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通用3篇)

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通用3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一)一张蓝图干到底。
以打造出美丽乡村改良版为目标,深入细致实行乡村复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予、市场运作、规划助推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不懈努力,紧紧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活,最终获得了明显实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在经济先于、低于、强于云南的xx就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本须要,可能将也就是一项难以横跨的历史规律。
(二)强化规划引领。
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
外桐坞村借力自身优势,在中国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
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依次划定时限,拆除院落围墙和违建,有力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
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示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一依靠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江南艺术旅游第一村”的转变。
外桐坞的这一转变与西湖龙井产业的联系似乎可以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除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错落,有致分部,优雅有序的村庄建设,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艺术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二)狠抓环境整治。
著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创建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展开无害化分类处置,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以沼气垃圾和不容沼气垃圾分类放置,每家每户也统一印制了用编号的垃圾袋,鼓励农户分类飞溅,分类处置。
其中:可以沼气垃圾送来至资源化利用东站做成有机肥料,不容沼气垃圾搜集后运往垃圾处理场,同时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联运”。
乡村振兴战略下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以安徽省太湖县为例

家是太湖县的宝贵财富,是一方水土的灵魂。一直以
来,由于缺乏应有的重视,即便本地人对于这些名人
也鲜有了解。
(下转第 30 页)
· 30 ·
山西农经 / 2021 年 22 期
识,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2.3 培养习惯信任
信任是多元主体合作的起点。信任是社会存在的 根本, 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个连续统社会来讲,“信”一 直是被强调的重点。在中国乡村社会中,培育长久而 稳定的信任关系,应该从培养习惯信任开始。在后疫 情时代,习惯被赋予新意,作为一种自我训练和纪律 而成为自我完善和应对变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宗之源”的内容。要根据“禅源太湖”发展的需求,依托
三祖坐禅地独阜寺、法智禅师道场四面寺、白云守端
禅师道场千佛寺、佛眼清远禅师住持的龙门寺等一大
批影响深远的寺庙和相关高僧大德,加大对禅宗文化
研究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对太湖县禅宗文化的挖
掘,为太湖县“禅源”定位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切实
加大对有关佛教场所的各方面支持,积极引导、正本
要加强对村庄山体、森林、湿地、水体、植被等自 然资源的生态保育,保持原生态自然环境;加强对村 城内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保护,严格规范水产 养殖和垂钓捕捞行为;确保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无害 化处理,协调旅游公共厕所和农村改水改厕的统筹推
进和优势互补;提升房屋庭院线杆的美化度,对古树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作者:余丹丹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5期摘要:21世纪,乡村旅游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呈现出良好发展新局面。
本文以安徽省安庆市杨桥小镇为例,着重介绍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及路径,以期为其他各地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杨桥小镇中图分类号:F592;F323 文献标识码:A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無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以其独有的“乡村性”,即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居民点规模较小,以及以农业用地和林业用地为主吸引城市居民进行观光、休闲、娱乐、体验及度假等的旅游活动,具有传统的社会文化特征,这与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认为的“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有高度的契合性,同时区别了发生在乡村空间范围内的其他旅游形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生态宜居、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乡村旅游具有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市场需求旺盛等特点。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优化乡村旅游资源,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激发农村市场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强文化传承及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而被政府和业界推崇。
杨桥镇位于安徽省安庆市东北部,依大小龙山,挟石塘(湖),拥破罡(湖),达长江,是全国重点镇、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安徽省生态乡镇。
杨桥镇利用乡村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势必会为当地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一)区位因素杨桥域内山水兼融,“长松涧底结琥珀,秀峰云里开芙蓉”,“龙山十八景”美如图画,享有“安庆小桂林”之美誉。
杨桥物产丰富,“大红袍”柑橘、龙泉峰茶、中方佛茶、生态水产享有较高声誉;杨桥人文厚重,龙汝言、萧谦中等贤达辈出,清代以“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而闻名遐迩。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体旅文商农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体旅文商农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赵立功1 白素萍2对产业融合研究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构建了河北省体旅文商农融合发展的模式,建立了融合发展的测评体系,提出了河北省体旅文商农融合发展的策略方案,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河北省体旅文商农更优质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1 引言产业融合是产业间互相作用、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和新产业形态。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各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全国各地根据发展战略要求,寻求多要素聚焦,多产业融合发展,这种趋势已经成为潮流。
在此背景下“体旅文商农”不断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度逐渐加深,但内涵缺乏深度,资源利用率低,整体融合度差,经营不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凸显,如不及时应对,势必造成资源环境问题、引发投资经营风险、激化社会矛盾。
上述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对“体旅文商农”融合发展的研究已刻不容缓。
2 研究目的意义通过对我国“体旅文商农”融合模式、测评体系等问题的研究,对目前业态融合的状态进行科学研判,不仅丰富“体旅文商农”融合发展理论,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而且在实践上还可以提出具有较强操作性、前瞻性的战略防范对策和可执行方案,对于整合优质资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3.1 国内研究现状(1)乡村振兴。
理念与路径研究(陈晓莉,2019),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体系构建(陈建,2019),民族文化品牌营造方略(金书妍,2019),农业、生态、旅游、影视等产业振兴路径(2018,田云刚)。
(2)体旅文商农融合。
文化资源是体育旅游业的关键,是实现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邹红,2017)。
鹤岗市“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短板和思路(2018,课题组),甘肃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设计、宣传、改革创新等(2018,夏红民),大邑城乡一体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的道路(2018,中共大邑县委)。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共5篇]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dc560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9.png)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共5篇]第一篇: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
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
近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2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9户,农业人口1781人,现有耕地面积1947亩,人均耕地约1亩。
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
如村5组其中一户农民3亩旱地被划分成10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
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
围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乡村旅游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几年随着文旅融合的开展和深入,学术界对于文旅融合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十分关注,对于此部分内容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
目前学术界关于乡村文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从概念界定的角度展开对于乡村文旅的研究,进而论述乡村文旅发展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一种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经济,乡村旅游地能够将当地的文化特征、文化属性以特定的文化符号表达出来,并能够借此作为当地文化保护工作的推动力1(Kneafsey M,2001)。
乡村旅游的概念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和探讨的,并且根据其旅游对象、科技含量不同角度可以对乡村旅游进行分类2(肖佑兴,明庆忠等,2001)。
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的角度展开思考和分析,则可以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产生,满足游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的活动3(郭丽,章家恩,2010)。
从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展开探讨,将乡村文旅作为农村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探索其与乡村协调发展方式。
如基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的基础上,探讨该地的社区和文化是否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动4(Nielsen NC,2010)。
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乡村旅游是伴随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能够很好地承载当地军民的生活习俗,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可能导致其本土文化的缺失5(Thompson CS,2004)。
2国内研究现状以玉溪市为个例,研究该地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为我国乡村文旅的发展转型提供参考思路6(倪爱兰,2020)。
1Kneafsey M . Rural cultural economy: 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 3):762-783.2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03):8-10.3郭丽,章家恩.关于乡村旅游概念及其内涵的再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0,10(05):58-61.4Nielsen N C .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 Localism and Cultural Chang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5):693-695.5Thompson C S . Host produced rural tourism: Towa's Tokyo Antenna Shop[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3):580-600.6倪艾兰. 文旅融合背景下玉溪市通海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乡村文旅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模式和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7。
从乡村旅游到文旅融合,探索新的乡村振兴路径

从乡村旅游到文旅融合,探索新的乡村振兴路径亲爱的各位领导、专家、嘉宾,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演讲嘉宾XXX,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从乡村旅游到文旅融合,探索新的乡村振兴路径”这个主题。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乡村旅游的现状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回归自然和寻找传统文化的感觉,因此乡村旅游逐渐兴起。
然而,乡村旅游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很多地方只停留在景区式的模式,缺乏深度和体验感;旅游开发破坏生态和文化遗产;旅游业与当地居民的脱节,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
那么,如何破解这些瓶颈,推动乡村振兴呢?我认为,文旅融合是一个可行而重要的方向。
文旅融合是一种新的理念和实践,旨在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在一起,提高文化的传播和体验效果,发挥文化产业对于旅游产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文旅融合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和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现。
首先,文旅融合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的质量和体验感。
以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的“红地毯”演艺为例,该项目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旅游体验发挥到极致,独特的舞台设计、灯光音效和互动性的表演形式,让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表演,而且可以参与进来、沉浸式体验。
这样的文旅融合不仅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也让游客对于当地文化留下深刻印象,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文旅融合有利于推广和开发文创产品。
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该区依托区内的文化遗产和特色美食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怀柔年画创意玩具、怀柔火玻璃吸管等,这不仅丰富了游客的购物体验,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手工艺品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最后,文旅融合有利于加强城乡交流和融合。
当文化和旅游融合在一起后,文化和自然的价值便可以更加深入地传达与交流,促进了城乡间的互动和融合。
例如,在杭州市余杭区,文化街区和田园花海景区文化街区和田园花海景区的文旅融合,不仅让景区更具特色和内涵,同时也让当地的居民能够参与到旅游中来,增强了城乡人口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对乡村环境的改善,更是对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及其实施路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化进程快于农村发展,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构建优美的乡村景观。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在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规划和设计,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魅力的乡村景观,提升乡村的整体美感。
2. 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包括水电路网、教育医疗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3.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要鼓励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注重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三、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路径。
以下是一些关键路径的建议:1. 加强政府引导和规划。
政府应该制定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
2. 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当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3. 引导和培育乡村文化。
要注重发扬乡村优秀文化,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吕焕琴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51期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滋养身心,旅游开拓视野。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深度融合,不仅促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理念,以宁波为例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文化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提出了科学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多渠道推广,加强品牌建设;多元化催生文旅新业态等具体策略,为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的意义。
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进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工程。
只有实现文旅和谐、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2018年10月31日,宁波市召开了文化产业工作推进会,市委市政府围绕文化强市的目标,围绕“书香宁波”“影视宁波”“音乐宁波”“创意宁波”四个建设,大力引进文旅项目。
11月25日,以“乡村振兴,文旅乡情”为主题的“一人一艺”乡村计划暨宁波首个美丽乡村文旅中心在宁波象山县溪里方村成立。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宁波美丽乡村围绕乡村文旅、乡野艺术节、壹艺坊、文旅一日游和数字乡艺行动五大板块,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激活文旅活力,构建文化振兴体系,深度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努力实现乡村文化“村村有品牌,户户有特色”。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文旅融合现状分析
在宁波市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机制下,目前我市的文旅发展态势迅猛,这为美丽乡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村名艺术的普及,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要载体,把“一人一艺”与“文化礼堂”相结合,在保存、改造、创新发展宁波美丽乡村建设做了很多的工作和成绩。
象山溪里方村、舫前村和下沙村將农村文化礼堂升级打造成“艺+堂”特色的乡村文
旅中心,提炼各村独有的“盆景园艺、乡村美术馆、古村古居”、“茶文化、诗词文化、佛学文化、影视文化”、“赶小海、村歌、传统婚俗”的特色,串联起展、赏、游、乐为一体,挖掘文化体验项目,打造雅居、禅艺、赶小海三条文旅线路,推出文旅一日游。
尽管如此,对宁波美丽乡村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
[1]
(一)政策机制缺乏保障,合力不够
从旅游的维度看,宁波美丽乡村旅游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整体统筹协调发展。
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软硬件建设,缺乏保障,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保护力度不够,政策机制不完善。
制度层面上,政策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管理层面上,缺少统筹规划指导,村落参与不够;操作层面上,专业机构队伍、专项资金缺乏。
各单位职责不明确,配合不默契,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
[2]
(二)文旅特色不明显,形象不突出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进程中,宁波美丽乡村的文旅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全面,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文旅纪念品单一,文旅特色不明显。
大部分田园乡村旅游只是走马观花,体验不深入,文创品牌形象缺少深度的开发与利用。
虽然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型、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型的美丽乡村,但自然风光、休闲娱乐和文化风情很难融合一体,乡村品牌形象不突出。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文旅融合路径与对策
(一)科学规划,加强政策扶持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必需要加强科学规划,政府部门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
一方面要统筹安排农文旅综合开发、加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
另一方面,重视地域文化元素的植入,着力提升文旅产品的文化内涵。
宁波市各县区以及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要对文旅游资源进行摸查、梳理,科学合理整体规划,使文旅产品保持长期的竞争力。
(二)多渠道推广,加强品牌建设
在宁波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文旅的深度融合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微信、微博、app(抖音)、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力量,扩大推广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吸引受众对乡村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注,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
文旅深度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
宁波历史悠久,古村落众多,文物遗迹和文化遗产丰富,但很多旅游纪念品模仿痕迹过多,有的甚至照抄照搬,未能有效的转化差
异性的文创旅游产品。
要使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在文旅品牌建设上,寻找有代表性、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资源载体,提炼主题,丰富表现形式,将文化符号、文化记忆、文化遗址等资源转化为游客可以感知或观看的文旅产品迫在眉睫[3]。
(三)多元化催生文旅新业态
文旅深度融合要激发文旅产品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可发展生态与观光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针对不同受众,以受众体验需求为导向,及时催生合适的文旅产品及服务。
例如,针对中老年群体,可开发康养游产品;针对青少年群体,可开发修学游产品等。
在整个文旅产业发展中,应充分挖掘本土文旅资源,延长旅游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村民经济收益、增强文化自信,催生文化与旅游新业态,开辟文旅产品市场,推进宁波全域旅游的发展。
文旅融合就是使文化变现、落地和在现。
以文融旅,形成品牌效应;以旅载文,形成经济效应,构建新兴产业链。
乡村振兴背景下宁波美丽乡村文旅的深度融合,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
以乡村文旅发展促进“忘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乡村文旅发展,从而推动了乡村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社会与环境等的协调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必将加快本市经济转型,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宁波成立首个乡村文旅中心.http:///c/2018-11-26/doc-
ihmutuec3775797.shtml.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