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月考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暮霭(ǎi)愠怒(yùn)瑰怪(guī)纤维(xiān)B. 粗犷(guǎng)脊梁(jǐ)拓印(tà)炽热(chì)C. 憾慨(kǎi)琼瑶(qióng)暮霭(ǎi)聊赖(liáo)D. 殷红(yān)蹙眉(cù)悲怆(chuàng)铁锹(qiāo)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崇山峻岭草长莺飞娇生惯养良辰美景B. 狼籍一片既往不咎眼花缭乱气息奄奄C. 呕心沥血一筹莫展自食其果融会贯通D. 专心至志走投无路不卑不亢休戚相关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诸葛亮舌战群儒,显示了他卓越的口才和广博的学识,不愧为一代名相。
B. 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超过了90分。
C. 我们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D. 文艺创作要勇于突破旧框框,才能提高质量,繁荣创作。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时,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他们都是在这种清幽的境界里度过每一个夏天的。
②而且,一到夏天,这个城市好像完全属于苏州人。
③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④所以,苏州园林不可能十全十美,完美无缺。
⑤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没有不受到苏州园林影响的。
A. ②①③⑤④B. ③①②⑤④C. ①③⑤②④D. ③⑤①②④5.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呼——呼——”风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仿佛要把整个山谷都掀翻过来。
B. 看到画上的“双喜临门”,我立刻想到了《西厢记》中“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的情景。
C. 母亲说:“你这样做,就是对我最大的关心,也是对我最大的爱护。
”D. 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幽默风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郑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月考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1.【答案】B【解析】“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错,材料一第一段“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可看出原文是“可能会”。
故选:B。
2.【答案】C【解析】“为了正面证明‘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可和重视”错。
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即“诗人的语言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故选:C。
3.【答案】D【解析】先看“无理而妙”。
材料二第一段“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A.“春风”不知离别之苦,也不能决定柳条是否发青。
李白却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春风不让柳条发青,怕离别之人又饱受别离的苦楚,从物的角度表现“无理而妙”。
B.不忿:恼恨、嫌恶。
思妇久盼归人,出门眺望,未见亲人,把失望迁怒于啼叫的喜鹊,表现其盼归之苦,无理而妙。
C.花不能“弄”影,此处用拟人手法,暗示有风。
一个“弄”字,生动细致地写出晚风吹拂时花影晃动之态,无理而妙。
D.是现实主义表达,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故选:D。
4.【答案】①材料一从逻辑内涵的角度强调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理性精神。
②材料二从逻辑运用的角度强调语言艺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达到“无理而妙”的效果,而“无理而妙”是建立在深邃的逻辑基础上的智慧和能力。
5.【答案】大前提: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
小前提:我是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
结论:我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4分)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雅礼集团2024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
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
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
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
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
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
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
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他们从对恶事的无知中得到的益处,比别人从对美德的认识中得到的益处多得多。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共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峥嵘(zhēng róng)B. 彳亍(chì chù)C. 踯躅(zhí zhú)D. 瞋目(chēng mù)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峥嵘岁月,何惧风流B.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C.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夕峥嵘岁月稠D.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这个人说话总是夸大其词,令人难以置信。
B.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
C.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小王同学如丧考妣,悲痛欲绝。
D. 小李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畏首畏尾,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4-5. (略,涉及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等)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6.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__________》、《颂》三部分。
8. “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9-10. (略,涉及古诗文名句默写)三、简答题(共10分)11. 简述《劝学》中荀子关于学习的重要性的观点。
(4分)12. 分析《师说》中韩愈关于择师标准的论述。
(6分)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提供一篇现代文阅读材料,如散文、小说节选等,设置4-5道小题,涉及内容理解、语言赏析、主旨概括等)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提供一篇课外文言文短文,设置4-5道小题,包括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第三部分:写作(共30分)四、作文题目:以“梦想与坚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24年9月高二语文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死交锋吕啸天北方八月的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一场鹅毛大雪。
汉军驻扎的秃柳营几乎被大雪所覆盖。
锋利的长枪枪头挂满了雪花,在夜中发出炫目的青光,有些刺眼。
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
这个时候,匈奴军元帅呼韩武扬正在帐中喝酒。
他一人喝掉了两瓶烈性的胡冰烧,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但没有驱散他心中的郁闷。
开春之后,他受单于之命,率二十万大军,从西城长驱而入,占领了河西,打通了入侵汉朝的一条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通道。
汉军派出两路人马反击匈奴。
前锋八万人马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后路军五万人马由征西大将军卫青统领。
霍去病率领的前锋八万人马在离河西匈奴军三四十里外的单旗镇扎营。
呼韩武扬这时才相信汉军的前锋统帅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这位要统兵入侵汉朝、二十余年征战沙场的胡将,兴奋得连呼:今夜就去劫营,杀霍去病一个人仰马翻!呼韩武扬派前锋呼韩元率五万人马连夜突袭汉军。
半夜时分,一脸血污的呼韩元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说:汉军早有准备,偷袭不成,反而折损了一万人马。
呼韩武扬暗暗惊讶: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在接下来的交锋中,霍去病采用派出小股军队扰乱敌军,敌军追击再用伏兵消灭的办法,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
匈奴军士气低落,呼韩武扬率兵退驻漠北。
霍去病率兵追击,在漠北匈奴军三十里外的秃柳营扎营。
两军形成对峙局面。
霍去病在等卫青的后路军前来支援,两军会合后,再一举出击,将匈奴军赶出边塞。
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已经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
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将和他率领的仅八万人马。
呼韩武扬觉得作为匈奴最骁勇的大将,这是他统兵征战以来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创,也是他生命中的奇耻大辱。
呼韩式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和” 强调和谐、协调、平衡,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 体现为一种包容、宽厚的态度。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这种“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避免冲突和对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 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 的理念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追求“政通人和” 的理想境界,通过推行仁政、德治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和” 的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和” 理念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
C.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和” 的理念。
D.“和” 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和” 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推荐文章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联考试卷及答案热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及答案热度:八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热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月考试卷及答案热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热度:在复习高语文月考时适当做语文月考试卷,有助于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语文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
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
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
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
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
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漩涡地带。
整个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海技师学院综合高中部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种。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注意:请考生将正确答案统一填写在第Ⅱ卷前的表格内,答在第Ⅰ卷上,无效。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每组划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媲美(pì) 勘察(kān) 炽热(zhì) 喋血(diã)B.浸渍(zì) 涡流(wō) 菲薄(fěi)推崇(chóng)C.寥落(liáo) 应和(hâ) 恫吓(xià) 粜卖(tiào)D.廊庑(wǔ)梁枋(fāng) 嬗变(tán) 裹挟(xiã)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真知灼见桀骜不驯广有羽翼天作之合B.出类拔粹单调枯燥骇人听闻横征暴敛C.悠然自得按步就班乌合之众成王败寇D.名副其实惨淡经营荒草萋萋以暴治暴3.下列各项中,对划线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锱铢必较(古代很小的度量单位)长治久安(治理)无与伦比(同类)殒身不恤(顾虑)B.长歌当哭(应当)沉沦之渐(沾染)左睇右盼(看)词近旨远(意义)C.横征暴敛(征收)恢复旧观(观察)万变不离其宗(宗旨)金石可镂(雕刻)D.不欺暗室(昧心)开蒙识谱(儿童开始识字)神乎其神(神妙)出离愤怒(超出)4.下列句子中,划线处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我们经过一个美轮美奂的宏丽华厦,开车的告诉我们说这是西人和本地富翁的住宅区域。
B.为迎接学校首届文化节,他们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出反映校园生活的话剧。
C.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莫衷一是。
D.我反复申明不想加人校足球队,你偏要我加入,这不是差强人意吗?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就是“百花齐放”。
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 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
我们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A.虽然而且因为但因此还B.但是也即使且既又C.尽管并且既然但一边一边D.但是还虽然但既又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将是世界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
B.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
C.要尽快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关键问题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引导学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D.国外媒体认为,中国政府希望借60周年庆典传达一个清楚的信息,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重新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国际力量。
7.选出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
(排比)B.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
(对偶)C.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
(借代)D.事物总是有两方面,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比喻)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不知道历史上许多有贡献的很会独立思考的人物,他们的这种能力是怎样锻炼出来的?B.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C.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
D.“我最喜欢分析字眼,”难为情地微笑了一下,守林人忽然说:“真奇怪!有时候一个字儿缠住你,弄得你坐立不安。
”9.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笛卡尔是法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和哲学家。
(2)只是渊博的人见解比较深刻,思考比较,而且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常有远见,预测也比较正确。
(3)爱因斯坦抓住“质量”、“同时性”等概念,哥白尼批判“地球中心说”,都取得了辉煌的。
A.卓著周密成就 B.卓越细密成绩C.卓越周密成就 D.卓著细密成就10.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俄罗斯语言只对那无限热爱自己的人民,了解他们到“入骨”的程度、而且感觉到我们的土地的玄秘的美德人,才会全部展示出它的真正的奇幻性和丰富性来。
(议论)B.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叙述)C.他的学习热情很高,成绩优秀,数学尤其出类拔萃。
除了学校中的功课外,他还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
(叙述)D.工商文明是一种与“官本位”完全对立的“商本位”文化。
所谓商本位,是指按工商业的基本原则来管理社会事务,工商业者之间的竞争以契约和计算为基础,比的是技术、创新、成本、质量、价格、服务,而不是比谁的权力最大、谁离权力中心最近。
(说明)11.下列关于写作知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求职应聘信一般由五部分组成,即称谓、正文、祝颂语、落款、附件。
如果不列附件,就可视为已经完成写作。
B.广告语的位置比较自由,它可以独立出现在广告的任何一个位置,一般情况下独立于正文之外,作为广告相对独立的一部分。
C.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主要写调査研究所得的具体情况、做法和经验。
可用横式结构或纵横结构。
D.预约访谈,首先要恰当得体地表达访谈原由,确定具体的访谈时间、地点和方式。
预约前应认真思考预约内容,最好列出提纲。
预约过程中要多协商,以消除被访者的顾虑,争取被访者的支持。
12.下列各项中,作品、出处、国籍、作者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俄罗斯白银时代诗选》俄国巴尔蒙特B.《小树林中的泉水》《林中水滴》苏联帕乌斯托夫斯基C.《工商文明的基因》《读者》中国李炜光D.《记念刘和珍君》《华盖集续编》中国鲁迅13.下列关于课文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在一个“新”字》谈创新,而文章却谈独立思考。
这是因为作者认为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B.《寻梦者》这首诗在结构和语言上,具有重叠复沓、一唱三叹的美感,形成了“起势——蓄势——升华”的诗格形式C.《亡人逸事》的作者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孙犁,“亡人”是指他的妻子,此文除了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感激、怜爱、思念之情外,没有其他的感情。
D.《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视野开阔,例证典型,围绕中心选择大量材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现代诗的形式较为自由,内涵更具开放性,重视意象的经营超过修辞。
B.《现代》、《新诗》、《小雅》、《诗志》杂志是20世纪30年代刊登现代诗派的主要载体。
C.现代诗派在风格上不受韵律限制,但较为重视格律,手法上多用象征明喻等表达方式,诗歌的内容以自我心灵的感受为主。
D.现代诗按照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按照形式可以分为格律诗与自由诗。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科技论文的特点:一是学术性,二是创新性,三是科学性。
B.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C.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
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法。
D.音乐评论是音乐生活中一种专门活动,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通过评论以书面文字或口头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褒贬、要求、评价、展望、回顾等的一种特殊方式。
二、阅读理解(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
”这是德国谚语,不是普遍真理,然而它指出了值得注意的倾向。
历史上有些重大错误,就是这两种倾向相结合的产物。
青年人满怀希望,向往将来,进取心强,求知心切。
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的:。
这些优点是极可宝贵的。
不过,由于经验不足,思虑不周,受骗上省者,也大有人在。
因此,自觉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是一件大事。
进一步说,许多实践活动的共同要求是“创新”:或者发现新事物,或者发明新器狐,或者建立新理论,或者写出新作品。
总之,贵在一个“新”字。
而“新”,自然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要创新,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
说“独立思考”,好像与“向群众学习”相矛盾,离群众越远越好;说“独立思考”,好像必须想入非非,越稀奇古斧越好。
其实都不对。
善于思考的人,既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又能超越前人的思想,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提出切合实际的真知灼见。
相反,不向群众学习,不从实际出发,一味坚持错误的主观成见,决不会产生正确的思想。
历史上许多有贡献的人物,都很会独立思考,他们这种能力是怎样锻炼出来的呢?16.这一语段选自课文()A.《过万重山漫想》B.《贵在一个“新”字》C.《独立思考》D.《品质》17.根据文意,第2段横线处填写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A.少年人如朝阳,如铁路,如乳虎,如白兰地酒,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
B.少年人如朝阳,如长江之初发源,如乳虎,如铁路,如白兰地酒,如春前之草。
C.少年人如朝阳,如乳虎,如铁路,如白兰地酒,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
D.少年人如朝阳,如乳虎,如铁路,如春前之草,如白兰地酒,如长江之初发源。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A.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
B.善于思考的人,既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又能超越前人的思想.C.贵在一个“新”字。
而“新”,自然是前所未有的。
D.创新,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
19.下列是对这段文字有关内容的陈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阐述了创新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是全文的“总纲”。
B.首先引用德国谚语,指出了青年人的不足,引出关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论述。
C.作者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独立思考的含义:集中群众的智慧,在思考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思维,提出切合实际的真知灼见。
D.独立思考一方面可以防止青年人由于“经验不足,思虑不周”而“受骗上当”;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创新。
(二)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