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域路网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中道路设计的研究

城市规划中道路设计的研究一、引言城市规划中的道路设计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学科。
优秀的道路设计不仅能够保障城市交通的高效性、畅通度和安全性,还能根据不同的区域类型、功能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灵活和有效的设计。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究城市规划中道路设计的研究及其应用。
二、城市规划中道路设计的内容道路设计是城市规划中的核心部分,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
1.设计目标首先,道路设计需要明确自己的设计目标。
通常,道路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的运行轨迹、交通流量、交通事故发生率等各种因素。
此外,作为城市交通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道路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公共交通网络的完整性以及人行道安全和便利性等问题。
2.设计环境其次,道路设计需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因素。
需要考虑到城市用地的角度、自然风景的保持等多个方面。
对于城市交通情况较为复杂的区域,还需要考虑到城市交通引导、停车空间、快速道路等问题。
3.设计理念道路设计中的设计理念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需要考虑到不同的设计理念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需要重视道路布局的设计,涵盖创造多种方式,通行发生路口交通的设计、完成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活动路径的设计等方面。
三、城市规划中道路设计分类基于不同的设计目标、环境和理念,道路设计可以分为数种不同的类型。
1.快速道路快速道路通常用于城市高速公路、快速干道等道路建设。
它的设计目标主要是高速、流畅,并保障交通安全。
因此,快速道路通常拥有完整的车道、交通信号、车道隔离、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通道等设施。
2.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设计目标是促进交通的快速、畅通和流畅。
在主干道的道路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交通拥堵,规划车道,死角问题,并配合控制祖方,保证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安全。
3.次干道次干道作为连接道路的重要部分,因此道路设计中需要确保路面平缓、安全。
次干道的交通流量相对较低,其宽度、交通信号和车道数量都较少。
郑州市中心各区道路网评价研究

郑州市中心各区道路网评价研究黄文,职晓晓,马云,刘朋杰,吴越儿(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焦作454002)【摘要】文章选取郑州市中心各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GIS,综合运用叠加分析对郑州市中心各区道路网现状进行研究,同时选取道路密度、道路网等级级配、人均道路用地面积、车均车行道面积、路网连接度为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对郑州市中心道路网络进行合理性评价。
研究发现郑州市中心各区的道路建设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郑州市中心道路密度低于GB/T51328-2018《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所规定的值;道路等级结构极不合理;路网连接度较低;郑州市中心各区人均道路密度均大于标准值;郑州市中心道路网合理性评价为不合理。
【关键词】GIS;道路网结构;模糊评价【中图分类号】TU984.191【文献标志码】A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明确指出要优化道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建设和规划,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小区,对于建成小区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的公共化。
理清城市道路网建设现状,对于城市建成区内部道路的开放和指导新建开放社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董振华等(2017)、范科红等(2011),石民丰等(2013)学者分别对内蒙古、重庆市、武汉市的道路密度进行了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发现道路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性。
田旺(2017),李阳等(2019)则对城区道路网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合理性评价研究。
但是道路的快速建设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研究发现道路网的建设加剧了区域景观的破坏(黄梦娜等,2019)。
随着规划理念的不断更新,街区制的推行,现代学者逐渐开始研究“密路网,小街区”模式下的路网规划(王煦立,2017;常乐,2017)。
但是过往研究的区域尺度较大,没有分析城市内部各个分区道路网络的相互关系,对下一步的城市社区开放(姚佳丰, 2018)与城市建设很难提供较好的指导。
第6章城市道路网规划

道路服务水平
道路交通噪声
大气污染物
调 整 道 路 网 规 划 方 案
满足规划要求
否道路网布局的 检验与调整是提出推荐方案
第二节 各级城市道路规划
一、快速路系统规划 1.快速路规划原则 (1)联络城市各个功能分区或组团,满足较长距离 的交通需求; (2)进行城市内外交通转换,屏蔽过境交通; (3)调整城市路网交通量; (4)形成城市建设的风景带,带动沿线的土地开发。 2.快速路系统组成要素 (1)快速路道路特征 快速路设计车速60-80km/h,严格控制与快速路交汇 的道路数量,穿过人流集中的地区时,要设置人行天 桥或地道。提供不间断交通流。
8、星状放射式道路网 是和子母城市的布局 相配套的。道路网从 城市中心起呈放射状联系多个卫星城市,而城市 由几个层次的同心圆所组成 。 9、交通走廊式道路网 城市中心区道路网形成之后,城市沿着放射 干道发展,形成交通走廊式道路网。
四、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方法 1.道路网规划指标的确定 主要有人均道路用地面积、车均行车道面积、 道路网密度、道路等级结构、道路网联结度、非 直线系数等。 2.道路网空间布局形式 常见的有四种典型类型:方格网式道路网布 局、环形放射式道路网布局、自由式道路网布局、 混合式道路网布局。
第三节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
二、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规划 在原有道路网改造规划中,当交叉口的交通量达到最 大通行能力的80%时,应考虑设置立体交叉,其形式选
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整个道路网中,立体交叉口的形式应力求统一, 其结构形式应简单,占地面积少; (2)交通主流方向应走捷径,少爬坡和少绕行;非 机动车应行驶在地面层上或路堑内; (3)机非分开行驶时,应减少交叉口的层数和用地。
路网拓扑结构及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路网拓扑结构及路径规划算法研究在城市交通中,路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决定了行车的路线和时间,是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而路网的拓扑结构和路径规划算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
一、路网拓扑结构路网拓扑结构指的是路网中节点和线的拓扑关系。
其中节点代表路口或出入口,而线则代表道路。
在路网中,存在着不同的拓扑结构,比如树形结构、网状结构、环形结构和多层结构等等。
这些结构不仅会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效率,也会影响路径规划的复杂度和准确性。
1.1 树形结构树形结构是指路网中只存在一个根节点,并且每个节点只有一个父节点。
这种结构适用于城市中心区域或者是较小的城镇,因为它的通行能力有限。
1.2 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是指路网中存在多个节点,并且每个节点都与相邻节点相连。
这种结构适用于城市较大的区域和城市群,在交通繁忙的情况下可以保证路网的通行能力。
1.3 环形结构环形结构是指路网中存在一个或多个环形节点。
这种结构适用于城市较小的区域或城镇,在交通繁忙的情况下也能保证通行能力。
1.4 多层结构多层结构是指路网中存在多层道路,比如立交桥、高速公路和隧道。
这种结构可以增加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时也增加了路径规划算法的复杂度。
二、路径规划算法路径规划算法是在路网拓扑结构的基础上,确定最优路径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有Dijkstra算法、A*算法、Floyd算法和Bellman-Ford算法等。
2.1 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是一种单源最短路径算法,它适用于无负权边的图。
算法的思路是从起点出发,按照最短路径不断扩展,直到到达终点。
该算法可以保证找到最短路径,但是在数据量较大时运行速度比较慢。
2.2 A*算法A*算法是一种综合了Dijkstra算法和启发式搜索的算法。
它通过考虑已经走过的路径和目标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下一步的移动方向。
该算法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运行速度相对较快,并且可以找到最优解。
2.3 Floyd算法Floyd算法是一种多源最短路径算法,也适用于无负权边的图。
城市规划中路网规划密度问题

浅谈城市规划中路网规划密度问题摘要: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中的路网效率指标,对路网合理密度的设计进行了探讨,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路网密度;问题城市建设中的道路交通中存在着各种不能忽视问题,很大程度上,这些都是由城市道路的路网密度和路网的合理性问题引发的。
有关城市建设与规划中的路网合理密度问题是城市交通能否健康合理地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路网的密度与容量应该作为城市道路规划总的重要制约条件,但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过高的关注,导致路网改造问题和城市疏散问题久久不易解决。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1 城市规划中的路网效率指标1.1 路网容量问题及服务水平路网容量,即路网最大通过能力,通俗点说就是路网某几个关键的断面在1h之内能够通过的最大的交通个体数量。
路网容量这一问题,是交通规划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服务水平则是指道路的使用者对于路网的交通、道路及环境等诸多方面将要得到的服务质量和服务程度。
一般情况是通过车辆行程的车速来确定城市干道,当车辆的行程车速不轻易测算,没有确定值时,则该用密度指标来测算。
1.2 路网效率指标中存在的问题交通路网最基本的作用是:实现让最多的人用最短的时间到达自己理想的最远的或最多的目的地。
按常理来说,在道路面积一定的条件下,最佳的路网密度取值应该是可以让路网达到最大的容量,同时还要保证最高的服务水平。
但目前为止,无论是断面,路段还是整个交通路网,都是采用着设施供应能力和运用服务者水平这两个指标来分别对交通路网的层次及性能来进行评价的。
但是往往,这两种不同的指标是很难在不同的设施的路网中进行综合比较的。
这存在两种现实的状况,一是相同的交通设施的路网在不同的服务程度与水平之下,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交通量,二是不同类型的路网设施,在相同的交通量的前提下,也可能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服务水平。
1.3 城市区位势能在路网密度中的体现从城市的区位势能能角度为出发点,来进行分析,会发现城市建设中的路网密度和城市的区位势能是成正相关的。
“密路网,小街区”模式的路网规划与道路设计——以昆明呈贡新区核心区规划为例

规划 B7 30m二分路,20m地方街道
10
模式 B8 30m二分路,20m地方街道
11
B9 30m二分路,20m地方街道
12
C两
C1
60m主干道,40m次干道, 30m二分路,20m地方街道
6
种模 式相
C2
60m主干道,40m次干道, 30m二分路,20m地方街道
8
结合
C3
60m主干道,40m次干道, 30m二分路,20m地方街道
生活空间”[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规划界提出
“新城市主义”的规划理念,倡导回归欧洲传统 城镇空间形式,并结合“生态”、“低碳”的普 世价值观,进一步发展了以“密路网,小街区” 为特征的城市空间规划模式。这种思想也影响到 了国内,国内学者也以此作为破解传统规划模式 困境的途径之一,并结合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机 遇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初步尝试[4-5]。2010年, 在美国能源基金会的帮助下,美国新城市主义的 代表人物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对昆明 呈贡新区8.21km2核心区提出了概念规划方案, 成为“密路网,小街区”规划模式在国内城市最 重要的一次规划实践。
在“密路网,小街区”规划模式下,路网主 要由红线宽30m二分路和20m地方街道构成,由两 条相互平行且反向的单行道组成的二分路代替传 统规划模式的主次干道。街区数量划分越多,街 区尺度变小,路网密度相应提高(图3-B、表1)。
笔者尝试将传统规划模式与“密路网,小 街区”规划模式相结合(图3-C),保留传统规划 模式的主次干道,将主干道与相邻道路组成二 分路,在主次干道之间加入几条地方街道。以 传统规划模式A2为基础,分别与“密路网,小 街区”规划模式的B3、B5、B7结合,形成C1、 C2、C3三种路网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区域需 要来划分街区尺度和路网密度,在街区边长为 136.7m的区域路网密度为12km/1km2,在街区边 长为97.5m的区域路网密度为16km/1km2,在街 区边长为74m的区域路网密度达到20km/1km2。
《青岛市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含专项规划和部分重要道路详

《青岛市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含专项规划和部分重要道路详细规划)》文本主要内容摘选第一章总则1、规划背景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优化、完善青岛市中心城区道路网系统,构建畅通高效的道路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控规对道路交通设施控制用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指导道路设施建设,编制本规划。
2、规划范围和年限(1)规划范围: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一致。
中心城区道路网与即墨、胶州、临空经济区等外围组团的路网及干线公路紧密衔接,故研究范围扩大至这些区域。
(2)规划年限:至2020年,考虑远景需求。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策略1、规划目标结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强道路网络连通性,贯通骨干网络,加密次支路网,构建功能清晰、级配合理、布局均衡、内外衔接的一体化道路网络。
2、规划策略(1)落新政策、行新理念;(2)组团通连、新老融合;(3)结构完整、快慢有序;(4)功能协调、容量匹配;(5)尺度适宜、绿色优先;(6)规划统筹、管控高效。
第三章道路网络系统规划1、中心城区路网整体规划中心城区规划道路网总长度5716km,密度为7.69km/km2,道路面积率为19.39%。
其中规划高快速路总长423km,密度为0.57km/km2,规划形成“区域一体、高快衔接、六横九纵、环湾放射”的高快速路网络。
(1)六横轴:胶州湾西路—嘉陵江路—胶州湾隧道—胶宁高架—银川路;疏港高速—胶州湾第二条机动车隧道—杭鞍高架-辽阳路;青兰高速—胶州湾大桥—大桥接线;胶州湾高速(湾底段)—仙山路;扬州路—正阳路;中心城区北部快速路。
(2)九纵轴:滨海公路快速路;青银高速—青新高速;山东路—重庆路—龙青高速;环湾大道—双元路;胶州湾大桥红岛接线—华中路;青威快速路;机场高速;机场西快速路—胶州湾高速(西岸段)—江山路、昆仑山路;沈海高速。
东岸城区规划道路网总长度2237km,密度为8.84km/km2,道路面积率为19.27%。
城市道路网规划

城市道路网规划第1节引论城市道路网是所有城市道路组成的统称。
城市道路网一旦形成,就大体上确定了城市的发展轮廓,并且其影响会一直延续下去。
因此,城市道路网规划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从交通工程的观点来看,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交通规划的继续,只有在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提出功能良好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影响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因素(一)用地分区形成的交通运输对道路网规划的影响城市中的各种用地,如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城市行政中心、公园绿地、码头仓库区及铁路场站等都是交通的策源地。
交通策源地每日都发生和吸引着大量的人流和货流,构成不同目的和形式的城市客、货流交通。
若要使路网规划得较为合理,就必须通过交通调查取得必需的交通资料,只有在充分占有交通资料的条件下,才可能使得城市分区布局有利于交通便捷、均匀、分散,减少不必要的往返运输、长距离运输、迂回运输,减少交通事故。
其原则是分区内部的近距离交通多,超越分区的远距离交通少。
在分区内布置无害工业、手工业及各种机构,供居民就近工作;要修建与分区内就业居民人数相适应的住宅,区内应具有完善的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公共设施,使得居民上班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出行距离较近,这就形成了分区内部交通小系统,其主要的交通形式是步行和自行车。
各分区之间的交通是较远或远距离交通,形成全市交通系统。
分区之间的交通应该达到通畅快速,车辆的流动与分布、交通种类与速度都直接影响道路系统的布局与形成。
(二)地形条件的影响城市的地形条件对城市用地分区、道路线型有很大影响。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该认真地分析城市地形特点和变化,做到用地划分自然,道路平、纵、横面线型配合地形变化,既满足技术标准,又能结合环境和景观。
(三)城市进出口公路系统的影响城市对外交通有铁路、水运、航空和公路。
公路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关系极为密切。
公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的部分一般称为城市的进出口。
城市道路的横断面与公路的横断面有很大不同,技术标准也不同,因此,城市进出口既有横断面改建,又有横断面的衔接过渡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城市进出口发生严重的交通阻塞,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区域路网规划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26T10:21:30.433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1期作者:崔建伟卜鑫德
[导读] 区域相关城市规划、轨道、道路等交通规划,指导道路详细规划,指导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崔建伟卜鑫德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10
摘要:区域相关城市规划、轨道、道路等交通规划,指导道路详细规划,指导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城市区域路网规划中主要完成:落实上层次城市规划以及轨道、公交、道路网等交通规划对各条道路的功能要求,优化整合规划范围内主要道路沿线相关规划和工程建设的关系,确定主要道路平面、横断面、沿线相交道路节点布设方案。
选取某一定片区作为开展道路详细规划的示范片区,以更加集约地利用土地,落实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支撑规划管理,指导道路方案设计。
关键字:规划;区域路网;道路设计;指导性
落实道路的功能定位,对路网结构、等级提出修改建议,优化道路的平面、竖向、横断面设计;优化交叉口的定位、形式、交通组织方式,明确处理模式;优化和完善步行系统;优化公交停车港的布局;优化转弯半径、进口道路幅分配;化道路沿线地块开口位置和禁止开口路段。
规划的主要成果是:项目概况、现状及规划分析。
梳理上位规划要求,结合用地识别交通特征差异,从片区交通组织角度提出详细规划要求。
交通需求预测分析。
对道路网结构、功能进行评估,提出优化建议。
道路节点功能及交通组织分析。
开展片区交通组织分析。
片公交站点、人行系统优化规划,识别公交走廊和步行系统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道路详细规划、节点详细规划。
结合详细规划成果,对道路设计方案审查时规划要点予以总结。
1.城市规划分析
区域路网规划时要明确区域发展趋势和区域的发展定位和空能,区域定义为家战略新区或者城市发展核心区域,投资力度和发展潜力不同,对交通需求和道路用地、建筑用地的影响程度不同;区域是作为城市居民居住片区或者产业经济开发区、或者商业区,空能定位分别为居住配套、产业配套和商业配套。
对于区域空能定位,结合周边区域用地性质,从交通生成和吸引角度来看,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
从城市规划整体范围研究,规划区域范围内路网结构较为完善,形成方格式的路网结构框架,确定道路的详细建设情况,城市主干道作为区域范围内各个方向和对外交通连接的转换器,次干道和支路辅助完成区域范围内交通的衔接。
2.区域交通分析
对片区路段、节点流量流向进行详细的预测分析,对节点定位、进口道车道分配、车道宽度提出量化支撑。
片区道路网络化优化建议。
确定区域范围对外交通需求,以区域范围为主,结合出行产生期望线,分析区域范围内交通的主要流向。
从片区路网流量需求分析区域路网结构特征,在片区道路详细规划时考虑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交通联系需求。
对重要交通断面,统计分析相应的OD断面流量以及占片区交通出行总量的比例,如图1所示为某城区重要交通节点的OD断面流量分布情况。
其中的主干道承担片区南北向主要的交通出行需求,其他道路承担片区剩余叫交通需求。
除了路网交通流量分布统计分析以外,还要对重要交通节点流量分析。
分析重要交通节点的主要交通流向和次要交通流向,例如图2所示为某一重要交通节点的交通流分布情况,南进口—左转、北进口—左转、西进口—左转和右转是主要转向。
通过对重要交通断面和节点交通流量预测的分析,明确不同断面和节点的服务等级和功能,以便对断面和节点功能定位、控制形式以及交通组织时进行优化考虑。
3.路网详细规划
结合地形和用地等相关要素,对主要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开展详细规划。
结合节点功能开展详细规划设计,落实到路幅分配、进口道车道数及宽度、转弯半径、公交停靠站、人行过街系统的具体要求。
优化交叉口的定位、形式、交通组织方式,明确处理模式,并对地块开口和禁止开口路段提出优化建议。
研究区域范围内规划控制简易立交、分离式立交和平面交叉口的分布情况,结合前面的流量流向预测和片区的交通组织分析,对道路节点功能定位进行了优化。
结合用地和片区交通组织,对公交廊道进行了梳理。
对于原控规范围轨道车站较远处设置有轨道交通车站未考虑轨道交通接驳站点,对部分进口道公交站点进行了优化调整。
对于城市道路横断面进行优化,根据交通出行需求分布调整车道服务对象。
在距离交叉口太近、公交停靠站区域和交叉口展宽等区域严格禁止建筑开口。
结合地形及地块周边禁止建筑开口路段的要求,从区域的角度合理组织交通流,减少开口数量,合理规划开口位置,减少建筑用地区块开口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结合地形、相交道路等级以及优化路网结构对道路坡度进行了优化。
对片区主要节点均结合流量流向预测、公交停靠站、人行系统布局进行了渠化设计。
在不改变原有控规红线宽度的条件下,对交叉口进口道车道宽度优化控制,根据流量流向预测结果分布比例,确定进口道直行、左转、右转的车道数。
根据交口展宽情况,交叉口转角半径根据需求进行优化调整,进口停车线位置也跟着调整位置。
结合片区公交站点的总体布局,将停靠站设在出口道20米以外位置或者设置在进口道展宽段之后至少15米处。
对称布局并错开30米以上,调整了因停靠站设置而全线展宽的问题。
4.总结
区域规划介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具体市政工程设计中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工作环节,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规划控制与管理。
区域规划的目的贯彻、落实上位规划意图;深化和细化规划控制方案;指导下阶段的方案审查和方案设计。
总体来说,道路详细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为精细、科学的规划管理,在道路方面,不仅控制了“用地”,也实实在在的控制了“功能”、“形式”等规划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