真相)6 吹灭前面的蜡烛,后面的也熄灭。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叫做像?什么叫做平面镜成像?

2 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3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1 像、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实

当你照镜子时,可以再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这

个“人”就是你的像。由于这个像是通过平面镜形成的,这种现象叫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但是我们

却看平面镜后面好像有烛焰。这是为什么?

原来,光源S向四处发光,一些光经平

面镜反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引起视觉。由于

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人会感觉这些光好像

是从进入人眼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焦点S'处

发出的。S'就是S再平面镜中的像。

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眼

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所以把S'叫做虚像。

实像:由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叫做实像。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虚像:无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叫做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步骤

(1)如图,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白纸,纸上竖立

一块玻璃板做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

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观

察它在平面镜后面成的像。

(3)将另一支点燃的同样大小的蜡烛B竖立在

平面镜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

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蜡烛B此时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

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4)把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出现。

(5)移动点燃的蜡烛,再重复步骤(2)(3)(4)至少2次。

(6)用直线把每次试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

尺分别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用量角器测量这些连线与平面镜所在位置的夹角大小,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与结论

(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平面镜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利用数学课本中有关对称的知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也可以表述为: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评估交流

(1)实验中为什么用平板玻璃而不用镜子?

明确: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和方便比较像的大小。

虽然成像不如镜子清晰,却能在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同时观察到

蜡烛B,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为什么平板玻璃要用薄的?

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与像的

大小关系

物与像对应点

的连线与平面

镜夹角的大小

光屏上

是否有

像出现蜡烛A到平面

镜的距离

蜡烛A的像到平

面镜的距离

1 5 5 相等90°否

2 10 10 相等90°否

3 15 15 相等90°否…

明确:用厚玻璃板会导致形成两个像。

(3)刻度尺有什么用?

明确: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

明确: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5)不点燃蜡烛能实验吗?为何点燃前面的蜡烛,不点燃后面的蜡烛?

明确:能,但是成像不够清晰,实验不方便。前面的蜡烛点燃是为

了使光线充足成像清晰,后面的蜡烛不点燃是为了便于使物与像重

合,确定像的位置(如果点燃,会给分辨蜡烛B和蜡烛A的像造

成困难)。

(6)小红不管怎么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蜡烛与像重合,为什么?

明确:①平板玻璃没有与桌面垂直,导致成像在上方或者下方。

②蜡烛A在实验过程中燃烧掉一部分,而蜡烛B大小不变。

(7)用光屏能否承接到蜡烛的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8)实验还可以怎么改进?

明确:可以用方格纸或刻度尺代替白纸。这样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以直接观察到。

(三)效果检测:课堂训练(下发本节习题,随堂测试部分)

三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部分)

五教学反思: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