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9)讲义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临床医学专业-第三节:骨髓细胞学检查

[血象]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icrocytic hypochromican anemia)
· 红细胞、血红蛋白均减少,以Hb减少明显
· 轻度贫血时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 血才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特征,严重贫血时红细胞中心苍 白区明显扩大而呈环状,并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 细胞增多。
1、急性白血病 ·血象: ·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中度或重度减少,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 白细胞计数不定。 · 血小板计数减少。 骨髓象: ·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 一系或二系原始细胞明显增多。 · 因白血病细胞类型的不同,其他系列血细胞均受抑制而减少。 · 涂片中分裂型细胞和退化细胞增多。
· 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
·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
[骨髓象] l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M:E比值降低。 l 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贫血早期程度较轻时,幼
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时,幼红 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细胞体积减少,胞质 量少,着色偏碱性,成熟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同血象。 l 粒细胞系相对减少,但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及形态 大致正常。 l 巨核细胞系正常。
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
cy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bone marrow
Introduction This part introduces blood cells formation, development,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 We can know some hematology characteristic of blood diseases.
4、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正细胞性贫血 ①急性型: 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 · 红细胞、血红蛋白显著减少,两者平行性下降,属正细胞正
2019年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考试大纲379临床血液学部分17页word文档

3
2,3
(5)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①原理
②结果判断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④临床意义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练掌握
1,2
2,3
3
2,3
(6)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①原理
②结果判断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④Hale Waihona Puke 床意义掌握掌握掌握
熟练掌握
1,2
2,3
3
2,3
(7)碱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
①原理
②结果判断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①原理,参考值
②临床意义
掌握
掌握
1
3
3.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熟练掌握
2,3
(2)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掌握
2,3
①原理
②结果判断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④临床意义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练掌握
1,2
2,3
3
2,3
(3)碱性磷酸酶染色
①原理
②结果判断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④临床意义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练掌握
1,2
3,4
2,3
3,4
(4)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①原理
②结果判断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④临床意义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练掌握
1,2
细目
要点
要求
科目
一、绪论
1.概念
(1)血液学
掌握
1
(2)临床血液学
掌握
医学课件: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测

2
目前研究血细胞形态的方法有多种
• 普通光学显微镜 • 位相显微镜 • 荧光显微镜 • 透射及扫描电子显微镜
2020/9/19
3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临床应用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方法和原理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征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免疫分型 细胞遗传学分析
②颜色:由深蓝变浅蓝、甚至淡红,红细胞 系最终变为橘红色;
③颗粒:从无颗粒(原始细胞)到嗜天青颗 粒(早幼粒细胞)到特异性颗粒(中性、 嗜酸性、嗜碱性颗粒),但红细胞胞质 内一般无颗粒。
2020/9/19
28
3、细胞核:
①大小:由大变小,由规则 变不规则,有的分叶,但 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红 细胞系核变小,核形规则 而最终消失。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1:1 10:1 20:1 50:1 200:1
有核细胞均数/HP
病因
> 100
急、慢性白血病
50 ~ 100 急、慢性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20~50
正常人、增生性贫血
5~10
再生障碍性贫血
<5
再生障碍性贫血
2020/9/19
12
增生极度活跃
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1 :1
2020/9/19
2020/9/19
26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及增殖示意图
2020/9/19
27
三 血细胞发育规律
1、细胞体积:由大变小。 但巨核系细胞体积通 常由小变大,早幼粒 细胞较原粒细胞稍大。 形态变化,巨核细胞、 单核细胞、浆细胞由 圆形或椭圆形变为不 规则形。
2、细胞质:
①量:由少逐渐增多,但淋巴细胞变化不大;
2020/9/19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有价值
①对各型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环球医学网提供骨髓细胞学
检查的临床意义知识点辅导)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
骨髓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典型的缺铁性贫血等具有决定性
诊断意义。
②对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疾病、类白血病反应等,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2.诊断其他非造血系统疾病
骨髓细胞学检查对某些感染如疟疾、(环球医学网提供骨髓细胞学
检查的临床意义知识点辅导)黑热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某些代
谢疾病如戈谢(Gaucher)病、尼曼一匹克(Niemann-Pick)病,某些骨髓
转移癌(瘤)等,因在骨髓涂片中能查到相应的病原体或特殊细胞而可
以确诊。
3.鉴别诊断的应用
凡临床上遇到原因不明的发热、恶病质,原因不明的肝、脾、淋
巴结肿大,骨痛、关节痛等,周围血出现幼稚细胞、可疑细胞以及血
细胞的单项或多项原因不明的减少、增多时,均可做骨髓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是否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
骨髓细胞学检查

6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目的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如:Acute leukemia
(AL)、Aplastic Anemia(AA)、 Multiple myeloma (MM)、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等。 同时定期检查骨髓对分析疗效,判断疾 病预后亦有帮助。
骨髓穿刺:Bone marrow puncture
骨髓活检:Bone marrow biopsy
9
骨髓穿刺的部位:
常选用的部位有: 髂前上棘、髂后上棘、 胸骨、腰椎棘突 骨髓穿刺的方法:
10
11
骨髓穿刺的禁忌症:
1、血友病等凝血因子重度缺陷的疾 病。
2、穿刺部位局部有炎症,畸形及其
他病变时应避开或更换部位。
59
(二)巨核细胞计数与分类
巨核细胞数正常值为每张涂片 (1.5×3.5cm)7-35个 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且伴有成熟障碍:见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核细胞数量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60
原幼巨核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骨髓纤维化、
急性ITP
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加而产生血小板型减少:见于
47
5.细胞涂片检查时,吸取的骨髓液滴在载玻
片上(要有斜度)应迅速推片,避免凝固。 推片数目应根据检查需要决定。 6.骨髓液涂片时,涂膜应厚薄适宜,细胞分 布均匀,同时应在玻片一端标记患者姓名
及日期,以防差错。
48
二、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内容
1.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低倍镜下 检查。根据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
63
2.比值减低见于 : (1)红系细胞增多时,如各种增生性贫血 (2)粒系细胞减少时,如粒细胞缺乏症
骨髓细胞学检测ppt课件

大于500个有核细胞 200~500 20~200 3~20
各种白血病 、增生性贫血 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 造血功能底下
增生重度低下: 1:200
2019
小于3-Biblioteka 再生障碍性贫血17
增生极度低下
增生低下
2019
增生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
增生极度活跃
18
3.细胞的计数及分类: 低倍镜下观察并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总数, 如将骨髓膜标准化为1.5cm×3.0cm则巨核 细胞参考值为7~35个;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其他原因引起血小板 减少时,应进行巨核细胞分类,以油镜确 定巨核细胞的阶段,分类至少观察25个巨 核细胞,求出巨核细胞各阶段百分率。
2.各细胞系形态学观察仔细观察各系各阶 段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例如: ① 粒细胞系统: 粒细胞的增生情况,各阶段细胞所占的比 例,各期粒细胞的大小形态、核形、有无 双核粒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成熟 粒细胞有无分叶过多或过少。 核染色质结构;核仁大小、数量;胞质量 的多少,颜色深浅;颗粒的多少,有无中 毒性颗粒及空泡变化。
2019 21
1. 骨髓细胞分类先浏览该涂片上各类细胞的 形态特点,看是否容易识别; 然后分类,要求计数200或500个有核细胞; 巨核细胞,破碎细胞,分裂象细胞不计数在 有核细胞百分比内,对巨核细胞单独进行计 数和分类 ; 按各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记录,并计 算出百分比值。
2019 22
第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测
2019
-
1
骨髓是主要造血器官, 骨髓检查可诊断多种疾病,特别是血液系 统疾病以及非血液系统疾病。 通过骨髓检查可以了解: 骨髓中造血组织的增生情况, 正常骨髓细胞构成比例的改变,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9年度)讲义总结复习资料

复习精讲复习精讲造血检验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第四章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第五章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第六章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红细胞疾病与检验第七章贫血及其细胞学检验白细胞疾病与检验第八章白血病概述第九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第十一章慢性白血病第十二章特殊类型白血病第十三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实验诊断第十四章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第十五章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六章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七章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八章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血栓与止血检验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第二十章血栓与止血检查的基本方法第二十一章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第二十二章血栓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第二十三章抗栓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造血检验一、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三、血细胞化学染色一、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1.胚胎期造血中胚叶(卵黄囊、血岛)肝脏骨髓2.出生后造血骨髓(全能、脂肪化规律)淋巴器官髓外造血(肝、脾、淋巴结)5.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项目原始→成熟备注细胞大小大→小原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巨核细胞由小到大核质比例大→小核大小大→小成熟红细胞核消失核形状圆→凹陷→分叶有的细胞不分叶核染色质结构细致→粗糙;疏松→紧密核染色质受色淡紫色→深紫色核膜不明显→明显核仁显著可见→无胞质量少→多淋巴细胞例外胞质颜色蓝→红或深蓝→浅蓝胞质颗粒无→有粒细胞分化为3种颗粒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1.骨髄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诊断、协助诊断、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2.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凝血因子缺陷)3.骨髓标本的采集髂骨后上棘为首选的穿刺部位4.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痛感;骨髓小粒和脂肪滴;骨髓特有细胞;杆核/分叶大于血片5.骨髓涂片检查低倍镜: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五级)油镜:200~500个细胞6.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诊断意见:肯定;支持;排除;可疑;描述7.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1)红细胞系统形态特点(2)粒细胞系统形态粒细胞系统形态特点:(3)单核细胞系统形态特点(4)淋巴细胞系统形态特点(5)浆细胞系统形态特点(6)巨核细胞系统形态特点三、血细胞化学染色1.过氧化酶染色(peroxidase,POX)2.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acid-Schiffreaction,PAS)3.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icalkalinephosphatase,NAP)4.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naphtholAS-Dchloroacetateesterase,NAS-DCE)5.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phtholacetateesterase,α-NAE)6.碱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phtholbutyrateesterase,α-NBE)7.酸性磷酸酶染色(acidphosphatase,ACP)8.铁染色(ferricstain)酯酶的分类三种常用细胞化学染色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中的应用化学染色急粒急单急淋POX (+)-(+++)(-)-(+)(-)PAS (-)或(+)弥漫性淡红色(-)或(+)弥漫性淡红色或颗粒状(+)成块或颗粒状α-NAE (-)-(+)氟化钠抑制不敏感(+)活性被氟化钠抑制(-)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部分临床意义化学染色临床意义PAS 幼红细胞:AML-M6(+);MA(-)NAP 积分值1.CML↓,常为“0”;类白↑2.PNH↓,AA↑NAS-DCE 急粒(+);其它(-)α-NBE 急单(+);其它(-)ACP 多毛细胞白血病(+),不被L-酒石酸抑制铁染色1.IDA细胞外铁,铁粒幼细胞百分率2.铁粒幼细胞贫血,环形铁粒幼细胞红细胞疾病与检验一、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二、缺铁性贫血三、巨幼细胞贫血四、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五、溶血性贫血一、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1.确定有无贫血根据RBC、Hb和Hct确定。
骨髓检查的临床意义

骨髓检查的临床意义
1、确定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器官,造
血组织出现病变可导致骨髓细胞出现质和量的异常,骨髓象检查对有些血液病具有绝对性诊断意义,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巨幼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细胞组织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而且还可以对进行分类、分型,指导治疗方案选择,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等。
2、诊断某些类脂质沉积病这类疾病都具有特征性细
胞学改变,骨髓象检查也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如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骨髓涂片中可见到吞噬细胞中蓄积类脂质而形成特殊形态的戈谢细胞,尼曼-匹克细胞形成或海蓝组织细胞等。
3、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骨髓中含有丰富的单核-吞
噬细胞系统,能够捕捉侵入机体内的病源微生物。
如骨髓涂片查找疟原虫,黑热病原虫,弓形虫及真菌等,即可提高阳性率又可明确临床诊断。
4、诊断恶性肿瘤骨髓转移骨髓是许多恶性肿瘤侵袭
转移的好发部位,如肺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恶性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黑色素瘤等发生骨髓转移时,可在骨髓片中见到相应的肿瘤细胞。
有时,某些肿瘤的发现可能是最早在骨髓中找到了转移癌细胞。
5、协助某些诊断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这类疾病多数
有骨髓细胞质和量的异常,但需结合其他临床资料才能作出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6、协助鉴别诊断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临床上遇有发
热,淋巴结,肝,脾肿大或骨痛时,骨髓检查有助于鉴别时否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
有些非血液系统疾病可有血液学改变,如白细胞显著增高的“类白血病反应”,可通过骨髓象检查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一、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二、骨髓细胞形态学一、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大纲要点>1.骨髓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2.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3.骨髓标本的采集4.骨髓涂片检查5.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6.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1.骨髓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如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诊断价值,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疗效或判断预后。
(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利用骨髓液检验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及细菌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等,皆可提高阳性率。
经典例题骨髓检验对下列哪项疾病不能做出肯定的诊断A.白血病B.巨幼细胞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D.多发性骨髓瘤E.尼曼-匹克病『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骨髓检验对缺铁性贫血只能起到协助性诊断,并不能做肯定的诊断。
2.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①外周血细胞成分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的增多和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③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④化疗后的疗效观察;⑤其他: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疟疾)等。
(2)禁忌证: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3.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标本大部分采用穿刺法吸取。
骨髓穿刺部位选择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骨髓腔中红骨髓丰富。
(2)穿刺部位应浅表、易定位。
(3)应避开重要脏器。
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胸骨、棘突、髂骨、胫骨等处。
髂骨后上棘处骨皮质薄,骨髓腔大,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的可能性小,故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骨髓穿刺(经髂骨后上棘)示意图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①抽吸骨髓时病人有特殊的痛感;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骨髓小粒和脂肪滴;低倍镜下骨髓小粒形态(瑞-姬氏染色)③显微镜下涂片有骨髓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纤维细胞等;④骨髓中中性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之比值大于血片中的比值。
经典例题成人需要进行骨髓检查时,首选的穿刺部位是A.胸骨B.髂前上棘C.髂后上棘D.股骨E.胫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髂骨后上棘处骨皮质薄,骨髓腔大,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的可能性小,故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4.骨髓涂片检查(1)普通光镜低倍镜检验:判断骨髓涂片的质量;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估计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情况;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2)油镜: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计算,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见下表)。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有核细胞均数/Hp 常见病例极度活跃1:1 >100 各种白血病明显活跃10:1 50~100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活跃20:1 20~50 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减低50:1 5~10 造血功能低下极度减低200:1 <5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涂片片尾交界处为油镜下观察的适宜部位5.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确认细胞应综合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的形状、染色质结构、核仁、胞质着色和颗粒等条件全面分析判断;各个系统的原始细胞甚难鉴别,除应做相应的细胞化学染色协助区别外,也可根据伴随出现的幼稚细胞或成熟细胞,推测原始细胞的归属;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应统一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计算;光学显微镜下个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甚难鉴别,可采用大数归类法(即归入细胞多的细胞系列中)。
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可归于红细胞;若确诊为浆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则应将这些细胞随确诊而划分其归属;实在难以确定类型的细胞,可列为“分类不明细胞”。
6.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包括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例、各系统细胞改变。
诊断意见种类分为以下几种:(1)肯定性诊断:骨髓呈特异性变化,临床表现又典型者,如各种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
(2)支持性诊断:血象、骨髓象有形态改变,可解释临床表现,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同时可建议做相应的检查。
(3)可疑性诊断:骨髓象有部分变化或出现少量异常细胞,临床表现又不典型,可能为某种疾病的早期或前期或不典型病例者,如难治性贫血等,要结合临床做相应的检查,并动态观察其变化。
(4)排除性诊断:如临床上怀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其骨髓中血小板易见、巨核细胞无成熟障碍,即可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性。
(5)形态学描述:骨髓象有些改变,但提不出上述性质诊断意见,可简述其形态学检查的主要特点,并建议动态观察,尽可能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二、骨髄细胞形态学<大纲要点>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熟练掌握)粒、红、巨核、单核、淋巴、浆细胞系统形态及正常骨髓中形态类似细胞的鉴别2.正常骨髓象3.异常骨髓细胞形态变化特点及其意义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1)粒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
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常清晰可见。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1/2~2/3,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橘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呈小块,并出现副染色质(即块状染色质之间的空隙),核仁无。
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
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
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
胞质充满着粗大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10~12μm。
胞核呈模糊杆状。
胞质内及胞核上含有紫黑色、大小不均、数量较少的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①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圆形。
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
胞质丰富,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胞核多分为两叶。
胞质充满着粗大呈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
胞质嗜碱性颗粒呈紫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常掩盖在核上。
粒系细胞形态特点总结:(2)红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直径的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3个,胞质量少,深蓝色,不透明,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
2)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2/3以上,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多,染不透明蓝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
3)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核仁消失。
胞质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可呈嗜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μm,圆形,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胞质量较多,浅灰或浅红色。
5)网织红细胞: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的分化阶段,直径8~9μm,胞质内仍含嗜碱物质,属未成熟红细胞。
6)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平均直径7.2μm,形态呈双面微凹之圆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染色后呈淡红略带紫色,中央部分淡染,无核。
红细胞系统形态特点总结(3)单核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4~25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较大,圆形、类圆形。
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核仁多数1个且大而清楚。
胞质较丰富,呈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状突出。
形单影只心思细腻灰色不明2)幼稚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不规则形。
胞核圆或不规则形,呈扭曲折叠状,核染色质较原单核细胞粗糙疏松,呈丝网状,无核仁。
胞质较多,染灰蓝色,可见细小染紫红色的天青胺蓝颗粒。
3)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形态不规则并有明显的扭曲折叠。
核染色质较细致,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索状。
胞质量多,染灰蓝色和淡粉红色,胞质内见细小的、分散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
4)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变成巨噬细胞。
(4)淋巴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位于中央或稍偏一侧,圆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但比原粒细胞稍粗,排列匀称,核膜浓厚,界限清晰,核仁1~2个,胞质极少,呈淡蓝色,透明,核周界明显,无颗粒。
淋漓剔透、淡泊名利、无粒一身轻2)幼稚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圆或椭圆形,核仁模糊不清或消失,核染色质仍较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