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情境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_省略_省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泼水节为例_吴兴帜

合集下载

旅游心理与民族传统节事的契合——以西双版纳州橄榄坝“泼水节”为例

旅游心理与民族传统节事的契合——以西双版纳州橄榄坝“泼水节”为例

图1 传统节事系统构图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语称“桑罕比迈”。

传统庆祝时间一般是傣历的六月至七月间,为期三四天。

其中包括送旧、空日、元旦几项日程。

然而旅游业催生下,橄榄坝风情园于开启了“天天泼水节”节事活动。

迎合版纳风情体验的旅游动机,橄榄坝在此创建了一个泼水广场,雇佣当地居民作为表演者,每天在固定时段举行泼水节,性质从集体的自娱自乐转化成为“展演性”和“商业化”,兴建的泼水广场拓展了文化空间,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来源。

发展至今,天天泼水节也陷入一些困境,核心原因在于游客的旅游心理逐步丰富,需求更为广泛和深刻,而节事活动主办方未能及时更新节事活动安排,没有创新节事活动方式以及缺乏充实民族传统节事文化内涵的举措,在节事事后并未从参与者方面征求意见建议等。

二、旅游心理与传统节事的契合过程(以泼水节有学者研究表明,节事旅游的核心在于“,女,贵州仁怀人,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旅游、节事旅游;,男,云南丽江人,博士,硕士生导师,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文化产业。

验”。

“阈限”在《仪式过程》一书中,作者特纳把其称为“从正常状态下的社会行为模式之中分离出来的一段时间和空间”。

后来Getz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事件(包括节庆)体验模型,如图2所示。

Getz的体验模型强调了在节事活动中,阈限体验是游客的核心体验。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即在一个阈限区域内参与到非日常性的节事活动之中,其角色和行为规范与日常表现发生颠倒。

图2 事件旅游体验模型“天天泼水节”活动设在版纳橄榄坝风景区的中心位置,两栋标志性的傣家吊脚楼相对而立的中间,是一个传统“大锅”式的造型,其中心树立着一座版纳文化符号——大象雕塑。

在这个泼水广场的阈限区域内,为满足游客需求,营造着东方传统节事狂欢节文化。

“泼水节”的前提:“泼水节”参与者大致可以根据其旅游心理分为三种类型,即游玩型、体验型和学习型。

游玩型多数出于追求“狂欢娱乐”的需求,期望从中释放、宣泄情感;体验型参与者,要么具有“怀旧”心理需求,缅怀儿时戏水的场景或是某一个特殊的经历,或是纯粹需要感受异域风情;也有一部分人则是出自于愿望体验傣族民族风俗习惯,并乐意从中得知一些新的文化知识,通过深刻投入到活动中去,实现自我更新。

傣族泼水节文化记忆重构的内容

傣族泼水节文化记忆重构的内容

傣族泼水节文化记忆重构的内容
傣族泼水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

它源于傣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庆祝新年和欢迎春天到来的活动。

泼水节主要在泰国、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家的傣族地区庆祝。

而在中国国内,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泼水节最盛大的举办地。

泼水节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据传说,泼水节起源于傣族的一位古代英雄。

他在打败了入侵的外族后,回到家乡,被妻子和村民用水浸泡以庆祝胜利。

后来,这种庆祝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泼水节。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傣族服装,手持水桶或水枪,互相泼水,还有舞狮、舞龙等活动。

泼水过程中,人们会互相祝福,表达对彼此的关爱和祝福。

此外,泼水节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活动,如音乐会、舞蹈表演、手工艺品展览等等。

傣族泼水节文化记忆重构,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来传承和弘扬泼水节文化。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泼水节已经成为了西双版纳的一大旅游亮点。

同时,泼水节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承和推广,比如在学校、社区等地举办泼水节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傣族的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文化记忆重构还包括通过各种媒介手段来传承泼水节文化,比如书籍、电影、音乐等等。

例如,电影《泼水节》就是一部很好的传承泼水节文化的作品。

通过这种方式,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
认识泼水节。

总之,傣族泼水节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

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它,使它在新的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

泼水节傣族园

泼水节傣族园

泼水节傣族园
《泼水节傣族园:重温传统文化的乐园》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互相泼水来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

为了保持这一传统文化,泼水节傣族园应运而生。

这个园区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傣族的传统文化而建立的,也是为了让人们有机会亲身体验泼水节的乐趣。

泼水节傣族园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是一个集传统文化、民俗表演和大型水上游乐项目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园区内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傣族特色,游客可以领略到传统建筑和手工艺品的魅力。

此外,园区还定期举办各种民俗表演和庆祝活动,让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傣族的生活和文化。

园区内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就是泼水节游乐项目。

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享受泼水的乐趣,同其他游客一起欢庆节日。

这种互相泼水的习俗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快乐,也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是一个非常有趣和丰富多彩的活动。

泼水节傣族园不仅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也成为了当地人们亲近传统文化、弘扬民族风情的好去处。

通过这个园区,人们可以重温传统文化,感受傣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美丽而神秘的民族。

总之,泼水节傣族园是一个让人们能够重温传统文化的乐园,它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可以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
增进友谊的场所。

在这里,人们可以度过愉快的时光,也能够体验到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体验之地。

西双版纳州政府泼水节

西双版纳州政府泼水节

西双版纳州政府泼水节
《西双版纳州政府泼水节》
西双版纳州政府泼水节是中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每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傣历四月初六至七的农历新年期间举行,以庆祝新年的到来和迎接丰收的季节。

泼水节源自傣族古老的传统,是一种用水来洗净灵魂、祛除不祥的仪式。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在寺庙里重新焚香祭神,然后在村庄或城市的街道上进行游行和泼水仪式。

在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人们手持灌满香水的水壶,互相泼洒着水,象征着洗去一年中的污垢和不祥。

这也被认为是一种化解恩怨和冲洗灵魂的仪式,传统上还被用来预防疾病和灾难。

在西双版纳州政府泼水节期间,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除了泼水,还有传统的跳蚤舞和民俗游戏等活动。

这是一个让傣族人民欢聚一堂,共享快乐和团圆的时刻。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双版纳州政府泼水节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这个传统节日不仅展示了傣族特有的文化风情,也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在泼水节上,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这无疑为西双版纳州政府泼水节增添了新的色彩,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这一民族传统节日。

傣族泼水节文化传承和保护

傣族泼水节文化传承和保护

傣族泼水节文化传承和保护
《傣族泼水节:水之乐章》
傣族泼水节是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泼水节通常在每年的四月份举行,这是傣族人民迎接新年的重要活动,也是他们传统的水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泼水节起源于傣族的传说,传说中有一只恶魔常常威胁人们的生活,而水是唯一可以消灭恶魔的东西。

于是人们就用水来庆祝胜利,这就是泼水节的由来。

而如今,泼水节已经成为了傣族人民的盛大宴会,他们用水来祭祀祖先、洗净身心、迎接新年。

泼水节中,人们手持水桶、水枪,挥舞着手中的水花,载歌载舞,欢声笑语,给行人泼水、浇水,传递着快乐和祝福。

同时,人们还会进行龙舟比赛、糖果抛撒等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傣族泼水节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些商业化的活动逐渐侵蚀了泼水节的纯粹性,一些传统习俗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傣族泼水节的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通过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大对泼水节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泼水节中来;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对泼水节活动的规范管理,确保活动的纯粹性和安全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泼水节文化节目、传统
技艺的展示等方式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一种传统习俗和文化,它承载着傣族人民的情感和信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让泼水节的水之乐章不断奏响,流传下去。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
云南西双版纳是中国独特的少数民族地区,而傣族泼水节则是该地区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

每年的4月13日至15日,傣族
人民会举行盛大的泼水节庆祝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泼水节源自傣历法的新年庆祝习俗,也象征着清洗过去的不幸和迎接新的希望。

在节日期间,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手持水枪、水壶或水桶,到处互相泼水,欢乐异常。

此外,泼水节还有各种民俗表演和活动,如象鼓表演、火把游行、傣家舞等,同时还有丰富多彩的美食和传统手工艺品展示,使得整个节日更加欢乐和热闹。

这个传统的节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西双版纳体验傣族独特的文化,也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人们在泼水节上感受到了傣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也领略到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泼水节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交流互动的方式,更是一种美好生活的展现。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希望傣族泼水节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尊重,不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也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泼水节保护与开发现状

泼水节保护与开发现状

泼水节保护与开发现状
《泼水节保护与开发现状》
泼水节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尤其在云南省的傣族、水族、布朗族等地区,泼水节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泼水节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

如何在保护泼水节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开发,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泼水节在保护上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问题。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兴趣,泼水节的庆祝活动也呈现出越来越商业化的趋势,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内涵。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泼水节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包括加强对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举办泼水节文化活动等。

其次,泼水节的开发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在开发过程中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传统的泼水节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可能采取了过度商业化的方式,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因此,泼水节的开发需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社会利益,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负面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泼水节的保护与合理开发。

首先,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泼水节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其次,可以加强对泼水节的宣传与推广,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可
以加强对泼水节开发的管理,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和政策,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泼水节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保护与合理开发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通过加强文化传承和合理开发管理,可以实现泼水节传统文化的长久传承,同时也可以实现泼水节的可持续发展。

西双版纳傣泰园泼水节

西双版纳傣泰园泼水节

西双版纳傣泰园泼水节
《西双版纳傣泰园泼水节》
西双版纳是中国云南省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也是傣族的聚居地。

傣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喜欢泼水的民族,每年4月中旬,他们都会举办盛大的泼水节活动,以庆祝新年和迎接雨季的到来。

在西双版纳傣泰园举办的泼水节是最具代表性的傣族传统节日之一。

当天,成千上万的傣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手持水枪、水瓢和水桶,欢快地从家里出来,在街上奔跑、跳舞、大肆泼水,场面热闹非凡。

泼水是傣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祈福的仪式。

他们相信水可以洗去厄运,带来好运,因此在泼水节当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全情投入,尽情地泼洒水花,希望自己和他人可以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此外,泼水节期间还会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传统民俗游行和美食节等活动。

游客们有机会品尝到正宗的傣族美食,欣赏到精彩纷呈的民族歌舞表演,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对于游客来说,参加西双版纳傣泰园泼水节不仅可以体验到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与当地人民一同感受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增进交流、增添乐趣。

因此,泼水节也成为了西双版纳最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旅游活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1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5No.12015年1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an.2015收稿日期:2014-02-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2CMZ033)。

作者简介:吴兴帜,男,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文化遗产。

E -mail :wxz122602@163.com①现象环境扩展了普通的环境概念,使之包括自然现象、文化环境以及人类活动改变或创造的建筑环境(Built Environments )。

行为环境是指由存在于现象环境之中并通过人类价值准则筛选传承的社会和文化事实所构成的环境。

参见Krik ,W.1963,Problems of geography .Geography ,48:357-371.文化旅游情境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研究———以云南省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泼水节为例吴兴帜(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节庆遗产的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使其成为消费社会中文化旅游的主要对象,但旅游者的消费诉求和东道主原生性文化过程因时空错位,节庆遗产在旅游消费中出现“度日如年”式的天天节日。

从遗产的属性出发,以“分类”作为认识论,以“东道主”为本体论,探讨在文化旅游的情境中,如何对节庆遗产进行活态性的保护传承。

关键词:文化旅游;节庆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傣族;泼水节中图分类号:F59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33X (2015)01-0024-05民族节庆是指特定的人群共同体根据岁时节令、宗教祭祀、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的纪念、郊游娱乐等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群共同体的文化要素,并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点,从而成为那些在旅游实践中寻找“差异性”的游客趋之若鹜的消费对象。

当节庆文化在消费社会中转化为“人文资源”时,节庆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努力在使其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性进行文化的延续;节庆文化资源的利用者则按照商品和市场的规律性进行文化的贩卖。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在消费社会中进行利益的协调,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民族节庆作为人群共同体的集体性实践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的集体认知系统,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群众性、地域性、娱乐性、社会性、参与性、神圣性等文化特点。

在现代的遗产运动中,民族节庆从“现象环境”(phenomenal environment )进入“行为环境”(BehavioralEnvironment )①,成为具有某种头衔的“遗产”,并借助于现代传媒工具,在主流文化的受众中成为独具特色的“异文化”,从而成为文化旅游消费的“吸引物”,在“我者”与“他者”身份的差异性建构中,甚至成为了地方社会的“标识”。

但是,此类符号在旅游情境中,只能是原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物标志”,而非“景物”本身。

在旅游情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是DeanMacCannell 所说的“舞台真实”。

之所以说是舞台真实,其根本性的问题是违背了民族节庆文化的属性,突出的民族节庆遗产消费案例是傣族的泼水节。

一、傣族泼水节的原生性文化过程傣族传统民族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众多节目,最有傣族民族特色的节日是“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傣语称为“桑干比迈”、“楞火桑干”,即六月新年。

泼水节于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4月、2013年4月,笔者两次深入西双版纳傣族园进行调查。

傣族园位于勐罕镇(橄榄坝),由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5个傣族自然村寨组成,村民340户,1638人。

傣族园区的泼水节分为“原生性”的泼水节和“表演性”的泼水节。

原生性泼水节是指存在于傣族人群共同体日常生活中,按照节日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而开展的节庆活动。

表演性泼水节是指傣族园旅游公司为了满足旅游者需要而进行的舞台化表演的泼水节。

根据傣族的历法推算,泼水节的时间一般为公历4月中旬,各地的具体时间没有统一。

2013年,橄榄坝泼水节在4月15-17日举行,主要包括挑沙、堆沙、浴佛、赕佛、游街、赛龙舟、放高升、祈福、赶摆、选美、泼水等活动。

2013年4月15日下午5点左右,傣族园傣民各家家庭成员尤其是女性均到澜沧江江边去挑沙,并在沙上放12颗白色的小砾石。

挑回来的沙子堆放到寺庙里专门堆放沙子的白铁皮做成的原型围栏中,白色砾石放置围栏外部。

傣民对挑沙行为解释为:“可以进行许愿,保佑家人的平安幸福”。

另外,在挑沙的同时,每户人家都从澜沧江里带回一瓶水以备第二天的赕佛之用。

挑沙、堆沙之行为,人们赋之意义是许愿,处理的是世俗之事。

而世俗之愿的实现具有延迟性,是在未来生活中逐渐显现的事项,在这个过程中的祭祀牺牲就是沙和水。

澜沧江的水与沙对于生活在澜沧江边的人们来说,是其生活、生产中的必备物质,他们以世俗社会中的重要物质来交换佛在未来某一时刻给予的恩赐,以消除灾祸,获取平安幸福。

2013年4月16日,是一个神圣与世俗同存的日子。

这一天既不属于过去的一年,也不属于新的一年,傣族人需要处理天、地、人的三重关系。

赕佛(即供佛)是这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傣族园赕佛的当日,每户人家准备两份贡品:一份包括牛肉、水果、功德钱、生活用品、蜡条等供佛祖享用。

一份包括很少的水果、糕点等,这份是丢放在寺庙外面的沙堆旁,供鬼魂享用。

赕佛仪式由寨老与僧人共同操持,寨老在仪式过程中起引导与操控作用;僧人念经祈福,起到人神沟通的媒介作用。

人们通过对佛祖的“施予牺牲”,期盼佛祖在生活中能够佑其平安,同时期盼佛祖能够赶走鬼怪,拴住灵魂,在来年中祛病消灾。

在人们处理好人与神、鬼的关系之后,节庆中人与人之间娱乐活动就成为主要环节。

由勐罕镇统一组织的游街、选美等活动于赕佛后在镇上的主干街道进行,赛龙舟、放高升在澜沧江举行。

2013年4月17日,勐罕镇主要活动有祈福、赶摆、泼水活动等。

祈福是指在傣族新年中,由寺庙的僧人为世俗的百姓诵经、洒水,以祈求一年的平安,傣族园的祈福活动在勐罕镇的广场举行。

“摆”是傣族的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泼水节期间的赶摆为傣族村寨的商贸、游街、歌舞、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活动。

泼水是指在节日中,人们相互泼洒纯洁之水,相互祝福。

即使是疯狂的泼水,当地人们也遵守着三条原则:孩子不泼、老人不泼、僧人不泼。

“泼水”在勐罕镇和傣族园都是从17日中午开始。

在此之前是没有人泼水的,即使在傣族园,人们也只能在傣族园旅游公司的泼水广场才能泼水,而村寨里没有人随便泼水。

从村寨居民的泼水行为来看,泼水在娱乐的同时,缓解了社会的张力,其打破了男与女、熟悉与陌生、神圣与世俗、尊贵与卑微之间的二元结构。

二、傣族泼水节的文化遗产属性及其保护与传承傣族泼水节是傣族人群共同体在处理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集体性节庆活动。

其原生性主体自然是傣族人群共同体,而在现代遗产运动中,遗产的主体都有一个从“私”到“公”的让渡[1],由地方性向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过渡,遗产主体的“公共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遗产原生性主体的“边缘化”,导致对遗产的解释权、接近权、收益权的剥离和对遗产存在的时间、空间的改造。

傣族泼水节核心要素为两个部分,即娱神、娱人。

娱神主要是对释迦摩尼佛祖的供奉,处理人们心灵的问题。

娱人主要是村民之间的身体实践,处理村寨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问题。

围绕这两个核心要素,泼水节展示了傣族的文化体系,其包括南传上座部佛教礼仪、经文、寺庙文化,以及傣族的村落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龙舟文化、高升文化等,集中体现了节庆遗产的整体性属性,其要求遗产在保护传承实践中,按照遗产整体性要求,对遗产的每个构成要素进行保护传承。

当遗产的原生性主体发生让渡时,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传承在文化旅游背景中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阉割。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群共同体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即使是同一人群共同体的同一节庆文化,也会存在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的不一致。

傣族的泼水节也不例外,2013年的傣族泼水节,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时间为4月14-16日,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时间为4月15-17日。

从活动内容安排上来说,西双版纳勐腊县4月14日进行赛龙舟,15日进行浴佛、游街和泼水活动,16-28日县属各乡镇赶摆。

傣族园则是15日挑沙、堆沙和浴佛,16日赕佛、放高升、赛龙舟、游街、选美,17日祈福、赶摆和泼水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泼水节的内容逐渐增加,如景洪市2013年开始,就举行大规模的澜沧江取水仪式。

同时,由于受傣族文化的影响,与傣族杂居的布朗、阿昌、德昂等民族也过泼水节,丰富了泼水节的多样性。

节庆遗产从其发生、发展、延续的内在规律性来看,活态性与原真性的保护与传承主要关乎以下几个要素的:(1)遗产所属人群共同体;(2)遗产存在的时间与空间;(3)遗产自我展现的完整性;(4)遗产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2]。

泼水节的主体应该是地方的傣族人群共同体。

泼水节活动的时间应该是根据傣族的历法推算的日子,空间应该是傣族人群共同体生活的村寨。

泼水节的文化构成应该是上述各种要素的综合第35卷吴兴帜:文化旅游情境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研究体。

不同地方的泼水节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差异性共存。

泼水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则需要按照泼水节的自身发生、发展、延续的规律性来进行。

在时下的文化旅游社会实践活动中,民族节庆文化一方面因其具有成为旅游吸引物的潜质,成为游客的消费对象;另一方面,与旅游相关的利益相关者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对节庆文化进行商业化改造。

由于游客与东道主的时空错位、动机相左以及商业利益的驱使等,使得节庆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情境中出现原生性主体的失语、整体性的阉割、多元化的简化,从而出现遗产“舞台化”。

三、文化旅游与傣族园泼水节傣族园作为云南省旅游精品工程于1998年11月动工兴建,1999年3月,橄榄坝农场投资1000万元控股60%参与开发,1999年8月1日建成营业。

为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务主要包括:5个傣族村寨的村落文化,傣族织锦、制陶、贝叶经等民族工艺品制作加工参观,傣族葫芦丝演奏、赞哈表演等民间音乐,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参观;品尝傣家饮食,勐巴拉纳西艺术团集中展示傣族多彩的民族歌舞形式,天天泼水节。

此外,根据季节特点,举行赛龙舟、放高升、斗鸡、丢包、赛鼓、燃放贡菲、赶摆、赕佛等活动。

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下表所示。

项目/年份2011年1—12月2012年1—12月同比增加游客总人数345360人次407415人次17.97%公司毛收入23678392.50元30326913.39元28.08%公司净收入17568219.64元23383545.32元33.10%资料来源:2012年傣族园工作总结,资料由傣族园公司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