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肝主疏泄

合集下载

肝主疏泄而藏血

肝主疏泄而藏血

肝主疏泄而藏血
肝主疏泄,疏,是疏通、畅达;泄是排泄、宣泄。

肝主疏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

其一是“疏”,肝疏通的是什么呢?是人体的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没有了“气”,生命就此终结。

中医认为:“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肝气升发,气机调畅了,人的十二经脉气血才会充盛,表现为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善于谋虑思维与动作敏捷,可谓气顺、心顺、身体顺。

其二是“泄”,肝宣泄的是什么呢?是人的郁气。

因为肝易郁,任何情志的刺激都可造成肝运行、肢体的体温与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

而宗气通过心脉布散到全身需要靠肺气的推动因此肺通过宗气的生成与布散能起到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

若肺有了病变,不但影响到呼吸运动,而且也会影响到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

例如,肺气不足,则呼吸微弱,气短不能接续,语音低微。

若肺气塞,则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

此外如果影响到宗气的生成和布散,就会导致一身之气不足,即所谓“气虚”出现疲倦乏力、气短自汗、脉虚弱无力等症状。

许多危重病人会出现严重的喘促,此时使用氧气或去掉氧气,患者的呼吸频率是不会有什么变化的。

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高原反应除外)所出现的呼吸困难不是缺少氧气,而是缺少元气。

中医对肝的解读

中医对肝的解读

中医对肝的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被视为“将军之官”,负责协调人体的
各种生理功能。

肝在人体中的主要职责是疏泄和藏血,这两大功能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肝主疏泄。

中医认为,肝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能够调节人体的情绪、消化、气血运行等多个方面。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消化不良、气血不畅等症状。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维护肝的疏泄功能非常重要。

其次,肝主藏血。

中医认为,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当人体进行活动时,肝会根据需求调节血量,保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

如果肝的藏血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贫血、月经不调、视力模糊等症状。

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肝的藏血功能。

此外,中医还认为肝与胆相表里,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因此,在调理肝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胆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对肝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疏泄和藏血两大功能上,强调了肝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维护肝的健康,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愉悦的心情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和等方面的问题。

【故里中医】肝之藏血与疏泄!

【故里中医】肝之藏血与疏泄!

【故里中医】肝之藏血与疏泄!编者按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被称为“将军之官”。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

故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今天我们跟着于峥老师详细了解肝的两大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认为:肝藏血,主疏泄……。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篇》曰:“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它高度概括了肝的生理功能。

所谓“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用”是指作用和机能。

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

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病理上容易动风化火,肝又主管筋的活动,这些功能作用以及病理的变化,若以阴阳来归类是属阳的。

因此,肝的生理功能主要分两个方面:一则为肝藏血,一则为肝主疏泄。

所谓肝主疏泄,即肝有疏通气血的作用;而肝藏血,是说肝有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1、肝藏血“肝藏血”,主要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唐·王冰注《素问》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人体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流量。

当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相应减少,多余的血液则藏于肝;当运动或工作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就增加,肝脏将其贮藏的血液排出,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

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为罢极之本”。

所渭“罢极”就是耐受疲劳的意思。

指肝是为运动提供能量的源地。

当人劳动时,肝脏把自己贮藏的血液供给全身,使肢体包括脑发挥作用。

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张氏医通》对肝化生血气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认为“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分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是指肝脏在人体内起到疏泄作用的生理功能。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具有多种功能,其中肝主疏泄功能是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肝脏通过肝门动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供应和排泄,将代谢产物、毒素和其他废物从血液中清除出去。

肝脏中的总胆红素是由红细胞代谢产生的,通过肝脏的疏泄功能可以将其排泄体外。

此外,肝脏还可以排泄体内积聚的过多胆固醇、脂肪酸和其他代谢产物,以维持体内的物质平衡。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还体现在调节胆液的分泌和排泄。

肝脏细胞通过合成和分泌胆汁酸和胆固醇,来促进胆汁的形成。

胆汁中的胆汁酸主要起到乳化脂肪的作用,使其能够被胰酶分解。

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肝脏通过疏泄胆汁将其排泄入十二指肠,从而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肝主疏泄功能还与胰岛素的代谢有关。

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重要激素,它参与调节血糖平衡。

肝脏通过疏泄作用可以将血液中的胰岛素代谢产物排泄体外,从而保证胰岛素的正常运转。

如果肝脏的疏泄功能受损,胰岛素的代谢会受到干扰,导致血糖的升高,甚至发展为糖尿病。

肝主疏泄还与胆囊的收缩和胆管的扩张有关。

肝脏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胆汁会经过肝管系统流入胆囊,胆囊在存储胆汁的同时会发生收缩。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可以调节胆汁的分泌量和组成,从而影响胆囊的收缩和胆管的扩张,使胆汁能够顺利流入肠道,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总的来说,肝主疏泄是肝脏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它通过清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废物、调节胆液的分泌和排泄、参与胰岛素的代谢以及影响胆囊的收缩和胆管的扩张等方式维持体内物质的平衡。

肝脏的疏泄功能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肝脏的疏泄功能受损,会导致内毒素积累、胆汁淤积和脂肪代谢紊乱等问题,影响人体的正常健康。

因此,保护肝脏的疏泄功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肝主疏泄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机作⽤,包括促进精⾎津液的运⾏输布、脾胃之⽓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功能。

(1)调畅精神情志: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机,因⽽能使⼈⼼情舒畅,既⽆亢奋,也⽆抑郁。

情志活动,指⼈的情感、情绪变化,是精神活动的⼀部分。

情志活动分属五脏,由⼼所主,亦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

⼼所主神志的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液,⽽⾎的⽣成和运⾏,⼜要依赖于⽓机的调畅,因肝主疏泄,调畅⽓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机调畅,⽓⾎和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的疏泄功能不及,肝⽓郁结,可见⼼情抑郁不乐,稍受刺激即抑郁难解,或悲忧善虑,患得患失;若肝⽓郁⽽化⽕,或⼤怒伤肝,“怒则⽓上”,肝⽓上逆,肝的升泄太过,可见烦躁易怒,亢奋激动的表现。

(2)调节⽓⾎津液运⾏:⾎液的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机的调畅。

⽓能运⾎,⽓⾏则⾎⾏,故说肝⽓的疏泄作⽤能促进⾎液的运⾏;使之畅达⽽⽆瘀滞。

若⽓机郁结,则⾎⾏障碍,⾎运不畅,⾎液瘀滞停积⽽为瘀⾎,或为癥瘕,医|学教育搜集整理或为肿块,在⼥⼦可出现经⾏不畅、经迟、经闭等。

若肝⽓上逆,迫⾎上涌,⼜可使⾎不循经,出现呕⾎、咯⾎等出⾎,或⼥⼦⽉经过多、崩漏不⽌等症。

⽓能⾏津,⽓⾏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聚湿成⽔⽣痰化饮之患。

若肝⽓疏泄功能失常,⽓机郁结,亦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形成⽔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肿、痰核等病症。

(3)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

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肝⽓疏泄,调畅⽓机,有助于脾胃之⽓的升降,从⽽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另⼀⽅⾯,饮⾷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

胆汁乃肝之余⽓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疏泄功能的影响。

论中医之肝主疏泄

论中医之肝主疏泄

论中医之肝主疏泄论中医之肝主疏泄疏泄含义,早见于《黄帝内经》,如《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木曰敷和……木曰发……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

”因肝属木,木旺于春,喜条达,具有生发条达之性,木能达土,其气生发,能使脾土制化而调达。

此为肝主疏泄的理论依据。

朱丹溪《格致余论》提出:“司疏泄者肝也。

”之理论,一直被后世所沿用,且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发展。

肝主疏泄,是肝的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它具有疏通、条达人体气机,促进升降出入运动之作用。

本节扼要地探析肝主疏泄之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

肝主疏泄之疏利胆气疏利胆气:肝胆眦邻,胆附于肝,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互相协作,同主疏泄,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可促进胆的疏利功能活跃,以达到下列两个方面的作用:(1)疏利胆气,以主决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协同为用。

所谓胆主决断含义有二:一指精神意志方面的判断能力,其功能正常,可防御大恐卒惊之突然刺激。

二指勇于怯的功能作用,即《黄帝内经》所谓:“肝胆互济,勇敢乃成。

”临证对因肝胆气盛火旺而致之急躁愤怒,或因肝胆虚弱而致之惊恐虚怯、失眠多梦的神志异常变化,必须从肝胆论治。

(2)疏泄胆汁,以助运化:胆囊贮存精汁,是来自肝的疏泄,元代戴起宗《脉诀刊误》说:“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入于胆。

“因此肝气充盛,才能正常泌出胆汁。

肝气虚衰,则胆汁必泄出不足。

胆汁之有助于脾土运化作用,唐容川于《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说过:“西医谓肝生胆汁,入胃化谷,即《黄帝内经》木能疏土之义。

”若肝胆失于疏泄,必然导致胆汁之生成、贮存与排泄之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胸肋胀痛,口苦或呕吐苦水,不思饮食,腹胀,便结,以及胆汁溢出,而致溺黄、面目及全身发黄之病证。

治法则应用疏肝利胆法主疏泄之协调情志协调情志: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多方面的。

肝具有协调精神情志之作用。

如《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中医认为,肝是人体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循环、掌管人体的情绪和思维活动等。

下面是中医肝知识点的归纳: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具有促进气血运行和调节禀性的作用。

中医认为,肝气是疏泄之气,正常时肝气能够顺畅运行,维持全身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各种病症。

2.肝主情志: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情志过激或长时间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不同的疾病。

例如,怒气过旺可以导致肝火旺盛,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长期的忧思伤肝,可以引发情绪抑郁和肝郁血瘀等病症。

3.肝主疏泄水湿:肝主疏泄水湿,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水湿停滞不散,引发水湿肿胀、湿热病等。

例如,肝火上炎可以引发目赤、咽干、小便短赤等症状;湿热胆火上炎可以引发黄疸、尿黄等症状。

4.肝主疏泄气血:肝主疏泄气血,肝气郁结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肝郁血瘀可以导致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肝气郁结还可以引发头痛、眩晕、胸闷等症状。

5.肝主储藏血液:中医认为,肝藏血,如果肝气不调,就会影响血液的生成和储存,导致血虚、血瘀等症状。

例如,肝血不足可以引发面色苍白、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肝郁血瘀可以引发月经不调、经血颜色深红等症状。

6.肝主运动筋脉:中医认为,肝主运动筋脉,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筋脉失养,引发筋脉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例如,肝气郁结可以引发头痛、颈项强痛等症状;肝郁血瘀还可以导致肌肉酸痛、经络阻滞等症状。

7.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中医认为,肝和其他脏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肝与脾相表里关联,所以肝气郁结可以导致脾气不运,引发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肝与肾相互依存,肝肾不和可以导致肝肾阴阳不和,引发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的。

根据中医理论,肝属五脏之一,主司疏泄、藏血、调畅气机等功能。

以下是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的主要内容:
1. 肝主疏泄: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掌管身体内各种物质的流通和代谢,包括气血、津液等。

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气血不畅、湿气停滞、津液不足等问题,进而引起相关疾病。

2. 肝藏血:中医认为肝脏贮藏血液,并通过疏泄功能将血液在身体内运行。

因此,肝与血的关系紧密,肝血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3. 肝主调畅气机:中医认为肝主调畅气机,肝气疏畅则气血通畅,气机调和则身体健康。

肝气郁结或疏泄失调会引起气滞、血瘀等病理情况。

4. 肝与情绪的关系:中医强调肝与情绪的密切关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肝的功能。

因此,情绪不稳定、愤怒、抑郁等都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肝气郁结,引起一系列身体疾病。

总之,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强调肝脏在疏泄、藏血、调畅气机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肝脏,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主 疏泄的理论源于 《 内经》 。在 《 素问 ・ 五 常政 大 论 》 中载 有 “ 土疏 泄,苍气达 ” 。意 即木 气 ( 生 气 )上 达 ,土 体 得 以疏 通 。元 .朱 丹 溪 在 《 格致余论 ・ 阳 有 余 阴 不 足 论 》中 谈 到 了肝 司 疏 泄 ,但 主 要 是 指 肝 对 精 液 的 疏 泄 作 用 。其 实 肝 主 疏 泄 的作 用 不 只是 令 精 液 走 泄 ,更 重 要 的 是 保 持 全 身 气 机 的 流 疏 泄 ,首 先 表 现 为肝 脏 和 肝 经 的气 血 不 畅 , 出现 胸 胁 、乳 房 、 少 腹 胀 痛 , 妇 女 或见 痛 经 、 闭经 等 。郁 结 过 甚 , 则影 响他 脏 。 而 对 脾 胃的 影 响 最大 。肝 失疏 泄 ,引 起 脾 失健 运 ,称 为 肝 脾 不
陈 志安 吴 芳
( 湖 北省 红安 县 中 医 院 ,湖 北 红安 ,4 3 8 4 0 0 )
中图分类号:R 3 2 2 . 4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6 7 4 . 7 8 6 0( 2 0 1 3 )0 6 . 0 0 5 6 . 0 1
【 摘
要 】 笔 者 根 据 中 医典 籍 对肝 主疏 泄 的记 载 ,论 述 了肝 主 疏 泄 的理 论 起 源、 功 能 表 现 、 病 因等 。
肝病 也。 ”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主要是保持全身气机的通畅。气机调 畅,人的情志也舒 畅。脏腑升、降、出、入正常,脾能升清则
健 运 , 胃能 降浊 则和 调 ,胆 的 分泌 与排 泄 亦 畅 。反 之 ,肝 的 疏 泄 功 能 不 足 ,称 为 肝 失 疏 泄 ,则会 造 成 气 机 不 畅 。气 郁 则 脏 腑 升、 、 出 、入 紊 乱 ,脾 不 升 清 则 失健 运 , 胃不 降 浊 则 失 和 调 , 胆 的分 泌 排 泄 亦 可 能 障碍 。但 是 , 既有 疏 泄 不 足 ,会 不 会 有 疏
b a s e d o n he t TCM l i t e r a t u r e s .
[ Ke y wo r d s ] L i v e r c o mr o l l i n g d i s p e r s i o n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0 l 3 . 0 6 . 0 3 4
紊 乱 ,早 在 《 素问 ・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就 提 出 “ 怒 伤肝 ” ,直 到 明代 ,人 们 对 情 志 与 肝 郁 的 关 系 才渐 渐认 识 。如 孙 一奎 治 亮 卿 内人 案 :时值 盛暑 , 因大 拂 意 而 起 ,症 见 前 后 心 乳 皆胀 ,玉 户 撮 急 ,大 便 三 日不 行 , 并 下午 发 热 ,头 痛 身 疼 。用 疏 肝 、泻 肝 兼清 暑 之 剂 ,三 日而 愈 。孙 氏把 “ 因 大拂 意事 而 起 ” ,“ 心 乳 皆
须 不 停 地 流 动 ,所 以疏 泄 的功 能是 通 过 动 来 实 现 的 。肝 属 木 , 其 性 升 ,所 以 “ 动 ”的 同 时 ,又 有 “ 升 ”的 趋 势 , 故欲 疏 泄 , 即有 升 动 。有 节 制 的 升 动 ,是 肝 进 行 正 常 生 理 活 动所 必须 的 , 不 升动 ,则 无 疏 泄 。升 与 动 皆 属 阳 ,疏 泄 亦 应 属 阳 。 若 太 过 , 与 之相 对 的潜 降与 静 藏 则 不 及 ,从 而使 气血 向上 ,伴 有 躁 动 之 势 , 出现 头 胀 头 痛 、 眼花 、面 红 目赤 、急 躁 易怒 等 症 , 一般 称 为 “ 肝 阳上 亢 ” ;即 叶 天 士所 谓 之 “ 内风 ,乃 身 中阳 气 之 动 变 ” 之证,一般称 “ 肝 风 内动 ” 。我 认 为 :肝 主 疏 泄 这 一 功 能 ,有 太 过 , 也有 不及 。临 床 上 ,肝 失 疏 泄 的气 滞 血 瘀 ,治 宜 疏 通 ; 疏 泄 太 过 , 升动 无 制 ,成 肝 阳 上 亢 ,肝 风 内动 者 ,治 宜 潜 降 , 镇静。 编 辑 :李 妍 编 号 :E A 一 1 2 1 0 1 2 0 4 6( 修 回 :2 0 1 3 - 0 3 — 1 8 )
泄 太 过 呢 ? 因所 谓 疏 泄 , 即是 疏 通 流 畅 的意 思 。要 通 畅 ,就 必
肝 的疏 泄 功 能 表 现 为 具 有调 节 精 神 、情 志 活 动 的作 用 。肝 疏泄正常 , 则 气 机 调 畅 ,精 神 愉 快 ;若 疏 泄 失 司 ,则 情 志 抑 郁 ,
这种情况称 为 “ 因病致郁 ” 。外界的精神刺激又常使人 的气机
..
5 6 . .
C l i n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3 V o 1 . ( 5 ) No . 6
论 肝 主 疏 泄
D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t h e o r y o f l i v e r c o n t r o l l i n g d i s p e r s i o n
【 关键 词 】 肝 主 疏 泄 [ Ab s t r a c t ]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 t h e a u t h o r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r e c o r d s o f t h e t h e o r y l i v e r c o n t r o l l i n g d i s p e r s i o n , f u n c t i o n a n d e t i o p a t h o g e n i s i s
畅 ,以推动血 、津液和各 种物质 的流通 。若 失于疏泄 ,则抑
而不 通,称为 “ 郁” 。郁 症 很 多 , 朱 丹 溪 曾提 出气 、 血 、痰 、 火 、湿 、食 六 郁 之 说 。《 内经 》有 木 、火 、土 、金 、水 “ 五郁 ” 之 说 。 五 郁 之 中 ,首 重 木 郁 ,木 郁 在 人 体 而 言 ,就 是肝 郁 ; 六 郁 之 中 , 首 重 气 郁 ,气 郁 多 因于 肝 失 疏 泄 。故 日:“ 凡 郁 皆
和 ,除见肝郁症状外 ,还兼见纳少 、腹胀、肠 鸣、便溏 、矢气
等 脾 不 升 清 之运 化 失 常 ;肝气 郁 结 ,使 胃失 和 降 ,除 有 肝 郁 症 状 外 ,还 兼 见 呃逆 、暖 胃不 降 浊
之 症 ,一 般 称 肝 胃不 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