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汶川大地震产生原因

合集下载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烈度已经接近极限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16日电5月12日发生的八级汶川地震是一场巨大灾难。

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造成大范围破坏,其影响甚至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这次地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呢?地震是如何导致房屋倒塌的?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内,有的房屋没有损坏,有的房屋却完全坍塌呢?权威地震专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这些公众非常希望了解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此次地震最高烈度几乎达到极限“地震通常分为三大类,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火山活动期,陷落地震主要是由地球局部的坍塌引起的。

前两类震级小、破坏小,引起大破坏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

”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员钱洪教授告诉记者,这次汶川地震正是属于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从而聚集了大量的引力,当聚集的引力超过岩石的破裂强度的时候,岩石就突然破裂,引起震动,并且传到地面上来,导致地震。

”据介绍,地壳深处岩石发生破裂产生地震的地方就称为震源,地震发生的源头以垂直方向投影到地面上来的点则称为震中。

5月12日发生地震的震中差不多就位于汶川县的映秀镇。

“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非常重要的两个物理参数。

震级就是反映地震波的能量,也就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烈度反映地震对地面产生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大小。

”钱洪解释说,“随着地震离开震中区的距离不同,它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离震中区近,影响就大,离震中区远,影响就减轻。

所以,一个地震有一个震级,但是有不同的烈度。

”结合四川中北部地区地质构造,钱洪对汶川大地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一次逆冲右旋型地震。

“本次地震是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显著特点是震源浅,大概是十公里左右,震级高达八级,烈度最高达到十一度。

这就造成有感范围大,东到上海,南到台湾。

汶川地震震源

汶川地震震源

汶川地震震源引言汶川地震,也被称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是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地区发生的一次重大地震。

该地震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震级达到了8.0级。

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源地位于鲜水河断裂带。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的震源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其形成原因。

汶川地震震源位置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小金县境内,具体的震中坐标为北纬31.02°,东经103.36°。

这个地区正好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带,所以地质构造相对复杂。

震中附近有多个主要断裂带,其中最重要的是鲜水河断裂带,震源正好位于该断裂带上。

震源深度和震级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千米。

根据国际通用的矩震级计算方法,汶川地震的矩震级为8.0级。

这个震级代表了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一个用于衡量地震破坏能力的指标。

8.0级地震属于大型地震,具有毁灭性破坏力。

震源形成原因汶川地震的震源形成是由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年轻和最大的高原,其隆升和崩坍造成了巨大的构造应力。

而四川盆地则是一个地下的盆地,盆地内部存在着众多沉积物。

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上。

断裂带是地壳中岩石裂缝和断裂面的集合,是地震最常发生的地方。

鲜水河断裂带作为汶川地震的震源带,其构造活动造成了地壳的位移和应力积累,最终引起了地震的发生。

地震灾害与预防汶川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了约8.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几乎所有房屋倒塌。

此外,道路、桥梁、管道等基础设施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地震灾害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预防类似的地震灾害再次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并预警地震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演化机制。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抗震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地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1. 地震背景汶川地震是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汶川县附近。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4:28,造成了近7.9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

2. 地震原因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而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的。

这种板块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应力积累,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影响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人员伤亡:近8万人丧生,成千上万人受伤。

- 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的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和农田等。

- 生态环境破坏:大面积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4. 应对措施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并为灾区的重建提供支持。

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 - 救援行动: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派遣医疗人员和救援物资到灾区,尽力挽救生命。

- 紧急救助:提供紧急救助金和物资,满足灾民的基本需求。

- 重建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被毁的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防灾减灾: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5. 教训与启示汶川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 加大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力度,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重建工作,使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结论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通过政府的应对措施和社会的支持,灾区正在逐渐重建和恢复。

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给四川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此次地震调查报告旨在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在未来应对类似灾难时能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

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大青山断裂带为主要震源区。

地震矩约为3.8×10^29恒须,属于特大型地震。

地震主震和余震造成了广泛的地表破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也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震原因1.构造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川滇地块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的区域,沿断裂带发生活动。

2.应力累积与释放:川滇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下应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导致了巨大能量的积累。

3.构造断层:大青山断裂带是汶川地震的主要震源,多年的断层活动造成了变形和异常。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约8.7万人死亡、3.8万人失踪、37.6万人受伤,给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2.灾区破坏: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困难。

3.社会影响:由于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断、电力瘫痪、通信中断等,导致的人员救助和物资运输困难,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了社会动荡。

四、抗震减灾经验1.社会行为: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和撤离,加强地震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

2.建筑设计:加强抗震建筑设计规范,优化抗震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3.应急预案: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信息发布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抗震避险意识。

4.科技支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教育宣传: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推广灾害公共知识。

五、结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地震预测和探测技术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通过总结教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成灾与治理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成灾与治理

四、结论
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教训。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我们需 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来降低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未 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灾区环境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完善地质和气象灾害的 预防和治理措施,提高灾区的抗灾能力。还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防 灾减灾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3、社区参与和培训
加强社区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对地震和次生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四、结论
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在 未来的灾害防控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研究和监测,同时采 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和社区参与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影响和损失。我 们应该认真总结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应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能力。
2、气象灾害治理措施
对于海啸等气象灾害的治理,一方面需要加强海洋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 发现并预报可能出现的海啸信息。另一方面,对于沿海城市,应提高城市的防 洪排涝能力,通过修建防洪堤、排水渠等工程来减少海啸造成的损失。此外, 政府还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在海啸等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 展开救援工作。
一、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涉及到地球内部的构造、物理化学 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地质灾害和气 象灾害。
1、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这些灾害的发生主 要与地震造成的地质环境改变有关。地震的震动使得山体稳定性受到破坏,从 而引发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另外,地震还可能引发岩体崩裂、断层破 裂等灾害。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地震事件,也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这场地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规模达到了里氏8.0级。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深入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影响,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了一份详尽的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首先,调查报告指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由于两个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

四川盆地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应力积累。

而在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由于地壳应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极限,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其次,调查报告还指出了汶川地震的破坏程度与地震震源的浅层位置有关。

地震震源位于地壳的浅层,使得地震能量能够迅速传播到地表,导致了强烈的地面震动。

同时,汶川地震震源附近的地质构造也对破坏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震源附近存在着断裂带和断层,地震能量释放时,这些断层会发生滑动和位移,进一步加剧了地震的破坏力。

调查报告还详细描述了地震对汶川地区的影响。

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地震导致了近7.7万人死亡,超过37万人受伤,同时还有大量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被毁坏。

特别是汶川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

地震还引发了多次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给救援和重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调查报告还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了评估。

报告指出,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救援机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

同时,国际社会也给予了中国大力支持和援助。

然而,调查报告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救援物资的分配不均衡、救援队伍的协调不够等。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未来的灾害应对中需要做出改进和提高。

最后,调查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以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报告呼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报告还强调了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的能力,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

一、龙门山断裂构造带是汶川大地震产生的直接原因汶川地震产生的原因,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学者认为汶川地震产生原因与月相有关(也就与潮汐有关),“5·12”汶川地震发生在农历四月初八,即上弦月,地球、月球、太阳三者位置关系垂直,地球受到太阳、月球的引力,导致地面破裂产生地震。

我认为: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现象。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在地壳中有断层,而且断层又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

二、地震分板块活动边缘地震和板块内部活动带地震。

我国是多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印度洋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地震、火山,大部分是板块活动间地震,而汶川属于板块内部地震。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

通常,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汶川8.0级地震比1976年7月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危害还要大,此次地震使大半个中国都有震感。

汶川地震受印度洋板块的推挤,年轻的青藏高原向东隆起扩张,被古老坚实的四川盆地阻挡。

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西部,两个板块角力的结果导致青藏高原逐渐将四川盆地压在身下,形成北起广元,南至天全,长约500千米的龙门山构造带。

龙门山构造带中有几条断裂活动带,它们是汶川地震的直接原因。

断层的形成,一般解释为:两个板块的相对运动会在一个面内积聚起强大的应力,超过这个面附近介质强度时,开始沿这个面破裂,形成断层。

之后,断层面两个块体继续运动,由于断层面上下盘之间存在强大的摩擦力,在这个面还会继续积累的应力,直到新的应力超过摩擦力之后,就会触发沿断层面的进一步破裂。

三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每年以数厘米的速度继续向东推挤,四川盆地仍然坚守不动,在两大板块体交接的龙门山断层上,岩体间已积累了强大的应力,如同一个超级巨大的弹药库,只等一颗火星,它便轰裂爆发三、 5月12日14时28分,震源位于汶川附近10-20千米的地下岩体终于不堪几百年来扭曲产生的重负,产生突然断裂和错动,汶川特大地震的导火索被点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分析汶川大地震产生原因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发生里氏7.8级地震
这次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

四川地区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强烈地震了,用业内的话说叫缺震,就是强震缺失,按照历史的经验,缺的时间越长,将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越大。

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
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在地震预报方面,美日等发达国家比我们没有任何先进的。

他们的先进是在于,建筑设防的安全性上,还有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可以相当快地确定位置和震级。

这场震惊全国的里氏7.8级地震始于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震源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震级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同。

除了吉林、黑龙江和新
疆地区外,全国都有震感。

据有关专家估计,震中烈度为10度左右,为浅源地震,深度大概为10公里,此前已有专家说,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堪比400颗广岛原子弹。

截至记者发稿前,余震已经发生两千多次,超过5级以上余震为14次,最大的一次余震是6.5级,发生在甘肃,6.1级的余震发生在四川汶川。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地震
公众普遍关心的是,汶川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地震?
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局的专家认为,因为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质分布、地壳厚度、地壳运动速度差别很大,而这次地震发生在东部和西部变化差别最大的这个带上,即南北地震带——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都为地震密集带。

宏观的解释是,“印度洋板块由南向北碰撞欧亚板块,碰撞的地区拱起青藏高原。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倪四道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挤压四川盆地向东北走滑,而汶川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
南上。


倪四道说,这次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是挤压,“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

”倪四道说,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
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说,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

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上个世纪初曾经发生过强震。

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不过王二七也说,目前我们对这一地震发生的机制还不清楚,不知道是由地壳的挤压、
伸展还是水平走滑造成的。

而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

龙门山是新的西藏隆起板块和原来的老的云南、四川板块交错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地方是个地震多发区。

根据1999年9月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整编的《中国强地震目录》,四川地区共有18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1800年以来发生过8次7级以上地震。

1973在四川的炉霍发生了7.6级地震,之后三年发生了四川松潘——平武7.2级地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学忠研究员曾在2002年对四川省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做过分析:“四川地区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强烈地震了,用业内的话说叫缺震,就是强震缺失,按照历史的经验,缺的时间越长,将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越大。

这是一种定性的估计”。

这种背景下,陈学忠研究了四川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发现从历史经验性上看,以前四川地区7级以上强震发生之前几年,周围都有一个接近8级左右的大震发生,根据这种现象,然后往后推,昆仑山2001年已经发生了8.1级地震,如果这种规律延续的话,几年之后四
川地区就会发生这种地震。

面波对高层建筑影响比较大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对本报记者说,这次汶川发生地震是属于浅源
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

这次汶川地震7.8级,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会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

目前还没有关于这次地震的详细数据和反映地震破坏力度的地震烈度分布表(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个粗略的地震烈度分布图,该图是在未经过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得出的)。

中国地震局的陈长林对记者说,地震烈度分布表估计1到2天就会出来。

相关专家
组已经到达汶川,目前调查工作已经开始。

不过所幸的是,虽然地震强度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同,但是现在看来,损失应该
小于唐山大地震。

1976年的唐山地震,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造成24万人死亡。

当时的震中在城市中心区下方,属于城市直下型地震,所以引起的破坏很严重。

而这次汶川地震,震中附近没有较大的城市,当地人口10万多一点,分布相对不密集,包括汶川县在内的约二百公里长、十几公里宽的极震带,大多处于山区,由此损失会小于唐山大地震。

另外关键的是,这次地震发生在白天。

“大部分人都在外面活动,这大大减少了死亡的可能性,所以你也会发现,一些地区,伤亡比较严重的是学校,因为学生们都在楼里。

”中
国地震局的一位专家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对于这次地震波及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原因,中国科技大学的倪四道说,像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的8.1级地震是在中国的西部,西部的城市比较有震感,而东部城市震感不是很强。

四川这次地震离东部比较近,距离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距离大概有1500公里。

对于其他地区属于远震,即1000公里以外能感受到。

而这次地震的面波,对高层建筑影响比较大,对低层建筑影响比较小,而现在大部分城市高层建筑很多,所以波及的城市很多。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分析说,全国许多地方震感强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震发生地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以东的四川地块相对坚硬,地震波传播的能力
比较强。

预报很准的情况比较少见
针对瞒报地震预测的传言,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13日说,所谓为了保证奥运前的安定局面而瞒报地震预测结果的推测“是没有道理的”。

地震预测或预报在我国分为中、长、短、临四种,我国现在的中长期预测准确率大概是30%左右,而短临期预测率非常低,而且地震预测本身就是世界性难题,“上天”容易“入
地”难,决定了地震预测的难度。

现在国内的地震监测有很多种,一个是监测地震活动本身的,一个是监测地下水、重力、形变的变化等,每个省的监测网由许多台组成。

“在这次地震前没有什么预报,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很正常,预报很准的情况其实是比较少见的,除非地震有很多前震,可以(使人)警觉起来。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学忠说。

“在地震预报方面,美日等发达国家比我们没有任何先进的。

他们的先进是在于,建筑设防的安全性上,还有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可以相当快地确定位置和震级。

”倪四道说。

另外,我国的地震预报发布除了政府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公开发布关于地震的信息,“先由专业人员经过汇总,经过专家评委会的论证后,政府部门根据这些情报来发布预报。

中长期的预报每年都报给政府做准备,真正能起到作用的还是短临预报,像半个月的尺度才
能起到好的效果。

”陈学忠说。

各地政府再根据中长期的预报,以及当地的往年地震情况,在城市规划时有一个设防标准,在考虑经济成本的情况下,做城市建筑预防工作。

全国的建筑物抗震级别没有统一的标准,具体标准主要由各地政府主导,设防是政府行为,根据当地的财力开展设防工作。

“处于极震区的汶川等县,本来处于地震高发带,这方面的设防准备是不可缺少的,对于这次巨大地震,显然准备是不充分的。

”陈学忠说,“从目前的情况看,成都市离震中距离比较近,但没有比较大的伤亡和影响,可以看出这跟比较规范的大中型城市预防有关系。


对于农村地区的设防,全国各地情况差别很大,“一些地方还是很成问题的,基本上是
不设防的,这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工作”。

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还有一个令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是,这次地震与三峡工程、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是否有联系?反过来,这次地震对这些水利工程是否有影响?
“我觉得它们在地理上隔得比较远,联系的可能性不大,没有明确的依据来说它们有联系,不可能是诱发地震,诱发地震也不可能这么远,这是纯粹的构造性地震。

以前没有三峡
工程时不是照样有地震吗?”陈学忠说。

而此前长江委设计院地震处处长曾新平说,三峡大坝与汶川不在一个地质构造单元。

三峡库区主要在鄂西山地和四川盆地东部,汶川处于龙门山地震带,二者在地质上没有任何联
系。

所以,汶川地震与三峡工程无关。

曾新平说,水库蓄水诱发地震主要在库区,一般离库岸5公里左右,最远不超过15公里。

目前三峡水库蓄水回水不到重庆,即使产生诱发地震,也会在重庆以下地区。

此前,三
峡水库蓄水诱发地震主要在巫山以东库区。

重庆市新闻发言人周波十三日称,震后当地报有十七座水库存在安全隐患,而经国土部门对三峡库区二、三期已治理项目、搬迁避让项目的监测,未发现安全隐患。

记者马昌博实
习生柳天伟(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