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态分析作业综述

合集下载

基于AR模型的直升机桨叶模态的识别方

基于AR模型的直升机桨叶模态的识别方

文章编号:2095-6835(2023)01-0046-05基于AR模型的直升机桨叶模态的识别方法有效性研究程智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江苏南京210016)摘要:采用基于AR(自回归)模型的功率谱估计方法的频域分解法,研究旋转桨叶的模态识别效果。

利用仿真信号,研究基于AR模型谱估计的频域分解法对密集模态的识别效果,并与采用一些常规频域分解法求功率谱的识别结果进行仿真比较,最后利用旋转梁模型进行试验,验证这种方法对识别旋转桨叶模态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识别结果较为理想,对桨叶模态分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关键词:AR模型谱估计;频域分解法;旋翼固有频率;模态识别中图分类号:V275.1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3.01.013直升机的振动特性对机体的安全影响十分大,其中桨叶上的振动最为关键和复杂,准确识别出桨叶的振动模态不仅影响着对振动的控制,也对机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模态分析分为有限元分析法、试验模态分析法和运行模态分析法[1]。

有限元法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较高精度;试验模态分析法则由于试验和真实环境的差异以及施加激励的难度,限制了其适用范围;运行模态分析则只需要采集响应信号即可识别模态参数。

从时域、频域、时频域进行运行模态分析也存在不同特点[2]。

时域法(如Ibrahim时域法、最小二乘复指数法、随机子空间法等)不用将测得的响应和激励信号变换到频域中进行参数识别,但难以测得载荷,且噪声易引起虚假模态和模型难定阶。

频域法(如峰值拾取法、频域分解法、最小二乘复频域法等)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对噪声的处理也较好,模态分布直观,但只适用于低阻尼结构并且对阻尼识别效果较差。

时频法(如小波变换、短时傅里叶变换等)不具有时域法的噪声、定阶问题和频域法只适用于低阻尼结构、阻尼识别效果差的问题,却受限于基于时域和频域的信息的繁杂计算过程。

何绪飞等[3]利用小波域的AR模型实现了对直升机机体的模态参数识别。

阻尼基本理论及阻尼模型评价方法综述

阻尼基本理论及阻尼模型评价方法综述

阻尼基本理论及阻尼模型评价方法综述摘要:阻尼是结构动力分析的基本参数,对结构动力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从基本概念着手,分析阻尼产生原因以及从不同角度分类,得出建筑结构中动力分析常用的阻尼为瑞利阻尼;经过很多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多种阻尼模型,它们各有优缺点,文中介绍了一种统一的阻尼模型的定量评价方法,对于具体问题应采用合理的模型。

关键词:阻尼;阻尼模型;瑞利阻尼;阻尼模型的评价方法Abstract: the damping is structure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basic parameters, the structure of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accuracy has very big effect. Therefore, from the basic concept, the thesis analyzes damping causes and classificat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building structure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commonly used for damping Rayleigh damping; After many years of research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puts forward a variety of damping model, and they all hav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unified damping model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a specific problem should be the use of reasonable model.Keywords: damping; Damping model; Rayleigh damping; Damping model evaluation method1 阻尼的基本概念我们知道,若无外部能源,则任何原来振动的物理系统都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趋于静止。

基于ANSYS+Workbench的高速电主轴模态分析及其动特性实验

基于ANSYS+Workbench的高速电主轴模态分析及其动特性实验

最高转速不能超过其一阶临界转速的75%6。本文研究电
主轴最高转速为l
2 000
将模型自动划分网格后得到主轴有限元模型,如图4
所示二
r/min,远小于一阶临界转速,故该
电主轴有效地避免了共振的发生,工作转速安全。
3模态实验
模态试验是为了确定振动系统的模态参数所进行的 振动试验,包括系统固有频率、阻尼比、振型等。模态试验 通过对给定激励的系统进行测量,得到响应信号,再应用 模态参数辨识方法得到系统的模态参数:本次实验是为了
本文所研究的电主轴为260xDJl2型车铣复合加T 中心用电主轴,如图1所示。该电主轴是新一代机、电、液 一体化的加工中心用高速精密主轴,主要由壳体、主轴、
轴承、定子和转子等零件组成,主轴材料为38CrMoAI.标 图2简化主轴转子模型 根据轴承型号口J.以查出轴承的轴向颁紧力,单个角
接触球轴承预紧后的径向刚度计算公式一为:
平压平模切机肘杆机构特性分析
张天轩,李梦群 (中北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太原030051)
摘要:用机械系统自动分析软件ADAMS建立模切机肘杆机构的虚拟样机并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动平台的竖直方向 行程、速度、加速度以及水平方向的位移和摆动转角的特性曲线。为模切机的开发研究和设计制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模切机;肘杆机构;ADAMS 中图分类号:TH 69 文献标志码:A
adams0引言adams软件使用交互式图形环境和零件库约束库?库创建完全参数化的机械系统几何模型其求解器采用多刚体系统动?学?论中的拉格朗日方程建立系统动?学方程对虚拟机械系统进?静?学运动我国模切机产品的技术和产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其主要标志体现在
制造业信息化
盔墨墨墨面墨田墨墨墨互置SZ墨仿■,毽疆,cAD,cAM,cAE,cAPP■■■■●■—●■■●■●■■■■■■■■■—————●■■■■■■—一

基于POD和DMD方法的跨声速抖振模态分析_寇家庆

基于POD和DMD方法的跨声速抖振模态分析_寇家庆

系。然而,对于具有强非线性特征的跨声速流动 和存在激波间断的流场,目前没有结合两种模态 分解方法的研究工作。本文针对典型的超临界翼 型 OAT15A ,通过两种模态分解方法对该翼型的 跨声速抖振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了两种模 态分解方法在具有激波间断时,对流场主要动态 特点的捕捉能力。
1 POD与DMD方法
POD 和 DMD 都是通过提取流场各个时刻的 流场的快照序列,对主要成分进行提取而实现。 1.1 POD方法
给定 N 个离散时刻的流场快照(如各个网格 点的速度、压力、密度等),整个流场可分解为 基本流动和脉动量的叠加,即 u( x , ti ) u0 ( x ) u '( x, ti ) (1) POD 的目标是通过正交分解将脉动量用少数 POD 基和模态系数的乘积表示,即:
i 1
NLeabharlann (5)根据特征值 对模态按照能量进行排序,可 以提取出主要的流动模态,通过(2)式可得到任意 时刻流场脉动量 u '( x, ti ) ,将其与平均流场相加 可得到任意时刻流场。 1.2 DMD方法
通过试验或数值仿真得到的 N 个时刻的快照 可以写成快照序列矩阵 X 和 Y ,且任意两个快照
跨声速抖振是由于跨声速下非定常流动不稳 定所引起的结构强迫运动。跨声速区强烈的激波 附面层干扰,使抖振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流动机 理和非线性动态特性。这些问题使跨声速抖振成 为航空工程中的研究难点和热点[1]。针对跨声速 抖振的产生机理,Lee[2]提出的自维持反馈模型给 出了合理的解释,将其理解为激波运动产生的压 力波和尾缘声波的反馈现象。其他的相关跨声速 抖振研究主要通过试验研究 [3-4]和数值模拟 [5-7]进 行,Lee[8]对此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另外,在流体 力学研究中,基于试验或计算样本,构建非定常 流场降阶模型(reduced-order model, ROM)是一种

风力发电机组塔筒结构分析综述

风力发电机组塔筒结构分析综述

产业科技创新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12Vol.1 No.20风力发电机组塔筒结构分析综述王 祺(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九江供电分公司,江西 九江 332000)摘要:结合钢管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提出了一种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风力发电机组塔架的设计方案。

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为今后我国风力发电塔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依据。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塔架;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整体建模中图分类号:TM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19)19-0012-02风力发电是将风的动能转变为风轮的机械能,再经由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风力发电机塔架为了获得更均匀且更大的风力,一般都建造的有几十米高,这就要求塔架需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去支承上面的叶轮、发电机,进而风力发电机才能更加安全可靠地工作。

我国的风力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有针对性的利用风力资源将对我国的新能源战略产生巨大的影响。

1 设计思想市场应用最为普遍的是锥筒式风电塔架,它具有占地面积小、结构形式简单等优点。

最大的缺点是它的用钢量比其它形式的塔架多。

塔筒直径尺寸随着工艺水平的发展也随之增大,致使每段钢制锥筒的重量加重,增加运输难度,进而使成本较高。

格构式风电塔架由格构式柱肢联接组成,在连接的节点处常常会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从而使得塔架失稳,同时由于结构呈空间网格状,设备在外界得不到保护,很容易被腐蚀。

因此,该结构形式在20世纪末逐步退出了风电市场。

早期常见的混凝土式风机在结构上主要分钢筋混凝土式和素混凝土式两种形式,后者常用于海上风力发电塔架。

但是由于其自身刚度大、受拉侧钢筋的性能得不到充分利用以及施工周期长、运输困难等原因限制了它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钢管混凝土(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研究发现,钢管混凝土构件在轴心受压或较小偏心加载的情况下,力学性能可以得到充分地发挥,但是当其结构长细比较大或偏心较大时,混凝土非但体现不出太大的作用,反而还加大了结构自重和成本。

国内“多模态”符号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多模态”符号研究文献综述

总第265期2014年1月(上)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265January 2014(A)国内“多模态”符号研究文献综述周海鸿(合肥师范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61)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4)01-0129-02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院级项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模态符号研究”(项目编号2010yj4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海鸿(1984—),女,安徽无为人,合肥师范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摘要多媒体条件下,多模态符号分析应运而生。

本文以中国期刊网上的相关论文为基础,梳理了国内多模态的发展过程,以及表现出的特点和趋势,指出了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完善多模态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加快多模态学科建设的脚步。

关键词多模态名称发展过程研究内容建议A Literature Review on "Multi -modality"Research in China //Zhou Haihong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the stud -ie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s has emerged and developed pros -perously.This paper has carried out an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related papers published in China Journal Net,sorting out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multi-modality in our country,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ndency,and also pointing out theachievements and some problems.Therefore,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establishmentand practical discovery,and finally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ality as a subject.Key words multi -modality;name;developing process;researchcontent;suggestions1引言在西方,多模态(式)话语分析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但到2003年才进入中国。

汽车钢板弹簧多体动力学建模综述

汽车钢板弹簧多体动力学建模综述

·1摇 515·
且每片又分成 q 段的板簧,段与段之间采用 beam 力 约束,此即为板簧的梁单元( beam element) 模型。 图 3 为板簧弹性元件使用梁单元板簧模型( beam ele鄄 ment leaf springs model) 代替的整车 多 体 动 力 学 模 型,模型依据实车结构建立。 图 4 和图 5 分别为转 向轴板簧和驱动桥平衡悬架板簧的梁单元模型( 图 中显示了力 元 和 运 动 副 ) , 而 实 际 建 模 时 一 般 是 在 ADAMS / Chassis 中通过 Leaf Spring Preprocessor 参数 输入界面进行建模,然后导入 ADAMS 其它模块中 进行相应的仿真。
图 2摇 采用螺旋弹簧板簧模型的整车
该类模型的优点是:淤能准确反映单个板簧的 垂向刚度特性,在刚度对话框中可以输入板簧的刚 度值或根据试验曲线拟合的弹簧力与位移的函数关 系式,即板簧刚度函数,在阻尼对话框中同样可输入 阻尼值或根据试验拟合的阻尼函数;于模型简单,仿 真速度快;盂易于参数化。 缺点是:由于螺旋弹簧无 导向作用,此模型不能准确描述车轴与车架的相对 运动关系,在一、二转向轴与车架之间还必须使用导 向杆连接,整车仿真中左右车轮将同时上下跳动。
关键词:钢板弹簧;螺旋弹簧模型;梁单元模型;ANSYS 模型;SAE 三连杆模型;整车模型;多体动力学
A Review on Multi鄄body Dynamics Modeling for Vehicle Leaf Springs
Gu Yufeng1 , L俟 Pengmin1 & Shan Zenghai2
板簧的 ANSYS 模型依据大变形动力学基本方 程建立。 实际建模时,依据板簧前后不对称的特点, 在前后卷耳处施加不同的约束,片与片之间采用动 摩擦处理,摩擦因数为 0郾 2,采用面面接触单元模拟 钢板弹簧各片间的接触, 以 8 节点三维实体单元 SOLID185 划分单元网格。 本文所建转向轴悬架板 簧 ANSYS 模型如图 7 所示,进一步利用 ANSYS 软 件生成 ADAMS 软件所需要的模态中性文件( . mnf 文件) ,而后导入 ADAMS 软件中建立整车模型,该 方法所建整车模型与图 3 类似,这里不再详述。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SUV后背门模态分析与优化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SUV后背门模态分析与优化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SUV后背门模态分析与优化温鹏飞;钱炜【摘要】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某公司SUV后背门动态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及结构优化.并以ANSA软件进行前处理网格划分及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MSC.Nastran软件进行计算,基于Hyperview软件得出结果云图.通过分析与计算,发现其一阶模态频率与发动机转速在1 000 r/main时的激励频率相接近,容易产生共振,导致车内振动噪声过大;为了改善后背门存在的这种现象,需要对其进行结构优化.使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后背门进行模态灵敏度分析,选出对模态敏感度高的部件,然后对这些部件进行结构优化;对比优化前后的模态和刚度,其值均有所提高,达到了所要求的标准,同时也避免了共振现象的产生.【期刊名称】《电子科技》【年(卷),期】2017(030)001【总页数】4页(P143-146)【关键词】SUV;后背门;模态;灵敏度分析【作者】温鹏飞;钱炜【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20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9;PU463车门是汽车的相对独立的开闭部件,可以隔绝车身外部的噪声,缓冲来自外界的冲击力,以确保乘客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与安全性[1]。

而后背门又是所有开闭件当中最大的一个,对于整个车身的强度及NVH等性能也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国内对于汽车的侧门等其他部件有较多的研究和投入,而对于后背门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也缺少相关的经验。

后背门如果设计不当,则会导致其行驶过程中振动过于激烈,密封性及抵抗变形能力差[2],这样会影响其美观以及车身的整体性能。

本文以某款SUV的后背门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模态及灵敏度分析模型,对SUV后背门进行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使其模态和刚度都得到提升。

在有限元分析中,要想得到一个精确的分析结果,必须构建一个完整而符合标准的有限元模型。

首先,在CATIA中建立后背门的三维模型,将其导入ANSA中,在不影响计算结果的前提下,对模型进行几何清理,便于保证单元质量,提高计算效率[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号分析与参数识别考核作业姓名:学号:流水号: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成绩:完成日期:浅析模态分析及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摘要:模态分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研究领域,系统参数识别与故障诊断已经成为重要的技术[1]。

本文主要介绍了模态分析的定义、类型、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在故障诊断应用中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最后简要阐述了模态分析在机械工程中的问题及对未来展望。

关键词:模态分析定义现状基本方法问题发展趋势Abstract:Modal analysis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system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and fault diagnosi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chnique[1].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modal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types, development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basic 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ault diagnosis , finally briefly describes the problems of the modal analysi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prospect in the future.Key words: Modal analysis Definition Type Basic methods Problems Prospect 1.引言模态分析是研究结构动力特性一种近代方法,是系统辨别方法在工程振动领域中的应用。

如果通过模态分析方法搞清楚了结构物在某一易受影响的频率范围内各阶主要模态的特性,就可能预言结构在此频段内在外部或内部各种振源作用下实际振动响应。

它是机械故障诊断中的重要分析手段。

而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机械设备不断向着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高,组成和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

然而,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任何故障或失效不仅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因此,在工程运作中,我们需要利用模态分析及时对设备进行故障诊断以保证工作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模态分析概述模态是机械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每一个模态具有特定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

这些模态参数可以由计算或试验分析取得,这样一个计算或试验分析过程称为模态分析。

简单地说,模态分析是一种分析方法,是根据结构的固有特性,包括频率、阻尼和模态振型,这些动力学属性去描述结构的过程。

严格从数学意义上定义是指将线性定常系统振动微分方程组中的物理坐标变换为模态坐标,对方程解耦使之成为一组以模态坐标及模态参数描述的独立方程,以便求出系统的模态参数。

坐标变换的变换矩阵为模态矩阵,其每列为模态振型。

因此,模态变换是将方程从物理空间通过模态变换方程变换到模态空间的过程;是将一组复杂的、耦合的物理方程变换成一组单自由度系统的、解的方程的过程。

1)经典定义将线性定常系统振动微分方程组中的物理坐标变换为模态坐标,使方程组解耦,成为一组以模态坐标及模态参数描述的独立方程,以便求出系统的模态参数。

坐标变换的变换矩阵为模态矩阵,其每列为模态振型[2]。

2)类型到目前为止,模态分析方法主要分三类:经验模态分析EMA、工作模态分析OMA 和有限元分析FEA[3]。

(1)经验模态分析(Experimental Modal Analysis,EMA),也称为传统模态分析或经典模态分析,这一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本征模函数(1MF)的概念,从而赋予了瞬时频率合理的定义、物理意义和求法,初步建立了以瞬时频率为表征信号交变的基本量,以本征模函数为基函数的新时频分析方法体系[4]。

具体是指通过输入装置对结构进行激励,在激励的同时测量结构的响应的一种测试分析方法。

输入装置主要有力锤和激振器,因此,实验模态分析又分为力锤激励EMA 技术和激振器激励EMA技术。

(2)工作模态分析(Operational Modal Analysis,OMA)亦常称为环境激励下的模态分析,只有输出或激励未知条件下的模态分析,是近年来模态分析领域发展活跃、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的一个研究方向,被视为对传统试验模态分析方法的创新和扩展。

工作模态分析是指在结构运行过程中,只采集结构响应信号即可进行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的方法[5]。

(3)有限元分析FEA属结构动力学正削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受无法准确描述复杂边界条件、结构物理参数和部件连接状态等不确定性因素的限制,难以达到很高的精度。

3)模态分析的最终目标识别出系统的模态参数,为结构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振动故障诊断和预报以及结构动力特性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4)模态分析技术的应用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评价现有结构系统的动态特性;②在新产品设计中进行结构动态特性的预估和优化设计;③诊断及预报结构系统的故障;④控制结构的辐射噪声;⑤识别结构系统的载荷。

3.以工作模态分析为例介绍国内外现状传统的实验模态分析与参数辨识技术是基于频率响应函数的测量而展开的,它要求对实际结构施加一组可控、可观的激励,同时测取其响应,通过输入输出数据辨识动力学特性。

然而,现代结构遇到的困难是,研究对象或者无法施加人工激励,如在轨飞行器等;或者人工激励代价昂贵或有破坏性,如桥梁,高耸结构、海洋平台等;或者结构在工作状态下自身承受的环境激励不可测控,如机翼颤振、桥梁风振、机床切削颤振以及地震等情形[6]。

针对传统的实验模态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发展仅基于响应数据的工作模态分析技术就显得尤其重要。

采用工作模态分析技术可以避免对输入信息的采集,这样也就解决了传统分析方法中很多状况下输入不可测的问题。

工作模态分析的优点是:仅需测试振动响应数据,由于这些数据直接来源于结构实际所经受的振动工作环境,因而识别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和边界条件,无需对输入激励进行测试,节省了测试费用。

利用实时响应数据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其结果能够直接应用于结构的在线健康监测和损伤诊断。

3.1国外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结合时域模态辨识方法,提出了NExT 技术,利用结构在环境激励下响应的相关函数进行工作模态识别[7]。

通过研究理想白噪声激励下结构的输出间的相关函数,可以证明,相关函数可以表征为一系列衰减的正(余)弦函数的线性叠加。

在相关函数中,每个衰减的正弦函数都对应于某阶结构模态,具有相同的有阻尼固有频率和对应的阻尼系数。

可以运用某种时域参数辨识方法,把这些相关函数当作自由振动响应来进行参数估计,从中识别出结构的模态频率、模态阻尼和模态振型。

形成上述技术思路后,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已经将此分析成果成功运用于航天涡轮机、地面载重、高速公路大桥和濒海建筑的工况信号测量和结构分析中。

应用表明,工作模态分析测试手段,对于结构故障诊断和特性监视都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后来的时频分析为工作模态参数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它克服了单纯的时域与频域分析法的不足,适用于平稳和非平稳激励信号[8]。

3.2国内现状我国对模态分析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到70年代后期,模态分析概念才逐步被我国科学界所了解。

此后,经过二十多年的急起直追,直到目前模态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工程领域中,取得不少成就。

例如,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技术曾被成功用于解决航空发动机的严重振动故障,取得重大经济及社会效益;远东第一高塔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振动模态实验,为高塔的抗风抗震安全性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研究机构,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一直从事着模态分析的研究工作,从传统的模态分析到工作模态分析,也包括只利用响应数据进行系统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的研究,并且发表了多篇关于环境激励下工作模态参数识别的文章。

另外中国振动协会和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也致力于研究工作模态参数识别方法[9]。

4.工作模态分析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工作模态分析方法应用于机械故障诊断中,主要是由于机械设备在长时间的运行,设备的部件不可避免的磨损,成为整个机械设备的薄弱之处,不易察觉,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隐患,该模态分析方法可以在不必停机的情况下,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测,找出设备零构件的缺陷,提高系统故障的早期发现能力,避免设备在故障状态下运行[15]。

4.1诊断中参数识别基本方法与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多种环境激励下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按识别信号域不同可分为:时域识别方法、频域识别方法和时频域识别方法;按激励信号分为:平稳随机激励和非平稳随机激励;按信号的测取方法分为:单输入多输出和多输入多输出;按识别方法特性分为:时间序列法、随机减量法、NExT 法、随机子空间法、模态函数分解法、峰值拾取法、频域分解法及联合时频方法[10]。

以下对时域识别方法、频域识别方法和时频域识别方法进行简单描述。

4.1.1频域法频域法是在测量频响函数基础上,再按参数辨识方法辨识出模态参数。

分析路线图:其常用的方法如下;1)分量分析法将频响函数分成实部风量和虚部分量进行分析。

特点:①简单方便,当模态密度不高时,有一定的精度。

在测试时,当信号分析仪有实虚频图分析能力时,直接可读取模态参数。

②峰值有误差时,直接影响辨识精度。

由于它利用的信息少,因此识别的精度有限。

③模态密集时,用半功率带宽确定模态阻尼,误差较大;剩余模态不能用复常数表示,辨识精度受影响。

2)导纳圆辨识方法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对单自由度系统或模态耦合不是很紧密的多自由度系统,这种方法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特点:①不仅利用频响函数峰值信息;同时利用固有频率附近很多点的信息,即使没有峰值信息也可求出固有频率。

②此法任建立在主模态基础之上,模态密集时误差较大;③精度受图解精度限制;3)正交多项式曲线拟合一种现行优化方法。

基本思想:计算机方法—构造多项式传递函数—测得L个频率点的频响函数—构造理论值和测量频率点值的误差—使误差值最小且求得多项式的系数—得到拟合的频响函数其优点是借助所有测量数据,这比从单个测量的曲线拟合能得到更精确的频率和阻尼的估计。

4.1.2时域法时域法是一种从时域响应数据中直接识别模态参数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