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台市2017-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有解析
【推荐必做】河北省邢台市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

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4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于“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
而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
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花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
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的有机统一,它既关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关涉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更包括我们当下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
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
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的,例如,现在的一些以宣传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一描写历史上某些著名的君主,他们似乎就成了充满人情味、忧国忧民的典范,是现代人应该无条件效法的。
一些研究某个朝代历史的著作,则把这个朝代说得如何宽松、自由、高雅以至尽善尽美,作者甚至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生活在那个朝代。
这就完全违背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告诫。
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

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带钩,即挂钩,又称“犀比”,是古代人们用于服饰中挂钩的器物,类似今天我们的皮带卡,材质种类繁多,有铜、金、银、玉、石等。
它由钧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
钩首用于钩连,钩钮则起固定作用,形制也是多种多样:钩首有龙首、螭首、马首、禽首等;钩身有长条形、S形、方扁形、椭圆形等。
带钩的发展历史悠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秦汉以后广为流行,先秦《诗经·曹风》中有“淑人君子,其带伊丝”的记载,西汉《淮南子·说林训》中提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
带钩本质就是现今的纽扣,它是我国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服装上不可缺少的配件。
带钩随着服饰的演变而发展,对推动我国服饰的改革、发展都发挥过重大作用。
我国纽扣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还表现出它的材质美、造型美、装饰美,在服装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了服饰文化的独特风格与魅力。
如何来鉴别玉带钩,那就得从我国历代玉带钩的发晨特征说起,因为从早期开始,玉带钩的形制和纹饰大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素面到纹饰、从粗糙到精致的发展过程。
如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带钩,短而宽,正面呈长方形,两端下卷,一端两侧对钻而成的圆孔,另一端卷成弯钩形,素面。
这是我国玉带钩的初始状态。
至春秋战国,玉带钩形制有所发展,这时的玉带钩已具备钩首、钩身、钩钮三个部分,而且因为这时衣着形制发生重大变化,开始出现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服装。
这种服装制度的改革,给带钩的使用与流行带来了契机。
秦汉时期的玉带钩,制作开始讲究,刀法简朴大气,琢磨精而细膩,紋饰开始多变,钩首颈部渐细长,钩身宽而略薄,钮端多呈扁平状的椭圆形,钩首着力突出禽鸟或兽的动态美感,同时出现浅浮雕卷云纹,钩身出现琵琶形。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扫描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2.【答案】A【解析】“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在文中没有依据。
3.【答案】C【解析】应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4. 【答案】B【解析】B项中“以挽回自主的权利”错。
5.参考答案: ①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②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每点2分)6.参考答案:①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或:诚恳、坚贞、含忍)(3分)②最终要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业。
(2分)7.【答案】C E 【解析】C项,“一辈子都没有忘记”错,文章第四部分写到她无法回忆他年轻时的容貌;E项分析过度,小女孩的哭泣一方面是由于只有5岁年纪太小看到英雄的外表而害怕,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发现眼前的英雄和心中想象的反差过于巨大而哭泣。
(每项2分)8.参考答案:①写出了英雄在生活中已经归于平凡,甚至卑微,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失望和痛惜;②和英雄的壮烈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英雄的伟大。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9.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我”是英雄生活变迁的见证人,通过“我”与英雄的几次巧合相见,串连起了英雄的一生,叙事清晰,结构紧凑,主次分明。
②从人物塑造上,衬托出了英雄形象。
通过“我”丰富的心理活动和真切感受衬托了英雄的伟大以及一度的卑微地位和弱势境遇。
③从主题上,通过“我”的感受突出当年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之热烈,并反衬当下英雄被漠视的遭遇,在强烈的对比中,启人深思,深化主题。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10.【答案】B【解析】原文断句为: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11.【答案】C【解析】两句中“臧否”的含义不同。
12.【答案】B【解析】“因此害苦了自己甚至获罪”错。
13.(1)只有他的堂兄阮文业常常称赞佩服他,认为他超过了自己,因此大家也都一齐称赞他的奇异才能。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扫描版)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扫描版)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B项,韩非子的看法是“侠以武犯禁”,而“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是作者的看法。
C项,聂政、荆轲不能称之为侠,并非没有担当精神,而是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是一种工作。
D项,过于绝对,原文信息为“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只是“很少”。
2.【答案】D【解析】“揭示了本文写作目的:希望中国武侠电影强大”错误。
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侠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尽管文章对“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表达了遗憾忧虑,但只是文章的一个内容,不能以此推断这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3.【答案】A【解析】两者“并无共同之处”的推断有误。
第二自然段中提到西方的骑士等在中国有“侠缘”,可以推断他们之间应有共同之处。
4.【答案】B【解析】“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说法片面,主要是因为唐力好学,经常偷偷摸摸地听课。
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可知,此时老学究就有意收他为徒了。
5.【参考答案】①聪明好学,机智勇敢。
放牛之余偷听上课,最终学有所成;土匪来了给村人报信后,自己“再去缠一缠”土匪。
②责任心强,勇于担当。
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勤学苦练;自己豁出命去也要保护学生。
③忠于职守,甘于淡泊。
不忍心弃下学生不管,谢绝张猛子去省城发展的邀请。
(答出一点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6.【参考答案】①第一次是真土匪,洗劫了村子,骂骂咧咧;第二次是被误认为“土匪”的工农红军,秋毫无犯,待人礼貌。
两次事件相互照应,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②两次事件也从不同侧面突出展现了唐力的形象特点。
③真假土匪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光辉形象,深化了小说主题。
(答出一点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7.【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这些数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不正确。
邢台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第三次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
而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
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花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的有机统一,它既关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关涉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更包括我们当下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
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
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的,例如,现在的一些以宣传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一描写历史上某些著名的君主,他们似乎就成了充满人情味、忧国忧民的典范,是现代人应该无条件效法的。
一些研究某个朝代历史的著作,则把这个朝代说得如何宽松、自由、高雅以至尽善尽美,作者甚至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生活在那个朝代.这就完全违背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告诫.那么,在对待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繁荣发展我们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两者的关系上,如何能够真正地做到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和繁荣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根基;另一方面又必须以建设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pdf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的“见”必为“直觉”。
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
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
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
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
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
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
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
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
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
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想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
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
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
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
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
河北省邢台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2021年整理)

河北省邢台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邢台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邢台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的全部内容。
河北省邢台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2021年整理)

河北省邢台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邢台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邢台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的全部内容。
河北省邢台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邢台市2017-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有解析)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4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于“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
而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
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花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
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的有机统一,它既关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关涉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更包括我们当下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
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
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的,例如,现在的一些以宣传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一描写历史上某些著名的君主,他们似乎就成了充满人情味、忧国忧民的典范,是现代人应该无条件效法的。
一些研究某个朝代历史的著作,则把这个朝代说得如何宽松、自由、高雅以至尽善尽美,作者甚至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生活在那个朝代。
这就完全违背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告诫。
那么,在对待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繁荣发展我们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两者的关系上,如何能够真正地做到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和繁荣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根基;另一方面又必须以建设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持和价值动力。
(摘编自唐凯麟《文化自信三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民族坚守、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
B.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而不是通俗文化以及流行文化。
C.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唯—源泉就是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我们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作了概括说明。
B.对“中华文化”,文章侧重解说了它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又存在不同区分的特征。
C.文章以一些作家对古代某些帝王的描写为例,说明这些典范是现代人难以效法的。
D.结尾阐述了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同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构成不同民族的文化,这是“文化”概念的一种理解,“文化”概念还有不同的解释。
B.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对“文化自信”内涵的一种解说。
C.不管是以宣传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学和影视创作,还是研究某个朝代的历史著作,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只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持和价值动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碗孙君飞我们的村庄,如一只大碗倒扣在岗上。
在每户人家的榆木、橡木、松木、柏木橱柜里,也倒扣着一只只碗。
最大口的碗,需要用两只手恭恭敬敬地捧起来,最小口的碗,连刚学会吃饭的孩子也能够稳稳当当地拿捏在自己的手心里。
富有的人家,他们打开橱柜,我曾经看到琳琅满目的大碗小碗摆满了整整一层甚至更多层。
那些瓷碗洁白如雪,质地细腻,散发着柔和的亮光,在釉下彩绘着清新如洗的婆婆纳、蔷薇和兰草。
那些包着浆的铜碗,主人的手将碗口摩挲得锃亮。
更让我惊奇的是有一次,我还看到一对倒扣着的银碗,凸起的花纹,雕刻的也许是优美卷曲的葡萄藤,也许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某种喜欢卷曲着生长的花草……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端着银碗喝汤吃饭,只在故事里听闻过。
故事里还讲银碗甚至能够验毒,这又是怎样陌生、曲折的体验?这只银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在家里,母亲做好饭,我像往常那样,帮她从榆木橱柜的暗格里拿出属于我们的粗瓷碗、盘子,以及父亲的黑釉黄陶酒碟。
它们散发着沉默的亚光,或者闪出直率的光斑,我明显感到它们的粗糙和寻常。
盛在粗瓷碗里的家常小米粥很快烫到我的手指,然而我的内心仍然很安静,仍然像往常那样把第一碗饭小心翼翼地端到父亲的面前。
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从日出后端上一只粗瓷碗开始,到日落后放下一只粗瓷碗结束。
太阳是所有人的大时钟,饭碗是我家的小时钟。
父母也见识过别人家的银碗吧,再往前追溯,在爷爷奶奶跟他们分家后,他们去集市购买新家的必需品时,也向往过那种细瓷白碗、精致的釉下彩器皿吧。
可是他们只能带回这种粗瓷碗、粗瓷盘子,因为便宜,因为简陋的房屋内只放一只银碗、几只细瓷碗,而没有其它精美物品同它们交相辉映,它们也会黯然失色。
我们的生活称得上穷苦,碗内常常盛着粗粮,盘内常常放着青菜。
但是这种生活也很结实牢靠,犹如日益粗壮的树木用根须紧紧地抓住了下面的泥土,大家都抱成团,共同抗击着风雨。
每一天晚上,庄稼地里的农活都完成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坐下来,踏踏实实地端起饭碗吃饭,偶尔谈起一个计划,严肃的父亲也会纠正一下哪个孩子端碗的姿势不对——这时候我并不在乎自己端的是什么碗,也不在乎能不能顿顿吃到肉。
仅仅在别人家里见到过一次银碗,这改变不了我们已经拥有的生活,也改变不了我坐在父母的对面默默吃饭、需要说话时便认真应答的踏实和安宁。
谁会在这时候羡慕别人家的银碗呢?父亲和母亲也从来没有用别人家的银碗来激励自家的孩子。
一个热爱劳动,对生活永远抱有希望的人,又坚持端着属于自己的饭碗吃饭,这就是他的尊贵和坚强。
我从堪称庄稼好手的父亲身上懂得这一点,我从含辛茹苦的母亲身上也学到这一点。
雕刻着卷曲纹的银碗还会在我的眼前闪现,好似在提醒我别忘记它。
我一直未曾渴望拥有这样一只银碗。
听说有的人家还珍藏着更精美更贵重的玉碗,在夜晚会发出莹莹的蓝光,我的梦想也没有被它激起多少涟漪。
我并非不喜爱银碗玉碗,它们在我的心目中是美的创造,我仍会为它们的工艺和传说激动,谁不愿改变自己的家园和生活呢?但我从父母那里知道,整体的更新比局部的点缀更值得追求,人的充沛比物的替换更重要。
我们可以倾尽所有买回一只银碗,但是银碗里却空空荡荡,这又有什么意义?父亲说,即使我们穷得只能变卖家里的梁木砖瓦,也要让你们上好学、读完书。
后来,家里的孩子们陆续从学校里走出来,自力更生,建立小家。
大家一起在老家原来的地方盖起新的宽敞的房子,橱柜里的碗也摆放整齐,有细瓷白碗,有来自瓷都的釉下彩名碗,有木碗、塑料碗、不锈钢碗,有单层散热快的碗、双层保温的碗,还有微波炉碗。
可仍旧没有用来喝汤的银碗、用来传家的玉碗,现在的生活仍旧不需要它们来体现意义、增添光彩。
在每年春节,能够一个不少地围坐下来,热热闹闹地吃顿饭,这时候更不需要谈论银碗与玉碗了。
碗前面的每一个字都不重要,碗后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故事都价值连城。
(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写各户人家的用不同木材制作的橱柜,实际上暗示着贫富不均的人家里,倒扣着一只只不同的碗,为下文做铺垫。
B.第五段用“一只粗瓷碗”的端上与放下,代表一天的开始与结束,生动形象,突出了日子普普通通的特点,也突出了碗的“小时钟”的作用。
C.文章前面说“这只银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后面说“我不再渴望拥有这样一只银碗”,前后态度的变化表明作者思想的成熟。
D.文中写严肃的父亲纠正孩子端碗的姿势,所表达的意思是应该保持安宁的心境,更有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日子的意味。
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5分)(1)但是这种生活也很结实牢靠,犹如日益粗壮的树木用根须紧紧地抓住了下面的泥土,大家都抱成团,共同抗击着风雨。
(2)碗前面的每一个字都不重要,碗后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故事都价值连城。
6.标题“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有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霍松林先生1921年9月29日生于甘肃。
根据《青春集》及《松林回忆录》记载,其父16岁就中了秀才,接着进陇南书院深造,科举制度废除后回乡教书。
霍先生12岁以前是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幼时父亲教给他的第一首诗。
“一首诗把从一到十的数字巧妙地组织在诗句中,有景有情,好认易记,平仄也合律。
”在幼年的霍松林看来,这不止有趣,甚至神奇。
读书是他当时最大的乐趣。
父亲先教霍松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主要是认字;然后循序渐进,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幼学故事琼林》《诗经》《子史精华》《古文观止》《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等。
他六七岁学作诗作文,懂得了汉语的平仄,也会对对子,作诗从五古、七古、杂言体开始,然后到律诗,逐渐成熟。
十二岁以后进入全县最好的学校新阳小学四年级上学,接受现代教育。
对于童年时代的背诵,霍先生后来说,这样的确有好处:第一,养成了背书的习惯,也积累了背书的经验;第二,童年背诵的东西当时虽然不懂或不大懂,但在以后的学习中重复出现,或遇到有关联的问题,就逐渐懂了。
第三,那些经过反复背诵、后来逐渐弄懂了的东西,涉及文史哲等许多方面,这就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