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分析

合集下载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情况介绍【模板】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情况介绍【模板】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情况介绍
【简介】
德国在两百多所大学及高校之外,另有四大高校外的国家科研团队,其中亥姆霍兹联合会是最大、官方色彩也最浓的科研单位。

亥姆霍兹联合会现在拥有18个国家科研中心(国家实验室)、员工总人数3.5万人、年度科研经费36亿欧元。

不论是人员以及经费在都大致超出德国马普学会、弗劳恩霍夫协会和莱布尼兹联合会等另外三家德国科研机构的一倍左右。

这四家机构都具有非常明确的科研定位,其中亥姆霍兹联合会着眼于德国中长期国家科技任务,以解决社会政治、科技和经济的重大挑战为己任,运行大型科研装备,通过前瞻性的综合性的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力图解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难题,为保障德国经济的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持。

亥姆霍兹联合会自2001年正式成立后(过去一直是松散的“大科学中心联合会),进一步明确了以科研任务计划为导向的科研特点,并且实施5年科技规划和评估,跟中国的支撑计划、973及863等国家科研任务有很高的吻合度。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现有18个德国国家科研中心成组,分别是:
1,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AWI:******
电子邮箱:(******)
代表处首席代表何宏博士
个人情况简介:
亥姆霍兹联合会北京代表处的负责人何宏先生,博士,1986年于武汉**大学本科毕业。

后由国家教委选拔公派留学,1990年从德国耶拿席勒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赴英国牛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4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于2000年转到**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担任国际科技合作处处长职务。

自2004年1月起在亥姆霍兹联合会担任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的情况介绍(2012)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的情况介绍(2012)

- 核安全研究
参与该研究领域的 7 个研究中心分别是:德国宇航中心(DLR)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 、于利 希研究中心(FZJ) 、亥姆霍兹波茨坦地质研究中心(GFZ) 、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HZDR)以 及马克斯-普朗克等粒子物理研究所(IPP) 。 亥姆霍兹的能源专家与工业界人士认为,能源供应是一切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的瓶颈,现阶段不能 放弃对任何一种能源形式的研究。能源工业界目前的中心任务是解决两大难题:减少原料消耗,降 低废物和残渣带来的各种危害及相关风险。 2、地球与环境_该研究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科研计划并多个重点科研方向: - 地理系统:变化中的地球 地球重力场及磁场研究 自然资源及物资的循环利用 气候的变化及人的生存空间 自然灾害与救灾保障策略 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 - 大气与气候 几百年来大气成份的变化 自然界的水循环以及如何改善水供应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海洋、海岸与极地系统
9, 亥姆霍兹达姆斯达特重离子研究中心 GSI http://www.gsi.de; 10, 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德国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 HMGU http://www.helmholtz-muenchen.de; 11, 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中心 HZB http://www.helmholtz-berlin.de;


【经费与支出】 亥姆霍兹联合会 2011 年的经费预算达到 34 亿欧元左右。这些经费主体是政府的事业拨款(其中联 邦政府和所在州政府的经费比例为 9:1) ,只有不到 20%的经费来自竞争到的经费,比如来自其他的 德国国家部门、欧盟、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各私立机构的项目经费。 【研究领域和主要科研活动】 亥姆霍兹联合会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关键技术、物质结构以及 航空航天与交通 6 大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活动又被归并到 30 个左右的科研计划里,实行首席科学 家制度,并实施计划单列的项目管理。 原则上,亥姆霍兹联合会每年将对两个领域进行战略以及科研计划的规划,并邀请来自本机构之外 的全球杰出科学家对项目以及项目经费预算进行评审(评委中半数为其他单位的德国杰出科学家、 半数为非德国的国际知名专家) 。 而联合会体系的科学家要想获取体系内的经费,也必须依据自己的优势、在相应的科研计划中提出 有五年为期的科研课题,并要提供具有可检验性的阶段性指标。只有申请的科研课题具有符合亥姆 霍兹联合会的科研定位、具有学术上的先进性、具有与应用结合的前景、能够促进人才培养,才能 优先被考虑。为此,亥姆霍兹的科学家不仅被鼓励要加强内部合作,还要与联合会以外的科学家进 行跨学科、跨机构、跨国界的合作。 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访问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到亥姆霍兹所属的各研究中心,利用这里的 大型科研设施和设备开展研究工作。有许多设备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亥姆霍兹联合会 的支持下,许多青年科技人员可以参与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并且有机会在科研过程中使 用各种先进的科研设施。每年有 6,000 多名外来科学家来到亥姆霍兹的研究中心进行科学研究,其 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员是由亥姆霍兹联合会提供的经费资助。 【战略领域及重点项目方向】 1、能源_该研究领域主要有 4 大主题以及主题中的重点研究方向: - 可再生能源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项目介绍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项目介绍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博士后项目项目概况为进一步促进中德两国在教育、科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Helmholtz Associatio of German Research Centres)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CSC)于2006年9月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博士后奖学金项目。

双边将每年联合选拔50名优秀学生及学者,并以中方国家公派的形式,赴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所属的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深造。

首期协议三年,第一批学员将于2007年9月正式派出。

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即将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以及近六年内新毕业的博士均有资格申请。

本实验室或单位与德方已经有合作基础的人员,将获得加分。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共拥有15个国家级的研究中心,是欧洲最大的科研机构之一,共拥有员工25000人,年经费22亿欧元。

亥姆霍兹联合会致力于解决社会、科学和工业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在能源、地球与环境、医疗卫生、关键技术、物质结构以及航空航天与交通等六大领域利用大型设备开展跨学科的前瞻性研究。

青年学者类型A类,博士预备生资助对象:即将或已硕士毕业,欲以三年时间在德完成博士学位的青年科研人员资助期限:不超过36个月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0周岁(1977年1月1日以后出生)资助金额:第一年1000欧元每月,经德方评审能完成学业者,第二年和第三年获得德方资助1200欧元每月B类,交换博士生资助对象:来自中方伙伴单位的在读博士生,未来在国内答辩获中方学位资助期限:6-24个月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0周岁(1977年1月1日以后出生)资助金额:第一年1000欧元每月,第二年1200欧元每月C类,博士后资助对象: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或毕业尚不超过六年的博士资助期限:6-24个月资助金额:第一年1100欧元每月,第二年1800欧元每月申请程序:因是联合奖学金项目,申请程序分为两步,分别是国外部分与国内部分。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

1、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1.1 简介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最大和最官方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其科研使命是面向社会、科学和产业所面临的中长期重大战略性需求和挑战,在能源、地球与环境,医学卫生,航空航天及交通运输,物质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从事国际一流的研究。

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通过开发运行大规模的科研设施和科学装备,携手国内和国际伙伴共同从事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依托国家中长期的创新规划任务实施旨在塑造人类共同美好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主要特性指标联合会成员单位:在所有的联邦州有分布 18 个科研中心(2014 年)单位人员总数:38000 人(2014 年),21,000人为科学家、工程师,7500人为博士研究生,1650人为实习生。

基础科研经费:26.9 亿欧元(90%来自联邦 10%来自所在州)第三方经费:13.3 亿欧元(2014 年)目前规划实施的项目导向预算总盘面:128 亿欧元(2014/15 -2018/19)六大领域包括: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交通、关键技术、物质结构。

亥姆霍兹联合会六大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重大问题,为以后和未来提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1.2 组织架构与法律形式亥姆霍兹联合会是一个专门注册的会员机构,目前会员包括 17 家独立法人资质的科研中心和一家非独立法人的中心。

各个会员自身享有多种不同的法律框架结构(公募基金会、注册协会,有限责任公司,国营事业单位)。

联合会自 2001 年成立之后,联合会的活动都受联合会章程的约束,所有的会员中心实施共同的科研、经费和管理架构。

联合会设置一名全职主席负责整个项目导向的经费管理转型和全机构的总体对外战略的协调。

支持联合会主席日常工作的是一位总裁、分设在柏林和波恩的两个总部以及在布鲁塞尔、北京和莫斯科三个代表处。

1.2.1组织架构联合会的核心决策群体是成员单位委员会和理事会。

其中成员单位委员会由联合会内部成员组成,理事会由外部成员组成。

以创新为导向的德国科研管理

以创新为导向的德国科研管理

以创新为导向的德国科研管理2014年01月07日19:57 来源:《学习时报》2104-01-07 作者:姜卫平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335作为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位居世界前列。

德国蓬勃的创新能力,与其在科研管理中激励创新、支持创新、保障创新密不可分。

坚持研究独立、学术自由的精神科研的魅力在于创新,创新是科研发展的本质要求。

学术创新固然需要宽松的文化氛围、必要的经济支撑等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要始终保持内心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在一定意义上讲,德国崛起于自由精神,是自由精神让德国科技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德国洪堡大学的创始人洪堡提倡学术自由,认为现代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合”,以知识学术为最终目的。

因而大学应该秉持寂寞和自由的原则。

寂寞意味着大学要坚持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不为各种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距离。

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纯粹的学问和真理,而不在于满足实际的社会需要;教师和学生应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潜心于科研。

自由一方面是针对国家而言的,要注重大学的权利与国家的职责,另一方面指研究应遵从科学的内在要求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

科研自由不但体现为科研人员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按照自己的目标和意志从事研究,更重要的是可以不受干扰地潜心于科研。

洪堡的理念和思想成为德国高等教育和科研的精神之所在。

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是大学和非大学研究机构的主要财政支持者,但并不干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内部事务。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高校进行监管,但这类监管并不涉及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具体内容。

德国《基本法》责成政府保障高校的“学术自由、科研自由、教学自由”。

德国认为,“大学是科研最重要的场所;国家必须维护科学的自由并通过提供人员、资金和组织手段实现并促进将科学传授给下一代人的工作”。

自由的学术氛围也是吸引外国学者和学生到德国从事科研的重要原因。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方式及大学合作启示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方式及大学合作启示
1 各研 究 中心经 费分布概 况
亥 姆 霍 兹 联 合 会 是 德 国最 大 的 国立 研 究 机 构 , 即使 在 当下经 济 危 机 形 势下 ,根 据联 邦 政 府 与 地 方 政 府 的协 约 ,仍 然 能 获 得 5 % 的年 度 经 费增 长 。虽 然其所属研究 中心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各不相 同, 但基本上其每年科研总经费的 2 / 3来 自于政府 的事 业费 ( 联 邦政 府 和州政 府承 担 的 比例 为 9 :1 ) ,即 核 心经 费 ;各 研 究 中心 通 过其 他 方 式 ,如德 国科 学 基 金会 等公共 研 究 资 金 及 与企 业 科 研 合 作 等 ,获 得 剩余 的 1 / 3经 费 ,即第三 方经 费 。
He l mh o l t z As s o c i a t i o n Pr o g r a mm e— - o r i e nt e d Co l l a bo r a t i ve Re s e a r c h Or g a ni z a t i o n a nd Un i v e r s i t y Coo p e r a t i o n
2 o l 3年第 2 2期
s c i e n ㈣ n dT e
e n 1 e n I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2 2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7 6 9 5 . 2 0 1 3 . 2 2 . 0 2 0
学院” ,以及支持 大学的青 年科 学家和博 士生教 育的形 式等 ,总结其 网络化协 同研 究组织的特 点为:协 同的动 力 来 自各方共同的 目标 ,协 同的纽 带是合作研究项 目,协 同的源泉来 自科教 结合。

德国最大科研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的演化史

德国最大科研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的演化史

德国最大科研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的演化史History of Helmholtz Association: From a loose-knit network to an association in four decadesOver the course of 40 years, what used to be the working committee of a loosely-affiliated community of research centres has become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The driving motivation behind this development was the desire to take assume greater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onviction that the major challenges facing research today can only be met by pooling scientific excellence and resources. A further aim was to gain more leverage in the political debate surrounding research policy. Today,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is committed to solving the big issues facing society, science and industry in many fields, as the mission statement avows. The Association's special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landscape in Germany is programme-oriented, strategically focused research with a long-term scope. Key competences of the Association are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large-scale facilities and complex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expertise in system solutions and future-oriented research.Research centres band together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first great task - developing safe and powerful nuclear reactors -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Karlsruhe and Jülich research centres, which were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established, met in 1958 with the former Society for Nuclear Energy Management in Shipbuilding and Shipping Navigation (known today as Helmholtz-Zentrum Geesthacht Centre for Materials and Coastal Research) and the nuclear research institutes of a number of universities to form the "Working committee for administrative and operational affairs in German reactor control stations". The former Hahn Meitner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 in Berlin joined the committee in the following year, 1959.Initially the committee focused on the exchange of experiences related to operational and safety issues, but soon the focus was expanded to include topics that still concern the large research centres today.. These involve question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 training, remuneration and patent management, which are all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xcellent research and its practical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research centres involved in other scientific fields, but dedicated to solving similar problems joined the Association in the 1960s.These were the Deutsches Elektronen Synchroton (DESY), the Radiation Research Society (now the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 German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Plasma Physics, the German Test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viation and Space Flight (now th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the former Society for Mathematics and Data Processing (part of the Fraunhofer Institute today) and the Society for Heavy Ion Research (GSI).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and a new structure legitimised this grouping together of research associations, with the aim of avoiding bureaucratic micromanagement andover-interference in research. Today, the government's role in formulating research policy guidelines and the Association's mission to address the big issues facing, science and industry are more clearly defined.The Association's relationship to the German government is definedAt the beginning of 1970, representatives of the research centres formed the Arbeitsgemeinschaft derGroßforschungseinrichtungen" (syndicate of large-scale research institutes), or AGF, and formulated the guidelines that would govern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government. Working ina spirit of partnership, the AGF aimed to define the basic tasks the Association would concern itself with; implementing the guidelines would b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research centres.The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re joined the AGF in 1975, followed a year later by the German Research Centre for Biotechnology (GBF ), now renamed the Helmholtz Centre for Infection Research). In 1983, the 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 became a member. The Association saw further growth as a result of German reunification, when research centres in the new federal states - including the GFZ Geosciences Research Centre in Potsdam, the Max Delbrück Center for Molecular Medicine and the former Leipzig-Halle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known today as the 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or UFZ) - were admitted as members.Strength and excellence through integration and initiative In 1995, the AGF became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res.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came one step closer to achieving their aim of freedom to govern their own affairs. Since then, a senior council has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on major issues relating to content andstructure, such as the practice of appointing professors jointly with universities, principles of the appraisal procedure and research priorities.2001 wa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Association. The loose affiliation was transformed into a registered association with legally independent member centres. The core of the reform with regard to content wa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ogramme-oriented advancement of funding, which involved a switch from centre-oriented financing, in which each centre administered its own budget, to superordinate financing at the level of the Association. A total of 30 cross-centre research programmes have been drafted, which are evaluated in detail by internationally-renowned experts with regard to their strategic relevance and scientific excellence.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is the only research organisation in recent years to have initiated comparable reforms that have resulted in the reorientation of research efforts towards strategic goals.The reform also gave the Association a full-time president. With the Initiative and Networking Fund, he has an effective tool at his disposal for setting strategic priorities, as well as for promoting scientific excellence and advancing research in keyfields with the required critical mass. The strategically-oriented Initiative and Networking Fund has established an incentive scheme that promotes scientific competition. Along with other funding schemes, it also supports the goals of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Pact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concentrating on excellence, new forms of cooperation and networking, promoting the young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pproaches to further innovation, the Association contribute to economic growth and prosperity in our society.Following the amendment of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at the end of 2006, each of the Association's different fields of research is represented by a vice president in the newly established executive committee; in addition, there are two vice presidents with administrative duties.The reforms in recent years set the course for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highly-regarded scientific organisations in Germany today.The Helmholtz-Zentrum Berlin für Materialien und Energie was created on 1 January 2009 when the formerHahn-Meitner-Institut Berlin (HMI) merged with another Berlininstitute, the Elektronenspeicherring-Gesellschaft für Synchrotronstrahlung (BESSY).The newly founded German Center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DZNE) has been a member of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since 30 April 2009. The 16th Research Centre to join, the DZNE is unique in two ways. Firstly, it is not limited to a single location; instead it is made up of a strong interdisciplinary network consisting of the core facility in Bonn and (currently) six outstanding partner locations inRostock/Greifswald, Magdeburg, Göttingen, Witten-Herdecke, Tübingen and Munich. Secondly, unlike other European research institutes in the field, the DZNE does not focus on basic research alone, but also translates research findings into practice. On 1 January 2011 the Forschungs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 (FZD) became the 17th member of the Association, under the new name Helmholtz-Zentrum Dresden Rossendorf (HZDR). A year later on 1 January 2012 the former Leibniz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s (IFM-GEOMAR) converted into GEOMAR | Helmholtz Centre for Ocean Research Kiel due to the transition of the institute into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方式及大学合作启示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方式及大学合作启示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方式及大学合作启示郑英姿, 周辉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北京,100871摘要:为鼓励创新与合作,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从2001年开始实行科研计划优先资助模式,将机构事业费改为协同的项目经费,通过战略规划和择优竞争,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本文介绍亥姆霍兹联合会项目引导的协同研究组织形式及其与大学合作的方式,列举近年研究案例,如合并大学新建实体研究机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组建虚拟研究所“结构系统生物学中心”、依托大型基础设施开展“脑成像”研究,与大学共建“仿真科学研究学院”,以及支持大学的青年科学家和博士生教育的形式等。

总结其网络化协同研究组织的特点:协同的动力来自各方共同的目标、协同的纽带是合作研究项目、协同的源泉来自科教结合。

关键词: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项目引导;科教结合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ers,缩写Helmholtz,以下简称: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研究机构,联合会现有18个国际著名的研究中心,雇员超过3万人,年度经费总额达34亿欧元。

亥姆霍兹联合会着眼于德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在6个研究领域(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关键技术、物质结构、航空航天和交通),依托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开展前瞻性的跨学科综合研究,解决涉及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各研究中心经费分布概况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最大的国立研究机构,即使在当下经济危机形势下,根据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约,仍然能获得5%的年度经费增长,虽然联合会中研究中心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各不相同,但基本是每年科研总经费的2/3来自于政府的事业费(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承担的比例为9:1),即核心经费。

各研究中心通过其他方式,如:德国科学基金会等公共研究资金,及与企业科研合作,获得剩余的1/3经费,即第三方经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调研1.1 简介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最大和最官方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其科研使命是面向社会、科学和产业所面临的中长期重大战略性需求和挑战,在能源、地球与环境,医学卫生,航空航天及交通运输,物质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从事国际一流的研究。

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通过开发运行大规模的科研设施和科学装备,携手国内和国际伙伴共同从事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依托国家中长期的创新规划任务实施旨在塑造人类共同美好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主要特性指标联合会成员单位:在所有的联邦州有分布 18 个科研中心(2014 年)单位人员总数:38000 人(2014 年),21,000人为科学家、工程师,7500人为博士研究生,1650人为实习生。

基础科研经费:26.9 亿欧元(90%来自联邦 10%来自所在州)第三方经费:13.3 亿欧元(2014 年)目前规划实施的项目导向预算总盘面:128 亿欧元(2014/15 -2018/19)六大领域包括: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交通、关键技术、物质结构。

亥姆霍兹联合会六大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重大问题,为以后和未来提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1.2 组织架构与法律形式亥姆霍兹联合会是一个专门注册的会员机构,目前会员包括 17 家独立法人资质的科研中心和一家非独立法人的中心。

各个会员自身享有多种不同的法律框架结构(公募基金会、注册协会,有限责任公司,国营事业单位)。

联合会自 2001 年成立之后,联合会的活动都受联合会章程的约束,所有的会员中心实施共同的科研、经费和管理架构。

联合会设置一名全职主席负责整个项目导向的经费管理转型和全机构的总体对外战略的协调。

支持联合会主席日常工作的是一位总裁、分设在柏林和波恩的两个总部以及在布鲁塞尔、北京和莫斯科三个代表处。

1.2.1组织架构联合会的核心决策群体是成员单位委员会和理事会。

其中成员单位委员会由联合会内部成员组成,理事会由外部成员组成。

成员单位委员会的委员即为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的主任。

理事会成员为联邦、州政府的“职权”代表以及科学与研究、商业和工业和其他研究组织的代表。

理事会委任独立的、国际知名专家进行研究项目的评估,并接受他们的评估报告。

这些评估是理事会向联合会资金资助方(即联邦、州政府)提出项目资助建议的基础,以决定研究项目的资助力度。

评议会负责准备关于“评估和项目导向资助”的所有决议。

融资合作伙伴委员会:联邦政府和各中心所在州,负责界定研究政策要求,包括研究领域、研究周期和任命理事会。

理事会:除了成员单位委员会之外,外部任命的理事会是亥姆霍兹联合会的中央决策机构。

成员为联邦和州政府“职权”代表、议会和科学机构代表以及科学界与产业界的公众人士,任期为三年。

理事会负责亥姆霍兹联合会的所有重大决策;选举主席和副主席。

评议会:由理事会任命、组建,负责根据理事会项目评估的结果、优先资助排序进行项目资助的审议。

成员由常任理事会成员(即联邦、州政府“职权”代表)、六个领域的专家以及替补成员组成(取决于讨论的研究领域)。

主席:一位全职主席负责管理联合会以及全机构对外协调。

他在科学界、工业界以及政府之间的沟通中起到主导作用。

负责准备、执行理事会关于项目导向资助的建议。

负责协调研究领域项目发展规划、跨中心的协作以及联合会总体战略的制定。

副主席:八位副主席支持、建议和代表主席履行其职责。

其中,六位科学副主席也是六个研究领域的协调员。

另两位副主席来各心的行政机构。

总裁:总裁代表、建议和支持主席履行其职责,并负责运营联合会总部。

作为一个行政事务的特别官员,总裁对内、对外均代表了亥姆霍兹联合会。

亥姆霍兹联合会的主席团(执行委员会)由主席、八位副主席和总裁组成。

总部:分设在柏林和波恩的两个总部,与布鲁塞尔、北京和莫斯科三个代表处一同,协助主席、副主席和总裁履行其职责。

六个领域:亥姆霍兹的科学家分别在项目导向资助框架中的六个跨中心的研究领域中开展工作。

这种跨中心的研究是由跨学科的外部合作以及国际间协作来实现的。

成员单位委员会:除了理事会,成员单位委员会是该联合会的中央决策机构。

委员是各中心的科学技术和行政主任。

成员单位委员会负责所有联合会的工作。

它定义了跨中心的发展战略和项目框架,并有权提出主席、理事会成员选举的建议。

1.2.2成员单位|1 2012 年由莱布尼茨联合会转入亥姆霍兹联合会|2 2011 年由莱布尼茨联合会转入亥姆霍兹联合会|3 2009 年合并了前莱布尼茨联合会体系的柏林同步辐射电子储存环协会(BESSY)|4 自 1971 年成为马普学会的二级科研机构1.2.3协同管理亥姆霍兹联合会采取以科学家团体自治的方式,按照六个领域组织研究项目。

战略分析与评议是亥姆霍兹联合会项目导向资助模式的基础,来自联合会意外的全球杰出科学家组成的专家评议会负责筛选项目,他们的评审意见将决定不同重点方向的资助力度以及不同重点方向中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资助比例。

亥姆霍兹联合会的主席负责全部评审过程的管理,并设主席团(执行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

主席团(执行委员会)共9人,1位主席、8位副主席(不同研究领域的6为研究中心科研主任,以及两位研究中心行政管理主任),主席任期5年,可以连任一次;副主席在所属研究中心负责人中轮流选拔,任期2年。

亥姆霍兹联合会理事会负责分配各领域方向经费,聘请的外部专家评议会把握研究方向,执行管理的主席团定期轮换,以保证组织管理的公平公正。

理事会、评议会和主席团(执行委员会)各司其职,保证了亥姆霍兹联合会选题的科学及组织过程的有效。

1.3 项目导向的经费管理模式项目导向的经费资助模式(POF :Programme-Oriented Funding)是亥姆霍兹联合会凝炼自己专题研究方向和分配基础科研事业费的核心机制。

相比于传统的课题资助模式,亥姆霍兹联合会的专题项目研究一方面因为长期的设施建设而体现在资金规模巨大,更核心的是侧重科研目标而推行的科研机构性资助。

POF 资助模式旨在推动科研中心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拿出一致的专题领域研究计划,同时也要加强它们之间、加强项目计划之间内的竞争,通过竞争与合作更好地贯彻落实联邦政府与各个州政府明确的任务目标。

各个资助机构和各个研究中心也应依据这个自 2001 年启动的新模式提升质量管理和计划目标的实现。

两轮 POF 项目已经完全结束。

自 2014/15 启动的第三轮 POF将于 2018/19 结束。

在当下第三轮的项目计划中,共资助了六大研究领域的 30 个重点专题,每个专题均由少则一家多则七家科研中心的参与。

从资金面上来看,预算额度很大的专题项目包括涉及众多大型设备的“从物质到材料再到生活”(24 亿欧元)和“癌症研究”(9.84 亿欧元),中型专题项目包括“可再生能源”(32.4 亿欧元)和“海洋:从深海到大气”(2.54 亿欧元),而更小的专题项目包括“生物经济关键技术研究”(9900 万欧元)和“科技、创新与社会”(6700 万欧元) - 上面每个专题项目都是五年的经费周期。

POF 资金中的 20%,可由各科研中心自行调配用于单位所谓的项目相关研究,也是为了方便各单位灵活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1.4 创新体系与管理的持续完善根据理事会的决议,亥姆霍兹联合会的项目导向资助模式应进一步聚焦于制订的战略专题向前推进。

联合会将继续在跟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沟通基础上选择好跨越中心和多种学科的新的、对科学与社会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方向。

通过系统地开发与社会各界的对话交流,联合会将更好地应对挑战,更好地为解决社会难题做出贡献。

联合会成立 20 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发展。

大科学研究中心在一个共同的名称下,共同决定实施以项目导向原则组织科研课题和科技预算,并以此加强相互之间以及跟外部伙伴之间的合作。

这项改革尚未完成,亥姆霍兹联合会将与他们的各方资助者继续这一既定方针。

为了落实委员会提出的进一步强化项目导向的建议,由各具法人资质的中心共同组成的联合会将进一步细化职责与分工。

联合会的研究领域就是一个可以增添、补充新的战略性专题和领域、完善体系研究基础设施的层面。

在评审专题项目和项目成就的时候,未来的作为指征的回顾性元素与前瞻性元素将会有所不同。

未来的评估将更侧重项目的筹备以及项目的中期进行,评审结果将对项目的经费预算产生明显的影响。

对应于这样的项目评估要求,建议的实施期限应该从五年延长到七年。

建设和运营大型基础研究设施,向来自德国科学体系乃至欧洲和国际的用户提供支撑服务,这将仍然是亥姆霍兹联合会的最核心的使命之一。

整个亥姆霍兹联合会的基础设施必须作为整体经常地而且是透明地获得来自全部科研体系潜在用户的集体认同。

鉴于近些年来大型科研装置已经向高校和其他科技体系成员加强了开发,现在应该在增进透明度和强调战略优先次序的框架下,遴选和简化各个科研合作资助计划。

考虑到亥姆霍兹联合会巨大的体量和它与政治的特殊关系,也必须十分强调继续保持德国学术体系的多样性以及其他科研机构的独立自主性不会受到影响。

1.5 协同科研模式亥姆霍兹联合会之所以保持世界科研领先地位,与其协同研究的组织形式密切相关。

联合会把各种资源集中投入到6个重点研究领域中,同时积极争取第三方经费。

不同研究领域的经费总量以及核心经费和第三方经费的构成比例也不同,充分体现了亥姆霍兹联合会的定位和特点,其中经费总量最多的是“物质结构”领域,正是由于研究工作对大型科研设施的依赖,所以其核心经费所占比例最高。

相对而言,“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经费较少。

亥姆霍兹联合会按照6个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分配其核心经费,通过组织个研究中心参加科研项目竞争,确保研究专注于自己的强项。

由于各研究中心的历史发展以及研究领域不同,所以各研究中心可能涉及到的亥姆霍兹联合会的研究领域数量也不同;从事多个领域研究的机构占大多数,同时在某个研究领域中也通常有多个研究中心参与其中。

1.6 研究与创新资助模式亥姆霍兹联合会核心经费主要的资助形式是:(1)战略引导项目,即资助符合亥姆霍兹联合会发展战略的计划项目。

(2)依托设施项目,即资助依托大型科学装置的研究项目,例如粒子加速器、同步加速器、中子和离子源、研究用船和飞机。

(3)创新协作基金,这是最重要的科研促进手段,该基金可以迅速而灵活地作出反应,但同样需要通过竞争来实现其战略目标。

该部分基金的年度资助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2千万欧元到2014年增加到8千万欧元。

其资助方式有五种:➢关注未来研究课题亥姆霍兹联盟(Helmholtz Alliances to Occupy Key Future Research Topics);➢虚拟研究所(Helmholtz Virtual Institutes: Expanding Networks within the Scientific):拓展与高校的联系网络;➢青年科学家提升行动(Promoting Young Researchers);➢创新研究支撑框架(Creating Frameworks for Top-Flight Research):促进前沿研究,促进技术转移、机会均等以及科研的国际化;➢卓越保障行动(Assuring Excellence):推动具有良好前景的研究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