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资源环境地理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南海资源的开发及保护

南海资源的开发及保护

南海资源的开发及保护南海的资源生物资源:中国南海海洋鱼类有1500多种,大多数种类在西南中沙群岛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海鸟资源:在西南中沙群岛大部分岛屿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四时如夏,岛屿周围广阔的海面上有丰富的海洋食料,吸引着大批的岛类在这里繁衍生长。

分布在各个岛屿上的鸟类共计有六十多种。

植物资源:西南中沙群岛岛礁陆地总面积不过10多平方公里,但是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

其中人工栽培的植物近50种。

海底资源: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

中国地质学家认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最好的地区之一。

蕴藏量约200亿吨,有“第二波斯湾”之称。

同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阶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披复,这些沉积物与我国北部湾、海南岛的新生代沉积物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

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

西南中沙群岛岛礁上绩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

现代科学还发现海洋蕴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压力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若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南海的渔业资源南海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归我国管辖的约200多万平方公里。

南海海洋鱼类品种多样化,南海北部大陆架已有记录的鱼类1064种,虾类135种,头足类73种。

本海区海洋捕捞渔获量80%来自南海北部沿岸近海水域。

据专家估算,南海区的渔业资源潜在渔获量大体分布如下:1、南海北部大陆架渔场(47.76万平方公里)约121万吨;2、北部湾渔场(16.4万平方公里)60—70万吨;3、西、中沙渔场(21万平方公里)23—34万吨;4、南沙渔场(71万平方公里)42—56万吨。

南海1_100万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成果综述_陈泓君

南海1_100万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成果综述_陈泓君

2014年12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4,No.6第34卷第6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Dec.,2014DOI:10.3724/SP.J.1140.2014.06083南海1∶100万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成果综述陈泓君,彭学超,朱本铎,钟和贤,黄永健,孙桂华,王立飞,郭丽华(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075)摘要:2006—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了1∶100万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项目,采用深水多波束、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多道地震、重力、磁力、热流、地质取样、浅地层钻探等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手段,对海南岛幅内的海底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晚第四纪地层及沉积环境、海底热流、断裂构造及岩浆活动、深部地壳结构、灾害地质以及矿产资源等分布特征开展了调查与研究。

本图幅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在南海北部发现了新的海底峡谷群,对地理实体进行了命名,划分了海底地貌单元;(2)分析了海底表层及柱状沉积物类型、矿物和地球化学等分布特征;(3)建立了图幅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框架,并对沉积环境及古气候演变进行了综合分析;(4)开展了重力、磁力、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分析了深部地壳结构特征;(5)图幅内存在滑坡、泥底辟、埋藏古河道等灾害地质现象,对灾害地质的成因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6)开展了图幅内的石油与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重砂矿物、建筑用砂等矿产资源远景区的划分及预测;(7)编制了地形图、地貌图、地质图、构造图、矿产图和环境地质因素图等基础性成果图件以及系列辅助性地质地球物理图件。

海南岛幅调查与编图项目的顺利完成为我国全面开展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南海;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编图;成果中图分类号:P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4)06-0083-14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是陆地区域地质调查在海域部分的自然延伸,是海域其他地质工作和矿产资源评价的基础。

南海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及工程特征

南海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及工程特征

南海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及工程特征江飞一、区域地质背景南海海盆面积约350 x 104km 2,由于它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汇处,因此它的形成和发展,既受控于NE 向的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同时它也受控于NW 和EW 向的古特提斯海的封闭作用的影响。

所以,南海构造和海底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既有水深较浅的平坦的南海北部陆架区,也有海底地形、地貌复杂的南海陆坡区和平坦的深海平原区。

在不同的地形地貌背景上,它又沉积了厚度不一,各种不同类型的现代(Q 4)海洋沉积物。

由于海洋细粒土是一种分布较广,具有其固有特性而且对海底工程建设和海洋开发有重要影响的一种软弱地基土。

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南海北部陆架浅海相淤泥质细粒土(一)基本特点南海北部陆架浅海相淤泥质细粒土,主要分布在水深小于30m 的内陆架现代沉积区,水深大于30m 的中陆架混合残留沉积区的部分地段也有分布。

它们主要是华南大陆水系将陆源物质搬运入海沉积而成,主要由淤泥质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粘土、砂质粘土等类型构成。

沉积物颗粒较细,中值粒径介于0.1-0.005mm ,分选差,沉积韵律明显,一般多呈深灰色,含有机质、铁质高,频率曲线都呈双峰或多峰状。

碎屑矿物、重矿物含量远比南海陆坡半深海相细粒土为高。

它们和一般淤泥质细粒土相似,其工程特性具含水量高于液限、孔隙比大于1,压缩性大、强度小、处于汗流状态的特点。

据C 14、Pb 210测年,其沉积速率大,一般为0.1-0.25cm/a 。

(二)物质组成1.颗粒成分与团粒成分根据风干土样颗粒成分(加分散剂)及团粒成分(不加分散剂)分析结果,该土主要由粘土颗粒、粉砂颗粒、细砂颗粒组成。

天然状态下,大部分粘粒呈0.01-0.005mm 的微集聚体形式存在(表1)。

2.矿物成分砂粒、粉砂粒主要是由石英、长石、云母和少量钦铁矿、黄铁矿、电气石等组成。

在一些样品中也常见生物贝壳碎片夹杂其中。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随笔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随笔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南海海洋环流概述 (5)2.1 南海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 (6)2.2 南海海洋环流的主要动力与机制 (7)三、南海海气相互作用 (8)3.1 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9)3.2 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与现象 (10)四、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关联 (11)4.1 海洋环流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12)4.2 海气相互作用对海洋环流的影响 (13)五、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14)5.1 数值模拟方法与模型介绍 (16)5.2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17)六、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展望 (18)6.1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19)6.2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20)七、结论 (22)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23)7.2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24)一、内容综述《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是一部深入探索南海海洋环流现象及其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学术著作。

全书以科学的视角,系统的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以及其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南海海洋环流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包括地球自转、地形地貌、季节变化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书中还对南海海洋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南海海洋环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南海海洋环流不仅影响海洋本身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还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在海洋对大气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影响,以及大气对海洋环流、海洋环境等的影响。

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预测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南海海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岛礁生态现状、保护与发展策略

南海岛礁生态现状、保护与发展策略

南海岛礁生态现状、保护与发展策略作者:崔鹏伟戴好富朱安红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23年第09期关键词:南海岛礁;生态安全;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D993.5 文献标识码:A南海是我国固有领土,其海域占我国海域面积的2/3 左右。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区、资源基地,南海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战略通道。

南海海域珊瑚礁面积约为30.0×103 km2[1],占世界珊瑚面积的5%[2-3],已定名岛礁达310 个[4],丰富的珊瑚岛礁资源更是南海开发战略的重要支点[4-5]。

南海珊瑚岛礁所在的东南亚珊瑚礁区是世界主要的珊瑚分布区之一,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极高,具有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6-10],对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资源维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 5],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国家安全等价值。

南海岛礁均属形成年代较近的热带海洋珊瑚岛[11-13],基本为远岸、小型或微型的无人珊瑚岛,海岛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低、脆弱易破坏且破坏后不易恢复的基本性质[12, 14-15]。

我国依托原有岛礁自然条件,立足于发挥岛礁面向国际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功能的实践,進行了具有广泛国家实践属性的岛礁建设活动,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南海权益维护的显著成就和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成为南海维权的创新模式[16-17]。

岛礁建设对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陆海统筹、陆海经济一体化,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军事统筹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南海岛礁主要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岛礁建设向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促进岛礁自然发育转变。

因此,在研究岛礁自然演替、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岛礁保护、促其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岛礁建设的根本目的,其核心工程是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对于保障岛礁生物栖息地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提升等具有基础性作用[18]。

岛礁建设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系统监测、修复,实施了全球最大、以人工修复为辅、自然修复为主的珊瑚生态系统修复,对于保障南海岛礁生态系统乃至南海生态系统的安全具有积极作用,可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空间拓展、改善交通条件[16]。

南海环境概述PPT课件

南海环境概述PPT课件
5
6
❖ 由于接近赤道,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 年平均气温在25—28℃。最冷的月份平均温度在20℃以上, 最热时极端达33℃左右。气温虽高,但有广阔的海洋及强劲 的海风调节,并无酷热。一年中气温变化不大,温差较小。 冬季来自蒙古高原的冷空气进入南海时,势力已大大减弱, 对南海诸岛的气候的影响不大,冬季仍似初夏,正所谓“四 时皆夏”,广阔的南海和西太平洋有丰富的水汽来源,大量 水汽受各种各样条件的作用形成丰沛的降水。其中台风雨约 占三分之一。南海诸岛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以上。但是 雨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具有集中于夏半年的特点。如西沙 群岛的永兴岛年降雨量1392毫米,而在6—10月的降雨量却达 104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七成多。
南海环境概述
1
南海初步概述
❖ 南海是中国南部的陆缘海。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 海、沸海。唐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中国采用南海 作官方名称,但近代有人从英语“South China Sea” 翻译为南中国海后世界上多数地区都沿用这一名称。
❖ 南海海域面积有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超过200个 无人居住的岛屿和岩礁。除了是主要的运输航线外, 南海据信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南海海域 牵涉到许多国家的利益,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
❖ ,陆地形状不易受台风吹袭而变形,面积相对较大,一般有 植物生长。
8
❖ 我国西南中沙群岛的岛屿属于海洋岛,有珊瑚岛(沙岛、岩岛)、火山 岛之分。沙岛是由珊瑚碎屑、贝壳碎屑和其他沙粒堆积在珊瑚礁礁盘上, 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珊瑚沙岛,西南中沙群岛绝大部分是这一类岛屿,岩 岛是由珊瑚沙岩和珊瑚石灰岩结成的坚固的珊瑚岩岛,西沙群岛中的石 岛就是一个典型的岩岛。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质堆积而成的岛屿 西沙群岛中的高尖石是南海诸岛中唯一的火山岛,上述的岛屿在我国渔 民中称之为“峙”、“峙仔”。沙洲是已经露出海面的陆地,一般不被 海潮淹没,只是台风和大潮时才被淹没。沙洲的外形不稳定,面积较小, 由于受潮水冲刷,植物很少生长。沙洲和沙岛一样,是由大量松散的珊 瑚碎屑、贝壳碎屑和其他泥沙堆积在礁盘上而形成的。沙洲和沙岛的区 别在

地理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地理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地理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地理科学作为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涵盖广泛领域的综合性科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地理科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很多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地理科学领域的相关文献,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数字地图和地理数据的集成应用系统,它提供了一种具有空间分析能力的数据管理和可视化工具。

许多研究人员利用GIS技术进行地球表面的地貌分析、气候模拟、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例如,Smith等人(2018)利用GIS技术分析了城市空气质量与人口分布的关系,为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遥感图像和数据来进行地理研究的方法。

由于其高分辨率和广覆盖能力,遥感技术在地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Huang等人(2017)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遥感数据,研究了湖泊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三、环境变化与资源管理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环境变化与资源管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系统退化的日益严重,我们面临着诸多的环境挑战。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地球表面的环境变化,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管理策略。

Li等人(2019)通过对气候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区的干旱趋势与水资源分布的关系,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城市化与区域规划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与区域规划成为了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等因素,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例如,Jackson等人(2016)研究了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城市规划的建议,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环境变化与资源管理以及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等多个研究领域。

南海及其成因与资源(全文)

南海及其成因与资源(全文)

南海及其成因与资源(全文)胡经国一、南海概述南海(South China Sea),为南中国海(地理水域)、中国南海(中国领海)的简称,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九段线内海域为中国领海。

南海的自然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中国领海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

南海南北纵跨约2000公里,东西横越约1000公里;北起广东省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一线,南至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西依中国大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东抵菲律宾;通过海峡或水道东与太平洋相连,西与印度洋相通,是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闭海。

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处马尼拉海沟水深4577米;海水温度为25~28 ℃;平均盐度为34‰;最大海湾泰国湾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

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逐渐改称南海。

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南海中国大陆海岸线长5800多公里;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台湾。

南海北部沿岸海域是传统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索饵场。

南海有丰富的海洋油气矿产资源、滨海和海岛旅游资源、海洋能资源、港口航运资源、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岛和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热带生态系统分布区。

20世纪70年代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相继出兵侵占了南沙部分岛礁,引发南海争端。

二、南海自然地理㈠、位置境域南海位于北纬23°37′以南的低纬度地区,北抵北回归线,南跨赤道进入南半球,南北跨纬度26°47′,位于印尼的南苏门达腊和加里曼丹之间。

北边至中国广东、广西、福建,香港和澳门;东北至台湾岛;东至菲律宾群岛,并且包含吕宋海峡西半侧;西南至越南与马来半岛;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和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

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

南海周边国家(地区)从北部顺时针方向有中国台湾地区、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中国(大陆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