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各科研中心及下属院所名称指南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分析

1、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1.1 简介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最大和最官方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其科研使命是面向社会、科学和产业所面临的中长期重大战略性需求和挑战,在能源、地球与环境,医学卫生,航空航天及交通运输,物质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从事国际一流的研究。
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通过开发运行大规模的科研设施和科学装备,携手国内和国际伙伴共同从事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依托国家中长期的创新规划任务实施旨在塑造人类共同美好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主要特性指标联合会成员单位:在所有的联邦州有分布 18 个科研中心(2014 年)单位人员总数:38000 人(2014 年),21,000人为科学家、工程师,7500人为博士研究生,1650人为实习生。
基础科研经费:26.9 亿欧元(90%来自联邦 10%来自所在州)第三方经费:13.3 亿欧元(2014 年)目前规划实施的项目导向预算总盘面:128 亿欧元(2014/15 -2018/19)六大领域包括: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交通、关键技术、物质结构。
亥姆霍兹联合会六大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重大问题,为以后和未来提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1.2 组织架构与法律形式亥姆霍兹联合会是一个专门注册的会员机构,目前会员包括 17 家独立法人资质的科研中心和一家非独立法人的中心。
各个会员自身享有多种不同的法律框架结构(公募基金会、注册协会,有限责任公司,国营事业单位)。
联合会自 2001 年成立之后,联合会的活动都受联合会章程的约束,所有的会员中心实施共同的科研、经费和管理架构。
联合会设置一名全职主席负责整个项目导向的经费管理转型和全机构的总体对外战略的协调。
支持联合会主席日常工作的是一位总裁、分设在柏林和波恩的两个总部以及在布鲁塞尔、北京和莫斯科三个代表处。
1.2.1组织架构联合会的核心决策群体是成员单位委员会和理事会。
其中成员单位委员会由联合会内部成员组成,理事会由外部成员组成。
德国主要研究机构

德国的科研系统–德国最主要的科研机构德国高校的科学研究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PG,简称马普学会)亥姆霍兹联合会(HGF)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hG)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WGL)各联邦州的科研院所德国的公共科学资助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德国洪堡基金会(AvH)德国民众奖学金基金会国家科学管理机构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德国联邦环境部(BMU)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BMWi)德国科学联席会(GWK)民间科学研究德国企业界的研究与投资德国联邦工业合作研究会(AiF)"Ottovon Guericke" 民间科学基金会德国科学赞助者联合会大众汽车基金会罗伯特· 博世基金会蒂森科学基金会克虏伯基金会德国的科学院欧洲科研资助机构欧盟委员会欧洲研究理事会(ERC)欧洲科学基金会(ESF德国最主要的科研机构德国共有700多家公共财政支持的科研机构,按照所属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德国高校的科学研究所从数量上来说,从事科研工作最多的机构是分布在德国各联邦州的高等院校(见地图http://www.bmbf.de/de/6574.php)。
德国总共有282所高校,其中103所大学和176所理工高校。
德国科学基金会(DFG)资助名单显示,德国的40所大学在科研方面较为突出。
威廉·冯·洪堡提出的“教研合一”的理念缔结了德国高校科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相符合的传统。
高校科研的重点在于基础研究,与此同时也在相应的学科领域进行应用研究。
因此而言,德国高校的科研领域几乎是包罗万象的。
德国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同时也接受私人基金会的资助或者接受委托研究。
2005年德国高校用于研发经费共计92.2亿欧元,其中36.6亿欧元是第三方经费(出自:德国联邦统计局主页http://www.destatis.de)。
(第三方经费是指科研资助经费中除了主管部委拨付给科研机构的基本预算经费外,来自私人企业或公共科研资助机构(比如德国科学基金会)的经费)。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情况介绍【模板】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情况介绍
【简介】
德国在两百多所大学及高校之外,另有四大高校外的国家科研团队,其中亥姆霍兹联合会是最大、官方色彩也最浓的科研单位。
亥姆霍兹联合会现在拥有18个国家科研中心(国家实验室)、员工总人数3.5万人、年度科研经费36亿欧元。
不论是人员以及经费在都大致超出德国马普学会、弗劳恩霍夫协会和莱布尼兹联合会等另外三家德国科研机构的一倍左右。
这四家机构都具有非常明确的科研定位,其中亥姆霍兹联合会着眼于德国中长期国家科技任务,以解决社会政治、科技和经济的重大挑战为己任,运行大型科研装备,通过前瞻性的综合性的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力图解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难题,为保障德国经济的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持。
亥姆霍兹联合会自2001年正式成立后(过去一直是松散的“大科学中心联合会),进一步明确了以科研任务计划为导向的科研特点,并且实施5年科技规划和评估,跟中国的支撑计划、973及863等国家科研任务有很高的吻合度。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现有18个德国国家科研中心成组,分别是:
1,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AWI:******
电子邮箱:(******)
代表处首席代表何宏博士
个人情况简介:
亥姆霍兹联合会北京代表处的负责人何宏先生,博士,1986年于武汉**大学本科毕业。
后由国家教委选拔公派留学,1990年从德国耶拿席勒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赴英国牛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4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于2000年转到**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担任国际科技合作处处长职务。
自2004年1月起在亥姆霍兹联合会担任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
德国主要研究机构

德国的科研系统–德国最主要的科研机构德国高校的科学研究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PG,简称马普学会)亥姆霍兹联合会(HGF)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hG)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WGL)各联邦州的科研院所德国的公共科学资助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德国洪堡基金会(AvH)德国民众奖学金基金会国家科学管理机构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德国联邦环境部(BMU)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BMWi)德国科学联席会(GWK)民间科学研究德国企业界的研究与投资德国联邦工业合作研究会(AiF)"Ottovon Guericke" 民间科学基金会德国科学赞助者联合会大众汽车基金会罗伯特· 博世基金会蒂森科学基金会克虏伯基金会德国的科学院欧洲科研资助机构欧盟委员会欧洲研究理事会(ERC)欧洲科学基金会(ESF德国最主要的科研机构德国共有700多家公共财政支持的科研机构,按照所属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德国高校的科学研究所从数量上来说,从事科研工作最多的机构是分布在德国各联邦州的高等院校(见地图http://www.bmbf.de/de/6574.php)。
德国总共有282所高校,其中103所大学和176所理工高校。
德国科学基金会(DFG)资助名单显示,德国的40所大学在科研方面较为突出。
威廉·冯·洪堡提出的“教研合一”的理念缔结了德国高校科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相符合的传统。
高校科研的重点在于基础研究,与此同时也在相应的学科领域进行应用研究。
因此而言,德国高校的科研领域几乎是包罗万象的。
德国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同时也接受私人基金会的资助或者接受委托研究。
2005年德国高校用于研发经费共计92.2亿欧元,其中36.6亿欧元是第三方经费(出自:德国联邦统计局主页http://www.destatis.de)。
(第三方经费是指科研资助经费中除了主管部委拨付给科研机构的基本预算经费外,来自私人企业或公共科研资助机构(比如德国科学基金会)的经费)。
德国四大科学研究会

德国四大科学联合会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科研机构、高校和完整的体系,除了欧盟设立在德国境内的众多科研机构,德国有世界著名的四大科学联合会马克思-普朗克学会(81个研究所)、弗朗霍夫学会(80个研究所)、赫尔曼-冯-赫姆霍兹协会(15个大科学中心、250个研究所)、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协会(84个研究所)。
1 马克思普朗克学会马普学会共有81个研究所,涉及物理技术、生物医学、基础科学技术与人文三个学科领域,致力于国际前沿与尖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约12 000名雇员,9 000名客座科学家、博士后与学生。
年经费约16.5亿欧元,几乎全部由联邦与州政府拨款。
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是一所公益性的独立科研组织。
为获得新的认知,该协会进行基础研究,并以杰出的科研人才为核心建立研究所。
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的各研究所被视作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中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这完全受之无愧,因为自1948年马克斯-普朗克协会成立以后,仅该协会的研究所就有25名研究人员获得了诺贝尔奖。
2 弗朗霍夫学会弗朗霍夫学会是为中小企业、政府部门、国防安全等提供合同科研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电子、制造、信息与通讯、材料与零部件、生命科学以及工艺(surface technology)与表面技术和光子学等。
弗劳恩霍夫协会目前在全德40个多个基地拥有共约80个科研机构,其中58家研究所,位于欧洲、美国和亚洲的分部及代表处,雇员13 500人(其中大部分是资深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年经费15亿欧元,其中1/3由政府资助,1/3来自企业,1/3来自联邦、州及欧盟等的项目。
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目标为实用研究,为工业界、服务性企业和公共部门委托科研项目,在经济界客户的委托下,致力于技术与组织环节的可实际运用的成熟方案的开发。
中心目标为科技知识的实用转化;同时为硕士生和博士生提供在实用研究领域中进修的可能性;第三是经济与科研的全球性布局使得国际合作不可或缺。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项目介绍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博士后项目项目概况为进一步促进中德两国在教育、科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Helmholtz Associatio of German Research Centres)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CSC)于2006年9月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博士后奖学金项目。
双边将每年联合选拔50名优秀学生及学者,并以中方国家公派的形式,赴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所属的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深造。
首期协议三年,第一批学员将于2007年9月正式派出。
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即将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以及近六年内新毕业的博士均有资格申请。
本实验室或单位与德方已经有合作基础的人员,将获得加分。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共拥有15个国家级的研究中心,是欧洲最大的科研机构之一,共拥有员工25000人,年经费22亿欧元。
亥姆霍兹联合会致力于解决社会、科学和工业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在能源、地球与环境、医疗卫生、关键技术、物质结构以及航空航天与交通等六大领域利用大型设备开展跨学科的前瞻性研究。
青年学者类型A类,博士预备生资助对象:即将或已硕士毕业,欲以三年时间在德完成博士学位的青年科研人员资助期限:不超过36个月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0周岁(1977年1月1日以后出生)资助金额:第一年1000欧元每月,经德方评审能完成学业者,第二年和第三年获得德方资助1200欧元每月B类,交换博士生资助对象:来自中方伙伴单位的在读博士生,未来在国内答辩获中方学位资助期限:6-24个月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0周岁(1977年1月1日以后出生)资助金额:第一年1000欧元每月,第二年1200欧元每月C类,博士后资助对象: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或毕业尚不超过六年的博士资助期限:6-24个月资助金额:第一年1100欧元每月,第二年1800欧元每月申请程序:因是联合奖学金项目,申请程序分为两步,分别是国外部分与国内部分。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

1、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1.1 简介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最大和最官方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其科研使命是面向社会、科学和产业所面临的中长期重大战略性需求和挑战,在能源、地球与环境,医学卫生,航空航天及交通运输,物质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从事国际一流的研究。
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通过开发运行大规模的科研设施和科学装备,携手国内和国际伙伴共同从事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依托国家中长期的创新规划任务实施旨在塑造人类共同美好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主要特性指标联合会成员单位:在所有的联邦州有分布 18 个科研中心(2014 年)单位人员总数:38000 人(2014 年),21,000人为科学家、工程师,7500人为博士研究生,1650人为实习生。
基础科研经费:26.9 亿欧元(90%来自联邦 10%来自所在州)第三方经费:13.3 亿欧元(2014 年)目前规划实施的项目导向预算总盘面:128 亿欧元(2014/15 -2018/19)六大领域包括: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交通、关键技术、物质结构。
亥姆霍兹联合会六大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重大问题,为以后和未来提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1.2 组织架构与法律形式亥姆霍兹联合会是一个专门注册的会员机构,目前会员包括 17 家独立法人资质的科研中心和一家非独立法人的中心。
各个会员自身享有多种不同的法律框架结构(公募基金会、注册协会,有限责任公司,国营事业单位)。
联合会自 2001 年成立之后,联合会的活动都受联合会章程的约束,所有的会员中心实施共同的科研、经费和管理架构。
联合会设置一名全职主席负责整个项目导向的经费管理转型和全机构的总体对外战略的协调。
支持联合会主席日常工作的是一位总裁、分设在柏林和波恩的两个总部以及在布鲁塞尔、北京和莫斯科三个代表处。
1.2.1组织架构联合会的核心决策群体是成员单位委员会和理事会。
其中成员单位委员会由联合会内部成员组成,理事会由外部成员组成。
Helmholtz – DAAD – Fellowships 200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接收2013年度公派博士生、博士后的德方导师、研究课题和岗位清单各国家科研单位、各重点高校: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科研机构,它由十八个德国国家实验室联合组成,共有员工34000人、年度科研经费34亿欧元。
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开展定位于未来应用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大科学研究,实施有长远国家战略和五年项目规划的资金管理模式。
联合会针对全球面临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的重大挑战,在能源 (核能、核安全、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地学与环境科学、医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关键技术(纳米技术、功能材料和超级计算)、物质结构(大型物理学)、航空航天与交通等6个领域从事体现德国国家形象与科研实力的尖端科学研究。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在过去三十年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院、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国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海洋局、地震局、地质调查局以及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大、西交大、浙大、华科大在内的众多重点高校的优秀团队之间有广泛的长年密切合作,有一些联合团队甚至联合实验室。
亥姆霍兹联合会曾于2007至2010年连续四年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每年联合选拔和资助50名博士生和博士后。
本联合会汉堡同步辐射DESY另将启动与人力资源部博士后管理中心以及中科院人事局每年10个博士后联合项目。
初步估计,本联合会每年招入中国青年科研人员约100人,联合会中国背景的科研人员和博士生的人数在600人以上,包括一些资深科研人员和团队负责人。
相比于缺少固定科研经费的德国高校,由德国联邦教研部和所在地州政府按照90%:10%比例提供、并保证每年继续5%增长的科研事业费的亥姆霍兹联合会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充足的经费,大多数科研团队非常欢迎接受基础良好、有浓厚科学兴趣的中方青年人员深造或攻读学位,资助渠道包括德方科研工作合同、单位奖学金以及中国公派奖学金。
亥姆霍兹联合会于2004年在中国设立了北京代表处,这是联合会在全球仅有的三个代表处之一,其职能主要包括中德科研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协助科研团队建立更密切联系并争取项目资助、安排交流访问以及促成长期、经常性的人员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各科研中心及下属院所名称指南
1,AWI (Alfred-Wegener-Institut für Polar- und Meeresforschung) 阿尔弗雷德·魏格讷极地与海洋研究院A-地学研究部
地质物理学实验室
冰川学实验室
冰缘冻土带研究实验室
海洋地质与古生物学实验室
海洋地化实验室
B-生物科学部
生物海洋学实验室
海洋生物地质学实验室
巨藻生物学实验室
海洋动物生态学实验室
海洋动物生理学实验室
生态化学实验室
陆架海生态学实验室
海岸生态学实验室
C-气候科学部
大气循环实验室
极气气象学实验室
勘测海洋学实验室
海洋动力学实验室
洋冰物理学实验室
古气候动力学实验室
D-先进技术部
水下车辆与深水技术
大洲测量系统
飞机与陆面技术
冰层钻探
海洋生物技术
对地观测系统
E-基础设施管理部
后勤与科研平台
计算中心与数据库
图书馆
土木建设与设施管理等等
2,DESY (Deutsches Elektronen-Synchrotron DESY)德国电子同步辐射装置
加速器部
光子学研究部
高能粒子物理学部
3,DKFZ( 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
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生物学
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学
致癌风险因素及预防
肿瘤免疫学
成像与肿瘤放谢学
感染与癌症
肿瘤治疗的对接应用
4,DLR (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德国遥感数据中心DFD
飞行推进研究所
空港事务与航空交通研究所
航空动力与湍流技术研究所
气动弹力研究所
推进技术研究所
建筑事务与构造研究所
概念车研究所
纤维轻结构与自适应研究所
飞行制导研究所
飞行系统技术研究所
高频技术与雷达系统研究所
通讯与导航研究所
航空与航天医学研究所
空间材料物理学研究所
遥感技术研究所
大气物理学研究所
行星研究所
太空飞行推进技术研发!究所
太空飞行系统研究所
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研究所
技术物理所
技术热动所
燃烧技术研究所
交通技术研究所
交通系统研究所
材料研究所
空间飞行推进与航天员训练所
模拟与软件技术所
5,FZJ (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于利希研究中心
高级模拟研究院(IAS -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imulation)
于利希超级计算中心
材料的量子理论
软物质与生物物理理论
结构成形理论
生物技术研究院(Institut für Biotechnologie - IBT)
生物技术一所
物质转换调节与代谢工程实验室
微生物生理学实验室
氨基酸与细胞壁实验室
细菌的蛋白质分泌实验室
调节开关与合成生物学实验室
生物技术二所
技术生物触酶实验室
发酵技术实验室
生物纳米系统研究院(Institut für Bio- und Nanosysteme)
IBN-1所:半导体薄膜与设备
IBN-2所:生物电子学
IBN-3所:界面与表面
IBN-4所:生物膜层
IBN-工艺技术部
IBN-技术与设施管理部
化学与地质环境动态研究院(Institut für Chemie und Dynamik der Geosphäre) ICG-1 平流层研究所
ICG-2 对流层研究所
ICG-3 植物圈研究所
ICG-4 农艺圈研究所
能源研究所(Institut für Energieforschung)
IEF-1所:材料合成与生产工艺
IEF-2所:材料结构与性能
IEF-3所:燃料电池
IEF-4所:等离子体物理
IEF-5所:光电所
IEF-6所:安全研究与反应堆技术
IEF-STE:系统研究与工艺研发
IEF-PBZ:燃料电池项目总协调
IEF-KFS:核聚变项目总协调
固体研究院(Institut für Festkörperforschung)
IFF-1所:材料的量子理论
IFF-2所:软材料与生物物理理论
IFF-3所:结构形成理论
IFF-4所:散射方法
IFF-5所:中子散射
IFF-6所:电子态材料
IFF-7所:软物质
IFF-8所:微结构研究
IFF-9所:电子特征研究
IFF-TA部:技术及管理设施
6,FZK (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
7,GSI (Helmholtzzentrum für Schwerionenforschung)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
8,GKSS (GKSS Forschungszentrum Geesthacht ) GKSS吉斯塔赫研究中心
9,HZB (Helmholtz-Zentrum Berlin für Materialien und Energie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中心
10,HZI (Helmholtz-Zentrum für Infektionsforschung)亥姆霍兹感染中心
11,HZGU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 Deutsches Forschungszentrum für Gesundheit und Umwelt) 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德国健康与环境中心
12,HZU (Helmholtz-Zentrum für Umweltforschung - UFZ)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
13,GFZ (Helmholtz-Zentrum Potsdam Deutsches GeoForschungsZentrum) 亥姆霍兹波兹坦中心-德国地学研究中心
14,MDC (Max-Delbrück-Centrum für Molekulare Medizin Berlin-Buch)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
15,IPP (Max-Planck-Institut für Plasmaphysik)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物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