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与抗骨质疏松新型药物的研发_章振林

合集下载

骨质疏松症的相关信号通路及其药物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相关信号通路及其药物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相关信号通路及其药物研究进展
胡晟;梁杰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3
【摘要】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骨病,由于骨的形成和吸收之间的平衡被破坏导致损伤骨的微观结构,最终骨脆性增加从而造成骨折风险上升和骨折率增加。

骨骼的吸收与形成与骨骼代谢的动态和平衡息息相关,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影响骨骼代谢的动态和平衡进而影响骨骼重建。

在其涉及的机制中,骨代谢和信号通路是紧密相连的,它们都对骨质疏松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进一步治疗骨质疏松症,在本文中探究了与骨代谢有关的信号通路的研究,重点是
OPG/RANKL/RANK、Wnt/β-catenin和组蛋白酶K信号通路,以及相关的靶点和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总页数】6页(P1853-1858)
【作者】胡晟;梁杰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宜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
【相关文献】
1.骨碎补活性单体成分调控骨质疏松症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2.补肾方药影响骨质疏松症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3.杜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防
治骨质疏松症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4.丹参及其活性单体成分调控骨质疏松症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5.骨质疏松症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脂代谢与骨代谢信号通路及与骨代谢相关疾病的关系:理论进展与热点方向

脂代谢与骨代谢信号通路及与骨代谢相关疾病的关系:理论进展与热点方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文章编号:2095-4344(2018)20-03269-063269·综述·www.CRTER .org柏茂盛,男,1993年生,江苏省盐城市人,汉族,南京大学医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骨科关节置换后无菌性松动的研究。

通讯作者:赵建宁,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解放军南京总医院)骨科,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稿件接受:2017-12-23Bo Mao-sheng, Master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Jinl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Nanjing 2100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ao Jian-ning, Chief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Jinl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Nanjing 2100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脂代谢与骨代谢信号通路及与骨代谢相关疾病的关系: 理论进展与热点方向柏茂盛1,赵建宁1,洪 叶2 (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解放军南京总医院)骨科,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江苏省南京市 210093)DOI:10.3969/j.issn.2095-4344.0231 ORCID: 0000-0003-3452-2547(柏茂盛)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 ,PPARs):是核激素受体家族中的配体激活受体,在不同的物种中已经发现了它的3种亚型,控制许多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属于配体诱导核受体。

中药单体及复方干预mTOR信号通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中药单体及复方干预mTOR信号通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中药单体及复方干预mTOR信号通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Δ陈言1,2*,单留峰3,车文生4,刘昱君2,刘峙岐2,史晓雪2,冯志海1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郑州 450003;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郑州 450003;3.郑州市中医院糖尿病科,郑州 450006;4.郑州人民医院中医科,郑州 450053)中图分类号 R965;R285.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3)23-2934-05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23.21摘要骨质疏松症是导致骨骼弱化、易于骨折的重要原因,西医抗骨质疏松药物并不能逆转其进程,只能减少骨密度的流失,且长期应用伴随一定不良反应,而中医药注重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念,可弥补西医治疗的短板。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参与骨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过程,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多种中药单体(如黄酮类、多糖类、生物碱类等)及中药复方(如补肾活血汤、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等)被证明能够通过调节mTOR信号通路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增强骨细胞自噬,进而延缓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干预mTOR信号通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单体及复方,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提供用药思路。

关键词中药;单体;复方;骨质疏松症;mTOR信号通路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inter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nomer and formula in the mTOR signaling pathway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CHEN Yan1,2,SHAN Liufeng3,CHE Wensheng4,LIU Yujun2,LIU Zhiqi2,SHI Xiaoxue2,FENG Zhihai1(1. Dept. of Endocrin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3,China;2. First College of Clinical Medicine,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03, China;3. Dept. of Diabetes,Zhengzhou Hospital of TCM,Zhengzhou 450006,China;4. Dept. of TCM,Zhengzhou People’s Hospital, Zhengzhou 450053, China)ABSTRACT Osteoporosis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bone weakness and susceptibility to fractures. Anti-osteoporosis drugs of Western medicine cannot reverse its progression,and can only reduce the loss of bone density;long-term use of them is accompanied by certain adverse reaction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cuses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holistic approach,which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Western medicine’s treatment. Th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signaling pathway is involved in the growth,proliferation,and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cells,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osteoporosis.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nomers (such as flavonoids, polysaccharides,alkaloids,etc.)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s (such as Bushen huoxue decoction,Liuwei dihuang pills,Erzhi pills,etc.)have been proven to promote bone formation,inhibit bone resorption,enhance bone cell autophagy,and delay the progression of osteoporosis by regulating the mTOR signaling pathway. Therefore,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nomer and formula that intervene in the mTOR signaling pathway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n order to provide medication ideas f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nomer; formula; osteoporosis; mTOR signaling pathway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质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与抗骨质疏松新型药物的研发

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与抗骨质疏松新型药物的研发

满期 待 ,这些 药 物 的研 发 成 功正 是 保 护 素 ( 0 s t e o p r o t e g e r i n ,O P G ) 可 与
源于 罕见 骨病 致 病基 因 的发 现及 对 R ANK L 结 合 ,阻止R ANK活 化 ,抑 其机 制 的 阐 明 。本 文将 少见 骨 病 致 制破 骨 细胞 活 性 。如 下 一 些少 见 或
骨代 谢相 关 信号 通 路与抗 骨质
疏 松 新 型 药 物 的研 发
上海交 通大 学附 属第 六人民医 猾 顷疏松和骨病科& 骨 尊 { 痛和遗传研究室 章振林
中图分类号 R 6 8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 2 8 0 9 ( 2 0 1 5 ) 1 5 — 0 0 5 2 — 0 4 摘要 最 近有一些新型抗骨质疏松药物 已经研发成功 .这些 药物 正是基于 罕见骨病致病基因的发现 及对机制的阐 明而研发 的。本 文将对少见骨病致病基因及其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阐述 .主要涉及OP G /
碱性磷 酸酶显著增高 。美 国Wh y t e 教 授于2 0 0 2 年首 显 示 川,De n o s u ma b 明 显 降 低 绝 经 后 骨 质 疏 松 患 者
物为 甲状 旁腺 素 。最 近 已经成 功研
a c t i va t o r o f n uc l e a r f a c t o r K B.
和遗传研 究室主任 ,医学博 i
士 、教 授 、主任 医师 、博 士 i
研 究生导 师 , 兼任 中 华 医 学 i会 骨 质疏 松 和 骨 矿 盐疾 病 分 会 副 主任 委 员、 上 海 医 学会 骨 质 疏 松 专 科 分 会 主 任 委 员。 主要 诊 治代 谢 病 骨 病 , 研 究方 向 为代谢 病 骨 病遗 传 机 制 。 以 第一 完 成人 获得 国 i

骨代谢标志物及其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骨代谢标志物及其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骨代谢标志物及其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作者:李雅群侯林王春晓谭江威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20年第28期[摘要] 骨代谢标志物可即时反映机体骨组织新陈代谢情况,将其与骨密度检查相结合,有利于代谢性骨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本文就骨代谢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为骨质疏松临床干预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骨代谢标志物;骨质疏松骨折;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6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0)10(a)-0044-04Bone metabolism markers and the progress when using them in 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LI Yaqun1 HOU Lin2 WANG Chunxiao1 TAN Jiangwei11.Department of Spine Surgery, Yantai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inzhou Medical College,Shandong Province, Yantai 264100, China;2.College of Pharmac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Province,Ji′nan, 250355, China[Abstract] Bone metabolism markers can immediately reflect the metabolism of bone tissue in the body, combine these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evaluation of metabolic bone disease, and realize the individualized precision therapy.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bone metabolism markers are reviewed. It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clinical intervention of osteoporosis.[Key words] Osteoporosis; Bone metabolism marker; Osteoporotic fracture; Research progress骨质疏松症是多原因诱发的全身性骨骼系统退化的代谢性骨病变,以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主要特征[1-2]。

cGAS-STING信号通路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

cGAS-STING信号通路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

cGAS-STING信号通路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
张忠文;赵瑞;齐雅茜;王薇;宋志靖;张浩令
【期刊名称】《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年(卷),期】2024(30)4
【摘要】cGAS-STING信号通路是一种新型的、重要的先天免疫信号通路,其被核酸物质激活,并与其他免疫应答相互作用,在炎症、感染、癌症等多种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期研究发现cGAS-STING参与了各种与年龄相关的肌肉骨骼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对骨代谢产生影响。

然而,在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中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因此,本文综述了cGAS-STING及其下游在OP中的作用机制,为开发OP新的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总页数】5页(P606-610)
【作者】张忠文;赵瑞;齐雅茜;王薇;宋志靖;张浩令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育部敦煌医学与转化重点实验室;马来西亚理科大学高级医学和牙科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0
【相关文献】
1.cGAS-STING信号通路在结肠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2.非洲猪瘟病毒A137R蛋白拮抗cGAS-STING信号通路及其作用机制
3.Hippo信号通路在骨质疏松症中作用
机制的研究进展4.非洲猪瘟病毒D129L蛋白拮抗cGAS-STING信号通路及其作用机制5.肿瘤免疫微环境中cGAS-STING信号通路的细胞间信号传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代谢标志物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骨代谢标志物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骨代谢标志物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郭慧峰;张省亮;潘锋丰;张华;钟远【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刊》【年(卷),期】2011(13)10【摘要】目的:探讨骨代谢标志物与老老年(>80 岁)骨质疏松患者,以及骨质疏松伴有骨折患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骨密度(BMD),并根据有无骨质疏松和骨折将129 例老老年分为无骨质疏松(N-OP) 组,骨质疏松无骨折(OP) 组和骨质疏松伴骨折(OP-F) 组.分别测定各组受试者BMD 和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N-MID),骨碱性磷酸酶(BA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和Ⅰ型胶原C端肽(CTX) 水平.结果:血清BAP 、N-MID 、PINP 和CTX 水平:N-OP 组低于OP 组,OP 组低于OP-F 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与骨质疏松及骨折存在密切的相关性.%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ne metabolism marker andosteoporosis/osteoporotic fracture in very elderly.Methods: We divided 129 subjects into three groups(no osteoporosis group, osteoporotic group, osteoporotic fracture group). The BMD of all subjects was measured by Single-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and in the same time,the serum levels of bone metabllistic markers(BAP,N-MID,PINP,CTX) weremeasured.Results:The serum level of BAP,N-MID,PINP and CTX in OP-F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P group,and OP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N-OP group,the differences are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The serum level of BAP, N-MID,PINP and CTX might b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osteoporosis/osteoporotic fracture in very elderly.【总页数】2页(P1710,1712)【作者】郭慧峰;张省亮;潘锋丰;张华;钟远【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科,上海,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科,上海,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科,上海,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科,上海,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科,上海,2002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相关文献】1.骨代谢标志物25(OH)D3、β-CTX和Total-PⅠNP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髋部脆性骨折诊断中的检测价值 [J], 公爱凤2.三种骨代谢标志物的测定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髋部脆性骨折中的临床价值 [J], 楼慧玲;彭程;陈巧聪3.骨代谢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中的意义 [J], 胡小军;匡荣彬;4.骨代谢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中的意义 [J], 胡小军;匡荣彬5.骨代谢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中的分析 [J], 谢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及与之相关骨质疏松药物研究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及与之相关骨质疏松药物研究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及与之相关骨质疏松药物研究楼超;陈鸿亮;徐华梓【期刊名称】《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bone tissues, which is primarily realized through the regulation of 3 types of inhibitors: sclerostin, dickkopfs( DKKs ) , and 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s ( SFRPs) .Moreover, the pathway-targeted drugs that promoting the bone formation, such as sclerostin monoclonal antibody ( AMG 785) and DKK1 monoclonal antibody (RH2-18), a re in animal and Phase Ⅲ clinical trial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its function and mechanism in bone metabolism, and the researches of pathway-targeted drugs.%目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维持骨组织平衡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调节信号通路过程中的三类抑制物实现,分别为Sclerostin、Dickkopfs ( DKKs)、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s ( SFRP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 药品评价 2015年第12卷第15期引 言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疾病,罹患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其最大危害是会引起脆性骨折。

因此,对骨质疏松的治疗目标是降低首次骨折或再次骨折的发生风险。

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按机制可以分为抑制骨吸收和增加骨形成两类药物,抑制骨吸收代表药物是双膦酸盐类,而促进骨形成代表药物为甲状旁腺素。

最近已经成功研发出一批新型抗骨质疏松药物,有些已经或者即将上市,我们对此充满期待,这些药物的研发成功正是源于罕见骨病致病基因的发现及对其机制的阐明。

本文将少见骨病致病基因及其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阐述,主要涉及OPG/RNKL/RANK 、WNT Wnt/β-catenin 和组织蛋白酶K 信号通路,及与之相关的抗骨质疏松新型药物。

OPG/RNKL/RANK信号通路该通路较早被学者们认识,不但涉及骨骼系统,而且对免疫、血液系统等均有重要作用。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 ,NF-κB)受体活化素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 ,RANKL)与NF-κB 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RANK)结合后激活NF-κB ,促进破骨细胞的生成、分化和成熟,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 ,OPG)可与RANKL 结合,阻止RANK 活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如下一些少见或罕见遗传性骨病致病基因均涉及该通路。

1. OPG 基因突变青少年性畸形性骨炎(juvenileB one metabolism related signal pathwayand study of anti osteoporosis drugs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与抗骨质疏松新型药物的研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科&骨代谢病和遗传研究室 章振林中图分类号 R6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809(2015)15-0052-04摘要 最近有一些新型抗骨质疏松药物已经研发成功,这些药物正是基于罕见骨病致病基因的发现及对机制的阐明而研发的。

本文将对少见骨病致病基因及其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阐述,主要涉及OPG/RNKL/RANK 、WNT Wnt/β-catenin 和组织蛋白酶K 信号通路及与之相关的抗骨质疏松新型药物。

关键词 OPG/RNKL/RANK ;WNT Wnt/β-catenin ;组织蛋白酶K ;信号通路;骨质疏松药物Paget disease of bone)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同于经典型畸形性骨炎,前者在出生后或婴幼儿时期即起病,由于破骨细胞功能增强,骨吸收显著增加,导致骨溶解和疏松、骨骼弯曲畸形,同时常伴骨折、血碱性磷酸酶显著增高。

美国Whyte教授于2002年首先鉴定到致病基因OPG[1]。

OPG基因突变后,OPG 与RANKL结合功能丢失,而RANKL和RANK结合,促使破骨细胞过多活化,骨吸收大大增加。

2. RANK基因突变该基因突变导致早发性畸形性骨炎(early onset Paget's disease of bone),非常罕见,迄今仅有3个家族报告[2-4],第一个家系是日本人。

英国Ralston等[2]于2003年鉴定到RANK突变,呈常显遗传方式,该家系患者发病很早,10岁左右,表现为多骨骼受累,以骨溶解为特征,与其他类型畸形性骨炎区别还在于双手指关节膨大、下颌骨膨大。

我们2008年[3]报告一个汉族家系鉴定到RANK基因第一外显子27bp重复突变,与上述家系不同之处是双手指关节膨大出现得较晚,在38岁以后。

该疾病需要与家族性膨胀性骨溶解(familial expansile osteolysis,FEO)鉴别,后者也呈常显遗传,但主要累及长骨,表现为显著骨膨大和骨溶解,由RANK突变第一外显子18bp重复突变引起[5]。

RNAK信号肽区域重复突变,导致RANK活性显著增加,致使破骨细胞功能增强,表现为骨吸收、骨溶解等。

3. RANKL基因突变RANKL基因纯合突变导致的骨硬化症伴低γ球蛋白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型遗传性骨硬化症。

Guerrini等[6]报告发病机制是破骨细胞功能低下、骨吸收下降,显然与上述OPG或RANK基因突变导致破骨细胞功能增强的机制正好相反。

显然,上述3个基因突变引起以破骨细胞活性显著增加或者减低为特征的骨病,即以骨吸收增加为特征的畸形性骨炎、家族性膨胀性骨溶解和以骨吸收降低为特征的骨硬化症,可见OPG/RANK/RANKL通路在破骨细胞活化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基于对上述罕见遗传性骨病和致病基因的认识,才研发了RANKL单克隆抗体,即狄诺塞麦(Denosumab),其与RANKL结合,阻止了RANK和RANKL结合,导致破骨细胞功能下降,抑制骨吸收,从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

已经完成的3年随机对照试验(FREEDOM)结果显示[7],Denosumab明显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新发影像学椎体骨折和髋部骨折的发生风险。

随后的FREEDOM延长试验[8]对4550例绝经后妇女使用Denosumab治疗5年后发现,骨转换指标可维持在低水平、骨密度显著增加(腰椎和全髋部骨密度分别增加14%和7%)以及骨折风险降低。

为期8年的2期临床试验[9]结果显示,腰椎和全髋部骨密度与基线时比较分别增加16.5%和6.8%,血清骨吸收指标beta-CTX下降达到65%。

2013年LANCET报告了一组随机对照试验[10],三组分别使用PTH 20μg/d,Denosumab 60mg/次、6月1次,另外一组为两组药物联合应用。

1年后结果显示,联合应用组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部骨密度增加显著高于其他单独应用组,上述部位骨密度分别比基线时增加9.1%、4.2%和4.9%。

本研究提示PTH 联合Denosumab治疗取得的骨密度上升超过以往报道的其他治疗。

因此,联合治疗对于高骨折风险的骨质疏松患者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

在国内,由本人牵头联合十多家三甲医院也对安进(Amgen)公司研发的Denosumab进行了Ⅲ期临床试验。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Wnt信号系统对骨代谢具有重要作用的认识,源于对两类遗传性骨代谢病的分子机制的阐明,即2001年Cell杂志[11]报道的骨质疏松伴假性神经胶质瘤综合征(osteoporosis pseudoglioma syndrome,OPPG)。

该研究鉴定到低密度脂蛋白相关蛋白5(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5,LRP5)纯合突变为功能丢失之突变;随后,两个独立研究[12,13]均发现高骨密度综合征,也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骨硬化症1型,致病基因也是LRP5,为功能增强性杂合突变。

我们也曾报道1个汉族患病家系[14]。

LRP5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具有负调节作用,不同突变呈现出骨形成下降或增加的表现。

至此,确立了Wnt/β-catenin通路对骨代谢的重要地位。

而几乎相同时期,2001年发现硬化性骨2015年第12卷第15期药品评价 53病(bone dysplasia sclerosteosis)和Van Buchem病致病基因为硬骨素(SOST)基因[15,16],该基因编码蛋白为骨硬化素(sclerostin)。

骨硬化素就是通过对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的负调节作用降低骨形成,而功能丢失性突变,促使骨形成显著增加,导致骨密度显著增加,而骨折风险并没有增加。

正是基于上述疾病分子机制的阐明以及对骨硬化素促进骨形成作用的深入理解,最近国外大制药公司研发了血清骨硬化素单克隆抗体(Romosozumab),就目前临床试验结果来言,是非常有前景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

2014年NEJM报告了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17],该研究将419名55~85岁低骨量(腰椎或股骨颈或全髋BMD T值为-3.5~-2.0SD)绝经后妇女随机分成8组,分别接受不同剂量Romosozumab、阿仑膦酸钠、特立帕肽和安慰剂治疗1年。

结果显示,所有Romosozumab组均显著增加各部位骨密度,其中每3个月皮下注射210mg 组增加腰椎BMD为11.3%、阿仑膦酸钠组增加4.1%、特立帕肽(甲状旁腺素)组增加7.1%、安慰对照组下降0.1%,同时Romosozumab组显示出短暂地增加骨形成指标、持久地抑制骨吸收指标的优势,同时没有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显然,Romosozumab升高骨密度的疗效要高于骨吸收抑制剂——阿仑膦酸钠和骨形成促进剂——特立帕肽。

该药物预计明年在中国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组织蛋白酶K通路对于组织蛋白K(cathepsin K,CTSK)对骨代谢的影响源自致密性成骨不全(pycnodysostosis),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为头颅畸形(包括宽颅缝)、肢端骨质溶解以及全身性骨骼发生均匀性致密性骨硬化,可以伴有锁骨发育不全,容易发生骨折。

Maroteaux和Lamy于1962年首次报道该病,1996年Gelb等[18]鉴定到致病基因是CTSK,存在无义突变、错义突变等,以致其编码蛋白功能丢失。

2013年我们在1例非近亲婚配男性先证者鉴定到CTSK基因R122Q 纯合突变[19]。

CTSK是破骨细胞中表达量最高、溶骨活性最强的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对包括Ⅰ型和Ⅱ型胶原蛋白等骨基质蛋白具有降解作用。

因此,抑制破骨细胞内的CTSK,可以降低骨吸收、增加骨量。

为此,美国默克公司、瑞士诺华公司和英国GSK公司相继研发了选择性CTSK拮抗剂,分别为Odanacatib、Relacatib和Balicatib。

一项为期5年Odanacatib(ODN)对绝经后妇女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影响的临床试验[20]显示,接受5年ODN 10~50mg/周的受试者,腰椎和髋部BMD持续上升。

13例接受ODN 50mg连续5年的受试者,平均腰椎BMD变化百分比(95%CI)为11.9%(7.2%~16.5%),而前2年接受ODN 50mg而后3年改为安慰剂的受试者(14例)平均腰椎BMD变化百分比(95%CI)为0.4%(3.1%~2.3%);在连续接受ODN 的受试者中(10~50mg,26~29例),在第5年与基线相比,骨吸收指标——尿Ⅰ型胶原氦基末端肽/肌酐比值和血清C末端肽的下降百分比的几何均数达55%左右,而骨形成指标包括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SAP)和1型前胶原氨基端肽(amino-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1NP)则接近基线水平,无明显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