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石鉴赏论文----钻石

合集下载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征稿简则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征稿简则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征稿简则1办刊宗旨《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的珠宝类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充分反映当代宝石学学科的研究方向与进展、珠宝检测技术、宝石资源、宝石优化处理、珠宝营销与贸易、宝石加工与制作、珠宝首饰评估、珠宝首饰艺术、珠宝首饰加工工艺、珠宝文化,珠宝教育等方面的成果,兼顾宝玉石鉴赏、经典宝玉石首饰评析,为引领宝石学学科研究发展,促进国内外信息交流,普及宝玉石科学知识,繁荣宝玉石市场服务。

2来稿要求2.1来稿的主题要符合本刊征稿内容,要求论点明确、数据真实可靠、逻辑严密、层次分明、言简意明、重点突出,一般文章以8000字为宜(含图表、参考文献、作者姓名、单位和中英文摘要)。

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及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学位、职称、专业及主要研究方向),并请提供作者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或手机)、传真、E-mail等,以备联系,如果作者的个人信息发生变化请及时通知编辑部。

请注明论文属何基金项目资助(基金项目名称及批准文号)。

2.2中英文题目应简明、准确,不宜用缩略词。

中、英文作者单位必须写出全称和邮政编码,英文摘要的中国作者姓名采用汉语拼音全称。

摘要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要素,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

在编写摘要时应当首先阐述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有了清楚的定义以后,再描述研究的方法、实验手段和材料。

结果是什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摘要就是要把这些问题、信息和结论准确、清晰、紧凑地表达出来,要量化。

为便于国际交流,中文摘要需提供两份,一份以300字为宜(正式刊出),一份以600〜800字(与英文摘要对应,不刊出),英文摘要需提供详细些(600〜800字)。

文章须选出能反映其内容特征的中、英文关键词(3〜6个),按其重要性顺列,用冒号间隔开。

珠宝玉石鉴赏分析论文 文档

珠宝玉石鉴赏分析论文 文档

珠宝玉石鉴赏姓名周备宁专业班级电气1044学号**********电气与信息学院和谐勤奋求是创新提纲1.关于翡翠的鉴赏2.关于中国和田玉的鉴赏3.关于翡翠的鉴赏一、翡翠的鉴赏:通常来说,翡翠鉴定是指翡翠成品件的鉴定,一般可分为仪器测试与人工鉴定两个方面。

仪器测试,通常是通过偏光仪来测试它的结构晶体,通过折射仪来测试它的折射率。

通过滤色镜来测试它的颜色元素,通过密度法测出它的密度,通过硬度计获得其硬度,通过分光仪测试致色光谱等等,仪器测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它能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测试出可靠的依据,无疑有很大的正确性,一般只有专业工作者掌握。

对于绝大多数翡翠爱好者来讲,必须通过人工鉴定这一传统手段加以鉴别。

人工鉴定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积累。

一般来说,需要从翡翠的以下特征着手:1.结构:翡翠的结构为变斑晶交织结构,系指其在变质作用下,透明粒状斑晶的周围的细小纤维状的矿物晶体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结构。

在翡翠中均有不透明或微透明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交结在一起构成的小团块状白花,故称之为"石花"或"石脑"。

2.种坑:翡翠的种坑是由结构与质地构成的,而翡翠均由小晶体所组成,晶体粒越小,表示质地越致密,透明度亦越佳,打磨出来的效果亦越出色。

在珠宝行业中,将坑种,分为老坑(也称老种)与新坑(也称新种),老坑色彩亮润,色与地融为一体,透明度高,其质最佳。

新坑,虽说色彩也鲜嫩,但透明度较差。

老坑与新坑,是根据翡翠形成年代多少而决定的。

3.颜色:翡翠的颜色等级的差别,反映在价值上相关很大,在鉴定评价翡翠时,一定要分清它的颜色,它以红、绿、紫色为主,单色翡翠中的绿色,浓艳纯正的紫色、红色都是翡翠中的高档颜色,尤以绿色为最贵。

翡翠的绿色,要以浓、阳、俏、正、和为好。

绿色品种以宝石绿、玻璃绿、艳绿与秧苗绿为最佳。

4.水头:水头即为翡翠的透明度。

水头越高,种质越好,便越珍贵。

钻石鉴赏论文

钻石鉴赏论文

钻石鉴赏论文钻石文化及鉴赏结课论文钻石——天使之泪院别机械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提交日期 2014年 6月 9日作为一名机电专业的学生,时常给人的印象是思维敏捷但不解风情,之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强调惊喜、乐趣,而不是单调的重复,这是源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求,也正是因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生活质量也有了一个新的定义,而被称为“宝石之王”的钻石理所当然成为了生活质量提高的代表性物品,而在学习了钻石文化及鉴赏这门课程后,通过老师的悉心讲解,我从各个方面对钻石都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对钻石的认识,大部分人都明白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天然物质,无坚可摧,永不磨损,一经切磨便光辉永恒。

但还有很多的误解,比如说有人认为金刚石就是钻石,但其实它们之间并不是对等的关系,确切地说是原料与产品的关系。

人们将钻石称为“宝石之王”、“无价之宝”。

英文中钻石(diamond)一词,其实源自于希腊文,即是不可征服的意思。

远於亿万年前,钻石已经深藏於地壳深处,至今仍是大自然最坚硬持久的瑰宝。

正因为钻石历经千万年仍保持璀璨的光芒,因而赢得“永恒”的美誉,成为今日“恒久真爱”的象徵。

如今说起钻石,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它能引发女人尖叫。

戴比尔斯的经典广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更是像魔咒一般,一个多世纪以来蛊惑了全世界女人的芳心。

而了解钻石,并不仅仅从它象征的含义去入手,在课堂当中,我们也详细了解了钻石的由来和它的特性。

讲到钻石的由来和特性,不得不提的是它的组成成分,钻石虽贵为宝石之王,其实组成元素很单一,只由平凡无奇的碳元素组成。

而科学家们经过对来自世界不同矿山钻石及其中原生包裹体矿物的研究发现,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

而钻石之所以珍贵,与它具有的特性不无关系,首先它具有坚不可摧的硬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硬的矿物。

同时,钻石的折射率很高,达到了2.417,钻石还具有色散强,高密度,高导热率等特点。

关于钻石的论文5000字

关于钻石的论文5000字

关于钻石的论文5000字篇一:钻石论文宝石之王——钻石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摘要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

一颗钻石,从它的开采、分选、加工、分级、销售,到最后卖到购买者手中,约涉及200多万人,其珍贵性也体现在它的悠久文化价值上。

本文将从钻石的形成、晶体结构性质以及优化加工处理等方面介绍钻石。

关键词:钻石晶体性质颜色成因优化加工目录1 钻石的形成与地质产出 .................................................................. . (3)2 钻石的晶体特征 .................................................................. ..................................................................... . (3)3 钻石的物理性质 .................................................................. ..................................................................... . (4)3.1 光学性质 .................................................................. ..................................................................... . (4)3.2 力学性质 .................................................................. ..................................................................... . (5)3.3 热学性质 .................................................................. ..................................................................... . (5)3.4 电学性质 .................................................................. ..................................................................... . (5)4 钻石的颜色成因 .................................................................. ..................................................................... . (5)4.1 晶格杂质元素致色 .................................................................. (6)4.1.1 杂质氮对钻石颜色的影响 .................................................................. (6)4.1.2 杂质硼对钻石颜色的影响 .................................................................. (6)4.1.3 杂质氢对钻石颜色的影响 .................................................................. (6)4.2 辐照损伤致色 .................................................................. .. (6)4.3 塑性变形致色 .................................................................. .. (7)4.3.1 天然粉红色、紫红色钻石 .................................................................. (7)4.3.2 天然褐色钻石 .................................................................. .. (7)4.4 包裹体致色 .................................................................. ..................................................................... (7)5钻石的优化处理 .................................................................. ..................................................................... .. (7)5.1 钻石的颜色处理 .................................................................. . (8)5.1.1辐照处理 .................................................................. .. (8)5.1.2高温高压处理 .................................................................. (9)5.1.2.1 褐色钻石的高温高压处理 .................................................................. (9)5.1.2.2 灰色钻石的高温高压处理 .................................................................. .. (9)5.1.3 其他处理方式 .................................................................. . (10)5.2 钻石的净度处理 .................................................................. .. (10)5.2.1 激光打孔 .................................................................. .. (10)5.2.2 裂隙充填 .................................................................. (11)5 钻石的合成 .................................................................. ..................................................................... . (12)5.1 高温高压种晶触媒法合成钻石 .................................................................. .. (12)5.2 化学气相沉淀法(CVD)合成钻石 .................................................................. (12)1 钻石的形成与地质产出欣赏一颗钻石时,你看到的是久远的历史。

宝玉石鉴赏论文

宝玉石鉴赏论文

宝玉石鉴赏结课论文祖母绿-- 绿宝之王提要:祖母绿是国际珠宝界公认的名贵宝石之一。

因其特有的绿色和独特的魅力,以及神奇的传说,深受西方人的青睐。

祖母绿是宝石级的绿色绿柱石。

其绿色要达到中等达到浓艳的绿色调,就是色的浓度要比较饱和。

浅淡绿色的通常称之为绿色绿柱石。

I 祖母绿作为5月份的诞生石,是幸运与幸福的象征,佩戴它会给人带来一生的平安。

它也是结婚55周年的纪念石。

古人甚至还认为佩戴祖母绿的人会有超自然的先知能力,可是人思想聪慧并防止疾病侵扰。

同时,祖母绿意味着春天的来临,象征着忠诚、仁慈、善良和幸福。

它是最古老的宝石之一,从史前时期至今,一直视为珍贵的宝石品种。

古希腊人称它为“发光的宝石”。

我国明清两代帝王尤喜欢祖母绿。

祖母绿是属于绿柱石族中最为重要和名贵的品种,居绿色宝石之首,同钻石、红宝石、蓝宝石和金绿猫眼一起被列为“五大珍宝之一”。

祖母绿的名称来自波斯语Zumunrud译音,她青翠悦目的颜色让世人着迷,她代表着自然的美景和生命的意蕴,是人类信心永恒不朽的象征。

1.祖母绿的成分祖母绿是一种含铍铝的硅酸盐,其分子式为Be3AI2[Si6O18],属于绿柱石家族中最“高贵”的一员。

属六方晶系。

晶体单形为六方柱、六方双锥,多呈长方柱状。

集合体呈粒状、块状等。

翠绿色,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

折光率 1.564-1.602,双折射率0.005-0.009,多色性不明显。

非均质体。

硬度7.5,密度2.63-2.90克/立方厘米。

解理不完全,贝壳状断口。

具脆性。

X射线照射下,祖母绿发很弱的纯红色荧光。

2.祖母绿的天然特性祖母绿为铍铝硅酸盐,常含有铬、结晶水、铁等,还有钒、镍、铋、锰等微祖母绿多为上升的熔岩与变质岩形成,所以矿脉多在伟晶岩附近发现,祖母绿的物理特性,特别是密度及多色性,因产地的不同而有差异。

天然祖母绿的硬度不算高,为7.5~8。

天然祖母绿的密度因产地不同而有差异,其大小受自身碱金属含量越高,密度也就越大,一般是 2.6~2.9克/立方厘米,如巴西祖母绿的密度为 2.68~2.7克/立方厘米。

宝玉石鉴赏论文----钻石

宝玉石鉴赏论文----钻石

宝玉石鉴赏论文----钻石第一篇:宝玉石鉴赏论文----钻石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摘要:人类文明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人们发现和初步认识钻石却只有几百年,而真正揭开钻石内部奥秘的时间则更短。

古代对钻石的记录充满了神秘、传奇与浪漫,有人说钻石是星星坠落的碎片,也有人说是由天水或天露而来,甚至有人说是天神的眼泪在地上的结晶。

其实,钻石非但不是由天而降,相反是破地而出。

它纯净、璀璨,独一无二的特性,使钻石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关键词:钻石,4“C”,真伪人类文明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人们发现和初步认识钻石却只有几百年,而真正揭开钻石内部奥秘的时间则更短。

古代对钻石的记录充满了神秘、传奇与浪漫,有人说钻石是星星坠落的碎片,也有人说是由天水或天露而来,甚至有人说是天神的眼泪在地上的结晶。

其实,钻石非但不是由天而降,相反是破地而出。

它纯净、璀璨,独一无二的特性,使钻石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钻石的英文名称diamond来源于古希腊语,意思为不可征服。

在我国称为金刚石,最早的记载见于公元前1005年,在古代为中国玉雕文化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

据《本草纲目》载:“金刚石砂可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

简单地讲,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

钻石的摩氏硬度为10,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硬的天然物质。

绝对硬度是石英的1000倍,刚玉的150倍,故古籍有:“金刚石,金中之刚,利而能断,是石,监而无比,故名金刚。

”其次,钻石具有发光性,日光照射后,夜晚能发出淡青色磷光,而且折射率高(2.417),且其色散强(0.044),这使得钻石的光泽耀眼夺目,赢得众人的喜爱。

钻石除了耀眼的无色之外,还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黄钻、蓝钻、红钻、绿钻等。

例如,世界名钻奥本海默金刚石,这颗特大的等轴八面体便是罕见的深紫红色钻石。

钻石几乎都要经过加工才能呈现在众人的眼前,而钻石切割而成的形状也是绚丽多彩,圆形,祖母绿型,椭圆形,梨形,心形等。

珠宝欣赏与鉴定论文(钻石)

珠宝欣赏与鉴定论文(钻石)

珠宝欣赏与鉴定论文:钻石永流传你是否还记得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颗美丽无比的蓝色钻石项链“海洋之心”?那是我第一次被钻石的高贵华丽所吸引,剔透的硕大钻石配上精细的切工,它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由它牵引出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让我不得不总是将钻石与爱情联系在一起。

众所周知,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天然物质,无坚可摧,永不磨损,一经切磨便光辉永恒。

人们将钻石称为“宝石之王”、“无价之宝”。

英文中钻石(diamond)一词,其实源自于希腊文(adamas),即是不可征服的意思。

远於盘古初开的亿万年前,钻石已经深藏於地壳深处,至今仍是大自然最坚硬持久的瑰宝。

正因为钻石历经千万年仍保持璀璨的光芒,因而赢得“永恒”的美誉,成为今日“恒久真爱”的象徵。

如今说起钻石,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它能引发女人尖叫。

戴比尔斯的经典广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更是像魔咒一般,一个多世纪以来蛊惑了全世界女人的芳心。

有关钻石的神话故事多不胜数,古希腊人相信钻石是陨落到地球上的星星的碎片,甚至有的认为钻石乃天神的泪珠,传统中爱神邱比特的箭头正是因为镶上钻石而能施展爱的魔法。

自古至今,无论潮流如何演变,钻石的婚戒依然是新娘最梦寐以求的爱情信物。

它纯洁无瑕,好似神圣的爱情,将它作为一种定情物献给自己的心上人,预示着情侣之间对爱的永恒追求和忠贞的爱情誓言。

每一颗钻石都独特罕有,就像每一段爱情也各有新意。

即使是相同的钻石通过各种不同的切割方法,呈现出来各异的形状更有不同的寓意。

比如圆形,它喻示着善良、儒雅及热情等传统美德,偏爱这种形状钻石的伴侣是古典风格的忠实拥护者。

心形,这一最为浪漫的钻石形状为众多热恋中伴侣所钟爱。

作为浓情和浪漫的表征,心形钻是那些敢于向世人公开纯真爱情的痴情男女的选择。

钻石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珍宝,人们在价值理念上总是把它等同于财富,认为拥有钻石即是拥有财富。

同时,钻石在历史上是历代君主帝王们所梦寐以求的。

他们把自然界极为罕有的特大颗粒的钻石深藏宫中,作为一种不可与世人分享的极力象征,奉为至宝,世袭相传。

宝玉石鉴赏课程论文

宝玉石鉴赏课程论文

宝玉石鉴赏课程论文——对和田白玉的认识院系:电子信息及电气工程学院班级: 10通信工程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和田白玉摘要:玉文化是历史最悠久、最能代表东方文明的古文化之一,玉代表了品德高尚、美好与尊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昔日王宫贵族玩赏的高档玉器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崇玉、爱玉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人们相信戴玉保健、避邪的说法。

关键词:和田白玉软玉质地细腻价值连城一、和田白玉的简介在我国,白玉是一个特定的玉石品种,是白色软玉的特定名称。

因为这种软玉主要产于新疆和田等地,所以常被称为和田玉。

软玉因为所含矿物和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导致颜色的不同,所以软玉又有白玉、青玉之分,另外还有碧玉、墨玉等因色而命名的软玉品种。

白玉是软玉中最为珍贵的玉石品种。

软玉的质地十分细腻,用手触摸有滑感,它是由粒经小于0.01毫米的纤维状透闪石—阳起石晶体交织在一起的集合体,玉一般呈毡状、簇状和捆状交织结构。

二、和田白玉的产地和田玉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昆仑山。

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之东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北翼的肃拉穆宁塔格。

三、和田白玉的基本特征狭义上的讲的玉,一般指新疆和田玉。

和田玉和陕西蓝田玉、河南南阳玉、甘肃酒泉玉、辽宁铀岩玉并称为中国五大名玉。

而和田玉则是我国的传统玉石。

和田玉由于质地细腻,所以它的美表现在光洁滋润,颜色均一,柔和如脂,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光泽,介于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之间,它以温润细腻的质地,纯净怡人的色泽,在传统玉石中占据着首屈一指的地位。

和田玉中价值珍贵的首推“羊脂白玉”,羊脂白玉质地细腻,“白如截脂”,具有特别的滋润,给人以一种亲切温存的美感,是白玉中最好的品种。

羊脂白玉自古以来受到人们追捧,非常珍贵。

它不但象征着“仁、义、智、勇、洁”的君子品德,而且象征着“美好、高贵、吉祥、温柔、安谧”的世俗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摘要:人类文明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人们发现和初步认识钻石却只有几百年,而真正揭开钻石内部奥秘的时间则更短。

古代对钻石的记录充满了神秘、传奇与浪漫,有人说钻石是星星坠落的碎片,也有人说是由天水或天露而来,甚至有人说是天神的眼泪在地上的结晶。

其实,钻石非但不是由天而降,相反是破地而出。

它纯净、璀璨,独一无二的特性,使钻石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关键词:钻石,4“C”,真伪
人类文明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人们发现和初步认识钻石却只有几百年,而真正揭开钻石内部奥秘的时间则更短。

古代对钻石的记录充满了神秘、传奇与浪漫,有人说钻石是星星坠落的碎片,也有人说是由天水或天露而来,甚至有人说是天神的眼泪在地上的结晶。

其实,钻石非但不是由天而降,相反是破地而出。

它纯净、璀璨,独一无二的特性,使钻石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钻石的英文名称diamond来源于古希腊语,意思为不可征服。

在我国称为金刚石,最早的记载见于公元前1005年,在古代为中国玉雕文化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

据《本草纲目》载:“金刚石砂可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

简单地讲,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

钻石的摩氏硬度为10,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硬的天然物质。

绝对硬度是石英的1000倍,刚玉的150倍,故古籍有:“金刚石,金中之刚,利而能断,是石,监而无比,故名金刚。

”其次,钻石具有发光性,日光照射后,夜晚能发出淡青色磷光,而且折射率高(2.417),且其色散强(0.044),这使得钻石的光泽耀眼夺目,赢得众人的喜爱。

钻石除了耀眼的无色之外,还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黄钻、蓝钻、红钻、绿钻等。

例如,世界名钻奥本海默金刚石,这颗特大的等轴八面体便是罕见的深紫红色钻石。

钻石几乎都要经过加工才能呈现在众人的眼前,而钻石切割而成的形状也是绚丽多彩,圆形,祖母绿型,椭圆形,梨形,心形等。

世界最大的钻石“非洲之星2”,它的形状便似水滴。

钻石的化学成分有99.98%的碳,也就是说,钻石其实是一种密度相当高的碳结晶体,这在宝石中是唯一由单一元素组成的,属等轴晶系,其化学性质十分稳定,无论强酸、强碱都不能腐蚀。

这也就使得钻石更具有了收藏价值,更易保存,正如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钻石的美学价值不容置疑,但当我们拥有一颗钻石的时候,我们怎么评定它的质量呢?对于一颗成品钻石,国际上采用4C标准来进行分级。

4C即重量(Carat),切工(Cut),净度(Clarity),颜色(Color)。

“4C”分级是对钻石所有宝石属性的全面评价,是描述钻石质量较统一的术语,是评价钻石品质的实用技术,在钻石的商贸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重量(Carat)。

人们喜欢用克拉来表示钻石的重量,1克拉=200毫克。

显然,重量越大,价值越高。

在4C标准中,重量是最客观的一项标准。

素身钻石可直接由衡器称量取得,镶嵌的钻
石虽然不能直接称重,但是可以通过精心测量其外形的尺寸,利用经验公式推算出来。

(2)切工(Cut)。

切工是指成品裸钻各种瓣面的几何形状及排列方式,切工分为切割比例,抛光,修饰度三项。

每一项都有五个级别,由高到低依次是Excellent, Very good, Good,
Fair, Poor,。

顶级切工的石头,对于光线反射可以达到一个最接近完美的比例,也就是
3EX切工。

切工是4c中唯一一个可以由人们直接控制的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钻石
的火彩和亮度,从而也影响着价格。

(3)净度(Clarity)。

钻石净度是指其无内含物对透明度的影响程度。

尽管世上没有绝对完美无瑕的天然钻石,但净度越高的钻石,价值越高。

(4)颜色(Color)。

对大多数珍贵钻石来说,其颜色鉴定标准取决于它的无色程度。

一颗不含杂质且结构完美的钻石就像纯净的水滴一样,是没有颜色的,具有很高的价值。

购买钻石,我们最担心的就是买了仿冒品。

鉴定钻石需要精密的科学仪器,作为普通使命,在没有科学仪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利用钻石的以下特性简单的来鉴别钻石的真伪:
(1)钻石具有高折光率。

在白纸上画一条横线,把裸钻正面朝下盖在横线上,然后从背面向下看。


果能通过钻石看到下面的线,不管是直线还是弯曲变形的线,这颗钻石都是仿冒品。

(2)钻石具有高导热性。

在钻石上面哈一口气,就会在表面形成一层水汽。

如果水汽很快散去,钻石
就是真的。

(3)钻石具有亲油性。

用带有油性的笔,比如圆珠笔或具有油性的中性笔等,在钻石上画一下。

表面
留下清晰痕迹的就是真钻石,如果留下的痕迹是个小点或者是断断续续的线,就是仿冒品。

(4)钻石具有疏水性。

在钻石上滴一滴水,水滴如果能鼓起来且长期不散,就是真的。

每一颗钻石都是时间、大地和自然造就的奇迹。

每一颗钻石都独一无二,如同每一片雪花的形态迥异万千。

每一颗钻石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故事。

我们要像钻石一样,经过时间的磨练,经过风雨的洗礼,最终展现出自己的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陈安泽,中国宝玉石【J】,1990(5)
[2] 张义耀,宝玉石鉴赏【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
[3] 郭守国,王以群,宝玉石学【M】,学林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