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四大发明

1.李约瑟对中国科技的评价

〔材料〕现在许多思想史家和文化史家仍然多少认为,亚洲文明“没有产生过任何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如果他们知道一些皮毛,大概又会说,中国有过人文科学,但没有自然科学;或者说有过工艺学,但没有理论科学,也许还会不无正确地断言,中国没有产生过近代科学(与古代和中古科学相对而言)。这里没有必要对这些观点逐一纠正。

但是,我们的经验证明,那些不为一般人所知的中国科技成就,信手拈来就可以写满几大卷。有案可查,早在欧洲人注意到太阳上有黑点以前1500年,中国人就在记录太阳黑子周期了;在欧洲人开始研究日珥现象一千年前,中国人已给出日珥系统各部分专门名称;科学革命的关键仪器──机械钟8世纪首先出现在中国,而不是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出现于14世纪的欧洲。认为只有西方文明才具有科学特性的传统肯定是站不住脚的。不错,现代科学,即对自然现象进行数学假设,再用系统的实验加以验证的体系的确是起源于西方。

但决不可认为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出现的近代科学的重大突破毫无贡献。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托勒密行星天文学无可置疑是起源于希腊,然而还有第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磁现象的知识和基础都是中国提供的,当西方人对磁极性还一无所知时,中国人已在关心磁偏角和磁感应的性质了。

──《李约瑟文集》(中)选自《世界科学的演变》潘吉星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解读】李约瑟(1900—1995)是英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史大师和中英文化交流的“人民友好使者”。曾提出有名的“李约瑟难题”。

这段资料是李约瑟博士在一次中西科技比较讨论会上的发言,他客观地评价了中国古代科技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速度。

中国古代人民不仅在技术而且在科学方面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磁现象方面。中国的发明和创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材料〕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①,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②之。欲印刷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③为一板,持就火炀④之,药稍镕⑤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⑦。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⑧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

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黏,不可取。不若燔土⑨用讫⑩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

【解读】《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科技著作。

这条资料记载了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以及活字印刷的过程,是最早的也是较全面介绍活字印刷术这一当时先进的技艺资料。

(1)唐代时,雕版印刷书籍的技术还没有盛行;(2)北宋庆历年间,我国已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3)当时活字印刷的经过,它有别于唐代盛行的雕版印刷,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印刷速度;(4)使用的木活字,与现今使用的铅活字有别。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也是对世界的贡献。毕昇创造的活字印刷是印刷术上的重要革新,它早于欧洲400多年,沈括的这一记载为我们了解毕昇活字印刷提供了珍贵资料。

【注释】①钱唇:铜钱的边缘。②冒:覆盖。③铁范:这里指铁框。④炀(音yáng):烘。

⑤镕:通“熔”熔化。⑥砥(音dǐ):磨刀石。⑦具:具备、准备就绪。⑧旋:马上。⑨燔土:指用火烧过的胶泥活字。⑩讫(音qì):完毕。

3.关于火药成分

〔材料〕凡火药以消石①、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②之,魂散惊而魄齑粉③。凡消性主直,直击者消九而硫一;硫性主横,爆击者消七而硫三。其佐使之灰,则青杨、古杉、桦根、箬叶、蜀葵、毛竹根、茄秸之类,烧使存性,而其中箬叶为最燥也。

──《天工开物》第十五卷《佳兵》

【解读】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国外研究者认为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记载了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工艺措施和科学创见。

火药早在唐以前就被发明,唐末被广泛使用在军事上。这条资料介绍的是黑火药的主要成分。火药成分以硝石和硫黄为主,草木灰是辅助剂。硝石阴性最强,硫黄阳性最强,阴阳两种物质在密闭的地方相遇,爆炸起来,不论人或物都要魂飞魄散,粉身碎骨。硝石纵向的爆炸力大,所以用于射击的火药成分是硝九硫一,硫黄却是横向的爆炸力大,所以用于爆炸的火药成分就要硝七硫三。作为辅助剂的炭粉,可以用青杨、枯杉、桦树根、箬竹叶、蜀葵、毛竹根、茄秆之类,烧制成炭。其中以箬竹叶炭灰最为燥烈。

【注释】①消石:矿物名,即硝石。②膺(音yīng):承受。③齑(音jī):切,引申为碎,齑粉,比喻粉身碎骨。

《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关于割圆术的记载

〔材料〕以六觚①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若又割之,次以十二觚之一乘一弧之半径,六之,则得二十四觚之幂。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②。觚面之外,犹有余径③。以面乘余径,则幂出弧表。若夫觚之细者,与圆合体,则表无余径。

──《九章算术》

【解读】《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数学书,集中先秦到西汉数学知识之大成,含有近百条普遍性的抽象公式、解法及246个例题,作者不详。魏晋时刘徵为其注解“析理以辞,解体用图”,不但给出明确的概念,导出正确的理论,而且还有很多创造发明。

这条资料是刘徵对割圆术的注解,是中国古代割圆术最早最为详尽的描述。刘徵经过推导认为:圆内接正6边形的一边乘圆半径,以3乘之,便得到正12边形之幂。如果再分割它,接着以正12边形的一边乘圆半径,又以6乘之,便得到正24边形之幂,分割得越细,正多边形与圆的差别就越小。分割了又分割,一直分到不可再分割的境地,则正多边形就与圆周完全合体而没有什么差别了。一般情况下正多边形每边之外,还有余径。以边长乘余径,则其幂超出了圆弧的表面。至于其边非常细微的多边形,因为与圆合体,那么每边之外就没有余径。

(1)魏晋时期布衣刘徵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2)刘徵这种以“直”代“曲”,通过“无限逼近”,使“近似”转化为“精确”的极限思维,含有近代微积分思想萌芽。(3)后世的中国数学家结合当时社会实际需要,引入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超出了《九章算术》的范围,为后世中国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注释】①觚(音hú):多棱角的器物。②设第一次分割将圆内接正6边形割裂成12边形,其面积为S,第n次分割将圆内接正6.2n-1边形分割成正6.2n边形,其面积为Sn,此即表示极限过程。③余径:即圆内接正多边形边心距与圆半径之差。

2.中国古代的记数法

〔材料〕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六不积五不只。

──《孙子算经》卷上

【解读】《孙子算经》原名《孙子算术》,相传作者是春秋末年军事家孙武,是中国算经十书中较早的一本普及读物。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在数学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条资料介绍,在进行计算时,首先必须懂得数字的位和结构。个位以纵画表示,十位以横画表示,百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